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58695U - 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58695U
CN217158695U CN202220507984.2U CN202220507984U CN217158695U CN 217158695 U CN217158695 U CN 217158695U CN 202220507984 U CN202220507984 U CN 202220507984U CN 217158695 U CN217158695 U CN 2171586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bending
portions
main body
b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0798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旭
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0798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586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586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586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上述的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主体及第一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设于第一连接器主体,第一连接端子包括两个第一弯折抵触部;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器主体及第二连接端子,第二连接器主体形成有插接腔,第二连接端子位于插接腔内并与第二连接器主体连接,第二连接端子包括两个相连接的第二弯折抵触部,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之间形成有插接口,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均插入插接口内。每一第二弯折抵触部抵接限位于插接腔的内壁,避免第二弯折抵触部与第一弯折抵触部抵接时相对于第二连接器主体走位的问题,使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可靠地插接抵触。

Description

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器件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两个不同的线路板通过连接器组件进行电连接,实现两个线路板之间的信号传输。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插拔连接,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电连接。然而,由于第一连接器或第二连接器的制造精度偏差,使第一连接器的端子与第二连接器的端子之间抵触的可靠性较低,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电连接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电连接性能较好的连接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主体及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包括两个第一弯折抵触部;
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器主体及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形成有插接腔,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位于所述插接腔内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包括两个相连接的第二弯折抵触部,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之间形成有插接口,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均插入插接口内,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分别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抵接限位于所述插接腔的内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于所述插接口处形成有呈弯折状的抵触端,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的抵触端分别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形成有呈弯折状的卡紧部,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的所述卡紧部的弯折方向与相应的所述抵触端的弯折方向相反,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的所述卡紧部连接于相应的抵触端,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的卡紧部均抵接于所述插接腔的内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的连接处弧形过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腔包括相连通的插接限位槽和卡紧槽,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分别在所述插接限位槽内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抵接于所述插接限位槽的内壁,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均卡接于所述卡紧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还包括第一端子主体,所述第一端子主体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的远离所述第一端子主体的端部相互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主体包括主体部、第一连接部、弧形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弧形连接部呈弯曲状,且所述弧形连接部的弯曲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平行设置;及/或,
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弧形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包括第一壳体和固定架,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相连通的第一卡槽和第一容纳槽,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端子主体设置于所述固定架,且所述第一端子主体位于所述第一卡槽内并与所述固定架卡接,所述第一端子主体卡接于所述固定架的位置位于所述固定架邻近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的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上述的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端子设于第一连接器主体,由于第一连接端子包括两个第一弯折抵触部,第二连接端子位于插接腔内并与第二连接器主体连接,又由于第二连接端子包括两个相连接的第二弯折抵触部,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之间形成有插接口,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均插入插接口内,且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分别抵触于相应的第一弯折抵触部,加上每一第二弯折抵触部抵接限位于插接腔的内壁,避免第二弯折抵触部与第一弯折抵触部抵接时相对于第二连接器主体走位的问题,使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可靠地插接抵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连接器组件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主体及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包括两个第一弯折抵触部;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器主体及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形成有插接腔,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位于所述插接腔内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包括两个相连接的第二弯折抵触部,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之间形成有插接口,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均插入插接口内,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分别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抵接限位于所述插接腔的内壁。
上述的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端子设于第一连接器主体,由于第一连接端子包括两个第一弯折抵触部,第二连接端子位于插接腔内并与第二连接器主体连接,又由于第二连接端子包括两个相连接的第二弯折抵触部,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之间形成有插接口,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均插入插接口内,且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分别抵触于相应的第一弯折抵触部,加上每一第二弯折抵触部抵接限位于插接腔的内壁,避免第二弯折抵触部与第一弯折抵触部抵接时相对于第二连接器主体走位的问题,使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可靠地插接抵触。
为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10用于分别与两个电子元件电连接,使两个电子元件进行信号或电流的传输。在本实施例中,电子元件为印制线路板或信号源或其他电子元件等。进一步地,连接器组件10包括第一连接器100及第二连接器200,其中,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连接器主体110及第一连接端子120,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0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110,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0包括两个第一弯折抵触部122。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连接器主体210及第二连接端子220,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210形成有插接腔212,所述第二连接端子220位于所述插接腔212内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21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子220包括两个相连接的第二弯折抵触部222,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之间形成有插接口222a,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均插入插接口内,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分别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122。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抵接限位于所述插接腔212的内壁,当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插接时,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抵接限位于所述插接腔212的内壁,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分别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122,使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分别可靠地抵触于相应的第一弯折抵触部122,如此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可靠地电连接。
