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55207U - 一种转轴连接结构及传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轴连接结构及传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55207U CN217355207U CN202221238686.4U CN202221238686U CN217355207U CN 217355207 U CN217355207 U CN 217355207U CN 202221238686 U CN202221238686 U CN 202221238686U CN 217355207 U CN217355207 U CN 2173552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ng
- rotating shaft
- shaft
- elastic
- shaft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转轴连接结构及传感装置,涉及传感设备的技术领域,作为传感组件的第一转动件以及作为基座的第二转动件,之间通过旋转轴实现相对转动,旋转轴一端设置有大于第二轴孔的限位部,限位部被配置为与第二转动件配合限制旋转轴的第一轴向自由度,旋转轴上还设有第二卡扣部,第二卡扣部被配置为与第一卡扣部卡扣配合,以限制旋转轴的第二轴向自由度。旋转轴既实现了基座与传感组件之间的角度调整,又通过限位部以及第二卡扣部之间能够让旋转轴与基座、传感组件之间限位配合,减少了转轴连接结构所涉及的零部件,又保证了转轴连接结构原有的功能,从而节省了结构成本以及生产成本,也降低了装置的加工及安装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轴连接结构及传感装置。
背景技术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在智能家居领域中,一般采用不同种类的传感设备在某一区域内,例如在卧式、客厅灯区域,检测相应区域内是否具有人、物等所需检测的对象存在或情况的发生,在实际使用中,传感设备一般需要通过调整传感角度以提高其检测精度。目前,传感角度的调整会采用结构较为简单的转轴组件,但是,现有的转轴组件中由于还包括了限位部、固定件等不同的用途的零部件,因此,转轴组件整体结构相对复杂且涉及零件数量多,导致传感设备的加工、安装过程难度较大且效率较低,大幅增加了传感设备的各项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轴连接结构及传感装置,解决传感装置中转轴连接结相对复杂,且涉及零件数量较多等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轴连接结构,应用于传感装置,包括:
第一转动件,其内部设置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转动件设置有第一卡扣部;
第二转动件,其内部贯通有第二轴孔;
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可依次活动穿接于所述第二轴孔及所述第一轴孔,以使所述第一转动件及所述第二转动件可绕所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线相对转动;
所述旋转轴一端设置有大于所述第二轴孔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转动件配合限制所述旋转轴的第一轴向自由度;
所述旋转轴上还设有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二卡扣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卡扣部卡扣配合,以限制所述旋转轴的第二轴向自由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之间设置有止转限位组件;
或,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一转动件之间设置有止转限位组件;
所述止转限位组件用于限制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一转动件或所述第二转动件之间相对转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止转限位组件包括:
第一止转部,设置于所述旋转轴,并且所述第一止转部位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部;
第二止转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件或所述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止转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止转部相互配合,以限制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一转动件或所述第二转动件之间的相对转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当所述止转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之间,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孔之间可形成紧配合;
