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64551U - 灶具 - Google Patents

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64551U
CN217464551U CN202221495419.5U CN202221495419U CN217464551U CN 217464551 U CN217464551 U CN 217464551U CN 202221495419 U CN202221495419 U CN 202221495419U CN 217464551 U CN217464551 U CN 217464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eating unit
fan
heating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954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亚洲
王小鹰
罗兆锋
黄志鹏
卢正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49541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645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64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645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灶具,灶具包括:外壳、加热组件、第一控制板、电源板、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其中,外壳形成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加热组件设于外壳内且与外壳之间限定出相互隔开的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第一散热风道连通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散热风道连通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单元,第一控制板和第一风机设于第一散热风道,第一控制板用于控制第一加热单元,电源板和第二风机设于第二散热风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灶具,可以较好地实现第一控制板和电源板的快速散热,从而可以较好地提升第一控制板以及电源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利于延长灶具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灶具。
背景技术
随着厨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烹饪器具的功能需求也在逐渐增多。其中,为满足多项烹饪工序同时进行的需求,具有多个灶头的灶具已经成为用户在选购灶具时的首要选择,但是随着灶具上灶头的增多,多个灶头同时工作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加,随着灶具温度的不断提升,直接影响着灶具内部电控板等部件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灶具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灶具,所述灶具可以较好地保证第一控制板以及电源板的散热效果以提升第一控制板以及电控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包括:外壳,形成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外壳之间限定出相互隔开的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风道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散热风道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单元;第一控制板,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且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电源板,设于所述第二散热风道;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第二风机,设于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第一控制板和第一风机设于第一散热风道内,电源板和第二风机设于第二散热风道内,可以较好地实现第一控制板和电源板的快速散热,第一散热风道与第二散热风道互相隔开,可以较好地避免第一散热风道内的气流与第二散热风道内的气流碰撞造成的气场紊乱,利于降低风量损失以提升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的散热效果,从而可以较好地提升第一控制板以及电源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利于延长灶具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的最大功率大于所述第二风机的最大功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为电磁加热单元且为多个,所有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均与所述第一控制板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为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排布的两个,所述电源板和所述第一控制板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排布,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电源板和所述第一控制板之间,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一控制板沿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的加热原理不同的第二加热单元,所述灶具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的第二控制板,所述第二控制板设于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控制板位于所述电源板的上游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为电磁加热单元,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为红外加热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为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排布的两个,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