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20535U - 车体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20535U
CN217320535U CN202221298750.8U CN202221298750U CN217320535U CN 217320535 U CN217320535 U CN 217320535U CN 202221298750 U CN202221298750 U CN 202221298750U CN 217320535 U CN217320535 U CN 2173205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member
support plate
vehicle
battery
uppe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9875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﨑彻哉
篠田龙
早川大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9875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205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205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205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下部结构,能够提升排水效果。车体下部结构包括:底板面板;第一横梁,设置在所述底板面板上,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第二横梁,设置在所述底板面板上,且在所述第一横梁的后方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电池支撑板,悬挂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以及电池模块,设置在所述电池支撑板上,其中所述第一横梁的上表面设置成比所述电池支撑板的上侧边低,以在所述第一横梁的所述上表面上构成排水部。

Description

车体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体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可确保对于更多的人负担得起、可靠、可持续且先进的能源的存取,正在进行与对能源的效率化作贡献的二次电池有关的研究开发。可是,在与二次电池有关的技术中,电池模块的防水效果是课题。例如,在车体下部结构等中,通常会在底板面板(floor panel)上设置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横梁(cross member)等结构,且安装有电池模块来进行供电。所述电池模块经由电池支撑板支撑在底板面板上,且优选为设置在由所述横梁所环绕出的容置空间中,由此对电池模块提供防水效果且增加结构刚性。然而,若从车辆的下方喷溅的水非预期性地进入电池支撑板与底板面板之间,则累积在所述横梁之间的凹陷空间中的水可能上升至电池支撑板的上侧边并流入电池支撑板与电池模块之间,从而影响电池模块的运作。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以达成提升排水效果为目的,进而有助于能源的效率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第2009-2915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下部结构,能够提升排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车体下部结构包括:底板面板;第一横梁,设置在所述底板面板上,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第二横梁,设置在所述底板面板上,且在所述第一横梁的后方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电池支撑板,悬挂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以及电池模块,设置在所述电池支撑板上,其中所述第一横梁的上表面设置成比所述电池支撑板的上侧边低,以在所述第一横梁的所述上表面上构成排水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横梁位在比所述第一横梁更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在所述电池支撑板的所述上侧边中,对应于所述第二横梁的所述上侧边位在比对应于所述第一横梁的所述上侧边更靠上方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电池支撑板的所述上侧边中,对应于所述第一横梁的所述上侧边形成为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部的高度比中央部的高度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体下部结构还包括通过所述排水部的上方的电力线,所述电力线将所述电池模块电性连接至驱动装置,并且在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的视角下,所述电力线与所述第一横梁重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面板设有位在所述第一横梁的前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板通道,所述排水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的中央部,并且所述电力线从所述底板通道的内侧通过设置在所述底板通道的后壁部上的开口部,以连接所述电池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体下部结构还包括盖部件,所述盖部件设置在所述电池模块与所述底板通道上,且位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电力线的上方。