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40151U - 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40151U
CN217440151U CN202221728632.6U CN202221728632U CN217440151U CN 217440151 U CN217440151 U CN 217440151U CN 202221728632 U CN202221728632 U CN 202221728632U CN 217440151 U CN217440151 U CN 217440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plate
intercooler
laminated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2863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蒙
刘羽郅
王雷
康旭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2863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40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40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401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包括散热壳体、散热板以及内翅片,散热壳体包括下护板及上护板,下护板的上缘与上护板的下缘卡接配合,散热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气管和出气管、顶部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若干个散热板层叠设置于散热壳体内,散热板为中空构件;若干个内翅片分别设置于散热板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片式中冷器,上护板和下护板通过卡接配合形成散热壳体,便于提高散热壳体的装配效率、方便进行散热壳体内部散热板的安装,而装配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钎焊质量,进而影响水冷中冷器的散热性能,内翅片能够对冷却液进行导流,可有效均衡散热板内冷却液的流速,确保换热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中冷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
背景技术
采用涡轮增压的汽车,空气进行涡轮增压后温度会大幅升高。现有技术中,一般借助水冷中冷器进行冷却降温。相比空空中冷器,水冷中冷器作为涡轮增压的配套件,具有更优越的冷却性能,能够对升温后的高温空气进行有效冷却,使其再进入发动机中,从而获得更低、更稳定的进气温度,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
现有的中冷器内部设有多个散热板组成的芯体总成,芯片总成的装配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的钎焊质量,进而影响着中冷器的性能及使用寿命。在进行水冷中冷器的装配时,各部件之间定位难度大,一般需要进行多次试装,装配难度大、且耗费时间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能够有效提高水冷中冷器的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进一步提高水冷中冷器的散热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叠片式中冷器,包括:
散热壳体,包括下护板以及设置于下护板上方的上护板,下护板的上缘与上护板的下缘卡接配合以形成散热壳体,散热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气管和出气管、顶部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
若干个散热板,层叠设置于散热壳体内,散热板为中空构件,相邻两个散热板之间形成供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散热板之间通过液体通道相连,气流通道与进气管和出气管连通,液体通道与进液管和出液管连通;
若干个内翅片,与散热板一一对应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散热板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壳体的前侧内壁和后侧内壁上还分别贴合有加强边板,加强边板的上缘具有向散热壳体内部弯折的上翻边、下缘具有向散热壳体内部弯折的下翻边,上翻边用于限位最上层散热板的上下位置,下翻边用于限位最下层散热板的上下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下护板的上缘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卡接部,上护板的下缘设有向下延伸且与第一卡接部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部。
一些实施例中,上护板和下护板之间还具有拼合形成的镂空孔,镂空孔与第一卡接部或第二卡接部相邻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护板的内底面上设有向上凸起的定位凸台,位于最下层的散热板的底面上设有定位凹槽,定位凸台和定位凹槽接触配合以定位最下层的散热板的水平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板内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使散热板内形成U型流道的导流条,进液管和出液管分别靠近U型流道开口端的两侧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壳体的内底壁上还设有若干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分别靠近进气管和出气管设置的限位挡条,散热板的左右侧边缘分别抵接于限位挡条的侧壁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内翅片的板面上设有若干个平行设置的引流条,相邻两个引流条之间形成供冷却液通过的引流通道,引流条的两相对侧壁上分别设有向内凹陷的齿槽,在引流通道的走向上,位于引流条的两相对侧壁上的齿槽交错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在引流通道的走向上,相邻两个引流条相邻侧的齿槽交错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叠片式中冷器,上护板和下护板通过卡接配合形成散热壳体,上述卡接结构便于提高散热壳体的装配效率、方便进行散热壳体内部散热板的安装难度,提高组装效率,气体在气流通道内通过,与散热板中的冷却液进行换热,实现冷却效果,设置在散热板内的内翅片能够对冷却液进行导流,可有效均衡散热板内冷却液的流速,减小冷却液在散热板内不同位置的流速差异,确保换热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汽车包括叠片式中冷器。