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52384U - 挂脖调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挂脖调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52384U
CN217152384U CN202220294870.4U CN202220294870U CN217152384U CN 217152384 U CN217152384 U CN 217152384U CN 202220294870 U CN202220294870 U CN 202220294870U CN 217152384 U CN217152384 U CN 217152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ck
frame
shielding piece
wear
accommoda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9487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友
杨广
伍勋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9487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523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52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523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挂脖调温装置,包括颈戴架以及设于颈戴架两端的两个第一本体,第一本体与颈戴架枢转连接,每个第一本体内设有第一调温模组,挂脖调温装置还包括遮挡件,遮挡件设于第一本体与颈戴架的枢转连接处,当第一本体与颈戴架相互折叠时,第一本体与颈戴架之间形成有缺口,遮挡件用于遮挡缺口;当第一本体与颈戴架相展开时,遮挡件收纳于第一本体和颈戴架内。通过在第一本体与颈戴架之间设有遮挡件,从而当第一本体与颈戴架相互折叠时,遮挡件可以遮挡住第一本体与颈戴架之间的缺口,避免在折叠后,挂脖调温装置外观是呈断开的形态,以增加美观,还可以避免夹伤人体或夹头发的风险。

Description

挂脖调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挂脖调温装置。
背景技术
脖戴式调温装置是一种戴在用户颈部的调温装置,由于不需手持又能实现对人体调温而受到人们的追捧。例如挂脖式风扇,挂脖式风扇的出现解决了手持风扇带来的活动局限性,无论是运动、户外活动还是办公室等使用场景,挂脖式风扇都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不需手持即可实现随时随地吹风的效果。由于挂脖式风扇小巧便携的特性,深受消费者喜爱。挂脖式风扇通过挂在人体颈部上,设置在支架两端的风扇转动提供流动的空气,并可将流动的空气导通到头颈部周围,从而达到降温效果。
但是,现有的脖戴式调温装置为了便于携带,通常设置为可折叠式的,折叠后外观是呈断开的形态,外观很不美观,而且还有夹伤人体或夹头发风险,给用户带来较差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挂脖调温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脖戴式调温装置在折叠后外观呈断开的形态,而且还存在夹伤人体或夹头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挂脖调温装置,包括颈戴架以及设于所述颈戴架两端的两个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颈戴架枢转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本体内设有第一调温模组,所述挂脖调温装置还包括遮挡件,所述遮挡件设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颈戴架的枢转连接处,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颈戴架相互折叠时,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颈戴架之间形成有缺口,所述遮挡件遮挡所述缺口;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颈戴架相展开时,所述遮挡件收纳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颈戴架内。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相固定,所述遮挡件的另一端设于所述颈戴架内并能够在所述颈戴架内活动;或,所述遮挡件的一端与所述颈戴架相固定,所述遮挡件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内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本体内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内壳体和第一外壳体,所述颈戴架包括第二内壳体和第二外壳体,所述第一内壳体与所述第二内壳体枢转连接,所述第一外壳体与所述第一内壳体相连接,所述第二外壳体与所述第二内壳体相连接,所述遮挡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体或所述第二外壳体相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件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外壳体或所述第二外壳体的内侧设有安装柱,所述遮挡件通过所述安装孔安装于所述安装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颈戴架或所述第一本体内设有用于容纳所述遮挡件另一端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与所述遮挡件的形状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件包括外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外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外板为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外板的外侧壁与所述容纳腔的内侧壁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挂脖调温装置还包括转动件,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转动件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颈戴架与所述转动件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颈戴架通过所述转动件进行枢转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第一固定件,所述颈戴架设有第二固定件,所述转动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转动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于所述颈戴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内设有第一收容腔及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调温模组包括第一扇轮,所述第一扇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所述第一本体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