当所述止转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一转动件之间,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轴孔之间可形成紧配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旋转轴包括:
转轴本体,用于穿接所述第一轴孔及所述第二轴孔,以提供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转动的空间;
限位板,设置在所述转轴本体的第一端以形成所述限位部;
弹性柱,设置在所述转轴本体的第二端,所述弹性柱上设置有弹性扣结构,所述弹性扣结构可与所述第一卡扣部卡扣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轴孔贯通所述第一转动件,以使所述旋转轴可从所述第一轴孔穿出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位于所述第一轴孔一端的外沿形成所述第一卡扣部;
所述弹性扣结构包括大于所述第一轴孔的常规状态,以及在外力作用下收缩至小于所述第一轴孔的压缩状态,所述弹性扣结构可在压缩状态下穿过所述第一轴孔,并在穿出所述第一轴孔后弹性复位至所述常规状态并与所述第一卡扣部相配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柱包括:
第一弹性部;
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一弹性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之间间隔形成有弹性收缩空间;
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上均设有所述弹性扣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收缩空间内还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线设置,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部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弹性收缩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收缩空间的周部还设有两相对设置的支撑件,两所述支撑件分别连接于所述加强筋的相对两侧。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传感装置,包括:
如上所述的转轴连接结构;
基座,其被配置为所述第二转动件;
传感组件,所述第一转动件设置于所述传感组件,以使所述传感组件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基座摆转运动,改变所述传感组件与所述基座之间的相对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转轴连接结构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通过旋转轴实现相对转动。并在旋转轴一端设置限位部,使限位部与第二转动件配合限制旋转轴的第一轴向自由度,在旋转轴上设置第二卡扣部,让第二卡扣部可与第一转动件上的第一卡扣部卡扣配合并限制旋转轴的第二轴向自由度。
在传感装置的应用中,基座与传感组件可通过旋转轴实现相对角度的调整,并且旋转轴上的限位部以及第二卡扣部之间能够让旋转轴与基座、传感组件之间限位配合,第二卡扣部与第一卡扣部之间实现了旋转轴与基座、传感组件之间的可拆连接,将功能部件集成在旋转轴以及基座、传感组件上,既减少了转轴连接结构所涉及的零部件,又保证了转轴连接结构原有的功能,从而节省了结构成本以及生产成本,也降低了装置的加工及安装难度。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传感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传感装置旋转轴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传感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部放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转轴连接结构拆卸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旋转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旋转轴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第一转动件;11、第一轴孔;12、第一卡扣部;20、第二转动件;21、第二轴孔;22、第二止转部;30、旋转轴;31、限位部;32、第二卡扣部;33、第一止转部;34、转轴本体;341、弹性柱;3411、第一弹性部;3412、第二弹性部;3413、弹性收缩空间;342、弹性扣结构;343、加强筋;344、支撑件;40、基座;41、支撑部;50、传感组件;51、保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轴连接结构,其可应用于传感装置,旨意在于提供传感装置调整传感角度的功能,并且减少传感装置中转轴连接结构所涉及的零部件,以降低所应用装置的加工、装配难度和成本。
