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4843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64843U
CN217464843U CN202221616027.XU CN202221616027U CN217464843U CN 217464843 U CN217464843 U CN 217464843U CN 202221616027 U CN202221616027 U CN 202221616027U CN 217464843 U CN217464843 U CN 2174648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air outlet
air
fresh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1602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现伟
曲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1602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648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648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648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前盖板和后背板;设置在后背板上的新风进风口、设置在前盖板的第一新风出风口、设置在后背板的第二新风出风口、设置在第一新风出风口的第一出风面板,第一出风面板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孔,多个出风口之间两两连通;当空调室内机的新风功能运行时,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进入壳体后,分别经过第一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出风口流入室内。通过在将新风流向分流并分别通过前盖板的第一新风出风口和后背板的第二新风出风口流出,在有效保证新风风量的同时,将新风出口前置实现新风的可视化,同时在第一出风面板上设置多个两两连通的出风孔实现用户吹拂新风的需求。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由于新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其现有产品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其出风形式一般是背侧后出、两侧后出、前侧出风等,其风口大多数方形、格栅或者网孔状,无法突出差异化,更不能让用户直观看到其新风口在哪,往往对其新风功能有很多质疑。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壳体包括前盖板和后背板;
新风进风口,其设于后背板上;
第一新风出风口,其设于前盖板;
第一出风面板,其设于第一新风出风口,第一出风面板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孔,多个出风口之间两两连通;
第二新风出风口,其设于后背板上;
当空调室内机的新风功能运行时,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进入壳体后,分别经过出风孔和第二新风出风口流入室内。
通过在将新风流向分流并分别通过前盖板的第一新风出风口和后背板的第二新风出风口流出,在有效保证新风风量的同时,将新风出口前置实现新风的可视化,同时在第一出风面板上设置多个两两连通的出风孔实现用户吹拂新风的需求。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新风组件,新风组件设于壳体内,新风组件包括吸风口、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吸风口与新风进风口连通,第一排风口与第一新风出风口连通,第二排风口与第二新风出风口连通。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出风孔环绕第一出风面板的中心间隔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新风出风口处设置有格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新风出风口设置在前盖板的下部,第二新风出风口设置在后背板与第一新风出风口对应的位置上。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出风面板与前盖板一体成型或通过扣合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新风组件包括:
蜗壳,其内部形成新风风道;
新风电机,其设置在蜗壳的外侧;
离心叶轮,离心叶轮对应新风进风口设置在蜗壳的内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蜗壳上设置有:
吸风口,其设于蜗壳靠近新风进风口的一侧;
第一排风口,其设于蜗壳靠近第一新风出风口的一侧;
第二排风口,其设于蜗壳靠近第二新风出风口的一侧;
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口、吸风口进入蜗壳后,通过第一排风口、第一新风出风口排向空调室内机的前盖板侧,且,通过第二排风口、第二新风出风口排向空调室内机的后背板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离心叶轮的径向方向与蜗壳的吸风口所在的平面相平行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排风口和第一新风出风口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件,第一过渡件的中部形成有用于新风通过的第一风道;第二排风口与第二新风出风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件,第二过渡件的中部形成有用于新风通过的第二风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一;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二;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三;;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顶视图;
