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80937U - 采样管 - Google Patents

采样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80937U
CN217180937U CN202122141649.3U CN202122141649U CN217180937U CN 217180937 U CN217180937 U CN 217180937U CN 202122141649 U CN202122141649 U CN 202122141649U CN 217180937 U CN217180937 U CN 2171809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ing tube
sample
sampling
tube body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4164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圣武
马湖波
刘文胜
林永伟
吴述
崔占峰
黄巍
多明格斯·艾莉森·费雷拉
克罗斯利·彼得
莫恩德·亚历克斯
马洛伊·安德鲁
帕特森·威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xford University Suzh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lo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lo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lod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4164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809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809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809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样管,采样管包括:采样管本体;所述采样管本体内形成有样品容纳腔,所述样品容纳腔的两端敞开以形成投放口以及连通口;所述采样管本体内形成有导引腔,所述导引腔设置于所述连通口的下游端且适于导向插入所述样品容纳腔的针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采样管上设置有试剂容腔及导引腔,针头通过导引腔进入样品容纳腔内,试剂的转运更加方便,采样管的转运效率及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Description

采样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采样管。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样品的采集一般需要采样管,在采样完成后需要对采集的样品进行转移,而转移过程中需要保持全程的密封以避免环境污染,对于采样管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同时对于大批量的采样工作需要提高采样管的转运效率。而采样管采样后如何对内部的样品进一步转运成为了本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采样管,该采样管上设置有试剂容腔及导引腔,针头通过导引腔进入样品容纳腔内,试剂的转运更加方便,采样管的转运效率及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采样管包括:采样管本体;所述采样管本体内形成有样品容纳腔,所述样品容纳腔的两端敞开以形成投放口以及连通口;所述采样管本体内形成有导引腔,所述导引腔设置于所述连通口的下游端且适于导向插入所述样品容纳腔的针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采样管,在采样管中样品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投放口,使用者可以通过投放口放入进行采样后的棉签,而采样管中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导引腔以导引针头刺入连通口,从而使含有样品的试剂通过针头转运,以进一步进行化验,在采样管本体内通过设置样品容纳腔以及与样品容纳腔连通的导引腔,可以方便地刺入针头,以实现试剂的转运,大大提高了样品的转运效率,提高了转运过程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通口设置有第一密封膜以将所述导引腔与所述样品容纳腔分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采样管本体的外周设置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适于在所述针头刺穿所述第一密封膜时与所述针头上相应的限位件配合以限制针头脱离所述样品容纳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配合部构造为凸出于所述采样管本体外周壁的卡接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采样管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可翻转地设置于所述采样管本体的上端以可选择地封闭所述投放口,所述采样管本体上形成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盖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配合的第二卡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卡接部构造为形成于所述采样管本体外周壁的卡接缺口,所述第二卡接部构造为形成于所述盖体上的卡接环,所述卡接环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卡接缺口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采样管本体的外周设置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导向楞,对称的任意两个所述导向楞的上端设置有所述卡接缺口,所述卡接环构造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所述盖体的外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采样管还包括:第一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环设置于所述导引腔内且适于与所述针头的外周壁止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采样管还包括: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设置于所述采样管本体的外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采样管还包括:支撑壳,所述支撑壳包括:底壳,所述底壳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引腔正对的连通过孔;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底壳的外周并朝向远离所述底壳的方向延伸且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密封环止抵;其中所述底壳或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采样管本体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样品容纳腔内容纳有载体介质,所述载体介质的体积为V1,所述样品容纳腔的体积为V2,且满足0.6≤V1/V2≤0.8。