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34812U - 一种灌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灌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34812U
CN217434812U CN202221297664.5U CN202221297664U CN217434812U CN 217434812 U CN217434812 U CN 217434812U CN 202221297664 U CN202221297664 U CN 202221297664U CN 217434812 U CN217434812 U CN 2174348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assembly
cavity
mold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9766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生啟
刘龙
颜平
陈宾文
曲秋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e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Reveda Medical Bi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ue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Reveda Medical Bi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ue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Suzhou Reveda Medical Bi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ue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9766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348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348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3481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3888 priority patent/WO202322679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灌注系统,包括:壳体,具有第一子腔,第一子腔与所述第一子腔以外的环境连通或隔离;真空发生系统,用于对第一子腔抽真空;载台组件,包括第一载台,第一载台设在第一子腔,用于承载模具;灌注组件,包括原料灌及灌注口,灌注口与原料罐连通;运动机构,包括第一运动机构,第一运动机构至少部分地设在第一子腔,用于控制第一载台和灌注组件之间产生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使灌注口与模具的一个成型腔对准,第一运动机构还用于控制灌注组件沿第三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使灌注口靠近或远离成型腔;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中两两垂直。该灌注系统能够节约原料、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灌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灌注系统。
背景技术
微模塑是一种借助微复制模具成型微结构的高精度纳米制造技术。微模塑具有复制精度高、成本低、残余应力小等优点,其广泛应用于机械、医疗、生物等各个领域的微齿轮、微针、微流控芯片、导光板等纳米结构的制备中。
微模塑中最关键的步骤是模具填充,即将复制液体材料高填充比地填充至所述模具的成型腔中,这是影响微结构复制精度的关键因素。常用的模具填充方式有压力填充、真空填充等。其中,压力填充是指利用压力将填充材料压入模具的成型腔中。对此,模具通常采用金属一体成型的方法制造而成,但是利用金属一体成型的方法来加工类似微针模具一类的具有等高深宽比、高精度的结构非常不易,因此微针模具常采用硅材料或聚合物材料制造。但是硅材料通常较脆,聚合物材料又较软,对压应力要求较苛刻,不适宜大量生产。相比之下,真空填充对模具材质、大小兼容性的要求低,优势更为明显,其应用更为广泛。目前的真空填充法通常是在常压下将原料平铺于模具的表面,然后抽真空去除模具内部的残余气体,以使得原料进入模具的微结构内部。但是该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若原料铺设的厚度较大时,通过抽真空去除残余气体的过程中会导致残余气体去除不彻底,从而原料中残余气体,最终导致产品中存在气泡,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原料铺设较厚还存在原料浪费的问题,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而原料铺设的厚度较小时,在抽真空去除残余气体后,会发生原料进入成型腔但不能完全填充成型腔的情况,造成原料缺失,也影响产品性能。此外,在铺设原料过程中还容易发生原料铺设的厚度不均匀,出现部分区域的厚度较大,部分区域的厚度较小,或者模具的表面不平整等,这些都会影响原料进入成型腔的一致性,最终影响产品的质量。此外,原料进入微结构内部的时间较长,降低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注系统,旨在对模具进行真空填充时,减少原料浪费,缩短填充时间,降低生产成本,且还提高产品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灌注系统,用于将原料灌注至模具,所述模具包括基体和设置在所述基体上的多个成型腔;所述灌注系统包括:
壳体,形成有第一子腔,所述第一子腔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子腔以外的环境连通或隔离;
真空发生系统,用于对所述第一子腔抽真空;
载台组件,包括第一载台,所述第一载台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并用于承载所述模具;
灌注组件,包括原料灌及灌注口,所述灌注口与所述原料罐连通;以及,
运动机构,包括第一运动机构,所述第一运动机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载台和所述灌注组件之间产生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以使得所述灌注口选择性地与一个所述成型腔对准,所述第一运动机构还用于控制所述灌注组件沿第三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使得所述灌注口靠近或远离所述模具;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中的任意两者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第一运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第三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载台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载台沿所述第一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三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上,且所述第三驱动组件与所述灌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使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及所述灌注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三驱动组件用于驱使所述灌注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
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形成有第二子腔,所述第二子腔选择性地与所述壳体的以外的环境连通或隔离,所述第二子腔内设有第二模具交接位;所述第一子腔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子腔连通或隔离,且所述第一子腔内设有第一模具交接位,所述第一载台能够运动至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所述真空发生系统还用于对所述第二子腔抽真空;所述载台组件还包括第二载台,所述第二载台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且所述第二载台上设有多个模具放置位;
所述运动机构还包括第二运动机构和第三运动机构,所述第二运动机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载台运动,以使所述第二载台进入所述第二子腔或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以及选择性地使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重合;所述第三运动机构用于使所述模具在所述第二载台的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相重合的所述模具放置位与处于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的所述第一载台之间进行转移。
可选地,多个所述模具放置位在所述第二载台上中心对称地布置;所述第二运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二载台沿第四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使所述第二载台进入所述第二子腔或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二运动机构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载台绕第一轴线旋转,以选择性地使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重合,所述第一轴线穿过多个所述模具放置位的对称中心,并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
可选地,所述第二运动机构包括第四驱动组件、第一接合部和第五驱动部;其中,
所述第一接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接合部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接合部沿所述第四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二载台沿所述第四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五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上,并与所述第二载台连接,以用于驱使所述第二载台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
可选地,所述第四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导向部、第四驱动部和传动部,所述第一导向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的腔壁上,并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部上,并沿所述第一导向部运动;
所述第四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传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并包括齿条、齿轮和连杆单元,所述齿条与所述第四驱动部连接,并用于在所述第四驱动部的驱使下沿第五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五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齿轮与所述壳体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轮通过所述连杆单元与所述第一接合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合部沿所述第四方向的正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第二载台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接合部沿所述第四方向的负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第二载台进入所述第二子腔;
所述灌注系统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并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接合部沿所述第四方向的负方向运动时的终点位置。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上,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子腔,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当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时,阻止所述第一接合部沿所述第四方向的负方向运动;和/或,
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限位座和限位杆,所述限位座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限位杆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并设置在所述限位座上,且所述第二限位件被配置为所述限位杆能够在所述限位座上沿所述第四方向运动,以调节所述限位杆靠近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的端部到所述限位座的距离,所述限位杆的靠近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的端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分隔板,所述外壳具有内腔,所述分隔板设置在所述内腔内,并将所述内腔分割为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二子腔;所述分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二子腔的第一窗口,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子腔连通的第二窗口;
所述灌注系统还包括封闭组件,所述封闭组件包括第一封闭组件和第二封闭组件,所述第一封闭组件选择性地封闭所述第一窗口或解除对所述第一窗口的封闭,所述第二封闭组件设置在所述内腔,并选择性地封闭所述第二窗口或解除对所述第二窗口的封闭。
