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20287U - 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20287U CN217320287U CN202220509610.4U CN202220509610U CN217320287U CN 217320287 U CN217320287 U CN 217320287U CN 202220509610 U CN202220509610 U CN 202220509610U CN 217320287 U CN217320287 U CN 2173202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mper
- bumper bracket
- hole
- fixing structure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包括保险杠支架及车身钣金,该保险杠支架包括基板和位于基板靠近车身钣金一侧的第一连接结构及第一连接孔,在该车身钣金上开有第一定位孔及第二连接孔,该第一连接结构包括限位部及连接柱,该连接柱与该基板相连,并向车身钣金所在方向延伸,该限位部与该连接柱远离基板的一端相连,并向远离连接柱的方向延伸,该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能迅速进行保险杠支架的定位及安装,优化了安装步骤,提高了安装效率,节约了安装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生产节奏越来越快,在零件设计之初需要尽可能考虑工人的安装效率。保险杠支架是用于连接车身钣金和保险杠的注塑件,在设计保险杠支架时也对安装效率和设计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主流处理方式是常常用标准件将保险杠支架固定在车身钣金上,这种方式需要多个标准件,且安装过程复杂,成本较高。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能迅速进行保险杠支架的定位及安装,优化了安装步骤,提高了安装效率,节约了安装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该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包括保险杠支架及车身钣金,该保险杠支架包括基板、第一连接结构及第一连接孔,该第一连接结构及该第一连接孔位于该基板靠近该车身钣金的一侧,在该车身钣金上开有第一定位孔及第二连接孔,该第一连接结构包括限位部及连接柱,该连接柱与该基板相连,并向车身钣金所在方向延伸,该限位部与该连接柱远离基板的一端相连,并向远离连接柱的轴线方向延伸;该第一定位孔为条形孔,该条形孔的宽度大于该第一连接结构的最大宽度,但小于该限位部远离该连接柱的一端至该连接柱轴线的距离。
该限位部为两个,两个该限位部同时向该连接柱的两侧延伸。
该限位部为一个,该限位部向该连接柱的一侧延伸。
该保险杠支架还包括顶板及连接板,该顶板与该基板相对设置,该连接板设置于该顶板和该基板之间。
该顶板上设置有用于与保险杠总成相连的第二连接结构,该第二连接结构设置于该顶板和该连接板相连一侧的边缘上,并向外凸伸。
该第二连接结构为卡扣。
进一步地,该连接板上朝向该保险杠总成所在方向的一侧上形成有多个凸起部,当该保险杠总成与该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时,该凸起部与该保险杠总成相抵靠。
进一步地,该基板靠近该车身钣金一侧的板面上还设有多个定位块,该定位块为线接触定位块或面接触定位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连接孔及第一定位孔的设置,使得第一定位孔为条形孔,第一连接结构为与条形孔相配适的限位部与连接柱,并使该条形孔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结构的最大宽度,但小于限位部远离连接柱的一端至连接柱轴线的距离,以使限位部在保险杠支架处于第一姿态时穿过第一定位孔,并在保险杠支架处于第二姿态时将车身钣金夹设于限位部与基板之间。当保险杠支架处于第二姿态时,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的位置相对应,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将保险杠支架固定在车身钣金上。为了将保险杆支架安装在车身钣金上,首先将保险杠支架的第一连接结构对准车身钣金上的第一定位孔,接着将保险杠支架的第一连接结构穿过该第一定位孔,此时保险杠支架处于第一姿态,然后将保险杠支架平行于车身钣金旋转,使得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相对齐,此时保险杠支架处于第二姿态,最后将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固定,使得保险杠支架固定在车身钣金上。通过上述的相关结构及安装方法,优化了安装步骤,提高了安装效率,节约了安装成本。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示例中保险杠与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保险杠支架和车身钣金安装时一个视角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3中另一个视角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3中A部详图。
图6所示为保险杠支架一个视角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6中另一个视角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保险杠支架和车身钣金连接时限位部连接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保险杠支架;111、基板;112、顶板;113、连接板;1131、凸起部;12、第一连接结构;121、限位部;122、连接柱;13、第一连接孔;14、第二连接结构;15、定位块;20、车身钣金;21、第一定位孔;22、第二连接孔;30、连接件;40、保险杠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能迅速进行保险杠支架的定位及安装,优化了安装步骤,提高了安装效率,节约了安装成本。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示例中保险杠与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保险杠支架和车身钣金安装时一个视角的轴测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3中另一个视角的轴测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3中A部详图,图6所示为保险杠支架一个视角的轴测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图6中另一个视角的轴测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为保险杠支架和车身钣金连接时限位部连接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包括保险杠支架10及车身钣金20,保险杠支架10包括基板111、第一连接结构12及第一连接孔13,第一连接结构12及第一连接孔13位于基板111靠近车身钣金20的一侧上。在车身钣金20上开有第一定位孔21及第二连接孔22,该第一连接结构12包括限位部121及连接柱122,连接柱122与基板111相连,并向车身钣金20所在方向延伸,限位部121与连接柱122远离基板111的一端相连,并向远离连接柱122的轴线方向延伸。
第一定位孔21为条形孔,该条形孔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结构12的最大宽度,但小于限位部121远离连接柱122的一端至连接柱122轴线的距离,以使限位部121在保险杠支架10处于第一姿态时穿过第一定位孔21,并在保险杠支架10处于第二姿态时将车身钣金20夹设于限位部121与基板111之间。当保险杠支架10处于第二姿态时,第一连接孔13与第二连接孔22的位置相对应,连接件30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13和第二连接孔22将保险杠支架10固定在车身钣金2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保险杠支架10安装在车身钣金20上,首先将保险杠支架10的第一连接结构12对准车身钣金20上的第一定位孔21,接着将保险杠支架10的第一连接结构12穿过该第一定位孔21,此时保险杠支架10处于第一姿态;然后将保险杠支架10平行于车身钣金20旋转,使得第一连接孔13与第二连接孔22相对齐,此时保险杠支架10处于第二姿态;最后将连接件30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13和第二连接孔22固定,使得保险杠支架10固定在车身钣金20上。
请继续参照图5至图8,在本实施例中,该限位部121为两个,两个限位部12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也即,限位部121同时向连接柱122的两侧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限位部121可以为一个,也即,限位部121向连接柱122的一侧延伸。
