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74906U - 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 Google Patents

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74906U
CN217174906U CN202123073443.8U CN202123073443U CN217174906U CN 217174906 U CN217174906 U CN 217174906U CN 202123073443 U CN202123073443 U CN 202123073443U CN 217174906 U CN217174906 U CN 2171749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cabin
utility tunnel
gallery
mount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7344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雅娟
钱铁柱
杨进新
史文彪
许光义
何奇峰
万超
李恒义
张志伟
于心悦
褚伟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WATER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WA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WATER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WATER
Priority to CN20212307344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749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749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749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公开了一种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所述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包括设置于山体内部的方形的外壳以及连接于外壳的侧部的支廊道,所述外壳的两端能够与主廊道相连通以容纳来自所述主廊道的主管线通过,所述支廊道具有能够与地面相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容纳与所述主管线连接的支管线,并且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允许工作人员、工具车通过。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因主廊道施工必要建设的临时支洞作为支廊道,利用支廊道作为山区管廊内部管线出支、廊内通风、人员逃生、安装投料及后期运维通道,使本由通过多处节点分别实现的功能集成于一处,减少开挖作业,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及环境影响。

Description

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背景技术
综合管廊是建设在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燃气、给水、热力、排水等两种以上市政管线集中敷设在该隧道内,配套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报警、排水及标识设施,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综合管廊内的管线通过出支节点对接各市政接口,为周边区域基础设施提供服务,是管廊建设的核心所在。
城区综合管廊多建设在主干道或绿化带地下1.5m~2m处,埋深较浅,管廊与地面连接条件较好,因此管线出支、人员逃生、通风及投料等单一功能小型节点可分开间隔设置。而在山区中建设的综合管廊,廊道多在山岭中穿梭,埋深大、纵坡陡,管廊节点功能实现条件受到限制,间隔设置单功能节点的施工难度大,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大,工程造价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在山区综合管廊中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山区中建设的综合管廊其间隔设置单功能节点的施工难度大,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大,工程造价较高问题,提供一种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包括设置于山体内部的方形的外壳以及连接于外壳的侧部的支廊道,所述外壳的两端能够与主廊道相连通以容纳来自所述主廊道的主管线通过,所述支廊道具有能够与地面相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容纳与所述主管线连接的支管线,并且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允许工作人员、工具车通过。
可选地,所述外壳中设置有位于下部的第一舱室和上部的第二舱室,所述支廊道包括下部的第一支廊道和上部的第二支廊道,所述第一舱室与所述第一支廊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舱室与所述第二支廊道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舱室下侧的埋线部,所述埋线部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舱室和第一支廊道分别连通的空腔,所述主管线能够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
可选地,所述支管线能够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
可选地,所述第二舱室包括供主管线穿过的管线区以及与所述管线区分隔设置的通行区,所述通行区与所述第二支廊道相连通,所述管线区包括多个横向排列的子舱室。