可选地,所述第一封闭组件包括第一密封门、第六驱动部和第七驱动部;所述第六驱动部与所述壳体连接,并还与所述第一密封门连接,所述第六驱动部用于驱使所述第一密封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窗口的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覆盖或偏离所述第一窗口;所述第七驱动部与所述第一密封门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密封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窗口的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分隔板;
所述第二封闭组件包括第八驱动部和第二密封门,所述第八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与所述第二密封门连接;所述第八驱动部用于驱使所述第二密封门沿垂直于所述第二窗口的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外壳,所述第八驱动部还用于驱使所述第二密封门绕第二轴线做往复旋转运动,以覆盖或偏离所述第二窗口,所述第二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二窗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封闭组件还包括第二导向部、第二接合部和第三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壳体连接,并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窗口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连接,并能够沿所述第二导向部运动;所述第三导向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密封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连接,且所述第三导向部能够在所述第二接合部上沿垂直于所述分隔板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七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合部上,并与所述第一密封门连接;和/或,
所述第六驱动部包括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连接;或者,所述第六驱动部包括滑台气缸,所述滑台气缸的滑台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连接;或者,所述第六驱动部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所述第六驱动部的所述丝杆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
所述第七驱动部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所述第七驱动部的所述丝杆与所述第一密封门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
可选地,所述第三运动机构包括抓取组件和传送组件,所述抓取组件连接于所述传送组件上;所述传送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抓取组件在所述第一子腔与所述子腔之间转移,以使得所述抓取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取放所述模具,以及在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取放所述模具。
可选地,所述抓取组件包括活动板、第九驱动部、第十驱动部和夹持部;所述第九驱动部连接于所述传送组件上,并还与所述活动板连接,以用于驱使所述活动板沿第三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十驱动部与所述活动板连接,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第十驱动部连接,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在所述第十驱动部的驱使下沿平行于所述活动板的方向上做往复直线运动,以使得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相互靠近以抓取所述模具或相互远离以放开所述模具。
可选地,所述抓取组件还包括第四导向部,所述第四导向部与所述传送组件连接,并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活动板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第四导向部上;所述第九驱动部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所述活动板套设在所述第九驱动部的所述丝杆上,并与所述第九驱动部的所述丝杆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
可选地,所述第十驱动部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所述第十驱动部的所述丝杆包括轴向连接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上的外螺纹与所述第二节段上的外螺纹的旋向相反;所述抓取组件还包括第五导向部,所述第五导向部设置在所述活动板上,并与所述第十驱动部的所述丝杆平行布置;所述夹持部还包括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和所述第二连接块分别与所述第五导向部滑动连接,并用于沿所述第五导向部运动,所述第一连接块套设在所述第一节段上,并与所述第一节段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所述第二连接块套设在所述第二节段上,并与所述第二节段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一连接块连接,所述第二夹爪与所述第二连接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传送组件包括第三接合部和第十一驱动部,所述第三接合部与所述抓取组件连接;所述第十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三接合部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三接合部绕第三轴线旋转,以使所述抓取组件在所述第二子腔与所述第一子腔之间转移;所述第三轴线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灌注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前述的灌注系统用于将原料灌注至模具,所述模具包括基体和设置在所述基体上的多个成型腔;所述灌注系统包括壳体、真空发生系统、载台组件、灌注组件和运动机构,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第一子腔,所述第一子腔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子腔以外的环境连通或隔离;所述真空发生系统用于对所述第一子腔抽真空;所述载台组件包括第一载台,所述第一载台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并用于承载所述模具;所述灌注组件包括原料灌和灌注口,所述灌注口与所述原料灌连通;所述运动机构包括第一运动机构,所述第一运动机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载台与所述灌注组件之间产生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以使得所述灌注口选择性地与一个所述成型腔对准,所述第一运动机构还用于控制所述灌注组件沿第三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使得所述灌注口靠近或远离所述成型腔;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中的任意两者相互垂直。利用所述灌注系统对所述第一子腔内的所述模具进行原料灌注时,首先对所述第一子腔抽真空,然后使所述灌注口与所述第一载台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方向和/或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当所述灌注口与一个所述成型腔对准时,再控制所述灌注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负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灌注口靠近所述模具,之后利用所述灌注口向该成型腔进行原料填充。接着,再次控制所述灌注组件与所述第一载台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方向和/或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使得所述灌注口与另一个未经真空填充的所述成型腔对准,并利用所述灌注口向该成型腔进行原料填充。当所述模具上的所有的所述成型腔内均填充有原料后,控制所述灌注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的正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灌注组件远离所述模具。这样的填充方式,使得所述灌注组件直接在真空环境下对每一个所述成型腔进行原料灌注,原料可以准确地进入每一个所述成型腔,减少原料的浪费,同时原料直接进入成型腔,无需缓慢渗入,缩短填充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在灌注过程中,即使原料没有完全压入成型腔,也可以在将填充有模具从所述壳体移出的过程中(该过程对于模具来说是破真空的过程),利用成型腔的内部与外部的压差将原料完全压入成型腔,避免原料在各个成型腔填充不充分的情形,提高原料填充的一致性,改善最终得到的产品的质量。此外,灌注口的使用还使得原料可以呈水滴状喷出,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所述成型腔的开口尺寸对所述灌注口的运行参数进行设置,使得所述灌注口所喷出的原料的直径小于所述成型腔的开口尺寸,从而可以使原料顺利地灌注到所述成型腔内,避免原料喷射至成型腔的外部而造成浪费,并根据所述成型腔的容积设置灌注口对每一个成型腔喷射原料的喷射次数,进而保证原料填充的充分性和一致性,提高产生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上还形成有第二子腔,所述第二子腔选择性地与所述壳体以外的环境连通或隔离,所述第二子腔内设有第二模具交接位;所述第一子腔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子腔连通或隔离,且所述第一子腔内设有第一模具交接位,所述第一载台能够设置在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所述真空发生系统还用于对所述第二子腔抽真空;所述载台组件还包括第二载台,所述第二载台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且所述第二载台上设有多个模具放置位;所述运动机构还包括第二运动机构和第三运动机构,所述第二运动机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载台运动,以使所述第二载台进入所述第二子腔或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以及选择性地使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重合;所述第三运动机构用于使所述模具在所述第二载台的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相重合的所述模具放置位与处于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的所述第二载台之间进行转移。这样的配置,可以在一个模具进行真空填充的过程中,对一个已经完成真空填充的模具下料,以及对一个未进行真空填充的模具上料,也即,使得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部分步骤可以同步地执行,提高生产节拍,以进一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灌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壳体的顶壁,以便于显示位于壳体的内腔中的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灌注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壳体的顶壁;
图3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灌注系统的第一运动机构、第一载台、及灌注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灌注系统的第一封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替代性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灌注系统的第一封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替代性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灌注系统的第一封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与图6的观察方位不同;
图8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替代性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灌注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示出第二运动机构的第四驱动组件及限位部;
图9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灌注系统的第三运动机构的抓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灌注系统的第三运动机构的抓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与图9的观察方位不同。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0-壳体,1001-第一子腔,1001a-第一模具交接位,1002-第二子腔,1002a-第二模具交接位,1100-外壳,1200-分隔板;
2000-真空发生系统,2100-真空泵,2200-真空阀,2300-真空计;
3000-载台组件,3100-第一载台,3200-第二载台;
4000-灌注组件,4100-原料灌,4200-灌注口,4300-第二连接件;
