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92855A - 换热板、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换热板、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92855A
CN114792855A CN202110103944.1A CN202110103944A CN114792855A CN 114792855 A CN114792855 A CN 114792855A CN 202110103944 A CN202110103944 A CN 202110103944A CN 114792855 A CN114792855 A CN 1147928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exchange
side wall
liquid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0394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明
陈均
朱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0394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928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92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928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板、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该换热板具有用于流通换热媒介的流道,流道是由至少一个扰流单元依次连通而成,每个扰流单元内设有具有扰流作用的第一凸起,第一凸起朝向扰流单元上游的一端叫做第一迎液端,第一凸起朝向扰流单元下游的一端叫做第一背液端,过渡部连接第一迎液端和第一背液端,第一迎液端的尺寸大于第一背液端的尺寸,使换热媒介流动时流量更加均匀,温度一致性提高,换热能力进一步提升。

Description

换热板、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散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换热板、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虽然新能源汽车来没有发动机,但是新能源汽车在行驶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热量,它的热量与传统的燃油车产生的地方不同,新能源汽车产生的热量来自于动力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工作电流大,产热量大,同时电池模组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就会导致电池模组的温度上升。
目前基本上采用水冷的散热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把电池通过换热系统内部的换热媒介流动起来,将电池所产生的热量经过换热媒介流动后全部带走,换热媒介强大的比热容吸收电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使整个电池模组在安全温度内运作。
电池模组具有单体电芯电压、容量、温度、寿命的一致性,而温度一致性是其他几个参数的重要影响因素,温度一致性过差会损害电池的性能并缩短其使用寿命。温度一致性可以看作为电池模组内部各个区域的温度是否保持一致,即各个区域的温差越小,温度一致性越好。目前,电池模组在换热时内部温度一致性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换热板、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电池模组温度一致性难以保证的技术问题。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板,包括:换热板具有用于流通换热媒介的流道;
流道包括依次连通的至少一个扰流单元;至少一个扰流单元内设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包括朝向上游的第一迎液端、朝向下游的第一背液端,以及连接第一迎液端和第一背液端的过渡部;
第一迎液端的尺寸大于第一背液端的尺寸。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媒介箱、进液管、出液管和至少一个如上述第一个方面提供的换热板;
进液管的一端与换热液箱连接,另一端与换热板的流道入口连接;
换热板的流道出口与出液管的一端连接。
第三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如上述第二个方面提供的换热系统、电池;电池与换热系统的换热板接触。
第四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第一个方面提供的换热板;或,如上述第二个方面提供的换热系统;或,如上述第三个方面提供的电池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换热板具有用于流通换热媒介的流道,流道是由至少一个扰流单元依次连通而成,每个扰流单元内设有具有扰流作用的第一凸起,第一凸起的布置增强了换热板对换热媒介的扰动,使流道靠近流道顶面处的换热媒介与靠近流道底面的换热媒介混合,在流道的同一区域温差较小,提高了在某一区域的换热媒介的温度一致性。间接增加了电池模组与换热媒介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换热系数,可以实现电池的均匀散热;第一凸起朝向扰流单元上游的一端为第一迎液端,第一凸起朝向扰流单元下游的一端为第一背液端,过渡部连接第一迎液端和第一背液端,第一迎液端的尺寸大于第一背液端的尺寸,当换热媒介从第一迎液端流经第一背液端时,受到的流阻较小,从而流速增加,提升了换热效果。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板的扰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板的弯折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板的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系统的进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系统的出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换热板;11-流道;111-入口;112-出口;
12-换热板本体;13-进入接头;14-排出接头;15-安装支架;16-导热垫;
121-第一板;122-第二板;
