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44883U - 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 - Google Patents

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44883U
CN217244883U CN202220858941.9U CN202220858941U CN217244883U CN 217244883 U CN217244883 U CN 217244883U CN 202220858941 U CN202220858941 U CN 202220858941U CN 217244883 U CN217244883 U CN 217244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bracket
differential force
straight wire
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5894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典岳
段银钟
金作林
刘名燕
张黎
韦传熙
梁金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an Jinghai Orthodontic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Hainan Jinghai Orthodontic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an Jinghai Orthodontic Center filed Critical Hainan Jinghai Orthodontic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22085894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44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44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44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包括托槽体,在托槽体上设置有切端托槽翼、龈端托槽翼,托槽体上开设有直丝弓槽沟,所述龈端托槽翼或切端托槽翼设计为一体式托槽翼,并在一体式托槽翼的下方设置有差动力槽沟,非一体式托槽翼的下方设置有辅助槽沟,在差动力槽沟下方设置一个结扎管。本实用新型在托槽体上设置有直丝弓槽沟、差动力槽沟和辅助槽沟,不同的治疗阶段采用不同的槽沟,兼有begg托槽和直丝弓托槽的功能特点,能有效地将begg体系和方丝弓体系的优点结合起来,解决现有固定矫治器功能单一、矫治过程费时长等问题。

Description

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口腔正畸部件,具体是一种既能应用直丝弓技术正畸,又可应用差动力正畸的两用托槽。
背景技术
在口腔正畸行业中,固定矫治器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矫治器,主要由托槽、带环、矫治弓丝、颊面管和附件等组成,其中托槽是最重要的部件,在固定矫治器的历次变革、发展过程中,托槽作为主体进行过多次创新和变形,具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体系,总的来说,固定矫治器目前通常分为两大体系:方丝弓体系(也叫直丝弓体系)和Begg体系。
直丝弓矫治器采用整体移动的模式对患者牙齿进行矫治,Begg矫治器采用先倾斜移动牙冠、再移动牙根的模式对患者牙齿进行矫治。二者的工作原理各不相同,各有缺陷,如,直丝弓技术打开咬合较难、牙齿移动慢、支抗要求较高,常需要配合种植钉支抗。Begg技术存在后期较难精确调整牙位、不利于高角型病例的矫治、口腔卫生较难保持等缺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开的Tip-Edge托槽,将直丝弓托槽的槽沟呈对角状磨除,能将Begg技术与直丝弓技术相融合,使牙齿既能倾斜移动,又具有直丝弓矫治器的功能。但Tip-Edge托槽难于全面体现Begg技术和方丝弓技术的优点,虽然早期牙齿倾斜移动较快,但后期竖直和调整转矩时效果较慢,理论上将方丝弓体系和Begg体系结合在一起,但临床效果不尽人意,治疗后期操作比较复杂,自该技术公布以来,在国内和国际上临床应用并不多。
