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74454U - 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74454U
CN217274454U CN202123301941.3U CN202123301941U CN217274454U CN 217274454 U CN217274454 U CN 217274454U CN 202123301941 U CN202123301941 U CN 202123301941U CN 217274454 U CN217274454 U CN 2172744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ation
tower body
heat exchange
energy station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0194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伟杰
王建利
杜深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jiazhuang Wangko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jiazhuang Wangko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jiazhuang Wangko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jiazhuang Wangkong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30194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744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74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744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包括塔体、设在塔体底部的曝气池、设在曝气池内且曝气管组的输入端从塔体伸出的曝气管组、设在塔体内且位于曝气池上方的凝结器、设在塔体内且位于凝结器上方的换热管组、设在塔体外并与换热管组连接的机组以及设在塔体上的气体输入端,气体输入端用于向凝结器与换热管组之间输入气体。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通过对吸入空气的吸附处理来提高附近空气的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环境及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
背景技术
分布式生态供热因其小体积和部署方便等因素,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市场需求,考虑到其使用场景和目前对空气质量要求的提高,将供热与空气污染治理相结合能够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通过对吸入空气的吸附处理来提高附近空气的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包括:
塔体;
曝气池,设在塔体底部;
曝气管组,设在曝气池内且曝气管组的输入端从塔体伸出;
凝结器,设在塔体内且位于曝气池上方;
换热管组,设在塔体内且位于凝结器上方;
机组,设在塔体外并与换热管组连接;以及
气体输入端,设在塔体上,用于向凝结器与换热管组之间输入气体。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换热管组包括多根换热管道,换热管道按照MxN的矩阵形排列;
换热管道的输入端高于或者低于输出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换热管道上间隔设有多个鳍片;
鳍片靠近曝气池的一端向换热管道上较低的一端倾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曝气池内设有水位传感器;
还包括与曝气池连接的供水模组;
水位传感器用于监测曝气池内的最低水位并向供水模组反馈补水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曝气管组有多个,曝气管组的启用数量根据输入风量确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曝气管组有分为两组,每组中曝气管组的数量为多个;
第一组曝气管组位于第二组曝气管组的上方;
第一组曝气管组和第二组曝气管组均位于水位传感器的下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箭头表示了流向。
图2是基于图1给出的另一种工作示意图。
图中,11、塔体,12、曝气池,13、曝气管组,14、凝结器,15、换热管组,16、机组,17、气体输入端,151、换热管道,152、鳍片,2、水位传感器,3、供水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能源站由塔体11、曝气池12、曝气管组13、凝结器14、换热管组15、机组16和气体输入端17等组成,具体而言,曝气池12位于塔体11底部,曝气管组13设在曝气池12内且曝气管组13的输入端从塔体11伸出,用于对流入到塔体11内的空气进行曝气。
凝结器14固定安装在塔体11内且位于曝气池12上方,作用是去去除掉大部分经过曝气的气体中的水分。换热管组15设在塔体11内且位于凝结器14上方,作用是与流入到塔体11内的空气进行换热。
机组16部署在塔体11外并与换热管组15连接,由冷凝器蒸发器、管组、风机和驱动设备等组成,作用是驱动换热介质流动,完成由低品质热源到高品质热源的转换。
气体输入端17设置在塔体11上,用于向凝结器14与换热管组15之间输入气体,这样,不需要除霾时外部空气由气体输入端17流入,需要除霾时外部空气由曝气管组13流入。
整体而言,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能够在需要除霾时对流入到塔体11内的空气进行除霾后在进行热交换,不需要除霾时则直接对流入到塔体11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用方式更加灵活。
具体的切换可以通过一个风机和两组带有阀门的管道实现,两组管道分别与曝气管组13和气体输入端17连接,根据改变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来实现输入气路的切换。
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申请提供的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换热管组15包括多根换热管道151,换热管道151按照MxN的矩阵形排列,同时,换热管道151的输入端高于或者低于输出端。
一方面,这样可以增加换热管道151的数量,得到更高的换热面积,另一方面,可以使换热管道151外壁上产生的冷凝水能够快速从高处流到低处,经过汇集后落到下方的曝气池12内。
