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86293U - 一种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86293U
CN217386293U CN202221534242.5U CN202221534242U CN217386293U CN 217386293 U CN217386293 U CN 217386293U CN 202221534242 U CN202221534242 U CN 202221534242U CN 217386293 U CN217386293 U CN 217386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heat dissipation
heat
air duct
heat s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3424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超
默蓬勃
王兆盛
刘喜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glong Singapore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lune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lune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lune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3424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86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86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86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包括:机箱,包括至少一个散热器,散热器设有沿重力方向延伸的散热风道,散热风道的两端敞开设置并与外界连通,设置为供气流由散热风道的下端进入并由散热风道的上端排出;和电路板组件,至少部分设于机箱内,并与散热器接触。本方案中,散热风道相当于小型的烟囱,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散热风道内的热空气会上升排出,外界的冷空气由散热风道的下端进入散热风道,从而加强散热风道内空气流动,提高空气与散热翅片的对流换热,实现无风扇的高效自然散热,解决散热风扇的噪声污染问题,也可以省去散热风扇额外消耗的能量;且不需要引入循环液体,也不需要泵等机械运动部件,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但不限于计算机技术,尤指一种服务器。
背景技术
目前,服务器(如算力服务器)的数据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运算速率不断提升,导致服务器芯片的功耗越来越大,更多的热量需要及时散掉,因此对散热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算力服务器主要采用加大风扇的风压风量和增加风扇的数量这些方式,导致噪音问题越来越严重,噪音污染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可以利用烟囱效应实现高效的自然散热,满足服务器的散热需求,解决相关技术中风扇带来的噪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包括:机箱,包括至少一个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有沿重力方向延伸的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的两端敞开设置并与外界连通,设置为供气流由所述散热风道的下端进入并由所述散热风道的上端排出;和电路板组件,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机箱内,并与所述散热器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包括机箱和设于机箱内的电路板组件。电路板组件用于实现服务器的功能。机箱包括一个或多个散热器,散热器用于对电路板组件散热。散热器设有散热风道,散热风道沿重力方向延伸,即:在机箱正常放置的情况下,散热风道沿竖直方向延伸。散热风道为两端敞开设置并与外界连通的通道,一端为进风口,另一端为出风口,因而散热风道相当于小型的烟囱,可以利用烟囱效应实现高效的对流换热。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散热风道内的热空气会上升排出,外界的冷空气由散热风道的下端进入散热风道,从而加强散热风道内空气流动,提高空气与散热器的对流换热,实现无风扇的高效自然散热,这样可以解决散热风扇的噪声污染问题,也可以省去散热风扇额外消耗的能量,符合节能理念。
另外,对于液冷散热方式,整个系统需引入循环液体,散热系统复杂,部件繁多,增加了故障几率,同时系统存在“跑、冒、滴、漏”的风险,可靠性降低,需要定期维护。而本方案利用烟囱效应实现高效自然散热,不需要引入循环液体,也不需要泵等机械运动部件,结构较为简单,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服务器还包括:支脚,与所述机箱的底部相连,使所述机箱的下侧形成与所述散热风道连通的进气空间。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支脚的底面与所述机箱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在30mm至150mm的范围内。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散热器分别为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相连并围设出容纳腔,所述电路板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热管,设于所述第一散热器朝向所述第二散热器的板面和/或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器朝向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板面。