5000-运动机构,5100-第一运动机构,5110-第一驱动组件,5111-第三电机,5112-第三丝杆,5120-第二驱动组件,5121-第四电机,5122-第四丝杆,5130-第三驱动组件,5131-第一连接件,5132-第五电机,5133-第五丝杆,5200-第二运动机构,5210-第四驱动组件,5211-第一导向部,5212-第四驱动部,5213-传动部,5213a-齿条,5213b-齿轮,5213c-第一连杆,5213d-第二连杆,5214-第六导向部,5220-第二接合部,5230-第五驱动部,5300-第三运动机构,5310-传送组件,5311-第三接合部,5312-第十一驱动部,5320-抓取组件,5321-活动板,5322-第九驱动部,5322a-第八电机,5322b-第六丝杆,5323-第十驱动部,5323a-第九电机,5323b-第一节段,5323c-第二节段,5324-夹持部,5324a-第一夹爪,5324b-第二夹爪,5324c-第一连接块,5324d-第二连接块,5325-第四导向部,5326-第五导向部,5323d-联轴器,5327-固定部,5328-定位轴;
6100-第一封闭组件,6110-第一封闭门,6120-第六驱动部,6121-第二电机,6122-第二丝杆,6130-第七驱动部,6131-第一电机,6132-第一丝杆,6140-第二导向部,6150-第二接合部,6151-结合板,6152-凸出部,6160-第三导向部,6171-第一连接板,6172-连接座,6173-第二连接板,6174-浮动头,6175-第三连接板,6181-轴承座,6182-丝杆螺母,6200-第二封闭组件,6210-第八驱动部,6220-第二密封门;
7000-限位部,7100-第一限位件,7200-第二限位件,7210-限位座,7220-限位杆;
8000-控制器;
9000-显示器;
200-模具,210-基体,220-凹陷部,230-成型腔,240-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以下说明内容的各个实施例分别具有一或多个技术特征,然此并不意味着使用本实用新型者必需同时实施任一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或仅能分开实施不同实施例中的一部或全部技术特征。换句话说,在实施为可能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并视设计规范或实作需求,选择性地实施任一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术特征,或者选择性地实施多个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术特征的组合,借此增加本实用新型实施时的弹性。
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复数形式“多个”包括两个以上的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以及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图1及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灌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灌注系统包括壳体1000、真空发生系统2000、载台组件3000、灌注组件4000和运动机构5000。其中,所述壳体1000形成第一子腔1001,所述第一子腔1001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子腔1001以外的环境连通或隔离。所述真空发生系统2000用于对所述第一子腔1001抽真空。所述载台组件3000包括第一载台3100,所述第一载台3100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1001,并用于承载模具200。所述灌注组件4000包括原料灌4100和灌注口4200,所述灌注口4200与所述原料罐4100连通。所述运动机构5000包括第一运动机构5100,所述第一运动机构510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1001,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载台3100与所述灌注组件4000之间产生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所述第一运动机构5100还用于控制所述灌注组件4000沿第三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中的任意两者相互垂直。通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三方向为竖直方向,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可以为图1及图2中坐标系的X轴的延伸方向,且X轴的正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方向(即图示中X轴上箭头的指向),所述第二方向可以为Y轴的延伸方向,且Y轴的正方向(图示中Y轴上箭头的指向)为所述第二方向的正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可以为Z轴的延伸方向,且Z轴的正方向(图示中Z轴上箭头的指向)为所述第三方向的正方向,Z轴的正方向为竖直向上的方向,Z轴的负方向为竖直向下的方向。因此,后文中述及X方向或X轴的方向时,其指代的可以是所述第一方向,述及Y方向或Y轴的方向时,其指代的可以是所述第二方向,以及述及Z方向或Z轴的方向时,其指代的可以是所述第三方向。
图3示出了一种模具2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模具200包括基体210,所述基体210上设有凹陷部220,所述凹陷部220内设有多个成型腔230,多个所述成型腔230阵列式地布置。
利用所述灌注系统对所述模具200进行原料的真空灌注时,所述模具200设置在所述第一载台3100上,并且所述第一子腔1001处于真空环境中。然后通过所述第一运动机构5100控制所述第一载台3100与所述灌注组件4000之间产生沿X方向和/或Y方向的相对运动时,可以使得所述灌注组件4000的所述灌注口4200选择性地与一个所述成型腔230对准(即所述灌注口4200与与之对准的所述成型腔230在XY平面上具有相同的坐标),之后,再通过所述第一运动机构5100控制所述灌注组件4000沿Z轴的负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灌注口4200靠近所述模具200,随后就可以向所述成型腔230灌注原料。具体的灌注过程是,所述灌注组件4000先对与之对准的所述成型腔灌注原料,然后再次控制所述灌注组件4000与所述第一载台3100之间通过X方向和/或Y方向的相对运动,使得所述灌注口4200与另一个未经真空填充的所述成型腔230对准,并灌注原料。也就是说,每完成一个成型腔的原料灌注后,就重新控制所述灌注组件4000与所述第一载台3100之间通过X方向和/或Y方向的相对运动,使得所述灌注口4200与下一个未经真空填充的所述成型腔230对准并灌注原料,直至所述模具200上的所有的所述成型腔230内均填充有原料,最后通过所述第一运动机构5100控制所述灌注组件4000沿Z轴的正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灌注口4200远离所述模具200。这样的填充方式,可以准确地对每一个所述成型腔进行填充,减少原料的浪费,同时原料直接进入成型腔,无需缓慢渗入,缩短填充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在灌注过程中,即使原料没有完全压入成型腔,也可以在将填充有模具从所述壳体1000移出的过程中(该过程对于模具来说是破真空的过程),利用成型腔230的内部与外部的压差将原料完全压入成型腔,避免原料在各个成型腔230填充不充分的情形,提高原料填充的一致性,改善最终得到的产品的质量。此外,灌注口4200还使得原料可以呈水滴状喷出,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所述成型腔230的开口尺寸对所述灌注口4200的运行参数进行设置,使得所述灌注口4200所喷出的原料的直径小于所述成型腔230的开口尺寸,从而可以使原料顺利地灌注到所述成型腔230内,避免原料喷射至成型腔230的外部而造成浪费,并根据所述成型腔230的容积设置灌注口对每一个成型腔230喷射原料的喷射次数,进而避免原料在各个成型腔230出现填充不充分的情形,提高原料填充的一致性,改善最终得到的产品的质量。优选所述灌注口4200为撞针式喷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任意合适的装置或方法判断所述灌注口4200与一个成型腔230是否对准。例如在灌注系统首次启动时,首先利用所述第一运动机构5100的的相对运动功能确定所述灌注口4200与第一个所述成型腔230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确定所述灌注口4200与该第一个所述成型腔230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使所述灌注口4200喷射一次原料,并观察原料是否准确进入这一个所述成型腔230,若进入,则认为所述灌注口4200与该所述成型腔230对准。之后,根据其余的所述成型腔230与第一个所述成型腔230的相对位置关系来控制所述第一运动机构5100沿的运动参数,实现所述灌注口4200依次与其他的所述成型腔230的对准。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通过设置现有技术中的激光对准系统、光学对准系统或其他对准系统等来实现对准的判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由于该对准的判断装置或方法不是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故而此处不作详细介绍。
请继续参考图3,多个所述成型腔230阵列式地布置,当所述模具200放置于所述第一载台3100上时,多个所述成型腔230具有多个排和多个列,其中“排”是指多个所述成型腔230平行于Y轴布置,“列”是指多个所述成型腔230平行于X轴布置。针对于此,请返回参考图1及图2,并结合图4,所述第一运动机构5100包括第一驱动组件5110、第二驱动组件5120和第三驱动组件5130。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110与所述第一载台3100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载台3100沿X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5120与所述第三驱动组件5130连接,所述灌注组件4000与所述第三驱动组件5130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5120用于驱使所述第三驱动组件5130和所述灌注组件4000沿Y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及所述第三驱动组件5130用于驱使所述灌注组件4000沿Z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
实际工作过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110可先驱使所述第一载台3100沿X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模具200同步地沿X方向运动,并使得所述模具200上的一排所述成型腔230与所述灌注口4200在X方向上对齐(即这一排所述成型腔230与所述灌注口4200在X轴上的坐标相同),然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5120驱使所述第三驱动组件5130及所述灌注组件4000沿Y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灌注口4200逐次地与这一排所述成型腔230中的每一个在Y方向上对齐,也即使得所述灌注口4200逐次地与这一排的每一个所述成型腔230对准(即灌注口4200与与其对准的所述成型腔230在XY平面上具有相同的坐标),且在每一次对准后,通过所述灌注组件4000执行相应的动作以完成相应的所述成型腔230的原料灌注工作。当这一排的所有所述成型腔230均完成原料灌注后,再次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110驱使所述第一载台3100沿X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模具200同步地沿X方向运动,并使得另一排所述成型腔230与所述灌注口4200在X方向上对齐,从而可以对所述另一排成型腔230进行原料灌注。这样逐排地对所述模具200上的所有所述成型腔230进行原料灌注,可以减少错位的情况。此外,所述第一运动机构5100的设置方式使得所述第一运动机构5100的体积减小,这有利于减小所述第一子腔1001的空间。应理解,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先由所述第二驱动组件5120先驱使所述第三驱动组件5130和所述灌注组件4000沿Y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灌注口4200与一列所述成型腔230在Y方向上对齐,再由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110驱使所述第一载台3100沿X方向运动,并带动所述模具200同步地沿X方向运动,以使得这一列上的每一个所述成型腔230逐次地与所述灌注口4200对准,也即逐列地对所有所述成型腔230进行原料灌注。
请继续参考图1及图2,优选地,所述壳体1000还形成有第二子腔1002,所述第二子腔1002选择性地与所述壳体1000以外的环境连通或隔离。所述第二子腔1002内设有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所述真空发生系统2000还用于对所述第二子腔1002抽真空。所述载台组件3000还包括第二载台3200,所述第二载台3200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1002,且所述第二载台3200上还设有多个模具放置位,每个所述模具放置位可用于放置一个所述模具200。所述运动机构5000还包括第二运动机构5200和第三运动机构5300。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1002,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运动,以使所述第二载台3200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或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1000,以及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二载台3200上的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与本实施例中,前述的“所述第一子腔1001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子腔以外的环境连通或隔离”是指所述第一子腔1001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子腔1002连通或隔离。所述第一子腔1001内设有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所述第一载台3100能够沿X方向运动至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用于使所述模具200在所述第二载台3200的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相重合的所述模具放置位与处于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的所述第一载台3100之间转移。图1中所示为所述第二载台3200具有两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且两个模具放置位上均放置有模具200,其中一个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以及所述第一载台3100位于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1001处。
