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98792U - 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98792U
CN217298792U CN202221230226.7U CN202221230226U CN217298792U CN 217298792 U CN217298792 U CN 217298792U CN 202221230226 U CN202221230226 U CN 202221230226U CN 217298792 U CN217298792 U CN 217298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ct
ecological
protective structure
slope
gabion 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302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一惠
马红卫
邵运贤
张栋
张宣峰
熊国礼
孙强
宋甜儿
马俊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123022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987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98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98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包括坡脚、坡面和坡顶,所述坡脚采用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所述坡面包括常淹区、变化区和常露区,常淹区采用石笼网护垫防护结构,变化区采用扦插‑抛石防护结构,常露区采用灌丛垫防护结构,所述坡顶采用生态拦截带+下凹式绿地+植物篱的组合防护结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在坡脚采用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有效阻挡水土流失,避免岸线侵蚀,坡面分为常淹区和变化区、常露区根据不同区域采用石笼网护垫、扦插‑抛石、灌丛的防护方式,且坡顶采用生态拦截带+下凹式绿地+植物篱的组合形式,增加了河岸带的生物多样性,且对水体进行有效、充分的净化。

Description

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缓冲带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水生态系统受到了严峻考验,农业面源污染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面源污染具有范围广、来源多和难以监测的特点,其对水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严重影响地表水的质量。此外,大部分河岸带在我国农村地区已被开垦为农田,使河道岸线更容易被侵蚀,进一步增加了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同时还伴随着河岸带物种多样性降低的问题。
为了避免岸线侵蚀,传统的一般是通过石头混凝土对河岸进行固化,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避免岸线侵蚀的作用,但是其造价高且施工周期长,不能对河水起到净化作用,对河流的连通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有些河岸带会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乔木、灌木、草等组成简单的生态缓冲带,但是这种生态缓冲带结构简单,岸线侵蚀问题并不能得到好的解决,且径流在缓冲带中停留时间较短,不能充分利用缓冲带的净化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包括坡脚、坡面和坡顶,所述坡脚采用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所述坡面为阶梯结构(层状阶梯,可水平或倾斜),包括常淹区、变化区和常露区,常淹区采用石笼网护垫防护结构,变化区采用扦插-抛石防护结构,常露区采用灌丛垫防护结构,所述坡顶采用生态拦截带+下凹式绿地+植物篱的组合防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在坡脚采用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有效阻挡水土流失,避免岸线侵蚀,坡面分为常淹区和变化区、常露区,根据不同区域采用石笼网护垫、扦插-抛石、灌丛的防护方式,且坡顶采用生态拦截带+下凹式绿地+植物篱的组合形式,增加了河岸带的生物多样性,且对水体进行有效、充分的净化。
进一步的,所述常淹区与变化区的扦插-抛石防护结构之间设有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变化区的扦插-抛石防护结构与常露区的灌丛垫防护结构之间设有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常露区的灌丛垫防护结构与坡顶之间设有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坡顶从靠近河道一侧至另一侧依次为生态拦截带、下凹式绿地、生态拦截带、下凹式绿地、植物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的扦插-抛石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的灌丛垫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的下凹式绿地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2、扦插-抛石防护结构;3、灌丛垫防护结构;4、生态拦截带+下凹式绿地+植物篱的组合防护结构;5、生态拦截带;6、下凹式绿地;7、植物篱;8、石笼网护垫防护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结合附图,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包括坡脚、坡面和坡顶,所述坡脚采用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1,所述坡面为阶梯结构,包括常淹区、变化区和常露区,常淹区采用石笼网护垫防护结构8(石笼网护垫底部设有土工布),变化区采用扦插-抛石防护结构2,常露区采用灌丛垫防护结构3,所述坡顶采用生态拦截带+下凹式绿地+植物篱的组合防护结构4。
一、铅丝石笼网是指用重型六角网作的箱型网笼,因此有称之为“石笼网或者石笼网网箱”,欧洲也叫格宾网,在施工现场经石头填充,构成具有柔性、透水性及整体性的结构,石笼网箱由间隔1米的隔板(双绞合六边形金属网片)分成若干单元格,为了加强石笼网箱结构的强度,所有的面网板边端均采用直径更粗的钢丝;
石笼网箱的特点:经济。只需将石头装入笼子封口即可。施工简便,不需特殊技术。有很强的抵御自然破坏及耐腐蚀和抗恶劣气候影响的能力。可以承受大范围的变形,而仍不坍塌。笼子石头缝隙间的淤泥有利于植物生产,可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可防止由流体静力造成的损害。节约运输费用。可将其折叠起来运输,在工地上装配。
