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14874U - 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14874U
CN217214874U CN202123125231.XU CN202123125231U CN217214874U CN 217214874 U CN217214874 U CN 217214874U CN 202123125231 U CN202123125231 U CN 202123125231U CN 217214874 U CN217214874 U CN 217214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plate
pipeline
battery
cooling
wate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2523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商艺宝
李�昊
赵鹏飞
徐超
刘东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2523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148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14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148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以及车辆,包括底部冷却板以及侧面冷却板结构。侧面冷却板结构包括至少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相邻的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之间通过管路并联连通,且每一组侧面冷却板组件包括两个冷却板,两个冷却板之间通过管路串联连通。也就是说,通过设置相邻的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之间通过管路并联连通,且每一组侧面冷却板组件的两个冷却板之间通过管路串联连通,从而实现了各侧面冷却板组件、底部冷却板之间的互相连通,以使得底部冷却板以及各侧面冷却板组件可以共同对电池包进行冷却,以增大散热效率,且其结构布置紧凑,有利于实现电池包的小型化,且管路内的水流的流阻较低、水流的流量分配均匀。

Description

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在进行充电时,电池包内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散热不够及时,则会导致电池包的充电电流受限、充电时间延长甚至发生电芯热失控。为实现电池包的散热,通常可以在电池包的底部设置底部冷却板。
然而,由于电池包与底部冷却板之间的换热面积及导热系数的局限,难以满足冷却需求,使得散热效率较差。为了提高散热效率,目前提出了在电池包的侧面增加多个侧面冷却板与底部冷却板共同进行散热的设计。然而,设置多个侧面冷却板时,各侧面冷却板均需要单独设置管路与底部冷却板上的进水口连通以实现水路连通,这无疑会导致电池包的整体尺寸增大,不利于实现电池包的小型化,且水路内的水流的流阻过高、水流的流量分配不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底部冷却板以及侧面冷却板结构;
所述侧面冷却板结构包括至少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至少两组所述侧面冷却板组件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底部冷却板连通;相邻的两组所述侧面冷却板组件之间通过管路并联连通,且每一组所述侧面冷却板包括至少两个冷却板,相邻两个所述冷却板之间通过管路串联连通。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侧面冷却板组件包括第一侧面冷却板组件以及第二侧面冷却板组件;所述第一侧面冷却板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二侧面冷却板组件包括第三冷却板和第四冷却板;
所述第一冷却板和所述第二冷却板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管路串联连通,所述第三冷却板和所述第四冷却板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管路串联连通;且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之间通过第三管路并联连通。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侧面冷却板结构包括至少两组,相邻的两组所述侧面冷却板结构沿二者的中心分隔线呈轴对称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板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的第一进水口,且两个所述第一进水口在所述第一冷却板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和/或,所述第四冷却板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的第四进水口,且两个所述第四进水口在所述第四冷却板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二冷却板的一端形成有一个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的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冷却板的另一端形成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冷却板的同一端的两个所述第二进水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冷却板的相对两侧且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冷却板的两端的所述第二进水口在所述第二冷却板