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28401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28401U
CN218328401U CN202222585844.XU CN202222585844U CN218328401U CN 218328401 U CN218328401 U CN 218328401U CN 202222585844 U CN202222585844 U CN 202222585844U CN 218328401 U CN218328401 U CN 2183284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plate
distribution
flow passage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8584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宇
赵东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8584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284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284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284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可以降低设计成本。所述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分配器和多个换热扁管,分配器用于将制冷剂均匀分配至多个换热扁管,分配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且相邻的板体紧贴设置,第一板体具有制冷剂入口;第二板体具有入口流道、连通流道以及多个出口流道;第三板体具有多组分配流道组,多组分配流道组与多个出口流道一一对应,每组分配流道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配流道,每组中的多个分配流道均与对应的出口流道连通;第四板体具有多个通口,第五板体上设有换热扁管安装口,通口与换热扁管安装口正对且供换热扁管插入。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用于空气调节。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分配器仅可以连接固定数量的换热扁管,当换热器的换热扁管的数量较多时,需要连接较多的分配器,使换热器的换热扁管处的结构复杂,增加了装配时间,提高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可以降低设计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分配器和多个换热扁管,所述分配器用于将制冷剂均匀分配至所述多个换热扁管,所述分配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且相邻的板体紧贴设置;所述第一板体具有制冷剂入口;所述第二板体具有入口流道、连通流道以及多个出口流道,所述入口流道正对并连通于所述制冷剂入口,多个所述出口流道间隔分布,多个所述出口流道相对于所述入口流道对称布置,相邻的所述出口流道之间、与所述入口流道最相邻的所述出口流道以及所述入口流道之间分别通过所述连通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板体具有多组分配流道组,多组所述分配流道组与多个所述出口流道一一对应,每组所述分配流道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配流道,每组所述分配流道组中的多个所述分配流道均与对应的所述出口流道连通;所述第四板体具有多个通口,多个所述通口与多个所述换热扁管一一对应且连通,所述通口的数量与所述分配流道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连通;所述第五板体上设有换热扁管安装口,所述换热扁管安装在所述换热扁管安装口内,所述通口与所述换热扁管安装口正对且供所述换热扁管插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在第二板上具有多个出口流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通过在分配器的第三板体上设置多组分配流道组,并使多组分配流道与第二板体的多个出口流道一一对应,每组分配流道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配流道,每组分流流道组的多个分配流道均与出口流道连通,从而一方面可以将从一个出口流道流出的制冷剂分成多路流出,使分配器可以连接更多的换热扁管,进而可以避免换热器的换热扁管处结构复杂,有利于降低装配的工作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当分配器需要连接更多的换热扁管时,可以通过直接增加出口流道与分配流道组,或者直接增加每组分配流道组的数量来实现,由此可以降低分配器设计的难度,有利于降低设计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分配流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连通,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出口流道有交叠,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四板体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通口有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垂直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所述分配流道组包括两个所述分配流道,每组所述分配流道组的两个所述分配流道呈中心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流道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出口流道的中部,以将所述出口流道分成两个子流道,所述分配流道组中的两个所述分配流道的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出口流道的两个所述子流道一一对应且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周壁包括第一壁面,所述第一壁面在所述第四板体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通口内,所述第一壁面的邻近所述第四板体的一端具有圆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板体上还具有均压流道,所述均压流道贯穿所述第四板体,所述均压流道连通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通口之间,且所述均压流道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分配流道错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通