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48130U - 一种观锚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观锚平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48130U CN217348130U CN202221340502.5U CN202221340502U CN217348130U CN 217348130 U CN217348130 U CN 217348130U CN 202221340502 U CN202221340502 U CN 202221340502U CN 217348130 U CN217348130 U CN 2173481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platform
- hull
- anchor
- ey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观锚平台,其包括平台板和防护栏,平台板的一边为转接边,其余的边均为悬出边,所述转接边翻转连接于船体甲板和船体外板的连接处,所述平台板能够从与所述船体外板共面状态向所述船体外板外侧翻转至水平状态;防护栏连接于所述平台板,在所述平台板处于所述水平状态时,所述防护栏分布于所述平台板的所有所述悬出边的上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观锚平台,防护栏对位于平台板上的船员起到保护作用,降低了船员观锚时的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观锚平台。
背景技术
船舶收锚时,为观测锚与锚唇或锚穴之间的贴合情况以及抛锚时锚链的状态,需设置观锚平台供船员观察,以确保锚回收到位和锚链处于安全状态。
目前,现有的翻转式观锚平台未设置保护栏杆,在船员通过观锚平台观测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亟需一种观锚平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观锚平台,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观锚平台具有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观锚平台,包括:
平台板,其一边为转接边,其余的边均为悬出边,所述转接边翻转连接于船体甲板和船体外板的连接处,所述平台板能够从与所述船体外板共面状态向所述船体外板外侧翻转至水平状态;
防护栏,连接于所述平台板,在所述平台板处于所述水平状态时,所述防护栏分布于所述平台板的所有所述悬出边的上侧。
作为上述观锚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栏包括多个立柱和多个链条,所述立柱呈角度连接于所述平台板,多个所述立柱沿着所述悬出边间隔分布,部分数量的所述链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其余数量的所述链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立柱和所述船体外板。
作为上述观锚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之间,和/或,所述立柱和所述船体外板之间连接有多个沿着竖向间隔分布的所述链条。
作为上述观锚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立柱通过转接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平台板。
作为上述观锚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接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底座板、第一转轴和第一套筒,两个所述第一底座板连接于所述平台板,所述第一转轴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底座板,所述第一套筒转动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且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底座板之间,所述立柱的底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
作为上述观锚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接组件还包括限位板和第一定位销,所述限位板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底座板之间,在所述水平状态时,所述限位板抵接于所述立柱背离所述船体外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定位销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底座板并抵接于所述立柱朝向所述船体外板的一侧。
作为上述观锚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平台板上设置有第二眼环,所述第二眼环与所述转接边具有间隔,所述船体外板上转动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船体甲板具有间隔,提拉绳索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眼环,另一端为施力端,所述施力端绕过所述滑轮朝向所述船体外板的内侧的下方延伸。
作为上述观锚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船体外板上设置有两个相互间隔的第二眼板,所述滑轮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眼板之间,所述平台板上设置有第三眼板,所述平台板与所述船体外板共面时,所述第三眼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眼板之间,且同时穿设有插销。