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和/或,所述第三冷却板的一端设形成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的第三进水口,所述第三冷却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的所述第三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三冷却板的同一端的两个所述第三进水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三冷却板的相对两侧且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三冷却板的两端的所述第三进水口在所述第三冷却板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一管路中的一者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主管路与所述底部冷却板的主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一管路中的另一者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主管路与所述底部冷却板的次出水口连通。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主管路相对于所述第二管路倾斜和/或弯折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主管路相对于所述第一管路倾斜和/或弯折设置。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电芯组件以及电池冷却系统,所述电芯组件以及所述电池冷却系统均设于所述电池箱体内,且所述底部冷却板设于所述电芯组件的底部,所述侧面冷却板结构设于所述电芯组件的侧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底部冷却板的同一端设置有主进水口和主出水口,且所述主进水口和所述主出水口均设于所述电池箱体的外部。
第三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以及设于所述车辆本体内的电池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以及车辆,该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底部冷却板以及侧面冷却板结构。侧面冷却板结构包括至少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至少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的至少一者与底部冷却板连通;相邻的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之间通过管路并联连通,且每一组侧面冷却板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冷却板,两个冷却板之间通过管路串联连通。也就是说,本公开的电池冷却系统,通过设置相邻的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之间通过管路并联连通,且每一组侧面冷却板组件的至少两个冷却板之间通过管路串联连通,从而实现了各侧面冷却板组件、底部冷却板之间的互相连通,以使得底部冷却板以及各侧面冷却板组件可以共同对电池包进行冷却,以增大散热效率。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各侧面冷却板均需要单独设置管路与主进水口连通的管路布置方式而言,本公开的电池冷却系统通过各侧面冷却板组件之间的管路的串并联即可实现水路连通,其结构布置紧凑,有利于实现电池包的小型化,且管路内的水流的流阻较低、水流的流量分配均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池冷却系统总装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池冷却系统的底部冷却板的俯视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池冷却系统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池冷却系统的第一冷却板在不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6-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池冷却系统的第四冷却板在不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8-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池冷却系统的第二冷却板在不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0-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池冷却系统的第三冷却板在不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池冷却系统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电池包的局部示意图。
其中,1、底部冷却板;11、主进水口;12、主出水口;13、次出水口;14、流道板;141、主流道;142、子流道;15、次进水口;16、第一通孔;2、侧面冷却板结构;21、第一冷却板;211、第一进水口;22、第二冷却板;221、第二进水口;23、第三冷却板;231、第三进水口;24、第四冷却板;241、第四进水口;3、第一管路;4、第二管路;5、第三管路;6、电芯组件;71、第一连接主管路;72、第二连接主管路;8、电池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包括底部冷却板1以及侧面冷却板结构2。
具体的,底部冷却板1设于电池包的底部用于与电池包底部接触进行热传导,侧面冷却板结构2可以设置为垂直于底部冷却板1且与电池包的侧面接触进行热传导。也就是说,同时通过底部冷却板1和侧面冷却板结构2共同对具有该电池冷却系统的电池包进行散热,以增大电池包的散热效率,防止散热不充分导致电池包充电电流受限、充电时间延长或者发生热失控。