另外说明的是,该转轴连接结构还可应用在其他采用转轴实现转动连接的任意两零部件上,所述的转轴连接结构也同样能够实现简化结构及减少零部件等效果。
具体的,转轴连接结构包括需要实现相对转动的第一转动件10以及第二转动件20,其中,第一转动件10内部设置有第一轴孔11,第一轴孔11可以是贯通设置在第一转动件10上的通孔,也可以是非贯通设置的盲孔,为了实现旋转轴30的限位连接,第一转动件10设置有第一卡扣部12,这里,第一卡扣部12可以设置在第一轴孔11的孔壁或位于第一轴孔11外的第一转动件10表面,相应的,第二转动件20内部贯通有第二轴孔21,第二轴孔21贯通第二转动件20目的是为了便于旋转轴30的装配,让旋转轴30能够从第二轴孔21的一端穿入其孔内,并从其另一端穿出,当然,在实际生产制造中,也同样可以将第二轴孔21设置为盲孔结构,以便于隐藏旋转轴30,提升装置的美观度。
第一转动件10以及第二转动件20之间通过旋转轴30实现相对的旋转运动,旋转轴30能够限制第一转动件10与第二转动件20在旋转轴30的径向方向上的自由度,仅提供第一转动件10与第二转动件20在旋转轴30周向方向上的自由度。根据上述的结构,在装配过程中,旋转轴30依次活动穿接于第二轴孔21及第一轴孔11,以使第一转动件10及第二转动件20可绕旋转轴30的中心轴线相对转动。
旋转轴30一端设置有大于第二轴孔21的限位部31,限位部31被配置为与第二转动件20配合限制旋转轴30的第一轴向自由度。旋转轴30上还设有第二卡扣部32,第二卡扣部32被配置为与第一卡扣部12卡扣配合,以限制旋转轴30的第二轴向自由度。
这里所述的第一轴向自由度以及第二轴向自由度,具体为旋转轴30沿轴向运动的两个相对的自由度,在装配状态下,旋转轴30设有第二卡扣部32的一端从第二转动件20一侧沿轴向方向运动依次穿入第二轴孔21以及第一轴孔11,在此过程中,第二卡扣部32会沿靠近第一卡扣部12的方向运动,并最终与第一卡扣部12之间实现卡扣配合,限位部31也会沿靠近第二转动件20的方向运动,最终抵贴在第二转动件20上或与第二转动件20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第一卡扣部12与第二卡扣部32的配合,能够避免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旋转轴30沿第二轴向自由度方向被拔出第一轴孔11及第二轴孔21的情况,限位部31则能够防止旋转轴30沿第一轴向自由度进一步插入第一轴孔11及第二轴孔21,起到轴向限位的作用,让旋转轴30的装配状态下保持稳定。
当第一转动件10及第二转动件20需要进行拆卸分离时,用户可对旋转轴30施加沿第二轴向自由度方向的作用力,并且其作用力大于第一卡扣部12与第二卡扣部32之间卡扣连接的临界点时,第二卡扣部32即会脱离第一卡扣部12,从而让旋转轴30能够沿第二轴向自由度方向拔出第一轴孔11以及第二轴孔21,完成旋转轴30的拆卸,也解除了对第一转动件10以及第二转动件20在旋转轴30径向方向上的限位。这里,旋转轴30的装配状态下,限位部31可以是至少部分内嵌于第二转动件20上,也可以是凸出于第二转动件20表面,由此,可以在旋转轴30的拆卸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施力空间,用户可通过手部抓持限位部31将旋转轴30拔出,也可以通过工具撬动限位部31与第二转动件20之间的间隙,以将旋转轴30撬出。
或,在感应装置的应用中,通过拆卸作为第一转动件10的传感组件50的保护壳51,以消除对旋转轴30的限位,再通过解除第一卡扣部12与第二卡扣部32之间卡扣连接关系,使旋转轴30得以从第一轴孔11以及第二轴孔21中脱出。
为了降低加工难度,限位部31以及第二卡扣部32可与旋转轴30本体一体成型,其可通过注塑、吹塑、铸造等一体成型加工工艺来实现旋转轴30的整体成型,以达到减少加工工序,所需加工的零部件数量等效果。而采用卡扣结构的安装方式不仅能够减少用于转轴连接结构中限位零部件以及固定零部件的使用,还能够降低旋转轴30的拆装难度,达到减少涉及零部件数量以及降低加工、装配难度的目的。
通过实施上述的技术方案,该转轴连接结构在实现了第一转动件10与第二转动件20相对角度调整的基础上,旋转轴30通过限位部31以及第一卡扣部12与第二卡扣部32之间的配合还实现在第一转动件10、第二转动件20上的限位,减少了结构所涉及的零部件数量,简化了整体的装配结构,并且,旋转轴30与第一转动件10之间通过卡扣结构实现可拆连接,不仅降低了旋转轴30的拆装难度,将卡扣结构整合到旋转轴30及第一转动件10上,还进一步减少了装配零部件的使用,进而降低了结构成本以及生产成本。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传感装置包括基座40以及传感组件50,上述转轴连接结构在传感装置的应用中,基座40被配置为第二转动件20,传感组件50被配置为第一转动件10,或第一转动件10可配置为传感组件50的任一零部件,以使传感组件50与基座40之间通过旋转轴30实现相对摆转,最终改变传感组件50与基座40之间的相对角度。
而在实际使用状态下,基座40作为传感装置的整体支撑结构,其被配置为放置在支撑面上,以支撑传感组件50,用户可对传感组件50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从而让传感组件50绕旋转轴30的转动轴线相对基座40作摆转运动,实现传感角度的调整。传感装置通过应用转轴连接结构,在实现基座40与传感组件50相对角度调整的基础上,旋转轴30上的限位部31以及第一卡扣部12与第二卡扣部32之间的配合还能够让旋转轴30限位安装在基座40与传感组件50上,并且卡扣连接的方式还降低了旋转轴30在基座40及传感组件50上的拆装难度,将限位、固定等部件集成在旋转轴30以及基座40、传感组件50上,既减少了转轴连接结构所涉及的零部件,又保证了转轴连接结构原有的功能,从而节省了结构成本以及生产成本,降低了装置的加工及安装难度。
