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38792U - 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38792U CN217338792U CN202123029127.0U CN202123029127U CN217338792U CN 217338792 U CN217338792 U CN 217338792U CN 202123029127 U CN202123029127 U CN 202123029127U CN 217338792 U CN217338792 U CN 2173387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ne fracture
- area
- plate
- bone
- fractur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包括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所述后外侧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均呈L型,分别符合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和胫骨后外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中间接骨板呈T型,符合胫骨后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的端部相互叠加连接。本装置分为中间接骨板、后内侧接骨板、后外侧接骨板,可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其中2‑3部分组装联合固定骨折,只需要术中微创切口,便于医师操作;各部分组装区均有2个组装锁定孔,2个组装克氏针孔,1个组装普通孔,方便其中2‑3部分接骨板相互连接,组装区接骨板厚度设置保证了接骨板组装后的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
背景技术
当胫骨平台受到直接暴力打击,或高空坠落、侧方倒地的间接暴力打击,导致平台骨质发生塌陷或碎裂。胫骨平台骨折包括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和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临床上,当胫骨平台骨折情况较为严重时,一般会采用接骨板解剖内固定的方式对骨折端进行固定。而现有的胫骨平台骨折用接骨板存在许多缺点,例如:接骨板无克氏针孔或克氏针孔设置位置较单一,术中无法对接骨板临时稳定固定,不易对关节腔进行初步定位,容易将锁定螺钉置入关节腔,关节囊有撕裂时不便于固定缝合,固定近端时远段容易翘起不贴合骨面,不利于远端临时固定及确定接骨板位置,接骨板体部未设置克氏针孔,骨折范围较大且粉碎性骨折时,不能小骨块进行固定;接骨板设置较多锁定孔,易造成应力集中,增加二次骨折风险;接骨板设置长度长,不适用于微创切口,术中手术切口大,对患者创伤大,增加肌肉、软组织、血管神经损伤风险;接骨板可固定骨折类型单一,对于合并后内侧或后外侧骨折需联合其他接骨板进行联合固定;组装式的接骨板主要安装在胫骨的前侧、前外侧,不适用于胫骨后侧平台复杂型骨折,骨折固定不牢固,容易出现骨折移位。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包括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所述后外侧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均呈L型,分别符合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和胫骨后外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中间接骨板呈T型,符合胫骨后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的端部相互叠加连接。
优选的,所述后外侧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所述接骨板本体分为后外侧接骨区和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所述后外侧接骨区为弧形结构,后外侧接骨区上开有2个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所述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上方开有2个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所述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开有组装区上锁定孔,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与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排成一排分布,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设有2个,2个组装区上锁定孔之间的上方开有组装区上克氏针孔,下方开有组装区下组装孔,所述组装区下锁定孔下方开有组装区下克氏针孔。
优选的,所述中间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Ⅰ,所述接骨板本体Ⅰ分为接骨区和组装区,所述接骨区上开有接骨区克氏针孔,所述接骨区克氏针孔上方开有2个接骨区锁定孔,2个所述接骨区锁定孔上下分布,所述组装区上开有2个左右分布的上锁定孔,2个所述上锁定孔之间的上方开有上克氏针孔,下方开有下组装孔,所述下组装孔下方开有下克氏针孔,所述下克氏针孔位于接骨区锁定孔上方,所述组装区的结构与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结构对应,可进行叠加连接。
优选的,所述后内侧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Ⅱ,所述接骨板本体Ⅱ分为后内侧接骨区和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所述后内侧接骨区为弧形结构,后内侧接骨区上开有2个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所述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上方开有2个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所述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开有组装区上锁定孔Ⅰ,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Ⅰ与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排成一排分布,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Ⅰ设有2个,2个组装区上锁定孔Ⅰ之间的上方开有组装区上克氏针孔Ⅰ,下方开有组装区下组装孔Ⅰ,所述组装区下锁定孔Ⅰ下方开有组装区下克氏针孔Ⅰ,所述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的结构与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结构对应,可进行叠加连接。