图7是图6中A位置的剖面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出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一;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二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三;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局部爆炸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一出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连接部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状态示意图一;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状态示意图二;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驱动部件的爆炸图;
以上各图中:
实施例1:
空调室内机100;前盖板11;后背板12;新风护板部13
新风进风口4;第一新风出风口5;进风口2;出风口3;
第一出风面板51;出风孔52;第二新风出风口6;
新风组件7;吸风口71;第一排风口72;第二排风口73;
格栅61;蜗壳74;新风风道75;新风电机76;离心叶轮77;
第一过渡件8;第一风道81;第二过渡件9;第二风道91。
实施例2:
空调室内机100;前盖板11;后背板12;
新风进风口4;新风出风口5;
蜗壳74;吸风口71;排风口72;出风面板51;通风板52;出风孔53;
出风格栅54;过渡件55;风道56;辅助件57;
实施例3:
空调室内机100;前盖板11;后背板12;
新风进风口4;新风出风口5;蜗壳74;吸风口71;排风口72;
挡风板51;延展部件52;驱动部件53;
电机531;齿轮532;齿条533;
连接部件6;第一开口61;第二开口62;出风格栅5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实施例1:
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与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空调室内机100或空调室外机中。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100,下面参照图1-8对空调室内机100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示意图。
例如,空调室内机100可以是柜机形式,又或者是立式挂机形式,空调室内机100的形状可以是类圆柱状或者长柱状。
参照图1-图2,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后背板12和前盖板11,壳体的后背板12设置有进风口2,前盖板11上形成有出风口3,壳体内部限定出与进风口2和出风口3连通的换热风道,室内风经过进风口2进入壳体内,经过换热风道,从出风口3流入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室内机100的前侧为空调室内机100面向用户的一侧。
参照图1,出风口3可为长条形,且出风口3可竖向设置在空调室内机100的前侧,出风口3可为两个且左右间隔设置。
出风口3处可设置导风板,用于为出风口3处的出风进行导向,可使得出风朝向新风出口处吹,增强出风口3出来的风与新风出口处出来的风的融合,也可朝向其他方向吹出以适应不同的出风要求。
参照图1-2,壳体的后背板12上还设置有新风进风口4和第二新风出风口6,在前盖板11上设置有第一新风出风口5。通过设置第一新风出风口5,室外风从新风进风口4进入壳体后,在壳体内部分流,随后分别经由第二新风出风口6和第一新风出风口5流向室内,用户可以在前盖板11的第一新风出风口5的位置上感受到新风,极大地提高了新风可视化,同时可以有效兼顾新风风量,极大地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第一新风出风口5设置有第一出风面板51,第一出风面板51上设置有出风孔52,多个所述出风孔52之间两两连通,便于新风通过的同时防止新风过大,还可以降低风阻新风柔和从出风孔52吹出。当空调室内机100的新风功能运行时,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4进入壳体后,分别经过出风孔52和第二新风出风口6流入室内。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风孔52可以设置为多个圆形通孔,以使吹向前盖板11的风通过分流柔和的吹出空调室内机100,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8,出风孔52环绕第一出风面板51的中心间隔设置。具体的,可以将第一出风面板51设置为圆形,出风孔52设置为从圆心向外辐射形成的通孔。通过设置出风孔52,新风通过通风口风量减小,且根据出风孔52设计的向外辐射的结构可以形成细微风,可以满足用户吹拂新风的需求,实现新风的可视化,同时,出风量少使得噪声低,可以满足用户对于低噪声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内部结构的设计以及整体的美观性,第一新风出风口5设置在前盖板11的下部,第二新风出风口6设置在后背板12与第一新风出风口5对应的位置上,这样有利于新风组件7的风口设置,同时不会干扰制冷制热功能中进风口2和出风口3的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一出风面板51和前盖板11设置为一体成型,可以有效降低加工难度,提高装配效率,同时,提高装置整体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面板51和前盖板11之间还可以设置为扣合连接,第一出风面板51靠近前盖板11一侧设置有扣合件,扣合件上设置有限位部,前盖板11上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部向一侧形成有限位槽,扣合件置于安装槽中,限位部置于限位槽中,实现第一出风面板51和前盖板11之间的稳定连接。当用户具有较大的新风需求时,可以将第一出风面板51进行拆卸以增大前盖板11的新风出风量。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第二新风出风口6设置有格栅61,设置格栅61的目的是防止杂物通过第二新风出风口6进入壳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5,壳体内部设置有新风组件7,新风组件7和后背板12之间形成有新风腔,用于接收新风并将新风导入室内,以有效提升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使用舒适性。
