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98686U - 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98686U
CN217398686U CN202121187032.9U CN202121187032U CN217398686U CN 217398686 U CN217398686 U CN 217398686U CN 202121187032 U CN202121187032 U CN 202121187032U CN 217398686 U CN217398686 U CN 2173986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id
liquid separation
bact
unit
slu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8703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岱峰
王涛
李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Meife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Meifute Environment 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Meifute Environment Trea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Meifute Environment 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8703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986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986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986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固液分离单元;BACT反应单元,所述BACT反应单元包括具有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的BACT反应池、向好氧区中输入改性生物活性炭的第一加料装置以及向缺氧区中输入碳源的第二加料装置,第一母液在BACT反应池中反应后输出泥水混合物;第二固液分离单元,所述第二固液分离单元包括沉降池、向泥水混合物中输入改性吸附活性炭的第三加料装置以及向泥水混合物中输入除磷剂的第四加料装置,泥水混合物在沉降池中反应并进行自由沉降,输出污泥和上清液;第三固液分离单元。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低,能够高效去除污水中COD、TN、TP等污染物,提高生化系统处理负荷及运行稳定性能。

Description

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目前已较为成熟,其核心技术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以上两种方法为核心衍生和发展形成的不同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有A/O工艺、A2O工艺、多级AO工艺、氧化沟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CASS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生物流化床、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等。在实际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为了使生活污水中污染物(SS、COD、BOD、氨氮、TN、TP等)被有效去除,确保处理后产水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标准,往往采用一种或多种工艺的组合。
随着我国水污染问题日益突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已是大势所趋。原有的污水处理厂排放出的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水,其水质仅相当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劣Ⅴ类水,即一级A水的水体中仍然含有很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质。这种一级A水排放到无自净能力的水体环境中,不仅不能使水体得到修复,反而会污染水体,导致出现“越治越脏”的现象。因此,我国多地已经出台新政策,要求现有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排放标准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需要提标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标准,对于水源水域敏感地区如长江经济带流域等,逐步要求需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III类标准。