二、扞插-抛石技术是河岸生态治理的一种优良方法,护岸工程不仅要从安全性考虑,还要达到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的要求,在保证护岸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效应,以达到一种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协调、适合生物生长的近自然状态。
扞插-抛石联合措施就是在抛石施工的基础上,截取植物的枝条随即扞插人抛石空隙之中的一种土壤生物工程方法。
抛石护岸具有取材容易、施工简单、投资省、维护管理方便等特点,铺于坡面的石块可顶住水流冲刷,强迫水流转向,以保护岸坡。但是抛石护岸也有自身的缺点,抛石在坡面上的运动可使岸坡不稳甚至导致护岸工程失败。扞插入抛石的植物枝条可有效加强护岸工程的稳定性,其茎干可起到抗滑桩的作用,以抵抗滑坡产生的剪应力。从树桩上长出的根有加筋作用。
三、灌丛垫技术属于高密度、高强度的植物防护体系,主要用来保护那些土壤团粒结构差、抗侵蚀能力低、植被比较稀少、受坡面径流影响较大的坡岸。
灌从垫新长出的密集枝条大大减少了雨水和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而新长出的根形成庞大的地下根系网络,除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外,也加强了土壤剪切力和紧实度。根系发达的挺水植物可有效控制常水位附近的淘蚀作用。
所述变化区的扦插-抛石防护结构2与常露区的灌丛垫防护结构3之间设有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1。
所述常露区的灌丛垫防护结构3与坡顶之间设有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1,所述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1后侧设有有土工布。
四、生态拦截带,在农田和受保护的水体之间,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缓冲带,或在河滨、湖滨人工设置保护带以拦截过滤从农田流出的养分,提高营养物质的净化能力,防止养分流入周围河流和湖泊、水库等水体。
下凹式绿地作为一个沉砂又是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可以将固体污染物大量沉积在绿地并促使有机污染物在绿地内得到净化,是一个天然的水体净化机,还可以将过滤出的固体污染物转变成植物营养物质,增加绿地土壤肥力。
植物篱主要通过控制水土流失,减缓坡面,改变氮磷等面源污染物在坡面的分布状态并降低其含量等途径,起到控制面源污染的作用。
所述坡顶的生态拦截带+下凹式绿地+植物篱的组合防护结构4从靠近河道一侧至另一侧依次为生态拦截带5、下凹式绿地6、生态拦截带5、下凹式绿地6、植物篱7。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包括坡脚、坡面和坡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坡脚采用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1),所述坡面为阶梯结构,包括常淹区、变化区和常露区,常淹区采用石笼网护垫防护结构(8),变化区采用扦插-抛石防护结构(2),常露区采用灌丛垫防护结构(3),所述坡顶采用生态拦截带+下凹式绿地+植物篱的组合防护结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常淹区与变化区的扦插-抛石防护结构(2)之间设有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化区的扦插-抛石防护结构(2)与常露区的灌丛垫防护结构(3)之间设有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常露区的灌丛垫防护结构(3)与坡顶之间设有铅丝石笼网防护结构(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顶的生态拦截带+下凹式绿地+植物篱的组合防护结构(4)从靠近河道一侧至另一侧依次为生态拦截带(5)、下凹式绿地(6)、生态拦截带(5)、下凹式绿地(6)、植物篱(7)。
CN202221230226.7U 2022-05-23 2022-05-23 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 Active CN2172987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0226.7U CN217298792U (zh) 2022-05-23 2022-05-23 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0226.7U CN217298792U (zh) 2022-05-23 2022-05-23 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98792U true CN217298792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18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30226.7U Active CN217298792U (zh) 2022-05-23 2022-05-23 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987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15920B (zh) 扇形多阶梯式生态缓冲型护岸系统
CN103086570B (zh) 农田面源污染阶梯式潜流坝生态净化沟渠系统
WO2020220671A1 (zh) 一种海岸岩滩的红树造林方法与结构
CN103422466B (zh) 一种黑臭河道治理及恢复方法
CN108316243A (zh) 山区生态河道技术
CN203080471U (zh) 一种扇形多阶梯式生态缓冲型护岸系统
CN108978579B (zh) 一种河道环境修复结构及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方法
CN114223449B (zh) 困难立地红树林生态修复方法
Zhang Changing with the Yellow River: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Hebei, 1048-1128
CN106517522A (zh) 一种坑塘人工湿地及其建造方法
CN111379238B (zh) 发育侵蚀沟的沟头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1057724U (zh) 一种应对水文变化的消落带生态护坡系统
CN210459113U (zh) 一种海滨生态护岸结构
CN217298792U (zh) 一种近自然型的河道生态缓冲带
CN208430482U (zh) 山区生态河道
CN215562318U (zh) 生态护岸
CN213625463U (zh) 一种三峡库区滨江消落带立体生态景观系统
CN112136410B (zh) 一种长江江心岛漫滩湿地植物快速建群的方法
CN212426951U (zh) 一种改良的海岸防沙系统
CN210827355U (zh) 能够防止水土流失的活土坝
JP2912938B1 (ja) 耐波浪性・耐水性に優れた竹材を使用主材とした湛水法面の緑化方法
CN220977885U (zh) 一种防止水土流失的河道护岸结构
CN212670462U (zh) 一种生态型河道引截调系统
CN213389984U (zh) 基于透水混凝土的堤坝生态护坡植草结构
CN212294524U (zh) 发育侵蚀沟的沟头防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