其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底部冷却板1的一端设置有可供冷却介质进入的主进水口11以及可供冷却介质排出的主出水口12,底部冷却板1的另一端设置有与主出水口12连通的次出水口13。即主进水口11和主出水口12设置在底部冷却板1的同一端,而次出水口13设置在底部冷却板1的另一端,外部的冷却水系统通过主进水口11将冷却介质输送至底部冷却板1以及侧面冷却板结构2内,且输送至底部冷却板1以及侧面冷却板结构2内的冷却介质在底部冷却板1、侧面冷却板结构2内循环后可以经次出水口13流出到底部冷却板1的另一端后回流至主出水口12出排出,以实现对电池包的降温冷却及散热。示例性的,冷却介质可以为冷却水或者冷却盐水。
其中,参照图1所示,侧面冷却板结构2可以包括至少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至少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的至少一者的一端与主进水口11连通,至少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中的至少一者的另一端与次出水口13连通;且相邻的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之间通过管路并联连通,且每一组侧面冷却板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管路串联的冷却板,从而实现了各侧面冷却板组件之间的互相连通,底部冷却板1以及冷却板共同对电池包进行冷却,以可以增大散热效率。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各侧面冷却板均需要单独设置管路与主进水口连通的管路布置方式而言,本实施例的电池冷却系统通过各侧面冷却板之间的管路的串并联即可实现水路连通,其结构布置紧凑,有利于实现电池包的小型化,且管路内的水流的流阻较低、水流的流量分配均匀。
具体实现时,侧面冷却板结构2可以包括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即第一侧面冷却板组件和第二侧面冷却板组件,第一侧面冷却板组件和第二侧面冷却板组件总共包括依次平行设置的4个冷却板,即第一冷却板21、第二冷却板22、第三冷却板23和第四冷却板24。第一冷却板21、第二冷却板22、第三冷却板23和第四冷却板24之间均匀间隔设置,且第一冷却板21和第二冷却板2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管路3串联连通,第三冷却板23和第四冷却板24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管路4串联连通。且第一管路3和第二管路4之间通过第三管路5实现并联连通。
参照图1所示,侧面冷却板结构2可以设置为至少两组,本实施例中,侧面冷却板结构2设置有两组,即本实施例的电池冷却系统共包括两个第一冷却板21、两个第二冷却板22、两个第三冷却板23和两个第四冷却板24。两组侧面冷却板结构2沿着底部冷却板1的宽度方向(参照图1所示的y方向)依次设置,且两组侧面冷却板结构2沿着二者之间的中心分割线(即为图1中的虚线s)呈轴对称设置。
当侧面冷却板结构2设置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时,次出水口13也可以设置为多个。比如,当侧面冷却板结构2设置为两组时,次出水口13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次出水口13可以靠近其中一组侧面冷却板结构2设置,另一个次出水口13可以靠近其中另一组侧面冷却板结构2设置,使得流至侧面冷却板结构2的右端的冷却介质可以经相应的次出水口13就近流经次出水口13流出后进入底部冷却板1内并向左回流至主出水口12。
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参照图1所示,第一冷却板21和第二冷却板22的左右两端(左右两端即为靠近主进水口11的一端以及远离主进水口11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管路3实现连通,以使得第一冷却板21和第二冷却板22内的冷却介质可以互相流通实现分流;第三冷却板23和第四冷却板24的左右两端(左右两端即为靠近主进水口11的一端以及远离主进水口11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二管路4实现连通,以使得第三冷却板23和第四冷却板24内的冷却介质可以互相流通实现分流。第一管路3和第二管路4的规格尺寸等可以设置为一致,以方便加工,节省加工时间。
进一步地,第一冷却板21和第二冷却板22通过第一管路3连通,第三冷却板23和第四冷却板24通过第二管路4连通后,参照图1所示,左端的第一管路3和左端的第二管路4中的任一者可以与主进水口11连通,而与主进水口11连通的一者可以通过第三管路5与未与主进水口11连通的一者连通,即就是左端的第一管路3和左端的第二管路4通过第三管路5实现管路并联,进而实现第一冷却板21、第二冷却板22、第三冷却板23以及第四冷却板24之间的并联设置。同理,参照图1所示,右端的第一管路3和右端的第二管路4中的任一者可以与次出水口13连通,而与次出水口13连通的一者可以通过第三管路5与未与次出水口13连通的一者连通,即就是右端的第一管路3和右端的第二管路4通过第三管路5实现管路并联,进而实现第一冷却板21、第二冷却板22、第三冷却板23以及第四冷却板24之间的并联设置。
具体的,对于冷却介质在侧面冷却板结构2内的输送过程具体为:比如,当左端的第一管路3与主进水口11连通时,左端的第一管路3通过第三管路5与左端的第二管路4实现连通。此时,经主进水口11进入的冷却介质进入到左端的第一管路3内,经左端的第一管路3内的冷却介质的一部分可以进入至第一冷却板21内,另一部分进入第二冷却板22内,且一部分冷却介质继续可以通过第三管路5进入到左端第二管路4内,再经过左端的第二管路4分流至第三冷却板23和第四冷却板24内,冷却介质在不同的冷却板内向右流动以对电池包进行散热,此结构的留到简单规整,并能缩短整个电池冷却系统的长度以及宽度尺寸,且使得冷却介质在第一冷却板21、第二冷却板22、第三冷却板23和第四冷却板24内的流量均匀分配且流阻较小。
比如,当左端的第二管路4与主进水口11连通时,左端的第二管路4通过第三管路5与左端的第一管路3实现连通。此时,经主进水口11进入的冷却介质进入到左端的第二管路4内,经左端的第二管路4内的冷却介质的一部分可以进入至第三冷却板23内,另一部分进入第四冷却板24内,且一部分冷却介质继续可以通过第三管路5进入到左端第一管路3内,再经过左端第一管路3分流至第一冷却板21和第二冷却板22内,冷却介质在不同的冷却板内向右流动以对电池包进行散热。