这里,“所述第二载台3200进入所述第一子腔1001”是指所述第二载台3200全部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内。“所述第二载台3200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1000”时,所述第二载台3200上的至少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位于所述壳体1000的外部。
所述第二载台3200上的模具放置位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更多个。以所述第二载台3200上设有两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且当所述第二载台3200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1000时,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位于所述壳体1000的外部,另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仍位于所述第二子腔1002内为例介绍利用所述灌注系统的使用过程。两个所述模具放置位分别为第一模具放置位和第二模具放置位。所述使用过程包括:
步骤S1,使所述第二子腔1002与所述壳体1000以外的环境连通。
步骤S2,通过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1000,以使得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位于所述壳体1000的外部。
步骤S3,将一个所述模具200放置在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上,为便于描述,后文中将放置在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上的所述模具200称之为第一模具200a(如图1中所标注)。
步骤S4,通过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运动,以使得所述第二载台3200全部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并使得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也就是说,此时所述第一模具200a位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上。
步骤S5,使所述第二子腔1002与所述壳体1000以外的环境隔离。
步骤S6,利用所述真空发生系统2000对所述第一子腔1001及所述第二子腔1002抽真空,直到规定的真空度。可以理解,若所述第一子腔1001在此步骤之前已经与所述第二子腔1002隔离且处于规定的真空度,那么本步骤中仅需对所述第二子腔1002抽真空到规定真空度。所述第二子腔1002内的真空度通常与所述第一子腔1001内的真空度相同,同时在灌注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子腔的真空度数值基本保持不变,当所述第二子腔1002处于真空状态时,其真空度也基本保持不变。
步骤S7,使所述第一子腔1001与所述第二子腔1002连通。
步骤S8,通过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将处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上的所述第一模具200a转移至所述第一子腔1001并放置在处于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的所述第一载台3100上。
步骤S9,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完全退回所述第二子腔1002,并使所述第一子腔1001与所述第二子腔1002隔离。
步骤S10:在所述第一子腔1001内,通过所述第一运动组件5100控制所述第一载台3100带动第一模具200a及所述灌注组件4000运动,以及利用所述灌注组件4000对所述第一模具200a灌注原料,并在所述第一模具200a完成原料灌注后,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110驱使所述第一载台310带动第一模具200a沿X方向运动并回到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
步骤S11,使所述第二子腔1002与所述壳体1000以外的环境连通。
步骤S12,通过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1000,以使得所述第二模具放置位位于所述壳体1000的外部。
步骤S13,在所述第二模具放置位上放置另一个模具200。后文中将放置在所述第二模具放置位上的模具200被称之为第二模具200b。
步骤S14,通过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全部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以使得所述第二模具200b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同时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
步骤S15,使所述第二子腔1002与所述壳体1000以外的环境隔离,并利用所述真空发生系统2000对所述第二子腔1002抽真空到规定真空度。
步骤S16:使所述第一子腔1001与所述第二子腔1002连通。
步骤S17,通过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将已经处于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上的所述第一载台3200所承载的已完成原料灌注的所述第一模具200a转移至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
步骤S18,通过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运动以使所述第二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
步骤S19,通过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将所述第二模具200b转移至仍位于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的所述第一载台3100上。
步骤S20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完全退回第二子腔1002,使所述第一子腔1001与所述第二子腔1002隔离。
步骤S21,使所述第二模具200b在所述第二子腔1002内进行原料填充,并在填充完成后使所述第一载台3100重新回到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
步骤S22,使所述第二子腔1002与所述壳体1000以外的环境连通。
步骤S23,通过第二运动机构5200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位于所述壳体1000的外部。
步骤S24,对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上已经完成真空填充的所述第一模具200a下料。
步骤S25,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上放置另一个未经真空填充的第一模具200a。
步骤S26,通过第二运动机构5200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全部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此时所述第二模具放置位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
步骤S27:使所述第二子腔1002与所述壳体1000以外的环境隔离,并对所述第二子腔1002抽真空到规定真空度。
步骤S28,使所述第一子腔1001与所述第二子腔1002连通。
步骤S29,通过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将已完成原料灌注的所述第二模具200b转移至所述第二子腔1002并放置于所述第二模具放置位。
步骤S30,通过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
步骤S31,通过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将处于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的另一个所述第一模具200a转移至所述第一载台3200上。
步骤S32,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完全退回第二子腔1002,使所述第一子腔1001与所述第二子腔1002隔离。
步骤S33,在所述第一子腔1001内对另一个所述第一模具200a进行原料灌注,并在另一个所述第一模具200a完成原料灌注后,使所述第一载台3100回到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
步骤S34,使所述第二子腔1002与所述壳体1000以外的环境连通。
步骤S35,通过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运动,以使所述第二模具放置位位于所述壳体1000的外部。
步骤S36,对已完成真空填充的所述第二模具200b进行卸料。
步骤S37,在所述第二模具放置位上放置另一个未经真空填充的第二模具200b。
步骤S38,通过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全部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以使得所述第二模具200b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同时所述第一模具放置位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
步骤S39,使所述第二子腔1002与所述壳体1000以外的环境隔离,并利用所述真空发生系统2000对所述第二子腔1002抽真空到规定真空度。
之后重复所述步骤S16至所述步骤S39,以连续地对多个所述模具200进行原料灌注。
上述过程中,所述步骤S11至所述步骤S15在所述步骤S10的执行过程中执行,所述步骤S22至所述步骤S27在所述步骤S21的执行过程中执行,以及,所述步骤S34至所述步骤S39在所述步骤S33的执行过程中执行。
通过如上的使用过程可知,在所述第一子腔1001内对一个所述模具200进行原料灌注的过程中,可以对一个已经完成了原料灌注的所述模具200下料,以及对一个尚未进行原料灌注的所述模具200上料。也就是说,填充过程与上料过程同步执行,以及填充过程与下料过程同步执行,并且无需重复地对所述第一子腔1001进行抽真空,这可以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节拍,进一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接下去,对所述灌注系统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描述的仅是各个部件的可选结构,并不是必须的构造,因此不应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不当限定。
请继续参考图1及图2,所述壳体1000包括外壳1100和分隔板1200。所述外壳1100形成内腔,所述分隔板1200设置在所述内腔中,并将所述内腔分割为所述第一子腔1001和所述第二子腔1002。所述分隔板1100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子腔1001和所述第二子腔1002的第一窗口(图中未示出),所述外壳1100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子腔1200连通的第二窗口(图中未示出)。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1200和所述第一窗口均可平行于XZ平面,也即所述第一子腔1001和所述第二子腔1002沿Y方向排布。此外,所述第二窗口亦可平行于XZ平面。
所述灌注系统还包括封闭组件(图中未标注),所述封闭组件包括第一封闭组件6100(如图5至图7所标注)和第二封闭组件6200。所述第一封闭组件6100用于选择性地封闭所述第一窗口或解除对所述第一窗口的封闭。应理解,当所述第一封闭组件6100封闭所述第一窗口时,所述第一子腔1001与所述第二子腔1002隔离而形成密闭腔室,当所述第一封闭组件6100解除对所述第一窗口的封闭时,所述第一子腔1001与所述第二子腔1002相互连通,此时允许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控制所述模具200穿过所述第一窗口,以在所述第二载台3200的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相重合的所述模具放置位与处于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的所述第一载台3100之间转移。所述第二封闭组件6200选择性地封闭所述第二窗口或解除对所述第二窗口的封闭。当所述第二封闭组件6200封闭所述第二窗口时,所述第二子腔1002与所述壳体1000以外的环境隔离,当所述第二封闭组件6200解除对所述第二窗口的封闭时,所述第二子腔1002与所述壳体1000以外的环境连通,以允许所述第二载台3200至少部分地穿过所述第二窗口以伸出所述壳体1000或完全进入所述第二子腔。
图5示出了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封闭组件6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封闭组件6100包括第一密封门6110和第六驱动部6120,所述第六驱动部6120与所述壳体1000连接。所述第六驱动部6120还与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连接,且用于驱使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窗口的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覆盖或偏离所述第一窗口。应理解,所述第一封闭组件6100还包括密封圈(图中未示出),当所述第一封闭组件6100封闭所述第一窗口时,所述密封圈环绕所述第一窗口,且被夹紧于所述分隔板1200和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之间,保证密封效果。所述“平行于所述第一窗口的方向”可以是所述第一方向(即X方向),也可以是所述第三方向(即Z方向),后文中以所述“平行于所述第一窗口的方向”为所述第三方向也即Z方向为例进行说明。