收容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第一本体与颈戴架的枢转连接处设置遮挡件,从而当第一本体与颈戴架相互折叠时,遮挡件可以遮挡住第一本体与颈戴架之间的缺口,避免在折叠后,挂脖调温装置外观是呈断开的形态,以增加美观,还可以避免夹伤人体或夹头发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挂脖调温装置在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挂脖调温装置在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挂脖调温装置在展开状态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挂脖调温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挂脖调温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挂脖调温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中:颈戴架10、第二本体110、第二内壳体110a、第二外壳体110b、连接部120、容纳腔101、第二收容腔102、第二风道103、第二进风口104、第二出风口105、第二容置腔106、第二固定件11、第二调温模组12、第二导风板13、第一导风壁131、第二导风壁132;第一本体20、第一收容腔201、第一风道202、第一进风口203、第一出风口204、第一容置腔205、第一内壳体20a、第一外壳体20b、第一调温模组21、安装柱22、固定板221、第一固定件23、第一导风板24;遮挡件30、安装孔301、安装部31、外板32、第一侧板33、第二侧板34;转动件40;控制部50;电路板60;电池70。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挂脖调温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挂脖调温装置在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挂脖调温装置在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挂脖调温装置在展开状态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挂脖调温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挂脖调温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二。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挂脖调温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之三。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挂脖调温装置,包括颈戴架10以及设于颈戴架10两端的两个第一本体20。第一本体20与颈戴架10枢转连接,每个第一本体20内设有第一调温模组21。优选地,颈戴架10包括两个第二本体110以及设于两个第二本体110之间的连接部120,连接部120的材质可以是橡胶或者硅胶,利于两个第二本体110通过连接部120可弯折连接,使得用户可以便捷地调整挂脖调温装置两端之间的开口尺寸(即两个第一本体20末端之间的间隔距离),便于用户佩戴和取下挂脖调温装置,另外,还能够避免佩戴或者取下时掰断颈戴架10,延长颈戴架10的寿命。每个第二本体110内设有第二调温模组12。颈戴架10大致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弧形结构,并且与人体的颈部轮廓吻合,以便戴在人体的颈部,颈戴架10连接两个第一本体20,当挂脖调温装置佩戴在人体的颈部时,可以同时通过颈戴架10和第一本体20内的调温模组调温,能够满足用户的调温需求。在本实施例中,调温指的是降温。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调温还可以指是升温。
挂脖调温装置还包括遮挡件30,遮挡件30设于第一本体20与颈戴架10的枢转连接处,遮挡件30优选采用软胶材质制成。如图2所示,当第一本体20与颈戴架10相互折叠时,第一本体20与颈戴架10之间形成有缺口,遮挡件30遮挡缺口;如图1所示,当第一本体20与颈戴架10相展开时,遮挡件30收纳于第一本体20和颈戴架10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本体20与颈戴架10的枢转连接处设置遮挡件30,从而当第一本体20与颈戴架10相互折叠时,遮挡件30可以遮挡住第一本体20与颈戴架10之间的缺口,避免在折叠后,挂脖调温装置外观是呈断开的形态,以增加美观,还可以避免夹伤人体或夹头发的风险。
其中,两个第一本体20的尺寸及形状相同,两个第二本体110的尺寸及形状相同。第一本体20和第二本体110大致为弧形,每个第二本体110的长度大致为颈戴架10长度的一半,使得挂脖调温装置为对称结构,挂脖调温装置佩戴在人体的颈部时,两侧的重量基本一致,更适于佩戴。
本实施例中,遮挡件30的一端与第一本体20相固定,遮挡件30的另一端设于颈戴架10内并能够在颈戴架10内活动,即遮挡件30随着第一本体20一起相对颈戴架10转动。颈戴架10内设有用于容纳遮挡件30另一端的容纳腔101,容纳腔101与遮挡件30的形状相匹配,当第一本体20与颈戴架10相展开时,从而便于将遮挡件30收纳于颈戴架10内。
具体地,如图3-图5所示,第一本体20包括第一内壳体20a和第一外壳体20b,第一内壳体20a与颈戴架10枢转连接,第一外壳体20b与第一内壳体20a相连接,遮挡件30的一端与第一外壳体20b相固定,在折叠后,遮挡件30靠近第一本体20的外侧,更有利于将第一本体20与颈戴架10之间的缺口遮挡住。
进一步地,第二本体110包括第二内壳体110a和第二外壳体110b,第二内壳体110a与第一内壳体20a枢转连接,第二外壳体110与第二内壳体110a相连接。
进一步地,遮挡件30包括安装部31,安装部31上设有安装孔301,第一外壳体20b的内侧设有安装柱22,遮挡件30通过安装孔301安装于安装柱22上。优选地,安装柱22上设有固定板221,固定板221设于安装部31朝向第一内壳体20a的一侧,从而将遮挡件30牢牢地固定在安装柱22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遮挡件30的一端也可与颈戴架10相固定,遮挡件30的另一端设于第一本体20内并能够在第一本体20内活动,第一本体20内设有容纳腔101,第二外壳体110b的内侧设有安装柱22,遮挡件30的一端通过安装孔301与第二外壳体110上的安装柱22相固定。
进一步地,遮挡件30还包括外板32、第一侧板33以及第二侧板34,外板32设于第一侧板33和第二侧板34之间,外板32为弧形结构。优选地,外板32的外侧壁与容纳腔101的内侧壁相贴合,即外板32的外侧壁与第二外壳体110的内侧壁相贴合,在折叠后,可以防止遮挡件30的外侧壁与第二外壳体110的内侧壁之间出现缝隙,避免出现夹头发的问题。其中,外板32的弧度与第一外壳体20b相对颈戴架10可转动的最大弧度相同,在折叠后,从而使得遮挡件30与第一本体20连接处的外侧更加美观。优选地,外板32的弧度为90°,避免第一本体20与颈戴架10转动角度过大,导致遮挡件30的端部露出。