作为上述观锚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平台板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翻转连接组件翻转连接于所述船体甲板和所述船体外板的连接处,所述翻转连接组件包括两个第二底座板、J形连接件、第二转轴及第二套筒,两个所述第二底座板连接于所述船体甲板和所述船体外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二转轴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底座板,所述第二套筒转动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且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底座板之间,所述J形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平台板的所述转接边。
作为上述观锚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J形连接件包括依次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三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平台板,所述第二转轴距所述船体甲板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转轴距所述船体外板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观锚平台,平台板翻转连接于船体甲板和船体外板的连接处,在不需要观锚时,将平台板翻转至与船体外板共面,将平台板作为船体外板的一部分,在需要观锚时,将平台板翻转至处于水平状态,此时,防护栏分布于平台板的所有悬出边的上侧,对位于平台板上的船员起到保护作用,降低安全隐患。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观锚平台,降低了船员观锚时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观锚平台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观锚平台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翻转连接组件处的局部视图;
图4是图2中翻转连接组件处的局部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观锚平台在竖直状态和水平状体的部分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观锚平台在水平状体的部分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观锚平台在竖直状态的部分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观锚平台在翻转过程中的一个状态的部分侧视图;
图9是图2中A向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转接组件处的局部视图;
图11是图2中转接组件处的局部视图;
图12是图1中K-K处的剖面在翻转过程中的多个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第二眼板处的局部视图。
图中:
100、船体甲板;101、船体外板;
1、平台板;2、防护栏;3、转接组件;6、翻转连接组件;7、平台框;
21、立柱;22、链条;31、第一底座板;32、第一转轴;33、第一套筒;34、限位板;35、第一定位销;36、第一小链;41、第一眼环;42、第一眼板;43、固定绳索;51、第二眼环;52、滑轮;53、提拉绳索;54、第二眼板;55、第三眼板;56、插销;57、第三垫板;58、第四垫板;61、第二底座板;62、J形连接件;63、第二转轴;64、第二套筒;65、第二定位销;66、斜撑板;67、第二小链;71、底横挡;
621、第一连接部;622、第二连接部;623、第三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安装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观锚平台,其包括平台板1和防护栏2,平台板1的一边为转接边,其余的边均为悬出边,转接边翻转连接于船体甲板100和船体外板101的连接处,平台板1能够从与船体外板101共面状态向船体外板101外侧翻转至水平状态;防护栏2连接于平台板1,在平台板1处于水平状态时,防护栏2分布于平台板1的所有悬出边的上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观锚平台,平台板1翻转连接于船体甲板100和船体外板101的连接处,在不需要观锚时,将平台板1翻转至与船体外板101共面,将平台板1作为船体外板101的一部分,在需要观锚时,将平台板1翻转至处于水平状态,此时,防护栏2分布于平台板1的所有悬出边的上侧,对位于平台板1上的船员起到保护作用,降低安全隐患。因此,本实施例提出的观锚平台,降低了船员观锚时的安全隐患。
如图1所示,船体外板101上设置有平台框7,平台框7的尺寸与平台板1相适配,在不进行观锚时,平台板1闭合于平台框7内,此时,平台板1与船体外板101共面。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平台板1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翻转连接组件6翻转连接于船体甲板100和船体外板101的连接处,实现了平台板1和船体的翻转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板1的转接边通过两个翻转连接组件6翻转连接于船体甲板100和船体外板101的连接处。
更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翻转连接组件6包括两个第二底座板61、J形连接件62、第二转轴63及第二套筒64,两个第二底座板61连接于船体甲板100和船体外板101的连接处,第二转轴63连接于两个第二底座板61,第二套筒64转动套设于第二转轴63且位于两个第二底座板61之间,J形连接件6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套筒64,另一端连接于平台板1的转接边。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底座板61上同时连接有一个螺栓和螺接于该螺栓尾端的螺母,螺栓的杆部为第二转轴63,在螺母和第二底座板61之间设置有垫片。
具体地,翻转连接组件6还包括第二定位销65,两个第二底座板61上均设置有相正对的定位孔,定位孔与第二转轴63之间具有间隔。在平台板1翻转至水平状态时,第二定位销65插装于两个定位孔,第二定位销65抵接于J形连接件62背离防护栏2的侧壁,限定了J形连接件62的转动,进而保证了平台板1的稳定性。在需要翻转平台板1时,将第二定位销65抽出,使得平台板1能够翻转。
