CN217275069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275069U CN217275069U CN202220801676.0U CN202220801676U CN217275069U CN 217275069 U CN217275069 U CN 217275069U CN 202220801676 U CN202220801676 U CN 202220801676U CN 217275069 U CN217275069 U CN 2172750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ressor
- refrigeration
- return pipe
- temperature
- air retur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DNIAPMSPPWPWGF-UHFFFAOYSA-N Prop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CC(O)CO DNIAPMSPPWPWGF-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Sod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Na+].[Cl-]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UXVMQQNJUSDDNG-UHFFFAOYSA-L Calcium chloride Chemical group [Cl-].[Cl-].[Ca+2] UXVMQQNJUSDDNG-UHFFFAOYSA-L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80 sodium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74 desic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冰箱中回气管防凝露效果不佳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包括箱体、制冷系统和辅助循环系统。其中,箱体限定有压机仓。制冷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压缩机和至少一根回气管,每一个压缩机的吸气口分别连接有至少一根回气管,至少一个压缩机布置在压机仓仓内。辅助循环系统包括依次流体连接的循环泵、吸热构件和吸冷构件,吸热构件布置在压机仓内,吸冷构件与至少一个压缩机中的至少一个压缩机所对应的回气管热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有效地避免了回气管出现凝露的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的冰箱一般都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的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和回气管。为了确保冰箱的制冷效率,避免冷量的浪费,需要保证回气管周围空气的温度在露点温度以上,以防止回气管发生凝露的现象。
尤其是对于采用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冰箱,其具有两个制冷系统,即高温系统和低温系统。由于其低温系统用于进行低温制冷,这就使得低温系统中的回气管更容易出现凝露现象。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将回气管缠绕在压缩机的外侧,以通过压缩机产生的热量来加热回气管。但是,由于回气管与压缩机壳体之间的温差较大,导致回气管(尤其是低温系统中的回气管)与压缩机壳体的热交换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进而导致回气管的防凝露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冰箱中回气管防凝露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降低冰箱中回气管的冷量损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箱体,其限定有压机仓;
制冷系统,其包括至少一个压缩机和至少一根回气管,每一个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分别连接有至少一根所述回气管,所述至少一个压缩机布置在所述压机仓内;
辅助循环系统,其包括依次流体连接的循环泵、吸热构件和吸冷构件,所述吸热构件布置在所述压机仓内,所述吸冷构件与所述至少一个压缩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压缩机所对应的回气管热连接。
可选地,所述吸热构件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上。
可选地,所述吸热构件设置为缠绕在所述压缩机上的管件。
可选地,所述吸冷构件设置为缠绕在所述回气管上的管件。
可选地,所述管件为扁管。
可选地,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所述第一制冷系统用于为所述第二制冷系统提供冷量;所述至少一个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所述至少一根回气管包括与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的第一回气管和与所述第二压缩机连接的第二回气管,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一回气管串联进所述第一制冷系统中,所述第二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回气管串联进所述第二制冷系统中;所述吸冷构件与所述第二回气管热连接。
可选地,所述吸热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热连接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二压缩机热连接的第二部分。
可选地,热连接有所述吸冷构件的所述回气管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回气管靠近所述压缩机的一端的温度,以使所述制冷设备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循环泵的转速。