110-扰流单元;110a-第一侧壁;110b-第二侧壁;110c-底面;
101-第一凸起;101a-第一迎液端;101b-第一背液端;101c-过渡部;
120-弯折单元;120a-第三侧壁;120b-第四侧壁;
102-第二凸起;102a-第二迎液端;102b-第二背液端。
2-进液管;3-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研究发现,使用换热板换热时,由于流道较长,换热媒介流经换热板过程中会被本身温度较高的电池加热,温度会沿流经方向逐渐上升,则换热媒介流出流道的区域散热效果不如流入区域好,那么换热媒介流入区域与流出区域必然存在温差。电池模组内换热系统内部的换热媒介流量是否均匀,直接影响电池模组的温度一致性。目前大多采用内部具有流道的换热板,使换热媒介流量一致性提高,即使换热媒介在换热板内部各个部分流量分布均匀,但是,温度一致性还是不能够明显提升。
本申请提供的换热板1、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板1,该换热板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换热板1具有用于流通换热媒介的流道11。
流道11包括依次连通的至少一个扰流单元110;至少一个扰流单元110内设有第一凸起101,第一凸起101包括朝向上游的第一迎液端101a、朝向下游的第一背液端101b,以及连接第一迎液端101a和第一背液端101b的过渡部101c。
第一迎液端101a的尺寸大于第一背液端101b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
换热板1具有用于流通换热媒介的流道11,流道11是由至少一个扰流单元110依次连通而成,每个扰流单元110内设有具有扰流作用的第一凸起101,第一凸起101的布置增强了换热板1对换热媒介的扰动,使流道11靠近流道11顶面处的换热媒介与靠近流道11底面的换热媒介混合,在流道11的同一区域温差较小,提高了在某一区域的换热媒介的温度一致性。间接增加了电池模组与换热媒介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换热系数,可以实现电池的均匀散热;第一凸起101朝向扰流单元110上游的一端为第一迎液端101a,第一凸起101朝向扰流单元110下游的一端为第一背液端101b,过渡部101c连接第一迎液端101a和第一背液端101b,第一迎液端101a的尺寸大于第一背液端101b的尺寸,当换热媒介从第一迎液端101a流经第一背液端101b时,受到的流阻较小,从而使流道各处流速分布均匀,提升了换热效果。
可选地,换热媒介可以是:50%去离子水与50%乙二醇的混合液等冷却媒介。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扰流单元110包括:底面110c。
第一迎液端101a与第一背液端101b,在第一平面上的截面均为弧形,第一迎液端101a的弧形曲率小于第一背液端101b的弧形曲率;过渡部101c在第一平面上的截面为梯形。
第一平面与底面110c所在的平面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和图4,第一迎液端101a和第一背液端101b整体为弧状,并且第一迎液端101a的弧形曲率小于第一背液端101b的弧形曲率,类似于水滴状,采用水滴型的扰流结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换热媒介的流动阻力,从而实现整个换热系统的低功耗水泵驱动。当换热媒介与第一迎液端101a或第一背液端101b接触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同时又能起到扰流的作用,同时设置在第一平面为梯形的过渡部101c,将第一迎液端101a和第一背液端101b平滑衔接,使换热媒介在经过第一迎液端101a之后加速流出扰流单元110,提升换热效率。
可选地,为保证工艺简便,方便换热板1制造过程中的成型冲压,第一迎液端101a和第一背液端101b可以为圆弧状,第一迎液端101a的圆弧半径大于第一背液端101b的圆弧半径,此时梯形过渡部101c的侧边与圆弧相切。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101与底面110c接触。第一凸起101的顶面在底面110c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凸起101与底面110c接触的区域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101的顶面面积小于第一凸起101与底面110c接触的面积,则第一凸起101的四周两两相对的侧面,由下向上两两靠拢,纵切面类似于梯形,侧面也可以理解为呈金字塔状的侧面。在第一凸起101内部,第一凸起101的侧面与底面110c呈锐角。为减少换热媒介的流阻,第一凸起101整体的周面均为圆滑的曲面或平面。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扰流单元110还包括:第一侧壁110a和第二侧壁110b;第一凸起101置于第一侧壁110a和第二侧壁110b之间。
第一侧壁110a的上游端与第二侧壁110b的上游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侧壁110a的中部与第二侧壁110b的中部之间的距离。
第一侧壁110a的下游端与第二侧壁110b的下游端之间的距离,也小于第一侧壁110a的中部与第二侧壁110b的中部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在扰流单元110入口111处与扰流单元110出口112处,第一侧壁110a与第二侧壁110b之间的距离较窄,而第一凸起101处于扰流单元110的中间位置,在第一凸起101存在的位置,第一侧壁110a与第二侧壁110b相应地向两侧扩展,第一凸起101与第一侧壁110a之间、第一凸起101和第二侧壁110b之间都留有足够的空间使换热媒介流过。扰流单元110的出入口111处的截面积小于扰流单元110中部的截面积,则换热媒介在扰流单元110的出入口111处可局部加速,产生扰动,从而提高换热效率,保证温度一致性越好。
可选地,扰流单元110入口111处和出口112处的第一侧壁110a和第二侧壁110b之间的距离,等于扰流单元110中部第一侧壁110a和第二侧壁110b之间的距离,此时换热媒介的流速变化不大,但由于第一凸起101的存在,同样可以对换热媒介起到扰流的作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110a在底面110c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底面110c以外。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0a与前述第一凸起101的侧面结构相似,与底面110c呈一定的角度,类似金字塔斜向上的侧面,不过倾斜的方向相反。在扰流单元110内部,第一侧壁110a与底面110c之间的角度为钝角。这类设置可以使换热媒介与流道11侧边的接触面积增大,提升换热效果。
可选地,第二侧壁110b在底面110c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底面110c以外。第二侧壁110b也可以与第一侧壁110a具有相同的结构。