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体下部结构中,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设置在底板面板上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电池支撑板悬挂在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且电池模块设置在电池支撑板上,其中第一横梁的上表面设置成比电池支撑板的上侧边低,以在第一横梁的上表面上构成排水部。如此,电池支撑板能够对电池模块进行防水,且即使从车辆的下方喷溅的水非预期性地进入电池支撑板与底板面板之间,累积在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的凹陷空间中的水也能够从比电池支撑板的上侧边低的第一横梁所构成的排水部排出,由此抑制累积的水上升而从电池支撑板的上侧边流入电池支撑板与电池模块之间。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体下部结构能够提升排水效果。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体下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出的车体下部结构在切线A-A’处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出的车体下部结构所用的电池支撑板的前视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出的车体下部结构在切线B-B’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体下部结构;
110:底板面板;
112:凹陷空间;
114:底板通道;
114a:后壁部;
114b:上侧面;
116:开口部;
120:第一横梁;
122:上表面;
124:中央区域;
130:第二横梁;
140:电池支撑板;
142:容置区域;
144:前侧部;
146:后侧部;
148:底部;
150:电池模块;
152:电池外壳;
152a:前侧面;
154:电池单元;
160:排水部;
170:电力线;
180:盖部件;
182:固定件;
D:车辆下方向;
Fr:车辆前方向;
L:车辆左方向;
P:路径;
P1、P2:端部;
P3:中央部;
Rr:车辆后方向;
R:车辆右方向;
S1、S2:上侧边;
U:车辆上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体下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出的车体下部结构在切线A-A’处的局部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出的车体下部结构所用的电池支撑板的前视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出的车体下部结构在切线B-B’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以下将搭配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例的车体下部结构100的具体组成,其中车辆前后方向例如是附图中的车辆前方向Fr与车辆后方向Rr,车辆宽度方向例如是附图中的车辆左方向L与车辆右方向R,且车辆上下方向例如是附图中的车辆上方向U与车辆下方向D,但此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示例而不以此为限制。
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车体下部结构100包括底板面板110、第一横梁120、第二横梁130、电池支撑板140、以及电池模块150。底板面板110设置在车辆(未示出)的下侧(即,对应车辆下方向D的一侧),以构成车体的下表面。第一横梁120设置在底板面板110上,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即,车辆左方向L与车辆右方向R)延伸。第二横梁130设置在底板面板110上,且在第一横梁120的后方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此外,电池支撑板140悬挂在第一横梁120与第二横梁130之间,且电池模块150设置在电池支撑板140上。其中,第一横梁120的上表面122设置成比电池支撑板140的上侧边低(详如后续说明),以在第一横梁120的上表面122上构成排水部160。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底板面板110构成为板状结构,第一横梁120与第二横梁130例如是从底板面板110往车辆上方向U突出的中空框体结构,其各自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分别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与后侧(即,对应于车辆前方向Fr的一侧与对应于车辆后方向Rr的一侧)。由此,底板面板110上对应于第一横梁120与第二横梁130之间的区域构成凹陷空间112。此外,电池支撑板140具有往车辆下方向D凹陷的容置区域142,电池模块150由电池外壳152与收容在电池外壳152内的多组电池单元154所构成(如图1所示),且电池模块150固定在电池支撑板140上而容置在容置区域142中,从而经由电池支撑板140悬挂在第一横梁120与第二横梁130上而收容在第一横梁120与第二横梁130之间的凹陷空间112中。如此,第一横梁120、第二横梁130与电池支撑板140能够对电池模块150提供防水效果且增加结构刚性。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电池支撑板140具有分别位在车辆前后方向(即,车辆前方向Fr与车辆后方向Rr)上且分别对应于第一横梁120与第二横梁130的前侧部144与后侧部146、以及连接在前侧部144与后侧部146之间并承载电池模块150的底部148,由此构成往车辆下方向D凹陷的容置区域142。其中,前侧部144与后侧部146分别具有对应于车辆上方向U的上侧边S1、S2。第一横梁120的上表面122设置成比电池支撑板140的上侧边S1、S2低,特别是设置成比对应于第一横梁120的前侧部144的上侧边S1低,由此第一横梁120的上表面122与电池支撑板140的前侧部144的上侧边S1之间形成高度落差,以在第一横梁120的上表面122构成排水部160