面对提标,传统生化处理工艺如需达新排放标准,需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或在后端增加深度处理单元(如臭氧氧化单元、硝化反硝化单元等),会极大增加系统占地面积、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产水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Ⅳ类标准的污水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如下:
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第一固液分离单元,所述第一固液分离单元对污水进行固液分离处理,输出第一母液;
BACT反应单元,所述BACT反应单元包括具有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的BACT反应池、向好氧区中输入改性生物活性炭的第一加料装置以及向缺氧区中输入碳源的第二加料装置,BACT反应池内有活性污泥,第一母液在BACT反应池中反应后输出泥水混合物;
第二固液分离单元,所述第二固液分离单元包括沉降池、向泥水混合物中输入改性吸附活性炭的第三加料装置以及向泥水混合物中输入除磷剂的第四加料装置,泥水混合物在沉降池中反应并进行自由沉降,输出污泥和上清液;
第三固液分离单元,所述第三固液分离单元对上清液进行固液分离处理,输出第二母液。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固液分离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粗格栅、细格栅和沉砂池。
进一步地是,粗格栅的栅条间隙宽度为10~15mm;并且/或者,细格栅的栅条间隙宽度为1~5mm。
进一步地是,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输送单元,用于将第二固液分离单元输出的部分污泥回流至BACT反应池的厌氧区、将第二固液分离单元输出的未回流的污泥输入脱水单元以及将好氧区的部分泥水混合物回流至缺氧区;脱水单元,用于对第二固液分离单元输出的未回流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三固液分离单元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为纤维转盘滤池。
进一步地是,处理系统还包括对第二母液进行消毒处理的消毒单元。
进一步地是,处理系统还包括设于第一固液分离单元的进水侧、BACT反应池的进水侧、BACT反应池、BACT反应池的出水侧、沉降池的出水侧、第三固液分离单元的出水侧中至少一处的水质指标监测单元,所述水质指标为COD、TN、TP中的任意几个。
进一步地是,水质指标监测单元包括:
第一COD监测仪,所述第一COD监测仪设于第一固液分离单元的进水侧,用于实时监测污水的COD含量;
第二COD监测仪,所述第二COD监测仪设于BACT反应池的好氧区,用于实时监测好氧区内的COD含量;
TN监测仪,所述TN监测仪设于BACT反应池的缺氧区,用于实时监测缺氧区内的TN含量;
TP监测仪,所述TP监测仪设于BACT反应池的好氧区,用于实时监测好氧区内的TP含量。
进一步地是,处理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水质指标监测单元的实时监测数据控制第一加料装置、第二加料装置、第三加料装置和第四加料装置的投加量。
进一步地是,处理系统还包括预警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水质指标监测单元的实时监测数据控制预警单元的起停。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简单,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低,BACT反应单元利用固载有菌种的改性生物活性炭强化活性污泥的生化效果,高效去除污水中COD、TN、TP等污染物,提高生化系统处理负荷及运行稳定性能,缩短系统水力停留时间,第二固液分离单元利用改性吸附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吸附泥水混合物中的污泥颗粒、部分污染物以及絮状团体,改善污泥沉降效果和脱水性能,降低SVI,避免污泥膨胀,实现高效地的固液分离;系统的实用性强,与传统A2O系统、CASS系统、氧化沟系统等均可耦合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有关标记为:
100-第一固液分离单元,110-粗格栅,120-细格栅,130-沉砂池,210-BACT反应池,211-厌氧区,212-缺氧区,213-好氧区,220-第一加料装置,230-第二加料装置,310-沉降池,320-第三加料装置,330-第四加料装置,410-污泥回流泵,420-污泥输送泵,430-泥水回流泵,510-污泥浓缩池,520-污泥脱水装置,600-紫外消毒池,700-纤维转盘滤池,810-第一COD监测仪,820-第二COD监测仪,830-TN监测仪,840-TP监测仪,900-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实用新型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关于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和单位。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方法的第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1)对污水进行固液分离,输出第一母液;
(2)使第一母液与活性污泥和改性生物活性炭发生BACT反应,输出泥水混合物;
(3)使泥水混合物与改性吸附活性炭和除磷剂发生沉淀反应,并通过自然沉降实现泥水分离,输出污泥和上清液;
(4)对上清液进行固液分离,输出第二母液;
(5)对第二母液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后输出达标排放的产水。