当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与所述分隔板1200的距离极小时,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在Z方向上移动,且当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与所述密封圈接触时,所述密封圈的与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接触的部分即被压紧,但这样会对所述密封圈造成较为严重的磨损,不利于长期使用。基于此,所述第一封闭组件6100还包括第七驱动部6130,所述第七驱动部6130与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窗口的方向做往复执行运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分隔板1200。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垂直于所述第一窗口的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也即Y方向。
具体地,请继续参考图5,所述第一封闭组件6100还包括第二导向部6140、第二接合部6150和第三导向部6160。其中,所述第二导向部6140与所述壳体1000连接,并沿Z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与所述第二导向部6140连接,且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能在所述第二导向部6140的限制下沿Z方向运动。所述第三导向部616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连接,所述第三导向部6160沿Y延伸,并能在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上沿Y方向运动。所述第六驱动部6120与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连接,以驱使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沿Z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七驱动部6130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上,并与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连接。
更详细地,所述第一封闭组件6100还优选包括门框结构,所述第六驱动部6120通过所述门框结构与所述壳体1000连接。所述门框结构具体包括第一连接板6171、连接座6172、第二连接板6173、浮动头6174、和第三连接板6175。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6171与所述壳体1000连接。所述连接座6172与所述第一连接板617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6173的数量为两个,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6171在X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板6173均延伸至所述第一子腔1001。替代性地,所述第二连接部6173延伸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所述第三连接板6175位于所述壳体1000的内腔中,且与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连接。所述浮动头6174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板6175上。所述第二导向部61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导向部6140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6173上(也即所述第二导向部6140通过所述门框结构与所述壳体1000连接),且所述第二导向部6140可以是导轨。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为U形结构,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结合板6151,于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结合板6151所述在X方向上的相对布置,并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导向部6140可滑动地连接。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同时与两个所述接合板6151连接。所述第六驱动部6120包括气缸,该气缸被称之为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缸体可设置在所述壳体1000的外部并与所述连接座6172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沿Z方向的负方向延伸,并依次穿过所述连接座6172、所述第一连接板6171、所述壳体1000的顶壁后与所述浮动头6174连接。通过设置所述浮动头6174,可以避免因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加工误差导致的装配误差。通过所述第一气缸的所述活塞杆的伸缩运动驱使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在两个所述第二导向部6140的限制性沿Z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进而驱使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沿Z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覆盖或偏离所述第一窗口。这里“覆盖”的含义是指,在垂直于Y方向的平面(即XZ平面)上,所述第一窗口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的投影的内侧。另外,当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偏离所述第一窗口时,在垂直于Y方向的平面上,所述第一窗口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的投影的外侧。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结合板6151上均设有贯穿孔(图中未标注),且每个所述贯穿孔处分别设有轴承座6181。两个第二接合板6151上所述轴承座6181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导向部6160可以是导向轴,所述第三导向部616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在X方向上的两侧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三导向座6160还穿过所述结合板6151上的所述贯穿孔,并与相应的轴承座6181连接,且所述第三导向部6160可在所述轴承座6181的限制下沿Y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此外,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上设有丝杆螺母6182,所述第七驱动部6130包括电机和设置在该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所述第七驱动部6130的所述电机可被称之为第一电机6131,其丝杆被称之为第一丝杆6132,所述第一丝杆6132沿Y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机6131连接于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上,所述第一丝杆6132穿过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并与所述丝杆螺母6182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当所述第一电机6131沿第一预定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便可沿远离所述分隔板1200的方向运动,反过来,当所述第一电机6131反向旋转即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沿靠近所述分隔板1200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电机613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电机6131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上。
也就是说,当所述第一窗口未被封闭时,可以通过如下的操作来控制所述第一封闭组件6100封闭所述第一窗口:通过所述第一气缸推动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沿Z方向的负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沿Z方向的负方向运动,并使得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覆盖所述第一窗口。通过所述第一电机6131及所述第一丝杆6132驱使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沿靠近所述分隔板1200的方向(若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位于所述第一子腔1100,则该靠近所述分隔板1200的方向为Y方向的正方向,若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位于所述第二子腔1200,则该靠近所述分隔板1200的方向为Y方向的负方向)运动,以使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和所述分隔板1200夹紧所述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沿Z方向的运动和沿Y方向的运动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先进行沿Z方向的运动,再进行沿Y方向的运动。
可以理解,反向的操作可以使得解除所述第一封闭组件6100对所述第一窗口的封闭。具体是,通过所述第一电机6131及所述第一丝杆6132驱使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沿远离所述分隔板1200的方向运动,以解除施加在所述密封圈上的夹紧力。以及通过所述第一气缸拉动所述第二接合部6150沿Z方向的正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沿Z方向的正方向运动,并使得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完全偏离所述第一窗口。同样地,所述第一密封门6110在两个方向上的运动可同步执行,也可以先执行在Y方向上的运动,然后再执行在Z方向上的运动。
在一种替代性的实现方式中,请参考图6及图7,所述第六驱动部6120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该电机被称之为第二电机6121,丝杆被称之为第二丝杆6122,所述第二丝杆6122沿Z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电机6121设置在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6173上,所述第二丝杆6122沿所述Z方向延伸。靠近所述第二电机6121的所述结合板6151可包括凸出部6152,所述凸出部6152上设置第一螺纹连接部(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螺纹连接部例如是螺纹通孔或丝杆螺母,所述凸出部6152通过所述第一螺纹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第二丝杆6122上,并与所述第二丝杆6122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可以理解,该实现方式中,设有所述第二电机6122的所述第二连接板6173上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第二导向部(也即,所述第二导向部6140的数量为一个,且所述第二导向部6140与所述第二电机位于不同的所述第二连接部6173上)。或者,在另一种替代性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六驱动部可以是滑台气缸,该滑台气缸的缸体设置在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且所述滑台气缸的滑台与一个所述第二接合部连接(图中未示出)。可以理解,在这两种替代性的实现方式中均无需设置所述连接座、所述浮动头及所述第三连接板,也就是说,所述连接座、所述浮动头及所述第三连接板并不是必须的结构。
请返回参考图1,所述第二封闭组件6200包括第八驱动部6210和第二密封门6220,所述第八驱动部6210设置在所述外壳1100上,并与所述第二密封门6220连接,所述第八驱动部6210用于驱使所述第二密封门6220沿垂直于所述第二窗口的方向做往复执行运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外壳1100。所述第八驱动部6210还用于驱使所述第二密封门6220绕第二轴线往复旋转,以覆盖或偏离所述第二窗口。所述第二轴线沿垂直于所述第二窗口的方向延伸。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垂直于所述第二窗口的方向”是指所述第二方向,也即Y方向。以及,所述第二密封门6220“覆盖”所述第二窗口的含义是指,在垂直于所述第二轴线的平面(也即XZ平面)上,所述第二窗口的投影完全地位于所述第二密封门6220的投影的内侧。那么当所述第二密封门6220“偏离”所述第二窗口时,在XZ平面上,所述第二窗口的投影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二密封门6220的投影的外侧。优选地,所述第八驱动部6210为旋转夹紧气缸。此外,所述第二封闭组件6200也包括密封圈,当所述第二封闭组件6200封闭所述第二窗口时,所述密封圈环绕所述第二窗口,且被夹紧于所述外壳1100与所述第二密封门6220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运动机构5100的结构没有特殊限定。图4示出了一种可选的结构。请参考图4,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110包括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可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所述第一驱动部的电机可以被称之为第三电机5111、丝杆可以被称之第三丝杆5112,所述第三丝杆5112沿X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载台3100上可设置第二螺纹连接部(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螺纹连接部是螺纹通孔或丝杆螺母。所述第三电机5111连接在所述第一子腔1001的腔壁上,所述第三丝杆5112穿过所述第一载台3100的第一所述螺纹连接部,并与所述第二螺纹连接部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所述第三电机5111的正向旋转及反向旋转控制所述第一载台3100沿X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5120包括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可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所述第二驱动部的所述电机可以被称之为第四电机5121、丝杆被称之为第四丝杆5122。所述第四电机5121连接于所述第一子腔1001的腔壁上,所述第四丝杆5122沿Y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驱动组件5130包括第三驱动部和第一连接件5131,所述第三驱动部包括电机和连接于电机输出端的丝杆,所述第三驱动部的所述电机被称之为第五电机5132、丝杆被称之为第五丝杆5133。所述第一连接件5131上设有第三螺纹连接部(图中未示出),例如螺纹连接孔或丝杆螺母,所述连接件5131通过所述第三螺纹连接部套接于所述第四丝杆5212上,并与所述第四丝杆5212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所述第五电机513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5131连接,所述第五丝杆5133沿Z方向延伸。所述灌注组件400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300,所述第二连接件4300与所述原料灌4100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件4300上可设置第四螺纹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件4300通过所述第四螺纹连接部套接于所述第五丝杆5133上,并与所述第五丝杆5133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
