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73235U - 承载装置和层叠模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承载装置和层叠模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73235U
CN217373235U CN202220417508.1U CN202220417508U CN217373235U CN 217373235 U CN217373235 U CN 217373235U CN 202220417508 U CN202220417508 U CN 202220417508U CN 217373235 U CN217373235 U CN 2173732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adjusting
moving
piec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175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国利
黄铁平
陈祖苗
袁燊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1750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732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732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732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承载装置和层叠模具设备,应用于与模具领域。承载装置包括底座、调节机构以及支撑机构,调节机构和支撑机构连接,并分别与底板和叠层模具的中模连接,支撑机构对中模进行支撑,防止中模下垂,减小传统方导柱的锁模力限制,减小方导柱的的重力方向受力、增加方导柱的承载力且承载了大部分模具重量,使得开模方向的开模距离可以增大,提升层叠模具的开模稳定性和增加单边开模空间;其中,调解机构包括活动设置的移动件和固定件,移动件在第一方向受力与固定件产生相对运动,以调节支撑机构在第二方向的位移,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使得调节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中模高度进行调节,提升模具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承载装置和层叠模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承载装置和层叠模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技术中,为使叠层模具能在普通注塑机上生产,中间模板的承载和导向机构必须稳定可靠。开模时,中间模板会在同步齿轮的作用下脱离前后模。传统叠层模只是靠方导柱支撑,方导柱需要设计非常大,占用空间大,而且不可靠,中间模容易下垂,单边开模距离局限,如果模具有较多斜顶和结构就会造成空间不足,模具运作不能够完成或者不够空间取出产品,导致很多产品无法使用叠层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承载装置和层叠模具设备,旨在解决传统叠层模具方导柱锁模力局限导致单边开模空间不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承载装置,应用于层叠模具,所述层叠模具包括至少一中模,所述承载装置包括:
底座;
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件和移动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移动件设于所述固定件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并与所述固定件活动连接;以及
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设于所述调节机构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支撑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移动件连接,另一端连接至少一所述中模;
其中,所述移动件在第一方向受力与所述固定件产生相对运动,以调节所述支撑机构在第二方向的位移,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固定件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设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底座呈夹角设置;所述移动件面向所述固定件一侧设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行设置且滑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座和两个固定板,所述第一表面形成于所述固定座,两个所述固定板间隔设于所述第一表面,并与所述固定座围合形成行程槽;所述移动件包括移动座和两个限位块,所述第二表面形成于所述移动座面向所述底座的一侧,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凸设于所述移动座的两侧,所述移动座滑动设于所述行程槽内,两个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固定板限位抵接。
可选地,两个所述固定板(312)相对设置的表面分别凹设形成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行程槽连通且同向延伸设置;
所述移动座的两侧对应所述限位槽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设于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限位块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限位块其一设有刻度,其另一对应所述刻度设有指针。