其中,步骤(1)中的固液分离处理可以去除污水中较大尺寸的悬浮物、浮油和泥沙等固体;当固液分离后所得到的第一母液中SS≤200mg/L时,不仅能够采用较快的固液分离速度,而且能够较大程度地拦截可能对后续工段造成影响的固体,从而显著提升整个处理工艺的处理效率。
步骤(2)中,BACT反应是指向活性污泥水处理系统中投加改性生物活性炭,改性生物活性炭表面固载的菌种以及自身的生物载体功能和强吸附性能够强化活性污泥的生化活性,从而高效去除污水中COD、TN、TP等污染物;BACT反应过程包括厌氧反应阶段、缺氧反应阶段和好氧反应阶段。
现有的活性炭粉处理工艺为PACT(全称为: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Treatment Process)工艺,其中的活性炭粉末仅仅发挥吸附功能;而在本申请中,“BACT”的含义为Biology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Treatment Process,这是由于本申请所采用的改性生物活性炭不同于PACT工艺中的吸附活性炭;在本申请中,改性生物活性炭除了具有吸附功能之外,在投加入活性污泥和第一母液中之前已固载有微生物,这些提前固载的微生物会显著提升污水处理效果,具体如下:
首先,改性生物活性炭固载的菌种主要为硝化菌种或反硝化菌种,可极大缩短活性污泥中菌种的驯化时间,提升污染物去除效率;同时,改性生物活性炭可作为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的生物载体,有利于菌种特别是硝化菌种的繁殖与生长,丰富微生物种群数量,减少对异养微生物或硝化微生物的抑制,提高活性污泥的生化活性及污泥量,从而提高对COD、TN、TP等的去除效果;并且,改性生物活性炭自身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快速吸附水中溶解性的污染物和微生物,在改性生物活性炭的表面及内部孔隙中,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接触,使污染物得以高效去除;由此可见,在改性生物活性炭的菌种、生物载体和吸附的协同作用下,活性污泥中的改性生物活性炭表面进行“吸附-降解-再生-重吸附”变化,从而显著提高对水体中的污染物的去除率。
当所述改性生物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500~2000m2/g,碘值为700~1300mg/g,亚甲基蓝值为80~120mg/g时,并且,当所述改性生物活性炭的孔隙主要为微孔和中孔时,不仅能够固载较多的菌种,最大限度地发挥菌种驯化作用,而且能够同时获得最佳的生物载体作用以及吸附作用。
由于改性生物活性炭与活性污泥需要充分地混合以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改性生物活性炭的机械强度为85%~95%,由此具备较高的耐磨性,延长使用寿命。
在BACT反应的开始阶段,需要投加较多的改性生物活性炭以触发BACT反应,因此,BACT反应的改性生物活性炭的初始投加量为50~1000mg/L,即每1L由第一母液与活性污泥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50~1000mg改性生物活性炭;投加方式为:按照上述的配比计算出建立BACT反应所需的改性生物活性炭总量,然后,按照2-5天投加完毕的要求设定投加改性生物活性炭的流量进行连续投加。
随着泥水混合物的排出,会造成活性污泥以及改性生物活性炭的流失,因此为了维持BACT反应的有效进行,需要在BACT反应的运行阶段适时地补充改性生物活性炭,因此,BACT反应过程中,每日的改性生物活性炭的维持投加量为1~100mg/L,即每1L由第一母液与活性污泥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1~100mg改性生物活性炭;投加方式为:按照上述的配比计算每日需要投加的改性生物活性炭总量以及流量,然后连续投加。
添加改性生物活性炭之前,活性污泥中MLSS为1000~3500mg/L,MLVSS为750~2625mg/L,SVI为80~120,HRT为0~26h,污泥龄为1~20天;添加改性生物活性炭之后,改性生物活性炭与活性污泥的混合物中MLSS为1000~5000mg/L,MLVSS为750~3750mg/L,SVI为90~100,HRT为0~20h,污泥龄为1~25天;由此可见,在添加改性生物活性炭之后,活性污泥的水力停留时间可以显著缩短,说明污染物处理效率显著提升,负荷及运行稳定性得到提高;同时,污泥龄显著延长,说明活性污泥的活性得到显著提升。
BACT反应过程的厌氧反应阶段、缺氧反应阶段和好氧反应阶段中,各个阶段的MLSS、MLVSS和SVI相同;当厌氧反应阶段的HRT为0~2h、缺氧反应阶段的HRT为0~6h、好氧反应阶段的HRT为0~12h时,能够取得最佳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步骤(3)中,泥水混合物中的磷酸盐与除磷剂反应生成沉淀,沉淀凝聚成颗粒状与非溶解性的物质,沉析和絮凝并不断扩大形成絮状团体,同时,所投加的改性吸附活性炭不仅可以改善絮状团体的形成,还能进一步吸附泥水混合物中的污泥颗粒和部分污染物(主要是COD);在水力流动和自然沉降作用下实现泥水分离,同时主要去除泥水混合物中的TP以及少量的COD和TN。
当水力流动的雷诺系数为2000~6000、自然沉降的SV30值为10%~30%时,能够取得最佳的泥水分离效果。
改性吸附活性炭之所以可以改善絮状团体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在改性吸附活性炭与絮状团体结合后,絮状团体的密度和体积增大,因此易于沉降,另一方面是由于改性吸附活性炭的多孔性,使得絮状团体与改性吸附活性炭结合更充分,因此脱水性能更好,可以有效避免污泥膨胀。
