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42599U -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42599U
CN214842599U CN202121164755.7U CN202121164755U CN214842599U CN 214842599 U CN214842599 U CN 214842599U CN 202121164755 U CN202121164755 U CN 202121164755U CN 214842599 U CN214842599 U CN 2148425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heat exchange
windward
leeward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6475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贤一
坂内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6475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425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425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425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其中,翅片包括第一换热管道和第二换热管道,第一换热管道位于翅片内,包括连通的第一迎风段和第一背风段;第二换热管道位于翅片内,包括连通的第二迎风段和第二背风段;在气流方向上,第二迎风段与第一背风段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第一迎风段与第二背风段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上述翅片应用于热交换器中,可以使得热交换器的换热量均一化。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热交换器的多片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气流在沿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穿过多片翅片时,与多片翅片换热,从而实现热交换。但相关技术中的热交换器存在换热不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翅片,旨在使得热交换器的换热量均一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翅片,包括:
第一换热管道,位于所述翅片内,包括连通的第一迎风段和第一背风段;以及
第二换热管道,位于所述翅片内,包括连通的第二迎风段和第二背风段;
在所述气流方向上,所述第二迎风段与所述第一背风段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迎风段与所述第二背风段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道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迎风段和所述第一背风段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换热管道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二迎风段和所述第二背风段的第二连接段,在所述翅片的与所述气流方向平行的基准平面上,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正投影相交,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能同时独立传输换热媒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开设有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与所述第二片体靠近所述第一片体的表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片体开设有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连通槽与所述第一片体靠近所述第二片体的表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连接段;
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均呈直线状,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正投影相交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翅片的端部的夹角,所述夹角大于等于6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夹角小于等于12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片体开设有通过所述第一连通槽连通的第一迎风槽和第一背风槽,所述第一迎风槽与所述第二片体靠近所述第一片体的表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迎风段,所述第一背风槽与所述第二片体靠近所述第一片体的表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背风段;
所述第二片体开设有通过所述第二连通槽连通的第二迎风槽和第二背风槽,所述第二迎风槽与所述第一片体靠近所述第二片体的表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迎风段,所述第二背风槽与所述第一片体靠近所述第二片体的表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背风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迎风段和所述第一背风段平行间隔排布,所述第二迎风段和所述第二背风段平行间隔排布;和/或
所述第一迎风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形成的夹角和所述第二迎风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形成的夹角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道和所述第二换热管道均为多个,在所述气流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道平行间隔排布,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道平行间隔排布,且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的第二迎风段位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所述第一背风段的上游侧,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的第二背风段位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所述第一迎风段的下游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数目和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的数目相同;和/或
所述第一换热管道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迎风段和所述第一背风段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换热管道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二迎风段和所述第二背风段的第二连接段,每一所述第二连接段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所述第一连接段均相交。
在一实施例中,一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与一所述第二换热管道限定出换热管道组;
所述换热管道组为多个,在所述气流方向上,多个所述换热管道组间隔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迎风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背风段的长度的0.9-1.1倍;
所述第二迎风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二背风段的长度的0.9-1.1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翅片还包括位于所述翅片一端的入口集流通道及位于所述翅片另一端的出口集流通道,所述第二迎风段和所述第一背风段均与所述入口集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迎风段和所述第二背风段均与所述出口集流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多片所述的翅片,多片所述翅片在所述翅片的厚度方向上排布,相邻两所述翅片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换热设备,包括所述的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的热交换器。