口均具有分压端,每个所述分配流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连通,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出口流道有交叠,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四板体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通口的分压端有交叠;所述均压流道连接至所述分压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所述第四板体以及所述第五板体均形成为矩形,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所述第四板体以及所述第五板体的拐角处均设有倒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口流道处设有尖角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配器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板体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板体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配合后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板体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板体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板体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配合后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板体的立体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板体与第三板体的配合后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板体与第四板体配合后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分配器的分解图;
图14为图4中所示意第二板体的入口流道在A处圈示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换热器;101、分配器;102、换热扁管;103、分流毛细管;
1、第一板体;11、制冷剂入口;
2、第二板体;21、入口流道;211、尖角部;22、连通流道;221、倒圆角;23、出口流道;231、子流道;
3、第三板体;31、分配流道组;311、分配流道;3111、第一部分;3112、第二部分;3113、第一壁面;3114、圆角;
4、第四板体;41、通口;411、分压端;42、均压流道;
5、第五板体;51、换热扁管安装口;
6、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相关技术中,分配器仅可以连接固定数量的换热扁管,当换热器的换热扁管的数量较多时,需要连接较多的分配器,使换热器的换热扁管处的结构复杂,增加了装配时间,提高了生产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中,在第二板上具有多个出口流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通过在分配器的第三板体上设置多组分配流道组,并使多组分配流道与第二板体的多个出口流道一一对应,每组分配流道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配流道,每组分流流道组的多个分配流道均与出口流道连通,从而一方面可以将从一个出口流道流出的制冷剂分成多路流出,使分配器可以连接更多的换热扁管,进而可以避免换热器的换热扁管处结构复杂,有利于降低装配的工作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当分配器需要连接更多的换热扁管时,可以通过直接增加出口流道与分配流道组,或者直接增加每组分配流道组的数量来实现,由此可以降低分配器设计的难度,有利于降低设计成本。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可以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节流装置(例如电子膨胀阀)。
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室内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向冷凝器,并且在室外换热器中与周围环境进行换热,冷媒温度降低,然后流经节流装置节流降压后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并且流向蒸发器,冷媒在蒸发器内与室内空气换热,以降低室内环境温度,换热后的冷媒流入压缩机,完成冷媒循环。
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室外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室内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向冷凝器,并且在冷凝器中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以提高室内环境温度。而后,冷媒流经节流装置节流降压后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并且流向蒸发器,冷媒在蒸发器内与室外环境换热,换热后的冷媒流入压缩机,完成冷媒循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可以为微通道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多个等距排布的换热扁管和翅片,换热扁管内形成有多个用于流通制冷剂的微通道,翅片设于相邻的两个换热扁管之间,流经翅片的空气流动方向与流经扁管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互垂直,通过散热翅片和空气流带走换热扁管内制冷剂释放的热量或冷量。
示例性的,换热扁管可以为采用多孔微通道的铝合金,翅片可以为表面具有钎焊复合层的铝合金。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换热器的立体图。换热器100还包括分配器101。分配器101用于将制冷剂均匀分配至多个换热扁管102。通过设置分配器101可以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从而有利于保证空调器换热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分配器的立体图。分配器10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和第五板体5。相邻的板体紧贴设置。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和第五板体5的连接处密封,避免制冷剂从板体与板体的连接处流出,保证了分配器101的密封性。