本实施例中,挂脖调温装置还包括转动件40,第一本体20与转动件40的一端相连接,颈戴架10与转动件40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一本体20与颈戴架10通过转动件40进行枢转连接。具体地,第一本体20和颈戴架10上均设有连接柱,转动件40的两端设有连接孔,转动件40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孔安装于第一本体20和颈戴架10的连接柱上。其中,转动件40的两端自身可以相互转动。优选地,第一本体20上设有第一固定件23,颈戴架10设有第二固定件11,转动件40的一端通过第一固定件23固定于第一本体20上,转动件4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固定件11固定于颈戴架10上,通过第一固定件23和第二固定件11可以增加转动件40与第一本体20和颈戴架10的连接强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件40也可以为转轴,第一本体20和颈戴架10上设有轴孔,第一本体20和颈戴架10通过转轴实现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调温模组21包括第一扇轮及用于驱动第一扇轮的第一马达(图未示),第一扇轮和第一马达均设置于第一本体20内。第一本体20内设有第一收容腔201及与第一收容腔201连通的第一风道202,第一扇轮设置于第一收容腔201内,第一本体2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203和第一出风口204,第一进风口203与第一收容腔201相连通,第一出风口204与第一风道202相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203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20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以及远离人体颈部的一侧,即第一内壳体20a和第一外壳体20b上均设有第一进风口203,从而增加进风量。
第一出风口204设置于第一本体20的一侧,即第一本体20为单侧出风,使得用户可以在佩戴时根据需求选择向下出风或者向上出风,出风样式多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口204还可以同时设置于第一本体20的上下两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20内还设有第一导风板24,第一导风板24将第一本体20内的空腔分隔成第一风道202和第一容置腔205;优选地,每个第一本体20内均设有第一导风板24,将每个第一本体20内的空腔分隔成第一风道202和第一容置腔205,通过第一导风板24可以将第一风道202限定成所需形状,例如分隔成朝远离第一扇轮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形状,使得第一风道202具有挤风效果,第一出风口204出风更强劲。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二调温模组12包括第二扇轮及用于驱动第二扇轮的第二马达(图未示),第二扇轮和第二马达设置于第二本体110内。第二本体110内设有第二收容腔102及与第二收容腔102连通的第二风道103,第二扇轮设置于第二收容腔102内,第二本体110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04和第二出风口105,第二进风口104与第二收容腔102相连通,第二出风口105与第二风道103相连通。
优选地,每个第二本体110上设有两个第二出风口105,两个第二出风口105分别设于第二本体110的上下两侧壁。第二本体110内设有第二导风板13,第二导风板13具有第一导风壁131和第二导风壁132,第一导风壁131和第二导风壁132均可以用于导风,使得第二扇轮产生的气流被第一导风壁131和第二导风壁132导出第二本体110外。第一导风壁131和第二导风壁132靠近第二扇轮的一端相互连接,沿靠近第二扇轮的方向,第一导风壁131和第二导风壁13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即第二导风板13整体呈“V”形结构。
其中,第二导风板13将第二本体110内的空腔分隔成第二风道103和第二容置腔106;优选地,每个第二本体110内均设有第二导风板13,将每个第二本体110内的空腔分隔成第二风道103和第二容置腔106,通过第二导风板13可以将第二风道103限定成所需形状。
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挂脖调温装置还包括控制部50和电路板60,电路板60设置于其中一个第一本体20的第一容置腔205内,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均与电路板60电连接,使得电路板60可以控制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控制部50与电路板60连接,控制部50用于控制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的运行。在本实施例,控制部50为按键,显露于第一外壳体20b的外侧,便于用户操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部50还可以显露于第二外壳体110b外,满足能够控制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的运行即可。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部50还可以是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可以设置于第一外壳体20b或者第二外壳体110b上。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50可以控制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的开启或者关闭,也可以控制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的转速,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风速。例如,单次按压控制部50时,可以控制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打开,再次按压可以增加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的转速,当转速达到最高时,再次按压控制部50,此时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全部关闭,依次循环,其中风速档位控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实施例暂不定义风速档位。
同样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还可以是包括半导体制冷片,通过半导体制冷片给人体颈部调温,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控制半导体制冷片制冷或制热,以满足用户的降温或取暖需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还可以包括其他元件,具有对温度进行调节的效果即可。
本实施例中,挂脖调温装置还包括电池70,电池70设于第二容置腔106内,使得电池70产生的热量能够与第二风道103隔开,避免从第二出风口105吹出热风,提升了挂脖调温装置的降温性能。优选地,电池70的数量为两个,并且与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电连接,电池70可以给第一调温模组21和第二调温模组12供电。两个电池70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本体110的第二容置腔106内,即本实施例的挂脖调温装置为双电池70,延长了续航时间。电池70优选为可充电电池。