上述翅片在换热的过程中,气流与第二换热管道的第二迎风段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同时气流与第一换热管道的第一迎风段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由于第一迎风段和第一背风段相互连通,第二迎风段和第二背风段相互连通,从而在第一换热管道和第二换热管道内流动的换热媒介(例如,冷媒)是连续的。由于在第一换热管道和第二换热管道内流动的换热媒介是连续的,从而气流与第二换热管道的第二迎风段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同时气流与第一换热管道的第一迎风段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也即气流与第二换热管道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同时气流与第一换热管道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进而可以实现换热管道的换热量均一化,发挥热交换器的最大效果(最大换热性能,也即最大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部分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热交换器旋转180°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俯视图;
图6为沿图5中的B-B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沿图5中的C-C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原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流体在弯头中流动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夹角β的大小与压力损失的大小的关系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热交换器的部分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热交换器旋转180°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原理示意图;
图16为图12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俯视图;
图17为沿图16中的D-D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沿图16中的E-E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9为相关技术中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相关技术中的热交换量与迎风侧和背风侧关系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086716550000041
Figure BDA000308671655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交换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热交换器10包括多片翅片12,多片翅片12在热交换器10的厚度方向上间隔排布,也即多片翅片12在翅片12的厚度方向上间隔排布。相邻两翅片12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10a。当气流通过气流通道10a时,与翅片12换热,从而实现热交换。
其中,在气流方向上,翅片12具有依次排布的迎风侧12a和背风侧12b。刚达到迎风侧12a的气流与迎风侧12a之间具有第一温差,第一温差通常较大,而经迎风侧12a后到达背风侧12b的气流与背风侧12b之间具有第二温差,第二温差通常小于第一温差。由于第一温差较大,而第二温差相对较小,从而导致气流与翅片12换热时,气流与翅片12的迎风侧12a的热交换量和气流与翅片12的背风侧12b的热交换量不同,也即气流与翅片12的迎风侧12a的热交换量和气流与翅片12的背风侧12b的热交换量存在偏差,气流与翅片12的迎风侧12a的热交换量大于气流与翅片12的背风侧12b的热交换量(具体请参考附图20),且气流与翅片12的迎风侧12a的热交换相对于气流与翅片12的背风侧12b的热交换更充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气流方向即迎风侧12a至背风侧12b的方向。当翅片12应用于热交换器10中,而热交换器10应用于空调器等换热设备中时,气流方向通常是确定的。
相关技术中,如图19所示,翅片14包括位于翅片14内部的第一换热管道142和第二换热管道144,第二换热管道144相对于第一换热管道142更靠近迎风侧14a。上述翅片14在换热的过程中,气流与第二换热管道144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而气流与第一换热管道142的热交换量相对较小且相对不够充分,无法发挥热交换器10的最大效果(最大换热性能,也即最大换热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3-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翅片12包括位于翅片12内部的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第一换热管道200包括位于翅片12内部并相互连通的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一背风段220。第二换热管道300包括位于翅片12内并相互连通的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二背风段320。在气流方向上,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一背风段220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也即在气流方向上,至少部分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一背风段220正对,且第二迎风段310相对于第一背风段220更靠近迎风侧12a。在气流方向上,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20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也即在气流方向上,至少部分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20正对,且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20更靠近迎风侧12a。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一背风段220基本完全正对。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在长度方向上,也可以至少50%的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一背风段220正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20基本完全正对。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在长度方向上,也可以至少50%的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20正对。
上述翅片12在换热的过程中,气流与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第二迎风段310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同时气流与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第一迎风段210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由于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一背风段220相互连通,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二背风段320相互连通,从而在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内流动的换热媒介(例如,冷媒)是连续的。由于在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内流动的换热媒介是连续的,从而气流与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第二迎风段310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同时气流与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第一迎风段210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也即气流与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同时气流与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进而可以实现换热管道的换热量均一化,发挥热交换器10的最大效果(最大换热性能,也即最大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道200还包括位于翅片12内部的第一连接段230,第一连接段230连通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一背风段220。