具体的,传感组件50用于检测感知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是否有人员存在,当然,传感组件50还可根据传感装置的具体使用场景,将其设置为用于检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是否有物体存在/移动,或检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是否有异常情况(温度过高、浓烟过大等)的发生。
本实施方式中,以基座40所放置的支撑面为水平面为例,旋转轴30所提供基座40以及传感组件50的摆转方向可以为沿水平方向左右摆转的方向,即旋转轴30的转动轴线沿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设置,也可以为如图1-图2所示的,提供基座40以及传感组件50沿竖直方向上下摆转/俯仰摆转的方向,即旋转轴30的转动轴线沿平行于水平面的方向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基座40的上侧提供有用于安装传感组件50的安装空间,基座40位于安装空间的左右两侧分别凸设有支撑部41,传感组件50至少部分嵌置在两支撑部41之间所形成的安装空间内。
可以理解的,传感组件50包括用于实现检测感知的传感模块(图未示),以及包覆在感知模块外部的保护壳51,而这里的保护壳51则可理解为上述的第一转动件10,支撑部41则可理解为上述的第二转动件20,第一轴孔11设置在保护壳51的相对两侧,相应的,第二轴孔21也分别贯通在两支撑部41上,旋转轴30通过在支撑部41的外侧依次穿入第二轴孔21以及保护壳51的第一轴孔11内,最终,旋转轴30的第二卡扣部32与保护壳51内所设置的第一卡扣部12形成卡扣连接,完成基座40、传感组件50以及旋转轴30的安装。在需要改变传感装置的传感角度时,可以对传感组件50施加绕旋转轴30周向运动的作用力,从而调节传感组件50位于支撑面上的相对角度,完成改变传感组件50的感知方向及范围。
以下为转轴连接结构的进一步实施方式,其可以将第一转动件10理解为上述的传感组件50,将第二转动件20理解为上述的基座40。
一实施方式中,旋转轴30与第二转动件20之间设置有止转限位组件。
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旋转轴30与第一转动件10之间设置有止转限位组件。
止转限位组件用于限制旋转轴30与第一转动件10或第二转动件20之间的轴向旋转自由度,这样,能够避免旋转轴30与第一转动件10或第二转动件20之间相互摩擦,在第一转动件10与第二转动件20相对转动的过程中,仅第一转动件10或第二转动件20与旋转轴30之间产生摩擦,减少旋转轴30的磨损,延长转轴连接结构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止转限位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止转部33以及第二止转部2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止转部33设置于旋转轴30,并且第一止转部33位于旋转轴30的外周部,第二止转部22设置于第一转动件10或第二转动件20,在旋转轴30的装配状态下,第二止转部22的设置位置与第一止转部33相对应,以使两者能够在旋转轴30的周向上形成配合,以限制旋转轴30与第一转动件10或第二转动件20之间的相对转动。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止转部33为设置在限位部31上的凹槽,对应的,第二止转部22为设置在第二转动件20上的凸块,在旋转轴30插接装配在第一转动件10以及第二转动件20上后,第二止转部22对应插设在第一止转部33上,从而避免旋转轴30相对于第二轴孔21作周向运动。
当然,第一止转部33也可以设置在旋转轴30的本体上,也可以采用限位部31作为第一止转部33。在采用限位部31作为第一止转部33的情况下,限位部31可以为板状结构,限位部31沿旋转轴30的径向截面形状为非圆形,或者可以为与旋转轴30的转动轴线偏心设置的圆形,对应的,地而转动件表面开设用于嵌置限位部31的嵌槽,嵌槽的结构与设置位置对应于限位部31,从而让旋转轴30在插接装配于第一转动件10及第二转动件20后,限位部31能够至少部分嵌置在嵌槽内,以通过限位件与嵌槽的相互配合,实现旋转轴30在第二转动件20上的止转。而本例中由于第一止转部33设置在限位部31上,因此限位部31截面可以设置为如图2所示的圆形,而基座40表面也相应设置有圆形的嵌槽。
而为了让基座40与传感组件50之间在常规情况下(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相对固定的状态,本实施方式采用轴孔之间紧配合的实施方式。
一实施方式中,当止转限位组件设置于旋转轴30与第二转动件20之间,旋转轴30的外周面与第一轴孔11之间可形成紧配合。