请返回参考图1及图2,并结合图8,位于所述第二载台3200上的多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中心对称地布置。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用于驱使所述第二载台3200沿第四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使所述第二载台3200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或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1000,以及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绕第一轴线旋转以选择性地使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即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在XY平面上具有相同的坐标)。所述第一轴线穿过多个所述模具放置位的对称中心,且沿Z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方向与Z方向垂直,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也即所述第四方向也为Y方向,本文以Y轴的正方向为所述第四方向的正方向。应理解,通过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用于驱使所述第二载台3200沿Y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使所述第二载台3200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或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1000时,所述第二载台3200需要在X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窗口对齐。此外,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控制所述第二载台3200在Y方向上的移动量以及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的旋转量可根据需要设置,只要能够使得所述第二载台3200上的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即可。
可选地,所述第二运动机构5200包括第四驱动组件5210、第一接合部5220和第五驱动部5230,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1002内。所述第四驱动组件5210与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沿Y轴的延伸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五驱动部5230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上,并与所述第二载台3200连接,以用于驱使所述第二载台3200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所述第五驱动部5230可以包括电机,其被称之为第六电机,所述第二载台3200可直接用所述第六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可以为板状结构。
所述第四驱动组件5210更为详细的结构请参考图8。如图8所示,所述第四驱动组件5210包括第一导向部5211、第四驱动部5212和传动部5213。所述第一导向部5211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1002的腔壁例如底壁上,并沿Y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部5220上,并在所述第一导向部5220的限制下沿Y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四驱动部5212可包括气缸,其可以被称之为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缸体可设置在所述外壳1100上,并位于所述壳体1000的外部,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沿第五方向延伸,并穿过所述外壳1100抵达所述第二子腔1002内,所述第五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方向例如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也即所述第五方向为X方向,本文以X轴的正方向为第五方向的正方向。所述传动部5213包括齿条5213a、齿轮5213b和连杆单元。所述齿条5213a可采用任意合适的方式与第二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齿轮5213b与所述壳体1000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齿轮5213b与所述齿条5212a啮合,所述齿轮5213b通过所述连杆单元与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连接。具体是,所述连杆单元包括第一连杆5213c和第二连杆5213d,所述齿轮5213b与所述第一连杆5213c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5213c与所述第二连杆5213d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杆5213d与所述第二接合部5220可转动地连接。
以图1、图2及图8所示方位为例,当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伸长时,所述齿条5212a沿X轴的正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齿轮5212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通过所述连杆单元推动所述第二接合部5220沿Y轴的正方向移动,如此可以推动所述第二载台3200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1000。反过来,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回缩时,所述齿条5212a沿X轴的负方向移动,以拉动所述齿轮5212b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通过所述连杆单元拉动所述第二接合部5220沿Y轴的负方向移动,并使得所述第二载台3200全部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优选地,所述第四驱动组件5210还可包括一沿X方向延伸的第六导向部5214,所述齿条5213a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六导向部5214上,以提高所述齿条5213a运动的平稳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载台3200上设置两个所述模具放置位时,两个第二载台3200优选为长条形结构,并沿Y方向延伸。两个所述模具放置位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载台3200在Y方向的两端上。另外,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也与所述第二窗口在X方向上对齐。如此,每次所述第五驱动部5230带动所述第二载台3200旋转180°时即可以使得两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交替地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其中远离所述第二窗口的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此外,为了缩小所述第二子腔1002的空间,优选所述第五驱动部5230带动所述第二载台3200往复地旋转(也即先沿第二预定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旋转180°以使得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之后再反向即沿逆时针方向旋转180°,以使得另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
为了使得所述第二载台3200沿Y方向的负方向运动以全部进入所述第二子腔1002时,恰好使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如图2及图8所示,所述灌注系统还进一步包括限位部7000。所述限位部7000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沿Y轴的负方向运动时的终点位置,以使得当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沿Y轴的负方向运动至该终点位置时,所述第二载台3200上远离所述第二窗口的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
所述限位部7000包括第一限位件7100和第二限位件7200。所述第一限位件7100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上,其可以为块状结构。所述第二限位部720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0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子腔1002内。所述第二限位件7200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件7100抵接,当所述第二限位件7200与所述第一限位件7100抵接时,阻止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沿Y轴的负方向运动,也就是说,当所述第二限位件7200与所述第一限位件7100抵接时,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沿Y轴的负方向运动至终点位置,且此时所述第二载台3200上远离所述第二窗口的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重合。
进一步地,请重点参考图8,所述第二限位件7200包括限位座7210和限位杆7220。所述限位座7210设置在所述壳体1000上,所述限位杆7220沿Y轴延伸,并设置在所述限位座7210上,且被配置为能够沿Y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调节所述限位杆7220的靠近所述第一限位件7100的一端的端部到所述限位座7210的距离,所述限位杆7220的靠近所述第一限位件7100的一端的端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件7100抵接。也就是说,通过沿Y方向移动所述限位杆7220,可以对所述第一接合部5220沿Y方向的负方向运动时的终点位置进行调节,提高使用的灵活性。所述限位杆7220优选为螺栓,其与所述限位做7210螺纹连接。
请返回参考图2,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包括传送组件5310和抓取组件5320,所述抓取组件5320连接于所述传送组件5310上。所述传送组件5310用于带动所述抓取组件5220在所述第一子腔1001与所述第二子腔1002之间转移,以使得所述抓取组件5320能够在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取放所述模具200,以及在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取放所述模具200,实现所述模具200在所述第二载台3200的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相重合的所述模具取放位与处于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的所述第一载台3100之间的转移。
具体地,请继续参考图2,所述传送组件5310包括第三接合部5311和第十一驱动部5312,所述第三接合部5311可以为板状结构,所述抓取组件5320连接于所述第三接合部5311上。所述第十一驱动部5312可包括电机,该电机被称之为第七电机,所述第七电机设置在所述壳体1000上,并位于所述壳体1000的内腔中。图2中所示为所述第七电机位于所述第二子腔1002内并与所述第二子腔1002的底壁连接。所述第七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接合部5311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三接合部5311绕第三轴线旋转,以使得所述第三接合部5311的一部分及连接于所述第三接合部5311上的所述抓取组件5320可以通过旋转运动穿过所述第一窗口,进而实现所述抓取组件5320在所述第一子腔1001和所述第二子腔1002中转移的目的。所述第三轴线沿所述第三方向也即Z方向延伸。另外,为了减小所述壳体1000的所述内腔的尺寸,优选所述第七电机驱使所述第三接合部5311绕所述第三轴线做往复旋转运动,即所述第七电机驱使所述第三接合部5311绕第三预定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使得所述抓取组件5320从所述第二子腔1002转移至所述第一子腔1001,以及所述第七电机通过驱使所述第三接合部5311反向即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所述预定角度,以使得所述抓取组件5311从所述第一子腔1001返回所述第二子腔1002。应理解,所述传送组件5220带动所述抓取组件5230运动至所述第一子腔1001的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的上方时,所述第七电机停止运行,以及当所述传送组件5220带动所述抓取组件5230运动至所述第二子腔1002的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时,所述第七电机停止运行。