上述汽车能够利用叠片式中冷器对涡轮增压后的空气进行有效冷却,达到良好的冷却换热效果,保证汽车的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叠片式中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的叠片式中冷器去掉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中的叠片式中冷器去掉上护板、进液管和出液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3中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4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加强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下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上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翅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9中内翅片的主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散热壳体;11、下护板;12、上护板;13、第一卡接部;14、第二卡接部;15、镂空孔;16、定位凸台;17、限位挡条;2、散热板;21、导流条;22、U型流道;3、内翅片;4、加强边板;41、上翻边;42、下翻边;51、进气管;52、出气管;53、进液管;54、出液管;55、气流通道;56、液体通道;6、引流条;61、引流通道;62、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0,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进行说明。叠片式中冷器,包括散热壳体1、若干个散热板2以及若干个内翅片3,散热壳体1包括下护板11以及设置于下护板11上方的上护板12,下护板11的上缘与上护板12的下缘卡接配合以形成散热壳体1,散热壳体1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气管51和出气管52、顶部设有进液管53和出液管54;若干个散热板2层叠设置于散热壳体1内,散热板2为中空构件,相邻两个散热板2之间形成供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55,散热板2之间通过液体通道56相连,气流通道55与进气管51和出气管52连通,液体通道56与进液管53和出液管54连通;若干个内翅片3与散热板2一一对应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散热板2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叠片式中冷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叠片式中冷器,上护板12和下护板11通过卡接配合形成散热壳体1,上述卡接结构便于提高散热壳体1的装配效率、方便进行散热壳体1内部散热板2的安装,提高组装效率,气体在气流通道55内通过,与散热板2中的冷却液进行换热,实现冷却效果,设置在散热板2内的内翅片3能够对冷却液进行导流,可有效均衡散热板2内冷却液的流速,减小冷却液在散热板2内不同位置的流速差异,确保换热的均匀性。
具体的,散热板2层叠设置于散热壳体1内,在上下方向上顺次排布,多个散热板2之间通过液体通道56连通,使冷却液在多个散热板2之间流通,以便与气流通道55内的气体形成热交换,对气流通道55内的气体进行冷却,保证良好的降温冷却效果。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散热壳体1采用如图3和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3和图6,散热壳体1的前侧内壁和后侧内壁上还分别贴合有加强边板4,加强边板4的上缘具有向散热壳体1内部弯折的上翻边41、下缘具有向散热壳体1内部弯折的下翻边42,上翻边41用于限位最上层散热板2的上下位置,下翻边42用于限位最下层散热板2的上下位置。
本实施例中,散热壳体1内部前后两侧分别衬有加强边板4,能够对上护板12和下护板11的卡接部位进行结构增强,保证整个散热壳体1的结构强度,同时加强边板4的板面还能对散热板2的前侧边缘或后侧边缘位置进行限定,使多个散热板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保持有效对应。
进一步的,设置在加强边板4上缘的上翻边41能够对最上层的散热板2的顶面进行位置限定,便于进行最上层的散热板2的安装装配,同时保证装配后最上层散热板2的位置稳定。同样的,设置在加强边板4下缘的下翻边42能够对最下层的散热板2的底面进行位置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加强边板4与上护板12以及下护板11之间焊接连接,使上护板12、下护板11以及加强边板4形成统一的整体,保证了散热壳体1的结构强度,进而使其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上护板12和下护板11可以采用如图1、图7和图8所示结构。参见图1、图7和图8,下护板11的上缘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卡接部13,上护板12的下缘设有向下延伸且与第一卡接部13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部14。
本实施例中,下护板11与上护板12进行装配时,通过下护板11的上缘的第一卡接部13可方便地与上护板12下缘的第二卡接部14卡接配合,提高了上护板12与下护板11之间的装配效率,可以有效地保证散热壳体1的装配精度,同时也降低了装配的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特征散热壳体1可以采用如图1和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1和图2,上护板12和下护板11之间还具有拼合形成的镂空孔15,镂空孔15与第一卡接部13或第二卡接部14相邻设置。
上护板12和下护板11进行卡接配合的同时,在上护板12和下护板11之间还形成有镂空孔15。镂空孔15的设置避免了上护板12下缘与下护板11上缘接触面积过大的问题,便于保证第一卡接部13和第二卡接部14的卡接精度,达到精准的定位效果。