请继续参照图6至图8,在本实施例中,保险杠支架10还包括顶板112及连接板113,顶板112与基板111相对设置,连接板113连接于顶板112与基板111之间。在顶板112上设置有用于与保险杠总成40相连的第二连接结构14,第二连接结构14设置于顶板112与连接板113相连一侧的边缘上,并向外凸伸。也即,保险杠总成40从连接板113所在的一侧,与第二连接结构14相连。更为具体地,第二连接结构14可以为卡扣。
进一步地,在连接板113上,朝向保险杠总成40所在方向形成有多个凸起部1131。当保险杠总成40与第二连接结构14相连时,凸起部1131抵靠于保险杠总成40上。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对保险杠总成40进行更好地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多个凸起部1131之间的凹陷,能够便于保险杠之间10加工时的脱模。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7及图8,该基板111靠近车身钣金20一侧的板面上还设有多个定位块15,在本实施例中该定位块15为线接触定位块,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采用面接触定位块,将车身钣金20夹设于限位部121与基板111之间时,定位块15抵靠于车身钣金20上,阻止限位部121继续伸入,此时转动保险杠支架10直至第一连接孔13和第二连接孔22对齐。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连接结构12、第一连接孔13及第一定位孔21的设置,使得第一定位孔21为条形孔,第一连接结构12为与条形孔相配适的限位部121与连接柱122,并使该条形孔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结构12的最大宽度,但小于限位部121远离连接柱122的一端至连接柱122轴线的距离,以使限位部121在保险杠支架10处于第一姿态时穿过第一定位孔21,并在保险杠支架10处于第二姿态时将车身钣金20夹设于限位部121与基板111之间。当保险杠支架10处于第二姿态时,第一连接孔13与第二连接孔22的位置相对应,连接件30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13和第二连接孔22将保险杠支架10固定在车身钣金20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优化了安装步骤,提高了安装效率,节约了安装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关于该车辆的其它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包括保险杠支架及车身钣金,所述保险杠支架包括基板、第一连接结构及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及所述第一连接孔位于所述基板靠近所述车身钣金的一侧,在所述车身钣金上开有第一定位孔及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限位部及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基板相连,并向所述车身钣金所在方向延伸,所述限位部与所述连接柱远离所述基板的一端相连,并向远离所述连接柱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定位孔为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最大宽度,但小于所述限位部远离所述连接柱的一端至所述连接柱轴线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同时向所述连接柱的两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一个,所述限位部向所述连接柱的一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支架还包括顶板及连接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基板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基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设置有用于与保险杠总成相连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顶板和所述连接板相连一侧的边缘上,并向外凸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卡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朝向所述保险杠总成所在方向的一侧上形成有多个凸起部,当所述保险杠总成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连时,所述凸起部与所述保险杠总成相抵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靠近所述车身钣金一侧的板面上还设有多个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为线接触定位块或面接触定位块。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种任意一项所述的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509610.4U CN217320287U (zh) | 2022-03-07 | 2022-03-07 | 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509610.4U CN217320287U (zh) | 2022-03-07 | 2022-03-07 | 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20287U true CN217320287U (zh) | 2022-08-30 |
Family
ID=82998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509610.4U Active CN217320287U (zh) | 2022-03-07 | 2022-03-07 | 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20287U (zh) |
-
2022
- 2022-03-07 CN CN202220509610.4U patent/CN2173202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46713B2 (en) | Sensor apparatus | |
EP2428690B1 (en) | Clip | |
CN1953103B (zh) | 用于电子设备的多功能安装支架 | |
CN217320287U (zh) | 一种保险杠支架固定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
US20230106963A1 (en) | Attachment portion, device for vehicle, and attachment method | |
WO2022011526A1 (zh) | 一种安装支架及车辆 | |
CN202031941U (zh) | 一种汽车三角装饰塑料件与车身钣金的卡接安装结构 | |
CN216332308U (zh) | 汽车前端车架和包含其的汽车 | |
US8454211B2 (en) | Vehicle headlamp | |
WO2021012919A1 (zh) | 金属触片结构、电连接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211223621U (zh) | 车辆前端模块加强件及包含其的车辆 | |
CN210591714U (zh) | 电机线固定支架及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 |
JP2008525743A (ja) | 固定用フォークジョイント、及び該ジョイントによる支持体へのパーツ搭載システム | |
CN219134039U (zh) | 车载摄像头安装结构以及汽车 | |
US12036925B2 (en) | Housing, in particular for a sensor device | |
CN219707135U (zh) | 轮罩外板连接结构及车辆 | |
CN220476149U (zh) | 阶梯卡扣及电气安装结构 | |
CN219635100U (zh) | Ecu支架以及车辆 | |
JPH0527687Y2 (zh) | ||
CN221353068U (zh) | 线束隔离组件 | |
CN221214369U (zh) | 一种摩托车护罩支架 | |
CN219446892U (zh) | 车辆的探测雷达安装组件以及车辆 | |
CN220061389U (zh) | 挂板安装结构及光伏逆变器 | |
CN219749693U (zh) | 角雷达安装支架和车辆 | |
CN221457511U (zh) | 导航仪及其背面安装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