图9及图10示出所述抓取组件5320的结构。如图9及图10所示,所述抓取组件5320包括活动板5321、第九驱动部5322、第十驱动部5323和夹持部5324。所述第九驱动部5322连接于所述传送组件5310上,具体是连接在所述传送组件5310的所述第三接合部5311上。所述第九驱动部5322还与所述活动板5321连接,以用于驱使所述活动板5321沿Z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十驱动部5323与所述活动板5321连接,所述夹持部5324与所述第十驱动部5323连接,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爪5324a和第二夹爪5324b,所述第一夹爪5324a和所述第二夹爪5324b在所述第十驱动部5323的驱使下沿平行于所述活动板5321的方向上做往复直线运动,以使得所述第一夹爪5324a和所述第二夹爪5324b相互靠近以抓取所述模具200或相互远离以放开所述模具200。
可选地,所述抓取组件5320还包括第四导向部5325,所述第四导向部5325与所述传送组件5310的所述第三接合部5311连接,并沿Z方向的负方向延伸。所述活动板5321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第四导向部5325上。所述第九驱动部5322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该电机可以被称之为第八电机5322a、丝杆可以被称之为第六丝杆5322b,所述第六丝杆5322b沿Z方向延伸。所述活动板5321套设在所述第六丝杆5322b上,并与所述第六丝杆5322b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所述活动板5321在所述第六丝杆5322b及所述第四导向部5325的共同作用下能够沿Z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而不会随所述第六丝杆5322b转动。
所述活动板5321上设有固定部5327。所述第十驱动部5323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该电机可以被称之为第九电机5323a、丝杆被称之为第七丝杆,所述第七丝杆沿平行于所述活动板5321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七丝杆远离所述第九电机5323a的一端可通过轴承连接于所述固定部5327上。所述第七丝杆包括轴向连接第一节段5323b和第二节段5323c,所述第一节段5323b上的外螺纹与所述第二节段5323c上的外螺纹的旋向相反。所述抓取组件5320还包括第五导向部5326,所述第五导向部5326设置在所述活动板5321上,并与所述第七丝杆平行布置。所述夹持部5324还包括第一连接块5324c和第二连接块5324d,所述第一连接块5324c和所述第二连接块5324d分别与所述第五导向部5326可滑动地连接,以能够沿所述第五导向部5326运动。所述第一连接块5324c上还设置第五螺纹连接部(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五螺纹连接部可以是螺纹通孔,也可以是丝杆螺母,所述第一连接块5324c通过所述第五螺纹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节段5323b连接,并与所述第一节段5323b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所述第二连接块5324d上还设有第六螺纹连接部(图中未示出),所述第六螺纹连接部可以是螺纹通孔,也可以是丝杆螺母。所述第二连接块5324d通过所述第六螺纹连接于与所述第二节段5323c连接,并与所述第二节段5323c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所述第一夹爪5324a与所述第一连接块5324c连接,所述第二夹爪5324b与所述第二连接块5324d连接。可以理解,所述第一节段5323b和所述第二节段5323c可以分体成型,然后通过联轴器5323d连接,以便于安装和调试。替代性地,所述第一节段5323b和所述第二节段5323c也可以一体成型。
此外,请返回参考图3,所述模具200上设有定位孔240。所述抓取组件5230还包括定位轴5328,所述定位轴5328与所述活动板5321连接,并沿Z方向延伸,所述定位轴5328用于插入所述模具200上的所述定位孔240,以使利用所述定位轴5328固定所述模具200的位置,避免所述模具200在所述第一夹爪5324a和所述第二夹爪5324b的相向运动(即沿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中发生移位或窜动,导致所述第一夹爪5324a和所述第二夹爪5324b难以夹持所述模具200。可选地,所述定位孔24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并优选两个以上的所述定位孔240在所述模具200上中心对称地布置。所述定位轴5328的数量及布置方式与所述定位孔240的数量及布置方式相适应。
利用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将位于所述第二载台3200的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相重合的所述模具放置位上的模具200转移至位于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的所述第一载台3100上的过程具体为:
首先,通过所述第八电机5322a驱使所述第六丝杆5322b沿第四预定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使得所述活动板5321沿Z轴的负方向移动(即向下移动)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预先设定。此时,所述定位轴5328插入所述模具200的所述定位孔240,并将所述模具200压抵在所述第二载台3200上,以避免所述模具200发生移位或窜动。之后,通过所述第九电机5323a驱使所述第七丝杆沿第五预定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旋转,进而驱使所述第一连接块5324c和所述第二连接块5324d相向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夹爪5324a和所述第二夹爪5324b相向运动,并夹持所述模具200。接着,所述第八电机5322a反向(即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以驱使所述活动板5321沿Z轴的正方向移动所述预定距离,此时所述夹持部5324及所述模具200随所述活动板5321一起沿Z轴的正方向(即向上的方向)移动所述预定距离。随后,所述第七电机驱使所述第三接合部531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携带所述抓取组件5320一起穿过所述第一窗口,进入所述第一子腔1002,并抵达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的上方,此时所述第一载台3100已预先移动至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接着,所述第八电机5222a驱使所述第六丝杆5322b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使得所述活动板5321沿Z轴的负方向移动距离,直至所述模具200与所述第一载台3100接触。然后,所述第九电机5323a驱使所述第七丝杆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块5324c和所述第二连接块5324d沿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以放开所述模具200。接着,所述第八电机5323a驱使所述第六丝杆5322b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以驱使所述活动板5321沿Z轴的正方向移动,使得所述定位轴5328脱离所述模具200上的所述定位孔240。
利用所述第三运动机构5300将所述模具200从位于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1001a的所述第一载台3100上转移至所述第二载台3200的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1002a相重合的所述模具放置位上的过程与此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灌注系统可以包括控制器8000(如图1所示),所述控制器中预设了所述运动机构5000、所述封闭组件、所述真空发生系统2000、及所述灌注组件4000的运行参数。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整个真空填充的生产过程,使得灌注过程智能化,减少人工操作所引起的失误或误差。进一步地,所述灌注系统还可以包括显示器9000(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器9000与所述控制器8000、各个驱动部、及灌注组件4000通信连接,以对整个真空填充的过程的设置运行参数及实际运行参数进行显示,便于使用者对灌注过程进行监视,以在所述灌注系统发生故障时及时介入。
此外,所述真空发生系统2000包括真空泵2100、真空阀2200和真空计2300,所述真空泵2000的数量为一个,其具有两个真空管道,两个所述真空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子腔1001和所述第二子腔1002连通。所述真空阀2200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真空管道上,以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子腔1001与所述真空泵2100的通断,及所述第二子腔1002与所述真空泵2100的通断,使得所述真空发2200能够独立地对所述第一子腔1001和所述第二子腔1002抽真空。所述真空计2300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所述真空计2300分别用于监测所述第一子腔1001和所述第二子腔1002的真空度。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6)

1.一种灌注系统,用于将原料灌注至模具,所述模具包括基体和设置在所述基体上的多个成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系统包括:
壳体,形成有第一子腔,所述第一子腔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子腔以外的环境连通或隔离;
真空发生系统,用于对所述第一子腔抽真空;
载台组件,包括第一载台,所述第一载台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并用于承载所述模具;
灌注组件,包括原料罐及灌注口,所述灌注口与所述原料罐连通;以及,
运动机构,包括第一运动机构,所述第一运动机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腔,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载台和所述灌注组件之间产生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相对运动,以使得所述灌注口选择性地与一个所述成型腔对准,所述第一运动机构还用于控制所述灌注组件沿第三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使得所述灌注口靠近或远离所述模具;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中的任意两者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和第三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载台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载台沿所述第一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三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上,且所述第三驱动组件与所述灌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使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及所述灌注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三驱动组件用于驱使所述灌注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形成有第二子腔,所述第二子腔选择性地与所述壳体的以外的环境连通或隔离,所述第二子腔内设有第二模具交接位;所述第一子腔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二子腔连通或隔离,且所述第一子腔内设有第一模具交接位,所述第一载台能够运动至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所述真空发生系统还用于对所述第二子腔抽真空;所述载台组件还包括第二载台,所述第二载台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且所述第二载台上设有多个模具放置位;
所述运动机构还包括第二运动机构和第三运动机构,所述第二运动机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载台运动,以使所述第二载台进入所述第二子腔或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以及选择性地使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重合;所述第三运动机构用于使所述模具在所述第二载台的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相重合的所述模具放置位与处于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的所述第一载台之间进行转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模具放置位在所述第二载台上中心对称地布置;所述第二运动机构驱使所述第二载台沿第四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使所述第二载台进入所述第二子腔或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二运动机构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载台绕第一轴线旋转,以选择性地使一个所述模具放置位与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重合,所述第一轴线穿过多个所述模具放置位的对称中心,并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动机构包括第四驱动组件、第一接合部和第五驱动部;其中,