可选地,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舱室上侧的第三舱室,所述第三舱室的地面设置有与所述管线区相连通的通气孔,所述第三舱室与所述第二支廊道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舱室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支廊道,所述第三舱室的下部与所述第二支廊道顶部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支管线能够穿过所述第三舱室并与管线区内设置的所述主管线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贯穿并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舱室、所述第二舱室以及所述第三舱室的楼梯间。
可选地,所述支廊道内设置有通风装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舱室以及所述第三舱室的地面设置有吊装孔。
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山区综合管廊,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连接于所述外壳一侧的第一主廊道以及连接于所述外壳另一侧的第二主廊道。
可选地,所述山区综合管廊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内部的竖直设置的分隔墙,所述分隔墙能够将所述山区综合管廊分隔为第一通风区以及第二通风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利用作为临时建筑的辅助施工支洞,将其作为永久建筑的支廊道,降低建设过程作业量及工程造价,同时,利用支廊道作为山区管廊管线出支、廊内通风、人员逃生及投料通道,进而使设置于支廊道与主廊道之间交汇点的外壳内能够实现主廊道管线出支、通风、投料及人员逃生功能,通过节点装置解决节点内各功能实现条件下产生的冲突及矛盾,在节点装置内实现各功能相互兼容且互不干扰,使本由通过多处节点分别实现的功能集成于一处,减少开挖作业,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及环境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底层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中层位置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顶层位置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廊道30以及分隔墙4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外壳,11-第一舱室,111-埋线部,12-第二舱室,121-通行区,122-管线区,123-第一分隔墙,13-第三舱室,131-通气孔,20-主廊道,21-第一主廊道,22-第二主廊道,221-第一主廊道,222-第二主廊道,30-支廊道,31-第一支廊道,32-第二支廊道,40-分隔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指装置或设备处于使用状态下的方位。需要说明的是,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应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包括设置于山体内部的方形的外壳10以及连接于外壳10的侧部的支廊道30,所述外壳10的两端能够与主廊道20相连通以容纳来自所述主廊道20的主管线通过,所述支廊道20具有能够与地面相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容纳与所述主管线连接的支管线,并且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允许工作人员、工具车通过。
需要说明的是,山区综合管廊是指即在山区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山区建筑、设施等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本申请中,主廊道20以及支廊道30均属于山区综合管廊的一种,其中主廊道20绝大部分都深埋于山体内部,使其内部的管线能够穿越山体,而支廊道30则连通于主廊道20与地面之间,地面位置可相应设置有附属设施等。
主管线是指沿主廊道20的延伸方向设置于主廊道20内部的多种管线的总称,通常包括液体管线、电力管线以及通信管线。
主廊道20以及支廊道30内部可设置有多层,每层可设置有多个相对独立的舱室,利用上述结构,可使得其内部容纳的管线能够分别设置于不同的舱室内,具体而言,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液体管线可设置于一层,电力管线与通信管线设置于二层的不同舱室内,当管线较多或出于其他考虑时,可将电力管线以及通信管线再次分设于多个舱室内,这些舱室相对独立,其内部用于分隔舱室的隔墙上可设置有常闭防火门或应急逃生门。更进一步地,一层与二层之间的地面上可设置有吊装孔或逃生通道。
山体内的主廊道20建设过程中需要在地面合适位置开挖通向主廊道20的临时辅助支洞,本申请中可利用这些临时辅助支洞进行改建,使其称为永久建筑的支廊道30保留下来,进而既方便了支廊道30的开挖作业,又节省了临时辅助支洞后期重新填埋的施工作业流程,从而极大的降低了施工作业时间,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支廊道30设置的第一通道能够容纳支管线并允许工作人员、工具车通过,一方面使设置于主廊道20内的主管线可在所述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内进行分支,分支的形成的支管线通过支廊道30与地面设置的建筑或设施设备相连通;另一方面,第一通道可作为空气流通的通道以及人员行动以及设备、物料等搬运的通道,上述设置满足了主廊道20内的主管线出支的功能,还满足了主廊道20内通风、物料搬运以及人员逃生的功能。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外壳10中设置有位于下部的第一舱室11和上部的第二舱室12,所述支廊道30包括下部的第一支廊道31和上部的第二支廊道32,所述第一舱室11与所述第一支廊道31相连通,所述第二舱室12与所述第二支廊道32相连通。通过上述方式,使得主廊道20与支廊道30各层分别连接,方便各层的主管线分别出支并直接与支管线相连通,同时满足了各层的通道之间的连贯性,方便人员通行、设备以及物料的搬运以及空气流通的顺畅。