优选的,所述后外侧接骨板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所述引线槽与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连通,所述中间接骨板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Ⅰ,所述引线槽Ⅰ与上克氏针孔连通,所述后内侧接骨板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Ⅱ,所述引线槽Ⅱ与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连通。
优选的,所述中间接骨板的组装区为弧形结构,接骨区采用斜面结构和平面结构,所述斜面结构与组装区相连。
优选的,所述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的边缘为光滑弧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装置的的宽度和曲度是根据胫骨后侧平台(包括后内侧、后外侧)解剖结构设计,是解剖锁定板,术中无需塑形就能与骨皮质紧密贴合,减少手术操作步骤,手术时间短;接骨板相邻锁定孔之间有一定距离,且厚度均匀,因此接骨板整体性强、强度高,降低术后内固定失败的风险整体长度短,适合用于微创手术切口,术中只需小切口便可置入接骨板,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减少肌肉、软组织、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组装式接骨板每一部分在靠近胫骨后侧、后内侧、后外侧平台,远离胫骨平台部分设计有克氏针孔、锁定孔,孔道分布相对均匀,适用于胫骨后侧平台简单(如单纯后侧、后内侧或后外侧平台骨折)及某些复杂骨折(如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平台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后内侧接骨板、后外侧接骨板和中间接骨板组装区在靠近胫骨后侧平台位置设计厚度薄,且呈弧形设计,插入接骨板可与骨面贴合,减少肌腱、韧带、软组织的摩擦损伤;各部分边缘均为曲面设计,减少与软组织摩擦,降低术后不适感,利于早期锻炼和康复治疗;分为中间接骨板、后内侧接骨板、后外侧接骨板,可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其中2-3部分组装联合固定骨折,只需要术中微创切口,便于医师操作;合适的螺钉孔道设计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术中只需将所需部分的组装区相互叠加组装即可,组装方式简单,可在微创切口内进行组装,方便手术医师术中操作,各部分组装区均有2个组装锁定孔,2个组装克氏针孔,1个组装普通孔,方便其中2-3部分接骨板相互连接,组装区接骨板厚度设置保证了接骨板组装后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外侧接骨板的正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外侧接骨板的背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外侧接骨板的侧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间接骨板的正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间接骨板的背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中间接骨板的侧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内侧接骨板的正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内侧接骨板的背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内侧接骨板的侧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的工作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2中的工作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3中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实施例1
如图1-图9所示,当胫骨平台同时发生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和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时,采用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中的后外侧接骨板1、中间接骨板2和后内侧接骨板3进行治疗,后外侧接骨板1、中间接骨板2和后内侧接骨板3边缘均为光滑弧面结构,可减少肌腱、韧带、软组织摩擦损伤及异物感,所述后外侧接骨板1和后内侧接骨板3均呈L型,分别符合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和胫骨后外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中间接骨板2呈T型,符合胫骨后侧平台解剖结构;
