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26831U - 锂离子电池壳体及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电池壳体及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26831U CN217426831U CN202221046746.2U CN202221046746U CN217426831U CN 217426831 U CN217426831 U CN 217426831U CN 202221046746 U CN202221046746 U CN 202221046746U CN 217426831 U CN217426831 U CN 2174268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lithium ion
- ion battery
- casing
- radi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壳体及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两者能够相对接在一起,且两者之间形成有用于放置极组的容纳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是通过冲压成型,且第一壳体的厚度与其冲压底角的半径的比值以及第二壳体的厚度与其冲压底角的半径的比值均为0.1‑10。采用上述工艺成型参数,能够保证实现冲压成型的操作,而且能够保证较高的冲压效率,进而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此外,正由于设定了上述的合理的工艺成型参数,才能够保证成型出较薄且圆角较小的壳体结构,进而增大了壳体内部的空间,进而增加了安装极组的空间,从而增大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壳体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外壳一般由壳体、盖板以及底托板组成,部件多,增加了生产和装配工序,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而且此外壳占用空间大,导致其内部的极组所占的空间小,进而导致电池的能量密度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壳体及锂离子电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锂离子电池的外壳一般由壳体、盖板以及底托板组成,部件多,增加了生产和装配工序,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而且此外壳占用空间大,导致其内部的极组所占的空间小,进而导致电池的能量密度小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能够相对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放置极组的容纳腔;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是通过冲压成型,且所述第一壳体的厚度与其冲压底角的半径的比值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的厚度与其冲压底角的半径的比值均为0.1-1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处形成有第一翻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圆角。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圆角的半径比值为0.1-10。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处形成有第二翻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圆角。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圆角的半径比值为0.1-10。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壳体,因而,具有该锂离子电池壳体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锂离子电池壳体的容纳腔内的极组以及两个绝缘端板,其中一个所述绝缘端板设置于所述极组的一端,其中另一个所述绝缘端板设置于所述极组的相对的另一端,用于将所述极组的极耳和所述锂离子电池壳体的第一壳体分隔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注液孔,且靠近所述注液孔设置的绝缘端板形成有与所述注液孔相连通的过孔,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封盖,所述封盖封盖于所述注液孔处;和/或
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正输出电极以及负输出电极,且所述正输出电极与所述极组的正极耳电连接,所述负输出电极与所述极组的负极耳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两个壳体均采用冲压成型的操作,且第一壳体的厚度与其冲压底角的半径的比值以及第二壳体的厚度与其冲压底角的半径的比值均为0.1-10,采用上述工艺成型参数,能够实现冲压成型的操作,而且能够保证较高的冲压效率,进而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
此外,正由于设定了上述的合理的工艺成型参数,才能够保证成型出较薄且圆角较小的壳体结构,进而增大了壳体内部的空间,进而增加了安装极组的空间,从而增大了电池的能量密度。此外,冲压底角也即底部的冲压圆角避免产生应力集中,保证生产的壳体的质量。
利用上述工艺成型参数,能够顺利生产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从而改变了现有技术中的锂离子电池所包括的壳体、盖板以及底托的结构,减少了零部件,从而减少了生产和安装的工序。
本申请提供的锂离子电池,采用上述的锂离子电池壳体,因而较现有技术中的锂离子电池而言,大大提升了能量密度,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着A-A截面的剖视图;