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采样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采样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采样管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B截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采样管1
采样管本体11,样品容纳腔111,投放口111a,连通口111b,导引腔112,导向楞113,卡接缺口113a,环形卡接筋114,卡接凸起115,
盖体12,卡接环121,密封筒122,
第一密封环13,第二密封环14,支撑壳15,底壳151,定位筒1511,支撑板152,环形卡槽1521,
第一密封膜101,第二密封膜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采样管1。
如图1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采样管1包括采样管本体11,采样管本体11内形成有样品容纳腔111和导引腔112,样品容纳腔111的两端敞开以形成投放口111a以及连通口111b,导引腔112设置于连通口111b的下游端且适于导向插入样品容纳腔111的针头。
相关技术中,对于样品的采集一般需要采样管,在采样完成后需要对采集的样品进行转移,而转移过程中需要保持全程的密封以避免环境污染,对于采样管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同时对于大批量的采样工作需要提高采样管的转运效率。而采样管采样后如何对内部的样品进一步转运成为了本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采样管1设置有样品容纳腔111,在样品容纳腔111内可以储存有用于检测的载体介质,例如在样品容纳腔111可以用于容纳无酶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采样管本体11内部所形成的样品容纳腔111与导引腔112为彼此连通的腔体,而为保证无酶水等载体介质不会被外界环境污染,分别将样品容纳腔111的上游端与导引腔112的下游端分别密封,以保持采样管本体11内的密封环境。
载体介质的采样过程可以是将带有样品的棉签放入至样品容纳腔111内,以利用无酶水充分与棉签上的样品反应,针头在导引腔112的导向下进入样品容纳腔111,针头将无酶水导向并转运至其他的检测位置以进一步进行检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采样管1,在采样管1中样品容纳腔111的一端设置有投放口111a,使用者可以通过投放口111a放入进行采样后的棉签,而采样管1中的另一端可以设置有导引腔112以导引针头刺入连通口111b,从而使含有样品的载体介质通过针头转运,以进一步进行化验,在采样管本体11内通过设置样品容纳腔111以及与样品容纳腔111连通的导引腔112,可以方便地刺入针头,以实现载体介质的转运,大大提高了样品的转运效率,提高了转运过程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连通口111b设置有第一密封膜101以将导引腔112与样品容纳腔111分隔,对应的投放口111a处可以设置有第二密封膜102,第一密封膜101与第二密封膜102可以保持样品容纳腔111与外界隔绝,以避免样品容纳腔111内的无酶水污染。
在使用时将第二密封膜102撕掉以打开投放口111a,采样后的棉签通过投放口111a放入至样品容纳腔111内,待载体介质与样品充分混合后,针头在导引腔112的导向下刺穿第一密封膜101以将载样品容纳腔内的载体介质转运并进一步进行检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样品容纳腔111内容纳有载体介质,载体介质的体积为V1,样品容纳腔的体积为V2,且满足0.6≤V1/V2≤0.8。将载体介质的容量设置为上述的范围内,可以保证载体介质在针头的导引下有效地对样品进行转运,在转运过程中,载体介质的流动稳定顺畅。同时将载体介质的容量设置为上述范围内,可以更容易实现对于采样管1的封膜,提高对于采样管1的制造效率,降低了采样管1的废品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采样管本体11中样品容纳腔111的体积为6.4ml,样品容纳腔111内的载体介质的容量为4.6ml。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采样管本体11的外周设置有配合部,配合部适于在针头刺穿第一密封膜101时与针头上相应的限位件配合以限制针头脱离样品容纳腔111。为保证针头刺穿后无法再继续使用,同时保证穿刺过程的稳定性不会被环境所污染。在采样管1的外周设置配合部,以使针头在刺穿第一密封膜101后使针头无法继续拔出,从而避免了环境内的空气混入至样品容纳腔111内,以确保检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样品容纳腔111的底壁上设置有围绕连通口111b设置的环形凸筋,第一密封膜101贴敷于环形凸筋上,以方便于第一密封膜101的设置,提高第一密封膜101的密封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配合部构造为凸出于采样管本体11外周壁的卡接凸起115,对应的与针头相连的限位配合件构造为卡接支脚,卡接支脚上形成有朝向采样管1延伸的凸起结构,凸起结构可以与卡接凸起115在采样管1延伸方向上,以限制针头相对采样管1的移动,以实现在针头刺入第一密封膜101后无法脱离,从而确保了针头刺入的可靠性和密封性,避免了由于误操作所导致的样品污染。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卡接凸起155构造为设置与采样管本体11下端外周的环形凸筋,环形凸筋的上端面为平面以适于与卡接支脚上的凸起结构止抵,卡接凸起155的下端面还用于限制采样管本体11的进一步移动,确保采样管1的位置准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采样管1还设置有盖体12,盖体12可翻转地设置于采样管本体11的上端以可选择地封闭投放口111a,采样管本体11上形成有第一卡接部,盖体12上形成有与第一卡接部配合的第二卡接部,在撕掉第二密封膜102后投放口111a处于敞开状态,利用盖体12以将投放口111a封闭,使样品容纳腔111成为密封空间,此时通过摇晃采样管1使载体介质与完成采样的棉签充分进行接触。盖体12可以在采样完成后,保持样品容纳腔111内的密封性,避免样品在转运过程中发生污染。
