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74574U - 折叠拖车 - Google Patents
折叠拖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74574U CN217374574U CN202221529933.6U CN202221529933U CN217374574U CN 217374574 U CN217374574 U CN 217374574U CN 202221529933 U CN202221529933 U CN 202221529933U CN 217374574 U CN217374574 U CN 2173745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lding
- connecting rod
- link
- bracket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拖车,设置有竖杆,竖杆上连接有第一支架连接件和第二支架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件滑动套设于所述竖杆上,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末端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末端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铰接点到第一连杆的第一末端距离大于铰接点到第二连杆的第二末端距离。侧壁支架的的重力着落在竖杆底端,受力点离轮子近,相比于受力点更高的结构,受力更稳定;折叠后拖车的体积小高度变化小,折叠后的支架对折叠拖车底部部件的干涉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拖车领域,特别涉及折叠拖车。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需要对行李或物品等进行搬运,搬运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拖车工具。拖车因其推动方便且省时省力的特点,在搬运东西时得到广泛的应用,实现简便的折叠收缩是拖车的设计方向。现有的折叠拖车一般设置有竖杆、侧壁支架和底部支架,现有的折叠拖车很多侧壁支架设计为悬挂在竖杆上,这种结构的折叠拖车重心较高,稳定性不够好;还有的折叠拖车底部支架使用了浮动件和若干个衔接件,浮动件和各衔接件之间均转动连接,底架在前后左右多个方向的折叠都依靠衔接件与浮动件之间转动完成,浮动件只是上下运动,浮动件自身并不能运动折叠,如此,衔接件与浮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上会稍复杂才能实现多个方向的收缩运动,且可能不够稳定;另外折叠拖车折叠后减少各部件之间的干涉、折叠后减小整体拖车高度的变化等都需要考虑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拖车,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折叠拖车,设置有竖杆,竖杆上连接有第一支架连接件和第二支架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件滑动套设于所述竖杆上,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末端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末端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铰接点到第一连杆的第一末端距离大于铰接点到第二连杆的第二末端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架连接件固定连接在竖杆底端,而第二支架连接件可滑动套设于竖杆上,如此设计使侧壁支架的的重力着落在竖杆底端,受力点离轮子近,相比于受力点更高的结构,受力更稳定;而铰接点到第一连杆的第一末端距离大于铰接点到第二连杆的第二末端距离,使得折叠后的支架大部分处于底部支架连接件上方,减小了折叠后的支架对折叠拖车底部部件的干涉。
可选的,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铰接,所述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又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壁支架通过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实现其长度的延伸,增加的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也增加了侧面对面料的支撑点,支撑性更好。
可选的,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底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设置有折叠部件,所述折叠部件设置有相互咬合的第一折叠部件和第二折叠部件,所述第一折叠部件上设置有第一咬合板,所述第二折叠部件上设置第二咬合板,所述第一咬合板和第二咬合板上均设置有穿孔,所述折叠部件设置有轴件,所述轴件穿过所述穿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折叠部件和第二折叠部件可绕轴件旋转折叠。
可选的,所述第一咬合板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一咬合板间歇排列,所述第二咬合板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二咬合板与所述多个第一咬合板配合一一对应间歇排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咬合板设置有多个,折叠部更稳固。
可选的,所述底部支架设置有底部支杆,所述底部支杆设置有四个,两个所述底部支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叠部件连接,另两个所述底部支杆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叠部件连接;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第一支架连接件和底部支架连接件,所述底部支架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件活动连接,四个所述底部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底部支架连接件活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部支杆与折叠部连接,折叠部的折叠带动底部支杆的折叠,从而实现底部支架的折叠
