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08080U - 一种水下密封舱及水下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下密封舱及水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08080U
CN217308080U CN202123437818.4U CN202123437818U CN217308080U CN 217308080 U CN217308080 U CN 217308080U CN 202123437818 U CN202123437818 U CN 202123437818U CN 217308080 U CN217308080 U CN 217308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cabin body
water leakage
end cover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3781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建仓
齐有泉
芦斌
许文浩
李云昊
侴华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epinfar Ocean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epinfar Ocean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epinfar Ocean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Deepinfar Ocean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212343781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08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08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08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下密封舱,包括:舱体;端盖,设置于所述舱体的开口端,用于将所述舱体封闭;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端盖与所述舱体的连接处;以及漏水检测器,设置于所述端盖与所述舱体的连接处,且位于所述密封圈靠近舱体内部的一侧。所述漏水检测器包括漏水感应线缆,所述漏水感应线缆的一端与舱内电路相连;所述舱体或端盖上开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述第二沟槽位于靠近所述舱体内部的一侧,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内,所述漏水感应线缆设置于所述第二沟槽内。本申请能够在发生漏水的第一时间内得出检测结果,并反馈至控制系统进行报警,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避免水流继续泄漏至舱体内,对舱体内的电气元件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水下密封舱及水下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海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密封舱及水下设备。
背景技术
水下设备中,一些电子元件往往需要设置于密封舱内,与外部水源进行隔绝,但是水下密封舱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同样面临漏水的风险,水下密封舱发生漏水时及时对其进行回收,可减小电子元件损坏的风险。
因此,目前常在水下密封舱的内壁或舱底设置漏水检测装置,进行漏水检测,但是采用这种方式,当舱体存在积水时才能检测出漏水,此时回收水下密封舱的时机已经错过,密封舱内的电子元件可能已经被损坏,存在较大的弊端。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的问题,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水下密封舱及水下设备,解决现有漏水检测方式存在延迟,导致舱体内电子元件受损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水下密封舱,包括:
舱体;
端盖,设置于所述舱体的开口端,用于将所述舱体封闭;
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端盖与所述舱体的连接处;以及
漏水检测器,设置于所述端盖与所述舱体的连接处,且位于所述密封圈靠近舱体内部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漏水检测器包括漏水感应线缆,所述漏水感应线缆的一端与舱内电路相连;
所述舱体或端盖上开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述第二沟槽位于靠近所述舱体内部的一侧,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内,所述漏水感应线缆设置于所述第二沟槽内。
可选地,所述漏水感应线缆与所述端盖和舱体的连接处之间存在间隙。
可选地,所述漏水感应线缆沿周向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沟槽内。
可选地,所述漏水检测器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舱体或端盖上,用于固定所述漏水感应线缆的端部。
可选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压块以及设置于所述压块上的连接件;
所述舱体或端盖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沟槽连通的容纳槽,所述漏水感应线缆的端部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压块伸进所述容纳槽内并抵紧在所述漏水感应线缆上,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舱体或端盖相连。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为螺钉。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水下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下密封舱。
本申请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本申请通过将漏水检测器设置于端盖和舱体的连接处,漏水检测器靠近密封位置,位于水流泄漏路径的上游,当发生漏水状况时,漏水检测器能够立即检测到,进而第一时间对水下密封舱进行回收,大大降低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避免水流继续泄漏至舱体内,防止舱体内的电气元件被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而并不超出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给出的采用轴向密封方式的水下密封舱的一种示意图;
图2是体现图1中端盖与舱体之间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端盖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给出的采用径向密封方式的水下密封舱的一种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舱体的示意图。
图中,1、舱体;2、端盖;3、密封圈;4、漏水检测器;41、漏水感应线缆;42、固定组件;421、压块;422、连接件;51、第一沟槽;52、第二沟槽;53、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和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下密封舱,包括舱体1、端盖2、密封圈3以及漏水检测器4。
舱体1内用于安装电子元件。端盖2安装于舱体1的开口端,用于将舱体1封闭。
密封圈3设置于端盖2和舱体1的连接处,将舱体1内外环境进行隔开。本申请中所述的密封圈3包括但不限于O形圈、格莱圈、泛塞封,甚至填料密封等形式。
漏水检测器4设置于端盖2和舱体1的连接处,与舱内电路电连接,漏水检测器4位于密封圈3靠近舱体1内部的一侧,漏水检测器4检测到水的存在时,反馈给水下密封舱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向报警器发出指令,报警器启动。
应当说明的是,对于水下密封舱的密封结构,根据水的泄漏路径来分,可分为轴向密封和径向密封两种形式。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给出的采用轴向密封方式的一种水下密封舱,密封圈3和漏水检测器4均设置于端盖2上,密封圈3与舱体1的内壁紧紧抵接,漏水检测器4位于舱体1的内部和密封圈3之间。
参照图4和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给出的采用径向密封方式的一种密封舱,舱体1的开口端向外侧延伸有一圈凸边,密封圈3和漏水检测器4均设置于舱体1的开口端面上,端盖2可通过法兰连接等方式安装于舱体1上,端盖2与密封圈3紧紧抵接,漏水检测器4位于靠近舱体1轴线的一侧。
通过将漏水检测器4设置于端盖2和舱体1的连接处,漏水检测器4靠近密封位置,位于水流泄漏路径的上游,当发生漏水状况时,漏水检测器4能够立即检测到,进而第一时间对水下密封舱进行回收,大大降低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避免水流继续泄漏至舱体1内,防止舱体1内的电气元件被损坏。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漏水检测器4包括漏水感应线缆41。
