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03715U -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03715U
CN217303715U CN202220884718.1U CN202220884718U CN217303715U CN 217303715 U CN217303715 U CN 217303715U CN 202220884718 U CN202220884718 U CN 202220884718U CN 217303715 U CN217303715 U CN 2173037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ipe section
refrigerant
end cover
refrigerant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8471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宇宽
刘海波
段宇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una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una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una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una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8471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037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037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037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具有进冷媒通道和出冷媒通道,进冷媒通道与出冷媒通道连通;端盖,设置在换热器本体的一端上,端盖包括端盖本体、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间隔设置在端盖本体上,第一管段与进冷媒通道连通,第二管段与出冷媒通道连通;多个管体,至少一个管体与第一管段连通,至少另一个管体与第二管段连通;其中,端盖本体、第一管段以及第二管段为一体成型结构。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换热器本体与冷媒进出口管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换热器本体与冷媒进出口管的连接方式通常为:直接将冷媒进出口管焊接在换热器本体的端部上。
然而,冷媒进出口管与换热器本体的上述连接方式需要对换热器本体的整个端部进行加热,不仅导致焊接耗时较长,甚至影响换热器的加工周期和加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器本体与冷媒进出口管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具有进冷媒通道和出冷媒通道,进冷媒通道与出冷媒通道连通;端盖,设置在换热器本体的一端上,端盖包括端盖本体、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间隔设置在端盖本体上,第一管段与进冷媒通道连通,第二管段与出冷媒通道连通;多个管体,至少一个管体与第一管段连通,至少另一个管体与第二管段连通;其中,端盖本体、第一管段以及第二管段为一体成型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换热器本体上的端盖,管体与端盖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连接,以通过端盖将管体连接在换热器本体上。这样,当需要将管体与换热器本体连接时,工作人员使用火焰焊或高频焊的方式对第一管段与至少一个管体焊接、对第二管段与至少另一个管体焊接,即可实现管体与换热器本体的连接。
与现有技术中将管体直接焊接在换热器本体上相比,本申请中将管体直接焊接在管段上,工作人员只需对管段进行加热即可,不仅利于焊接加热,缩短了焊接耗时,也使得管体与换热器本体的连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二者的连接难度,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换热器本体与冷媒进出口管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升了换热器的加工效率。同时,由于端盖本体、第一管段以及第二管段为一体成型结构,不仅使得端盖与换热器本体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也降低了端盖的加工成本。
进一步地,端盖本体具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通孔,进冷媒通道通过至少一个通孔与第一管段连通,出冷媒通道通过至少一个通孔与第二管段连通。这样,上述设置确保冷媒能够依次通过第一管段和至少一个通孔进入进冷媒通道内,并依次通过出冷媒通道和至少一个通孔进入第二管段内,以使冷媒能够在换热器内顺畅地流动。同时,可以通过选用具有不同通孔数量的端盖来改变冷媒进入换热器本体的流路,进而实现不同的冷却速度,以满足实际作业中的不同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通孔沿端盖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至少两个通孔沿端盖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通孔的排布更加灵活,以改变冷媒进入换热器本体的路径和位置,进而满足实际作业中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工作人员对通孔的加工灵活性。
进一步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沿所述端盖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或者,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在端盖本体上呈对角线的方向分布。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在端盖本体上的排布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盖体,盖体设置在换热器本体的另一端上,以用于封堵进冷媒通道与出冷媒通道;其中,盖体具有凹部,凹部与进冷媒通道和出冷媒通道均连通。这样,凹部能够容纳部分冷媒,进冷媒通道通过凹部与出冷媒通道连通,一方面确保冷媒能够在换热器内顺畅地流动,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可靠性;另一方面增大了换热器内部的冷媒容纳量,进而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凹部为一个;或者,凹部为多个,多个凹部沿盖体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凹部的个数、排布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进一步地,进冷媒通道为一个;或者,进冷媒通道为多个,多个进冷媒通道沿换热器本体的宽度方向和/或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出冷媒通道为一个;或者,出冷媒通道为多个,多个出冷媒通道沿换热器本体的宽度方向和/或厚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进冷媒通道和出冷媒通道的个数、排布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进一步地,进冷媒通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或由直线段和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和/或,出冷媒通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或由直线段和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进冷媒通道和/或出冷媒通道的横截面的形状更加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进一步地,第一管段与管体连接的一端凸出于端盖本体设置,第二管段与管体连接的一端凸出于端盖本体设置。这样,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上述设置确保二者与管体连接的端部均凸出于端盖本体,在管体与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进行焊接时,只需对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端部进行加热即可,一方面便于焊接加热,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焊接难度;另一方面缩短了焊接耗时,进而缩短了换热器的加工周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的左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的换热器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换热器本体的左视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的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3中的换热器的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10示出了图8中的换热器的换热器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中的换热器本体的正视图;