所述第一接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接合部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接合部沿所述第四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二载台沿所述第四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五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上,并与所述第二载台连接,以用于驱使所述第二载台绕所述第一轴线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导向部、第四驱动部和传动部,所述第一导向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的腔壁上,并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部上,并沿所述第一导向部运动;
所述第四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传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并包括齿条、齿轮和连杆单元,所述齿条与所述第四驱动部连接,并用于在所述第四驱动部的驱使下沿第五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五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齿轮与所述壳体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轮通过所述连杆单元与所述第一接合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沿所述第四方向的正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第二载台至少部分地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一接合部沿所述第四方向的负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第二载台进入所述第二子腔;
所述灌注系统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腔,并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接合部沿所述第四方向的负方向运动时的终点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上,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子腔,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当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时,阻止所述第一接合部沿所述第四方向的负方向运动;和/或,
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限位座和限位杆,所述限位座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限位杆沿所述第四方向延伸,并设置在所述限位座上,且所述第二限位件被配置为所述限位杆能够在所述限位座上沿所述第四方向运动,以调节所述限位杆靠近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的端部到所述限位座的距离,所述限位杆的靠近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一端的端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分隔板,所述外壳具有内腔,所述分隔板设置在所述内腔内,并将所述内腔分割为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二子腔;所述分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二子腔的第一窗口,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子腔连通的第二窗口;
所述灌注系统还包括封闭组件,所述封闭组件包括第一封闭组件和第二封闭组件,所述第一封闭组件选择性地封闭所述第一窗口或解除对所述第一窗口的封闭,所述第二封闭组件设置在所述内腔,并选择性地封闭所述第二窗口或解除对所述第二窗口的封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组件包括第一密封门、第六驱动部和第七驱动部;所述第六驱动部与所述壳体连接,并还与所述第一密封门连接,所述第六驱动部用于驱使所述第一密封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窗口的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覆盖或偏离所述第一窗口;所述第七驱动部与所述第一密封门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密封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窗口的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分隔板;
所述第二封闭组件包括第八驱动部和第二密封门,所述第八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与所述第二密封门连接;所述第八驱动部用于驱使所述第二密封门沿垂直于所述第二窗口的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外壳,所述第八驱动部还用于驱使所述第二密封门绕第二轴线做往复旋转运动,以覆盖或偏离所述第二窗口,所述第二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二窗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组件还包括第二导向部、第二接合部和第三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壳体连接,并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窗口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连接,并能够沿所述第二导向部运动;所述第三导向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密封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连接,且所述第三导向部能够在所述第二接合部上沿垂直于所述分隔板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七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合部上,并与所述第一密封门连接;和/或,
所述第六驱动部包括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连接;或者,所述第六驱动部包括滑台气缸,所述滑台气缸的滑台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连接;或者,所述第六驱动部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所述第六驱动部的所述丝杆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
所述第七驱动部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所述第七驱动部的所述丝杆与所述第一密封门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运动机构包括抓取组件和传送组件,所述抓取组件连接于所述传送组件上;所述传送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抓取组件在所述第一子腔与所述子腔之间转移,以使得所述抓取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模具交接位取放所述模具,以及在所述第二模具交接位取放所述模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组件包括活动板、第九驱动部、第十驱动部和夹持部;所述第九驱动部连接于所述传送组件上,并还与所述活动板连接,以用于驱使所述活动板沿第三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第十驱动部与所述活动板连接,所述夹持部与所述第十驱动部连接,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在所述第十驱动部的驱使下沿平行于所述活动板的方向上做往复直线运动,以使得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相互靠近以抓取所述模具或相互远离以放开所述模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组件还包括第四导向部,所述第四导向部与所述传送组件连接,并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活动板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第四导向部上;所述第九驱动部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所述活动板套设在所述第九驱动部的所述丝杆上,并与所述第九驱动部的所述丝杆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驱动部包括电机和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丝杆,所述第十驱动部的所述丝杆包括轴向连接第一节段和第二节段,所述第一节段上的外螺纹与所述第二节段上的外螺纹的旋向相反;所述抓取组件还包括第五导向部,所述第五导向部设置在所述活动板上,并与所述第十驱动部的所述丝杆平行布置;所述夹持部还包括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和所述第二连接块分别与所述第五导向部滑动连接,并用于沿所述第五导向部运动,所述第一连接块套设在所述第一节段上,并与所述第一节段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所述第二连接块套设在所述第二节段上,并与所述第二节段螺纹配合以进行螺旋传动;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一连接块连接,所述第二夹爪与所述第二连接块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灌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组件包括第三接合部和第十一驱动部,所述第三接合部与所述抓取组件连接;所述第十一驱动部与所述第三接合部连接,并用于驱使所述第三接合部绕第三轴线旋转,以使所述抓取组件在所述第二子腔与所述第一子腔之间转移;所述第三轴线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
CN202221297664.5U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灌注系统 Active CN2174348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7664.5U CN217434812U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灌注系统
PCT/CN2023/093888 WO2023226790A1 (zh) 2022-05-26 2023-05-12 一种灌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7664.5U CN217434812U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灌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34812U true CN217434812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22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97664.5U Active CN217434812U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灌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348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6790A1 (zh) * 2022-05-26 2023-11-30 苏州悦肤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灌注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6790A1 (zh) * 2022-05-26 2023-11-30 苏州悦肤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灌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34812U (zh) 一种灌注系统
CN102574319A (zh) 注射成形机的成形方法
US10919092B2 (en) Low-pressure powder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kit and method
CN112620603A (zh) 一种数字化全自动压铸设备
CN110962289A (zh) 一种高压针筒生产线
CN1318198C (zh) 挤压机构和夹具机构
CN111044739A (zh) 用于微流体芯片的样品试剂的进样方法及进样系统
CN108987091B (zh) 钕铁硼粉末压型机和压型方法
CN117162361A (zh) 一种灌注系统
WO2023226790A1 (zh) 一种灌注系统
CN109648811A (zh) 一种高压合模机构及方法
EP2919959B1 (en) Side actuated shooting pot
CN108381856B (zh) 一种多色注塑机及其使用方法
CN216610140U (zh) 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工模具及加工系统
CN214294121U (zh) 清三色独立锁模立式注塑机
CN214773808U (zh) 电动开合模的二板式注塑机
KR20140093918A (ko) 슬라이드 유닛이 있는 다이캐스팅 금형
CN219153495U (zh) 一种灌注系统
KR20200031640A (ko) 주형 높이 변경 유닛, 무틀 조형기, 및 주형 높이 변경 방법
CN201432389Y (zh) 一种塑料球阀的模具
CN210590244U (zh) 卡盖注塑模具
CN208247332U (zh) 一种加工注塑180°弯管接头模具的加工装置
CN220313907U (zh) 一种肋骨接骨板模具
US20230134832A1 (en)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
CN214392277U (zh) 一种用于压铸设备的射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