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52354U - 便携式风扇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52354U
CN217152354U CN202220516709.7U CN202220516709U CN217152354U CN 217152354 U CN217152354 U CN 217152354U CN 202220516709 U CN202220516709 U CN 202220516709U CN 217152354 U CN217152354 U CN 217152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housing
fan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1670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加华
刘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1670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523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52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523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便携式风扇,包括外壳以及供电组件。外壳设有第一风腔、第二风腔以及安装腔,第一风腔与第二风腔在厚度方向上堆叠设置且彼此隔开,第一风腔以及第二风腔还与安装腔彼此隔开。外壳还设有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第一出风部与第一风腔连通,第二出风部与第二风腔连通。第一风腔中设置有两个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风扇组件,第二风腔中设置有两个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风扇组件。供电组件设于安装腔内,并与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中的风扇组件电连接。本申请提供的便携式风扇,第一风腔内的风扇组件、第二风腔内的风扇组件以及供电组件可分开安装在单独的腔体,同时第一风腔与第二风腔彼此隔开,避免窜风,此外,还可以实现大风量出风。

Description

便携式风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便携式风扇。
背景技术
便携式风扇作为人们出行时携带的一种乘凉的电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之一。便携式风扇主要用于清凉解暑及疏通空气,在热天中便携式风扇经常被作为取凉的电器设备。然而,目前的便携式风扇由于本身结构的限制,其出风量较小。当便携式风扇存在多个风腔时,风腔与风腔间相互连通而导致窜风,影响便携式风扇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便携式风扇,以改善以上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风扇,包括外壳以及供电组件。外壳设有第一风腔、第二风腔以及安装腔,第一风腔与第二风腔在厚度方向上堆叠设置且彼此隔开,第一风腔以及第二风腔还与安装腔彼此隔开,外壳还设有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第一出风部与第一风腔连通,第二出风部与第二风腔连通。第一风腔中设置有两个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风扇组件,第二风腔中设置有两个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风扇组件。供电组件设于安装腔内,并与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中的风扇组件电性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便携式风扇,通过设置单独的第一风腔、第二风腔以及安装腔,这样便于分别安装第一风腔内的风扇组件、第二风腔内的风扇组件以及供电组件,此外,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彼此隔开,避免第一风腔、第二风腔相互窜风,保证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的正常出风,同时,由于第一风腔内的风扇组件和第二风腔内的风扇组件的数量均为两个,第一风腔内的风扇组件和第二风腔内的风扇组件中的每个至少可以实现双倍出风,从而有效地实现便携式风扇大风量出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风扇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风扇在拆分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风扇在另一视角下拆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风扇的上壳体、风扇组件以及第一遮盖件在拆分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风扇的下壳体、风扇组件以及第二遮盖件在拆分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风扇的下壳体、风扇组件、第二遮盖件以及供电组件在另一视角下拆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便携式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便携式风扇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便携式风扇在拆分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风扇10,便携式风扇10可以是手持式风扇或挂脖式风扇。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便携式风扇10包括外壳11以及供电组件14,外壳11内设置有风扇组件12,供电组件14与设于外壳11内的风扇组件12电性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1在厚度方向Z上依次包括上壳体111、安装壳113以及下壳体112,上壳体111与下壳体112分别设置于安装壳113的相对两侧。上壳体111与下壳体112可以分别设置在安装壳113厚度方向Z上的相对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外壳11具有长度方向X以及厚度方向Z,长度方向X以及厚度方向Z可大致呈垂直设置,长度方向X为外壳11长侧边的方向,厚度方向Z为外壳11短侧边的方向。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11与安装壳113可拆卸连接,下壳体112与安装壳113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对便携式风扇10的拆卸和维修。当便携式风扇10组装时,可以将器件预装在对应的壳体内,上壳体111以及下壳体112与安装壳113之间可以通过卡接、磁吸以及紧固件固定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1设有第一风腔114、第二风腔115以及安装腔116。第一风腔114设于上壳体111,安装腔116设于安装壳113,第二风腔115设于下壳体112,安装腔116位于第一风腔114以及第二风腔115之间。第一风腔114可以包括相间隔的两个腔体,第一风腔114中设置有两个沿长度方向X间隔设置的风扇组件12,第二风腔115可以包括相间隔的两个腔体,第二风腔115中设置有两个沿长度方向X间隔设置的风扇组件12,供电组件14安装于安装腔116。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风腔114与第二风腔115在厚度方向Z上堆叠设置且彼此隔开,使得第一风腔114内的风扇组件12及第二风腔115内的风扇组件12可以独立的工作,互不影响,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第一风腔114与第二风腔115间相互窜风,防止影响便携式风扇10的出风量。第一风腔114以及第二风腔115还与安装腔116彼此隔开,使得便携式风扇10的第一风腔114、第二风腔115以及安装腔116工作时相互独立,互不影响,避免第一风腔114和第二风腔115与安装腔116间相互窜风,防止安装腔116内的供电组件14的热量影响到第一风腔114及第二风腔115内的风扇组件12的工作。