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申请提供的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换热管道151上间隔设有多个鳍片152,鳍片152的作用同样是增加接触面积。
并且,鳍片152靠近曝气池12的一端向换热管道151上较低的一端倾斜,一方面,可以增加鳍片15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这样可以使换热管道151上的冷凝水流到换热管道151与鳍片152的交界处后,能够快速流到鳍片152上并从鳍片152上掉落。
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申请提供的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增加了水位传感器2和供水模组3,水位传感器2位于曝气池12内,目的是监测曝气池12内的最低水位,供水模组3与曝气池12连接,作用是向曝气池12内补水。
水位传感器2向供水模组3反馈补水信号后,供水模组3启动,开始向曝气池12内补水,补充量达到设定量后,供水模组3停止工作。应理解,曝气池12内的水位偏低时,会影响气体与水的接触,因此需要通过水位传感器2对最低水位进行监控。
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申请提供的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曝气管组13有多个,曝气管组13的启用数量会根据输入风量确定。应理解,输入风量与功率有关系,当输入功率调低时,曝气管组13的工作数量也需要适当降低。
进一步地,曝气管组13有分为两组,每组中曝气管组13的数量为多个,第一组曝气管组13位于第二组曝气管组13的上方,同时,水位传感器2放置在第一组曝气管组13和第二组曝气管组13的上方。
两组曝气管组13同时工作时,即使遇到水面下降的情况,第二组曝气管组13依然能够保持正常工作,可以进行正常的除霾工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塔体(11);
曝气池(12),设在塔体(11)底部;
曝气管组(13),设在曝气池(12)内且曝气管组(13)的输入端从塔体(11)伸出;
凝结器(14),设在塔体(11)内且位于曝气池(12)上方;
换热管组(15),设在塔体(11)内且位于凝结器(14)上方;
机组(16),设在塔体(11)外并与换热管组(15)连接;以及
气体输入端(17),设在塔体(11)上,用于向凝结器(14)与换热管组(15)之间输入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换热管组(15)包括多根换热管道(151),换热管道(151)按照MxN的矩阵形排列;
换热管道(151)的输入端高于或者低于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换热管道(151)上间隔设有多个鳍片(152);
鳍片(152)靠近曝气池(12)的一端向换热管道(151)上较低的一端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曝气池(12)内设有水位传感器(2);
还包括与曝气池(12)连接的供水模组(3);
水位传感器(2)用于监测曝气池(12)内的最低水位并向供水模组(3)反馈补水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曝气管组(13)有多个,曝气管组(13)的启用数量根据输入风量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其特征在于,曝气管组(13)有分为两组,每组中曝气管组(13)的数量为多个;
第一组曝气管组(13)位于第二组曝气管组(13)的上方;
第一组曝气管组(13)和第二组曝气管组(13)均位于水位传感器(2)的下方。
CN202123301941.3U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 Active CN2172744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1941.3U CN217274454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01941.3U CN217274454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74454U true CN217274454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89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01941.3U Active CN217274454U (zh) 2021-12-27 2021-12-27 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744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46406U (zh) 冷却塔
CN217274454U (zh) 一种分布式生态供热除霾能源站
CN207035580U (zh) 立式分层布液双流体蒸发器
CN110085334B (zh) 热管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202547488U (zh) 用于中央空调水冷机组冷凝器的在线清洗系统
CN104761012B (zh) 一种减压蒸馏的海水淡化装置
CN203719244U (zh) 一种矿井回风余热回收装置
CN203216313U (zh) 带有扩展水膜板的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CN213724916U (zh) 一种五氟苯酚短程高效精馏提纯设备
CN209894028U (zh) 多套空调冷却塔并联运行时的均匀布水装置
CN106955558B (zh) 一种冷凝式除尘器
CN210410170U (zh) 适合北方空冷机组湿法脱硫消白烟的工艺系统
CN203534263U (zh) 一种蒸发式冷凝器及采用其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
CN216011901U (zh) 一种造纸废水降温装置
CN217330777U (zh) 一种改进型换热器
CN210512716U (zh) 一种冷却塔
CN205014699U (zh) 一种高效换热型蒸发式冷凝器
CN212431833U (zh) 一种能够消除出风口饱和空气的闭式冷却塔
CN219328217U (zh) 具有除湿功能的换热装置
CN220176513U (zh) 带ggh鼓泡脱硫装置
CN210663990U (zh) 一种卧式列管冷凝器
CN210846798U (zh) 一种碳化塔用高效旋流器结构
CN213060270U (zh) 一种废水处理系统
CN203162914U (zh) 一种不凝气体排放装置
CN213160070U (zh) 一种湿法脱硫吸收塔后烟气深度治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