同理,对于冷却介质的在侧面冷却板结构2内的回流过程为:比如,右端的第一管路3与次出水口13连通时,右端的第一管路3通过第三管路5与右端的第二管路4实现连通。或者,右端的第二管路4与次出水口13连通时,右端的第二管路4通过第三管路5与右端的第一管路3实现连通。此时,经次出水口13排出的冷却介质流至底部冷却板1内并向左回流以对电池包或者其他比如BDU(电池断路单元)部件进行散热,且最终可回流至主出水口12处并经主出水口12处排出。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对于底部冷却板1的结构,底部冷却板1具体可以包括上层平板以及下层带主流道141的流道板14,流道板14与上层平板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可供冷却介质流动的腔体。
具体的,图2示意了去除上层平板的底部冷却板1的结构,主进水口11和主出水口12位于流道板14的左端,冷却介质从主进水口11进入到主流道141内并向右流动。具体的每一个主流道141内可以设置多个子流道142,比如设置如图2所示的7条子流道142。冷却介质经主进水口11进入后可以通过子流道142流通且可以进入到左端的第一管路3或者左端的第二管路4内,进而分流至第一冷却板21、第二冷却板22、第三冷却板23和第四冷却板24内。当冷却介质流动至底部冷却板1的右端后,可以经次出水口13进入底部冷却板1,从而可以对其他部件进行冷却。
此外,底部冷却板1可以采用铝材料制成,且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与侧面冷却板结构2连接,以实现较强的耐压能力并可在满足耐压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薄减重处理。
对于第一冷却板21、第二冷却板22、第三冷却板23和第四冷却板24的成型方式,具体可以通过挤压或者冲压成型,且内部形成错落排列的筋条实现分流作用。
参照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管路连接和布置方式中,靠近主进水口11的第二管路4与主进水口11连通,与第二管路4连通的第三冷却板23的靠近主进水口11的一端通过第三管路5与靠近主进水口11的第一管路3连通,即左端的第二管路4与主进水口11连通,而第三冷却板23的左端通过第三管路5与左端的第一管路3连通。并且,远离主进水口11的第一管路3与次出水口13连通,且与第一管路3连通的第二冷却板22的远离主进水口11的一端通过第三管路5与远离主进水口11的第二管路4连通,即右端的第一管路3与次出水口13连通,第四冷却板24的右端与右端的第二管路4连通。
通过上述布置可以设置侧面冷却板结构2的左右两端布置成的管路呈中心对称设置,可以使得侧面冷却板结构2和底部冷却板1之间的各管路的布置更为紧凑和规整。
下文有关描述均基于该管路连接和布置方式进行相应描述。
具体实现时,参照图4和图5所示,第一冷却板2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与第一管路3连通的第一进水口211,且两个第一进水口211在冷却板的高度方向(参照图5中的z方向)上错位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冷却板21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一个第一进水口211,用于与第一管路3连通,使得经主进水口11进入第一管路3内的冷却介质经左端的第一进水口211进入第一冷却板21内且向右流动,或经次出水口13进入第一管路3内的冷却介质经右端的第一进水口211进入第一冷却板21内且向左流动。
同样地,参照图6和图7所示,第四冷却板24和第一冷却板21的结构相同。具体的,第四冷却板24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与第二管路4连通的第四进水口241,且两个第四进水口241在第四冷却板24的高度方向(参照图7所示的z方向))上错位设置。也就是说,第四冷却板24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一个第四进水口241,用于与第二管路4连通,使得经主进水口11进入第二管路4内的冷却介质经左端的第四进水口241进入第四冷却板24内且向右流动。
具体实现时,参照图8和图9所示,第二冷却板22的结构具体为:第二冷却板22靠近主进水口11的一端形成有一个第二进水口221,用于与靠近主进水口11的第一管路3连通;第二冷却板22远离主进水口11的一端形成有两个彼此联通的第二进水口221,用于分别与远离主进水口11的第一管路3和第三管路5连通。即第二冷却板22上共形成有三个第二进水口221,其中两个第二进水口221位于第二冷却板22的右端,剩余一个第二进水口221位于第二冷却板22的左端,且位于第二冷却板22右端的两个第二进水口221分设在第二冷却板22的右端的相对两侧且彼此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冷却板22的左右两端的第二进水口221在高度方向(参照图9所示的z方向)上交错设置,具体可以为左端的第二进水口221高于右端的第二进水口221,也可以为左端的第二进水口221低于右端的第二进水口221,通过使得左右端的第二进水口221在高度方向上交错设置,可以使得管道布置紧凑,以节省布置空间。
具体实现时,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第三冷却板23的结构与第二冷却板22的结构相似,具体为:第三冷却板23靠近主进水口11的一端设形成有两个彼此连通的第三进水口231,用于分别与靠近主进水口11的第二管路4和第三管路5连通;第三冷却板23远离主进水口11的一端设置有一个第三进水口231,用于与远离主进水口11的所述第二管路4连通。即第三冷却板23上共形成有三个第三进水口231,其中两个第三进水口231位于第三冷却板23的左端,其中剩余一个第三进水口231位于第三冷却板23的右端,且位于第三冷却板23的左端的两个第三进水口231分设在第三冷却板23的左端的相对两侧且彼此连通。
进一步地,第三冷却板23的左右两端的第三进水口231在高度方向(参照图11所示的z方向)上交错设置,具体可以为左端的第三进水口231高于右端的第三进水口231,也可以为左端的第三进水口231低于右端的第三进水口231,通过使得左右端的第三进水口231在高度方向上交错设置,可以使得管道布置紧凑,以节省布置空间。