为降低流阻,第一侧壁110a、第二侧壁110b与换热媒介接触的一面,均设置为平滑的曲面。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3和图4,流道11在换热板1内迂回布置。流道11包括位于转折处的弯折单元120;弯折单元120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102。第二凸起102包括朝向上游的第二迎液端102a和朝向下游的第二背液端102b。
第二迎液端102a与第二背液端102b,在第一平面上的截面均为弧形。
第二凸起102为弧状,弧状弯曲方向与流道11的弯曲方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在换热板1内迂回布置的流道11,可以在同一模组区域内两组对向换热,迂回布置的流道11是指同一流道11在换热版内至少具有一个弯折区域,这类流道11也可称为蛇形流道11。在弯折区域的流道11是由弯折单元120组成的,并且在弯折单元120内设有第二凸起102,第二凸起102的第二迎液端102a和第二背液端102b均为弧状,并且配合弯折区域的弯曲特征,第二凸起102整体为弧状,且弧状的弯曲方向与流道11在弯折区域的弯曲方向一致。在同一面积或体积固定的换热板1内,迂回设置的蛇形流道11可以加长流道11的长度,增大换热媒介与换热板1的接触面积,延长换热媒介在流道11内的停留时间,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地,弯折单元120内具有两个第二凸起102。
可选地,流道11迂回布置为四条平行设置的流道11,共有三个弯折区域,平行的流道11内换热媒介的流向相反,可以实现相邻两条流道11对向换热,使温度更加均匀。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弯折单元120包括:与第二凸起102弯曲方向相同的第三侧壁120a、第四侧壁120b;第二凸起102置于第三侧壁120a和第四侧壁120b之间。
第三侧壁120a的上游端与第四侧壁120b的上游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侧壁120a的中部与第四侧壁120b的中部之间的距离。
第三侧壁120a的下游端与第四侧壁120b的下游端之间的距离,也小于第三侧壁120a的中部与第四侧壁120b的中部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弯折单元120包括与第二凸起102弯曲方向相同的第三侧壁120a和第四侧壁120b,由于流道11在弯折区域是由弯折单元120组成的,所以弯折单元120弯曲的方向也与流道11弯曲的方向相同,也与第二凸起102的弯曲方向相同。与第一凸起101在扰流单元110内的结构类似,第二凸起102置于第三侧壁120a和第四侧壁120b之间,在弯折单元120的入口111处和出口112处,第三侧壁120a与第四侧壁120b之间的距离较窄,而第二凸起102设于弯折单元120的中部位置,在弯折单元120中部,第三侧壁120a与第四侧壁120b之间的距离较宽。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具有流道11的换热板1可以是通过一体成型的工艺制成,但是为保证换热板1内部流道11的结构准确性,也可以采用两侧的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对合而成。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换热板1包括: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
第二板122具有凹槽,第二板122具有凹槽的一侧和第一板121的一侧对合,形成流道11。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板122具有凹槽的一侧,非凹槽区域与第一板121贴合,以保证换热媒介只在流道11内流通。
可选地,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均具有凹槽,第一板121具有凹槽的一侧与第二板122具有凹槽的一侧对合,形成流道11。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具有凹槽的一侧,第一板121的非凹槽区域与第二板122的非凹槽区域贴合,以保证换热媒介只在流道11内流通,不会漏出流道11外。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流道11的流道11底面与第二板122具有凹槽的一侧重合。
第一凸起101设于第二板122具有凹槽的一侧,且第一凸起101远离第二板122的一侧,与第一板121靠近第二板122的一侧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凹槽内的第二板122即为流道11底面。凹槽内设有第一凸起101,第一凸起101可以为第二板122的一部分,并且第一凸起101的顶端与第一板121贴合,第一凸起101在扰流的同时,对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器支撑作用。
可选地,第一凸起101是第一板121的一部分,即第一板121具有第一凸起101,第二板122具有凹槽,第一板121具有第一凸起101的一侧与第二板122具有凹槽的一侧贴合,形成流道11。此时,第一凸起101的底部与流道11底面接触。
可选地,第二凸起102设于第二板122具有凹槽的一侧,且第二凸起102远离第二板122的一侧,与第一板121靠近第二板122的一侧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起102与前述第一凸起101的位置关系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换热板1包括:换热板本体12、进入接头13和排出接头14。
换热板本体12由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对合而成。
进入接头13与第一板121或第二板122连接,并与流道11的入口111连接。
排出接头14与第一板121或第二板122连接,并与流道11的出口11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121和第二板122对合而成的整体即换热板本体12部分,为保证换热媒介顺利在换热板1内流入或流出,换热板1还包括进入接头13和排出接头14,进入接头13与流道11的入口111连通,排出接头14与流道11的出口112连通,进入接头13可以置于第一板121,也可以置于第二板122,只需与流道11的入口111连通即可。同理,排出接头14可以置于第一板121,也可以置于第二板122,只需与流道11的出口112连通即可。
可选地,换热板本体12还包括安装支架,便于在电池模组内的安装。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媒介箱、进液管2、出液管3和至少一个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1。
进液管2的一端与换热液箱连接,另一端与换热板1的流道11入口111连接。
