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8995U - 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28995U
CN217428995U CN202220081666.4U CN202220081666U CN217428995U CN 217428995 U CN217428995 U CN 217428995U CN 202220081666 U CN202220081666 U CN 202220081666U CN 217428995 U CN217428995 U CN 2174289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layer
octagonal
reef
frame
reef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8166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林林
刘尊雷
袁兴伟
张辉
张翼
许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st China Sea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East China Sea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st China Sea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East China Sea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22008166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289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289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289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鱼礁技术领域。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包括藻礁体;藻礁体包括上下设置的顶层礁体以及下层礁体,顶层礁体以及下层礁体上均安装有浮子;顶层礁体与下层礁体之间存有间隙,顶层礁体的底部与下层礁体的顶部通过锁链相连;顶层礁体包括顶层框架以及顶层网衣,顶层框架包括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位于上方的八角形顶层框内固定有加强结构,顶层框架还包括八根顶层竖杆,每根顶层竖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的角部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藻礁结构分两层,中间用锁链相连接,能缓解一定波浪作用力的影响,提高了抗风浪效果,保持整体稳定,同时随波逐流的结构也有利于藻类生长。

Description

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鱼礁技术领域,具体是适合底栖藻类附着的鱼礁。
背景技术
人工藻礁就是人为设置在水体中,为各种藻类提供附着、生长、繁育空间,从而吸引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到海藻场来索饵、避敌、繁育的作用,并同时达到水域环境优化和提升,保护、增殖渔业资源和提高渔获物质量为目的的构造物。当投放人工藻礁以后,不仅可以为各种藻类提供有效附着空间,形成种类多样、生物量密集的天然藻场,提升海区水域环境质量,增加自然海藻分布面积,还可以保护、增殖渔业资源等。
CN203608659U公开了一种人工藻礁,实现了在海底藻场建立,然而,这种底栖藻礁无法实现将表层、近表层、中层鱼群诱集过来的目的,而且这种底栖藻礁由于设置在海底,亦无法充分利用中上层水体空间。同时,一般而言,上层水体光照条件好,更适合于藻类生长,而底栖藻礁由于设置在海底,光照条件不如表层水体,而且底部还有浮泥沉降,影响藻类附着和增殖,从而降低底栖藻礁设置的成功率。此外,其抗风浪性能低。
因此,当前亟需一种适用于近海有浪区域、抗风浪性能佳的人工藻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以解决以上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包括藻礁体以及钢筋混凝土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礁体通过金属链与钢筋混凝土固定座相连;
所述藻礁体包括上下设置的顶层礁体以及下层礁体,所述顶层礁体以及下层礁体上均安装有浮子;
所述顶层礁体与所述下层礁体之间存有间隙,所述顶层礁体的底部与所述下层礁体的顶部通过锁链相连;
所述顶层礁体包括顶层框架以及覆盖在所述顶层框架的侧面的顶层网衣,所述顶层框架包括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位于上方的八角形顶层框内固定有加强结构,所述顶层框架还包括八根顶层竖杆,每根顶层竖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的角部相连;
所述下层礁体包括下层框架以及覆盖在所述下层框架的侧面的下层网衣,所述下层框架包括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下层框,位于上方的八角形下层框内固定有加强结构,所述下层框架还包括八根下层竖杆,每根下层竖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下层框的角部相连。
本实用新型通过藻礁结构分两层,中间用锁链相连接,能缓解一定波浪作用力的影响,提高了抗风浪效果,保持整体稳定,同时随波逐流的结构也有利于藻类生长。
八角形框架设计目的是使得中间空间利用最大化,尽量利用表层与中层水体空间,同时尖锐角部分容易形成湍流,便于藻类生长和附着;顶层网衣以及下层网衣是为了让游泳生物在礁体内外自由穿梭和给藻类提供附着基质。
进一步优选的,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均包括八个顺序连接的第一支撑杆,每个第一支撑杆上均固定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浮子;
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下层框均包括八个顺序连接的第二支撑杆,每个第二支撑杆上均固定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浮子。
便于藻礁的整体漂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八角形顶层框上以及所述八角形下层框上两个并排设置的浮子的间距为561mm,所述八角形顶层框上以及所述八角形下层框上两个并排设置的浮子到角部的距离为261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顶层竖杆的上下两端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的角部活动连接。
具体的,可以是,顶层竖杆的上下两端均固定有套设在所述八角形顶层框上的限位环。或者,顶层竖杆的上下两端通过连接绳与所述八角形顶层框相连。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下层竖杆的上下两端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下层框的角部活动连接。