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侧围板;和多个沿重力方向延伸的第一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沿所述机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侧围板内,并与所述侧围板固定连接,使所述第一散热器内形成多个所述散热风道。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散热主体,包括侧板和多个沿重力方向延伸的第二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沿所述机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与所述侧板固定连接,且所述散热主体设有所述容纳腔的至少一部分;和盖板,与所述侧板相对设置,并与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远离所述侧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使所述第二散热器内形成多个所述散热风道。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包括多个子散热器,多个所述子散热器沿所述机箱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至少一个所述子散热器设有所述容纳腔的一部分。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主体至少包括第一子散热器和第二子散热器;所述第一子散热器设有容纳槽;所述第二子散热器与所述第一子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一避让空间;且所述第二散热器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散热器的高度,使所述第二子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二避让空间;所述容纳腔包括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算力板和主控板;所述算力板位于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内,所述主控板位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内。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宽度与厚度的比值在40至100的范围内;相邻的所述散热片之间的间距在6mm至15mm的范围内。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服务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服务器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服务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服务器去掉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服务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服务器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散热器与热管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结构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散热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算力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机箱,11第一散热器,111侧围板,112第一散热片,113凸边,114凸起,115第一容纳空间,116避让缺口,12第二散热器,121散热主体,1211第一子散热器,1212第二子散热器,1213第三子散热器,1214容纳槽,1215第一避让空间,1216第二避让空间,1217侧板,1218第二散热片,122盖板,1221挡板,13散热风道;
2电路板组件,21算力板,211芯片,22主控板;
3支脚,31进气空间;
41第一热管,42第二热管,43第三热管,44第四热管,45第五热管,46第六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机箱1的长度方向为图中的前后方向,机箱1的宽度方向为图中的左右方向,机箱1的厚度方向为图中的上下方向。散热片的高度方向为图中的上下方向,散热片的宽度方向为图中的左右方向,散热片的厚度方向为图中的前后方向。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包括:机箱1和电路板组件2。
其中,机箱1包括至少一个散热器。散热器设有沿重力方向延伸的散热风道13。散热风道13的两端敞开设置并与外界连通,设置为:供气流由散热风道13的下端进入并由散热风道13的上端排出。电路板组件2至少部分设于机箱1内,并与散热器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包括机箱1和设于机箱1内的电路板组件2。电路板组件2用于实现服务器的功能。机箱1包括一个或多个散热器,散热器用于对电路板组件2散热。散热器设有散热风道13,散热风道13沿重力方向延伸,即:在机箱1正常放置的情况下,散热风道13沿竖直方向延伸。散热风道13为两端敞开设置并与外界连通的通道,一端为进风口,另一端为出风口,因而散热风道13相当于小型的烟囱,可以利用烟囱效应实现高效的对流换热。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散热风道13内的热空气会上升排出,外界的冷空气由散热风道13的下端进入散热风道13,从而加强散热风道内空气流动,提高空气与散热器的对流换热,实现无风扇的高效自然散热,这样可以解决散热风扇的噪声污染问题,也可以省去散热风扇额外消耗的能量,符合节能理念。
另外,对于液冷散热方式,整个系统需引入循环液体,散热系统复杂,部件繁多,增加了故障几率,同时系统存在“跑、冒、滴、漏”的风险,可靠性降低,需要定期维护。而本方案利用烟囱效应实现高效自然散热,不需要引入循环液体,也不需要泵等机械运动部件,结构较为简单,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烟囱效应,是指户内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造成空气加强对流的现象。烟囱效应的产生,在有共享中庭、竖向通风(排烟)风道、楼梯间等具有类似烟囱特征——即从底部到顶部具有通畅的流通空间的建筑物、构筑物(如水塔)中,空气(包括烟气)靠密度差的作用,沿着通道很快进行扩散或排出建筑物的现象,即为烟囱效应,属于热交换形式的一种表现。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服务器还包括:支脚3,与机箱1的底部相连,使机箱1的下侧形成与散热风道13连通的进气空间31。