换热板1的流道11出口112与出液管3的一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媒介箱内的换热媒介经过进液管2流入换热板1,换热媒介在换热板1内流通换热,再通过出液管3排出,完成换热。本申请提供一种进液管2,具体结构如图7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出液管3,具体结构如图8所示。
可选地,换热系统还包括散热器,换热媒介排出后进入散热器冷却,再流入换热媒介箱中,可循环使用。
可选地,如图6所示,换热系统包括三块换热板1。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如前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和电池,电池与换热系统的换热板1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电池温度过高会存在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等难题,因此需要对使用过程中的电池进行降温。换热系统和换热板1请参阅前述各个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整个电池模组经过在40℃1.4C快充工况下进行热场仿真,可以得出电池模组温度一致性在2℃以内,且最高温度低于46℃,该温升和温差满足设计要求以及支持更大的倍率快充充电,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
可选地,请参见图5,换热板1与电池接触的一侧设有导热垫,提高换热板1对电池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前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适用于标准的355模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前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1;或如前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或如前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板1、换热系统或电池模组请参阅前述各个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水滴型的第一凸起扰流结构,降低了换热媒介在流道内的流动阻力,实现了对换热系统的水泵驱动的低功耗。
2.换热系统使得电池模组的温升和温差得到控制,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支持更大倍率的快充充电,节约了充电时间。
3.温度可到控制,保证了电池模组的用电安全,提升了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同时节约能源。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具有用于流通换热媒介的流道;
所述流道包括依次连通的至少一个扰流单元;至少一个所述扰流单元内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包括朝向上游的第一迎液端、朝向下游的第一背液端,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迎液端和所述第一背液端的过渡部;
所述第一迎液端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背液端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单元包括:底面;
所述第一迎液端与所述第一背液端,在第一平面上的截面均为弧形,所述第一迎液端的弧形曲率小于所述第一背液端的弧形曲率;所述过渡部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截面为梯形;
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底面所在的平面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底面接触;所述第一凸起的顶面在所述底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底面接触的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单元还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凸起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
所述第一侧壁的上游端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上游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中部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中部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侧壁的下游端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下游端之间的距离,也小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中部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中部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在所述底面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底面以外;
和/或,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底面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底面以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在所述换热板内迂回布置;所述流道包括位于转折处的弯折单元;所述弯折单元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包括朝向上游的第二迎液端和朝向下游的第二背液端;
所述第二迎液端与所述第二背液端,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截面均为弧形;
所述第二凸起为弧状,所述弧状弯曲方向与所述流道的弯曲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二凸起弯曲方向相同的第三侧壁、第四侧壁;所述第二凸起置于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之间;