改性吸附活性炭除了吸附磷酸盐与除磷剂反应生成的絮状团体之外,对COD具有优异的吸附作用,尤其是当BACT反应对COD的去除不理想时,通过在改性生物活性炭之后进一步采用改性吸附活性炭,可以对COD进行二次去除,确保COD提标排放。
很明显,与上述的改性生物活性炭相比可知,改性生物活性炭具备吸附、生物载体和菌种驯化作用,而改性吸附活性炭主要发挥吸附作用,即两种活性炭在功能上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两种活性炭的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区别。
当所述改性吸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200~500m2/g,碘值为200~600mg/g,亚甲基蓝值为40~70mg/g时,并且,当所述改性吸附活性炭的孔隙主要为中孔和大孔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吸附作用。经计算,具有上述参数的改性吸附活性炭,1吨改性吸附活性炭可吸附50~200kg的COD。当改性吸附活性炭具有上述的表面结构时,易于获得90%~95%的机械强度,能够承受水力流动压力,使用寿命长。
优选采用每吨除磷剂可以去除50~200kg的TP的除磷剂;例如,所述除磷剂为PAC(聚合氯化铝);PAC为高分子聚合物,具备显著的架桥吸附性能,在水解过程中,伴随发生凝聚、吸附和沉淀等物理化学过程,即时投加可以快速产生絮凝沉淀效果,短时间内降低污水中TP和其他污染物浓度。
自然沉降后,使部分污泥回流至BACT反应的厌氧反应阶段,回流比优选为50~150%;对未回流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脱水率优选为15~40%。
使BACT反应的好氧反应阶段的部分泥水混合物回流至BACT反应的缺氧反应阶段中,回流比优选为100~400%。
步骤(4)中,第二母液中SS≤10mg/L以达标排放。
在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方法的第二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步骤:向第一母液中添加碳源,所述碳源优选为乙酸钠。
投加的碳源能够为活性污泥中的硝化菌种和反硝化菌种的生长和繁殖补充能量。当碳源为乙酸钠时,乙酸钠为低分子有机酸盐,容易被微生物利用。
在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方法的第三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对水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自动控制在水质指标数值突发剧烈变化状态下改性生物活性炭、碳源、改性吸附活性炭和除磷剂的投加量。
例如,对污水、第一母液、BACT反应过程中的泥水混合物、BACT反应输出的泥水混合物、上清液、第二母液、消毒后产水中至少一个的水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所述水质指标为COD、TN、TP中的任意几个;优选的控制方式为:
对污水的COD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当COD含量超过预设值时,加大改性生物活性炭的投加量;并且,
对BACT反应的好氧反应阶段的COD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当COD含量超过预设值时,加大改性吸附活性炭的投加量或投加粒度更小的改性吸附活性炭;并且,
对BACT反应的缺氧反应阶段的TN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当TN含量超过预设值时,立即投加碳源或加大碳源投加量;并且,
对BACT反应的好氧反应阶段的TP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当TP含量超过预设值时,立即投加除磷剂或加大除磷剂投加量。
上述的污水处理方法优选但是不限于采用下面的污水处理系统予以实施。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固液分离单元100、BACT反应单元、第二固液分离单元、污泥输送单元、脱水单元、第三固液分离单元和消毒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固液分离单元100用于对污水进行固液分离处理并输出第一母液;所述第一固液分离单元100包括依次连接的粗格栅110、细格栅120和沉砂池130,粗格栅110的栅条间隙宽度为10~15mm,细格栅120的栅条间隙宽度为1~5mm,砂砾在沉砂池130中自然沉降,所得第一母液的SS≤200mg/L。
所述BACT反应单元包括具有厌氧区211、缺氧区212、好氧区213的BACT反应池210、向好氧区213中输入改性生物活性炭的第一加料装置220以及向缺氧区212中输入碳源的第二加料装置230,BACT反应池210内有活性污泥,第一母液在BACT反应池210中反应后输出泥水混合物。
为了促进好氧区213内改性生物活性炭的均匀分布以及提供好氧反应环境,好氧区213内设有曝气装置,在曝气装置的搅拌作用下,第一母液、活性污泥和改性生物活性炭充分混合,并随着混合物的流动,混合物在厌氧区211、缺氧区212、好氧区213中均匀分布直至动态平衡,第一母液中的大部分污染物(主要为COD、氨氮、TN)在被改性生物活性炭强化的生化作用与吸附作用下得以去除。
同样地,为了促进缺氧区212内碳源的均匀分布以及提供缺氧反应环境,缺氧区212内设有搅拌装置。
所述第二固液分离单元包括沉降池310、向泥水混合物中输入改性吸附活性炭的第三加料装置320以及向泥水混合物中输入除磷剂的第四加料装置330,泥水混合物、改性吸附活性炭和除磷剂在沉降池310中反应并进行自由沉降,输出污泥和上清液;上清液经过沉降池310上的溢流堰排排入第三固液分离单元。