其中,“彼此隔开”是指第一风腔114、第二风腔115以及安装腔116分别为单独的腔体结构,三个腔体可以相对独立地设置于便携式风扇10,三个腔体互不连通,或者也可以相互连通。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风腔114内的风扇组件12及第二风腔115内的风扇组件12可以大致相同。示例性地,第一风腔114内的风扇组件12及第二风腔115内的风扇组件12均用于送风,第一风腔114内的风扇组件12及第二风腔115内的风扇组件12可以为扇叶或者扇轮。
具体地,第一风腔114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分别设于第一风腔114的两个间隔的腔体内。第二风腔115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分别设于第二风腔115的两个间隔的腔体内。这样在工作时,可以使第一风腔114的两个腔体内的空气形成气流,形成的气流从外壳11上相应的出风结构流出;在工作时,可以使第二风腔115的两个腔体内的空气形成气流,形成的气流从外壳11上相应的出风结构流出。
由于第一风腔114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第二风腔115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相互独立,即第一风腔114及第二风腔115中的每个风扇组件12均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这样当第一风腔114及第二风腔115中的某个风扇组件12故障时,便携式风扇10仍可通过其余的风扇组件12出风,以供用户继续使用。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1还设有第一出风部119和第二出风部120,第一出风部119与第一风腔114连通,第二出风部120与第二风腔115连通。第一出风部119和第二出风部120均用于出风。第一出风部119和第二出风部120均可以包括多个出风口,多个出风口可以大致沿上壳体111及下壳体112的长度方向X间隔排布,这样使得第一出风部119和第二出风部120均具有较大的出风长度,以增加便携式风扇10的出风面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部119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出风部119分别设于上壳体111相背的两个侧壁;第二出风部120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第二出风部120分别设于下壳体112相背的两个侧壁。这样使得便携式风扇10可以从上壳体111及下壳体112的相背的两侧进行出风,以便从不同的方向向用户送风。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壳113包括框体1131、第一壳盖1132以及第二壳盖1133,第一壳盖1132以及第二壳盖1133设置于框体1131的相对两侧,框体1131大致为矩形体状,第一壳盖1132以及第二壳盖1133大致为矩形片状结构,第一壳盖1132和第二壳盖1133分别与框体1131相互配合。具体地,第一壳盖1132以及第二壳盖1133分别盖设于框体1131的相对两侧,并与框体1131共同限定形成安装腔116。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壳113还设有第一通风部1134和第二通风部1135,第一通风部1134和第二通风部1135分别设于安装壳113的相背两侧,这样气流可以通过对应的通风部进入至安装腔116内,以对供电组件14进行通风散热。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11包括顶板1111以及围设于顶板1111的上侧板1113,第一出风部119设于上侧板1113,顶板1111设有第一进风腔1112,顶板1111与上侧板111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地,第一进风腔1112可以由顶板1111凹陷形成,上侧板1113围设于顶板1111的四周,第一风腔114与第一进风腔1112分别位于顶板1111的相背两侧。当便携式风扇10工作时,风可以从第一进风腔1112进入第一风腔114,再经由第一出风部119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11还设有第一进风部1116,第一进风部1116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进风部1116与第一风腔114的两个腔体一一对应且连通。这样风可以从第一进风腔1112通过第一进风部1116进入第一风腔114内,保证第一风腔114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的正常工作。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1还包括第一遮盖板117,第一遮盖板117设于上壳体111,并与上壳体111之间形成第一入风间隙1115,第一入风间隙1115与第一风腔114连通。具体地,第一遮盖板117设于第一进风腔1112,第一遮盖板117略小于第一进风腔1112,以使得第一入风间隙1115可大致形成于第一遮盖板117的四周。当便携式风扇10工作时,风可以从第一入风间隙1115进入第一进风腔1112,这样在保证便携式风扇10正常入风的情况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界的杂物如头发等卷入第一进风腔1112内。
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壳体112包括底板1121以及围设于底板1121的下侧板1123,顶板1111与底板1121相背设置,第二出风部120设于下侧板1123。底板1121设有第二进风腔1122,底板1121与下侧板112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地,第二进风腔1122可以由底板1121凹陷形成,下侧板1123围设于底板1121的四周,第二风腔115与第二进风腔1122分别位于底板1121的相背两侧。当便携式风扇10工作时,风可以从第二进风腔1122进入第二风腔115,再经由第二出风部1120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壳体112还设有第二进风部1126,第二进风部1126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进风部1126与第二风腔115的两个腔体一一对应且连通。这样风可以从第二进风腔1122通过第二进风部1126进入第二风腔115内,保证第二风腔115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的正常工作。