另外,镂空孔15的设置还便于进行装配过程中构件的观察,同时有助于减少材料的耗用量,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还能达到良好的减重效果。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下护板11采用如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7,下护板11的内底面上设有向上凸起的定位凸台16,位于最下层的散热板2的底面上设有定位凹槽,定位凸台16和定位凹槽接触配合以定位最下层的散热板2的水平位置。
本实施例中,定位凸台16位于下护板11的内底面上,也就是位于散热壳体1的内底面上。最下层的散热板2上对应设置有定位凹槽,通过定位凸台16卡入定位凹槽内,实现下护板11与最下层散热板2相对位置的限定,使上方的散热板2具有稳定的安装基础,保证散热板2在水平面内的位置精度。
具体的,定位凸台16的顶面为向上凸起的弧形面,定位凹槽具有与定位凸台16适配的形状,避免定位过程中构件之间的磨损。定位凸台16至少设有两个,定位凹槽的个数与定位凸台16的个数相等,且与定位凸台16一一对应设置,使最下层的散热板2能够得到有效限位。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散热板2采用如图3至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3至图5,散热板2内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使散热板2内形成U型流道22的导流条21,进液管53和出液管54分别靠近U型流道22开口端的两侧设置。
本实施例中,散热板2内设置的导流条21可以将散热板2内部的中空区域进行分隔,并形成U型流道22。导流条21的一端与散热板2的内壁接触,另一端向相对侧的内壁延伸,并与相对侧内壁之间设置有供冷却液通过的过液间隙,以便冷却液能够沿U型流道22进行流动。
进液管53和出液管54分别靠近U型流道22的开口端的两侧设置,从进液管53进入的冷却液沿导流条21流动并通过上述过液间隙回流到导流条21的另一侧并通过出液管54排出,使冷却液的流动路径有效延长,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
在满足上述设置位置的前提下,进液管53设置在靠近出气管52的一侧,使散热壳体1内排出的气体能够与温度最低的冷却液接触,保证排出的气体得到有效降温。对应的,出液管54设置在靠近进气管51的一侧,利用吸热后的冷却液对气体进行初步降温,后续气体在气流通道55流通的过程中,逐渐接触更低温的冷却液,进行进一步的降温冷却,保证良好的冷却效果。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散热壳体1采用如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2,散热壳体1的内底壁上还设有若干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分别靠近进气管51和出气管52设置的限位挡条17,散热板2的左右侧边缘分别抵接于限位挡条17的侧壁上。
在利用加强边板4对散热板2的前后边缘进行限位的基础上,散热壳体1的内底壁上设置限位挡条17,限位挡条17沿上下方向延伸,能够对散热板2的左右边缘进行限位,使散热板2具有良好的位置稳定性,避免气流流动时散热板2受到气流冲击力造成的位置错动。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特征内翅片3采用如图9和图10所示结构。参见图9和图10,内翅片3的板面上设有若干个平行设置的引流条6,相邻两个引流条6之间形成供冷却液通过的引流通道61,引流条6的两相对侧壁上分别设有向内凹陷的齿槽62,在引流通道61的走向上,位于引流条6的两相对侧壁上的齿槽62交错设置。
本实施例中,内翅片3的板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引流条6,相邻两个引流条6之间的引流通道61可对冷却液的走向进行导引。在此基础上,引流条6侧部还设置了齿槽62,齿槽62可对冷却液的流向进行辅助引导,避免冷却液在散热板2内流通产生阻力不均的问题。
具体的,进气管51和出气管52在散热壳体1的左右两侧设置,气流通道55的走向沿左右方向设置。散热板2内导流条21沿前后方向设置,也就是U型流道22的开口朝向前侧或后侧。本实施例中,以U型流道22的开口朝向前侧为例进行说明。引流条6的延伸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引流条6侧部的齿槽62的开口朝向左右两侧设置,冷却液通入散热壳体1后,在沿U型流道22流动的基础上,还受到引流条6的齿槽62的作用,就有沿左右方向流动的趋势。因此,冷却液在散热壳体1内的任何区域流动,均受到齿槽62的引流导向作用,所以受到流动阻力一致,以减小冷却液的流速差异,确保散热壳体1内冷却液换热的均匀性。
进一步的,在引流通道61的走向上,相邻两个引流条6相邻侧的齿槽62交错设置,同一引流条6两侧的齿槽62也交错设置,保证冷却液流动阻力的一致性,增强了换热的均匀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汽车包括叠片式中冷器。上述汽车能够利用叠片式中冷器对涡轮增压后的空气进行有效冷却,达到良好的冷却换热效果,保证汽车的稳定运行。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叠片式中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壳体,包括下护板以及设置于所述下护板上方的上护板,所述下护板的上缘与所述上护板的下缘卡接配合以形成所述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气管和出气管、顶部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
若干个散热板,层叠设置于所述散热壳体内,所述散热板为中空构件,相邻两个所述散热板之间形成供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所述散热板之间通过液体通道相连,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连通,所述液体通道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连通;