如此,电池支撑板140不仅能支撑电池模块150并增加结构刚性,还能够对电池模块150进行防水,例如是经由前侧部144与后侧部146来防止水进入电池支撑板140与电池模块150之间。进而,即使从车辆的下方喷溅的水非预期性地进入电池支撑板140与底板面板110之间,累积在第一横梁120与第二横梁130之间的凹陷空间112中的水(如图2中的阴影区域所示意的那样)也能够从比电池支撑板140的上侧边(如,前侧部144的上侧边S1)低的第一横梁120所构成的排水部160排出(例如,从排水部160沿着图2所示出的路径P排出),由此抑制累积的水上升而从电池支撑板140的上侧边(如,前侧部144的上侧边S1)流入电池支撑板140与电池模块150之间。据此,车体下部结构100能够提升排水效果。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对应于车辆后方向Rr的第二横梁130位在比对应于车辆前方向Fr的第一横梁120更靠上方(即,对应于车辆上方向U)的位置,并且在电池支撑板140的上侧边S1、S2中,对应于第二横梁130的上侧边(即,后侧部146的上侧边S2)位在比对应于第一横梁120的上侧边(即,前侧部144的上侧边S1)更靠上方的位置。如此,在车辆爬坡等车辆往后方(即,对应于车辆后方向Rr)倾斜的情况下,即使进入电池支撑板140与底板面板110之间而累积在第一横梁120与第二横梁130之间的凹陷空间112中的水往后方移动,也能够抑制累积的水上升而从电池支撑板140的后侧部146的上侧边S2流入电池支撑板140与电池模块150之间。相应于此,在车辆下坡等车辆往前方(即,对应于车辆前方向Fr)倾斜的情况下,累积在第一横梁120与第二横梁130之间的凹陷空间112中的水往前方移动而能够从排水部160排出,因此累积的水不会从电池支撑板140的前侧部144的上侧边S1流入电池支撑板140与电池模块150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电池支撑板140的上侧边S1、S2中,对应于第一横梁120的上侧边(即,前侧部144的上侧边S1)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部P1、P2的高度比中央部P3的高度高。即,电池支撑板140的前侧部144构成为两个相对的端部P1、P2较高且中央部P3较低的弧形结构。如此,在车辆旋转等车辆往外侧(即,往车辆左方向L或车辆右方向R)倾斜的情况下,即使进入电池支撑板140与底板面板110之间而累积在第一横梁120与第二横梁130之间的凹陷空间112中的水往外侧移动,也能够抑制累积的水上升而从电池支撑板140的上侧边S1的端部P1或P2流入电池支撑板140与电池模块150之间。进而,前侧部144的上侧边S1的中央部P3的高度比第一横梁120所构成的排水部160高,从而在车辆的一般情况下(例如,未倾斜),累积在第一横梁120与第二横梁130之间的凹陷空间112中的水不会从电池支撑板140的上侧边S1上较低的中央部P3流入电池支撑板140与电池模块150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4所示,车体下部结构100还包括通过排水部160的上方的电力线170。电力线170将电池模块150电性连接至驱动装置(未示出),并且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看的视角下,电力线170与第一横梁120重叠。如此,将用于连接电池模块150与驱动装置的电力线170设置在高度较低的第一横梁120上方而通过排水部160,电力线170不需绕过第一横梁120来进行配置,且不需要额外规划收容电力线170的空间,从而能够降低对位在车体下部结构100上方的乘坐区(未示出)的影响。其中,设有电池模块150且经由电力线170连接至驱动装置的车体下部结构100所应用的车辆可为电动车辆,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车体下部结构100的用途以及所适用的车辆的种类,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4所示,底板面板110设有位在第一横梁120的前侧(即,对应于车辆前方向Fr的一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板通道114。并且,排水部160设置在第一横梁120的中央区域124,从而对应于电池支撑板140的前侧部144中位置较低的中央部P3。其中,底板通道114例如是从底板面板110往车辆上方向U突出的中空框体结构。由此,电力线170从底板通道114的内侧通过设置在底板通道114的后壁部114a上的开口部116,从而通过第一横梁120所构成的排水部160与电池支撑板140的前侧部144的较低的中央部P3,以连接电池模块150。相应于此,电力线170的另一端部收容在中空框体所构成的底板通道114中,并经由其他开口部(未示出)而连接驱动装置。如此,通过底板通道114的电力线170能够以最短距离连接电池模块150。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电力线170的配置方式以及驱动装置的设置位置与种类等,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4所示,车体下部结构100还包括盖部件180。其中,盖部件180例如是板状结构,且盖部件180设置在电池模块150与底板通道114上,例如是经由固定件182固定在电池模块150的电池外壳152的前侧面152a与底板通道114的上侧面114b等(如图4所示),且位在第一横梁120与电力线170的上方。如此,即使第一横梁120的上表面122设置成比电池支撑板140的上侧边S1低,也可以经由盖部件180对第一横梁120的周边进行补强来增加结构刚性。并且,盖部件180覆盖第一横梁120所构成的排水部160与通过排水部160的电力线170而能够提供防护效果。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盖部件180的具体结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体下部结构中,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设置在底板面板上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电池支撑板悬挂在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且电池模块设置在电池支撑板上,其中第一横梁的上表面设置成比电池支撑板的上侧边低,以在第一横梁的上表面上构成排水部。较佳地,在电池支撑板的上侧边中,对应于第一横梁的上侧边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高度比两端部的高度低。如此,电池支撑板能够对电池模块进行防水,且即使从车辆的下方喷溅的水非预期性地进入电池支撑板与底板面板之间,累积在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的凹陷空间中的水也能够从比电池支撑板的上侧边低的第一横梁所构成的排水部排出,由此抑制累积的水上升而从电池支撑板的上侧边流入电池支撑板与电池模块之间。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体下部结构能够提升排水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面板;