为了使泥水混合物与改性吸附活性炭和除磷剂充分地混合,第三加料装置320和第四加料装置330在沉降池310的泥水混合物进水管处投料,由此,依靠进水管管道内的流水动力,使泥水混合物与改性吸附活性炭和除磷剂充分地混合后进入沉降池310。
所述污泥输送单元包括将第二固液分离单元输出的部分污泥回流至BACT反应池210的厌氧区211的污泥回流泵410、将第二固液分离单元输出的未回流的污泥输入脱水单元的污泥输送泵410以及将好氧区213的部分泥水混合物回流至缺氧区212的泥水回流泵430。
所述脱水单元用于对第二固液分离单元输出的未回流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所述脱水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污泥浓缩池510和污泥脱水装置520,其中,污泥脱水装置520为板框压滤机或带式压滤机;脱水后的泥饼外运处置,可作为活性炭制作原料,也可以堆肥制成有机肥料。
所述第三固液分离单元用于对上清液进行固液分离处理并输出第二母液;所述第三固液分离单元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优选为纤维转盘滤池700,其对粒度≥10μm的颗粒物的拦截率≥99.5%,所得第二母液的SS≤10mg/L。
所述消毒单元用于对第二母液进行消毒处理,所述消毒单元包括紫外消毒池600。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水质指标监测单元、控制单元900和预警单元,其中,控制单元900根据水质指标监测单元的实时监测数据控制第一加料装置220、第二加料装置230、第三加料装置320和第四加料装置330的投加量,并且,控制单元900根据水质指标监测单元的实时监测数据控制预警单元的起停;所述预警单元可以但是不限于包括警示灯或警铃;由此,通过对水质指标的实时监测来及时应对水质的突发剧烈变化,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所述水质指标监测单元设于第一固液分离单元100的进水侧、BACT反应池210的进水侧、BACT反应池210、BACT反应池210的出水侧、沉降池310的出水侧、第三固液分离单元的出水侧、紫外消毒池600的出水侧中的至少一处,所述水质指标为COD、TN、TP中的任意几个。
优选地,水质指标监测单元包括第一COD监测仪810、第二COD监测仪820、TN监测仪830和TP监测仪840;其中,
所述第一COD监测仪810设于第一固液分离单元100的进水侧,用于实时监测污水的COD含量,当COD含量超过预设值时,控制单元900控制预警单元开启,同时控制第一加料装置220加大改性生物活性炭的投加量;
所述第二COD监测仪820设于BACT反应池210的好氧区213,用于实时监测好氧区213内的COD含量,当COD含量超过预设值时,控制单元900控制预警单元开启,同时控制第三加料装置320加大改性吸附活性炭的投加量或投加粒度更小的改性吸附活性炭;
所述TN监测仪830设于BACT反应池210的缺氧区212,用于实时监测缺氧区212内的TN含量,当TN含量超过预设值时,控制单元900控制预警单元开启,同时控制第二加料装置230立即投加碳源或加大碳源投加量;
所述TP监测仪840设于BACT反应池210的好氧区213,用于实时监测好氧区213内的TP含量,当TP含量超过预设值时,控制单元900控制预警单元开启,同时控制第四加料装置330立即投加除磷剂或加大除磷剂投加量。
以下通过应用实例来进一步说明上述的污水处理方法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的有益效果。
实例1
本实例的污水的COD含量为260mg/L,TN含量为42mg/L,TP含量为4.6mg/L,SS含量为235mg/L,采用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方法以及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日处理量为10000立方米,各个工段的出水水质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3088764910000091
从表1可以看出,第二母液以及紫外消毒池出水的COD、TN、TP和SS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所规定的Ⅳ类排放标准。
实例2
本实例的污水的COD含量为330mg/L,TN含量为47mg/L,TP含量为5.2mg/L,SS含量为282mg/L,采用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方法以及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日处理量为20000立方米,各个工段的出水水质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3088764910000101
从表2可以看出,第二母液以及紫外消毒池出水的COD、TN、TP和SS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所规定的Ⅳ类排放标准。
从实例1和实例2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方法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即使在较高的日处理量下也能使产水提标排放,稳定性高。经验证,与后端增加深度处理单元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投资成本可降低5%~80%,运行成本可降低10%~70%。
本实用新型中部分符号和术语的定义如下:
COD:化学需氧量,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通常以每升水需要氧化剂的毫克数计算。