为一个且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板和所述第一控制板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排布,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电源板和所述第一控制板之间且所述第二控制板位于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电源板之间,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一控制板沿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排布,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风机沿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为红外加热单元,所述灶具还包括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内具有隔热空腔,所述隔热结构设于所述外壳且与所述外壳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的容纳腔。
可选地,所述隔热结构包括沿所述容纳腔的周向依次连接的多个隔热件,每个所述隔热件均为独立成型件。
进一步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隔热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更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隔热件之间插接或卡接。
进一步可选地,多个所述隔热件中的至少两个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的外壳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的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的布局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灶具的加热组件和外壳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灶具的加热组件和外壳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的多个隔热件装配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多个隔热件装配的俯视图;
图8是图6中多个隔热件分体的俯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灶具的隔热结构的爆炸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灶具的多个隔热件装配的俯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灶具的多个隔热件分体的俯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灶具的加热组件和外壳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灶具100;
外壳1;底座1a;盖板1b;盛放腔1c;第一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进风口 13;第二出风口14;第一散热风道15;第二散热风道16;散热风口17;
加热组件2;第一加热单元21;子加热模块21a;隔板211;线圈盘212;第二加热单元22;
第一控制板3;第二控制板4;
电源板5;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
隔热结构8;隔热空腔80a;容纳腔81;隔热件82;第一隔热件82a;第二隔热件82b;过孔821;插口822;密封条83;
第一支架91;第二支架92;第三支架9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 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100。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100,包括:外壳1、加热组件2、第一控制板3、电源板5、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具体地,外壳1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进风口13以及第二出风口14,加热组件2设于外壳1内且与外壳1之间限定出相互间隔开的第一散热风道15和第二散热风道16,第一散热风道15连通第一进风口11和第一出风口12,第二散热风道16连通第二进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14。
也就是说,第一进风口11、第一散热风道15和第一出风口12之间形成连通的气流通路,使得外部空间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进风口11进入第一散热风道15内,并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2排出第一散热风道15,以使得空气在外部空间与第一散热风道 15之间流动时,可以将第一散热风道15内的热量排出第一散热风道15,利于降低第一散热风道15内的温度。此外,第二进风口13、第二散热风道16与第二出风口14 之间形成连通的气流通路,使得外壳1外部空间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进风口13进入第二散热风道16内,并可以通过第二出风口14排出第二散热风道16,以使得空气在外部空间与第二散热风道16之间流动时,可以将第二散热风道16内的热量排出第二散热风道16,利于降低第二散热风道16内的温度。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外壳1包括底座1a和盖板1b,底座1a和盖板1b适于限定出盛放腔1c,第一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进风口13以及第二出风口14形成于盛放腔1c的多个壁面上,加热组件2、第一控制板3、电源板5、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均设于盛放腔1c内,使得外壳1对灶具100内部结构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
其中,加热组件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单元21,例如,第一加热单元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等,第一加热单元21的数量可以根据生产需求进行设置,这里不做具体限制。进一步地,第一控制板3设于第一散热风道15且用于控制第一加热单元21,例如,可以通过第一控制板3控制第一加热单元21的加热功率、加热时间等等,从而可以满足用户多样的烹饪需求。