优选地,J形连接件62连接平台板1的一端和平台板1之间连接有斜撑板66,以加强J形连接件62和平台板1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第二定位销65通过第二小链67连接于第二底座板61,避免在第二定位销65抽出定位孔后丢失。
具体地,J形连接件62包括依次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连接部621、第二连接部622和第三连接部623,第一连接部621背离第二连接部62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套筒64,第三连接部623背离第二连接部622的一端连接于平台板1,第二转轴63距船体甲板100的距离等于第二转轴63距船体外板101的距离。如此设置,保证了平台板1从与船体外板101共面状态翻转至水平状态时与船体甲板100共平面,提高了船员登上平台板1的舒适性。在本实施例中,斜撑板66的两端分别焊接于平台板1和第三连接部623。
以下对于第二转轴63距船体甲板100的距离等于第二转轴63距船体外板101的距离时,平台板1翻转至水平状态时与船体甲板100共平面进行具体分析:
如图5所示,实线部分是平台板1与船体外板101共平面状态的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接部621所在的直线、第二连接部622和第三连接部623及船体外板101所在的直线围成四边形,即图5中的点画线表示的四边形ABCD;图5中的虚线部分为平台板1翻转至水平状态的示意图,第一连接部621所在直线、第二连接部622和第三连接部623及船体甲板100所在的直线围成四边形,即图5中的点画线表示的四边形A’B’C’D’,由图5可知,四边形ABCD和A’B’C’D’的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所以第二转轴63的旋转中心O距船体外板101和船体甲板100的距离相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621、第二连接部622和第三连接部623依次垂直连接,所以图5中OC为第二转轴63的轴心距船体外板101的距离,OC’为第二转轴63的轴心距船体甲板100的距离,因此,当第二转轴63距船体甲板100的距离等于第二转轴63距船体外板101的距离时,平台板1翻转至水平状态时与船体甲板100共平面。
具体地,平台板1与船体外板101共平面时,平台板1的内壁抵接于平台框7的外壁。图6为平台板1处于水平状态的示意图,由图6可知,第三连接部623的长度大于平台框7的底横挡71的顶端距平台板1的距离,即d>a。
如图7所示,平台板1从与船体外板101共平面状态刚翻转离开船体外板101的过程中,平台板1的底部的内端点F从船体外板101连接船体甲板100的部位的顶部的外端点E外绕过时,点F、点E和旋转中心O共直线时,平台板1和船体外板101之间的距离最近,因此,为了避免平台板1的底端碰撞到船体外板101,则需要点F和旋转中心O的距离大于点E和旋转中心O的距离,即b>c。
在平台板1离开船体外板101继续向下翻转的过程中,底横挡71的顶端距第三连接部623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见图8,当旋转中心O和底横挡71的顶部的外端点G的连线(图8中的线OG)垂直于第三连接部623时,底横挡71距第三连接部623的距离最小,因此,为了避免平台板1在翻转的过程中,底横挡71碰撞到J形连接件62,需要旋转中心O到点G的距离小于旋转中心O到第三连接部623的距离,即f<e。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连接部621、第二连接部622和第三连接部623依次垂直连接,因此,第二连接部622的长度为旋转中心O到第三连接部623的距离e。
如图2和图9所示,防护栏2包括多个立柱21和多个链条22,立柱21呈角度连接于平台板1,多个立柱21沿着悬出边间隔分布,部分数量的链条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立柱21,其余数量的链条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立柱21和船体外板101。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板1为方形板,在水平状态时,立柱21垂直于平台板1,立柱21设置有两个,两个立柱21分别设置于平台板1远离船体外板101的一边的两端,两个立柱21之间连接链条22,两个立柱21和与各自对应的船体外板101之间连接链条22,防护栏2设置在平台板1的三个悬出边上。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立柱21之间,和/或,立柱21和船体外板101之间连接有多个沿着竖向间隔分布的链条22。多个链条22的设置更好地起到了防护作用。
具体地,立柱21通过转接组件3转动连接于平台板1。在需要收起平台板1时,将立柱21转动至靠近平台板1,避免立柱21对收起作业造成干涉。在本实施例中,立柱21和船体外板101之间连接的链条22连接于船体外板101的内侧,使得平台板1在收起状态时,链条22整个位于船体外板101的内侧,确保平台板1能完全闭合于平台框7。在本实施例中,链条22为带D形卸扣的环链链条。
具体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转接组件3包括两个第一底座板31、第一转轴32和第一套筒33,两个第一底座板31连接于平台板1,第一转轴32连接于两个第一底座板31,第一套筒33转动套设于第一转轴32且位于两个第一底座板31之间,立柱21的底端连接于第一套筒33。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底座板31上同时连接有一个螺栓及螺纹连接于螺栓尾部的螺母,该螺栓的杆部为第一转轴32,且在螺母和第一底座板31之间设置有垫片。
具体地,转接组件3还包括限位板34和第一定位销35,限位板34连接于两个第一底座板31之间,在水平状态时,限位板34抵接于立柱21背离船体外板101的一侧,第一定位销35穿设于两个第一底座板31并抵接于立柱21朝向船体外板101的一侧。限位板34和第一定位销35的配合将立柱21定位于竖直状态。两个第一底座板31上开设有两个相正对的定位孔,定位孔与第一转轴32具有间隔,第一定位销35插装于两个定位孔。在需要翻转立柱21时,将第一定位销35从定位孔抽出,此时,立柱21能够朝向船体外板101方向转动,避免立柱21在平台板1收起时造成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销35通过第一小链36连接于第一底座板31,避免第一定位销35抽出时丢失。