可选地,所述辅助循环系统内填充的冷却液为氯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或丙二醇溶液。
可选地,所述制冷设备是冰箱。
可选地,热连接有所述吸冷构件的所述回气管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回气管靠近所述压缩机的一端的温度;所述制冷设备配置成:
当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数值超过了预设温度区间时,增大所述循环泵的转速;
当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数值低于所述预设温度区间时,降低所述循环泵的转速。
可选地,所述制冷设备还配置成:当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数值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使所述循环泵停止转动。
可选地,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吸热构件出口端冷却液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吸冷构件出口端冷却液的温度;将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之间的差值记作当前温度差;所述制冷设备还配置成:
当所述当前温度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增大所述循环泵的转速;
当所述当前温度差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减小所述循环泵的转速;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大于所述第三预设阈值。
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前述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为制冷设备配置辅助循环系统,并使辅助循环系统的吸热构件与回气管热连接,使辅助循环系统的吸冷构件与压缩机热量接,使得辅助循环系统在其循环泵工作时,能够将压缩机产生的热量搬运至回气管,对回气管进行加热,防止回气管出现凝露现象。同时,回气管的冷量还能够对压缩机进行冷却,从而使得制冷设备能够借助辅助循环系统充分地利用回气管的冷量,提升了回气管冷量的利用效率。进一步,辅助循环系统通过其内冷却液将压缩机产生的热量搬运至回气管,还大大地缩小了吸热构件内冷却液和吸冷构件内冷却液之间的温差,进而使得回气管与辅助循环系统都不易发生冷凝现象。
进一步,通过使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吸热构件出口端冷却液的温度,使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吸冷构件出口端冷却液的温度,并将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与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之间的差值记作当前温度差。通过在当前温度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增大循环泵的转速;以及通过在当前温度差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减小循环泵的转速,使得吸热构件内冷却液和吸冷构件内冷却液之间的温差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既防止了回气管和辅助循环系统发生冷凝现象,又保证了辅助循环系统在压缩机与回气管之间冷量/热量的搬运效率。
再进一步,通过使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回气管靠近压缩机的一端的温度,在当前温度差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并且大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数值超过了预设温度区间时,增大循环泵的转速;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数值低于预设温度区间时,降低循环泵的转速,使得制冷系统在回气管靠近压缩机的一端的温度高于凝露温度的同时,还保证了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文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同一附图标记在不同附图中所标示的部件或部分相同或类似;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彼此之间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用新型目的提供的制冷设备的一种构成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的构成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循环系统的应用效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循环系统的应用效果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循环系统配置有温度传感器时的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该一部分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包括箱体100、制冷系统200和辅助循环系统300。其中,箱体100限定有压机仓101。制冷系统200包括至少一个压缩机201和至少一根回气管202,每一个压缩机201的吸气口分别连接有至少一根回气管202,至少一个压缩机201布置在压机仓101仓内。辅助循环系统300包括依次流体连接的循环泵310、吸热构件320和吸冷构件330,吸热构件320布置在压机仓101内,吸冷构件330与至少一个压缩机201中的至少一个压缩机201所对应的回气管202热连接。换句话说,当制冷系统200包括多个压缩机201时,吸冷构件330与多个压缩机201中的至少一个压缩机201所对应的回气管202热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辅助循环系统300通过其内的冷却液将压缩机201产生的热量搬运至回气管202,大大地缩小了吸热构件320内冷却液和吸冷构件330内冷却液之间的温差,使得回气管202和辅助循环系统300都不易发生冷凝现象。同时,回气管202的冷量还能够对压缩机201进行冷却,从而使得制冷设备能够借助辅助循环系统300充分地利用回气管202的冷量,提升了回气管202冷量的利用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制冷设备可以是冰箱、冰柜、冷柜等任意可行的设备。