可选的,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前支架,所述前支架设置有相互铰接的第六连杆和第八连杆,所述折叠拖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六连杆和第八连杆处于一条直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杆通过绕铰接点转动实现前支架的折叠与展开,而展开时第六连杆和第八连杆平行,增加了展开状态拖车结构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推手部,所述推手部设置有推手杆,所述推手杆内设设置有滑块和按钮,所述滑块底面设置有斜面,所述按钮相应的设置有按钮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块可对按钮进行控制。
可选的,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推手部,所述推手部设置有推手支杆,所述推手支杆一端与推手连接件铰接,所述推手支杆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抵住推手连接件和推手支杆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始终抵住推手连接件和推手支杆内壁,弹性使得两根推手支杆管始终有并拢的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第一支架连接件固定连接在竖杆底端,第二支架连接件可滑动套设于竖杆上,如此设计使侧壁支架的的重力着落在竖杆底端,受力点离轮子近,相比于受力点更高的结构,受力更稳定;
2.底部支架设置有折叠部件,折叠部件设置咬合板,通过轴件实现旋转折叠,结构简单稳固;
3.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铰接点到第一连杆的第一末端距离大于铰接点到第二连杆的第二末端距离,使得折叠后的支架大部分处于底部支架连接件上方,减小了折叠后的支架对折叠拖车底部部件的干涉;
4.设置有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就展开长度相同的折叠拖车而言,相比与只设置两个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直接将两端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铰接连接的折叠拖车而言,增加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减小了折叠后的收拢体积,减小了折叠后拖车的高度变化;
5.通过在推手杆内设置滑块和按钮,推手部可实现联动解锁收缩。
6.推手支架内设置弹性件,弹性件始终抵住推手连接件和推手支杆内壁,弹性使得两根推手支杆管始终有并拢的力,使推手连接件带动推手杆始终处于竖直状态,类似不倒翁,提高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折叠拖车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折叠部件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折叠拖车展开状态下从侧面观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折叠拖车半折叠状态下从侧面观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折叠拖车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推手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中推手部的爆炸图;
图10为图9中C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中推手部的剖面图;
图12为图11中D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中推手部收缩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中折叠拖车展开状态下从正面观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部支架;10、折叠部件;11、第一折叠部件;12、第二折叠部件;13、底部支杆;100、铰接孔;111、第一咬合板;121;第二咬合板;122、穿孔;
2、左侧支架;21、第一连杆;22、第二连杆;23、第三连杆;24、第四连杆;211、第一连杆的第一末端;221、铰接点;222、第二连杆的第二末端;
3、前支架;31、第六连杆;32、第五连杆;33、第七连杆;34、第八连杆;
4、竖杆;41、第一支架连接件;42、第二支架连接件;43、底部支架连接件;44、推手支杆连接件;
5、推手部;51、推手杆;52、推手支杆;53、推手铰接件;54、第一套杆;55、第二套杆;56、把手;521、弹性件;522、套管;531、开孔;541、滑块;542、按钮;543、按钮斜面;
6、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折叠拖车,所述折叠拖车具有底部支架1、左支架2、右支架、前支架3、后支架和竖杆4,所述底部支架1设置有折叠部件10,所述折叠部件10设置有相互咬合的第一折叠部件11和第二折叠部件12,所述第一折叠部件11上设置有第一咬合板111,所述第二折叠部件12上设置有第二咬合板121,所述第一咬合板111和第二咬合板121上均设置有穿孔122,所述折叠部件10设置有轴件,所述轴件穿过所述穿孔122,第一折叠部件11和第二折叠部件12可绕轴件旋转折叠。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咬合板111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咬合板111间歇排列,第二咬合板121也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咬合板121与所述多个第一咬合板111交错紧密贴合,多个咬合板使折叠部件10更稳固。
底部支架1还设置有底部支杆13,底部支杆13设置有四个,底部支杆13与折叠部件10活动连接,底部支杆13与折叠部件10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为第一折叠部件11、第二折叠部件12与底部支杆13上均设置有铰接孔100,使用螺栓穿过铰接孔100,实现折叠部件10与底部支杆13的连接,底部支杆13可绕螺栓转动,实现底部支架1在折叠拖车宽度或长度方向的靠拢折叠,而折叠部件10的折叠带动底部支杆13运动,实现底部支架1的在折叠拖车长度或宽度方向,即另一方向的相互靠拢折叠。
