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04400U - 雨水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雨水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04400U
CN217204400U CN202220607967.6U CN202220607967U CN217204400U CN 217204400 U CN217204400 U CN 217204400U CN 202220607967 U CN202220607967 U CN 202220607967U CN 217204400 U CN217204400 U CN 2172044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ing
pipe
area
rainwate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0796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丽丽
梁俊涛
马莉萍
杨晨
李肖燕
于守镇
赵尊宇
潘春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Beijing China Railw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Beijing China Railw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Beijing China Railw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0796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044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044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044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城市雨水排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桶,收集桶上端设有第一顶盖,第一顶盖上端设有进水管,收集桶内设置有弃流区、收集区、虹吸管和收集管;弃流区和进水管连通,弃流区的底端的侧壁上设有弃流管以及浮球控制阀;收集管的进水管口朝向弃流区顶部,另一端穿过弃流区的底部并延伸至收集桶的底部;虹吸管的进水管口朝向弃流区底部,另一端穿过弃流区的底部并延伸至收集桶的底部,收集桶的底部连接有雨水回用管,通过浮球控制阀、虹吸管与弃流管的配合,使得降雨初期的浑浊雨水从收集装置的弃流区排出,从而达到自清洁的效果,通过虹吸管配合将浮球控制阀关闭,使本收集桶回到初始状态,提高了本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Description

雨水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城市雨水排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硬质化下垫面的增加,内涝、水资源浪费等现象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等理念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在雨洪管理方面,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以及国家级试点城市建设成效初显,因此,倡导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尤其是源头减排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环节,理应得到重视与优先。
现有源头减排设施大多采用下凹绿地、植草沟、绿色屋顶、生物滞留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对于建筑外排水、屋面雨水大多数还是散排的形式,既造成了一定的冲刷,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即便是有的地方已经采取了雨水桶这样的收集装置,但是目前现有的雨水桶仅具有雨水收集功能,无法弃流初期受污染的雨水,并且需要人工进行维护,如清洗、重置等,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或是市政设施存在一定的断档。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的雨水收集装置,能后实现初期雨水自动弃流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免清洗,便于拆装,可独立使用且又能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衔接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装置。
上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桶,收集桶上端设有第一顶盖,第一顶盖上端设有进水管,收集桶内设置有弃流区、收集区和用于连通弃流区和收集区的虹吸管和收集管;弃流区和收集区沿收集桶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弃流区和进水管连通,弃流区的底端的侧壁上设有弃流管以及用于控制弃流管开关的浮球控制阀;虹吸管的进水管口朝向弃流区底部,另一端穿过弃流区的底部并延伸至收集桶的底部,收集桶的底部连接有雨水回用管;
收集管的进水管口设置于弃流区内,另一端穿过弃流区的底部并延伸至收集桶的底部。
可选的,收集管的进水管口不低于虹吸管的顶端。
可选的,弃流区与第一顶盖之间设有过滤筛。
可选的,过滤筛中部为锥形结构,且锥形结构的顶点对应进水管的出水口。
可选的,进水管为锯齿形消能管。
可选的,收集区靠近弃流区的侧壁上开设有溢流管。
可选的,还包括雨水收集设施,雨水收集设施通过溢流管与收集区连通。
可选的,雨水收集设施上设置有溢流回用管,溢流回用管与溢流管连通。