第二换热管道300还包括位于翅片12内部的第二连接段330,第二连接段330连通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二背风段320。第二连接段330在基准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连接段230在基准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交,其中,基准平面与气流方向平行。如此,非常便于实现,在气流方向上,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一背风段220对应设置,并依次间隔排布,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20对应设置,并依次间隔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在翅片12的厚度方向上,翅片12具有第一换热面12c和第二换热面12d。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面12c或者第二换热面12d可以作为基准平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准平面与第一换热面12c相互独立,同时与第二换热面12d相互独立,基准平面、第一换热面12c和第二换热面12d三者大致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330与第一连接段230能同时独立传输换热媒介。如此,当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同时传送换热媒介时,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可以基本实现不混合,从而更利于实现,气流与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同时气流与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热交换量大且充分;进而更利于实现,换热管道的换热量均一化,发挥热交换器10的最大效果(最大换热性能,也即最大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330与第一连接段230能同时独立传输换热媒介是指,当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同时传送换热媒介时,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的混合量小于等于20%。其中,如图9所示,当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的混合量等于0%时,可以认为第二连接段330与第一连接段230能同时绝对独立的传输换热媒介,此时,第二连接段330与第一连接段230不导通,在空间上相交;而当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的混合量大于0%且小于等于20%,可以认为第二连接段330与第一连接段230能同时相对独立的传输换热媒介,此时,第二连接段330与第一连接段23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导通。例如,第二连接段330与第一连接段230可以在相交处导通,此时,对于第一换热管道200而言,换热媒介主要经由第一背风段220到达第一迎风段210,同时少量的换热媒介也可以经由第二迎风段310到达第一迎风段210,控制经由第二迎风段310到达第一迎风段210的换热媒介的量小于等于经由第一背风段220和第二迎风段310达到第一迎风段210的换热媒介的量的20%,即可认为第二连接段330与第一连接段230能同时独立传输换热媒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8所示,在翅片12的厚度方向上,翅片12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开设有第一连通槽410。第一连通槽410与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围合形成连通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一背风段220的第一连接段230。
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开设有第二连通槽510。第二连通槽510与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围合形成连通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二背风段320的第二连接段330。
在上述结构中,第一连接段230由第一连通槽410与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围合形成,第二连接段330由第二连通槽510与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围合形成。如此,非常便于形成第一连接段230和第二连接段330,但同时会导致第一连接段230和第二连接段330在相交处连通,也即会导致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存在混合的可能性。
为了实现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的混合量小于等于20%;也即为了实现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基本不混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段230大致呈直线状,第二连接段330也大致呈直线状。第二连接段330在基准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连接段230在基准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交,并形成开口朝向翅片12的端部的夹角α,夹角α大于等于60°
如图10所示,下面以流体在弯头(弯管)中传输进行说明,流体开始沿第一方向流动,弯头(弯管)会使得流体改变流动方向,并沿第二方向流动,而流体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后,会导致流体发生压力损失。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确定的夹角β越大,流体的压力损失越大。上述夹角α对应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确定的夹角β,当上述夹角α越大,换热媒介改变流动方向的压力损失越大,当存在两条通路时,沿原方向流动的阻力会小于改变方向流动的流动阻力,从而当上述夹角α越大,换热媒介越会沿原方向流动,而被迫放弃改变方向流动,也即可以抑制换热媒介转向,进而换热媒介传输的平直度越高。而换热媒介传输的平直度越高,可以抑制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于第一连接段230和第二连接段330相交处混合。在本实施例中,当夹角α大于等于60°时,可以抑制换热媒介转向,使得换热媒介传输具有较高的平直度,实现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的混合量小于等于20%。
在本实施例中,夹角α小于等于120°。夹角α过大,会导致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二背风段320之间间距和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一背风段220之间的间距均过大,当面积一定时,不利于设置更多数目的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综合上述因素,设置夹角α小于等于120°,从而可以兼顾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的数目以及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的混合量。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夹角α可以为60°、70°、80°、90°、100°、110°或12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段210的长度为第一背风段220的长度的0.9-1.1倍。也即第一迎风段210的长度与第一背风段220的长度大致相同,也即第一连接段230位于第一换热管道200的中部。如此,更便于抑制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于第一连接段230和第二连接段330相交处混合。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段210的长度可以为第一背风段220的长度的0.9倍、0.95倍、0.1倍、0.105倍或1.1倍。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迎风段310的长度为第二背风段320的长度的0.9-1.1倍。