请一并参阅图2、图3和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11与安装壳113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间隙1117,第一进风部1116连通第一进风间隙1117与第一风腔114。下壳体112与安装壳113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间隙1127,第二进风部1126连通第二进风间隙1127与第二风腔115。同时,第一通风部1134与第一进风间隙1117连通,第二通风部1135与第二进风间隙1127连通,这样气流可以由第一进风间隙1117以及第二进风间隙1127通过对应的通风部进入便携式风扇10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风间隙1117及第二进风间隙1127为上壳体111及下壳体112与安装壳113装配时的形成的装配间隙,这样生产制造时不需要再去加工第一进风间隙1117及第二进风间隙1127,简化产品加工流程。
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11和/或下壳体112可以包括盖板15。例如,上壳体111包括盖板15,盖板15与顶板1111相对间隔设置,上侧板1113连接于盖板15与顶板1111之间,盖板15与顶板1111共同限定形成第一风腔114。上壳体111的盖板15与第一壳盖1132可拆卸连接,第一风腔114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可以通过转轴安装在盖板15上,当上壳体111的盖板15与上侧板1113连接时,第一风腔114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安装于第一风腔114内。再例如,下壳体112包括盖板15,盖板15与底板1121相对间隔设置,下侧板1123连接于盖板15与底板1121之间,盖板15与底板1121共同限定形成第二风腔115。下壳体112的盖板15与第二壳盖1133可拆卸连接,第二风腔115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可以通过转轴安装在盖板15上,当下壳体112的盖板15与下侧板1123连接时,第二风腔115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安装于第二风腔115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也可以省去盖板15,当便携式风扇10安装时,上壳体111以及下壳体112直接与安装壳113相连接,这样可以适当简化便携式风扇10的结构,便于便携式风扇10的生产,第一风腔114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可以安装在第一壳盖1132,第二风腔115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可以安装在第二壳盖1133。
请一并参阅图3、图6和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1还包括第二遮盖板118,第二遮盖板118设于下壳体112并与下壳体112之间形成第二入风间隙1125,第二入风间隙1125与第二风腔115连通。具体地,第二遮盖板118设于第二进风腔1122,第二遮盖板118略小于第二进风腔1122,以使得第二入风间隙1125可大致形成于第二遮盖板118的四周。当便携式风扇10工作时,风可以从第二入风间隙1125进入第二进风腔1122,这样在保证便携式风扇10正常入风的情况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界的杂物如头发等卷入第二进风腔1122内。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便携式风扇10包括供电组件14,供电组件14设于安装腔116内,并与第一风腔114和第二风腔115中的风扇组件12电性连接。供电组件14用以提供便携式风扇10工作的动力。上壳体111、下壳体112及安装壳113均设有电连接件,电连接件可以为磁吸式电连接结构,或者插接式电连接结构。具体地,上壳体111的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一风腔114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电性连接,下壳体112的第二电连接件与第二风腔115内的两个风扇组件12电性连接,安装壳113的第三电连接件与供电组件14电性连接。供电组件14可以包括电路板141及电池142,电路板141可以固定安装于安装腔116内,并与第三电连接件电性连接。当上壳体111、下壳体112及安装壳113装配时,上壳体111的第一电连接件与安装壳113的第三电连接件电性连接、下壳体112的第二电连接件与安装壳113的第三电连接件电性连接,进而实现供电组件14对第一风腔114和第二风腔115内的风扇组件12的供电。
请一并参阅图8、图9和图1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便携式风扇20,便携式风扇20与便携式风扇10的区别在于安装腔116位置及形成方式的不同,具体如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1包括上壳体111与下壳体112,上壳体111设有第一风腔114以及第一腔体1141,第一风腔114与第一腔体1141沿长度方向X间隔设置。上壳体111还设有第一隔板1117,第一隔板1117设置于第一风腔114与第一腔体1141之间,第一隔板1117用以隔开第一风腔114与第一腔体1141。下壳体112设有第二风腔115以及第二腔体1151,第二风腔115与第二腔体1151沿长度方向X间隔设置。下壳体112还设有第二隔板1128,第二隔板1128设于第二风腔115与第二腔体1151之间,第二隔板1128用以隔开第二风腔115与第二腔体115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腔体1141与第二腔体1151相互连通以形成安装腔116。具体地,供电组件14安装于第二腔体1151。安装腔116为一个独立的腔体,且安装腔116与第一风腔114和第二风腔115相邻,这样可以使得安装腔116与第一风腔114和第二风腔115相互隔开,以有效避免第一风腔114和第二风腔115与安装腔116相互窜风,影响第一风腔114和第二风腔115中的风扇组件12以及供电组件14的工作,保证便携式风扇20的使用。
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0,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壳体111与下壳体112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对便携式风扇20的拆卸和维修。具体地,上壳体111可以直接与下壳体112连接或拆卸,当便携式风扇20中的某一部件损坏时,可通过拆卸上壳体111与下壳体112对相应的部件进行及时的更换,保证便携式风扇20的正常使用。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便携式风扇10,第一风腔114内的风扇组件12、第二风腔115内的风扇组件12以及供电组件14可分别安装于第一风腔114、第二风腔115以及安装腔116,同时第一风腔114和第二风腔115以及安装腔116彼此隔开,避免第一风腔114、第二风腔115以及安装腔116三者间相互窜风,保证第一风腔114和第二风腔115的正常出风,同时,由于第一风腔114内的风扇组件12和第二风腔115内的风扇组件12的数量均为两个,第一风腔114内的风扇组件12和第二风腔115内的风扇组件12中的每个至少可以实现双倍出风,从而有效地实现便携式风扇10大风量出风。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有第一风腔、第二风腔以及安装腔,所述第一风腔与所述第二风腔在厚度方向上堆叠设置且彼此隔开,所述第一风腔以及所述第二风腔还与所述安装腔彼此隔开,所述外壳还设有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一出风部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所述第二出风部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所述第一风腔中设置有两个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风扇组件,所述第二风腔中设置有两个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风扇组件;