另外,为实现人员逃生功能,需保证山区综合管廊内主廊道内部及主廊道与支廊道之间的交通连续性,如图1所示,所述外壳1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舱室11下侧的埋线部111,所述埋线部111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舱室11和第一支廊道31分别连通的空腔,所述主管线能够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通过使部分主管线设置于埋线部111的空腔内,使得所述第一舱室11的地面能够完整连接,而避免了因管线出支导致第一舱室11被分隔成多个区域,能够避免管道或管线出支与廊道交通连续性的矛盾,使人员能够顺畅地通行而无需跨越管线。同时,由于保证了交通连续性,使得搬运设备的车辆能够顺利通行,在设备以及物资搬运过程中也无需跨越管线,从而方便施工以及维护工作的开展。具体地,主管线经外壳10一侧设置的主廊道20伸入外壳内,之后穿过所述第一舱室11的地面伸入埋线部111内的空腔中,再穿过第一舱室11另一侧的地面进而继续伸入外壳另一侧连接的主廊道20内。为保证第一舱室11的地面强度,可在管线设置完成后将空腔内部填满。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管线能够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即位于空腔内的主管线能够在埋线部111内与支管线连通,从而避免支管线设置于第一舱室11内部导致廊道交通连续性矛盾。
另外,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舱室12包括供主管线穿过的管线区122以及与所述管线区122分隔设置的通行区121,所述通行区121与所述第二支廊道32相连通,所述管线区122包括多个横向排列的子舱室。为保证主管线各舱室之间的相对分隔,因此相应地,管线区122的多个子舱室与主管廊20的多个舱室相对应地设置并相连接,管线区122与通行区121之间具有第一分隔墙123,第一分隔墙123将两个分区相对隔离。通行区121与第二支廊道32相连通,人员能够通过第二支廊道32通行。
同时,为解决第二舱室12的管线区122内各子舱室以及与各子舱室相对应连通的主廊道30的电力舱的通风问题,如图3所示,所述外壳10内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舱室12上侧的第三舱室13,所述第三舱室13的地面设置有与所述管线区122相连通的通气孔131,所述第三舱室13与所述第二支廊道32相连通。所述通气孔131可具有多个,与多个子舱室一一对应地设置,使流通的空气能够经支廊道30流入壳体10内以后,经由第三舱室13进而流入管线区122。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可利用“错层结构”使第三舱室13以及第二舱室12同时与所述第二支廊道32相连通。所述第二舱室12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支廊道32,所述第三舱室13的下部与所述第二支廊道32顶部相连通。
为保证管线区122的各个子舱室的相对分隔,如图3所示,所述支管线能够穿过所述第三舱室13并与管线区122内设置的所述主管线相连通。通常来说,主廊道20的上侧舱室设置的通常为电力管线或通信管线,当远离支管廊30一侧的子舱室内设置的管线需要分支,其支管线需要穿过分隔这些子舱室的隔墙,这样将破坏这些子舱室的分隔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使支管线穿过其所在舱室的顶面伸入第三舱室13内,进而经第三舱室13伸入第二支廊道22。
另外,如图3所示,所述外壳10内还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贯穿并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舱室11、所述第二舱室12以及所述第三舱室13的楼梯间14。楼梯间14的设置使所述第一舱室11、所述第二舱室12以及所述第三舱室13之间想对连通,方便人员的通行。由于第一支廊道31通常设置有供人员以及车辆等通行的通道,当人员需要逃生的时候,可通过楼梯间14逃往第一舱室11,进而经由第一支廊道31通向地面。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支廊道30内设置有通风装置。支廊道30的地面连通处可设置有设备房,通风装置可包括送风装置以及抽风装置,上述设备设置于设备房内方便与外界相连通,满足设备抽取空气或排出气体的要求。
为满足廊道施工以及维修的物料运送,特别是向第二舱室12的管线区122内运送物料的目的,所述第二舱室12以及所述第三舱室13的地面设置有吊装孔。所述吊装孔的中心轴线可重合设置,进而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在第三舱室13的吊装孔处设置吊运设备,从而将设备以及物料从第一舱室11吊运至第二舱室12内。
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山区综合管廊,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连接于所述外壳10一侧的第一主廊道21以及连接于所述外壳10另一侧的第二主廊道22。山区综合管廊将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与主廊道30进行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多个山区综合管廊可相互连接进而满足管线的传送。
多个山区综合管廊相连接的时候,相邻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可分别作为送风通道以及出风通道,从而使其内部的空气循环起来。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山区综合管廊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内部的竖直设置的分隔墙40,所述分隔墙40能够将所述山区综合管廊分隔为第一通风区以及第二通风区。第一通风区可为送风区,第二通风区可为排风区,当多个山区综合管廊相连时,第一通风区与第二通风区依次相连,从而使空气沿廊道进行流动。