也即第二迎风段310的长度为第二背风段320的长度大致相同,也即第二连接段330位于第二换热管道300的中部。如此,更便于抑制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于第一连接段230和第二连接段330相交处混合。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迎风段310的长度可以为第二背风段320的长度的0.9倍、0.95倍、0.1倍、0.105倍或1.1倍。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8所示,第一片体400开设有第一迎风槽420和第一背风槽430。第一迎风槽420和第一背风槽430通过第一连通槽410连通。第一迎风槽420与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围合形成第一迎风段210。第一背风槽430与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围合形成第一背风段220。如此,非常便于形成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一背风段220,而且便于使得第一迎风段210、第一背风段220和第一连接段230的过流面积大致相同,也即便于使得第一迎风段210、第一背风段220和第一连接段230的截面面积大致相同,同时还便于采用同一工艺形成第一迎风段210、第一背风段220和第一连接段23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分别形成第一迎风槽420,第一片体400的第一迎风槽420和第二片体500的第一迎风槽420围合形成第一迎风段210,同理也可以在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分别形成第一背风槽430,第一片体400的第一背风槽430和第二片体500的第一背风槽430围合形成第一背风段220。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片体500开设有第二迎风槽520和第二背风槽530。第二迎风槽520和第二背风槽530通过第二连通槽510连通。第二迎风槽520与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围合形成第二迎风段310。第二背风槽530与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围合形成第二背风段320。如此,非常便于形成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二背风段320,而且便于使得第二迎风段310、第二背风段320和第二连接段330的过流面积大致相同,也即便于使得第二迎风段310、第二背风段320和第二连接段330的截面面积大致相同,同时还便于采用同一工艺形成第二迎风段310、第二背风段320和第二连接段33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分别形成第二迎风槽520,第一片体400的第二迎风槽520和第二片体500的第二迎风槽520围合形成第二迎风段310,同理也可以在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分别形成第二背风槽530,第一片体400的第二背风槽530和第二片体500的第二背风槽530围合形成第二背风段32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通槽410、第一迎风槽420和第一背风槽430均采用冲压工艺形成,并在第一片体400远离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形成凸痕。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仅在第一片体400上形成第一连通槽410、第一迎风槽420和第一背风槽430,并没有在第二片体500上形成对应的第一连通槽410、第一迎风槽420和第一背风槽430,从而第二片体500远离的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对应第一片体400上的第一连通槽410、第一迎风槽420和第一背风槽430的位置并没有形成凸痕。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通槽510、第二迎风槽520和第二背风槽530均采用冲压工艺形成,并在第二片体500远离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形成凸痕。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仅在第二片体500上形成第二连通槽510、第二迎风槽520和第二背风槽530,并没有在第一片体400上形成对应的第二连通槽510、第二迎风槽520和第二背风槽530,从而第一片体400远离的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对应第二片体500上的第二连通槽510、第二迎风槽520和第二背风槽530的位置并没有形成凸痕。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均为铝片。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完成上述冲压步骤后,再采用焊接的方式,使得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上述的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一背风段220平行间隔排布。也即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一背风段220均大致呈直线状,从而可以降低换热媒介在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一背风段220内流动的流动阻力,更利于换热媒介与气流进行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二背风段320平行间隔排布。也即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二背风段320均大致呈直线状,从而可以降低换热媒介在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二背风段320内流动的流动阻力,更利于换热媒介与气流进行换热。
由于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一背风段220平行间隔排布,从而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一连接段230形成的夹角和第一背风段220与第一连接段230形成的夹角相同。同理,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二连接段330形成的夹角和第二背风段320与第二连接段330形成的夹角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迎风段210与第一连接段230形成的夹角和第二迎风段310与第二连接段330形成的夹角相同。如此,可以使得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结构相同。以图3和图4所示视角为例,将图3旋转180°后,可以得到图4,其中,图4中的第二片体500的结构与图3中的第一片体400的结构完全相同。第一片体400和第二片体500结构相同,更便于制作翅片1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8所示,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均为多个。在气流方向上,多个第一换热管200平行间隔排布,多个第二换热管道300也平行间隔排布,且多个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第二迎风段310位于多个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第一背风段220的上游侧,此时,多个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第二迎风段310与多个第一换热管200的第一背风段220能以第一分界线a为分界,多个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第二背风段320位于多个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第一迎风段210的下游侧,此时,多个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第二背风段320与多个第一换热管200的第一迎风段210能以第二分界线b为分界。也即多个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第二迎风段310位于第一分界线a的一侧,而多个第一换热管200的第一背风段220位于第一分界线a的另一侧,多个第二换热管道300的第二背风段320位于第二分界线b的一侧,而多个第一换热管200的第一迎风段210位于第二分界线b的另一侧。如此,更便于多个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交换位置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界线a与第二分界线b共直线。