可选地,所述固定座的一端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开设至少一第一通孔和至少一第二通孔,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
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件连接,另一端限位于所述限位板背离所述移动件的一侧;和
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件抵接,另一端限位于所述限位板背离所述移动件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并一端连接所述移动件,所述第一调节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并位于所述限位板背离所述移动件的一侧;
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调节件位于所述限位板背离所述移动件的一侧,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调节件调节至抵接限位于所述移动件。
可选地,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耐磨件,所述耐磨件设于所述固定件面向所述底座的一侧,并与所述固定件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设于所述移动件背离所述固定件的一侧;
至少一支撑板,至少一所述支撑板设于所述支架远离所述移动件的一端,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架可拆卸连接;以及
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可拆卸地设于至少一所述支撑板,另一端设有安装部,并通过所述安装部与所述中模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层叠模具设备,所述层叠模具设备包括:
架体;
中模,所述中模设于所述架体;
前模,所述前模设于所述架体,并与所述中模活动连接;
后模,所述后模设于所述架体,并位于所述中模背离所述前模的一侧,所述后模与所述中模活动连接;以及
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的底座连接所述架体;所述承载装置的支撑机构连接所述中模,用于支撑所述中模;所述承载装置的调节机构用于调整所述中模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承载装置,解决传统叠层模具方导柱锁模力局限导致单边开模空间不足的技术问题。承载装置包括底座、调节机构以及支撑机构,调节机构和支撑机构连接,并分别与底板和叠层模具的中模连接,支撑机构对中模进行支撑,防止中模下垂,减小传统方导柱的锁模力限制,减小方导柱的的重力方向受力、增加方导柱的承载力且承载了大部分模具重量,使得开模方向的开模距离可以增大,提升层叠模具的开模稳定性和增加单边开模空间;其中,调解机构包括活动设置的移动件和固定件,移动件在第一方向受力与固定件产生相对运动,以调节支撑机构在第二方向的位移,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使得调节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中模高度进行调节,提升模具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层叠模具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承载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承载装置一实施例的调节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承载装置一实施例的调节机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承载装置 30 调节机构 200 层叠模具设备
10 底座 31 固定件 201 中模
50 支撑机构 31A 行程槽 202 前模
51 支架 31B 限位槽 203 后模
52 支撑板 31C 第一通孔 204 传动机构
53 支撑柱 31D 第二通孔 2041 主动轮
531 安装部 311 固定座 2042 传动齿条
35 第二连接件 312 固定板 32 移动件
36 第二调节件 313 限位板 321 移动座
37 刻度 33 第一连接件 322 限位块
38 指针 34 第一调节件 323 限位凸起
39 耐磨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承载装置100100,应用于层叠模具设备200200。图1为本实用新型层叠模具设备200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承载装置100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承载装置100一实施例的调节机构30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承载装置100一实施例的调节机构30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叠层模受模具设置方导柱做开模或者合模的支撑,其支持力小且锁模力局限,导致单边开模小,如果模具有较多斜顶和结构就会造成空间不足,模具运作不能够完成或者不够空间取出产品,导致很多产品无法使用叠层模具。定义O-XYZ直角坐标系的Z轴方向为中模201的高度方向,X轴为层叠模具设备200的开模方向,其中第二方向为Z轴方向,第一方向为X轴方向或位于X轴与Z轴之间。