不论是直丝弓托槽、Begg托槽还是Tip-Edge托槽,均采用单个槽沟形式,致使其如何创新和变化,均会导致某些作用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在托槽体上不仅设置有直丝弓槽沟,还设置有差动力槽沟,不同的治疗阶段采用不同的槽沟,兼有begg托槽和直丝弓托槽的功能特点,能有效地将begg体系和方丝弓体系的优点结合起来,解决现有固定矫治器功能单一、矫治过程费时长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牙科行业中,根据牙齿的方位,一般将靠近牙尖方向的部位定义为切方(合方),将靠近牙龈方向的部位定义为龈方。同样的,在口腔正畸行业,附件粘接在牙面后,靠近牙尖方向的部位称为切端,靠近牙龈方向的部位称为龈端。
牙科行业一般称呼部件上用于放置附件的通孔为管(尤其是矫治器的托槽上的通孔),如,方管即为方形通孔,圆管即为圆形通孔。
牙齿以上下中切牙为中点分开,接近中切牙的一面为近中面,远离中切牙的一面为远中面。
冠角(轴倾角):牙齿临床冠长轴与颌平面垂线所组成的角为冠角或轴倾角(tip),代表牙齿的近、远中倾斜程度。临床冠长轴的龈端向远中倾斜时冠角为正值,向近中倾斜时冠角为负值。正常颌的冠角大都为正值。
帕尔默牙位表示法:病人方向分别以“右上┘”“左上└”“右下┐”“左下┌”表示。牙齿从中门齿到最后的臼齿用1-8表示,如右上3号牙为右上尖牙。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包括托槽体,在托槽体上设置有两个托槽翼,一个是切端托槽翼,另一个是龈端托槽翼,托槽体上开设有直丝弓槽沟,直丝弓槽沟与常规直丝弓托槽的槽沟位置相同,槽沟数据和托槽底厚度均应符合正常使用需求。所述龈端托槽翼或切端托槽翼设计为一体式托槽翼,并在一体式托槽翼的下方设置有差动力槽沟,差动力槽沟的开口朝向外侧(相应地朝向龈端或切端),且与直丝弓槽沟的开口朝向相互垂直,除冠角外,其转矩角等其它预制角度与直丝弓槽沟相同,差动力槽沟的沟底(底部)的中间部位为沟底最高点,且槽沟端部(一端或两端)低于中间部位,矫治弓丝以中间最高部位作为支点,牙齿可做左右倾斜移动以调整冠角。非一体式托槽翼(另一个托槽翼)的下方设置有辅助槽沟,辅助槽沟的开口朝向外侧,且与直丝弓槽沟的开口朝向相互垂直,其轴倾角、转矩角等预制角度数据与直丝弓槽沟相同。在差动力槽沟下方设置一个结扎管,结扎管的方向与差动力槽沟的方向垂直,在将矫治弓丝置入差动力槽沟进行治疗时,利用结扎丝经过结扎管可对差动力槽沟中的矫治弓丝进行结扎,避免矫治弓丝脱离差动力槽沟。
本实用新型的直丝弓槽沟、差动力槽沟均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使用直丝弓槽沟时应用于直丝弓技术,使用差动力槽沟时应用于begg技术(差动力技术),结合使用时可将直丝弓技术和差动力技术结合应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托槽体顶部与结扎管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结扎凹槽,在结扎时可用于容纳结扎丝,避免结扎丝凸出于托槽体顶部表面,引起患者不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直丝弓槽沟设计为颊面管结构。如应用在4、5、6、7号牙时,可做成颊面管,有类似自锁托槽、减少摩擦力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差动力槽沟的沟底(底部)设计为凸弧形结构,即槽沟沟底在中间部位凸起,两侧呈弧形向槽沟两端弯弧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差动力槽沟的沟底(底部)设计为半弧形结构,即槽沟沟底以中间部位为基准点,在基准点的一侧呈弧形向槽沟一端弯弧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差动力槽沟的沟底(底部)设计为中间部位凸起、两侧为斜坡面的楔形结构,即槽沟沟底的中间部位凸起,两侧呈斜坡向槽沟两端倾斜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差动力槽沟的沟底(底部)设计为半斜面结构,即槽沟沟底以中间部位为基准点,在基准点的一侧呈斜坡面向槽沟一端倾斜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托槽体上不仅设置有直丝弓槽沟,还设置有差动力槽沟,不同的治疗阶段采用不同的槽沟,矫治弓丝在差动力槽沟时牙齿能做类似begg技术的自由倾斜移动,而直丝弓槽沟在治疗后期能很容易竖直已经倾斜移动的牙齿和移动牙根,兼有begg托槽和直丝弓托槽的功能特点,能有效地将begg体系和方丝弓体系的优点结合起来,解决现有固定矫治器功能单一、矫治过程费时长等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直丝弓槽沟、差动力槽沟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单独使用时直丝弓槽沟应用于直丝弓技术、差动力槽沟应用于begg技术(差动力技术),结合使用时治疗的各阶段穿插使用直丝弓槽沟和差动力槽沟,再结合辅助槽沟,三个槽沟联合应用,使打开咬合治疗深覆合、伸长前牙治疗开合和控根移动等操作简单而效率提高。