图3为图2在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壳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在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在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壳体,11-第一翻边,12-注液孔,2-第二壳体,21-第二翻边,3-正输出电极,4-负输出电极,5-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壳体及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8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以及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能够相对接在一起,且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形成有用于放置极组的容纳腔,注意: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装配操作是需要将下文所述的极组以及绝缘端板等结构放进两者所形成的容纳腔后才进行的;
可见,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均为内部中空且一端开口的结构,且两者均是通过冲压成型,其中,第一壳体1的厚度与其冲压底角也即第一壳体1的底部的冲压圆角的半径的比值以及第二壳体2的厚度a与其冲压底角的半径R1也即第二壳体2的底部的冲压圆角的半径比值均为0.1-10。
基于以上描述的结构可知,采用上述工艺成型参数,能够实现冲压成型的操作,而且能够实现较高的冲压效率,进而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
此外,正由于设定了上述的合理的工艺成型参数,才能够保证成型出较薄且圆角较小的壳体结构,进而增大了壳体内部的空间,进而增加了安装极组的空间,从而增大了电池的能量密度。此外,冲压底角也即底部的冲压圆角避免产生应力集中,保证生产的壳体的质量。
利用上述工艺成型参数,能够顺利生产出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从而改变了现有技术中的锂离子电池所包括的壳体、盖板以及底托的结构,减少了零部件,从而减少了生产和安装的工序。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图5和图7所示,第一壳体1的开口处形成有第一翻边11,对应地,第二壳体2的开口处也设置有第二翻边21。
根据以上描述的结构可知,设置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21的好处在于,有助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装配,也就是说,第一壳体1的第一翻边11和第二壳体2的第二翻边21在主壳体的外侧相对抵靠在一起,而后通过焊接相连接,此焊接操作不会影响主壳体部分的强度以及平整度,使得装配完的电池结构满足要求,使用起来更加可靠。可见,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21的结构是必不可少的。
注意: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焊接操作是需要将下文所述的极组以及绝缘端板放进两者所形成的容纳腔后才进行的。
且进一步,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二翻边21与第二壳体2的侧壁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圆角,且此第二壳体2的厚度a与第二圆角的半径R2比值为0.1-10。
根据以上描述的结构可知,关于第二壳体2的成型操作,给出了另一组冲压成型参数,保证成型出厚度和圆角都满足要求的壳体结构,其中,冲压圆角能够有效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出现。
且进一步,优选地,第一翻边11与第一壳体1的侧壁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圆角也即冲压圆角,且第一壳体1的厚度与第一圆角的半径比值为0.1-10。
根据以上描述的结构可知,关于第一壳体1的成型操作,给出了另一组冲压成型参数,保证成型出厚度和圆角都满足要求的壳体结构,其中,冲压圆角能够有效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出现。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且两个壳体均采用冲压成型的操作,且第一壳体1的厚度与其冲压底角的半径的比值以及第二壳体2的厚度a与其冲压底角的半径R1的比值均为0.1-10,第一壳体1的厚度与第一翻边11和第一壳体1的侧壁的连接处形成的第一圆角的半径比值,以及第二壳体2的厚度a与第二翻边21和第二壳体2的侧壁的连接处形成的第二圆角的半径R2比值均为0.1-10,采用上述工艺成型参数,能够保证冲压成型出较薄且圆角较小的壳体结构,进而增大了壳体内部的空间,进而增加了安装极组的空间,从而增大了电池的能量密度。此外,冲压底角也即底部的冲压圆角避免产生应力集中,保证所生产的壳体的质量。
利用上述工艺参数,能够顺利生产出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从而改变了现有技术中的锂离子电池所包括的壳体、盖板以及底托的结构,减少了零部件,从而减少了生产和安装的工序。
实施例二
参见图8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二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壳体,因而,具有该锂离子电池壳体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相同的技术特征及有益效果不再赘述。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设置于锂离子电池壳体的容纳腔内的极组以及两个绝缘端板,其中一个绝缘端板设置于极组的一端,其中另一个绝缘端板设置于极组的相对的另一端,用于将极组的极耳和锂离子电池壳体的第一壳体1分隔开(图中未示出)。
根据以上描述的结构可知,绝缘端板起到分隔开极耳和第一壳体1的作用,进而起到防止窜电的危险发生,使得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安全、可靠。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壳体1形成有注液孔12,且靠近注液孔12设置的绝缘端板形成有与注液孔12相连通的过孔,锂离子电池还包括封盖5,封盖5封盖5于注液孔12处。