折叠拖车设置有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每个车轮6上连接有竖杆4,每个竖杆4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一支架连接件41和一个第二支架连接件42,第二支架连接件42可滑动套设于竖杆4上,每个第一支架连接件41上活动连接有底部支架连接件43,每个底部支架连接件43与一底部支杆13的一末端活动连接,从而将底部支杆13与竖杆4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为底部支架连接件43与底部支杆13上均设置有开孔,使用螺栓穿过开孔,实现底部支架连接件43与底部支杆13的活动连接,底部支杆13可绕螺栓转动;同样的,第一支架连接件41和底部支架连接件43上均设置有开孔,使用螺栓穿过开孔,实现第一支架连接件41与底部支架连接件43的连接,底部支架连接件43可绕螺栓转动。
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拖车设置有左支架2、右支架,右支架与左支架1结构相同,这里以左支架2为例介绍其结构。左支架2设置有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均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第一连杆21的第一末端与一竖杆4上的第一支架连接件41活动连接,第二连杆22的第一末端与上述同一竖杆4上的第二支架连接件42活动连接,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铰接。这样的一个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另设置有一组,另一组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与另一竖杆4上的第一支架连接件41和第二支架连接件42活动连接,连接方式与上述相同。
如图1、图5、图6所示,左支架2还设置有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第三连杆23与第四连杆24铰接,第三连杆23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的第二末端铰接,同样的,第四连杆24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杆22和第一连杆21的第二末端铰接,如此构成可折叠的左支架2,各连杆通过绕铰接点转动实现左支架2的折叠与展开。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对第一连杆21与第二连杆22的铰接点进行了选择设置,铰接点到第一连杆的第一末端211距离大于铰接点221到第二连杆的第二末端222距离,如此设计使得折叠后的支架大部分处于底部支架连接件上方,减小了折叠后的支架对折叠拖车底部部件的干涉。
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拖车还设置有前支架3和后支架,前支架3与后支架结构相同,这里以前支架3为例介绍其结构。如图1所示,前支架3设置有第五连杆32、第六连杆31、第七连杆33和第八连杆34,上述连杆均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第五连杆32的第一末端与一竖杆4上的第一支架连接件41活动连接,第六连杆31的第一末端与上述相同的竖杆4上的第二支架连接件42活动连接,第五连杆32与第六连杆31铰接,第七连杆33的第一末端与相邻另一竖杆4上的第一支架连接件41活动连接,第八连杆34的第一末端与上述相同的竖杆4上的第二支架连接件42活动连接,第七连杆33与第八连杆34铰接,第五连杆32的第二末端与第七连杆33的第二末端铰接,第六连杆31的第二末端与第八连杆34的第二末端铰接,如此构成可折叠的前支架3,各连杆通过绕铰接点转动实现前支架3的折叠与展开,如图14所示,展开时第六连杆31和第八连杆34平行,增加了展开状态拖车结构的稳定性。
本申请中第一支架连接件41固定连接在竖杆4底端,而第二支架连接件42可滑动套设于竖杆4上,如此设计使前后左右支架的的重力着落在竖杆4底端,受力点离轮子近,相比于受力点更高的结构,受力更稳定。
为了方便使用人员推动拖车,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拖车设置有推手部5,推手部5设置有推手杆51和推手支杆52,推手杆51设置有把手56,推手支杆52设置有两个,如图4所示,两个推手支杆52一端通过推手支杆连接件44与竖杆4连接,两个推手支杆52另一端与推手连接件53铰接,推手连接件53可滑动套设于推手杆51上,折叠时两推手支杆52相互靠拢,如图9、图11、图12所示,推手支杆52内设置有弹性件521,弹性件521套接在套管522上,套管522穿过推手支杆52上的开孔设置于推手支杆52上,弹性件521始终抵住推手连接件53和推手支杆52内壁,弹性使得两根推手支杆52管始终有并拢的力,使推手连接件53带动推手杆51及把手56始终处于竖直状态,类似不倒翁,提高使用体验。
为了实现推手部51的收缩,如图8、图9、图13所示,推手杆51设置有第一套杆54和第二套杆55,第二套杆55可套接于第一套杆54内,第一套杆54上设置有开孔,第二套杆55上设置有弹性件和与开孔相匹配的按钮,按动按钮可实现推手部51的收缩。
为了实现联动解锁收缩,如图8、图9、图10所示,推手连接件53上设置有开孔531,第一套杆54设置有滑块541和与开孔531相适配的按钮542,滑块541底部设置为斜面,按钮542一面设置为相匹配的斜面543,两斜面相抵,初始状态时按钮542从开孔531凸出,第一套杆54与推手连接件53相对固定,而当第二套杆55收缩滑到底部时会推动滑块541,滑块541又会推动按钮542,由于两者接触面为斜面,滑块541会推动按钮542从开孔531内退出,解锁推手连接件53与第一套杆54的固定连接,解锁后推手连接件53可沿第一套杆54上下滑动,进而带动推手支杆52上下滑动收缩,实现联动解锁收缩功能。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折叠拖车,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竖杆(4),竖杆(4)上连接有第一支架连接件(41)和第二支架连接件(42),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件(42)滑动套设于所述竖杆(4)上,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均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连杆(21)的第一末端(211)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件(41)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2)的第一末端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件(4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1)与所述第二连杆(22)铰接,铰接点(221)到第一连杆的第一末端(211)的距离大于铰接点(221)到第二连杆的第二末端(222)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