装配时,可以直接将服务器放置在桌面、地面等支撑台面上,并保证机箱1的顶部具有一定的出气空间,避免散热风道13的上端被外界部件封闭。
支脚3可以对机箱1及其内部的电路板组件2起到支撑作用。同时,支脚3可以使机箱1与支撑台面(如桌面或地面)之间形成进气空间31,便于外界空气顺畅快速地流入到机箱1下方,进而进入散热风道13内。
至于支脚3的形状和数量不受限制。比如:支脚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支脚3间隔设置。支脚3大致呈三角形或者半圆形或类似的形状。
当然,也可以取消支脚3,比如采用悬挂的方式安装服务器,保证机箱1下方也能够具有进气空间31。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支脚3的底面与机箱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H在30mm至150mm的范围内。
将支脚3的底面与机箱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H限定在30mm至150mm的范围内,如30mm、50mm、80mm、100mm、120mm、150mm等,既能够保证进气空间31的尺寸足够满足散热风道13的进气需求,又能够兼顾服务器的整体高度,避免服务器整体过高。
当然,支脚3的底面与机箱1的底壁之间的间距不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散热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散热器分别为第一散热器11和第二散热器12,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散热器11与第二散热器12相连并围设出容纳腔,电路板组件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纳腔内。
本方案利用两个散热器围设出容纳腔,容内腔即为机箱1内部用于容纳服务器的内部零部件的腔体,因而第一散热器11和第二散热器12构成了机箱1的主体,在实现机箱1容纳功能的同时,减少了服务器的零件数量,有利于简化结构。并且,这样既显著增大了散热器的散热面积,也使得两个散热器可以直接与外界空气换热,而无需通过机箱1间接与外界空气换热,且使得电路板组件2的正反两侧均有散热器以实现正反面散热,从而显著提高了服务器的被动散热效率。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服务器还包括:热管,设于第一散热器11朝向第二散热器12的板面和/或设于第二散热器12朝向第一散热器11的板面。
热管是高导热部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效率。
由于电路板组件2位于第一散热器11与第二散热器12之间,因而第一散热器11朝向第二散热器12的板面为第一散热器11温度较高的区域,第二散热器12朝向第一散热器11的板面为第二散热器12温度较高的区域。因此,热管可以设在第一散热器11朝向第二散热器12的板面上,也可以设在第二散热器12朝向第一散热器11的板面上,也可以在第一散热器11和第二散热器12上均设置热管。这样便于将第一散热器11/第二散热器12上的热量快速地向外传递,进而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热管设于第一散热器11朝向第二散热器12的板面。热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热管包括:第一热管41、第二热管42、第三热管43、第四热管44、第五热管45和第六热管46。第一热管41和第二热管42为U形管,且U形开口朝上,第一热管41位于第二热管42内侧。第三热管43和第四热管44为U形管,且U形开口朝下,第三热管43位于第四热管44内侧。第五热管45和第六热管46为直管,平行设置。第一热管41、第二热管42、第三热管43和第四热管44位于第五热管45与第六热管46之间。这样有利于提高第一散热器11的温度均匀性和散热效率。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散热器11包括:侧围板111和多个沿重力方向延伸的第一散热片112。多个第一散热片112沿机箱1的长度方向(即图中的前后方向)间隔设于侧围板111内,并与侧围板111固定连接,使第一散热器11内形成多个散热风道13。
第一散热器11包括侧围板111和多个第一散热片112。侧围板111围设出筒状结构。第一散热片112沿竖直方向延伸,多个第一散热片112在侧围板111内部间隔设置并与侧围板111固定连接。这样,相邻的第一散热片112与侧围板111一起合围出两端敞口、侧壁封闭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散热风道13。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散热片112之间都形成一个散热风道13,位于边缘位置的第一散热片112与侧围板111之间也形成散热风道13。这样,第一散热器11内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风道13,每个散热风道13都可以利用烟囱效应与外界高效换热。同时,多个第一散热片112使得第一散热器11也具有很大的散热面积,也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侧围板111的横截面为矩形,如图10所示,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这样,每个散热风道13的横截面积也为矩形,相当于第一散热器11内具有多个矩形烟囱,可以高效自然散热。
其中,侧围板11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为多个部件分体成型后再焊接在一起。
在一个示例中,侧围板111朝向第二散热器12的板面向下延伸凸出于第二散热器12形成凸边112,如图6所示,支脚3与凸边112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侧围板111朝向第二散热器12的板面设有凸起114,如图8所示,凸起114与电路板组件2的芯片211接触。