下面参照图2至图5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的构成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循环系统的应用效果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循环系统的应用效果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循环系统配置有温度传感器时的效果示意图。
为了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先参照图2来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制冷系统200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200为复叠式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制冷系统210和第二制冷系统220。第一制冷系统210用于为第二制冷系统220提供冷量。
优选地,制冷系统200还包括换热器230,换热器230包括第一通道231和第二通道232,第一通道231串联进第一制冷系统210中,第二通道232串联进第二制冷系统220中。在制冷系统200工作时,第一通道231内冷媒的温度低于第二通道232内冷媒的温度,以使第一通道231内的冷媒吸收第二通道232内冷媒的热量。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任意可行的方式,使第一制冷系统210为第二制冷系统220提供冷量,例如将第一制冷系统210中的蒸发器和第二制冷系统220中的冷凝器放置在同一个空间内。
进一步,如图2所示地,第一制冷系统210包括第一压缩机211、第一冷凝器212、第一防露管213、第一干燥过滤器214、换向阀215、冷冻毛细管2161、变温毛细管2162、冷藏毛细管2163、冷冻蒸发器2171、变温蒸发器2172、冷藏蒸发器2173、单向阀218、第一储液包219和第一回气管2110。
继续参阅图2,第一压缩机211的出口与第一冷凝器212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一冷凝器212的出口与第一防露管213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一防露管213的出口与第一干燥过滤器214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一干燥过滤器214的出口与换向阀215的进口流体连通。
继续参阅图2,换向阀215包括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其中,第一出口与冷冻毛细管2161的进口流体连通,冷冻毛细管2161的出口与冷冻蒸发器2171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二出口与变温毛细管2162的进口流体连通,变温毛细管2162的出口与变温蒸发器2172的进口流体连通,变温蒸发器2172的出口与单向阀218的进口流体连通,单向阀218的出口与冷冻蒸发器2171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三出口与冷藏毛细管2163的进口流体连通,冷藏毛细管2163的出口与冷藏蒸发器2173的进口流体连通,冷藏蒸发器2173的出口与冷冻蒸发器2171的进口流体连通。
继续参阅图2,冷冻蒸发器2171的出口与第一储液包219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一储液包219的出口与第一回气管2110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一回气管2110的出口与第一压缩机211的吸气口流体连通。
第一制冷系统210的工作原理如下:
从第一压缩机211流出的冷媒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在流经第一冷凝器212时被冷却,变成低温高压的状态。低温高压的冷媒在换向阀215的作用下流向冷冻毛细管2161、变温毛细管2162和冷藏毛细管2163中的至少一项。流经制冷冻毛细管2161的冷媒压力降低发生膨胀,变为低温低压的状态。低温低压的冷媒在冷冻蒸发器2171中吸收热量变成高温低压的状态,并因此对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进行制冷。流经制变温毛细管2162的冷媒压力降低发生膨胀,变为低温低压的状态。低温低压的冷媒在变温蒸发器2172中吸收热量变成高温低压的状态,并因此对制冷设备的变温间室进行制冷。流经冷藏毛细管2163的冷媒压力降低发生膨胀,变为低温低压的状态。低温低压的冷媒在冷藏蒸发器2173中吸收热量变成高温低压的状态,并因此对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进行制冷。最后,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流经第一压缩机211时,被再次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冷媒的前述状态,即,冷媒的高温、低温、高压、低压,是冷媒进入相应部件后或流出相应部件的状态相较于其流入相应部件之前的状态。
继续参阅图2,第一冷凝器212、冷冻蒸发器2171、变温蒸发器2172和冷藏蒸发器2173还分别配置有风机,以使第一冷凝器212、冷冻蒸发器2171、变温蒸发器2172和冷藏蒸发器2173通过各自对应的风机提升与周围环境的换热速率。
进一步,如图2所示地,第二制冷系统220包括第二压缩机221、第二冷凝器222、第二干燥过滤器223、深冷毛细管224、深冷蒸发器225、第二储液包226和第二回气管227。
继续参阅图2,第二压缩机221的出口与第二冷凝器222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二冷凝器222的出口与第二干燥过滤器223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二干燥过滤器223的出口与深冷毛细管224的进口流体连通,深冷毛细管224的出口与深冷蒸发器225的进口流体连通,深冷蒸发器225的出口与第二储液包226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二储液包226的出口与第二回气管227的进口流体连通,第二回气管227的出口与第二压缩机221进口流体连通。