具体参照图1至图4所示,层叠模具设备200包括至少一中模201,承载装置100包括底座10、调节机构30以及支撑机构50;调节机构30包括固定件31和移动件32,固定件31设于底座10,移动件32设于固定件31背离底座10的一侧,并与固定件31活动连接;支撑机构50设于调节机构30背离底座10的一侧,支撑机构50的一端与移动件32连接,另一端连接至少一中模201;其中,移动件32在第一方向受力与固定件31产生相对运动,以调节支撑机构50在第二方向的位移,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承载装置100包括底座10、调节机构30以及支撑机构50,调节机构30和支撑机构50连接,并分别与底板和叠层模具的中模201连接,支撑机构50对中模201进行支撑,防止中模201下垂,减小传统方导柱的锁模力限制,减小方导柱的的重力方向受力、增加方导柱的承载力且承载了大部分模具重量,使得开模方向的开模距离可以增大,提升层叠模具设备200的开模稳定性和增加单边开模空间;其中,调解机构包括活动设置的移动件32和固定件31,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中模201高度进行调节,提升模具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承载装置100,解决传统叠层模具方导柱锁模力局限导致单边开模空间不足的技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叠层模只是靠方导柱支撑,方导柱需要设计非常大,占用空间大,而且不可靠,中间模容易下垂,X轴向上单边开模距离最大都不会超过500mm,本实用新型的承载装置100设有支撑机构50用于在Z轴方向上支撑中模201,使得X轴向上的单边开模距离能做到750mm以上,突破叠层模具开模距离的限制,模具运作不再受阻。由于承载机构承载了大部分模具Z轴方向的重量,中间模具不再下垂,很好的保证了模具运作平稳性和安全性。其次,承载装置100的调节机构30用于调节中模201Z轴方向,即第二方向上的高度,便于在装配初期和应用过程中对中模201的高度进行调整,也可在更换模具时进行调整,便于模具维护。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稳固层叠模具设备200的支撑可靠性和移动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承载装置100包括至少两个调节机构30,两个调节机构30分别位于支撑机构50的两侧,以增大调节机构30整体与支撑机构50、底座10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压强,同时提升承载装置100的支撑可靠性和移动可靠性。
可选地,固定件31背离所述底座(10)的一侧设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底座(10)呈夹角设置;移动件32面向所述固定件(31)一侧设有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平行设置且滑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形成于固定件31背向底座10的一侧,第二表面形成于固定件31朝向底座10的一侧,其中,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设置为斜面且相互平行设置,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与底座10呈夹角设置,即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在平面位于X轴和Z轴之间。固定件31和移动件32通过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发生滑动连接,以产生相对位移,位移方向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方向,在直角坐标上对应X轴和Z轴均有分量,即调节机构30的移动件32通过第一方向受力,与固定件31发生相对移动,达到在第二方向调节移动件32高度的效果。移动件32连接支撑机构50,支撑机构50远离移动件32的一端连接中模201,以此调节中模201的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件31抵接于底座10的表面和移动件32背离底座10的一表面均与底座10平行,均与O-XY平面平行设置,第一表面与O-XY平面呈夹角设置,实现将斜面位移转换为X轴位移和Z轴位移,便于调整较小范围内的高度调整。其中,固定件31与移动件32通过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滑动抵接,在沿第一平面或第二平面平行的方向产生位移时,在Z轴上的分量实现调节移动件32、支撑机构50和中模201高度的效果。
可选地,固定件31包括固定座311和两个固定板312,第一表面形成于固定座311,两个固定板312间隔设于第一表面,并与固定座311围合形成行程槽31A;移动件32包括移动座321和两个限位块322,第二表面形成于移动座321面向底座10的一侧,两个限位块321分别凸设于移动座321的两侧,移动座321设于行程槽31A内,两个限位块322分别与两个固定座311限位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32包括固定座311和两个固定板312,第一表面形成于固定座311背离底座10的一侧,两个固定板312间隔设于第一表面并与固定座311围合形成行程槽31A,第一表面形成行程槽31A的槽底壁,两个固定板形成行程槽31A的槽侧壁。移动件32包括移动座321和限位块322,在两两垂直于X轴和Z轴的Y轴方向上,限位块322凸设于移动座321背离底座的两侧,第二表面形成于移动座321面向底座10的一侧,当移动座321设于行程槽31A内,两个限位块322分别与两个固定板312限位抵接。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接触面发生相对位移时,相对位移量在Z轴上的分量实现调节移动件32、支撑机构50和中模201高度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座311包括座体和设于座体一端的限位板313,固定座311和限位板313为一体成型结构,并呈“L”型设置,两个固定板312设于座体朝向移动件32的一侧,两个固定板312间隔且平行设置,限位板313分别连接两个固定板312的同侧端部,以对移动件32的行程进行限位,限位板313、座体以及两个固定板312围合形成行程槽31A。其中,移动座321滑动设于行程槽31A内,并与固定座311和两个固定板312相互抵接并滑动连接。移动座321朝向限位板313移动,并在X轴和Z轴产生相对正向的位移,以调高中模201的高度;移动座321背离限位板313移动,并在X轴和Z轴产生相对负向的位移,以调低中模201的高度。