TP:总磷,指水中各种形态的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总量,包括正磷酸盐、焦磷酸盐、偏磷酸盐、聚合磷酸盐等无机盐和有机磷酸盐。
TN:总氮,指水中各种形态无机氮和有机氮的总量,包括NO3-、NO2-和NH4 +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通常以每升水含氮毫克数计算。
SS: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
MLSS:悬浮固体浓度,指1L由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后的混合物中的悬浮固体质量。
MLVSS:挥发性悬浮固体质量浓度,又称有机性固体物质的浓度,指1L由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后的混合物中所含的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质量,通常用600℃下的烧灼减量来测定。
SVI:污泥体积指数,也叫污泥容积指数,通常指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后的混合物经过沉淀30min后,每单位质量的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
HRT:水力停留时间,指待处理污水在反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污泥龄:指活性污泥在反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有时也称为生物固体的平均停留时间。
SV30:指泥水混合物在静止沉降30min后污泥所占的体积百分比,SV30值越小,污泥沉降性能就越好,SV30值越大,污泥沉降性能越差。
氨氮: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氮,即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 +)形式存在的氮。
粉体材料中孔的类型包括微孔、中孔(又称为介孔)和大孔,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根据孔的尺寸进行分类,其中,微孔(Micropores)的孔径<2nm,中孔(Mesopores)的孔径2~50nm;大孔(Macropores)的孔径>50nm。
所述的改性吸附活性炭是指:对由煤质粉末、木质粉末、果壳、椰壳等原料制备得到的多孔炭进行改性,增加多孔炭表面的酸性基团,使表面几何形状更加均匀;改性方法优选但是不限于酸处理。
所述的改性生物活性炭是指:在对多孔炭进行改性之后,在其表面固载菌种;所述菌种的来源可以直接为待使用的活性污泥,也可以直接进行配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固液分离单元(100),所述第一固液分离单元(100)对污水进行固液分离处理,输出第一母液;
BACT反应单元,所述BACT反应单元包括具有厌氧区(211)、缺氧区(212)、好氧区(213)的BACT反应池(210)、向好氧区(213)中输入改性生物活性炭的第一加料装置(220)以及向缺氧区(212)中输入碳源的第二加料装置(230),BACT反应池(210)内有活性污泥,第一母液在BACT反应池(210)中反应后输出泥水混合物;
第二固液分离单元,所述第二固液分离单元包括沉降池(310)、向泥水混合物中输入改性吸附活性炭的第三加料装置(320)以及向泥水混合物中输入除磷剂的第四加料装置(330),泥水混合物在沉降池(310)中反应并进行自由沉降,输出污泥和上清液;
第三固液分离单元,所述第三固液分离单元对上清液进行固液分离处理,输出第二母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液分离单元(100)包括依次连接的粗格栅(110)、细格栅(120)和沉砂池(13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粗格栅(110)的栅条间隙宽度为10~15mm;并且/或者,细格栅(120)的栅条间隙宽度为1~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处理系统还包括:
污泥输送单元,用于将第二固液分离单元输出的部分污泥回流至BACT反应池(210)的厌氧区(211)、将第二固液分离单元输出的未回流的污泥输入脱水单元以及将好氧区(213)的部分泥水混合物回流至缺氧区(212);
脱水单元,用于对第二固液分离单元输出的未回流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液分离单元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为纤维转盘滤池(70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处理系统还包括对第二母液进行消毒处理的消毒单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处理系统还包括设于第一固液分离单元(100)的进水侧、BACT反应池(210)的进水侧、BACT反应池(210)、BACT反应池(210)的出水侧、沉降池(310)的出水侧、第三固液分离单元的出水侧中至少一处的水质指标监测单元,所述水质指标为COD、TN、TP中的任意几个。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水质指标监测单元包括:
第一COD监测仪(810),所述第一COD监测仪(810)设于第一固液分离单元(100)的进水侧,用于实时监测污水的COD含量;
第二COD监测仪(820),所述第二COD监测仪(820)设于BACT反应池(210)的好氧区(213),用于实时监测好氧区(213)内的COD含量;