可选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当止转限位组件设置于旋转轴30与第一转动件10之间,旋转轴30的外周面与第二轴孔21之间可形成紧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紧配合可以理解为旋转走和第一轴孔11或第二轴孔21相互楔紧,在外力对传动组件施加大于上述两者间的楔紧力的状态下方可实现基座40与旋转轴30之间或传感组件50与旋转轴30之间的相互转动。满足基座40与传感组件50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固定,用户在拨动传感组件50时能够让传感组件50相对基座40摆转的要求。而为了减小旋转轴30与基座40或传感组件50之间的摩擦,可在旋转轴30与第一轴孔11或第二轴孔21之间设置保护件的方式,保护件可以为具有一定弹性的胶套。
此外,第一卡扣部12与第二卡扣部32之间可以通过弹性卡扣的方式实现卡扣配合,弹性卡扣的结构一般包括扣槽以及扣体,在第一卡扣部12为扣槽的情况下,第二卡扣部32为扣体,反之,在第一卡扣部12为扣体的情况下,第二卡扣部32为扣槽。
而为了进一步节省传感装置的加工成本,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轴30包括转轴本体34,转轴本体34用于穿接第一轴孔11及第二轴孔21,以提供第一转动件10与第二转动件20相对转动的空间,限位板作为上述的限位部31设置在转轴本体34的第一端。
在转轴本体34的第二端设置有弹性柱341,弹性柱341被配置为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能够产生形变,并在外力消失的情况下弹性复位至其初始状态,弹性柱341上设置有弹性扣结构342,弹性扣结构342作为上述的第二卡扣部32可与第一卡扣部12形成卡扣连接。
这里,第一轴孔11贯通第一转动件10,以使旋转轴30可从第一轴孔11穿出第一转动件10,在同一组转轴连接结构中,第一转动件10远离第二转动件20的一侧,第一转动件10位于第一轴孔11端部的外沿表面形成第一卡扣部12,通过第一转动件10的表面直接形成第一卡扣部12以对第二卡扣部32直接形成限位,节省了第一转动件10额外加工第一卡扣部12的工艺步骤。
在弹性柱341的作用下,弹性扣结构342包括大于第一轴孔11的常规状态,以及在外力作用下收缩至小于第一轴孔11的压缩状态,弹性扣结构342可在压缩状态下穿过第一轴孔11,并在穿出第一轴孔11后弹性复位至常规状态抵于第一转动件10的表面,即实现与第一卡扣部12相配合。
如图6-图7所示,进一步,弹性柱34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弹性部3411与第二弹性部3412,第一弹性部3411与第二弹性部3412之间间隔形成有弹性收缩空间3413,第一弹性部3411与第二弹性部3412上均设有弹性扣结构342。
在旋转轴30装配过程中,第一弹性部3411与第二弹性部3412在无外力作用下均处于常规状态,此时,第一弹性部3411上的弹性扣结构342与第二弹性部3412上的弹性扣结构342间距大于第二轴孔21以及第一轴孔11的直径,在旋转轴30从第二轴孔21一端插入时,第二转动件20或第二轴孔21的孔壁会挤压两相对的弹性扣结构342,从而将第一弹性部3411与第二弹性部3412朝弹性收缩空间3413方向挤压,最终让两弹性扣结构342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二轴孔21的直径以形成压缩状态,而让旋转轴30沿第一轴向自由度方向持续运动,两弹性扣结构342分别从第一轴孔11远离第二轴孔21的一端穿出后,第一轴孔11的孔壁释放两弹性扣结构342,从使第一弹性部3411与第二弹性部3412弹性复位至常规状态,最终让两弹性扣结构342能够抵在第一转动件10的第一卡扣部12上,完成装配。
在旋转轴30拆卸过程中,第一弹性部3411与第二弹性部3412在装配状态下均处于常规状态,此时,在对旋转轴30施加第二轴向自由度方向的作用力时,第一转动件10或第一轴孔11的孔壁会挤压两相对的弹性扣结构342,从而将第一弹性部3411与第二弹性部3412朝弹性收缩空间3413方向挤压,最终让两弹性扣结构342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一轴孔11的直径以形成压缩状态,而让旋转轴30沿第二轴向自由度方向持续运动,两弹性扣结构342分别从第二轴孔21远离第一轴孔11的一端拔出后,第二轴孔21的孔壁释放两弹性扣结构342,从使第一弹性部3411与第二弹性部3412弹性复位至常规状态,完成拆卸。
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扣结构342远离限位部31的一侧设置有斜面,该斜面由旋转轴30的第二端往第一端方向向外倾斜,并且,在第一弹性部3411与第二弹性部3412处于常规状态下,第二轴孔21的直径数值范围处于斜面上,从而让旋转轴30在插入第二轴孔21的过程中,弹性扣结构342能够通过斜面滑入第二轴孔21内,有利于旋转轴30的安装。
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30的弹性收缩空间3413内还设置有加强筋343,加强筋343沿旋转轴30的中心轴线设置,加强筋343分别与第一弹性部3411及第二弹性部3412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弹性收缩空间3413。
弹性收缩空间3413的周部还设有两相对设置的支撑件344,两支撑件344分别连接于加强筋343的相对两侧,以使旋转轴30在设置有第一弹性部3411与第二弹性部3412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其结构强度,保证基座40与传感组件50之间的稳定性以及旋转轴30的耐用性。