图12示出了图9中的换热器的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8中换热器的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实施例三的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实施例四的盖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实施例五的端盖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换热器本体;11、进冷媒通道;12、出冷媒通道;20、端盖;21、端盖本体;211、通孔;22、第一管段;23、第二管段;30、管体;40、盖体;41、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器本体与冷媒进出口管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7所示,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10、端盖20、多个管体30以及盖体40。换热器本体10具有进冷媒通道11和出冷媒通道12,进冷媒通道11与出冷媒通道12连通。端盖20设置在换热器本体10的一端上,端盖20包括端盖本体21、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间隔设置在端盖本体21上,第一管段22与进冷媒通道11连通,第二管段23与出冷媒通道12连通。至少一个管体30与第一管段22连通,至少另一个管体30与第二管段23连通。其中,端盖本体21、第一管段22以及第二管段23为一体成型结构。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换热器本体10上的端盖20,管体30与端盖20的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连接,以通过端盖20将管体30连接在换热器本体10上。这样,当需要将管体30与换热器本体10连接时,工作人员使用火焰焊或高频焊的方式对第一管段22与至少一个管体30焊接、对第二管段23与至少另一个管体30焊接,即可实现管体30与换热器本体10的连接。
与现有技术中将管体直接焊接在换热器本体上相比,本实施例中将管体30直接焊接在管段上,工作人员只需对管段进行加热即可,不仅利于焊接加热,缩短了焊接耗时,也使得管体30与换热器本体10的连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二者的连接难度,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换热器本体10与冷媒进出口管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升了换热器的加工效率。同时,由于端盖本体21、第一管段22以及第二管段23为一体成型结构,不仅使得端盖20与换热器本体1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也降低了端盖20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端盖20为一体成型结构,进而提升了端盖20的结构强度,在换热器运行过程中,确保端盖20在冷媒的压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变形、毁坏。同时,端盖20的上述设置使得其与换热器本体10之间的安装更加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工作人员对端盖20和管体30进行焊接的过程中,利用第一管段22、第二管段23与管体30便于焊接的特点,能够快速、简便的完成焊接,进而缩短了换热器的加工周期。
如图4和图5所示,换热器本体10的一端具有与端盖20外表面形状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用于安装端盖20。第一换热器本体10的另一端具有与盖体40外表面形状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用于安装盖体40。在换热器运行过程中,冷媒通过进冷媒通道11进入换热器本体10内,冷媒在换热器本体10内流动的过程中,与换热器本体10完成热量交换后从出冷媒通道12流出,进而实现了换热器对冷媒进行换热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为腰形孔。这样,由于端盖20的外表面与第一安装孔的形状相适配,上述设置使得端盖20的外表面更加光滑且没有尖角或锐边,进而避免工作人员在对端盖20和换热器本体10进行装配的过程中发生端盖20划伤或割伤工作人员的现象。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安装孔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换热器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为腰形孔。这样,由于盖体40的外表面与第二安装孔的形状相适配,上述设置使得盖体40的外表面更加光滑且没有尖角或锐边,进而避免工作人员在对盖体40和换热器本体10进行装配的过程中发生盖体40划伤或割伤工作人员的现象。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二安装孔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换热器的加工成本。
可选地,端盖本体21具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通孔211,进冷媒通道11通过至少一个通孔211与第一管段22连通,出冷媒通道12通过至少一个通孔211与第二管段23连通。这样,上述设置确保冷媒能够依次通过第一管段22和至少一个通孔211进入进冷媒通道11内,并依次通过出冷媒通道12和至少一个通孔211进入第二管段23内,以使冷媒能够在换热器内顺畅地流动。同时,可以通过选用具有不同通孔数量的端盖20来改变冷媒进入换热器本体10的流路,进而实现不同的冷却速度,以满足实际作业中的不同使用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端盖本体21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通孔211,一个通孔2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22和一个进冷媒通道11连通,另一个通孔21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管段23和一个出冷媒通道12连通。
可选地,至少两个通孔211沿端盖本体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至少两个通孔211沿端盖本体2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通孔211的排布更加灵活,以改变冷媒进入换热器本体10的路径和位置,进而满足实际作业中的不同使用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工作人员对通孔211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通孔211沿端盖本体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端盖本体21的长度方向与换热器本体的宽度方向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通孔211为腰形孔,各腰形孔沿端盖本体21的长度方向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通孔211的形状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通孔211为多边形孔、或圆孔、或椭圆孔。
可选地,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沿端盖本体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或者,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在端盖本体21上呈对角线的方向分布。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在端盖本体21上的排布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段22和所述第二管段23沿所述端盖本体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使端盖2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端盖20的加工成本。