所述后外侧接骨板1包括接骨板本体11,所述接骨板本体11分为后外侧接骨区12和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13,所述后外侧接骨区12为弧形结构,厚度为2-2.5mm,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13厚度为1-1.5mm,后外侧接骨区12上开有2个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14,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14并列排列可在术中置入锁定螺钉后形成“竹筏效应”有效支撑关节面,所述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14上方开有2个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15,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15可在术中临时固定接骨板、判断接骨板位置是否合适以及定位关节面,判断螺钉是否进入关节腔,所述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13开有组装区上锁定孔16,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16与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14排成一排分布,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16设有2个,2个组装区上锁定孔16之间的上方开有组装区上克氏针孔17,下方开有组装区下组装孔18,所述组装区下锁定孔18下方开有组装区下克氏针孔19,后外侧接骨板1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110,引线槽110与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15连通,引线槽110在关节囊有撕裂时便于引缝线缝合关节囊;
所述中间接骨板2包括接骨板本体Ⅰ21,所述接骨板本体Ⅰ21分为接骨区22和组装区23,所述组装区23为弧形结构,厚度为1-1.5mm,接骨区22采用斜面结构和平面结构,斜面结构与组装区23相连,从而便于接骨板插入,无需塑形,减少手术操作及时间,所述接骨区22上开有接骨区克氏针孔24,接骨区克氏针孔24在术中用于临时固定,方便协助调整接骨板的位置,所述接骨区克氏针孔24上方开有2个上下分布的接骨区锁定孔25,接骨区锁定孔25在术中可以用于微调节骨折端,加压固定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和buttress效应,所述组装区23上开有2个左右分布的上锁定孔26,2个所述上锁定孔26之间的上方开有上克氏针孔27,下方开有下组装孔28,所述下组装孔28下方开有下克氏针孔29,所述下克氏针孔29位于接骨区锁定孔25上方,所述组装区23的结构与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13结构对应,两者可以进行叠加连接,组装区23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Ⅰ210,引线槽Ⅰ210与上克氏针孔27连通,引线槽Ⅰ210在关节囊有撕裂时便于引缝线缝合关节囊;
所述后内侧接骨板3包括接骨板本体Ⅱ31,所述接骨板本体Ⅱ31分为后内侧接骨区32和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33,所述后内侧接骨区32为弧形结构,厚度为2-2.5mm,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33厚度为1-1.5mm,后内侧接骨区32上开有2个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34,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34并列排列可在术中置入锁定螺钉后形成“竹筏效应”有效支撑关节面,所述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34上方开有2个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35,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35可在术中临时固定接骨板、判断接骨板位置是否合适以及定位关节面,判断螺钉是否进入关节腔,所述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33开有组装区上锁定孔Ⅰ36,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Ⅰ36与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34排成一排分布,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Ⅰ36设有2个,2个组装区上锁定孔Ⅰ36之间的上方开有组装区上克氏针孔Ⅰ37,下方开有组装区下组装孔Ⅰ38,所述组装区下锁定孔Ⅰ38下方开有组装区下克氏针孔Ⅰ39,所述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33的结构与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23结构对应,两者可以进行叠加连接,所述后内侧接骨板3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Ⅱ310,所述引线槽Ⅱ310与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35连通,引线槽Ⅱ310在关节囊有撕裂时便于引缝线缝合关节囊。
具体固定方式如图10所示,切开关节囊,显露骨折端,先手动复位骨折块,在上克氏针孔27中置入1号克氏针临时固定中间接骨板2,确定关节面,在接骨区克氏针孔24中置入2号克氏针,接骨区克氏针孔24用于临时固定同时可微调中间接骨板2远端,确定中间接骨板2位置位于胫骨正中间,透视确定位置正确;将后外侧接骨板1的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13对应中间接骨板2的组装区23置入切口中,1号克氏针置入组装区上克氏针孔17中,调整位置后,在外侧的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15中置入3号克氏针,初步固定后外侧接骨板1,透视确定位置正确;将后内侧接骨板3的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33对应中间接骨板2的组装区23置入切口中,1号克氏针置入组装区上克氏针孔Ⅰ37中,调整位置后,在外侧的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35中置入4号克氏针,初步后内侧接骨板3,透视确定位置正确;在组装区下克氏针孔19、下克氏针孔29和组装区下克氏针孔Ⅰ39的重叠孔中置入5号克氏针再次确定组装区其他各孔位置对应位置正确,并且协助位于上方的接骨区锁定孔25进一步解剖复位骨折端,将皮质骨螺钉置入位于上方的接骨区锁定孔25中进一步加压固定接骨板的位置,使接骨板与骨贴合,同时微调骨折端便于更好的解剖复位;在对应的组装区下组装孔18、下组装孔28和组装区下组装孔Ⅰ38的重叠孔中置入皮质骨螺钉(除外骨折粉碎严重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使用松质骨螺钉)初步固定三部分接骨板靠近胫骨后侧平台的位置、确定组装区各孔对应位置正确、将后外侧接骨板1、中间接骨板2和后内侧接骨板3三部分稳定连接在一起,再次微调骨折端使其解剖复位后,再在对组装区上锁定孔16、上锁定孔26和组装区上锁定孔Ⅰ36的重叠孔中置入锁定螺钉稳定锁定,然后分别在其余的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14、接骨区锁定孔25、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34中置入锁定螺钉稳定锁定,即初步完成整个后侧平台骨折解剖复位,将位于上方的接骨区锁定孔25中的皮质骨螺钉换成锁定螺钉,取出所有克氏针,透视确定后外侧接骨板1、中间接骨板2和后内侧接骨板3三部分接骨板位置、各螺钉位置及骨折解剖复位,即手术结束。