综上,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传感装置,传感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的转轴连接结构,简化了基座40与传感组件50之间的转动结构,减少了装置的结构成本,进而降低了装置的加工及装配难度。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转轴连接结构,应用于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转动件(10),其内部设置有第一轴孔(11),所述第一转动件(10)设置有第一卡扣部(12);
第二转动件(20),其内部贯通有第二轴孔(21);
旋转轴(30),所述旋转轴(30)可依次活动穿接于所述第二轴孔(21)及所述第一轴孔(11),以使所述第一转动件(10)及所述第二转动件(20)可绕所述旋转轴(30)的中心轴线相对转动;
所述旋转轴(30)一端设置有大于所述第二轴孔(21)的限位部(31),所述限位部(31)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二转动件(20)配合限制所述旋转轴(30)的第一轴向自由度;
所述旋转轴(30)上还设有第二卡扣部(32),所述第二卡扣部(32)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卡扣部(12)卡扣配合,以限制所述旋转轴(30)的第二轴向自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30)与所述第二转动件(20)之间设置有止转限位组件;
或,所述旋转轴(30)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0)之间设置有止转限位组件;
所述止转限位组件用于限制所述旋转轴(30)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0)或所述第二转动件(20)之间相对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转限位组件包括:
第一止转部(33),设置于所述旋转轴(30),并且所述第一止转部(33)位于所述旋转轴(30)的外周部;
第二止转部(22),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件(10)或所述第二转动件(20),所述第二止转部(22)用于与所述第一止转部(33)相互配合,以限制所述旋转轴(30)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0)或所述第二转动件(20)之间的相对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止转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旋转轴(30)与所述第二转动件(20)之间,所述旋转轴(30)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孔(11)之间可形成紧配合;
当所述止转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旋转轴(30)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0)之间,所述旋转轴(30)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轴孔(21)之间可形成紧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30)包括:
转轴本体(34),用于穿接所述第一轴孔(11)及所述第二轴孔(21),以提供所述第一转动件(10)与所述第二转动件(20)相对转动的空间;
限位板,设置在所述转轴本体(34)的第一端以形成所述限位部(31);
弹性柱(341),设置在所述转轴本体(34)的第二端,所述弹性柱(341)上设置有弹性扣结构(342),所述弹性扣结构(342)可与所述第一卡扣部(12)卡扣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孔(11)贯通所述第一转动件(10),以使所述旋转轴(30)可从所述第一轴孔(11)穿出所述第一转动件(10),所述第一转动件(10)位于所述第一轴孔(11)一端的外沿形成所述第一卡扣部(12);
所述弹性扣结构(342)包括大于所述第一轴孔(11)的常规状态,以及在外力作用下收缩至小于所述第一轴孔(11)的压缩状态,所述弹性扣结构(342)可在压缩状态下穿过所述第一轴孔(11),并在穿出所述第一轴孔(11)后弹性复位至所述常规状态并与所述第一卡扣部(12)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转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柱(341)包括:
第一弹性部(3411);
第二弹性部(3412),与所述第一弹性部(341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弹性部(3411)与所述第二弹性部(3412)之间间隔形成有弹性收缩空间(3413);