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山体内部的方形的外壳(10)以及连接于外壳(10)的侧部的支廊道(30),所述外壳(10)的两端能够与主廊道(20)相连通以容纳来自所述主廊道(20)的主管线通过,所述支廊道(30)具有能够与地面相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容纳与所述主管线连接的支管线,并且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允许工作人员、工具车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中设置有位于下部的第一舱室(11)和上部的第二舱室(12),所述支廊道(30)包括下部的第一支廊道(31)和上部的第二支廊道(32),所述第一舱室(11)与所述第一支廊道(31)相连通,所述第二舱室(12)与所述第二支廊道(32)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舱室(11)下侧的埋线部(111),所述埋线部(111)中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舱室(11)和第一支廊道(31)分别连通的空腔,所述主管线能够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线能够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空腔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舱室(12)包括供主管线穿过的管线区(122)以及与所述管线区(122)分隔设置的通行区(121),所述通行区(121)与所述第二支廊道(32)相连通,所述管线区(122)包括多个横向排列的子舱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内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舱室(12)上侧的第三舱室(13),所述第三舱室(13)的地面设置有与所述管线区(122)相连通的通气孔(131),所述第三舱室(13)与所述第二支廊道(32)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舱室(12)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支廊道(32),所述第三舱室(13)的下部与所述第二支廊道(32)顶部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线能够穿过所述第三舱室(13)并与管线区(122)内设置的所述主管线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内还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贯穿并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舱室(11)、所述第二舱室(12)以及所述第三舱室(13)的楼梯间(1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廊道(30)内设置有通风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舱室(12)以及所述第三舱室(13)的地面设置有吊装孔。
12.一种山区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连接于所述外壳(10)一侧的第一主廊道(21) 以及连接于所述外壳(10)另一侧的第二主廊道(2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山区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所述山区综合管廊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内部的竖直设置的分隔墙(40),所述分隔墙(40)能够将所述山区综合管廊分隔为第一通风区以及第二通风区。
CN202123073443.8U 2021-12-08 2021-12-08 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Active CN2171749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73443.8U CN217174906U (zh) 2021-12-08 2021-12-08 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73443.8U CN217174906U (zh) 2021-12-08 2021-12-08 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74906U true CN217174906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24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73443.8U Active CN217174906U (zh) 2021-12-08 2021-12-08 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749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47320B (zh) 双层综合管廊
CN203476345U (zh) 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
CN106906846B (zh) 预制综合管廊
CN106988341B (zh) 多功能盾构管廊综合井
KR101938293B1 (ko) 대심도 광역철도 역사
CN110258632B (zh) 一种直埋出线的综合管廊管线分支口
CN217174906U (zh) 山区综合管廊节点装置以及山区综合管廊
CN110863513A (zh) 地下综合管廊交叉口、吊装口及通风口的多功能集成节点
US20110103893A1 (en) Tunnel multi floor
CN211172074U (zh) 一种综合管廊组合节点结构
KR101723995B1 (ko) 대심도 광역 철도 역사의 화재 대비 구조체 및 시스템
CN110206061B (zh) 设有通风及引出综合节点结构的多舱室缆线管廊
CN206319337U (zh) 大型方管式城市地下综合通道
CN214695537U (zh) 一种综合管廊天然气舱室通风逃生节点结构
CN210597373U (zh) 一种直埋出线的综合管廊管线分支口
CN211735501U (zh) 一种控制中心至综合管廊的连接节点
CN209923977U (zh) 设有通风及引出综合节点结构的多舱室缆线管廊
CN210507520U (zh)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结构
CN211714013U (zh) 地下综合管廊交叉口、吊装口及通风口的多功能集成节点
CN110241853A (zh) 一种综合管廊组合节点结构
CN215977368U (zh) 一种用于盾构形式综合管廊工艺节点井
CN214118195U (zh) 一种叠洞式地铁车站
CN110616741A (zh) 一种缆线综合管廊
CN108425700A (zh) 一种盾构法综合管廊
CN215759161U (zh) 一种综合管廊与监控中心的连接口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