此外,电源板5设于第二散热风道16,第一风机6设于第一散热风道15,第二风机7设于第二散热风道16,电源板5设于第二散热风道16。其中,电源板5的输出端与第一控制板3、第一风机6以及第二风机7电连接,电源板5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从而可以通过电源板5向第一控制板3、第一风机6以及第二风机7供电,进而可以通过第一控制板3控制第一加热单元21进行加热,并可以控制第一风机6以及第二风机7转动。
因此,在第一加热单元21加热的过程中,第一风机6可以驱动外部空间的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11进入第一散热风道15内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2排出第一散热风道15,从而实现第一散热风道15和外部空间之间的空气循环,第一风机6驱动第一散热风道 15内的空气在流向第一出风口12时可以流经第一控制板3,从而可以将第一控制板3 通电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出风口12排出第一散热风道15,使得第一控制板3可以快速散热,可以较好地避免热量积聚在第一控制板3上,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控制板3过热造成的损伤。
此外,第二风机7可以驱动外部空间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13进入第二散热风道16内,从而实现第二散热风道16与外部空间之间的气体循环,第二风机7驱动第二散热风道16内的空气在流向第二出风口14时可以流经电源板5,从而可以将电源板5 通电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出风口14排出第二散热风道16,实现电源板5的快速散热,可以较好地避免热量积聚在电源板5上,从而可以避免电源板5过热造成的损伤。
此外,相互隔开的第一散热风道15和第二散热风道16可以较好地避免第一散热风道15内的气流与第二散热风道16内的气流碰撞造成的气场紊乱,利于降低风量损失以提升第一散热风道15和第二散热风道16的散热效果。由此,可以较好地提升第一控制板3以及电源板5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利于延长灶具1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100,第一控制板3和第一风机6设于第一散热风道15内,电源板5和第二风机7设于第二散热风道16内,可以较好地实现第一控制板3 和电源板5的快速散热,第一散热风道15与第二散热风道16互相隔开,可以较好地避免第一散热风道15内的气流与第二散热风道16内的气流碰撞造成的气场紊乱,利于降低风量损失以提升第一散热风道15和第二散热风道16的散热效果,从而可以较好地提升第一控制板3以及电源板5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利于延长灶具1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风机6的最大功率大于第二风机7的最大功率。也就是说,第一风机6可以提供的最大风量大于第二风机7可以提供的最大风量,和/或,第一散热风道15内的最大气流速度大于第二散热风道16内的最大气流速度,从而使得第一散热风道15内的气流可以更快速地将第一控制板3产生的热量排出第一腔,利于提升第一风机6对第一控制板3的散热效果,以进一步提升第一控制板3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使得第二风机7可以保证对电源板5散热效果的同时,节省第二风机7的功耗且转动噪声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加热单元21为电磁加热单元且为多个,例如,电磁加热单元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等,这里对电磁加热单元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其中,所有第一加热单元21均与第一控制板3电连接。也就是说,多个电磁加热单元可以共用同一个第一控制板3,从而可以根据用户的烹饪需求通过第一控制板3控制指定数量的电磁加热单元进行加热。由此,可以较好地降低多个电磁加热单元的控制难度,并可以较好地节省第一控制板3的数量,从而可以降低灶具100生产成本以及节省第一控制板3占用的安装空间,利于缩小灶具100的整体尺寸。同时,第一风机6仅需对第一控制板3进行散热,第一控制板3数量的减少可以较好地节省第一风机6的数量,利于节省第一风机6占用的安装空间的同时降低灶具100的生产成本。此外,通过多个电磁加热单元可以同时进行多项烹饪工序,例如,可以使用多个电磁加热单元分别进行烧饭、炒菜、煲汤等等,从而可以较好地缩短烹饪的总体耗时。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多个第一加热单元21均与第一控制板3电连接,第一风机6 的最大功率大于第二风机7的最大功率。其中可以理解的时,当第一控制板3同时控制多个第一加热单元21加热时,第一控制板3产生的热量相较于电源板5产生的热量更多,因此,通过将功率更大的第一风机6设于第一散热风道16内,可以较好地增大第一散热风道16内的风量和/或气流流速,从而可以较好地保证第一风机6对第一控制板3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加热单元21为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如图1- 图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排布的两个,即,第一控制板3与两个第一加热单元21电连接,并通过第一控制板3可以控制两个第一加热单元21独立或同时进行加热,利于提升烹饪效率,节省烹饪耗时。
更进一步地,电源板5和第一控制板3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排布,在外壳1的长度方向上第二风机7位于电源板5和第一控制板3之间,第一风机6和第一控制板3 沿外壳1的宽度方向(如图1-图3中所示的前后方向)排布。即,第一控制板3位于第二风机7在外壳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电源板5位于第二风机7在外壳1的长度方向上远离第一控制板3的另一侧,第一控制板3、第二风机7以及电源板5沿外壳1 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也就是说,第二风机7适于驱动气流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朝向远离第一控制板3 的方向流动,第一风机6适于驱动气流沿外壳1的宽度方向朝向靠近第一控制主板的方向流动,即,第一散热风道15可以大致沿外壳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散热风道16 可以大致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使得第一散热风道15和第二散热风道16可以充分利用外壳1在长度方向上以及宽度方向上的空间,布局合理,利于缩小外壳1 的整体尺寸。其次,第一控制板3和电源板5分别设有第二风机7沿左右方向的相对两侧,可以较好地增大第一控制板3与电源板5之间的间隔,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第一控制板3与电源板5之间互相干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加热组件2还包括与第一加热单元21加热原理不同的第二加热单元22。