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05675U - 一种隔震支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隔震支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05675U
CN217205675U CN202220542097.9U CN202220542097U CN217205675U CN 217205675 U CN217205675 U CN 217205675U CN 202220542097 U CN202220542097 U CN 202220542097U CN 217205675 U CN217205675 U CN 2172056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shock insulation
vertical
plate
vertical sh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4209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军辉
方培强
姚程
黄启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liji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liji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liji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liji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4209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056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056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056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震支座,包括水平隔震部与竖向隔震部,竖向隔震部包括: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互正对的一侧面为内侧面;竖向隔震单元,其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弹性垫,两个第一隔板连接于第一连接板的内侧面,两个第一隔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均具有第一间隙,第二隔板连接于第二连接板的内侧面并位于两个第一隔板之间,第二隔板与第一连接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弹性垫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板的内侧面、第二连接板的内侧面相抵,第一隔板的两侧面均连接有弹性垫,两个弹性垫分别相抵于两个第一隔板,本实用新型既可提供稳定的竖向支撑,并具有优异的竖向减振隔震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隔震支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座,尤其涉及一种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多层橡胶和多层钢板叠层结构,具有较小的水平刚度、较大的竖向刚度,安装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以此来隔离或耗散地震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减小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可降低地震烈度1至2度,进而提高结构安全性和整体经济性。为满足承载力的要求,普通隔震装置竖向刚度很大,往往是水平刚度的几百倍,因此,普通隔震装置对水平地震能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但其对竖向地震作用和环境振动没有衰减作用,甚至有放大的趋势。大量地震观测记录显示,地震作用竖直方向的分量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尤其在高烈区和震中区域,竖向地震分量极为明显。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的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对隔离竖向振动具有一定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震支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隔震支座,包括沿上下方向设置的水平隔震部与竖向隔震部,所述竖向隔震部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互正对的一侧面为内侧面;竖向隔震单元,其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弹性垫,两个所述第一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侧面,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均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侧面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隔板之间,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弹性垫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侧面、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侧面相抵,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面均连接有所述弹性垫,两个所述弹性垫远离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分别相抵于两个所述第一隔板正对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
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水平隔震部与竖向隔震部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由水平隔震部提供水平方向上的缓冲变形能力,由竖向隔震部提供竖直方向上的缓冲变形能力,在竖向隔震部中,两个第一隔板与一个第二隔板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受力支点,两个弹性垫分别抵靠于第二隔板的两侧,并且两个弹性垫远离第二隔板的一侧分别抵在两个第一隔板上,利用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限制弹性垫在水平方向上的过渡变形,而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分别与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从而为弹性垫提供沿上下方向的弹性变形空间,如此既可提供稳定的竖向支撑,并具有优异的竖向减振隔震性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竖向隔震单元沿水平直线方向延伸。