3、在早期应用差动力槽沟治疗时,在双尖牙和磨牙的直丝弓槽沟放置与槽沟一样大小的钢丝时可将后牙连成一体成为“支抗桥”进行联合支抗,明显增强了支抗,可减少支抗钉的使用,这时应用差动力槽沟矫牙,前牙容易移动,后牙不容易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差动力槽沟的沟底为半弧型结构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差动力槽沟的沟底为楔形结构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差动力槽沟的沟底为半斜面结构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7是矫治弓丝同时经过不同牙位托槽的直丝弓槽沟、差动力槽沟、辅助槽沟的效果图。
图8是控根移动时矫治弓丝的应用效果图。
图中:1、托槽体;2、辅助槽沟;3、切端托槽翼;4、直丝弓槽沟;5、龈端托槽翼;6、差动力槽沟;61、凸弧形沟底;62、半弧型沟底;63、楔形沟底;64、半斜面沟底;7、结扎管;8、结扎凹槽;9、矫治弓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图1、2、3所示结构中,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包括托槽体1,在托槽体上设置有切端托槽翼3、龈端托槽翼5,托槽体上开设有直丝弓槽沟4,直丝弓槽沟与常规直丝弓托槽的槽沟位置相同,槽沟数据(包括轴倾角、转矩角等)和托槽底厚度均应符合正常使用需求。龈端托槽翼5设计为一体式托槽翼,并在龈端托槽翼5的下方设置有差动力槽沟6,差动力槽沟的开口朝向龈端,且与直丝弓槽沟的开口朝向相互垂直,除冠角外,其转矩角等其它预制角度与直丝弓槽沟相同,差动力槽沟的沟底(底部)(由于差动力槽沟的开口朝向龈端,故一体式托槽翼的下方就是“差动力槽沟”的一个槽沟侧壁,另一槽沟侧壁紧邻托槽基底部,槽沟的沟底则与直丝弓槽沟的侧壁相邻)为凸弧形沟底61(即槽沟沟底在中间部位凸起,两侧呈弧形向槽沟两端弯弧而成),矫治弓丝以中间最高部位作为支点,牙齿可做左右倾斜移动。切端托槽翼3(非一体式托槽翼,与常规托槽翼的两翼结构相同)的下方设置有辅助槽沟2,辅助槽沟的开口朝向切端,且与直丝弓槽沟4的开口朝向相互垂直,其轴倾角、转矩角等预制角度数据与直丝弓槽沟4相同,口腔正畸时可以利用辅助槽沟2辅助升高或者压低牙齿,辅助牙根舌向或唇向移动。在差动力槽沟下方设置一个结扎管7,结扎管7的方向与差动力槽沟6的方向垂直,利用结扎丝经过结扎管7可对差动力槽沟6中的矫治弓丝进行结扎,避免矫治弓丝脱离差动力槽沟。在托槽体1顶部与结扎管7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结扎凹槽8,在结扎时可用于容纳结扎丝,避免结扎丝凸出于托槽体顶部表面,引起患者不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一体式托槽翼和非一体式托槽翼互为两个对应的托槽翼,二者可以互换,如,龈端托槽翼设计为一体式托槽翼时,非一体式托槽翼为切端托槽翼,差动力槽沟设置于龈端托槽翼下方,其开口朝向龈端,辅助槽沟设置于切端托槽翼的下方,其开口朝向切端,反之亦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差动力槽沟6的沟底可以根据牙齿的移动方向设计为多种结构形式,如,当牙齿需要向远中倾斜移动,仅需将沟底远中面设计为弧面,也就是将沟底设计为半弧形沟底62,即槽沟沟底以中间部位为基准点,在基准点向远中面一侧呈弧形向槽沟一端弯弧而成,如图4所示。沟底也可以设计为中间部位凸起、两侧为斜坡面的楔形沟底63,即槽沟沟底的中间部位凸起,两侧呈斜坡向槽沟两端倾斜而成,如图5所示。当牙齿需要向远中倾斜移动,仅需将沟底远中面设计为斜面,也就是将沟底设计为半斜面沟底64,即槽沟沟底以中间部位为基准点,在基准点向远中面一侧呈斜坡面向槽沟一端倾斜而成,如图6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直丝弓槽沟、差动力槽沟均可单独使用。使用直丝弓槽沟时应用于直丝弓技术,矫正时整根矫治弓丝完全入槽后可使牙齿整体移动。使用差动力槽沟时应用于begg技术(差动力技术),使牙齿沿着矫治弓丝倾斜移动,且牙齿移动时矫治弓丝与差动力槽沟的凸起底部为点接触,摩擦力减少。