第二制冷系统220的工作原理如下:
从第二压缩机221流出的冷媒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在流经第二冷凝器222时被冷却,变成低温高压的状态。低温高压的冷媒在流经深冷毛细管224时,压力降低发生膨胀,变为低温低压的状态。低温低压的冷媒在深冷蒸发器225中吸收热量变成高温低压的状态,并因此对制冷设备的深冷间室进行制冷。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流经第二压缩机221时,被再次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状态。
进一步,如图2所示地,换热器230通过第一通道231串联进第一制冷系统210中,通过第二通道232串联进第二制冷系统220中。其中,第一通道231的进口与冷冻毛细管2161的出口、冷藏蒸发器2173的出口和单向阀218的出口分别流体连接,第一通道231的出口与冷冻蒸发器2171的进口流体连接。第二通道232串联在第二冷凝器222与第二干燥过滤器223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200的至少一个压缩机201包括第一制冷系统210中的第一压缩机211和第二制冷系统220中的第二压缩机221。制冷系统200的至少一根回气管202包括与第一压缩机211连接的第一回气管2110和与第二压缩机221连接的第二回气管227。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辅助循环系统300包括循环泵310、吸热构件320和吸冷构件330。进一步,循环泵310的出口与吸热构件320的进口流体连接,吸热构件320的出口与吸冷构件330的进口流体连接,吸冷构件330的出口与循环泵310的进口流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循环泵310可以安装在制冷设备上的任意位置,例如,压机仓101的底壁或侧壁上、箱体100的侧板上等。
继续参阅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吸热构件320设置在第二压缩机221上。优选地,吸热构件320被设置为缠绕在第二压缩机221上的管件。进一步优选地,该管件为扁管,以增加吸热构件320与第二压缩机22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吸热构件320与第二压缩机221之间的换热效率。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吸热构件320设置为其他任意可行的结构,例如将吸热构件320设置为带翅片的中空构件,或者将吸热构件320设置为与第二压缩机221的壳体焊接到一起的金属块。
继续参阅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吸冷构件330设置为缠绕在第二回气管227上的管件。该管件优选地为扁管,以增加吸冷构件330与第二回气管227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吸冷构件330与第二回气管227之间的换热效率。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吸冷构件330设置为其他任意可行的结构,例如将吸冷构件330设置为具有环形腔的套管,并使该套管套接在第二回气管227上,使辅助循环系统300内的冷却液在该环形腔内流动。
继续参阅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400。该温度检测装置400用于检测第二回气管227靠近第二压缩机221的一端的温度,以使制冷设备根据温度检测装置400检测到的温度控制循环泵310的转速。
具体地,当温度检测装置400检测到的数值超过了预设温度区间时,增大循环泵310的转速。当温度检测装置400检测到的数值低于预设温度区间时,降低循环泵310的转速。
其中,预设温度区间可以是一个温度区间,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当预设温度区间是温度区间时,其可以是[0℃,1℃]、[0.5℃,1℃]、[1℃,1.5℃]等。当预设温度区间是具体的温度值时,其可以是0℃、0.2℃、0.5℃、1℃等。
进一步具体地,当温度检测装置400检测到的数值超过了预设温度区间时,表示辅助循环系统300内冷却液的循环速率较慢,对热量的搬运效率较低,导致第二回气管227得不到及时加热,可能会因温度较低出现凝露现象。此时,使循环泵310的转速增大到最大额定转速的100%、80%、75%、60%等;或者使循环泵310的转速增加50r/min、100r/min、150r/min等任意可行的转速。当温度检测装置400检测到的数值低于预设温度区间时,表示辅助循环系统300内冷却液的循环速率较快,对热量的搬运效率过高,导致第二回气管227的温度较高,第二制冷系统220的制冷效率开始减小。此时,使循环泵310的转速减小到最大额定转速的60%、50%、30%、25%等;或者使循环泵310的转速减小50r/min、100r/min、150r/min等任意可行的转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人员发现,当第二回气管227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距较小时,第二回气管227不再发生凝露现象,或者凝露现象不明显。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温度检测装置400检测到的数值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使循环泵310停止转动。
其中,第一预设阈值不大于3℃,例如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是0.5℃、1℃、2℃、3℃等。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吸热构件320包括串联的第一部分321和第二部分322。其中,第一部分321与第一压缩机211热连接,第二部分322与第二压缩机221热连接。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第一部分321和第二部分322彼此之间并联的串联在循环泵310与吸冷构件330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21可以设置成任意可行的形式,并且可以采用任意可行的连接方式与第一压缩机211热连接到一起。例如,将第一部分321设置为缠绕在第一压缩机211外侧的扁管;或者将第一部分321设置为套设在第一压缩机211外侧的套筒,并且该套筒内形成有供冷却液流经的环形腔。