TN监测仪(830),所述TN监测仪(830)设于BACT反应池(210)的缺氧区(212),用于实时监测缺氧区(212)内的TN含量;
TP监测仪(840),所述TP监测仪(840)设于BACT反应池(210)的好氧区(213),用于实时监测好氧区(213)内的TP含量。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处理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900),所述控制单元(900)根据水质指标监测单元的实时监测数据控制第一加料装置(220)、第二加料装置(230)、第三加料装置(320)和第四加料装置(330)的投加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处理系统还包括预警单元,控制单元(900)根据水质指标监测单元的实时监测数据控制预警单元的起停。
CN202121187032.9U 2021-05-28 2021-05-28 污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73986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7032.9U CN217398686U (zh) 2021-05-28 2021-05-28 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7032.9U CN217398686U (zh) 2021-05-28 2021-05-28 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98686U true CN217398686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32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87032.9U Active CN217398686U (zh) 2021-05-28 2021-05-28 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986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94857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reating wastewater
CN109650656B (zh) 一种污水处理工艺
WO2011066736A1 (zh) 污泥处理方法和装置及其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WO1998033745A1 (en) Process, using ammonia rich water for the selection and enrichment of nitrifying micro-organisms for nitrification of wastewater
CN111573991B (zh) 一种化学镀综合废水处理方法
CN106430845A (zh) 餐厨垃圾废水处理装置
CN1785845A (zh) 粉末化复配生物载体流化床a/o污水处理工艺
CN101423314A (zh) 一种城市污水高效脱氮除磷及磷资源回收组合工艺
CN102464420B (zh) 污水物化处理方法
CN107973488B (zh) 一种氨氮废水脱氮处理的方法
CN202729946U (zh) 一种两级a/o—mbr脱氮除磷装置
CN214571375U (zh) 一种实现粉末活性炭梯度利用的焦化废水处理系统
CN112723651A (zh) 一种能够实现超净排放的紫菜加工废水处理设施及方法
CN217398686U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216764640U (zh) 赤泥渗滤液生化处理系统
CN217398685U (zh) 污水处理系统
JPH0698356B2 (ja) 有機性汚水の処理方法
CN114890607A (zh) 污水处理方法
CN107337321A (zh)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废水处理装置
CN114890608A (zh) 污水处理方法
CN101979346B (zh) 一种高浓度农药废水的综合处理方法
CN111592187A (zh) 一种垃圾反渗透膜浓缩液的处理工艺及处理系统
CN111099790B (zh)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以及系统
CN214218494U (zh) 一种以丙二酸二甲酯和尿素为原料的巴比妥酸生产废水处理设备
CN215161973U (zh) 一种全流程低负荷的高效污水生化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22 Guanghua Road, Huaikou Street, Jintang County,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000 (within Jintang Industrial Park, Sichuan)

Patentee after: Sichuan Meife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Ltd.

Address before: 610000 no.8-37, Jinfeng Road, Qingyang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MEIFUTE ENVIRONMENT TREAT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