由此,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锅具以及烹饪技法的需求灵活地选择第一加热单元21或第二加热单元22,并可以较好地避免因加热方式单一,导致灶具 100无法适配多种类型的锅具的问题,利于提升灶具100的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第一加热单元21为电磁加热单元,第二加热单元22为红外加热单元,使得第一加热单元21可以使用金属如铁质的锅具进行烹饪,而如砂锅、陶锅等非金属锅具可以使用第二加热单元22进行加热烹饪,由此,使得灶具100可以适配多种不同类型的锅具,利于提升灶具100的实用性,此外,使得用户可以同时进行多种不同的烹饪工序,如铁锅适于炒菜,如需要煲汤时,使用砂锅或陶锅的煮汤效果更佳,利于提升用户的烹饪体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是对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其中一种类型的举例说明,便于理解不同加热原理的加热单元的工作过程,并非对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类型的限制,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的类型可以根据生产需求灵活调整。
进一步地,灶具100还包括用于控制第二加热单元22的第二控制板4,第二控制板4设于第二散热风道16内。其中,电源板5适于与第二风机7和第二控制板4电连接,从而可以通过电源板5向第二风机7和第二控制板4供电,进而通过第二控制板4 控制第二加热单元22进行加热,同时驱动第二风机7转动。因此,在第二加热单元22 加热的过程中,第二风机7可以驱动外部空间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13进入第二散热风道16内并通过第二出风口14排出第二散热风道16,空气在第二散热风道16内流动时可以流经电源板5和第二控制板4,从而可以将电源板5和第二控制板4通电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出风口14排出第二散热风道16,使得电源板5和第二控制板4可以快速散热,可以较好地避免热量积攒在电源板5和第二控制板4上,从而可以避免电源板5 和第二控制板4过热造成的损坏,进而可以提升电源板5和第二控制板4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利于延长灶具1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第二控制板4位于电源板5的上游侧,这里的上游侧是相对于第二散热风道16内气流流动方向而言,也就是说,在第二散热风道 16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上,第二控制板4位于电源板5的上游侧,即,第二风机7驱动气流通过第二风口进入第二散热风道16内后,温度较低的气流首先流经第二控制板4,而后流经电源板5。其中,第二控制板4与第二加热单元22电连接,当第二加热单元 22的运转功率较大时,第二控制板4产生的热量相较于电源板5更多。因此,通过第二散热风道16内的气流首先流经第二控制板4,可以更快速地降低第二控制板4的温度,从而可以较好地保证第二风机7对第二控制板4的散热效果,利于进一步提升第二控制板4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加热单元21为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排布的两个,第二加热单元22为一个且在外壳1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两个第一加热单元21之间。也就是说,其中一个第一加热单元21位于第二加热单元22 在外壳1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另一个第一加热单元21位于第二加热单元22在外壳1 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由此,可以较好地降低用户同时使用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时的操作难度,从而可以避免用户烹饪过程中接触锅具发生烫伤的风险。此外,使得两个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可以充分利用外壳1在长度方向上的空间,利于缩小外壳1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可以将两个第一加热单元21间隔开,从而可以较好地降低两个第一加热单元21之间热量的互相干扰。
进一步地,电源板5和第一控制板3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排布,在外壳1的长度方向上第二风机7位于电源板5和第一控制板3之间且第二控制板4位于第二风机7 与电源板5之间,第一风机6和第一控制板3沿外壳1的宽度方向排布。也就是说,第一控制板3位于第二风机7在外壳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二控制板4位于第二风机7在外壳1的长度方向上远离第一控制板3的另一侧,电源板5位于第二控制板4 在外壳1的长度方向上远离第二风机7的另一侧。
也就是说,第二风机7适于驱动气流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朝向远离第一控制板3 的方向流动,并依次流经第二控制板4和电源板5,第一风机6适于驱动气流沿外壳1 的宽度方向朝向靠近第一控制主板的方向流动,即,第一散热风道15可以大致沿外壳 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散热风道16可以大致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使得第一散热风道15和第二散热风道16可以充分利用外壳1在长度方向上以及宽度方向上的空间,布局合理,利于缩小外壳1的整体尺寸。其次,可以较好地增大第一控制板3 与电源板5以及第二控制板4之间的间隔,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第一控制板3与电源板5以及第二控制板4之间互相干扰。
此外,第二加热单元22和第二风机7沿外壳1的宽度方向排布。由此,使得第二加热单元22和第二风机7可以充分利用外壳1在宽度方向上的空间,利于缩小灶具100 的整体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加热单元22为红外加热单元,灶具100还包括隔热结构8,隔热结构8内具有隔热空腔80a,隔热结构8 设于外壳1且与外壳1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第二加热单元22的容纳腔81。其中,隔热空腔80a可以较好地阻隔热量从隔热空腔80a靠近容纳腔81的侧壁朝向隔热空腔80a 远离容纳腔81的侧壁传递,利于提升隔热结构8的隔热效果,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红外加热单元的产生的热辐射向容纳腔81外部扩散,进而可以避免红外加热单元的热辐射直接传递位于容纳腔81外部的部件,如第一控制板3、第二控制板4等等上,利于提升灶具100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如图3和图6所示,所示,隔热结构8包括沿容纳腔81周向依次连接的多个隔热件82,每个隔热件82均为独立成型件。其中,隔热件8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等,隔热件82的数量可以根据容纳腔81的形状进行灵活设置,这里不做具体限制。也就是说,多个隔热件82独立生产成型后组装成隔热结构8,使得多个隔热件 82可以根据隔热结构8的造型需求灵活地调整形状,从而可以实现隔热结构8复杂造型的可行性,且单独成型的隔热件82的生产加工难度低,利于提升隔热件82的生产加工效率。在一个具体示例中,隔热结构8中靠近第二控制板4的隔热件82设有过孔 821,第二控制板4与红外加热单元之间的连接线适于穿设于过孔821内,过孔821内设有密封件(图未示出),密封件与过孔821以及连接线过盈配合。