同样地,第二部分322可以设置成任意可行的形式,并且可以采用任意可行的连接方式与第二压缩机221热连接到一起。例如,将第二部分322设置为缠绕在第二压缩机221外侧的扁管;或者将第二部分322设置为套设在第二压缩机221外侧的套筒,并且该套筒内形成有供冷却液流经的环形腔。
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吸热构件320与压缩机201不直接接触,并将吸热构件320布置在压机仓101内任意可行的位置,例如将吸热构件320设置在第一压缩机211与第二压缩机221之间,将吸热构件320设置在压机仓101的进风口或出风口处。当吸热构件320与压缩机201不直接接触时,吸热构件320能够冷却压机仓101内的空气,并通过冷却之后的空气间接的冷却压缩机201以及设置在压机仓101内的冷凝器。进一步,当吸热构件320设置在压机仓101的进风口处时,能够冷却进入压机仓101内的空气,从而使被冷却的空气冷却压机仓101内的压缩机和冷凝器。当吸热构件320设置在压机仓101的出风口处,能够冷却流出压机仓101内的空气,以使流出压机仓101内的空气尽可能地接近室温,降低了制冷设备制冷时对室温的影响。
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为第一回气管2110也配置吸冷构件330,以使辅助循环系统300也能够对第一回气管2110进行加热,防止其出现凝露。
在本实用新型前文的描述中,另一些实施例和其他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对辅助循环系统300的控制方法与本实用新型前文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对辅助循环系统300的控制方法相同。
进一步,为了保证辅助循环系统300在压缩机201与回气管202之间冷量/热量的搬运效率,以及为了节能,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如图5所示的再一些实施例。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中,与前文所描述的任一实施例相比,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51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20,第一温度传感器510用于检测吸热构件320出口端冷却液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520用于检测吸冷构件330出口端冷却液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温度传感器510检测到的温度与第二温度传感器520检测到的温度之间的差值记作当前温度差,制冷设备对辅助循环系统300的控制策略为:
当前温度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增大循环泵310的转速。具体是使循环泵310的转速增大到最大额定转速的100%、90%、85%、80%等;或者使循环泵310的转速增加150r/min、200r/min、3000r/min等任意可行的转速。
当前温度差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减小循环泵310的转速。具体是使循环泵310的转速减小到最大额定转速的30%、20%、15%、10%等;或者使循环泵310的转速减小50r/min、100r/min、150r/min等任意可行的转速。
其中,第二预设阈值大于第三预设阈值。示例性地,第二预设阈值是1℃、1.5℃、3℃、5℃、10℃、35℃等,第三预设阈值是0.5℃、1℃、2℃、3℃、5℃等。
进一步,在当前温度差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并且大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再使制冷设备对辅助循环系统300执行本实用新型前文一些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控制策略,即,当温度检测装置400检测到的数值超过了预设温度区间时,增大循环泵310的转速。当温度检测装置400检测到的数值低于预设温度区间时,降低循环泵310的转速。
基于前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使制冷系统200在回气管202靠近压缩机201的一端的温度高于凝露温度的同时,还保证了制冷系统200的制冷效率。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温度检测装置400检测到的数值超过了预设温度区间,并增大了循环泵310的转速之后,再使制冷设备对辅助循环系统300的控制策略:当前温度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增大循环泵310的转速。当前温度差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时,减小循环泵310的转速。以在辅助循环系统300内各点处冷却液的温度几乎相等时,避免再增加循环泵310的转速,进而避免了电能的浪费,并延长了循环泵310的使用寿命。
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多个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其限定有压机仓;
制冷系统,其包括至少一个压缩机和至少一根回气管,每一个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分别连接有至少一根所述回气管,所述至少一个压缩机布置在所述压机仓内;
辅助循环系统,其包括依次流体连接的循环泵、吸热构件和吸冷构件,所述吸热构件布置在所述压机仓内,所述吸冷构件与所述至少一个压缩机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压缩机所对应的回气管热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构件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构件设置为缠绕在所述压缩机上的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冷构件设置为缠绕在所述回气管上的管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件为扁管。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所述第一制冷系统用于为所述第二制冷系统提供冷量;