整个竖向隔震单元呈条状,使得整个竖向隔震部的主受力位置位于竖向减震单元自身的中心位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以所述竖向隔震单元的长度延伸方向为纵向,所述竖向隔震单元沿横向排列有多个。竖向隔震单元并排设置有多个,可增加整个竖向隔震部的受力面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以所述水平隔震部的中心线为第一基准线,所述竖向隔震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环绕所述第一基准线呈正多边形延伸。竖向隔震单元呈多边形延伸,使得整个竖向隔震部的主受力位置位于竖向隔震单元之外的第一基准线上,增大了整个竖向隔震部的受力面积,并提高整体的竖向缓冲减振隔震性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以所述水平隔震部的中心线为第二基准线,所述竖向隔震单元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环绕所述第二基准线呈环形延伸。竖向隔震单元呈环形延伸,使得整个竖向隔震部的主受力位置位于竖向隔震单元之外的第二基准线,同样可增大了整个竖向隔震部的受力面积,并提高整体的竖向缓冲减振隔震性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方。两个弹性垫形成了三角形上的两个斜边,与第一连接板作为三角形的底边共同围成一个正立放置的三角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平隔震部包括弹性体与加劲板,所述弹性体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侧,所述加劲板在所述弹性体内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劲板本身可提升弹性体竖向的支撑力,而在弹性体内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后,相邻的两个加劲板之间的弹性体部分可产生变形,使得两个相邻的两个加劲板可相互错开,而水平方向弹性体束缚较小,可以产生较大变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体内沿上下方向设置有贯穿通道,所述加劲板位于所述贯穿通道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孔,所述水平隔震部还包括铅棒,所述铅棒穿过所述贯穿通道与所述避让孔。利用铅棒的塑性变形可吸收弹性体水平方向变形能量,以更好地提高弹性体水平方向的减振隔震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10-第一连接板、120-第二连接板、130-第一隔板、140-第二隔板、150-弹性垫、210-弹性体、220-加劲板、230-铅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一种隔震支座,包括沿上下方向设置的水平隔震部与竖向隔震部,所述竖向隔震部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板110与第二连接板120,所述第一连接板11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相互正对的一侧面为内侧面;竖向隔震单元,其包括第一隔板130、第二隔板140与弹性垫150,两个所述第一隔板130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10的内侧面,两个所述第一隔板13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之间均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隔板140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的内侧面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隔板130之间,所述第二隔板140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1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弹性垫15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10的内侧面、所述第二连接板120的内侧面相抵,所述第一隔板130的两侧面均连接有所述弹性垫150,两个所述弹性垫150远离所述第一隔板130的一侧分别相抵于两个所述第一隔板130正对所述第一隔板130的一侧。
由上述可知,水平隔震部与竖向隔震部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由水平隔震部提供水平方向上的缓冲变形能力,由竖向隔震部提供竖直方向上的缓冲变形能力,在竖向隔震部中,两个第一隔板130与一个第二隔板140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受力支点,两个弹性垫150分别抵靠于第二隔板140的两侧,并且两个弹性垫150远离第二隔板140的一侧分别抵在两个第一隔板130上,利用第一隔板130与第二隔板140限制弹性垫150在水平方向上的过渡变形,而第一隔板130、第二隔板140分别与第二连接板120、第一连接板11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从而为弹性垫150提供沿上下方向的弹性变形空间,如此既可提供稳定的竖向支撑,并具有优异的竖向减振隔震性能。
作为竖向隔震部的结构实施例一,所述竖向隔震单元沿水平直线方向延伸。整个竖向隔震单元呈条状,使得整个竖向隔震部的主受力位置位于竖向减震单元自身的中心位置。
作为实施例一的进一步实施方式,以所述竖向隔震单元的长度延伸方向为纵向,所述竖向隔震单元沿横向排列有多个。竖向隔震单元并排设置有多个,可增加整个竖向隔震部的受力面积。在实际应用中,相邻两个竖向隔震单元中相互靠近的一个第一隔板130为同一个。
作为竖向隔震部的结构实施例二,以所述水平隔震部的中心线为第一基准线,所述竖向隔震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1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之间环绕所述第一基准线呈正多边形延伸。竖向隔震单元呈多边形延伸,使得整个竖向隔震部的主受力位置位于竖向隔震单元之外的第一基准线上,增大了整个竖向隔震部的受力面积,并提高整体的竖向缓冲减振隔震性能。
作为竖向隔震部的结构实施例三,以所述水平隔震部的中心线为第二基准线,所述竖向隔震单元在所述第二连接板12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之间环绕所述第二基准线呈环形延伸。竖向隔震单元呈环形延伸,使得整个竖向隔震部的主受力位置位于竖向隔震单元之外的第二基准线,同样可增大了整个竖向隔震部的受力面积,并提高整体的竖向缓冲减振隔震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第一连接板110位于第二连接板120的上方,两个弹性垫150与第一连接板110之间则围成一个倒立放置的三角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110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的下方。两个弹性垫150形成了三角形上的两个斜边,与第一连接板110作为三角形的底边共同围成一个正立放置的三角结构。