根据以上描述的结构可知,当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极组、绝缘端板装配完毕后,可通过注液孔12向电池的内部灌入电解液,当操作完成后,则可利用封盖5封盖5住注液孔12,避免电解液泄漏,更加安全、可靠。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8所示,第二壳体2设置有正输出电极3以及负输出电极4,且正输出电极3与极组的正极耳电连接,负输出电极4与极组的负极耳电连接,而且注意,正输出电极3和负输出电极4与第二壳体2之间均设置有绝缘件,起到绝缘的作用。
根据以上描述的结构可知,正输出电极3以及负输出电极4作为输出电极使用,用于向外界供电。
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内外也设置有绝缘层,更加安全、可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能够相对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放置极组的容纳腔;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是通过冲压成型,且所述第一壳体的厚度与其冲压底角的半径的比值以及所述第二壳体的厚度与其冲压底角的半径的比值均为0.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处形成有第一翻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圆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圆角的半径比值为0.1-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处形成有第二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圆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圆角的半径比值为0.1-10。
8.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锂离子电池壳体的容纳腔内的极组以及两个绝缘端板,其中一个所述绝缘端板设置于所述极组的一端,其中另一个所述绝缘端板设置于所述极组的相对的另一端,用于将所述极组的极耳和所述锂离子电池壳体的第一壳体分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注液孔,且靠近所述注液孔设置的绝缘端板形成有与所述注液孔相连通的过孔,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封盖,所述封盖封盖于所述注液孔处;和/或
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正输出电极以及负输出电极,且所述正输出电极与所述极组的正极耳电连接,所述负输出电极与所述极组的负极耳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46746.2U CN217426831U (zh) | 2022-04-29 | 2022-04-29 | 锂离子电池壳体及锂离子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046746.2U CN217426831U (zh) | 2022-04-29 | 2022-04-29 | 锂离子电池壳体及锂离子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26831U true CN217426831U (zh) | 2022-09-13 |
Family
ID=83184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046746.2U Active CN217426831U (zh) | 2022-04-29 | 2022-04-29 | 锂离子电池壳体及锂离子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26831U (zh) |
-
2022
- 2022-04-29 CN CN202221046746.2U patent/CN21742683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800665U (zh) | 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 |
CN110880566A (zh) | 电池 | |
CN214505580U (zh) | 一种圆柱形锂离子电池 | |
CN216354452U (zh) | 外壳结构及电池 | |
CN218997011U (zh) | 用于电池单体的集流盘及电池单体 | |
CN111834557A (zh) | 电子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3629329A (zh) | 一种复合极柱、顶盖和电池 | |
JP2022550612A (ja) | トップカバー組立体、二次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装置 | |
CN114899415B (zh) | 集流盘组件、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及装配工艺 | |
CN113540624A (zh) | 圆柱形锂电池 | |
CN217009287U (zh) | 一种圆柱型锂离子电池 | |
CN216311920U (zh) | 一种复合极柱、顶盖和电池 | |
JP7433124B2 (ja) | 端子付き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9476835U (zh) | 电池及电池组 | |
CN217426831U (zh) | 锂离子电池壳体及锂离子电池 | |
CN210403778U (zh) | 一种提升径向空间利用率的纽扣电池 | |
CN219203322U (zh) | 一种圆柱电池及电子设备 | |
CN111628212A (zh) | 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和电动装置 | |
CN218867252U (zh) | 电池 | |
CN217215018U (zh) | 集流盘及圆柱电池 | |
CN214753924U (zh) | 电池壳体、电池以及车辆 | |
CN114512699A (zh) |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4824409A (zh) | 电芯、电芯的制造方法、电池及电子设备 | |
CN217426927U (zh) | 电芯盖板 | |
CN217426918U (zh) | 锂离子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