可选地,两个固定板(312)相对设置的表面分别凹设形成限位槽31B,限位槽31B与行程槽31A连通且同向延伸设置;移动座321的两侧对应限位槽31B设有限位凸起323,限位凸起323设于限位槽31B内,并与限位块322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31包括固定座311、两个固定板312以及限位板313,并由三者围合形成行程槽31A,移动件32设于行程槽31A内。两个固定板(312)相对设置的表面分别凹设形成限位槽31B,即行程槽31A相对的两个槽侧壁分别开设有限位槽31B,移动座321设于行程槽31A内,且移动座321的两侧对应限位槽31B设有限位凸起323,限位凸起323与限位块322间隔设置,并滑动设于限位槽31B内,以限位移动件32在Y轴方向的位移,使得移动件32相对于固定件31只在X轴和Z轴产生相对位移,提升调节机构30的设置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固定板312与限位块322其一设有刻度37,其另一对应刻度37设有指针38。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31的第一表面或移动件32的第二表面均与底座10呈夹角设置,移动件32和固定件31的相对移动表现为斜坡式移动。以底座10作为平面基准,设定斜坡角度为α,设定一次调节中的相对位移在X轴和Z轴方向分量分别为L和H,则满足tanα=H/L,已知H和α,根据三角函数sinα可以计算出沿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相对移动位移量。其中,固定件31与移动件32其一设有刻度37,其另一对应刻度37设有指针38,在计算出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相对移动位移量时,通过指针38和刻度37精准进行调整指针38至对应位移量的刻度37,提升调节机构30的调整准确度。
可选地,固定座311的一端设有限位板313,限位板313开设至少一第一通孔31C和至少一第二通孔31D,调节机构30还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第一调节组件穿设于第一通孔31C,第一调节组件的一端与移动件32连接,另一端限位于限位板313背离移动件32的一侧;第二调节组件穿设于第二通孔31D,第一调节组件的一端与移动件32抵接,另一端限位于限位板313背离移动件32的一侧。
可选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33和第一调节件34,第一连接件33穿设于第一通孔31C,并一端连接移动件32,第一调节件34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件33,并位于限位板313背离移动件32的一侧;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连接件35和第二调节件36,第二连接件35穿设于第二通孔31D,第二调节件36位于限位板313背离移动件32的一侧,并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件35;第二连接件35通过第二调节件36调节至抵接限位于移动件32。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31包括固定座311、两个固定板312,固定座311的一端设有限位板313,限位板313设于行程槽31A的一端,其两端分别连接两个固定板312的同侧端部。其中,调节机构30还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33和第一调节件34,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连接件35和第二调节件36。为了稳固调节机构30的可靠性,第一连接件33和第二连接件35组合设置,结合附图所示,第一连接件33和第二连接件35均设置为螺杆,且第一连接件33朝向移动件32的一侧设有一固定部,对应移动件32设有固定孔位,固定部设于固定孔位中并相对限位,使得移动件32和螺杆的相对位置固定,其中,第一调节件34设为螺母并与螺杆螺纹连接,调节螺母使得移动件32与固定件31发生相对位移。第二连接件35设为螺杆,且一端穿过第二通孔31D与移动件32抵接。螺杆对应的第二调节件36设为螺母,调节螺母使得移动件32与固定件31发生相对位移,实现中模201高度的调节。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实施例中,承载装置100包括一个第一连接件33和两个第二连接件35,对应的限位板313上开设有一个第一通孔31C和两个第二通孔31D,两个第二通孔31D分别设于第一通孔31C的两侧,保持移动件32移动平衡,成本低、经济、可靠。
可选地,承载装置100还包括耐磨件39,耐磨件39设于固定件31面向底座10的一侧,并与固定件31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耐磨件39设于固定件31面向底座10的一侧,并与固定件31可拆卸连接,耐磨件39与底座10进行滑动连接,并防护固定件31,提升调节机构3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支撑机构50包括支架51、至少一支撑板52以及支撑柱53,支架51设于移动件32背离固定件31的一侧;至少一支撑板52设于支架51远离移动件32的一端,支撑板52与支架51可拆卸连接;支撑柱53的一端可拆卸地设于至少一支撑板52,另一端设有安装部531,并通过安装部531与中模201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机构50包括支架51、至少一支撑板52以及支撑柱53,支撑柱53设置为多个,多个支撑柱53设于支撑板52面向中模201的一侧,中模201对应多个支呈柱设置有多个安装位,支撑柱53的一端可拆卸地设于支撑板52,另一端设有安装部531,安装部531可拆卸地设于安装位,并通过上述安装位与中模201相对固定安装。支撑板52背离支撑柱53的一端与支架51可拆卸地安装,且通过支架51与调节机构30连接。