具体的,可以是,下层竖杆的上下两端均固定有套设在所述八角形下层框上的限位环。或者,顶层竖杆的上下两端通过连接绳与所述八角形顶层框相连。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顶层礁体的底部与所述下层礁体的顶部通过锁链与锁扣可拆卸连接。
便于组装。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八角形顶层框以及所述八角形下层框的结构相同,均包括长度为1683mm的支撑杆,所述八角形顶层框的角部与中心的距离为2200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顶层礁体以及所述下层礁体的高度均为5000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锁链的长度为1000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下层礁体的底部的八个角部均与金属锁链的一端相连,所述金属锁链的另一端连接锁扣;
所述锁扣通过所述金属链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固定座相连。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锁扣与所述下层礁体的距离为8000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浮子的轴向长度为300mm,所述浮子的外径为200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顶层网衣以及所述下层网衣的网孔的尺寸可以是300mm×200mm或者600mm×600mm。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组装方便、材料易得、调整灵活、抗风抗浪、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空间利用综合、功能复合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用于水下森林建造,藻场新建与修复,改善水体水质,提高水域环境质量;亦可以设置为浮式鱼礁,聚集表层、近表层、中层鱼群,供科普科研、休闲旅游、渔业开发之用。该浮式藻礁系统设计独特,外观新颖,能缓解外力作用,结构稳定,空间利用最优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近海有浪区域的漂浮在海面上的抗风浪的藻礁。
由于上层水体光照条件好,更适合于藻类生长。针对这样情况,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浮藻礁,既能把表中层水体空间充分利用起来,诱集表层、近表层和中层鱼群过来栖息、索饵,又由于有良好光照条件,适应于各类藻类附着,提高藻类附着成功率,进而构建起一种鱼多藻美的自我良性循环的微型人工浮式藻礁生态系统。同时,顶层礁体和下层礁体之间锁链结构,更有利于提高抗风浪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局部前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藻礁体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顶层礁体,2为下层礁体,3为金属锁链,4为金属链,5为钢筋混凝土固定座,6为锁链,11为浮子,12为顶层框架,22为下层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4,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包括藻礁体以及钢筋混凝土固定座5。藻礁体包括上下设置的顶层礁体1以及下层礁体2。顶层礁体1与下层礁体2之间存有间隙,顶层礁体1的底部与下层礁体2的顶部通过锁链6相连。锁链的长度为1000mm。顶层礁体1以及下层礁体2的高度均为5000mm。
顶层礁体1包括顶层框架12以及覆盖在顶层框架的侧面的顶层网衣。顶层网衣的网孔的尺寸可以是300mm×200mm或者600mm×600mm。可根据使用目的进行调整,即若偏重于藻类附着,可将网目尺寸调细,设定为300mm×200mm;若偏重于聚鱼,可将网目尺寸调粗,设定为600mm×600mm。顶层框架包括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位于上方的八角形顶层框内固定有加强结构,顶层框架还包括八根顶层竖杆,每根顶层竖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的角部相连。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均包括八个顺序连接的第一支撑杆,每个第一支撑杆上均固定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浮子11。顶层网衣的顶部与位于上方的八角形顶层框相连,顶层网衣的底部与位于下方的八角形顶层框相连。顶层网衣与顶层竖杆相连。
下层礁体2包括下层框架22以及覆盖在下层框架的侧面的下层网衣。下层网衣的网孔的尺寸可以是300mm×200mm或者600mm×600mm。(网孔的尺寸为长度×宽度)可根据使用目的进行调整,即若偏重于藻类附着,可将网目尺寸调细,设定为300mm×200mm;若偏重于聚鱼,可将网目尺寸调粗,设定为600mm×600mm。下层框架包括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下层框,位于上方的八角形下层框内固定有加强结构,下层框架还包括八根下层竖杆,每根下层竖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下层框的角部相连。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下层框均包括八个顺序连接的第二支撑杆,每个第二支撑杆上均固定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浮子。下层网衣的顶部与位于上方的八角形下层框相连,下层网衣的底部与位于下方的八角形下层框相连。下层网衣与下层竖杆相连。
八角形顶层框上以及八角形下层框上两个并排设置的浮子的间距为561mm,八角形顶层框上以及八角形下层框上两个并排设置的浮子到角部的距离为261mm。浮子的轴向长度为300mm,浮子的外径为200mm。
八角形顶层框以及八角形下层框的结构相同,均包括长度为1683mm的支撑杆,八角形顶层框的角部与中心的距离为2200mm。
下层礁体2的底部的八个角部均与金属锁链3的一端相连,金属锁链3的另一端连接锁扣;锁扣通过金属链4与钢筋混凝土固定座5相连。锁扣与下层礁体2的距离为8000mm。锁扣材质为高强度钛合金,锁扣采用外径为800mm的环状体。用以连接锁链和锚。
锁链以及金属锁链的链环的外径为50mm。
钢筋混凝土固定座的重为5t。起到固定鱼礁作用,也能作为底层藻礁或鱼礁。
本实用新型通过藻礁结构分两层,中间用锁链相连接,能缓解一定波浪作用力的影响,提高了抗风浪效果,保持整体稳定,同时随波逐流的结构也有利于藻类生长。
八角形框架设计目的是使得中间空间利用最大化,尽量利用表层与中层水体空间,同时尖锐角部分容易形成湍流,便于藻类生长和附着;顶层网衣以及下层网衣是为了让游泳生物在礁体内外自由穿梭和给藻类提供附着基质。
参见图5,具体实施例2,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顶层竖杆12的上下两端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的角部活动连接。具体的,可以是,顶层竖杆12的上下两端均固定有套设在八角形顶层框上的限位环。或者,顶层竖杆的上下两端通过连接绳与八角形顶层框相连。