可选的,雨水收集设施上设置有第二顶盖。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虹吸管、浮球控制阀与弃流管的配合,使得降雨初期的浑浊雨水排出于收集桶,进而提高了收集到的雨水质量,也使本装置达到自清洁的效果,降雨结束时通过虹吸管的作用,使收集桶内液位回落至足够低的高度,以配合将浮球控制阀打开并排出多余的雨水,使本收集桶达到了初始状态,在下一次降雨前自动重置弃流和收集功能,提高了本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雨水收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雨水收集装置拆分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雨水收集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雨水收集设施拆分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雨水收集设施示意图。
其中,1、进水管;2、收集桶;3、第一顶盖;4、过滤筛;5、弃流区;6、收集区;7、收集管;8、虹吸管;9、浮球控制阀;10、弃流管;11、溢流管;12、雨水回用管;13、溢流回用管;14、雨水收集设施;15、第二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桶2,收集桶2上端设有第一顶盖3,第一顶盖3上端设有进水管1,进水管1的进水管口与建筑外排水的雨落管连接,进水管1的出水管口与第一顶盖3上端连接,从而将雨水导入本雨水收集装置内,收集桶2内设置有弃流区、收集区和用于连通弃流区和收集区的虹吸管8;
弃流区和收集区沿收集桶2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弃流区和进水管1连通,弃流区的底端的侧壁上设有弃流管10以及用于控制弃流管10开关的浮球控制阀9,且弃流管10与市政管网连接,即收集桶2的内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弃流区,且弃流区的顶部为第一顶盖3,弃流区的底部为收集区的顶部,收集区的底部为收集桶2底部;虹吸管8的进水管口朝向弃流区底部,即虹吸管8的进水管口在弃流区内朝下设置,另一端穿过弃流区的底部并延伸至收集桶2的底部,收集桶2的底部连接有雨水回用管12,雨水回用管12连通收集桶2底部与外界,用于将收集桶2内的雨水导出并使用。
具体的,当弃流区内没有水时,浮球控制阀9处于开启状态,降雨初期,雨水通过进水管1流入弃流区,弃流区内的水流通过弃流管10排放弃流,当进入的雨水量足够大时,浮球控制阀9随着弃流区液位的上涨也逐渐漂浮上升,当液位到达一定高度时,浮球控制阀9关闭,弃流区停止弃流,此时液位逐渐上升并充满虹吸管8位于弃流区的部分管体,使虹吸管8内的雨水导入位于下方的收集区,当进入的雨水水流量逐渐变小时,弃流区内的液位随之逐渐下降至虹吸管8的顶端以下,由于虹吸管8进水管口朝下设置,在虹吸管8内的虹吸作用下,弃流区5内的清洁雨水继续导入到收集区6内,此时浮球控制阀9的高度也下降至弃流区底部,且浮球控制阀9自动打开,弃流区内少量残留的清洁雨水由弃流管10流出,通过浮球控制阀9与弃流管10的配合,使得降雨初期的浑浊雨水排出于收集桶2,进而提高了收集到的雨水质量,也使本装置达到自清洁的效果,通过虹吸管8的作用,使收集桶2内弃流区5的液位回落至足够低的高度,以配合将浮球控制阀9打开并排出弃流区5内少量残留的清洁雨水,使本收集桶2达到了初始状态,提高了本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其中,第一顶盖3的形状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可以是圆弧、蘑菇或者屋顶样式,具体样式可结合周围景观状况设置。
雨水收集装置2的形状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可以是桶体、方体等,并与第一顶盖3相协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收集管7,收集管7的进水管口设置于弃流区内,且该进水管口远离顶盖上的进水管1设置,另一端穿过弃流区的底部并延伸至收集桶2的底部,收集管7与虹吸管8均用于将弃流区内的清洁雨水导入收集区,收集管7起到分流作用,以保证在进水量比较大时,雨水能够及时通入收集区。
具体地,收集管7的进水管口不低于虹吸管8的顶端,以保证在弃流区内的水位能够充满虹吸管8位于弃流区的部分,使虹吸管8能够发挥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弃流区5与第一顶盖3之间设有过滤筛4,过滤筛用于过滤随同雨水流入收集桶2内的杂质,例如落叶、枯枝等,防止弃流区受到污染。
具体地,过滤筛4中部为锥形结构,且锥形结构的顶点对应进水管1的出水口,使得进水管1流入的雨水由锥形结构分流至过滤筛4四周,一方面可以缓冲消能下落的雨水,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引流雨水的作用,使得雨水均匀的由过滤筛4相对较低的筛孔流入下方的弃流区,以避免过滤筛4受雨水冲刷较集中导致损坏的情况。同时,锥形结构的过滤筛4使得随雨水进入收集桶2内的杂物可沿过滤筛4的表面向过滤筛4的边缘方向运动,避免过滤筛4堵塞。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水管1为锯齿形消能管,由于雨很大时,由城市建筑的雨落管接入的雨水流速比较快,此时波纹管有利于消能雨水,起到缓冲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收集区靠近弃流区的侧壁上开设有溢流管11,当收集区的雨水集满时,雨水可通过溢流管11排出,以避免收集桶2顶部满溢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雨水收集设施14,雨水收集设施14通过溢流管11与收集区连通,雨水收集设施14可依地形设置大小以及样式。
具体地,雨水收集设施14上可以设置有溢流回用管13,溢流回用管13与溢流管11连通,溢流回用管13可以是多个,以使雨水收集设施14分别连接多个收集桶2,以增大集水效率。
具体地,雨水收集设施14上设置有第二顶盖15,第二顶盖15应具有一定强度以及美观性,用于封闭雨水收集设施14,以确保雨水收集设施14内的雨水不受外界污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桶(2),所述收集桶(2)上端设有第一顶盖(3),所述第一顶盖(3)上端设有进水管(1),所述收集桶内设置有弃流区(5)、收集区(6)和用于连通所述弃流区(5)和收集区(6)的虹吸管(8)和收集管(7);