由于芯片211是电路板组件2上发热量较大的部件,因而在侧围板111朝向第二散热器12的板面设置凸起114,可以利用凸起114将芯片211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至第一散热器11,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电路板组件2包括算力板21,算力板21包括多颗芯片211,如图12所示。第一散热器11设有与算力板21的芯片211对应设置的多个凸起114,如图8所示。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11为一体式结构。
第一散热器11采用一体式结构,如焊接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既有利于提高第一散热器11的整体强度,也便于服务器的装配,在后期检修过程中也无需对第一散热器11进行拆装,便于检修。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11设有第一容纳空间115,如图6所示。第二散热器12设有与第一容纳空间115连通的第二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朝向第一散热器11的一端敞开设置,并被第一散热器11封盖以形成容纳腔。
这样可以利用第一散热器11和第二散热器12的内部空间来容纳电路板组件2,使得电路板组件2不会额外占据空间,有利于减小机箱1的厚度,从而减小服务器的尺寸。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容纳空间115可以为部分第一散热片112高度减小形成的,且侧围板111对应部分开设避让缺口116,如图6和图8所示,保证第一容纳空间115与第二容纳空间连通。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容纳空间115的容积小于第二容纳空间的容积。换言之,电路板组件2大部分位于第二散热器12内,只有少部分结构位于第一散热器11内。这样可以使得第一散热器11的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也可以兼顾电路板组件2结构的不规则性。
比如:对于电路板组件2包括算力板21和主控板22的方案,主控板22与算力板21堆叠排布,第一容纳空间115只用于容纳算力板21端部背离主控板22的一侧的凸出结构。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器12包括:散热主体121(如图4和图11所示)和盖板122(如图4所示)。
其中,如图6所示,散热主体121包括侧板1217和多个沿重力方向延伸的第二散热片1218。多个第二散热片1218沿机箱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与侧板1217固定连接,且散热主体121设有容纳腔的至少一部分。
盖板122与侧板1217相对设置,并与多个第二散热片1218远离侧板1217的一端固定连接,使第二散热器12内形成多个散热风道13。
本方案将第二散热器12拆分为散热主体121和盖板122,便于电路板组件2的装配和拆卸。
其中,散热主体121包括侧板1217和多个第二散热片1218,第二散热片1218沿竖直方向延伸,多个第二散热片1218间隔设置在侧板1217与盖板122之间,两端分别与侧板1217及盖板122固定连接。这样,相邻的第二散热片1218与侧板1217及盖板122一起合围出两端敞口、侧壁封闭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散热风道13。并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散热片1218之间都形成一个散热风道13。这样,第二散热器12内也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散热风道13,每个散热风道13都可以利用烟囱效应与外界高效换热。同时,多个第二散热片1218使得第二散热器12也具有很大的散热面积,也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散热器12的横截面轮廓也为矩形,结构较为规整,便于加工成型。这样,每个散热风道13的横截面积也为矩形,相当于第二散热器12内具有多个矩形烟囱,可以高效自然散热。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散热片1218的宽度与厚度的比值以及相邻第二散热片1218之间的间距,与第一散热片112均相同。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1所示,散热主体121包括多个子散热器,多个子散热器沿机箱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至少一个子散热器设有容纳腔的一部分。
将散热主体121拆分为多个子散热器,便于根据电路板组件2的具体尺寸和形状进行合理设计,使得散热主体121的结构与电路板组件2更加匹配,也便于简化各个子散热器的结构,便于加工成型。另外,检修过程中,也可以只拆去部分子散热器,而无需将散热主体121整体拆下,有利于检修。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1所示,散热主体121至少包括第一子散热器1211和第二子散热器1212。第一子散热器1211设有容纳槽1214,如图6和图11所示。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子散热器1212与第一子散热器1211之间形成第一避让空间1215;且第二散热器12的高度小于第一子散热器1211的高度,使第二子散热器1212与第一散热器11之间形成第二避让空间1216。
容纳腔包括容纳槽1214、第一避让空间1215和第二避让空间1216。
电路板组件2包括算力板21和主控板22,如图2和图3所示。算力板21位于容纳槽1214和第一避让空间1215内,主控板22位于第一避让空间1215和第二避让空间1216内,如图5和图6所示。
这样,检修过程中,可以只拆去第二子散热器1212,而无需拆卸第一子散热器1211,有利于提高检修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容纳槽1214、第一避让空间1215和第二避让空间1216也形成上述第二容纳空间。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子散热器1211的容纳槽1214为侧板1217部分缺失以及第二散热片1218局部宽度减小形成的。这样既能够容纳算力板21的一部分,又使得第一子散热器1211依然保留较大的散热面积,有利于保证散热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避让空间1215还可以用于安装电源或者其他零部件。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4所示,盖板122还设有挡板1221。挡板1221用于封盖第二避让空间1216远离第一子散热器1211的一端(即第二避让空间1216的前端)。挡板1221设有电源接口、网口、指示灯、TF卡口、IP report口、reset口等结构。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1所示,散热主体121还包括第三子散热器1213,第一子散热器1211位于第二子散热器1212与第三子散热器1213之间。