新风组件7包括新风电机76、蜗壳74和离心叶轮77。蜗壳74内部形成新风风道75,且,蜗壳74为单向吸风双向出风蜗壳74,即蜗壳74上设置有一个吸风口和两个排风口,该吸风口和排风口即为新风组件7的吸风口和排风口,两个排风口分别为第一排风口72和第二排风口73,第一排风口72对应第一新风出风口5,第二排风口73对应第二新风出风口6。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口4、吸风口71进入蜗壳74后,通过第一排风口72、第一新风出风口5排向空调室内机100的前盖板11侧,且,通过第二排风口73、第二新风出风口6排向空调室内机100的后背板12侧。
离心叶轮77对应吸风口设置在蜗壳74的内部,用于促进新风流动。离心叶轮77的径向方向与蜗壳74的吸风口所在的平面相平行设置,有利于新风的稳定进风,提高新风进风效率。
新风电机76固定连接在蜗壳74的上,设置在蜗壳74的外侧,减少了电机支架的使用,提高了新风电机76与蜗壳74装配间的结构整体性,节省了成本;同时,电机支架的节省使得蜗壳74整体的密封性更好,进而提高了新风进风效率和新风出风效率。新风电机76的输出轴与离心叶轮77的中心固定连接,通过新风电机76的转动带动离心叶轮77转动。
吸风口设置在蜗壳74的靠近新风进风口4的一侧,排风口设于蜗壳74的上端。吸风口对应设置在新风进风口4的进风方向上。蜗壳74的吸风口所在的平面与新风进风口4的进风方向间的夹角为a,满足90°>a>0。即蜗壳74的吸风口相对于新风进风口4的进风方向为非垂直非平行的倾斜设置,通过将新风组件7的吸风口所在的平面与新风进风口4的新风方向间设置有夹角a,可增大新风进风的新风腔空间,从而增大新风进风量;同时,由于此时的新风组件7为倾斜设置,使得新风进风口4至新风组件7的吸风口间的距离更短,进而提高了新风组件7的吸风效率和送风效率。
新风组件7的排风口设置有前后两个,参照图6-7,空调器的新风功能运行时,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4进入蜗壳74,并分别通过第二新风出风口6和第一新风出风口5吹出,需要说明的是,在空调器的使用过程中,第二新风出风口6始终处于开启状态,以满足用户对于新风风量的需求,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与此同时,新风还可以从第一新风出风口5吹出,实现新风可视化。
参照图5,后背板12上可以设置有新风护板部13,新风进风口4设置在新风护板部13上。新风护板部13呈梯形台状向壳体的内部扩张,即沿新风的进风方向,新风护板部13的空间宽度逐渐增大。使得在新风流入壳体内时,梯形台状的新风护板部13将新风管的进风呈扩散状进入柜机内部,室外的新风空气一般较冷,减小了新风气体与壳体的内壁的接触,可有利于减少凝露的产生;同时,新风护板部13扩大了壳体内的新风腔腔体体积,可利于增大新风的进风量,进而提高新风的进风效率和新风出风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新风组件7的蜗壳74内部设置净化模块,示例性的,活性炭或负氧离子模块,在实现新风的同时避免室外污染物影响室内空气质量。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排风口和出风口3之间设置有过渡件,过渡件内部具有允许新风通过的风道,具体的,第一排风口72和第一新风出风口5之间设置第一过渡件8,第一过渡件8的中部设置有用于新风通过的第一风道81,第一过渡件8可以设置为方形通道,第一过渡件8的两个连接端面设置为平面以与排风口和前盖板11紧密接触;第二排风口73和第二新风出风口6之间设置第二过渡件9,第二过渡件9的中部设置有用于新风通过的第二风道91,为了配合后背板12的曲面设置结构,第二过渡件9靠近后背板12的一侧端面设置有曲面,以实现与后背板12之间的有效连接。
通过设置过渡件可以有效的解决蜗壳74尺寸的问题,以便于蜗壳74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机型,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进风口上设置有新风管,新风管靠近新风进风口4的一侧为出风端,新风管远离新风进风口4的一端为进风端,室内风经过进风端进入新风管后经过新风进风口4进入壳体。还可以在新风管上设置通风孔,用于使室内风进入新风管与室外新风混合,换热,使室外新风的温度更适应室内温度,提高室外新风的热适应性。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壳体进一步包括前盖板11和后背板12,前盖板11上设置有第一新风出风口5,后背板12上设置有新风进风口4和第二新风出风口6,第一新风出风口5设置有有中心向外辐射形成的出风孔52,同时配合有新风组件7,使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口4经过新风组件7后通过第一新风出风口5和第二新风出风口6进入室内,在保证新风风量的同时,可以实现新风的可视化;同时新风通过出风孔52吹向用户可以实现吹拂新风的效果,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除了可以同时设置后背板12的第二新风出风口5和前盖板11的第一新风出风口5外,还可以仅在前盖板11设置新风出风口5,此时,新风出风口5对应第一新风出风口5。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仅在前盖板11上设置新风出风口5,为了与之配合,参照图10-12,将新风组件的蜗壳74设置为单进风单出风的蜗壳74,即,蜗壳74上仅设置有吸风口71和排风口72,蜗壳74的吸气口与新风进风口4对应,蜗壳74的排风口72与新风出风口5对应,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4流入蜗壳74内部的新风腔,流过新风风道、排风口72,从新风出风口5吹入室内,完成空调器的新风功能,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对新风出风口5进行改进,参照图9,在新风出风口5设置为出风面板51,出风面板51上设置有开口,开口上安装有通风板52,通风板52可相对开口转动,且,通风板52与开口之间形成有随两者相对转动而发生位置变化的出风孔53,当空调室内机100的新风功能运行时,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4进入壳体后,经由出风孔53流入室内。通过出风面板51与通风板52之间相对转动,实现实际出风孔53位置的改变,使新风出风位置和出风角度发生变化,实现360°全域新风出风,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旋转通风板52调整出风位置,操作简单,同时满足用户对于新风可视化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风面板51的开口设置为圆形,且开口处设置有凹型槽,通风板52周向设置有与凹型槽配合的凸出结构,凸出结构相对凹型槽运动以实现通风板52与出风面板51之间的相对转动。