在开模过程中,承载装置100随中模201一起运动,且调节机构30与底座10相对滑动连接;在中模201下垂或者出现其他异常时,通过调节机构30的固定件31和移动件32之间的相互位移进行调节中模201的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机构50在具体实施中可设置有多个支撑板52,以其中设有两个支撑板52的实施例为例,支撑机构50包括上支撑板52和下支撑板52,多个支撑柱53固定设于上支撑板52,支架51与下支撑板52可拆卸连接,其中,上支撑板52设有第一拆装部,下支撑板52设有第二拆装部,第一拆装部和第二拆装部可拆卸连接,以适配中模201的高度。其中,支撑机构50还包括中支撑板52,每一中支撑板52的上下两表面分别设有第一拆装部和第二拆装部,在需要设置多个支撑板52时,中支撑板52设于上支撑板52和下支撑板52之间,便于根据需求设置合适的支撑高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层叠模具设备200,层叠模具设备200包括架体、中模201、前模202、后模203以及如上任一项的承载装置100。中模201与前模202设于架体,且中模201与前模202活动连接;后模203设于架体,并位于中模201背离前模202的一侧,后模203与中模201活动连接;承载装置100的底座10连接架体;承载装置100的支撑机构50连接中模201,用于支撑中模201;承载装置100的调节机构30用于调整中模201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层叠模具设备200,层叠模具设备200包括架体、中模201、前模202、后模203以及如上任一项的承载装置100,该承载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层叠模具设备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中模201、前模202均设于架体,且中模201与前模202活动连接;后模203设于架体,并位于中模201背离前模202的一侧,后模203与中模201活动连接;承载装置100的底座10连接架体;承载装置100的支撑机构50连接中模201,用于支撑中模201,增加单边开模距离,提升开模效率;承载装置100的调节机构30用于调整中模201的高度,有效解决开模过程中存在中模201支撑力不足,方导柱锁模力不够的技术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层叠模具设备200包括至少一中模201。以设置一中模201为具体实施例,前模202与中模201围合形成第一型腔,后模203与中模201围合形成第二型腔,前模202固定设于架体,后模203与中模201同向移动以打开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层叠模具设备200还包括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包括复数个相互平行的圆导柱,圆导柱固定于前模202或后模203上,前模202的圆导柱与后模203的圆导柱之间形成交错分布结构,中间模可沿开模方向往复运动地保持于圆导柱上。
进一步地,层叠模具设备200还包括传动机构204,用于实现第一型腔和第二型腔的同步开合模,使塑件在各型腔中的停留时间相等而保证收缩一致,从而保证塑件质量一致,即在传动机构204的驱动下,各分型面同时分型。
需要说明的是,传动机构204的实现方式众多,在一实施例中,传动机构204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主动轮2041,每一主动轮2041还对应包括分别啮合于主动齿轮上的复数个传动齿条2042,主动齿轮设置于中间模上,复数个传动齿条2042分别沿开模方向延伸并一一对应地固连于前模202与后模203上。每一主动轮2041上连接至少两个传动齿条2042。开模过程中,主动齿轮主动旋转,驱动复数个传动齿条2042同步直线运动。每一传动齿条2042驱动与其连接的前模202或后模203直线运动,使各个型腔的分型面同步分型。其中,承载装置100的支撑机构50支撑中模201,用于支撑中模201,增加单边开模距离,提升开模效率;承载装置100的调节机构30用于调整中模201的高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应用于层叠模具,所述层叠模具包括至少一中模,所述承载装置包括:
底座;
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件和移动件,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移动件设于所述固定件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并与所述固定件活动连接;以及
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设于所述调节机构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支撑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移动件连接,另一端连接至少一所述中模;
其中,所述移动件在第一方向受力与所述固定件产生相对运动,以调节所述支撑机构在第二方向的位移,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背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设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底座呈夹角设置;
所述移动件面向所述固定件一侧设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平行设置且滑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座和两个固定板,所述第一表面形成于所述固定座,两个所述固定板间隔设于所述第一表面,并与所述固定座围合形成行程槽;
所述移动件包括移动座和两个限位块,所述第二表面形成于所述移动座面向所述底座的一侧,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凸设于所述移动座的两侧,所述移动座设于所述行程槽内,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限位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固定板相对设置的表面分别凹设形成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行程槽连通且同向延伸设置;