所述第三侧壁的上游端与所述第四侧壁的上游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侧壁的中部与所述第四侧壁的中部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三侧壁的下游端与所述第四侧壁的下游端之间的距离,也小于所述第三侧壁的中部与所述第四侧壁的中部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
所述第二板具有凹槽,所述第二板具有凹槽的一侧和所述第一板的一侧对合,形成所述流道;或,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均具有凹槽,所述第一板具有凹槽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板具有凹槽的一侧对合,形成所述流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的流道底面与所述第二板具有凹槽的一侧重合;
所述第一凸起和/或所述第二凸起设于所述第二板具有凹槽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凸起和/或所述第二凸起远离所述第二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第二板的一侧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包括:换热板本体、进入接头和排出接头;
所述换热板本体由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对合而成;
所述进入接头与所述第一板或所述第二板连接,并与所述流道的入口连接;
所述排出接头与所述第一板或所述第二板连接,并与所述流道的出口连接。
11.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媒介箱、进液管、出液管和至少一个如上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板;
所述进液管的一端与所述换热液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板的流道入口连接;
所述换热板的流道出口与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连接。
12.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系统、电池;
所述电池与所述换热系统的换热板接触。
13.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板;或,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系统;或,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110103944.1A 2021-01-26 2021-01-26 换热板、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 Pending CN1147928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03944.1A CN114792855A (zh) 2021-01-26 2021-01-26 换热板、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03944.1A CN114792855A (zh) 2021-01-26 2021-01-26 换热板、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92855A true CN114792855A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59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03944.1A Pending CN114792855A (zh) 2021-01-26 2021-01-26 换热板、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9285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9478A1 (zh) * 2022-11-21 2024-05-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9478A1 (zh) * 2022-11-21 2024-05-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49007B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液冷板
CN213483828U (zh) 一种液冷板、电池液冷系统及具有该电池液冷系统的车辆
CN114792855A (zh) 换热板、换热系统、电池模组及汽车
US7845392B2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CN115117514B (zh) 一种交错逆流式一体化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111129645B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15764070A (zh) 冷却板及电池包
CN212874592U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CN111525068B (zh) 新能源汽车高效散热电池组
CN115000589A (zh) 液冷板组、动力电池及电动车辆
CN220510105U (zh) 电池冷却装置、用于电池冷却装置的流道结构、电池冷却系统及车辆
CN220021251U (zh) 液冷板及电池
CN208638162U (zh) 电机水冷机壳和车辆
CN219106265U (zh) 一种叶茎型仿生流道冷板
CN220272602U (zh) 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CN219937170U (zh) 电池包冷却组件、动力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19329308U (zh) 电池包
CN220456501U (zh) 液冷板、电池包及储能装置
CN220627997U (zh) 冷却系统及电池包
CN217440151U (zh) 叠片式中冷器及汽车
CN220439703U (zh) 冷却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17522122U (zh) 换热板、电池包及电动作业机械
CN219612377U (zh) 热管理部件
CN209675454U (zh) 一种叠片式动力电池热交换器
CN218975566U (zh) 冷却板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