进一步地,采样管本体11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盖体12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利用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配合,防止盖体12意外打开,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配合后,可以使盖体12与投放口111a的边缘之间产生一定的压力,保证了盖体12封闭投放口111a后样品容纳腔111的密封性。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盖体12上设置沿轴向凸出的密封筒122,在盖体12封闭投放口111a时密封筒122的至少部分伸入至样品容纳腔111内,密封筒122的外周壁与样品容纳腔111的内周壁之间止抵配合,以确保盖体12对于样品容纳腔111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密封筒122的外周设置有凸出部,以使密封筒122可以与投放口111a之间过盈配合。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投放口111a的内周壁上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构造为橡胶件,密封件设置于密封筒122的外周壁与投放口111a的内周壁之间,以利用密封件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密封筒122的外周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构造为橡胶件,以利用密封件进一步提高密封盖的密封性能。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卡接部构造为形成于采样管1外周壁的卡接缺口113a,第二卡接部构造为形成于盖体12上的卡接环121,卡接环121的至少部分嵌设于卡接缺口113a内。利用卡接环121与卡接缺口113a的配合,以实现盖体12在封闭投放口111a状态下的稳定性,提高了采样管1的密封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采样管本体11的外周设置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导向楞113,导向楞113在采样管本体11的径向上凸出并在轴向上延伸,对称的任意两个导向楞113的上端设置有卡接缺口113a,对应地卡接环121构造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于盖体12的外周。
在采样管本体11的外周设置导向楞113,可以在采样管1收容于检测管时,对采样管1的周向进行定位,从而避免采样管1转动,也可以利用导向楞113提高采样管1的结构强度,以更好地保护采样管1内部的介质。
在导向楞113的上端设置卡接缺口113a,而对应在盖体12上设置有卡接环121,在盖体12翻转过程中,卡接环121翻转至采样管本体11侧部,卡接环121的至少部分于卡接缺口113a正对,在盖体12上的密封筒122伸入至投放口111a内时,卡接环121的至少部分也同时嵌入至卡接缺口113a内以实现对盖体12的固定。
如图1所示,卡接环121构造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其中两个卡接环121的对称中心线为穿过盖体12相对采样管本体11的铰接点,盖体12与采样管本体11通过铰接点相连,盖体12通过两个卡接环121以及铰接点实现了与采样管本体11的连接,而上述的三个位置可以保证盖体12上所分布的压力均匀,以提高盖体12对于投放口111a的密封效果。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采样管1还包括第一密封环13,第一密封环13设置于导引腔112内且适于与针头的外周壁止抵,在针头刺入第一密封膜101的过程中,导引腔112内存有环境气体,为避免针头刺入过程中不会被环境中的气体所污染,需要保证针头刺入时的为密封且隔绝外部环境气体的封闭空间。第一密封环13可以邻近第一密封膜101设置,优选为与第一密封膜101止抵,在针头进入导引腔112的过程中,针头需用穿过第一密封环13,第一密封环13与针头的外周壁止抵,以在第一密封环13与第一密封膜101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密封的腔室,从而在针头刺穿第一密封膜101的过程中,大大减少外界环境污染针头以及样品容纳腔111内样品的可能,进一步提高了样品检测的可靠性。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采样管1还包括第二密封环14,第二密封环14设置于采样管本体11的外周,采样管1需要插入至检测管内进行样品检测,在检测管内设置有采样腔,为进一步减少环境的污染,在采样管1进入采样腔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密封,以确保针头刺破第一密封膜101时不会有空气污染载体介质。
在采样管本体11的外周设置第二密封环14,可以在采样管1进入采样腔的过程中与采样腔的内壁止抵,从而在采样腔的底部形成相对密封的腔室,大大减少外界环境污染针头以及样品容纳腔111内样品的可能,进一步提高了样品检测的可靠性。
如图4-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采样管1还包括支撑壳15,支撑壳15包括底壳151,底壳151上设置有与导引腔112正对的连通过孔,连通过孔适于针头通过以在经过导引腔112后刺入第一密封膜101,底壳151的外周还设置有支撑板152,支撑板152朝向远离底壳151的方向延伸且自由端与第二密封环14止抵,其中底壳151或支撑板152与采样管本体11固定连接。
支撑壳15用于支撑第二密封环14,在底壳151与支撑板152相对采样管本体11固定后,支撑板152可以用于限制第二密封环14在一个方向上的移动,由于第二密封环14在与采样腔的内周壁发生接触时,第二密封环14需要承受摩擦力,为避免第二密封环14移动扭曲发生密封失效,通过支撑壳15与第二密封环14止抵以限制第二密封环14移动,确保采样管1进入采样腔的过程中第二密封环14的密封稳定。
进一步地,在采样管本体11的外周壁上还形成有用于限制第二密封环14在另一个方向上移动的台阶部,台阶部止抵于第二密封环14的上侧,支撑板152支撑于第二密封环14的下侧。
如图4和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板152与采样管本体11外周壁中的一个上设置有第三卡接部,支撑板152与采样管本体11外周壁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第四卡接部,具体地,支撑板152的内周壁上设置环形卡槽1521,采样管本体11的外周设置有与环形卡槽1521配合的环形卡接筋1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底壳151上设置有朝向导引腔112内部延伸的定位筒1511,定位筒1511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密封环13正对,以限制第一密封环13的移动,此外,定位筒1511的外周壁可以与导引腔112的内周壁配合以对所述底壳151进行定位,确保底壳151的位置不会相对采样管本体11偏心,定位筒1511内形成连通过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采样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样管本体;