所述移动座的两侧对应所述限位槽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设于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限位块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限位块其一设有刻度,其另一对应所述刻度设有指针。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一端设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开设至少一第一通孔和至少一第二通孔,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
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件连接,另一端限位于所述限位板背离所述移动件的一侧;和
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件抵接,另一端限位于所述限位板背离所述移动件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并一端连接所述移动件,所述第一调节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并位于所述限位板背离所述移动件的一侧;
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调节件位于所述限位板背离所述移动件的一侧,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调节件调节至抵接限位于所述移动件。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装置还包括耐磨件,所述耐磨件设于所述固定件面向所述底座的一侧,并与所述固定件可拆卸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设于所述移动件背离所述固定件的一侧;
至少一支撑板,至少一所述支撑板设于所述支架远离所述移动件的一端,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架可拆卸连接;以及
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可拆卸地设于至少一所述支撑板,另一端设有安装部,并通过所述安装部与所述中模可拆卸连接。
10.一种层叠模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模具设备包括:
架体;
中模,所述中模设于所述架体;
前模,所述前模设于所述架体,并与所述中模活动连接;
后模,所述后模设于所述架体,并位于所述中模背离所述前模的一侧,所述后模与所述中模活动连接;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的底座连接所述架体;所述承载装置的支撑机构连接所述中模,用于支撑所述中模;所述承载装置的调节机构用于调整所述中模的高度。
CN202220417508.1U 2022-02-28 2022-02-28 承载装置和层叠模具设备 Active CN2173732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17508.1U CN217373235U (zh) 2022-02-28 2022-02-28 承载装置和层叠模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17508.1U CN217373235U (zh) 2022-02-28 2022-02-28 承载装置和层叠模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73235U true CN217373235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100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17508.1U Active CN217373235U (zh) 2022-02-28 2022-02-28 承载装置和层叠模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732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7241B (zh) 金属板材的连续冲压模具
CN105562519A (zh) 一种模具夹紧装置
CN210940866U (zh) 压合成型装置
CN217373235U (zh) 承载装置和层叠模具设备
CN103448218B (zh) 成型机
KR102225199B1 (ko) 범용프레스 장착형 장열 녹아웃장치 및 트랜스퍼 금형장치 적용 범용프레스
CN114536669A (zh) 承载装置和层叠模具设备
CN209334959U (zh) 一种激光打标用多穴夹紧治具
CN209190326U (zh) 可调夹持工装
CN215013259U (zh) 一种易更换模具的巧克力浇注设备
CN201186322Y (zh) 一种用于金属壁板成形的模具
CN212579283U (zh) 一种快速定位模具
CN218452911U (zh) 轴箱体立式加工一序装夹装置
CN213319700U (zh) 一种定位载具
CN103111509A (zh) 一种车窗框条三维可调一次性冲孔装置
CN212370967U (zh) 冲头连接结构和模具
CN217293141U (zh) 一种用于模具固定的可调装夹治具
CN220261717U (zh) 成形模具及成形装置
CN205629330U (zh) 一种滑脚组件及应用其的动模板支撑结构
CN112571796A (zh) 一种可调平的3d打印成型平台
CN216152904U (zh) 一种减少滑板移动阻力的滑台机构
CN217571771U (zh) 一种五轴加工中心用高刚性滑座滑枕结构
CN211416051U (zh) 一种超大模腔数注坯系统底座
CN208994660U (zh) 一种送料装置
CN217889469U (zh) 模桥结构以及卧式压铸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