上述的连接器组件10,第一连接端子120设于第一连接器主体110,由于第一连接端子120包括两个第一弯折抵触部122,第二连接端子220位于插接腔212内并与第二连接器主体210连接,又由于第二连接端子220包括两个相连接的第二弯折抵触部222,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之间形成有插接口,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均插入插接口内,且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分别抵触于相应的第一弯折抵触部122,加上每一第二弯折抵触部222抵接限位于插接腔212的内壁,避免了第二弯折抵触部222与第一弯折抵触部122抵接时相对于第二连接器主体210走位的问题,使第一连接端子120与第二连接端子220可靠地插接抵触。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于所述插接口处形成有呈弯折状的抵触端2222,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抵触端2222分别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122,使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抵触端2222分别弹性抵触于相应的第一弯折抵触部122,进而使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抵触端2222分别更好地抵触于相应的第一弯折抵触部122。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形成有呈弯折状的卡紧部2224,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所述卡紧部2224的弯折方向与相应的所述抵触端2222的弯折方向相反,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所述卡紧部2224连接于相应的抵触端2222,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卡紧部2224均抵接于所述插接腔212的内壁,使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更好地卡紧于插接腔212的内壁,从而使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抵触端2222分别抵触于相应的第一弯折抵触部122,进而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插接时,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卡紧部2224抵接于插接腔212的内壁,使每一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卡紧部2224抵接限位于所述插接腔212的内壁,且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抵触端2222分别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122,使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分别可靠地抵触于相应的第一弯折抵触部122,如此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可靠地电连接。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连接处弧形过渡,使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连接处的应力较小,同时使第二连接端子220具有较好的弹性。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腔212包括相连通的插接限位槽212a和卡紧槽212b,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分别在所述插接限位槽212a内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122,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抵接于所述插接限位槽212a的内壁,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均卡接于所述卡紧槽212b内,当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插接时,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分别在所述插接限位槽212a内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122,使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抵接于所述插接限位槽212a的内壁,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均卡接于所述卡紧槽212b内。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122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使第一连接端子120的结构较紧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子122还包括第一端子主体124,所述第一端子主体124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122的远离所述第一端子主体124的端部相互抵接,使两个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122具有较好的支撑强度,如此使两个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122均能可靠地抵触于相应的第二弯折抵触部222。
如图3及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主体124包括主体部124a、第一连接部124b、弧形连接部124c及第二连接部124d,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弧形连接部呈弯曲状,且所述弧形连接部的弯曲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使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均连接于主体部,且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能够相对设置。
如图3及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平行设置,使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能够较好地抵触于两个第一弯折抵触部122。及/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弧形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使第一端子主体124的结构较紧凑。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110包括第一壳体112和固定架114,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相连通的第一卡槽112a和第一容纳槽112b,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端子主体124设置于所述固定架,且所述第一端子主体124位于所述第一卡槽内并与所述固定架卡接,所述第一端子主体124卡接于所述固定架的位置位于所述固定架邻近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222的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上述的连接器组件10,第一连接端子120设于第一连接器主体110,由于第一连接端子120包括两个第一弯折抵触部122,第二连接端子220位于插接腔212内并与第二连接器主体210连接,又由于第二连接端子220包括两个相连接的第二弯折抵触部222,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之间形成有插接口,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均插入插接口内,且两个第二弯折抵触部222分别抵触于相应的第一弯折抵触部122,加上每一第二弯折抵触部222抵接限位于插接腔212的内壁,避免第二弯折抵触部222与第一弯折抵触部122抵接时相对于第二连接器主体210走位的问题,使第一连接端子120与第二连接端子220可靠地插接抵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主体及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包括两个第一弯折抵触部;
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器主体及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形成有插接腔,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位于所述插接腔内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包括两个相连接的第二弯折抵触部,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之间形成有插接口,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均插入插接口内,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分别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抵接限位于所述插接腔的内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于所述插接口处形成有呈弯折状的抵触端,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的抵触端分别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形成有呈弯折状的卡紧部,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的所述卡紧部的弯折方向与相应的所述抵触端的弯折方向相反,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的所述卡紧部连接于相应的抵触端,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的卡紧部均抵接于所述插接腔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的连接处弧形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腔包括相连通的插接限位槽和卡紧槽,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分别在所述插接限位槽内抵触于相应的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每一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抵接于所述插接限位槽的内壁,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均卡接于所述卡紧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还包括第一端子主体,所述第一端子主体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弯折抵触部的远离所述第一端子主体的端部相互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主体包括主体部、第一连接部、弧形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弧形连接部呈弯曲状,且所述弧形连接部的弯曲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平行设置;及/或,
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弧形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包括第一壳体和固定架,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相连通的第一卡槽和第一容纳槽,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端子主体设置于所述固定架,且所述第一端子主体位于所述第一卡槽内并与所述固定架卡接,所述第一端子主体卡接于所述固定架的位置位于所述固定架邻近所述第二弯折抵触部的一端。
CN202220507984.2U 2022-03-09 2022-03-09 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71586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07984.2U CN217158695U (zh) 2022-03-09 2022-03-09 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07984.2U CN217158695U (zh) 2022-03-09 2022-03-09 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58695U true CN217158695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92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07984.2U Active CN217158695U (zh) 2022-03-09 2022-03-09 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586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64721B (zh) 电连接器
JP2007505471A (ja) 基板対基板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12209846U (zh) 自锁式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KR100449375B1 (ko) 전기 커넥터
JP2006510169A (ja) 端子位置維持(assurance)システム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CN117039517A (zh) 连接器组件
US7179134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a wire of one article to a contact of another article
JP3898643B2 (ja) 小型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6702623B2 (en) Connector
CN217158695U (zh) 连接器组件
CN117154441B (zh) 高频二合一连接器组件
CN216698783U (zh)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母座
US6186833B1 (en) Hybrid connector with audio jack
CN115875653A (zh) 一种灯带连接器和具有该灯带连接器的一种霓虹灯带组件
CN111180926A (zh)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件以及电气组件
CN115513694A (zh) 连接器组件
JP2001357944A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
CN106410541B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1829288U (zh) 一种接线端子以及包括它的端子组件
US6146172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0277199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の端子装置
JP2003168520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WO200410519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latch means
CN214542623U (zh) 电源连接器与连接组件
CN220368185U (zh) 直头线端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