如此,更便于多个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交换位置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道200的数目和第二换热管道300的数目相同。如此,更利于翅片12均匀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二连接段330与多个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第一连接段230均相交。如此,更便于多个第一换热管道200和第二换热管道300交换位置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18所示,一第一换热管道200与一第二换热管道300限定出换热管道组600。换热管道组600为多个。在气流方向上,多个换热管道组600间隔排布。如此,每一第二连接段330仅与一个第一换热管道200的第一连接段230均相交,更利于抑制第一换热管道200内的换热媒介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的换热媒介于第一连接段230和第二连接段330相交处混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18所示,翅片12还包括入口集流通道700和出口集流通道800。入口集流通道700位于翅片12的一端,出口集流通道800位于翅片12的另一端。第二迎风段310和第一背风段220均与入口集流通道连通700。第一迎风段210和第二背风段320均与出口集流通道800连通。如此,更利于第一换热管道200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和气流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器10包括多片翅片12,多片翅片12在热交换器10的厚度方向上间隔排布。其中,多片翅片12的第一片体400与第二片体500在热交换器10的厚度方向上交错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入口集流通道700在厚度方向上连通,且相邻的出口集流通道800在厚度方向上连通。如此,换热媒介可以通过入口集流通道700输送至多个翅片12翅片的第一换热管道200与第二换热管道300内,与气流换热后,再通过排入出口集流通道800内。
在本实施例中,入口集流通道700包括第一入口部710和第二入口部720。第一片体400开设有第一入口安装孔402。第一入口部710穿设于第一入口安装孔402上,且第一入口部710的一端与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齐平,另一端凸出至第一片体400远离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外。第二片体500开设有第二入口安装孔502。第二入口部720穿设于第二入口安装孔502上,且第二入口部720的一端与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齐平,另一端凸出至第二片体500远离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外。
出口集流通道800包括第一出口部810和第二出口部820。第一片体400开设有第一出口安装孔404。第一出口部810穿设于第一出口安装孔404上,且第一出口部810的一端与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齐平,另一端凸出至第一片体400远离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外。第二片体500开设有第二出口安装孔504。第二出口部820穿设于第二出口安装孔504上,且第二出口部820的一端与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齐平,另一端凸出至第二片体500远离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外。
在相邻两个翅片12中,一个翅片12的第一入口部710的端面和另一个翅片12的第二入口部720端面贴合并焊接固定,一个翅片12的第一出口部810的端面和翅片12的第二出口部820的端面贴合并焊接固定。如此,气流通道14在翅片12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由第一入口部710凸出至第一片体400远离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外的尺寸和第二入口部720凸出至第二片体500远离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外的尺寸确定。
在本实施例中,冲压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以形成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第一入口管,此时,可以认为第一入口管穿设于第一入口安装孔402上,且第一入口管的开口端与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齐平,第一入口管的封闭端凸出至第一片体400远离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外,去除第一入口管的封闭端的端板,即可得到第一入口部710。
同理,冲压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以形成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第一出口管,此时,可以认为第一出口管穿设于第一出口安装孔404上,且第一出口管的开口端与第一片体400靠近第二片体500的表面齐平,第一出口管的封闭端凸出至第一片体400远离第二片体500的表面外,去除第一出口管的封闭端的端板,即可得到第一出口部810。
同理,冲压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以形成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第二入口管,此时,可以认为第二入口管穿设于第二入口安装孔502上,且第二入口管的开口端与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齐平,第二入口管的封闭端凸出至第二片体500远离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外,去除第二入口管的封闭端的端板,即可得到第二入口部720。
同理,冲压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以形成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第二出口管,此时,可以认为第二出口管穿设于第二出口安装孔504上,且第二出口管的开口端与第二片体500靠近第一片体400的表面齐平,第二出口管的封闭端凸出至第二片体500远离第一片体400的表面外,去除第二出口管的封闭端的端板,即可得到第二出口部820。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换热设备,该换热设备包括上述热交换器10,该热交换器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换热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换热设备可以为冰箱、除湿机、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外机等。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热交换器10,该热交换器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空调器可以是整体式空调器,也可以是分体式空调器,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空调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翅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管道,位于所述翅片内,包括连通的第一迎风段和第一背风段;以及
第二换热管道,位于所述翅片内,包括连通的第二迎风段和第二背风段;
在气流方向上,所述第二迎风段与所述第一背风段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迎风段与所述第二背风段依次间隔排布,并对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道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迎风段和所述第一背风段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换热管道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二迎风段和所述第二背风段的第二连接段,在所述翅片的与所述气流方向平行的基准平面上,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正投影相交,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能同时独立传输换热媒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包括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片体及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开设有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与所述第二片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片体开设有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连通槽与所述第一片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连接段;