所述第一弹性部(3411)与所述第二弹性部(3412)上均设有所述弹性扣结构(34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收缩空间(3413)内还设置有加强筋(343),所述加强筋(343)沿所述旋转轴(30)的中心轴线设置,所述加强筋(343)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部(3411)及所述第二弹性部(3412)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弹性收缩空间(341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收缩空间(3413)的周部还设有两相对设置的支撑件(344),两所述支撑件(344)分别连接于所述加强筋(343)的相对两侧。
10.一种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轴连接结构;
基座(40),其被配置为所述第二转动件(20);
传感组件(50),所述第一转动件(10)设置于所述传感组件(50),以使所述传感组件(50)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基座(40)摆转运动,改变所述传感组件(50)与所述基座(40)之间的相对角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38686.4U CN217355207U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一种转轴连接结构及传感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38686.4U CN217355207U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一种转轴连接结构及传感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55207U true CN217355207U (zh) | 2022-09-02 |
Family
ID=83014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238686.4U Active CN217355207U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一种转轴连接结构及传感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55207U (zh) |
-
2022
- 2022-05-20 CN CN202221238686.4U patent/CN21735520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406745B2 (en) | Wheel assembly | |
US6158978A (en) | Blower housing motor mount adapter and gaskets | |
US7992255B2 (en) | Hinge and interference apparatus for the same | |
KR100942316B1 (ko) | 다용도 흡착판 | |
US7478790B2 (en) |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compressor | |
EP3827704B1 (en) | Connecting structure between feet and central member | |
GB2460953A (en) |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 |
CN112750640B (zh) | 电子设备及其外壳 | |
US20230041061A1 (en) | Electric motor having a fan guard and rotor shaft mounted rotatably relative to the fan guard and angle sensor | |
CN217355207U (zh) | 一种转轴连接结构及传感装置 | |
WO2023279999A1 (zh) | 自锁机构、马达及线性致动器 | |
GB2379335A (en) |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a rotor | |
EP1803607B1 (en) | Mirror surface angle adjuster | |
CN210461423U (zh) | 轴承座、轴承座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0250995B (zh) | 吸尘器地刷以及吸尘器 | |
US5085406A (en) | Thumb wheel for a jack | |
CN213309435U (zh) | 一种马桶座圈的连接结构及马桶 | |
JP5918027B2 (ja) | タイヤバルブユニット | |
US10913312B1 (en) | Caster assembly | |
CN211222900U (zh) | 一种胶轮 | |
JP2758565B2 (ja) | 家具の脚構造 | |
CN220570566U (zh) | 保护壳 | |
CN219555129U (zh) | 无线耳机充电盒 | |
CN216953576U (zh) | 一种温控器旋钮安装结构及热水器 | |
CN210242820U (zh) | 一种传感器及传感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