实施例2
如图4-图9所示,当胫骨平台发生胫骨后内侧平台骨折时,采用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中的中间接骨板2和后内侧接骨板3进行治疗,中间接骨板2和后内侧接骨板3边缘均为光滑弧面结构,可减少肌腱、韧带、软组织摩擦损伤及异物感,所述后内侧接骨板3均呈L型,分别符合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和胫骨后外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中间接骨板2呈T型,符合胫骨后侧平台解剖结构;
所述中间接骨板2包括接骨板本体Ⅰ21,所述接骨板本体Ⅰ21分为接骨区22和组装区23,所述组装区23为弧形结构,厚度为1-1.5mm,接骨区22采用斜面结构和平面结构,斜面结构与组装区23相连,从而便于接骨板插入,无需塑形,减少手术操作及时间,所述接骨区22上开有接骨区克氏针孔24,接骨区克氏针孔24在术中用于临时固定,方便协助调整接骨板的位置,所述接骨区克氏针孔24上方开有2个上下分布的接骨区锁定孔25,接骨区锁定孔25在术中可以用于微调节骨折端,加压固定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和buttress效应,所述组装区23上开有2个左右分布的上锁定孔26,2个所述上锁定孔26之间的上方开有上克氏针孔27,下方开有下组装孔28,所述下组装孔28下方开有下克氏针孔29,所述下克氏针孔29位于接骨区锁定孔25上方,所述组装区23的结构与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13结构对应,两者可以进行叠加连接,组装区23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Ⅰ210,引线槽Ⅰ210与上克氏针孔27连通,引线槽Ⅰ210在关节囊有撕裂时便于引缝线缝合关节囊;
所述后内侧接骨板3包括接骨板本体Ⅱ31,所述接骨板本体Ⅱ31分为后内侧接骨区32和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33,所述后内侧接骨区32为弧形结构,厚度为2-2.5mm,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33厚度为1-1.5mm,后内侧接骨区32上开有2个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34,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34并列排列可在术中置入锁定螺钉后形成“竹筏效应”有效支撑关节面,所述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34上方开有2个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35,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35可在术中临时固定接骨板、判断接骨板位置是否合适以及定位关节面,判断螺钉是否进入关节腔,所述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33开有组装区上锁定孔Ⅰ36,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Ⅰ36与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34排成一排分布,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Ⅰ36设有2个,2个组装区上锁定孔Ⅰ36之间的上方开有组装区上克氏针孔Ⅰ37,下方开有组装区下组装孔Ⅰ38,所述组装区下锁定孔Ⅰ38下方开有组装区下克氏针孔Ⅰ39,所述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33的结构与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23结构对应,两者可以进行叠加连接,所述后内侧接骨板3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Ⅱ310,所述引线槽Ⅱ310与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35连通,引线槽Ⅱ310在关节囊有撕裂时便于引缝线缝合关节囊。
具体固定方式如图11所示,切开关节囊,显露骨折端,先手动复位骨折块,术中先置入中间接骨板2,在上克氏针孔27中置入1号克氏针临时固定中间接骨板2,确定关节面,在接骨区克氏针孔24置入2号克氏针用于临时固定同时微调中间接骨板2远端,确定中间接骨板2位置位于胫骨正中间,将后内侧接骨板3组装到切口中,将外侧的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35和上克氏针孔27重叠后用1号克氏针固定,在下克氏针孔29、组装区下克氏针孔Ⅰ39中置入3号克氏针初步固定组装区,进一步复位骨折块后,在外侧的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35中置入4号克氏针,初步将后内侧接骨板3和胫骨贴合在一起,在下组装孔28和组装区下组装孔Ⅰ38的重叠孔中置入皮质骨螺钉(除外骨折粉碎严重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使用松质骨螺钉),在位于上方的接骨区锁定孔25中置入皮质骨螺钉进一步加压固定接骨板的位置,使接骨板与骨贴合,同时微调骨折端便于更好的解剖复位,再在对应的上锁定孔26和组装区上锁定孔Ⅰ36的重叠孔中置入锁定螺钉稳定锁定,分别在其余的接骨区锁定孔25、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34中置入锁定螺钉稳定锁定,即完成骨折解剖复位,将位于上方的接骨区锁定孔25中的皮质骨螺钉换成锁定螺钉,最后分别取出克氏针,即手术结束。
实施例3
如图1-图6所示,当胫骨平台发生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时,采用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中的后外侧接骨板1和中间接骨板2进行治疗,后外侧接骨板1和中间接骨板2边缘均为光滑弧面结构,可减少肌腱、韧带、软组织摩擦损伤及异物感,所述后外侧接骨板1呈L型,分别符合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和胫骨后外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中间接骨板2呈T型,符合胫骨后侧平台解剖结构;