第一进水口211处、第二进水口221、第三进水口处231和第四进水口241处均设置进嘴与相应的管路连通。
具体实现时,底部冷却板1的一端设置有与主进水口11连通的次进水口15,左端的第二管路4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主管路71与次进水口15连通。此外,当次出水口13设置为两个时,次进水口15也可以相应的设置为两个。
此外,设置次进水口15与次出水口13的连线平行于侧面冷却板结构2的长度方向(参照图1的x方向)。也就是说,侧面冷却板结构2的左右两端沿着侧面冷却板结构2的中心呈中心对称,且相邻的两组侧面冷却板结构2相对图1中的虚线s呈轴对称设置,如此布置可以使得管路连接更为规整紧凑,以节省布置空间。
参照图1和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节省安装布置空间,可以设置第一连接主管路71相对于左端的第二管路4倾斜和/或弯折设置,以在不减少第一连接主管路71的长度的基础上,将第一连接主管路71弯折或倾斜至更为靠近左端的第二管路4,以减少管路的布置空间,使得管路布置更为紧凑。
具体实现时,靠近次出水口13一端的第一管路3通过第二连接主管路72与次出水口13连通。即右端的第一管路3通过第二连接主管路72与次出水口13连通。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主管路72相对于右端的第一管路3倾斜和/或弯折设置,以在不减少第二连接主管路72的长度的基础上,将第二连接主管路72弯折或倾斜至更为靠近右端的第二管路4,以减少管路的布置空间,使得管路布置更为紧凑。
实施例二
参照图1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8、电芯组件6以及电池冷却系统,电芯组件6以及电池冷却系统均设于电池箱体8内,且底部冷却板1设于电芯组件6的底部,侧面冷却板结构2设于电芯组件6的侧面,从而通过底部冷却板1和侧面冷却板结构2共同对电芯组件6进行散热,以增大散热效率,防止散热不充分导致的电池包的安全隐患。
本实施例中的电池冷却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池冷却系统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以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具体实现时,主进水口11和主出水口12设于电池箱体8的外部,用于与外部循环水路连通,从而可以进一步节省电池包的内部空间。具体的,主进水口11和主出水口12也可以设置在底部冷却板1的中间或者任一端。
具体实现时,底部冷却板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6,电池箱体8上与第一通孔16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紧固件设于第一通孔16和第二通孔内以将底部冷却板1固定在电池箱体8上。第一通孔16和第二通孔可以均为螺纹孔,紧固件为与螺纹孔配合的螺栓或者螺钉。第一通孔16和第二通孔也可以均为光孔,紧固件为销轴。
具体实现时,电芯组件6与底部冷却板1、侧面冷却板结构2之间均粘贴连接,从而确保连接可靠性并可以粘接接触形成导热面。
实施例三
参照图1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辆本体以及上述的电池包。
本实施例中的电池包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与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以参照实施例二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冷却板以及侧面冷却板结构;
所述侧面冷却板结构包括至少两组侧面冷却板组件,至少两组所述侧面冷却板组件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底部冷却板连通;相邻的两组所述侧面冷却板组件之间通过管路并联连通,且每一组所述侧面冷却板包括至少两个冷却板,相邻两个所述冷却板之间通过管路串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冷却板组件包括第一侧面冷却板组件以及第二侧面冷却板组件;所述第一侧面冷却板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二侧面冷却板组件包括第三冷却板和第四冷却板;
所述第一冷却板和所述第二冷却板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管路串联连通,所述第三冷却板和所述第四冷却板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管路串联连通;且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之间通过第三管路并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冷却板结构包括至少两组,相邻的两组所述侧面冷却板结构沿二者的中心分隔线呈轴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板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的第一进水口,且两个所述第一进水口在所述第一冷却板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和/或,所述第四冷却板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的第四进水口,且两个所述第四进水口在所述第四冷却板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板的一端形成有一个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的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冷却板的另一端形成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冷却板的同一端的两个所述第二进水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冷却板的相对两侧且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