如图1和图2所示,平台板1上设置有第一眼环41,第一眼环41与转接边具有间隔,船体外板101上设置有第一眼板42,第一眼板42和船体甲板100具有间隔,第一眼环41和第一眼板42之间连接有固定绳索43,在水平状态时,固定绳索43处于张紧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板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眼环41,两个第一眼环41分别设置于平台板1上与转接边相对的悬出边的两端,相应地,平台框7上方的船体外板101上设置两个第一眼板42,每个第一眼板42和与其相应的第一眼环41之间连接一个固定绳索43,以将平台板1稳定固定在水平状态。具体地,第一眼板42设置在船体外板101的内侧。固定绳索43为钢丝绳。
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板1上焊接两个第一垫板,每个第一垫板上焊接一个第一眼环41;平台框7上方的船体外板101上焊接两个第二垫板,每个第二垫板上焊接一个第一眼板42。
具体地,如图1和图12所示,平台板1上设置有第二眼环51,第二眼环51与转接边具有间隔,船体外板101上转动设置有滑轮52,滑轮52与船体甲板100具有间隔,提拉绳索5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眼环51,另一端为施力端,施力端绕过滑轮52朝向船体外板101的内侧的下方延伸。通过人工或机械设备拉拽施力端能够拉起平台板1,使平台板1从水平状态翻转至闭合于平台框7;拉住施力端慢慢下放能够将平台板1从闭合状态翻转至水平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提拉绳索53为钢丝绳。在图12中,实线部分为平台板1与船体外板101共面时的示意图,虚线部分为平台板1在水平状态及往上翻转一定角度时的示意图。
如图1和图13所示,船体外板101上设置有两个相互间隔的第二眼板54,滑轮52转动连接于两个第二眼板54之间,平台板1上设置有第三眼板55,平台板1与船体外板101共面时,第三眼板55位于两个第二眼板54之间,且同时穿设有插销56。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框7上方的船体外板101的中部设置有两个第二眼板54,平台板1闭合于平台框7时,第三眼板55刚好移动至两个第二眼板54之间,且三者上的定位孔对正连通,将插销56同时插入第三眼板55和两个第二眼板54的定位孔内,实现了对平台板1的定位。插销56通过第三小链连接于船体外板101的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板1上焊接有第三垫板57,第二眼环51和第三眼板55均焊接于第三垫板57上,船体外板101上焊接有第四垫板58,两个第二眼板54焊接于第四垫板58上。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观锚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台板(1),其一边为转接边,其余的边均为悬出边,所述转接边翻转连接于船体甲板(100)和船体外板(101)的连接处,所述平台板(1)能够从与所述船体外板(101)共面状态向所述船体外板(101)外侧翻转至水平状态;
防护栏(2),连接于所述平台板(1),在所述平台板(1)处于所述水平状态时,所述防护栏(2)分布于所述平台板(1)的所有所述悬出边的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栏(2)包括多个立柱(21)和多个链条(22),所述立柱(21)呈角度连接于所述平台板(1),多个所述立柱(21)沿着所述悬出边间隔分布,部分数量的所述链条(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21),其余数量的所述链条(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立柱(21)和所述船体外板(1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观锚平台,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21)之间,和/或,所述立柱(21)和所述船体外板(101)之间连接有多个沿着竖向间隔分布的所述链条(2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观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1)通过转接组件(3)转动连接于所述平台板(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观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组件(3)包括两个第一底座板(31)、第一转轴(32)和第一套筒(33),两个所述第一底座板(31)连接于所述平台板(1),所述第一转轴(32)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底座板(31),所述第一套筒(33)转动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32)且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底座板(31)之间,所述立柱(21)的底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3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观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组件(3)还包括限位板(34)和第一定位销(35),所述限位板(34)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底座板(31)之间,在所述水平状态时,所述限位板(34)抵接于所述立柱(21)背离所述船体外板(101)的一侧,所述第一定位销(35)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底座板(31)并抵接于所述立柱(21)朝向所述船体外板(101)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板(1)上设置有第二眼环(51),所述第二眼环(51)与所述转接边具有间隔,所述船体外板(101)上转动设置有滑轮(52),所述滑轮(52)与所述船体甲板(100)具有间隔,提拉绳索(5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眼环(51),另一端为施力端,所述施力端绕过所述滑轮(52)朝向所述船体外板(101)的内侧的下方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观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外板(101)上设置有两个相互间隔的第二眼板(54),所述滑轮(52)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眼板(54)之间,所述平台板(1)上设置有第三眼板(55),所述平台板(1)与所述船体外板(101)共面时,所述第三眼板(55)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眼板(54)之间,且同时穿设有插销(56)。