为了便于描述,针对分配器101建立坐标系。以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和第五板体5的层叠方向为Z轴方向。垂直于Z轴方向的两个方向分别为X轴方向和Y轴方向。X轴方向和Y轴方向垂直。示例性的,第一板体1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第一板体1的长度方向为Y轴。当然,在其它的示例中,第一板体1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第一板体1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在下面的描述中,以第一板体1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第一板体1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第一板体1朝向第二板体2的表面与第二板体2朝向第一板体1的表面接触并紧贴,第二板体2朝向第三板体3的表面与第三板体3朝向第二板体2的表面接触并紧贴,第三板体3朝向第四板体4的表面与第四板体4朝向第三板体3的表面接触并紧贴。第四板体4朝向第五板体5的表面与第五板体5朝向第四板体4的表面接触并紧贴。
示例性的,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和第五板体5的形状与大小可以均相等。这样设置便于对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和第五板体5进行加工。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板体的示意图。第一板体1具有制冷剂入口11。制冷剂入口11为贯穿第一板体1的开口。由此,换热器100的分流毛细管103可以接入制冷剂入口11,并且制冷剂入口11对分流毛细管103有固定作用,可以避免分流毛细管103脱落。示例性的,分流毛细管103与制冷剂入口11可以通过焊接连接。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板体的示意图。第二板体2具有入口流道21、连通流道22以及多个出口流道23。其中,入口流道21、连通流道22以及多个出口流道23均为贯穿第二板体2的流道。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配合后的剖视图。入口流道21正对并连通于制冷剂入口11。由此,可以保证从制冷剂入口11流入的制冷剂可全部流入入口流道21。
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板体的示意图。多个出口流道23间隔分布。多个出口流道23相对于入口流道21对称布置。由此,可以避免从入口流道21流向两侧的制冷剂分配不均匀,从而可以保证从入口流道21流向多个出口流道23的流量均匀,避免出现气液分离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分配器101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示例性的,多个出口流道23可以在Y轴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出口流道23的数量可以为任意偶数个。例如,图4所述的实施例中出口流道23的数量为四个,图6所述的实施例中出口流道23的数量为六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口流道23可以沿X轴方向延伸。示例性的,每个出口流道23平行于X轴方向。
请继续参阅图6,相邻的出口流道23之间通过连通流道22连通。与入口流道21最相邻的出口流道23以及入口流道21之间通过连通流道22连通。由此,可以使从入口流道21流出的制冷剂沿着连通流道22分别流向多个出口流道23,使流向多个出口流道23的制冷剂可以被合理分配,从而有利于提高分配器101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板体的示意图。第三板体3具有多组分配流道组31。多组分配流道组31与多个出口流道23一一对应。每组分配流道组3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配流道311。每组分配流道组31中的多个分配流道311均与对应的出口流道23连通。也就是说,一组分配流道组31与一个出口流道23相对应,每组分配流道组31中的多个分配流道311与一个出口流道23连通。由此可以将从一个出口流道23流出的制冷剂分成多路流出,从而可以提高分配器101的分流效果,使分配器101可以连接更多的换热扁管102,从而可以避免换热器100的换热扁管102处结构复杂,有利于降低装配的工作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当需要连接的换热扁管102的数量不同时,可以通过直接增加或减少出口流道23与分配流道组31的数量,或者直接增加或减少每组分配流道组31中分配流道311的数量来实现,由此可以降低分配器101设计的难度,有利于降低设计成本。
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板体的示意图。第四板体4具有多个通口41。多个通口41与多个换热扁管102一一对应且连通。通口41的数量与分配流道31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连通。由此,从分配流道311流出的制冷剂通过通口41流向换热扁管102。
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分配器的分解图。第五板体5上设有换热扁管安装口51。换热扁管102安装在换热扁管安装口51内。通口41与换热扁管安装口51正对且供换热扁管102插入。由此,通过设置第五板体5,可以对换热扁管102进行固定,并且换热扁管102的部分可以插入通口41内,使换热扁管102可以固定地更牢固。
制冷剂的流动路径为:制冷剂从第一板体1的制冷剂入口11流入第二板体2的入口流道21。从入口流道21流出的制冷剂向入口流道21的两侧流动,沿着连通流道22流向多个出口流道23。制冷剂从多个出口流道23流出后,流向对应的第三板体3的多个分配流道组31,一个出口流道23流出的制冷剂分别流入对应的分配流道组31的多个分配流道311中。从分配流道311流出的制冷剂流向第四板体4的通口41,从通口41流出的制冷剂流向换热扁管102。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配合后的剖视图。每个分配流道311包括第一部分3111和第二部分3112。第一部分3111与第二部分3112连通。第一部分3111在第二板体2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出口流道23有交叠。第二部分3112在第四板体4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通口41有交叠。这样设置可以对分配流道311的大小进行合理设计,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并且也可以使从出口流道23流入的制冷剂更好地流入通口41内。
需要说明的是,“交叠”是指第一部分3111在第二板体2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出口流道23可以部分重合,第一部分3111在第二板体2上的正投影也可以位于对应的出口流道23内。第二部分3112在第四板体4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通口41可以部分重合,第二部分3112在第四板体4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对应的通口41内。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板体的立体图。第一部分3111与第二部分3112垂直设置。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分配器101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例如,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分配流道311大体形成为“L”形,第一部分3111可以沿Y轴方向延伸,第二部分3112可以沿沿X轴方向延伸。