供电组件,所述供电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一风腔和所述第二风腔中的所述风扇组件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依次包括上壳体、安装壳、以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壳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风腔设于所述上壳体,所述安装腔设于所述安装壳,所述第二风腔设于所述下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安装壳可拆卸连接,所述下壳体与所述安装壳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安装壳之间形成第一进风间隙,所述上壳体设有第一进风部,所述第一进风部连通所述第一进风间隙与所述第一风腔;所述下壳体与所述安装壳之间形成第二进风间隙,所述下壳体设有第二进风部,所述第二进风部连通所述第二进风间隙与所述第二风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设有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所述第一通风部和所述第二通风部分别设于所述安装壳的相背两侧,所述第一通风部与所述第一进风间隙连通,所述第二通风部与所述第二进风间隙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体与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设有所述第一风腔以及第一腔体,所述上壳体还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风腔与所述第一腔体之间,所述下壳体设有所述第二风腔以及第二腔体,所述下壳体还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第二风腔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相互连通以形成所述安装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腔与所述第一腔体沿所述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风腔与所述第二腔体沿所述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遮盖板,所述第一遮盖板设于所述上壳体,并与所述上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入风间隙,所述第一入风间隙与所述第一风腔连通;所述外壳还包括第二遮盖板,所述第二遮盖板设于所述下壳体,并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入风间隙,所述第二入风间隙与所述第二风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顶板以及围设于所述顶板的上侧板,所述下壳体包括底板以及围设于所述底板的下侧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相背设置,所述第一出风部设于所述上侧板,所述第二出风部设于所述下侧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出风部分别设于所述上侧板相背的两个侧壁;
所述第二出风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出风部分别设于所述下侧板相背的两个侧壁。
CN202220516709.7U 2022-03-10 2022-03-10 便携式风扇 Active CN2171523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16709.7U CN217152354U (zh) 2022-03-10 2022-03-10 便携式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16709.7U CN217152354U (zh) 2022-03-10 2022-03-10 便携式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52354U true CN217152354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693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16709.7U Active CN217152354U (zh) 2022-03-10 2022-03-10 便携式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523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48345A1 (zh) 电池及无人机
WO2018205810A1 (zh) 一种大功率动力系统及割草机
CN210183237U (zh) 一种储能变流器
CN217152354U (zh) 便携式风扇
CN217658483U (zh) 便携式无叶风扇伞及出风件
CN217876206U (zh) 除湿机
CN21809624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477951U (zh) 便携风扇
CN213955470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1556642U (zh) 一种新型通风箱变
CN211765022U (zh) 一种充电桩
CN217401234U (zh) 便携式出风装置
CN220173658U (zh) 一种电风筒马达
CN216203819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058315U (zh) 风扇
CN213876650U (zh) 一种计算机电源及计算机
CN218817148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9834737U (zh) 变频器柜
CN218578050U (zh) 一种无人机仓制冷装置风道壳体
CN216567945U (zh) 揉面机
CN217152444U (zh) 一种净化风机及应用该净化风机的充气模型
CN108493381B (zh) 风冷系统及电池系统
CN216564815U (zh) 一种同步散热的风机
CN220628909U (zh) 面板组件、供电模组及户外储能装置
CN113272761B (zh) 自动驾驶设备及用于自动驾驶设备的计算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