所述第三连杆(23)与第四连杆(24)铰接,所述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又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底部支架(1),所述底部支架(1)设置有折叠部件(10),所述折叠部件(10)设置有相互咬合的第一折叠部件(11)和第二折叠部件(12),所述第一折叠部件(11)上设置有第一咬合板(111),所述第二折叠部件(12)上设置第二咬合板(121),所述第一咬合板(111)和第二咬合板(121)上均设置有穿孔(122),所述折叠部件(10)设置有轴件,所述轴件穿过所述穿孔(1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咬合板(111)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一咬合板(111)间歇排列,所述第二咬合板(121)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二咬合板(121)与所述多个第一咬合板(111)交错紧密贴合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1)设置有底部支杆(13),所述底部支杆(13)设置有四个,两个所述底部支杆(13)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叠部件(11)连接,另两个所述底部支杆(13)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叠部件(12)连接;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第一支架连接件(41)和底部支架连接件(43),所述底部支架连接件(43)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件(41)活动连接,四个所述底部支杆(13)的另一端与所述底部支架连接件(43)活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前支架(3),所述前支架(3)设置有相互铰接的第六连杆(31)和第八连杆(34),所述折叠拖车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六连杆(31)和第八连杆(34)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推手部(5),所述推手部(5)设置有推手杆(51),所述推手杆(51)内设置有滑块(541)和按钮(542),所述滑块(541)底面设置有斜面,所述按钮(542)相应的也设置有按钮斜面(54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拖车设置有推手部(5),所述推手部(5)设置有推手支杆(52),所述推手支杆(52)一端与推手连接件(53)铰接,所述推手支杆(52)内设置有弹性件(521),所述弹性件(521)抵住推手连接件(53)和推手支杆(52)内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29933.6U CN217374574U (zh) | 2022-06-17 | 2022-06-17 | 折叠拖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29933.6U CN217374574U (zh) | 2022-06-17 | 2022-06-17 | 折叠拖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74574U true CN217374574U (zh) | 2022-09-06 |
Family
ID=83092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529933.6U Active CN217374574U (zh) | 2022-06-17 | 2022-06-17 | 折叠拖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7457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04457A1 (zh) * | 2022-11-18 | 2024-05-23 | 浙江泰普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 加长款推车 |
-
2022
- 2022-06-17 CN CN202221529933.6U patent/CN21737457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04457A1 (zh) * | 2022-11-18 | 2024-05-23 | 浙江泰普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 加长款推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25527A (zh) | 折叠车 | |
US8720912B2 (en) | Golf bag cart | |
CN217374574U (zh) | 折叠拖车 | |
CN107719449A (zh) | 一种儿童推车的车轮支架收拢机构及车架 | |
CN105151095B (zh) | 一种气瓶伸缩折叠推车 | |
CN207311555U (zh) | 双向折叠推车 | |
CN212022741U (zh) | 一种改进的两用折叠手推车 | |
CN206406949U (zh) | 一种可收放的手推车 | |
CN207747928U (zh) | 一种儿童推车的车轮支架收拢机构及车架 | |
CN205554280U (zh) | 一种三折叠童车 | |
CN104986204A (zh) | 儿童推车 | |
CN207737353U (zh) | 一种推车骨架以及儿童推车 | |
CN207826323U (zh) | 一种方便单手收合的童车骨架 | |
CN208963099U (zh) | 移动载具 | |
CN217048693U (zh) | 一种聚拢折叠野营推车 | |
CN207955752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07955754U (zh) | 儿童推车 | |
CN108945076A (zh) | 婴儿推车 | |
CN105128914A (zh) | 轻便型婴儿推车 | |
CN206217962U (zh) | 一种自锁定的婴儿手推车 | |
CN211918800U (zh) | 童车车架 | |
CN210406770U (zh) | 一种网圈带锁左右折叠的抄网 | |
CN208915233U (zh) | 婴儿推车 | |
CN204055913U (zh) | 可双向折叠的儿童伞把车 | |
CN207191117U (zh) | 一种仪器手推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