冷却板的两端的所述第二进水口在所述第二冷却板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和/或,所述第三冷却板的一端设形成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的第三进水口,所述第三冷却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的所述第三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三冷却板的同一端的两个所述第三进水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三冷却板的相对两侧且同轴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三冷却板的两端的所述第三进水口在所述第三冷却板的高度方向上错位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一管路中的一者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主管路与所述底部冷却板的主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一管路中的另一者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主管路与所述底部冷却板的次出水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主管路相对于所述第二管路倾斜和/或弯折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主管路相对于所述第一管路倾斜和/或弯折设置。
8.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箱体、电芯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所述电芯组件以及所述电池冷却系统均设于所述电池箱体内,且所述底部冷却板设于所述电芯组件的底部,所述侧面冷却板结构设于所述电芯组件的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冷却板的同一端设置有主进水口和主出水口,且所述主进水口和所述主出水口均设于所述电池箱体的外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本体以及设于所述车辆本体内的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池包。
CN202123125231.XU 2021-12-13 2021-12-13 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Active CN2172148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25231.XU CN217214874U (zh) 2021-12-13 2021-12-13 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25231.XU CN217214874U (zh) 2021-12-13 2021-12-13 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14874U true CN217214874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83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25231.XU Active CN217214874U (zh) 2021-12-13 2021-12-13 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148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6331B (zh) 具有优异散热性能的电池模块及其电池组
KR20130062056A (ko) 수냉식 이차전지
KR20150100365A (ko) 배터리팩
CN111540858B (zh) 能够高效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
CN112397806B (zh) 集成加热功能的电池冷板、动力电池系统及新能源车辆
CN218101444U (zh) 冷却组件以及储能装置
TWI783323B (zh) 液冷電池模組
CN217214874U (zh) 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219892253U (zh) 电池包
CN208835137U (zh) 车辆及其电池模组
CN217655950U (zh) 一种电芯、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18472058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7134482U (zh) 一种电池冷却系统、电池包及车辆
CN216720056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115954622A (zh) 一种汇流排、电控系统及电池包
CN112687982B (zh) 电池冷却模组
CN211150647U (zh) 电池冷却结构及车辆
CN110277606B (zh) 动力电池包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744094U (zh) 电池包
CN219801009U (zh) 一种集成液冷装置和电池系统
CN217086743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18827377U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电池包和车辆
CN219106281U (zh) 一种液冷系统及电池模组
CN219163591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20984621U (zh) 一种高效率储能插箱散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