本实用新型的直丝弓槽沟和差动力槽沟常结合使用,即直丝弓技术和差动力技术结合使用。差动力技术的成分应用较多时可称为“差动力直丝弓技术”(如治疗第一、第二期用差动力技术,第三期用直丝弓技术)。直丝弓技术的成分应用较多时可称为“直丝弓差动力技术”(如治疗第一期用差动力技术,第二、第三期用直丝弓技术)。
“差动力直丝弓技术”操作步骤:
在矫治的第一期排齐牙齿、打开咬合阶段和第二期关闭间隙、调整磨牙关系阶段采用差动力技术为主,在矫治的第三期调整牙轴和转矩阶段,采用直丝弓技术。
在第一期,上下颌前磨牙不粘接托槽,上下颌用0.016英寸澳丝在上颌双侧第一磨牙颊面管近中约2mm处弯制35°后倾弯,在紧贴下颌双侧第一磨牙颊面管近中弯制阻止曲以维持牙弓长度及35°后倾弯;用1/4、2.0盎司橡皮圈行颌间II类牵引,利用细丝轻力差动矫治技术原理排齐上下牙列、打开咬合同时内收上前牙,在第二期行“Z”行牵引关闭间隙。后期粘接上下颌前磨牙托槽,镍钛圆丝,排齐下牙列,随后由细到粗、软到硬逐步更换弓丝,用直丝弓技术调整牙轴和转矩。
“直丝弓差动力技术”操作步骤:
在矫治的第一期排齐牙齿、打开咬合阶段采用“差动力槽沟”和差动力技术。在第二期关闭间隙、调整磨牙关系阶段和矫治的第三期调整牙轴和转矩阶段,采用直丝弓技术。
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在一组多个托槽中,不同的牙位使用相应的托槽,其直丝弓槽沟的结构可以不同,如应用在4、5、6、7号牙的托槽,直丝弓槽沟设计为颊面管结构,有类似自锁托槽、减少摩擦力的作用,临床上插入矫正钢丝即可,不需结扎,在1、2、3号牙的托槽则可做成完全开放的直丝弓槽沟,矫正弓丝插入4、5、6、7号牙的颊面管后,在1、2、3号牙处从水平向入槽,最后整根弓丝完全入槽。
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不同牙位的托槽的直丝弓槽沟、差动力槽沟、辅助槽沟可以同时联用,即一根矫治弓丝可以同时经过不同牙位的直丝弓槽沟、差动力槽沟、辅助槽沟。例如,矫治弓丝通过后牙“差动力槽沟”、尖牙“直丝弓槽沟”、切牙“辅助槽沟”时,可压低前牙,升高后牙,打开咬合,治疗深覆合,如图7所示。矫治弓丝通过后牙“辅助槽沟”、尖牙“直丝弓槽沟”、切牙“差动力槽沟”时,可拉长前牙,压低后牙,治疗开合。
“辅助槽沟”里的唇弓在第一磨牙近中弯制阻止曲保持牙弓长度,“差动力槽沟”里的唇弓用关闭曲关闭或者挂橡皮筋收紧,可使前牙牙根舌向移动即控根移动(转矩控制),操作比在方丝上增加正转矩简单,而且由于“辅助槽沟”中唇弓阻止曲的推力和“差动力槽沟”中舌向移动牙根的拉力相抵消了,前牙牙根舌向移动时,作为支抗牙的第一磨牙可原地不动,避免了传统方法纠正前牙转矩时的支抗牙前移,如图8所示。同理,在“差动力槽沟”里的唇弓在第一磨牙近中弯制阻止曲保持牙弓长度,“辅助槽沟”里的唇弓用关闭曲关闭或者挂橡皮筋收紧,可使前牙牙根唇向移动,操作简单易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托槽体,在托槽体上设置有两个托槽翼,一个是切端托槽翼,另一个是龈端托槽翼,托槽体上开设有直丝弓槽沟;所述龈端托槽翼或切端托槽翼设计为一体式托槽翼,并在一体式托槽翼的下方设置有差动力槽沟,差动力槽沟的开口朝向外侧,且与直丝弓槽沟的开口朝向相互垂直,差动力槽沟的沟底的中间部位为沟底最高点,且槽沟端部低于中间部位;非一体式托槽翼的下方设置有辅助槽沟,辅助槽沟的开口朝向外侧,且与直丝弓槽沟的开口朝向相互垂直;在差动力槽沟下方设置一个结扎管,结扎管的方向与差动力槽沟的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槽体顶部与结扎管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结扎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直丝弓槽沟设计为颊面管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力槽沟的沟底设计为凸弧形结构,即槽沟沟底在中间部位凸起,两侧呈弧形向槽沟两端弯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力槽沟的沟底设计为半弧形结构,即槽沟沟底以中间部位为基准点,在基准点的一侧呈弧形向槽沟一端弯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力槽沟的沟底设计为中间部位凸起、两侧为斜坡面的楔形结构,即槽沟沟底的中间部位凸起,两侧呈斜坡向槽沟两端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动力槽沟的沟底设计为半斜面结构,即槽沟沟底以中间部位为基准点,在基准点的一侧呈斜坡面向槽沟一端倾斜。