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正投影相交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翅片的端部的夹角,所述夹角大于等于6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小于等于120°。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体开设有通过所述第一连通槽连通的第一迎风槽和第一背风槽,所述第一迎风槽与所述第二片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迎风段,所述第一背风槽与所述第二片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背风段;
所述第二片体开设有通过所述第二连通槽连通的第二迎风槽和第二背风槽,所述第二迎风槽与所述第一片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迎风段,所述第二背风槽与所述第一片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背风段。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迎风段和所述第一背风段平行间隔排布,所述第二迎风段和所述第二背风段平行间隔排布;和/或
所述第一迎风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形成的夹角和所述第二迎风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形成的夹角相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道和所述第二换热管道均为多个,在所述气流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道平行间隔排布,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道平行间隔排布,且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的第二迎风段位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所述第一背风段的上游侧,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的第二背风段位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所述第一迎风段的下游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数目和所述第二换热管道的数目相同;和/或
所述第一换热管道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迎风段和所述第一背风段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换热管道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二迎风段和所述第二背风段的第二连接段,每一所述第二连接段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所述第一连接段均相交。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一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与一所述第二换热管道限定出换热管道组;
所述换热管道组为多个,在所述气流方向上,多个所述换热管道组间隔排布。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迎风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背风段的长度的0.9-1.1倍;
所述第二迎风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二背风段的长度的0.9-1.1倍。
11.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还包括位于所述翅片一端的入口集流通道及位于所述翅片另一端的出口集流通道,所述第二迎风段和所述第一背风段均与所述入口集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迎风段和所述第二背风段均与所述出口集流通道连通。
12.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片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翅片,在所述翅片的厚度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翅片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
13.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器。
CN202121164755.7U 2021-05-27 2021-05-27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Active CN2148425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64755.7U CN214842599U (zh) 2021-05-27 2021-05-27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64755.7U CN214842599U (zh) 2021-05-27 2021-05-27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42599U true CN214842599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780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64755.7U Active CN214842599U (zh) 2021-05-27 2021-05-27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425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17135B1 (en) Layer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JPH04155194A (ja) 熱交換器
CN214842599U (zh)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JP2001041678A (ja) 熱交換器
WO2023208129A1 (zh) 微通道换热器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0440079B (zh)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制冷系统和空调器
CN112066598A (zh)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WO2019224767A1 (en) Thermal exchanging device
CN210165621U (zh)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CN215639002U (zh) 翅片、热交换器、换热设备和空调器
CN107843029A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4646152A (zh) 换热器及空调
CN101696861B (zh) 换热器的翅带构造及其换热器
CN219713482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4987971U (zh) 一种隔板打孔的板翅式换热器
CN219713699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3955453U (zh) 一种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323054B (zh) 一种换热器
CN116907253B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CN214199287U (zh) 换热器及空调
CN212109070U (zh) 换热器
CN217818256U (zh) 一种换热器用耐高压气室结构及耐高压换热器
CN211823271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219284015U (zh)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CN216716549U (zh) 传热板、热交换器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