这样,第一子散热器1211只需保证具有与算力板21对应设置的容纳槽1214即可,结构较为规整,而第三子散热器1213可以填充算力板21远离主控板22一侧的空间,进一步增加散热面积和散热通道的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并且,第一子散热器1211和第三子散热器1213可以与第一散热器11装配固定,在检修过程中,只需拆去第一子散热器1211即可。
当然,第一子散热器1211与第三子散热器1213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在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散热器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散热片。散热片的宽度a与厚度b的比值在40至100的范围内。相邻的散热片之间的间距c在6mm至15mm的范围内。
对于第一散热器11,散热片为第一散热片112。对于第二散热器12,散热片为第二散热片1218。第一散热片112的设计参数与第二散热片1218的设计参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将散热片的宽度a与厚度b的比值限定在40至100的范围内,如40、50、60、70、80、90、100等,有利于强化烟囱效应,进而强化散热效果。
将相邻的散热片之间的间距c限定在6mm至15mm的范围内,如6mm、8mm、10mm、12mm、15mm等,也有利于强化烟囱效应,进而强化散热效果。
当然,散热片的宽度与厚度的比值不限于上述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相邻的散热片之间的间距也不限于上述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一个示例中,服务器的功率大于200W,是高性能服务器,具有较高的散热需求,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设计可以满足上述高性能服务器的散热需求。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服务器包括机箱1、电路板组件2、两个支脚3和多个热管。
电路板组件2包括算力板21和电控板。
机箱1包括第一散热器11和第二散热器12。第一散热器11包括侧围板111和多个第一散热片112,多个第一散热片112与侧围板111形成多个散热风道13。第二散热器12包括第一子散热器1211、第二子散热器1212和第三子散热器1213。第二散热器12内也设有多个散热风道13。热管设在第一散热器11朝向第二散热器12的板面上。第一散热器11朝向第二散热器12的板面还设有多个凸起114,用于与算力板21的芯片211接触。
两个支脚3通过螺钉等方式将两个支脚3与第一散热器11下端的凸边112固定连接。
第一散热器11朝向第二散热器12的表面设有螺钉柱,算力板21对应设有连接孔,装配时通过螺钉将算力板21与第一散热器11固定连接。然后可以装上第一子散热器1211,通过螺钉将第一子散热器1211与第一散热器11固定连接。
第二子散热器1212和第三子散热器1213液通过螺钉与第一散热器11固定连接,可以在固定算力板21之前,也可以在固定算力板21之后。
主控板22部分与算力板21堆叠布置,可以在第二子散热器1212固定前,也可以在第二子散热器1212固定后。
然后装上盖板122,通过螺钉等方式使盖板122与散热主体121固定连接。可以在第二散热片1218的端部设置比较窄的连接板,使得第二散热片1218的端部形成T形结构,便于增加与盖板122的接触面积,进而便于装配。
检修时,只需拆下盖板122和第一子散热器1211即可,而无需拆装其他零部件。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通过合理设计散热器的结构,可以仅依靠空气自然对流和辐射达到散热目的,从而解决高功率服务器的散热问题。由于散热结构中不存在风扇或泵等机械运动部件,增加了产品的可靠性,且可以改善噪音污染,甚至实现零噪音,使用场景更广泛;也没有因为散热问题带来额外的功耗,因而具有节能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边”、“相对”、“四角”、“周边”、““口”字结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直接连接”、“间接连接”、“固定连接”、“安装”、“装配”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术语“安装”、“连接”、“固定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箱,包括至少一个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有沿重力方向延伸的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的两端敞开设置并与外界连通,设置为供气流由所述散热风道的下端进入并由所述散热风道的上端排出;和
电路板组件,至少部分设于所述机箱内,并与所述散热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脚,与所述机箱的底部相连,使所述机箱的下侧形成与所述散热风道连通的进气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脚的底面与所述机箱的底壁之间的间距在30mm至150mm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散热器分别为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
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相连并围设出容纳腔,所述电路板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热管,设于所述第一散热器朝向所述第二散热器的板面和/或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器朝向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板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
侧围板;和