通过设置凹型槽和凸出结构实现通风板52与出风面板51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实现通风孔位置的改变。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4,出风孔53设置为1/4环形孔,保证了出风面积,同时预留了调整出风面积的空间。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风面板51与前盖板11之间设置为一体成型,有效的减少了加工工序和装配步骤,提高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风面板51与前盖板11之间还可以通过可拆卸连接,示例性的,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扣连接或者螺母连接等,当用户具有超大新风风量需求时,可以将出风面板51拆卸下来扩大新风通风面积。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出风面板51、通风板52和通风孔共同构成一侧开放的弧形机构,弧形机构的开放侧设置有出风格栅54,有效防止在将出风面板51拆卸时,有杂质进入新风风道,污染新风风道。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3-14,出风面板51可以设置为的外围可以设置为弧形,将出风面板51整体设置为弧形面,进一步提高了新风出风的柔和。示例性的,可以设置蘑菇形状,这样设置的使新风出风柔和的同时还提高了整体的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排风口72和新风出风口5之间设置有过渡件55,过渡件55的一侧与排风口72连接,过渡件55的另一侧伸出新风出风口5并与出风面板51连接。
具体的,过渡件55的中部设置有用于新风通过的风道56,过渡件55可以设置为内部中空的方形结构,方形结构的棱角处设置为平滑弧面,过渡件55的两个连接端面设置为平面以周围部件紧密接触。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过渡件55与出风面板51之间设置有辅助件57,辅助件57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辅助件57的外围边沿与出风面板51配合,辅助件57的内围边沿与过渡件55的外围边沿相配合,中空结构的横截面与过渡件55的通风面积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辅助件57的外围设置有第一螺纹结构,出风面板51的内围配合第一螺纹结构设置有第二螺纹结构,通过第一螺纹结构和螺纹结构的连接和脱离实现辅助件57和出风面板51装配和拆卸。具体的,参照图13,出风面板51靠近过渡件55的一侧的内围设置有第二螺纹结构,辅助件57设置为中间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圆形板,圆形板的外周设置有与出风面板51的第二螺纹机构配合的第一螺纹结构,过渡件55与辅助件57固定连接,辅助件57与出风面板5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以实现过渡件55与出风面板51之间的有效连接,同时,保证新风流动的顺畅。
在装配过程中,过渡件55的端面和辅助件57通过新风出风口5伸出壳体,且,辅助件57与出风面板51通过螺纹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后的出风面板51扣合在新风出风口5处,以覆盖新风出风口5,保证壳体除出风孔53外其他部件的密封性。
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该空调室内机100包括至少包括前盖板11和后背板12的壳体、设置在后背板12上的新风进风口4、设置在前盖板11上的新风出风口5、设置在新风出风口5且具有开口的出风面板51以及设置在出风面板51的开口处的通风板52,出风面板51和通风板52之间可以实现相对转动,且,出风面板51和通风板52之间形成有随两者相对转动而发生位置变化的出风孔53,当室内空调机的新风功能运行时,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4进入壳体后,经由出风孔53流入室内。通过将新风出风口5设置在前盖板11上,实现了可视化新风;通过出风面板51和通风板52之间的相对转动实现新风出风位置和出风角度的变化,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通过拆卸出风面板51可以增大新风出风面积,满足用户大风量新风的需求,极大地提高用户的体验。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除了可以同时设置后背板12的第二新风出风口5和前盖板11的第一新风出风口5外,还可以仅在前盖板11设置新风出风口5。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仅在前盖板11上设置新风出风口5,为了与之配合,参照图16,将新风组件的蜗壳74设置为单进风单出风的蜗壳74,即,蜗壳74上仅设置有吸风口71和排风口72,蜗壳74的吸气口与新风进风口4对应,蜗壳74的排风口72与新风出风口5对应,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4流入蜗壳74内部的新风腔,流过新风风道、排风口72,从新风出风口5吹入室内,完成空调器的新风功能,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对新风出风口5进行改进,参照图15-17,在新风出风口5处设置挡风板51、延展部件52和驱动部件53,其中,延展部件52和挡风板51连接,且延展部件52可以随着挡风板51的移动而改变自身形状,驱动部件53与挡风板51连接,驱动部件53带动挡风板51沿着新风出风口5移动以遮挡新风出风口5的不同位置,同时带动延展部件52伸展或回缩,从而调整新风出风口5的出风面积。具体的,参照图21,延展部件52处于自然状态,新风可以通过左右两侧的通风位置流入室内;参照图22,延展部件52处于拉伸转台,延展部件52和挡风板51共同遮挡整个新风出风口5,新风不从新风出风口5流出。