所述采样管本体内形成有样品容纳腔,所述样品容纳腔的两端敞开以形成投放口以及连通口;
所述采样管本体内形成有导引腔,所述导引腔设置于所述连通口的下游端且适于导向插入所述样品容纳腔的针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口设置有第一密封膜以将所述导引腔与所述样品容纳腔分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管本体的外周设置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适于在所述针头刺穿所述第一密封膜时与所述针头上相应的限位件配合以限制针头脱离所述样品容纳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构造为凸出于所述采样管本体外周壁的卡接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可翻转地设置于所述采样管本体的上端以可选择地封闭所述投放口,所述采样管本体上形成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盖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配合的第二卡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构造为形成于所述采样管本体外周壁的卡接缺口,所述第二卡接部构造为形成于所述盖体上的卡接环,所述卡接环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卡接缺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管本体的外周设置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导向楞,对称的任意两个所述导向楞的上端设置有所述卡接缺口,所述卡接环构造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所述盖体的外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环设置于所述导引腔内且适于与所述针头的外周壁止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设置于所述采样管本体的外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壳,所述支撑壳包括:
底壳,所述底壳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引腔正对的连通过孔;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底壳的外周并朝向远离所述底壳的方向延伸且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密封环止抵;其中
所述底壳或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采样管本体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容纳腔内容纳有载体介质,所述载体介质的体积为V1,所述样品容纳腔的体积为V2,且满足0.6≤V1/V2≤0.8。
CN202122141649.3U 2021-09-06 2021-09-06 采样管 Active CN2171809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41649.3U CN217180937U (zh) 2021-09-06 2021-09-06 采样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41649.3U CN217180937U (zh) 2021-09-06 2021-09-06 采样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80937U true CN217180937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06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41649.3U Active CN217180937U (zh) 2021-09-06 2021-09-06 采样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809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11770B2 (en) Device for detecting analytes in fluid samples
JP2011203258A (ja) 採集アッセンブリ
CN212237340U (zh) 一种生化试纸管
JP6812990B2 (ja) 検査キット
JP2005095621A (ja) 非真空型血液採集チューブ
CN108531377A (zh) 一种可预装试剂的薄膜式核酸扩增密闭反应管
US11090228B2 (en) Adapter assembly for attachment to a bottle
CN114113595B (zh) 一种病毒提取保存一体化检测管及其应用方法
CN217180937U (zh) 采样管
US20140007659A1 (en) Body fluid testing apparatus
CN214716765U (zh) 一种生化试纸管
CN112916069A (zh) 一种试管盖及试管
KR20160130419A (ko) 기체 투과 부재 및 통기성 용기
CN217180936U (zh) 采集总成
CN212514605U (zh) 一种检测装置
JP2015187601A (ja) 検査キットおよびこれに具備される調製用容器
CN216386786U (zh) 一种取样检测装置
WO2023029055A1 (zh) 采样管
CN218755759U (zh) 分子诊断装置
CN111380724B (zh) 体液样本采检装置
CN114634853A (zh) 一种核酸检测试剂装置
CN215263546U (zh) 可同时兼容多个测试项目的粪便检测机构及粪便检测器
CN217180938U (zh) 检测管
CN116396841B (zh) 一种厌氧菌取样检测装置
CN218539687U (zh) 分子诊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19

Address after: Building A, No. 388 Ruoshui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123

Patentee after: Oxford University (Suzhou)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701-706, 7th Floor, 728 King's Road, Quarry Bay, Hong 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Pelod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Hongko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