请继续参阅图10,每组分配流道组31包括两个分配流道311,每组分配流道组31的两个分配流道311呈中心对称设置(如图10所示的直线M为对称轴线)。这样设置可以降低设计的难度,并且也可以保证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板体与第三板体的配合后的示意图(图中虚线部分为第三板体)。连通流道22连接于对应的出口流道23的中部,以将出口流道23分成两个子流道231。分配流道组31的两个分配流道311中,其中一个分配流道311的第一部分3111在第二板体2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出口流道23的一个子流道231对应且交叠,分配流道组31中的另一个分配流道311的第一部分3111在第二板体2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出口流道23的另一个子流道231对应且交叠。由此,从出口流道23流出制冷剂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一个子流道231流出,流向对应的分配流道组31的一个分配流道311。另一部分从另一个子流道231流出,流向对应的分配流道组31的另一个分配流道311。因此可以提高分配器101的分流均匀的能力,使流入多个分配流道311的制冷剂更均匀。并且可以避免连通流道22靠近第一板体1的边缘处易造成的卷曲的问题,降低了第一板体1的加工难度。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板体与第四板体配合后的示意图(图中虚线部分为第三板体)。第二部分3112的内周壁包括第一壁面3113。第一壁面3113在第四板体4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通口41内。第一壁面3113的邻近第四板体4的一端具有圆角3114。这样设置可以减小制冷剂从第二部分3112进入通口41的阻力,使制冷剂可以顺畅地流入换热扁管102内。需要说明的,圆角3114的中心轴线与第三板体3的上下方向平行。
示例性的,换热扁管102与第五板体5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由此可以保证分配器101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扁管102可以包括插入部,插入部的尺寸可以小于换热扁管102的尺寸,换热扁管安装口51的尺寸可以与插入部的尺寸相匹配,由此可以限制换热扁管102插入深度。
请继续参阅图13,第四板体4上还具有均压流道42。均压流道42贯穿第四板体4。均压流道42连通于相邻的两个通口41之间。均压流道42在第二板体2上的正投影与分配流道311错开。由此,可以使压力大的通口41内的制冷剂经均压流道42向压力小的通口41流动,从而可以达到对制冷剂二次重新分配的效果,可以提高分配器101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通口41可以关于制冷剂入口11对称,其中,邻近制冷剂入口11的两个通口41之间可以不设置均压流道42。这样设置在制冷剂的流速较小时,可以保证分配器101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
请返回参阅图11和图12,每个通口41均具有分压端411。每个分配流道311包括第一部分3111和第二部分3112。第一部分3111与第二部分3112连通。第一部分3111在第二板体2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出口流道23有交叠。第二部分3112在第四板体4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通口41的分压端411有交叠。均压流道42连接至分压端411。由此,可以在分配流道311流入通口41时,可以通过均压流道42对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分流,使压力大的通口41内的制冷剂经均压流道42向压力小的通口41流动,从而可以更好地对制冷剂进行二次重新分配,可以进一步提高分配器101对制冷剂分配的均匀性,使分配器101在应对大流量、中流量或小流量的制冷剂时,可以使分配器101的不均匀性始终保持在10%以下,进而可以提高换热器100的加工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13,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以及第五板体5均形成为矩形。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以及第五板体5的拐角处均设有倒角6。这样设置使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和第五板体5可以利用毛细效应保证焊料停留在板体的四周,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第三板体3、第四板体4和第五板体5之间的焊接质量,有利于保证分配器101的密封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4,图14为图4中所示意第二板体2的入口流道21在A处圈示的放大图。入口流道21处可以设有尖角部211,尖角部211用于将从制冷剂入口11流入入口流道21内的制冷剂平分成向入口流道21两侧流出的两部分。由此可以保证流向入口流道21两侧的制冷剂分配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4。尖角部211与连通流道22之间呈直线或弧线过渡。
请返回参阅图4,为了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连通流道22上设置倒圆角221结构特征,实现对制冷剂流量的调节。
具体的,连通流道22与出口流道23连通的位置处,至少在出口流道23与位于上游的连通流道22的连通过渡面上设有倒圆角221,倒圆角221用于调节从连通流道22流入出口流道23内制冷剂的流量,通过调节倒圆角221半径大小,实现流量调节的目的。
进一步的,连通流道22与出口流道23连通的位置处,在出口流道23与位于下游的连通流道22的连通过渡面上设有倒圆角221,倒圆角221用于调节从出口流道23流入位于下游的连通流道22内制冷剂的流量,进一步提高流量调节的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分配器和多个换热扁管,所述分配器用于将制冷剂均匀分配至所述多个换热扁管,所述分配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和第五板体,且相邻的板体紧贴设置;
所述第一板体具有制冷剂入口;
所述第二板体具有入口流道、连通流道以及多个出口流道,所述入口流道正对并连通于所述制冷剂入口,多个所述出口流道间隔分布,多个所述出口流道相对于所述入口流道对称布置,相邻的所述出口流道之间、与所述入口流道最相邻的所述出口流道以及所述入口流道之间分别通过所述连通流道连通;