如图7所示,盖体40设置在换热器本体10的另一端上,以用于封堵进冷媒通道11与出冷媒通道12。盖体40具有凹部41,凹部41与进冷媒通道11和出冷媒通道12均连通。这样,凹部41能够容纳部分冷媒,进冷媒通道11通过凹部41与出冷媒通道12连通,一方面确保冷媒能够在换热器内顺畅地流动,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可靠性;另一方面增大了换热器内部的冷媒容纳量,进而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凹部41为一个;或者,凹部41为多个,多个所述凹部41沿所述盖体40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凹部41的个数、排布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凹部41为一个,以使盖体4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盖体40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凹部41的个数和排布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凹部41为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多个,多个所述凹部41沿所述盖体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可选地,凹部41为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多个,多个所述凹部41沿所述盖体4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可选地,凹部41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多个所述凹部41沿所述盖体4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进冷媒通道11为一个;或者,进冷媒通道11为多个,多个进冷媒通道11沿换热器本体10的宽度方向和/或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出冷媒通道12为一个;或者,出冷媒通道12为多个,多个出冷媒通道12沿换热器本体10的宽度方向和/或厚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进冷媒通道11和出冷媒通道12的个数、排布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如图5所示,进冷媒通道11为两个,两个进冷媒通道11沿换热器本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出冷媒通道12为两个,两个出冷媒通道12沿换热器本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增加了换热器本体10内的冷媒容纳量,进而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实现了快速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进冷媒通道11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进冷媒通道11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进冷媒通道11的排布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两个进冷媒通道11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可选地,多个进冷媒通道11沿换热器本体10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出冷媒通道12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出冷媒通道12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出冷媒通道12的排布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两个出冷媒通道12沿换热器本体1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可选地,多个出冷媒通道12沿换热器本体10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需要说明的是,进冷媒通道11和出冷媒通道12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进行调整,可选地,进冷媒通道11和出冷媒通道12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可选的,进冷媒通道11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或由直线段和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和/或,出冷媒通道12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或由直线段和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进冷媒通道11和/或出冷媒通道12的横截面的形状更加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进冷媒通道11的横截面和出冷媒通道12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圆形通道可以均匀的承受冷媒向其施加的各个方向的压力,且圆形管道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换热器本体10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段22与管体30连接的一端凸出于端盖本体21设置,第二管段23与管体30连接的一端凸出于端盖本体21设置。这样,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的上述设置确保二者与管体30连接的端部均凸出于端盖本体21,在管体30与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进行焊接时,只需对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的端部进行加热即可,一方面便于焊接加热,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焊接难度;另一方面缩短了焊接耗时,进而缩短了换热器的加工周期。
具体地,管体30分别与第一管段22、第二管段23的凸出于端盖本体21的端部焊接。
可选地,管体30由铜材质制成。这样,由铜材质制成的管体30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进而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换热器本体10由铝材质制成。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换热器本体10的轻量化设计,进而减小了换热器的整体重量。
可选地,端盖20由铝材质制成。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端盖20的轻量化设计,进而减小了换热器的整体重量。
可选地,盖体40由铝材质制成。这样,上述设置实现了盖体40的轻量化设计,进而减小了换热器的整体重量。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换热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在端盖本体21上的排布方式不同。
如图8至图13所示,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在端盖本体21上呈对角线的方向分布,以使端盖2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端盖20的加工成本。
如图11所示,进冷媒通道11为四个,四个进冷媒通道11沿所述换热器本体10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出冷媒通道12为四个,四个出冷媒通道12沿换热器本体10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进一步增加了换热器本体10内的冷媒容纳量,进而提升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实现了快速换热。
如图12所示,盖体40具有一个凹部41,以使盖体4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盖体40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如图13所示,通孔211为方孔,以使盖体4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换热器的加工成本。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的换热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盖体40的凹部41个数及排布方式不同。
如图14所示,盖体40具有四个凹部41,四个凹部41沿盖体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至少一个凹部41与进冷媒通道11连通,至少一个凹部41与出冷媒通道12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凹部41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凹部41的个数为两个、或三个、或五个、或多个。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中的换热器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凹部41的排布方式不同。