可选地,相邻两个隔热件82之间可拆卸连接,由此,可以较好地降低更换隔热件82的难度。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隔热件82之间插接或卡接,由此,使得相邻两个隔热件82之间的装配方式简单,利于提升隔热结构8的组装效率,且隔热件82之间的拆卸难度低,利于降低在隔热结构8后期的维护难度。
可选地,多个隔热件82中的至少两个相同,其中,相同的隔热件82可以使用同一种模具进行加工生产,从而可以节省加工隔热件82所使用模具的数量,利于降低隔热件82的生产成本以及难度。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灶具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图9,灶具100包括:外壳1、加热组件2、第一控制板3、第二控制板 4、电源板5、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和隔热结构8。其中,外壳1与加热组件2之间限定出互相间隔开的第一散热风道15和第二散热风道16,具体地,外壳1包括底座 1a和设于底座1a上的盖板1b,底座1a与盖板1b之间限定出盛放腔1c,加热组件2、第一控制板3、第二控制板4、电源板5、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和隔热结构8均设于盛放腔1c内,底座1a上形成第一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进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14,第一进风口11形成和第二进风口13均形成于盛放腔1c的底壁上,第一进风口11邻近盛放腔1c后侧壁且邻近盛放腔1c的左侧壁设置,第二进风口13邻近盛放腔1c的前侧壁设置,且在左右方向上大致位于盛放腔1c的底壁的中间位置,第一出风口12形成于底座1a的前侧壁上且邻近底座1a的左侧壁,第二出风口14形成于底座1a的右侧壁上,以避免通过第一出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4排出的温度较高的气体被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3再次吸入。
此外,加热组件2包括两个第一加热单元21和一个第二加热单元22,第一加热单元21为电磁加热单元,第二加热单元22为红外加热单元,两个第一加热单元21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第二加热单元22设于两个第一加热单元21之间。
此外,隔热结构8包括三个隔热件82以及密封条83,密封条83与隔热件82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密封条83为硅胶条,密封条83填充在盖板1b的下表面和隔热件82的上表面之间,隔热件82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隔热件82a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隔热件82b,第二隔热件82b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隔热件82b相同,两个第二隔热件82b的前端分别与第一隔热件82a的左右两端连接,如图8所示,第一隔热件82a 形成开口朝后的插口822,第二隔热件82b的前端适于插入插口822内,隔热件82的纵截面呈“U”形,两个第二隔热件82b的后端均与盛放腔1c的后侧壁抵接,第二加热单元22设于容纳腔81内,容纳腔81的底壁以及后侧壁上均形成与外部空间连通的散热风口17。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风道15位于隔热结构8的左侧且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散热风道15内设有邻近盛放腔1c的前侧壁设置的第一支架91,第一控制板3设于第一支架91,第一风机6位于第一控制板3的后侧,第一风机6的进风端与第一进风口 11相对设置,第一风机6的出风端与控制板相对设置,第一控制板3的前端邻近第一出风口12设置。
此外,盛放腔1c的底壁上还设有第二支架92和第三支架93,第二支架92设于第一控制板3的右侧且位于隔热结构8的前侧,第三支架93设于第二支架92以及隔热结构8的右侧,第二支架92与外壳1以及隔热结构8共同限定出第二散热风道16,第二散热风道16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风机7和第二控制板4设于第二支架92,电源板5设于第三支架93,第二风机7位于第二控制板4的左侧,第二风机7的进风端与第二进风口13相对设置,第二风机7的出风端与第二控制板4相对设置,电源板5 位于第二控制板4的右侧,电源板5的右端邻近第二出风口14设置。
其次,第一隔热件82a上形成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的过孔821,第二控制板4与第二加热单元22之间的连接线适于穿过过孔821,过孔821内设有密封件,密封件与过孔 821以及连接线过盈配合。
此外,参照图1和图5,第一加热单元21包括与底座1a固定连接的隔板211以及设于隔板211上方的线圈盘212,线圈盘212呈圆形,盖板1b位于线圈盘212上方,位于左侧的隔板211设于第一散热风道15上方,位于右侧的隔板211设于第二散热风道16的上方。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参考图10和图11,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在于,第二隔热件82b和第一隔热件 82a相同。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参考图12,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在于,位于左侧的第一加热单元21包括两个子加热模块21a,子加热模块21a呈椭圆形,两个子加热模块21a的加热区域大于位于右侧的第一加热单元21的线圈盘212的加热区域,两个子加热模块21a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于隔板211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形成有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
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外壳之间限定出相互隔开的第一散热风道和第二散热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风道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散热风道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热单元;