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用于名称上的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数量和顺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定,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挂脖调温装置,包括颈戴架(10)以及设于所述颈戴架(10)两端的两个第一本体(20),所述第一本体(20)与所述颈戴架(10)枢转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本体(20)内设有第一调温模组(21),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脖调温装置还包括遮挡件(30),所述遮挡件(30)设于所述第一本体(20)和所述颈戴架(10)的枢转连接处,当所述第一本体(20)与所述颈戴架(10)相互折叠时,所述第一本体(20)与所述颈戴架(10)之间形成有缺口,所述遮挡件(30)遮挡所述缺口;当所述第一本体(20)与所述颈戴架(10)相展开时,所述遮挡件(30)收纳于所述第一本体(20)和所述颈戴架(1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20)相固定,所述遮挡件(30)的另一端设于所述颈戴架(10)内并能够在所述颈戴架(10)内活动;或,所述遮挡件(30)的一端与所述颈戴架(10)相固定,所述遮挡件(30)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一本体(20)内并能够在所述第一本体(20)内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脖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20)包括第一内壳体(20a)和第一外壳体(20b),所述颈戴架(10)包括第二内壳体(110a)和第二外壳体(110b),所述第一内壳体(20a)与所述第二内壳体(110a)枢转连接,所述第一外壳体(20b)与所述第一内壳体(20a)相连接,所述第二外壳体(110b)与所述第二内壳体(110a)相连接,所述遮挡件(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体(20b)或所述第二外壳体(110b)相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30)包括安装部(31),所述安装部(31)上设有安装孔(301),所述第一外壳体(20b)或所述第二外壳体(110b)的内侧设有安装柱(22),所述遮挡件(30)通过所述安装孔(301)安装于所述安装柱(22)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脖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戴架(10)或所述第一本体(20)内设有用于容纳所述遮挡件(30)另一端的容纳腔(101),所述容纳腔(101)与所述遮挡件(30)的形状相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脖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30)包括外板(32)、第一侧板(33)以及第二侧板(34),所述外板(32)设于所述第一侧板(33)和所述第二侧板(34)之间,所述外板(32)为弧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脖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32)的外侧壁与所述容纳腔(101)的内侧壁相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脖调温装置还包括转动件(40),所述第一本体(20)与所述转动件(40)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颈戴架(10)与所述转动件(40)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本体(20)与所述颈戴架(10)通过所述转动件(40)进行枢转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挂脖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20)上设有第一固定件(23),所述颈戴架(10)设有第二固定件(11),所述转动件(40)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23)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20)上,所述转动件(4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件(11)固定于所述颈戴架(1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挂脖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20)内设有第一收容腔(201)及与所述第一收容腔(201)连通的第一风道(202),所述第一调温模组(21)包括第一扇轮,所述第一扇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腔(201)内,所述第一本体(2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203)和第一出风口(204),所述第一进风口(203)与所述第一收容腔(201)相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204)与所述第一风道(202)相连通。
CN202220294870.4U 2022-02-14 2022-02-14 挂脖调温装置 Active CN2171523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94870.4U CN217152384U (zh) 2022-02-14 2022-02-14 挂脖调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94870.4U CN217152384U (zh) 2022-02-14 2022-02-14 挂脖调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52384U true CN217152384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91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94870.4U Active CN217152384U (zh) 2022-02-14 2022-02-14 挂脖调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523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193909A1 (en)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US11873825B2 (en) Portable blowing device
CN213684631U (zh) 便携式调温装置
CN213931251U (zh) 一种可穿戴风扇装置
CN217152384U (zh) 挂脖调温装置
WO2022048653A1 (zh) 便携调温装置
CN213931250U (zh) 一种可穿戴调温装置
CN214742179U (zh) 挂脖调温装置
CN113932320B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218439858U (zh) 挂脖风扇
CN216922579U (zh) 脖戴调温装置
CN213684595U (zh) 脖戴风扇
CN215633912U (zh) 折叠式挂脖风扇
CN213711400U (zh) 一种多功能挂脖风扇
CN211692961U (zh) 多角度出风的挂脖风扇
CN220118386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0696417U (zh) 一种电吹风
CN209863099U (zh) 一种多功能化妆镜
CN218266411U (zh) 挂脖风扇
CN217401214U (zh) 挂脖风扇
CN214404056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9419166U (zh) 一种移动电池镂空防护罩
CN214742263U (zh) 挂脖调温装置
CN213931249U (zh) 颈戴式风扇
CN210832538U (zh) 一种多功能空调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