所述第三板体具有多组分配流道组,多组所述分配流道组与多个所述出口流道一一对应,每组所述分配流道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分配流道,每组所述分配流道组中的多个所述分配流道均与对应的所述出口流道连通;
所述第四板体具有多个通口,多个所述通口与多个所述换热扁管一一对应且连通,所述通口的数量与所述分配流道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第五板体上设有换热扁管安装口,所述换热扁管安装在所述换热扁管安装口内,所述通口与所述换热扁管安装口正对且供所述换热扁管插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分配流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连通,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出口流道有交叠,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四板体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通口有交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分配流道组包括两个所述分配流道,每组所述分配流道组的两个所述分配流道呈中心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流道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出口流道的中部,以将所述出口流道分成两个子流道,所述分配流道组中的两个所述分配流道的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出口流道的两个所述子流道一一对应且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周壁包括第一壁面,所述第一壁面在所述第四板体的正投影位于对应的所述通口内,所述第一壁面的邻近所述第四板体的一端具有圆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板体上还具有均压流道,所述均压流道贯穿所述第四板体,所述均压流道连通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通口之间,且所述均压流道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分配流道错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通口均具有分压端,每个所述分配流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连通,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二板体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出口流道有交叠,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四板体上的正投影与对应的所述通口的分压端有交叠;
所述均压流道连接至所述分压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所述第四板体以及所述第五板体均形成为矩形,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所述第四板体以及所述第五板体的拐角处均设有倒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流道处设有尖角部。
CN202222585844.XU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空调器 Active CN2183284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85844.XU CN218328401U (zh)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85844.XU CN218328401U (zh)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28401U true CN218328401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21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85844.XU Active CN218328401U (zh)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284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27397B1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EP3059542B1 (e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er
CN106918165B (zh) 一种换热装置
US20160169595A1 (en) Stacking-type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2998680B1 (e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H04155194A (ja) 熱交換器
EP3875878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2001074388A (ja) 冷媒蒸発器
CN102230693B (zh) 一种换热效率高的平行流换热器
EP3940329B1 (en) Distributor and heat exchanger
US7293604B2 (en) Heat exchanger
JPH0886591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媒蒸発器
JP3210062B2 (ja) 冷媒分流器
CN218328401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1400938U (zh) 一种集流件及换热器
US20220276009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0980114U (zh) 一种空调器
WO2020090015A1 (ja)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4543393A (zh) 一种换热组件
CN116907253B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JP7313557B2 (ja)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16620274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WO2022063182A1 (zh) 换热器和多制冷系统空调机组
CN220507311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WO2022083674A1 (zh)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