参照图2和图4,根据水下密封舱密封形式的不同。当采用轴向密封时,在沿舱体1的轴线方向上,端盖2上由外向内顺序开设有第一沟槽51和第二沟槽52,密封圈3设置于第一沟槽51内,漏水感应线缆41设置于第二沟槽52内。
当采用径向密封时,在沿舱体1的半径方向上,舱体1的开口端面上由外向内顺序开设有第一沟槽51和第二沟槽52,密封圈3设置于第一沟槽51内,漏水感应线缆41设置于第二沟槽52内。
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式,漏水感应线缆41的一端均与舱内电路相连。应当理解的是,为了不影响拆舱,当采用轴向密封时,与漏水感应线缆41相连的控制电路设置于端盖2上;当采用径向密封时,与漏水感应线缆41相连的控制电路设置于舱体1的内壁上。
可选地,漏水感应线缆41与端盖2的内表面或舱体1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保证密封圈3的密封性能不受影响。
可选地,漏水感应线缆41沿周向环绕设置于第二沟槽52内,确保在第二沟槽52的各个位置都能够检测到水流的泄漏,不会出现漏检或检测时间延迟的现象,保证了检测系统的可靠性。
参照图3和图6,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漏水检测器4还包括固定组件42,固定组件42设置于舱体1或端盖2上,当水下密封舱为轴向密封形式时,固定组件42设置于端盖2上,当水下密封舱为径向密封形式时,固定组件42设置于舱体1上。在端盖2向舱体1上安装之前,通过固定组件42对漏水感应线缆41的端部进行固定,防止漏水感应线缆41在第二沟槽52内松动,导致安装过程中漏水感应线缆41对密封圈3的密封性能造成影响。
可选地,固定组件42包括压块421和连接件422。分别对应于轴向密封和径向密封两种形式,舱体1上或端盖2上开设有容纳槽53,第二沟槽52与容纳槽53连通,漏水感应线缆41在第二沟槽52内布置时,两端均伸进容纳槽53内,其中一端穿过容纳槽53后与舱内的电路相连。
参照图3,压块421伸进容纳槽53内并与漏水感应线缆41抵紧固定,连接件422穿过压块421后与端盖2相连,从而将压块421固定。应说明的是,图6中虽未体现压块421和连接件422,但根据图3可以得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压块421可设置于图6中舱体1的内壁上,连接件422穿过压块421与舱体1的内壁相连。
通过压块421和连接件422对漏水感应线缆41进行固定,不仅安装拆卸漏水感应线缆41比较方便,而且不会影响密封圈3的密封性能。
可选地,连接件422采用螺钉,同时在端盖2或舱体1上开设与螺钉适配的螺纹孔,将连接件422与端盖2或舱体1螺纹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水下设备,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水下密封舱。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仅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基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做出的改变或变形之处,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水下密封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舱体;
端盖,设置于所述舱体的开口端,用于将所述舱体封闭;
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端盖与所述舱体的连接处;以及
漏水检测器,设置于所述端盖与所述舱体的连接处,且位于所述密封圈靠近舱体内部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密封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水检测器包括漏水感应线缆,所述漏水感应线缆的一端与舱内电路相连;
所述舱体或端盖上开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述第二沟槽位于靠近所述舱体内部的一侧,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内,所述漏水感应线缆设置于所述第二沟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密封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水感应线缆与所述端盖和舱体的连接处之间存在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水下密封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水感应线缆沿周向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沟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下密封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水检测器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舱体或端盖上,用于固定所述漏水感应线缆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下密封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压块以及设置于所述压块上的连接件;
所述舱体或端盖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沟槽连通的容纳槽,所述漏水感应线缆的端部位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压块伸进所述容纳槽内并抵紧在所述漏水感应线缆上,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舱体或端盖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下密封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螺钉。
8.一种水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下密封舱。
CN202123437818.4U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水下密封舱及水下设备 Active CN217308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37818.4U CN217308080U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水下密封舱及水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37818.4U CN217308080U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水下密封舱及水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08080U true CN217308080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22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37818.4U Active CN217308080U (zh) 2021-12-30 2021-12-30 一种水下密封舱及水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080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53729A (en) Sealed connection between an optical fibre cable and a submerged housing
US20100127460A1 (en) Seals with integrated leak detection capability
KR100659462B1 (ko) 누액 검출기
EP3608924B1 (en) Explosion-proof structure
KR100660649B1 (ko) 누수감지관의 연결부위 누수감지 장치
CN217308080U (zh) 一种水下密封舱及水下设备
US11181197B2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and device with connector
CN111254443B (zh) 一种海水管路杂散电流检测与控制装置和方法
JP3310207B2 (ja) 投込式水位計
KR200412983Y1 (ko) 누수감지관의 연결부위 누수감지 장치
CN213072037U (zh) 一种潜艇用水密耐压升降桅杆接线盒
CN111656075A (zh) 法兰组件
CN115127745A (zh) 泄漏检测和预防系统
HU216201B (hu) Berendezés kábel vezető anyagú köpenyének bontására és fázisforgatására
CN216133019U (zh) 一种密封性好、防水效果好的混合气体探测器
CN213423382U (zh) 一种用于gil设备绝缘故障检测的检测装置
CN214583802U (zh) 智能压力变送器壳体
JPH08261861A (ja) 油配管用フレキシブルチューブ
CN213902529U (zh) 一种用于污水管道的检测板防水盒
JPH1172408A (ja) 漏液検出器,それを用いた漏液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漏液検出方法
CN219455133U (zh) 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低频传感器
CN207215281U (zh) 一种保护振动传感器的防水安装盒
CN220187862U (zh) 一种中压测温中间接头带芯片连接管
CN214999370U (zh) 一种水温传感器的水密封结构
CN218004719U (zh) 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