如图15所示,盖体40具有两个凹部41,两个凹部41沿盖体4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一个凹部41与进冷媒通道11连通,至少一个凹部41与出冷媒通道12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凹部41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凹部41的个数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中的换热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通孔211的排布方式不同。
如图16所示,两个通孔211沿端盖本体2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端盖本体21的宽度方向与换热器本体的厚度方向一致。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换热器本体上的端盖,管体与端盖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连接,以通过端盖将管体连接在换热器本体上。这样,当需要将管体与换热器本体连接时,工作人员使用火焰焊或高频焊的方式对第一管段与至少一个管体焊接、对第二管段与至少另一个管体焊接,即可实现管体与换热器本体的连接。
与现有技术中将管体直接焊接在换热器本体上相比,本申请中将管体直接焊接在管段上,工作人员只需对管段进行加热即可,不仅利于焊接加热,缩短了焊接耗时,也使得管体与换热器本体的连接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二者的连接难度,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换热器本体与冷媒进出口管的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升了换热器的加工效率。同时,由于端盖本体、第一管段以及第二管段为一体成型结构,不仅使得端盖与换热器本体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也降低了端盖的加工成本。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本体(10),具有进冷媒通道(11)和出冷媒通道(12),所述进冷媒通道(11)与所述出冷媒通道(12)连通;
端盖(20),设置在换热器本体(10)的一端上,所述端盖(20)包括端盖本体(21)、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所述第一管段(22)和所述第二管段(23)间隔设置在所述端盖本体(21)上,所述第一管段(22)与所述进冷媒通道(11)连通,所述第二管段(23)与所述出冷媒通道(12)连通;
多个管体(30),至少一个所述管体(30)与所述第一管段(22)连通,至少另一个所述管体(30)与所述第二管段(23)连通;
其中,所述端盖本体(21)、所述第一管段(22)以及所述第二管段(23)为一体成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本体(21)具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通孔(211),所述进冷媒通道(11)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通孔(211)与所述第一管段(22)连通,所述出冷媒通道(12)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通孔(211)与所述第二管段(2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通孔(211)沿所述端盖本体(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至少两个所述通孔(211)沿所述端盖本体(2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22)和所述第二管段(23)沿所述端盖本体(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或者,所述第一管段(22)和所述第二管段(23)在所述端盖本体(21)上呈对角线的方向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盖体(40),所述盖体(40)设置在所述换热器本体(10)的另一端上,以用于封堵所述进冷媒通道(11)与所述出冷媒通道(12);
其中,所述盖体(40)具有凹部(41),所述凹部(41)与所述进冷媒通道(11)和所述出冷媒通道(12)均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41)为一个;或者,所述凹部(41)为多个,多个所述凹部(41)沿所述盖体(40)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冷媒通道(11)为一个;或者,所述进冷媒通道(11)为多个,多个所述进冷媒通道(11)沿所述换热器本体(10)的宽度方向和/或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出冷媒通道(12)为一个;或者,所述出冷媒通道(12)为多个,多个所述出冷媒通道(12)沿所述换热器本体(10)的宽度方向和/或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冷媒通道(11)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或由直线段和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和/或,所述出冷媒通道(12)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或由直线段和弧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22)与所述管体(30)连接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端盖本体(21)设置,所述第二管段(23)与所述管体(30)连接的一端凸出于所述端盖本体(21)设置。
10.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2220884718.1U 2022-04-15 2022-04-15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Active CN2173037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84718.1U CN217303715U (zh) 2022-04-15 2022-04-15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84718.1U CN217303715U (zh) 2022-04-15 2022-04-15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03715U true CN217303715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14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84718.1U Active CN217303715U (zh) 2022-04-15 2022-04-15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037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15854B1 (en)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 and heat-pump-type heating and hot-water supply system equipped with same
CN209926967U (zh)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JP2016514822A (ja) 集合管及び集合管を有する熱交換器
EP4047298A1 (en) Heat exchanger
CN217303715U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US20040003918A1 (en) Manifold for heat exchanger
CN101173716A (zh) 一种热泵空调用四通换向阀
CN211119692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2269281B (zh) 一种热泵空调用四通换向阀
EP2913619B1 (en) Heat exchanger
CN211601198U (zh) 换热器
CN219713482U (zh) 一种空调器
EP3141862B1 (en) Integral sealing device and heat exchanger using same
CN211717240U (zh) 换热器
CN112432542A (zh) 换热器
CN103968610A (zh) 空调器及其微通道换热器
CN113280648A (zh) 一种换热器及装配方法
CN215810425U (zh) 分液装置
CN216644631U (zh) 一种高承压的冷媒通道管件
JP7485993B1 (ja) 熱交換器
CN212390890U (zh) 换热扁管、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CN218328401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7274978U (zh) 一种分配器及空调分配组件
CN215572380U (zh) 扁管和换热器
CN214842599U (zh)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