所述弃流区(5)和所述收集区(6)沿所述收集桶(2)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弃流区(5)和所述进水管(1)连通,所述弃流区(5)的底端的侧壁上设有弃流管(10)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弃流管(10)开关的浮球控制阀(9);
所述虹吸管(8)的进水管口朝向所述弃流区(5)底部,另一端穿过所述弃流区(5)的底部并延伸至所述收集桶(2)的底部,所述收集桶(2)的底部连接有雨水回用管(12);
所述收集管(7)的进水管口设置于所述弃流区(5)内,另一端穿过所述弃流区(5)的底部并延伸至所述收集桶(2)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管(7)的进水管口不低于所述虹吸管(8)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区(5)与所述第一顶盖(3)之间设有过滤筛(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筛(4)中部为锥形结构,且所述锥形结构的顶点对应所述进水管(1)的出水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为锯齿形消能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区(6)靠近所述弃流区(5)的侧壁上开设有溢流管(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雨水收集设施(14),所述雨水收集设施(14)通过所述溢流管(11)与所述收集区(6)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设施(14)上设置有溢流回用管(13),所述溢流回用管(13)与所述溢流管(11)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设施(14)上设置有第二顶盖(15)。
CN202220607967.6U 2022-03-18 2022-03-18 雨水收集装置 Active CN2172044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07967.6U CN217204400U (zh) 2022-03-18 2022-03-18 雨水收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07967.6U CN217204400U (zh) 2022-03-18 2022-03-18 雨水收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04400U true CN217204400U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55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07967.6U Active CN217204400U (zh) 2022-03-18 2022-03-18 雨水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044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60623B (zh) 海绵城市建设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CN205475588U (zh)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CN106836372A (zh) 海绵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105386508B (zh) 一种新型初雨水力自动控制弃流装置
CN207892011U (zh) 带有固、液分离功能的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分舱系统
CN108457364B (zh) 一种雨水收集净化处理回用系统
CN217204400U (zh) 雨水收集装置
CN210656406U (zh) 一种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CN211447209U (zh) 一种楼宇雨污分流装置
KR100927459B1 (ko) 빗물처리장치
CN205637026U (zh) 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CN207331947U (zh) 一种安全分流沉砂装置
CN207476354U (zh) 一种海绵城市花坛
CN206396858U (zh) 一种城市分流排污装置
CN108412025A (zh) 带有固、液分离功能的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分舱系统
CN211499514U (zh) 一种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的海绵城市绿色屋顶
CN107143022B (zh) 雨水多功能接收井
CN206859534U (zh) 一种屋顶排水系统
CN206783489U (zh) 变电站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05557761U (zh)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弃流处理系统
CN209066587U (zh) 虹吸式雨水滞留收集罐
CN212127904U (zh) 可自动冲洗的雨水净化收集系统
KR20200083102A (ko) 빗물 정화를 위한 우수관용 연결소켓
CN205242496U (zh) 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
CN108179785A (zh) 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