下层竖杆的上下两端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下层框的角部活动连接。具体的,可以是,下层竖杆的上下两端均固定有套设在八角形下层框上的限位环。或者,顶层竖杆的上下两端通过连接绳与八角形顶层框相连。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包括藻礁体以及钢筋混凝土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礁体通过金属链与钢筋混凝土固定座相连;
所述藻礁体包括上下设置的顶层礁体以及下层礁体,所述顶层礁体以及下层礁体上均安装有浮子;
所述顶层礁体与所述下层礁体之间存有间隙,所述顶层礁体的底部与所述下层礁体的顶部通过锁链相连;
所述顶层礁体包括顶层框架以及覆盖在所述顶层框架的侧面的顶层网衣,所述顶层框架包括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位于上方的八角形顶层框内固定有加强结构,所述顶层框架还包括八根顶层竖杆,每根顶层竖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的角部相连;
所述下层礁体包括下层框架以及覆盖在所述下层框架的侧面的下层网衣,所述下层框架包括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下层框,位于上方的八角形下层框内固定有加强结构,所述下层框架还包括八根下层竖杆,每根下层竖杆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下层框的角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其特征在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均包括八个顺序连接的第一支撑杆,每个第一支撑杆上均固定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浮子;
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下层框均包括八个顺序连接的第二支撑杆,每个第二支撑杆上均固定有两个并排设置的浮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八角形顶层框上以及所述八角形下层框上两个并排设置的浮子的间距均为561mm,所述八角形顶层框上以及所述八角形下层框上两个并排设置的浮子到角部的距离均为26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竖杆的上下两端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顶层框的角部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竖杆的上下两端与两个上下设置的八角形下层框的角部活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礁体的底部与所述下层礁体的顶部通过锁链与锁扣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八角形顶层框以及所述八角形下层框的结构相同,均包括长度为1683mm的支撑杆,所述八角形顶层框的角部与中心的距离为2200mm;
所述顶层礁体以及所述下层礁体的高度均为50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礁体的底部的八个角部均与金属锁链的一端相连,所述金属锁链的另一端连接锁扣;
所述锁扣通过所述金属链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固定座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子的轴向长度为300mm,所述浮子的外径为2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网衣以及所述下层网衣的网孔的尺寸是300mm×200mm或者600mm×600mm。
CN202220081666.4U 2022-01-12 2022-01-12 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 Active CN2174289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81666.4U CN217428995U (zh) 2022-01-12 2022-01-12 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81666.4U CN217428995U (zh) 2022-01-12 2022-01-12 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28995U true CN217428995U (zh) 2022-09-16

Family

ID=83212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81666.4U Active CN217428995U (zh) 2022-01-12 2022-01-12 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289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62820B1 (ko) 석탑형 다기능 인공어초
CN101288385B (zh) 一种适用于泥沙底海域的底播式海水养殖设施
KR200477010Y1 (ko) 해삼 등의 어패류 및 해조류용 인공어초
CN107372264A (zh) 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及构建方法
KR200251140Y1 (ko) 인공어초
CN217428995U (zh) 适用于近海区域的抗风浪型双层八角形浮式藻礁
KR101489428B1 (ko) 전복 가두리 양식장
CN109006613B (zh) 鱼类全生活史型海洋牧场
CN207151625U (zh) 一种基于人工鱼礁立体布局的抗风浪海钓平台
KR20120108100A (ko) 콘크리트 인공어초
CN217012329U (zh) 一种适用于鱼群避敌的立体浮式藻礁
CN109220890A (zh) 一种带有鸟栖架的湖泊浮动式人工鱼礁
RU2730611C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культивирования трепангов
KR102325097B1 (ko) 전복양식용 반고정 다중 쉘터
CN210841040U (zh) 一种生态浮渔礁
CN217389698U (zh) 一种组合式柔性人工鱼礁
KR200278181Y1 (ko) 하우스형 인공어초
KR200374009Y1 (ko) 전복 보육어초
KR200491524Y1 (ko) 부침식 가리비 대량 양식장치
CN110313428A (zh) 大型成品鱼养殖网箱
CN217038474U (zh) 一种新型浮式人工鱼礁
CN114586720A (zh) 一种组合式柔性人工鱼礁
KR200477377Y1 (ko) 바다숲 조성용 상자형 해중림초
CN220308132U (zh) 内部中空的镂空形塔式诱集礁
CN212393609U (zh) 一种组合式人工鱼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