若干个内翅片,与所述散热板一一对应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散热板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式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体的前侧内壁和后侧内壁上还分别贴合有加强边板,所述加强边板的上缘具有向所述散热壳体内部弯折的上翻边、下缘具有向所述散热壳体内部弯折的下翻边,所述上翻边用于限位最上层所述散热板的上下位置,所述下翻边用于限位最下层所述散热板的上下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片式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板的上缘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卡接部,所述上护板的下缘设有向下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片式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护板和所述下护板之间还具有拼合形成的镂空孔,所述镂空孔与所述第一卡接部或所述第二卡接部相邻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式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板的内底面上设有向上凸起的定位凸台,位于最下层的所述散热板的底面上设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台和所述定位凹槽接触配合以定位最下层的所述散热板的水平位置。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叠片式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内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使所述散热板内形成U型流道的导流条,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分别靠近所述U型流道开口端的两侧设置。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叠片式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体的内底壁上还设有若干个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分别靠近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设置的限位挡条,所述散热板的左右侧边缘分别抵接于所述限位挡条的侧壁上。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叠片式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翅片的板面上设有若干个平行设置的引流条,相邻两个所述引流条之间形成供冷却液通过的引流通道,所述引流条的两相对侧壁上分别设有向内凹陷的齿槽,在所述引流通道的走向上,位于所述引流条的两相对侧壁上的所述齿槽交错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叠片式中冷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流通道的走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引流条相邻侧的所述齿槽交错设置。
10.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叠片式中冷器。
CN202221728632.6U 2022-07-04 2022-07-04 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 Active CN217440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28632.6U CN217440151U (zh) 2022-07-04 2022-07-04 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28632.6U CN217440151U (zh) 2022-07-04 2022-07-04 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40151U true CN217440151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25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28632.6U Active CN217440151U (zh) 2022-07-04 2022-07-04 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401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49007B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液冷板
KR101116844B1 (ko) 열교환장치 및 이를 적용한 자동차용 수냉식 인터쿨러
CN213026246U (zh) 一种热交换液冷板结构
JP2010223508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インタークーラ
CN217440151U (zh) 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
CN115117514B (zh) 一种交错逆流式一体化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111129645B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11785884A (zh) 一种壳体及电池包
CN214562719U (zh) 一种水冷组件
CN113412407A (zh) 热交换器
CN215500174U (zh) 电机控制器的冷却结构、电机控制器以及汽车
CN216720073U (zh) 电池和用电装置
CN214848773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3026248U (zh) 均流板结构
CN209895255U (zh) 一种风液混合散热机箱
CN212785146U (zh) 变频柜
CN111121501B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9713396B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结构
CN114792855A (zh) 换热板、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
CN220415519U (zh) 一种汽车散热器主板
CN213150870U (zh) 液冷结构和电池装置
CN210156996U (zh) 一种电机外壳复合式冷却结构及具有该冷却结构的电机
CN213692216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220363213U (zh) 一种前端冷却模块、前备箱及车辆
US20230062174A1 (en) Cooling device for cooling a battery cell stack, and battery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