第一控制板,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且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
电源板,设于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第一风机,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
第二风机,设于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的最大功率大于所述第二风机的最大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为电磁加热单元且为多个,所有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均与所述第一控制板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为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排布的两个,所述电源板和所述第一控制板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排布,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电源板和所述第一控制板之间,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一控制板沿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的加热原理不同的第二加热单元,所述灶具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的第二控制板,所述第二控制板设于所述第二散热风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板位于所述电源板的上游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为电磁加热单元,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为红外加热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为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排布的两个,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为一个且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板和所述第一控制板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排布,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电源板和所述第一控制板之间且所述第二控制板位于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电源板之间,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一控制板沿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排布,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风机沿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排布。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为红外加热单元,所述灶具还包括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内具有隔热空腔,所述隔热结构设于所述外壳且与所述外壳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的容纳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结构包括沿所述容纳腔的周向依次连接的多个隔热件,每个所述隔热件均为独立成型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隔热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隔热件之间插接或卡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灶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隔热件中的至少两个相同。
CN202221495419.5U 2022-06-14 2022-06-14 灶具 Active CN2174645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95419.5U CN217464551U (zh) 2022-06-14 2022-06-14 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95419.5U CN217464551U (zh) 2022-06-14 2022-06-14 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64551U true CN217464551U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37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95419.5U Active CN217464551U (zh) 2022-06-14 2022-06-14 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645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60108796A (ko) 멀티 덕트 컨벡션 오븐 레인지
CN210673107U (zh) 烤箱
WO2022062410A1 (zh) 一种新型的空气烤箱
CN208025573U (zh) 微波炉
CN217464551U (zh) 灶具
CN217408547U (zh) 空气炸锅
CN113907619A (zh) 底座组件及烹饪装置
CN210871000U (zh) 烹饪设备
EP1560464B1 (en) Wall-mounted microwave oven
CN218606221U (zh) 一种抽屉式空气炸锅
CN216754262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7987347U (zh) 一种多士炉与空气烤箱一体机
CN218899209U (zh) 烹饪器具
CN220832760U (zh) 空气炸锅
CN217987350U (zh) 一种烤箱
CN220494855U (zh) 空气炸锅
KR100789831B1 (ko) 전기 오븐
CN216364780U (zh) 底座组件及烹饪装置
CN220870941U (zh) 一种集成灶
CN220471695U (zh) 一种电烹饪器的散热底座
CN220308974U (zh) 多功能空气炸烤箱
CN217185754U (zh) 一种受热均匀的烹饪设备
CN102235689B (zh) 微波炉的贯流风扇设置结构
CN210810631U (zh) 一种电烤箱
CN212089220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