多个沿重力方向延伸的第一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沿所述机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侧围板内,并与所述侧围板固定连接,使所述第一散热器内形成多个所述散热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
散热主体,包括侧板和多个沿重力方向延伸的第二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沿所述机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与所述侧板固定连接,且所述散热主体设有所述容纳腔的至少一部分;和
盖板,与所述侧板相对设置,并与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远离所述侧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使所述第二散热器内形成多个所述散热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主体包括多个子散热器,多个所述子散热器沿所述机箱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至少一个所述子散热器设有所述容纳腔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主体至少包括第一子散热器和第二子散热器;
所述第一子散热器设有容纳槽;
所述第二子散热器与所述第一子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一避让空间;且所述第二散热器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散热器的高度,使所述第二子散热器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形成第二避让空间;
所述容纳腔包括所述容纳槽、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二避让空间;
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算力板和主控板;所述算力板位于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内,所述主控板位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和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散热片;
所述散热片的宽度与厚度的比值在40至100的范围内;
相邻的所述散热片之间的间距在6mm至15mm的范围内。
CN202221534242.5U 2022-06-17 2022-06-17 一种服务器 Active CN217386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34242.5U CN217386293U (zh) 2022-06-17 2022-06-17 一种服务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34242.5U CN217386293U (zh) 2022-06-17 2022-06-17 一种服务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86293U true CN217386293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92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34242.5U Active CN217386293U (zh) 2022-06-17 2022-06-17 一种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86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6611B (zh) 一种液体浸没冷却式交换机及交换机组
CN211207270U (zh) 一种双冷却降温设备
CN108183282B (zh) 一种基于均热板的电池模组热管理装置
CN206115385U (zh) 一种刀片服务器
CN207200354U (zh) 一种温控充电柜
CN101453856B (zh) 一种通信设备
CN114190063B (zh) 一种一体定向浸没冷却式服务器模块及数据中心
CN212970630U (zh) 一种分区冷却的电源板水冷结构
CN114269112A (zh) 一种水下筒形电子舱用散热机箱
CN217386293U (zh) 一种服务器
CN116931698B (zh) 一体式液冷散热器
CN209946807U (zh) 用于电脑机箱的辅助散热装置
CN214670465U (zh) 一种集群服务液冷散热系统
CN209356998U (zh) 一种计算机水冷循环系统
CN209842550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器
CN211079313U (zh) 一种真空镀膜机用冷却装置
CN218734655U (zh) 一种用于工业交换机的散热结构
CN218735519U (zh) 嵌入式工控机及电子设备
CN112769050A (zh) 一种高效散热高压柜
CN220253936U (zh) 一种高效散热自动化电气控制柜
CN215002536U (zh) 一种发电站节能冷却系统
CN219555508U (zh) 一种防尘型散热机柜
CN220065356U (zh) 一种变压器外壳的散热组件
CN210488476U (zh) 一种外置的散热装置
CN219961230U (zh) 一种云服务器数据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26

Address after: 10 Jialeng Road, Singapore # 09-11

Patentee after: Shenglong (Singapore) Pte.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Singapore

Address before: 1605, floor 16, No. 9, North Fourth Ring We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0

Patentee before: SUNLUN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IJ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