所述后外侧接骨板1包括接骨板本体11,所述接骨板本体11分为后外侧接骨区12和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13,所述后外侧接骨区12为弧形结构,厚度为2-2.5mm,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13厚度为1-1.5mm,后外侧接骨区12上开有2个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14,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14并列排列可在术中置入锁定螺钉后形成“竹筏效应”有效支撑关节面,所述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14上方开有2个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15,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15可在术中临时固定接骨板、判断接骨板位置是否合适以及定位关节面,判断螺钉是否进入关节腔,所述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13开有组装区上锁定孔16,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16与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14排成一排分布,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16设有2个,2个组装区上锁定孔16之间的上方开有组装区上克氏针孔17,下方开有组装区下组装孔18,所述组装区下锁定孔18下方开有组装区下克氏针孔19,后外侧接骨板1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110,引线槽110与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15连通,引线槽110在关节囊有撕裂时便于引缝线缝合关节囊;
所述中间接骨板2包括接骨板本体Ⅰ21,所述接骨板本体Ⅰ21分为接骨区22和组装区23,所述组装区23为弧形结构,厚度为1-1.5mm,接骨区22采用斜面结构和平面结构,斜面结构与组装区23相连,从而便于接骨板插入,无需塑形,减少手术操作及时间,所述接骨区22上开有接骨区克氏针孔24,接骨区克氏针孔24在术中用于临时固定,方便协助调整接骨板的位置,所述接骨区克氏针孔24上方开有2个上下分布的接骨区锁定孔25,接骨区锁定孔25在术中可以用于微调节骨折端,加压固定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和buttress效应,所述组装区23上开有2个左右分布的上锁定孔26,2个所述上锁定孔26之间的上方开有上克氏针孔27,下方开有下组装孔28,所述下组装孔28下方开有下克氏针孔29,所述下克氏针孔29位于接骨区锁定孔25上方,所述组装区23的结构与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13结构对应,两者可以进行叠加连接,组装区23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Ⅰ210,引线槽Ⅰ210与上克氏针孔27连通,引线槽Ⅰ210在关节囊有撕裂时便于引缝线缝合关节囊。
具体固定方式如图12所示,切开关节囊,显露骨折端,先手动复位骨折块,术中先置入中间接骨板2,在上克氏针孔27中置入1号克氏针临时固定中间接骨板2,确定关节面,在接骨区克氏针孔24置入2号克氏针用于临时固定同时微调中间接骨板2远端,确定中间接骨板2位置位于胫骨正中间,将后外侧接骨板1组装到切口中,将组装区上克氏针孔17和上克氏针孔27重叠后用1号克氏针固定,在下克氏针孔29、组装区下克氏针孔19中置入3号克氏针初步固定组装区,进一步复位骨折块后,在位于外侧的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15中置入4号克氏针,初步将接骨板和胫骨贴合在一起,在组装区下组装孔18和下组装孔28的重叠孔中置入皮质骨螺钉(除外骨折粉碎严重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使用松质骨螺钉),在位于上方的接骨区锁定孔25中置入皮质骨螺钉进一步加压固定接骨板的位置,使接骨板与骨贴合,同时微调骨折端便于更好的解剖复位,分别在其余的接骨区锁定孔25、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14中置入锁定螺钉稳定锁定,即完成骨折解剖复位,将位于上方的接骨区锁定孔25中的皮质骨螺钉换成锁定螺钉,最后分别取出克氏针,即手术结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包括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外侧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均呈L型,分别符合胫骨后内侧平台解剖结构和胫骨后外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中间接骨板呈T型,符合胫骨后侧平台解剖结构,所述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的端部相互叠加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外侧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所述接骨板本体分为后外侧接骨区和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所述后外侧接骨区为弧形结构,后外侧接骨区上开有2个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所述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上方开有2个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所述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开有组装区上锁定孔,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与后外侧接骨区锁定孔排成一排分布,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设有2个,2个组装区上锁定孔之间的上方开有组装区上克氏针孔,下方开有组装区下组装孔,所述组