作为水平隔震部的结构实施例,所述水平隔震部包括弹性体210与加劲板220,所述弹性体210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的顶侧,所述加劲板220在所述弹性体210内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劲板220本身可提升弹性体竖向的支撑力,而在弹性体210内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后,相邻的两个加劲板220之间的弹性体210部分可产生变形,使得两个相邻的两个加劲板220可相互错开,而水平方向弹性体210束缚较小,可以产生较大变形。在实际应用中,弹性体210与弹性垫150主要用于提供弹性形变,可选用橡胶、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等材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210内沿上下方向设置有贯穿通道,所述加劲板220位于所述贯穿通道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孔,在进一步改进方案中,在避让孔内灌入铅棒230,所述铅棒230穿过贯穿通道与避让孔。利用铅棒230的塑性变形可吸收弹性体210水平方向变形能量,以更好地提高弹性体210水平方向的减振隔震性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沿上下方向设置的水平隔震部与竖向隔震部,所述竖向隔震部包括:
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板(110)与第二连接板(120),所述第一连接板(11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相互正对的一侧面为内侧面;
竖向隔震单元,其包括第一隔板(130)、第二隔板(140)与弹性垫(150),两个所述第一隔板(130)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10)的内侧面,两个所述第一隔板(13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之间均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隔板(140)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的内侧面并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隔板(130)之间,所述第二隔板(140)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1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弹性垫(15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10)的内侧面、所述第二连接板(120)的内侧面相抵,所述第一隔板(130)的两侧面均连接有所述弹性垫(150),两个所述弹性垫(150)远离所述第一隔板(130)的一侧分别相抵于两个所述第一隔板(130)正对所述第一隔板(130)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隔震单元沿水平直线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竖向隔震单元的长度延伸方向为纵向,所述竖向隔震单元沿横向排列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水平隔震部的中心线为第一基准线,所述竖向隔震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板(11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之间环绕所述第一基准线呈正多边形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水平隔震部的中心线为第二基准线,所述竖向隔震单元在所述第二连接板(120)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之间环绕所述第二基准线呈环形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10)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隔震部包括弹性体(210)与加劲板(220),所述弹性体(210)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120)的顶侧,所述加劲板(220)在所述弹性体(210)内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210)内沿上下方向设置有贯穿通道,所述加劲板(220)位于所述贯穿通道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孔,所述水平隔震部还包括铅棒(230),所述铅棒(230)穿过所述贯穿通道与所述避让孔。
CN202220542097.9U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隔震支座 Active CN2172056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42097.9U CN217205675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隔震支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42097.9U CN217205675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隔震支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05675U true CN217205675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56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42097.9U Active CN217205675U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隔震支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056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40062B (zh) 一种三维隔震结构体系
CN204491888U (zh) 一种三向减震质量调谐阻尼器
CN104727456A (zh) 一种三向减震质量调谐阻尼器
CN214694913U (zh) 三维隔振装置
CN203546906U (zh) 抗拉拔隔震橡胶支座
CN214613344U (zh) 轨道交通用三维隔振装置
CN213203769U (zh) 一种桥梁抗震支撑结构
CN214614718U (zh) 隔振装置
CN214613345U (zh) 用于轨道交通上盖结构的三维隔振装置
CN217205675U (zh) 一种隔震支座
CN212078864U (zh) 一种带水平和竖向自适应刚度特性的三维隔振平台
CN112813741A (zh) 轨道交通用三维隔振装置
CN108589513B (zh) 一种用于桥梁的减震配重体系及其工作方法
CN108589523B (zh) 一种桥梁用减震护栏底座及工作方法
CN215829692U (zh) 一种能够复位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
CN210886908U (zh) 一种高架桥支座减震隔震装置
CN115387494A (zh) 一种可用于震振双控的三维隔震橡胶支座
KR20200076058A (ko) 구조물의 면진 시공구조
CN210086037U (zh) 一种新型支座隔震结构
JP2004285599A (ja) 構造物の制震構造
CN111119549A (zh) 一种装配式软碰撞耗能装置及减震耗能系统
CN220908770U (zh) 一种建筑隔震装置
CN205101452U (zh) 一种三向隔震金属支座
CN213508006U (zh) 一种适应多震级的桥梁抗震装置
CN217205666U (zh) 一种抗拉自复位三维分级减隔振支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