CN202220858941.9U 2022-04-14 2022-04-14 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 Active CN217244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58941.9U CN217244883U (zh) 2022-04-14 2022-04-14 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58941.9U CN217244883U (zh) 2022-04-14 2022-04-14 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44883U true CN217244883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77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58941.9U Active CN217244883U (zh) 2022-04-14 2022-04-14 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448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65010B1 (en) Orthodontic appliance
US5374187A (en) Orthodontic appliance
US11364097B2 (en) Orthodontic bracket for use on deciduous teeth
US20070259300A1 (en) Orthodontic brace with coordinated bracket profiles
US20210205050A1 (en) Orthodontic system
US11382722B2 (en) Orthodontic brackets for deciduous teeth
CN106821517B (zh) 替牙期上颌牙合垫式磨牙远移器
US6364659B1 (en) Orthodontic bite opener
WO201505254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igning a tooth
CN217938416U (zh) 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及牙齿矫治系统
CN217244883U (zh) 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
CN216652502U (zh) 一种双主槽沟三段式多功能口腔矫正系统
Chaushu et al. Lingual orthodontic treatment and absolute anchorage to correct an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 in an adult
CN114795534A (zh) 三槽变冠角直丝弓托槽
CN113813061A (zh) 一种双主槽沟三段式多功能口腔矫正方法及其系统
Siva et al. The value of self-ligating brackets in orthodontics: About the Damon protocol
CN114795533A (zh) 直丝弓与差动力相结合的两用托槽
CN217244884U (zh) 三槽变冠角直丝弓托槽
Bowman et al. The butterfly system
WO2023226794A1 (zh) 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及牙齿矫治系统
CN212438906U (zh) 一种腭侧微螺钉配合可摘式腭杆的上颌磨牙远移装置
CN113476158B (zh) 一种磨牙正畸装置
CN217660209U (zh) 壳状牙齿矫治器以及壳状牙齿矫治器套组
CN216908156U (zh) 一种种植支抗辅助式单侧扩弓装置
CN219089713U (zh) 一种直丝弓矫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