装区下锁定孔下方开有组装区下克氏针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Ⅰ,所述接骨板本体Ⅰ分为接骨区和组装区,所述接骨区上开有接骨区克氏针孔,所述接骨区克氏针孔上方开有2个接骨区锁定孔,2个所述接骨区锁定孔上下分布,所述组装区上开有2个左右分布的上锁定孔,2个所述上锁定孔之间的上方开有上克氏针孔,下方开有下组装孔,所述下组装孔下方开有下克氏针孔,所述下克氏针孔位于接骨区锁定孔上方,所述组装区的结构与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结构对应,可进行叠加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内侧接骨板包括接骨板本体Ⅱ,所述接骨板本体Ⅱ分为后内侧接骨区和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所述后内侧接骨区为弧形结构,后内侧接骨区上开有2个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所述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上方开有2个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所述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开有组装区上锁定孔Ⅰ,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Ⅰ与后内侧接骨区锁定孔排成一排分布,所述组装区上锁定孔Ⅰ设有2个,2个组装区上锁定孔Ⅰ之间的上方开有组装区上克氏针孔Ⅰ,下方开有组装区下组装孔Ⅰ,所述组装区下锁定孔Ⅰ下方开有组装区下克氏针孔Ⅰ,所述后内侧接骨板组装区的结构与后外侧接骨板组装区结构对应,可进行叠加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外侧接骨板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所述引线槽与后外侧接骨区克氏针孔连通,所述中间接骨板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Ⅰ,所述引线槽Ⅰ与上克氏针孔连通,所述后内侧接骨板背面上端边沿处开有引线槽Ⅱ,所述引线槽Ⅱ与后内侧接骨区克氏针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接骨板的组装区为弧形结构,接骨区采用斜面结构和平面结构,所述斜面结构与组装区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外侧接骨板、中间接骨板和后内侧接骨板的边缘为光滑弧面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29127.0U CN217338792U (zh) | 2021-12-03 | 2021-12-03 | 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029127.0U CN217338792U (zh) | 2021-12-03 | 2021-12-03 | 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38792U true CN217338792U (zh) | 2022-09-02 |
Family
ID=83009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029127.0U Active CN217338792U (zh) | 2021-12-03 | 2021-12-03 | 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38792U (zh) |
-
2021
- 2021-12-03 CN CN202123029127.0U patent/CN21733879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40341825A1 (en) | Fracture Plate | |
Kregor et al. | Distal femoral fracture fixation utilizing the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 the technique and early results | |
US9107715B2 (en) | Fixation plate for use in the lapidus approach | |
US10251687B2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fixing acetabular fractures involving the anterior/posterior column and quadrilateral plate | |
US20230277228A1 (en) | Patella bone plate and methods of fixation | |
CN104665912B (zh) | 髋臼前后柱骨折的固定装置及方法 | |
CN217338792U (zh) | 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 | |
CN114159147A (zh) | 一种新型组装式胫骨后侧平台接骨板 | |
CN111096779A (zh) | 一种用于胫骨平台过伸型骨折的固定装置 | |
CN111166456A (zh) | 一种接骨板 | |
CN113197646A (zh) | 一种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 | |
CN113197642A (zh) | 一种胫骨内侧平台接骨板 | |
CN205924145U (zh) | 一种股骨远端前内侧植入骨板 | |
CN219501138U (zh) | 一种胫骨平台外侧及后外侧组合式解剖钢板 | |
CN113229921A (zh) | 一种股骨远端内侧接骨板 | |
CN113197643A (zh) | 一种胫骨后内侧平台接骨板 | |
CN213758507U (zh) | 一种腓骨远端抗旋解剖型锁定板 | |
CN216603043U (zh) | 一种胫腓骨联合锁定系统 | |
CN113197651A (zh) | 一种肱骨近端外侧接骨板 | |
CN113197645A (zh) | 一种尺骨远端内侧接骨板 | |
CN210095888U (zh) | 一种股骨远端髁上骨折固定装置 | |
CN113197649A (zh) | 一种新型胫骨后外侧平台接骨板 | |
CN113197654A (zh) | 一种肱骨远端后侧接骨板 | |
CN113197637A (zh) | 一种股骨远端外侧接骨板 | |
CN113229919A (zh) | 一种内踝接骨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