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观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板(1)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翻转连接组件(6)翻转连接于所述船体甲板(100)和所述船体外板(101)的连接处,所述翻转连接组件(6)包括两个第二底座板(61)、J形连接件(62)、第二转轴(63)及第二套筒(64),两个所述第二底座板(61)连接于所述船体甲板(100)和所述船体外板(101)的连接处,所述第二转轴(63)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底座板(61),所述第二套筒(64)转动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63)且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底座板(61)之间,所述J形连接件(6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64),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平台板(1)的所述转接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观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J形连接件(62)包括依次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连接部(621)、第二连接部(622)和第三连接部(623),所述第一连接部(621)背离所述第二连接部(6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64),所述第三连接部(623)背离所述第二连接部(6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平台板(1),所述第二转轴(63)距所述船体甲板(100)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转轴(63)距所述船体外板(101)的距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40502.5U CN217348130U (zh) | 2022-05-31 | 2022-05-31 | 一种观锚平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40502.5U CN217348130U (zh) | 2022-05-31 | 2022-05-31 | 一种观锚平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48130U true CN217348130U (zh) | 2022-09-02 |
Family
ID=83017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340502.5U Active CN217348130U (zh) | 2022-05-31 | 2022-05-31 | 一种观锚平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48130U (zh) |
-
2022
- 2022-05-31 CN CN202221340502.5U patent/CN2173481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52271B (zh) | 收放式活动吊运平台及包括其的船舶 | |
CN217348130U (zh) | 一种观锚平台 | |
AU2020101446A4 (en) | Escape device for offshore platform | |
CN110466692A (zh) | 一种潜水员用登船梯 | |
CN107878686A (zh) | 一种船舶用登船梯 | |
CN112723162B (zh) | 一种旋转钩箱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1685500U (zh) | 一种船舶缆桩站柱加强结构 | |
CN209382201U (zh) | 自锁挂钩及包含其的护栏 | |
KR101291055B1 (ko) | 해상 구조물용 체인 고정장치 | |
CN217496458U (zh) | 一种折叠防护装置 | |
KR20180042940A (ko) | 스러스터의 프로펠러 고정부가 안착되는 크래들 및 승강장치로 프로펠러 고정부를 리프팅하는 방법 | |
CN206394818U (zh) | 一种带缆桩和导缆滚轮的组合装置 | |
CN206826867U (zh) | 船舶甲板用活动安全防护网 | |
CN112249241A (zh) | 一种登艇装置 | |
CN215885993U (zh) | 一种吊装托盘 | |
KR20230105145A (ko) | 전자석을 이용한 해양구조물 탑승 보조 장치 | |
CN210391476U (zh) | 一种船舶观光平台的儿童护栏 | |
CN217673091U (zh) | 一种新型救生艇吊架 | |
CN206033073U (zh) | 一种浮船吊用翻转式三脚架 | |
CN113665744A (zh) | 一种船舶的登乘口的防护结构 | |
CN216185812U (zh) | 一种船舶舱内近观检验用便携折叠平台 | |
CN116812068B (zh) | 一种船舶观舱平台及其船舶 | |
CN217754035U (zh) | 新型船用室外梯 | |
CN217174688U (zh) | 一种船闸浮式系船柱剪断式脱缆装置 | |
CN110436332A (zh) | 一种铁路客车海运吊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