第一横梁,设置在所述底板面板上,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第二横梁,设置在所述底板面板上,且在所述第一横梁的后方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电池支撑板,悬挂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以及
电池模块,设置在所述电池支撑板上,其中
所述第一横梁的上表面设置成比所述电池支撑板的上侧边低,以在所述第一横梁的所述上表面上构成排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横梁位在比所述第一横梁更靠上方的位置,并且
在所述电池支撑板的所述上侧边中,对应于所述第二横梁的所述上侧边位在比对应于所述第一横梁的所述上侧边更靠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池支撑板的所述上侧边中,对应于所述第一横梁的所述上侧边形成为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部的高度比中央部的高度高。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所述排水部的上方的电力线,
所述电力线将所述电池模块电性连接至驱动装置,并且
在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观看的视角下,所述电力线与所述第一横梁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面板设有位在所述第一横梁的前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板通道,
所述排水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的中央部,并且
所述电力线从所述底板通道的内侧通过设置在所述底板通道的后壁部上的开口部,以连接所述电池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部件,
所述盖部件设置在所述电池模块与所述底板通道上,且位在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电力线的上方。
CN202221298750.8U 2022-05-27 2022-05-27 车体下部结构 Active CN2173205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8750.8U CN217320535U (zh) 2022-05-27 2022-05-27 车体下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98750.8U CN217320535U (zh) 2022-05-27 2022-05-27 车体下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20535U true CN217320535U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86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98750.8U Active CN217320535U (zh) 2022-05-27 2022-05-27 车体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205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93363U (zh) 与车辆地板和座椅组件集成的电池支撑件和车辆
US11685249B2 (en) Battery pack arrangement structure
US8052206B2 (en) Floorboard assembly for vehicle
US8016062B2 (en) Moving body
US9216638B2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battery pack on vehicle
CN103419844B (zh) 具备高压电气安装部件的电动车辆
CN113602364B (zh) 一种门槛纵梁、电动汽车车身框架和电动汽车
US20110240251A1 (en) Temperature adjustment structure for power storage apparatus
US20220153111A1 (en) Vehicle equipped with battery pack
KR101295087B1 (ko) 하이브리드 전기차의 서브 프레임 마운팅 구조
US20220153112A1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WO2018040851A1 (zh) 车辆
CN103660923A (zh) 混合动力车辆
CN114537116A (zh) 电池组搭载车辆
CN217320535U (zh) 车体下部结构
CN213734568U (zh) 电池包的上盖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5621652A (zh) 具有降低的槛高度的结构电池
JP2022111786A (ja) 車両搭載用電池パック
CN216958345U (zh) 电池系统、底盘和作业机械
CN216980733U (zh) 电池包组件及车辆
CN114074617A (zh) 电动车辆
CN218039562U (zh) 一种电池箱
WO2024152376A1 (zh) 电池和车辆
CN210897498U (zh) 电池包
CN114889696B (zh) 一种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