通过上述设置,在新风出风口5设置为可视化移动式出口,通过驱动部件53带动挡风板51动作,从而带动延展部件52发生形变,从而改变新风出风口5的实际出风面积,实现出风量的大小以及出风角度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3,驱动部件53包括与挡风板51连接的电机531、与电机531的驱动端连接的齿轮532和与齿轮532啮合连接的齿条533,电机531带动齿轮532转动,齿轮532沿着齿条533移动,电机531跟随齿轮532运动从而带动挡风板51沿着新风出风口5移动。具体的,电机531可以设置为步进电机531,齿轮532套设在步进电机531的转动轴上,齿轮532上的齿纹与齿条533上的齿纹相配合,以使齿轮532可以与齿条533发生相对运动,通过电机531工作,转动轴转动,齿轮532转动并带动电机531整体沿着齿条533的一个设置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齿条533固定安装,齿轮532相对齿条533发生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8,挡风板51设置为两个,两个挡风板51分别为第一挡风板51和第二挡风板51,第一挡风板51设置在延展部件52的一侧,第二挡风板51设置在延展部件52的另一侧,第一挡风板51和第二挡风板51向远离或靠近延展部件52的方向上移动,从而实现延展部件52的伸展和回缩。具体的,驱动部件53设置为四个,每个挡风板51的上下分别设置一个驱动部件53,同一个挡风板51上的两个驱动部件53的运动方向一致,驱动挡风板51向左或向右移动,以对延展部件52进行拉伸与收缩。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挡风板51设置为一个,挡风板51设置在延展部件52的一侧,延展部件52的另一侧固定安装在远离挡风板51的一侧,挡风板51移动以实现延展部件52的伸展和回缩。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9-20,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连接部件6,连接部件6靠近新风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61,第一开口61与排风口72连通,连接部件6远离新风部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62,第二开口62与新风出风口5连通。具体的,将第二开口62的面积设置为大于第一开口61的面积,可以增大新风最大出风面积,通过调整第二开口62的大小还可以对最大出风面积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7,第二开口62处设置有出风格栅54,出风格栅54设置在挡风板靠近新风组件的一侧。通过设置出风格栅54,当新风出风面积处于最大打开或局部打开状态时,防止杂质进入空调室内机100内部,污染空调室内机100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延展部件52设置为弹性布,具体的,弹性布与挡风板51连接,通过挡风板51的运动使得弹性布可以进行拉伸或回缩,以改变新风出风口5的出风面积。当弹性布拉伸时,弹性布上的孔隙增大,新风可以通过弹性布上的孔隙流出,以实现微风吹拂的效果,增强用户体验感。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延展部件52设置为拉门,包括第一拉门件和第二拉门件连接,第一拉门件和第二拉门件交错连接,第一拉门件远离第二拉门件的位置上连接第一挡风板51,第二拉门见远离第一拉门件的位置上连接第一挡风板51。具体的,只需要将第一拉门件和第二拉门件设置为可以在电机531驱动下分离或靠近以使得遮挡的出风面积发生变化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辅助支架,辅助支架用于安装电机531。具体的,电机531上设置有安装块,辅助支架上设置有容置安装块移动的安装槽,当电机531经由齿轮532沿着齿条533运动而实现自身的移动时,电机531可以沿着辅助之家运动,有效的提高了装置整体的稳定性以及运动的平稳。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可以在第二开口62的位置上设置滑槽,用于容置延展部件52和挡风板51,电机531带动挡风板51向左或向右移动,根据用户需求调整新风风量和新风角度。
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至少包括前盖板11和后背板12的壳体、设置在后背板12的新风进风口4、设置在前盖板11的新风出风口5,设置在新风出风口5的挡风板51、延展部件52和驱动部件53,延展部件52与挡风板51连接并可以随着挡风板51的移动而改变自身形状,驱动部件53与挡风板51连接;通过驱动部件53工作可以带动挡风板51在新风进风口4处移动,从而对延展部件52进行拉伸或回缩,使得延展部件52和挡风板51共同遮挡的新风出风口5的面积以及位置发生改变,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大大的提高了用户体验;通过将新风出风口5设置在前盖板11,即朝向用户设置,用户可以真切的体会到新风功能,同时将新风出风口5设置为朝向用户,便于用户对出风面积和出风角度进行调整,简化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前盖板和后背板;
新风进风口,其设于所述后背板上;
第一新风出风口,其设于所述前盖板;
第一出风面板,其设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面板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孔,所述多个出风口之间两两连通;
第二新风出风口,其设于所述后背板上;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新风功能运行时,室外新风从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后,分别经过所述出风孔和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流入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风组件,所述新风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组件包括吸风口、第一排风口和第二排风口,所述吸风口与所述新风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排风口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排风口与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环绕所述第一出风面板的中心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处设置有格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前盖板的下部,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后背板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对应的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面板与所述前盖板一体成型或通过扣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组件包括:
蜗壳,其内部形成新风风道;
新风电机,其设置在所述蜗壳的外侧;
离心叶轮,所述离心叶轮对应所述新风进风口设置在所述蜗壳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上设置有:
吸风口,其设于所述蜗壳靠近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一侧;
第一排风口,其设于所述蜗壳靠近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的一侧;
第二排风口,其设于所述蜗壳靠近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的一侧;
室外新风通过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吸风口进入所述蜗壳后,通过所述第一排风口、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排向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所述前盖板侧,且,通过所述第二排风口、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排向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所述后背板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叶轮的径向方向与蜗壳的吸风口所在的平面相平行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风口和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件,所述第一过渡件的中部形成有用于新风通过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二排风口与所述第二新风出风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件,所述第二过渡件的中部形成有用于新风通过的第二风道。
CN202221616027.XU 2022-06-24 2022-06-24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74648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16027.XU CN217464843U (zh) 2022-06-24 2022-06-24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16027.XU CN217464843U (zh) 2022-06-24 2022-06-24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64843U true CN217464843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40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16027.XU Active CN217464843U (zh) 2022-06-24 2022-06-24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648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6998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30023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46484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46484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51995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06242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86996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00192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111750425B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494943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494939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48127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3590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48128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52203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209560U (zh) 天花机空调器
CN219913254U (zh) 新风空调
CN216203803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710977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103598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3020011U (zh) 空调器
CN21784410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65397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560074U (zh) 空调器
CN218379612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