所述至少一个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
所述至少一根回气管包括与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的第一回气管和与所述第二压缩机连接的第二回气管,
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一回气管串联进所述第一制冷系统中,所述第二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回气管串联进所述第二制冷系统中;
所述吸冷构件与所述第二回气管热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热连接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二压缩机热连接的第二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热连接有所述吸冷构件的所述回气管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回气管靠近所述压缩机的一端的温度,以使所述制冷设备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循环泵的转速。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循环系统内填充的冷却液为氯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或丙二醇溶液。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设备是冰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801676.0U CN217275069U (zh) | 2022-04-07 | 2022-04-07 | 制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801676.0U CN217275069U (zh) | 2022-04-07 | 2022-04-07 | 制冷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275069U true CN217275069U (zh) | 2022-08-23 |
Family
ID=82874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801676.0U Active CN217275069U (zh) | 2022-04-07 | 2022-04-07 | 制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27506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751823A (zh) * | 2022-12-22 | 2023-03-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回气管防凝露系统和冰箱 |
-
2022
- 2022-04-07 CN CN202220801676.0U patent/CN21727506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751823A (zh) * | 2022-12-22 | 2023-03-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回气管防凝露系统和冰箱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10215414A1 (en) | Vehicle Temperature Management System | |
CN111750566B (zh) | 一种温度控制系统 | |
CN110006165B (zh) | 一种兼低温除霜与防高温的保护装置、保护方法及空调器 | |
CN217275069U (zh) | 制冷设备 | |
CN206637881U (zh) | 制冷循环系统 | |
CN217465051U (zh) | 制冷设备 | |
CN219677349U (zh) | 一种具有冷热控制带氟泵循环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105972893A (zh) | 特种车用宽温空调 | |
CN112351652B (zh) | 供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6683156U (zh) | 新型制冷系统 | |
CN116928950A (zh) | 制冷设备 | |
CN214371084U (zh) | 蓄热结构、换热器组件、热泵系统 | |
CN211625757U (zh) | 一种变频恒温恒湿粮仓专用空调装置 | |
CN209857358U (zh) | 一种兼低温除霜与防高温的保护装置及空调器 | |
CN217465080U (zh) | 具有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制冷设备 | |
CN218096666U (zh) | 用于制冷设备的复叠式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 |
CN217274928U (zh) | 具有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制冷设备 | |
CN104279789B (zh) | 一种三联供空调系统 | |
CN218096771U (zh) | 冰箱 | |
CN217465054U (zh) | 制冷设备 | |
CN219390195U (zh) | 制冷设备 | |
CN217274927U (zh) | 具有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制冷设备 | |
CN219713696U (zh) | 复叠式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 |
CN218096773U (zh) | 具有多温区的冰箱 | |
CN217465053U (zh) | 制冷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