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34466U - 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34466U
CN217134466U CN202220185359.0U CN202220185359U CN217134466U CN 217134466 U CN217134466 U CN 217134466U CN 202220185359 U CN202220185359 U CN 202220185359U CN 217134466 U CN217134466 U CN 2171344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belt
feeding
plate
polar plate
po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8535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晓
陈波
王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Dongsh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Dongsh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Dongsh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Dongsh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8535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344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344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3446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包括:进料输送带,用于输送平铺且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列的极板连片;悬挂输送带,进料端与进料输送带的出料端并排设置,进料端工作面低于进料输送带的出料端工作面,用于承接并板面铅垂挂接进料输送带出料端的翻转极板连片,悬挂输送带的工作面与极板连片中沿悬挂输送带带宽方向延伸的工艺连接条或者极耳相挂接;叠片组件,用于驱动与悬挂输送带挂接的极板连片至前后片相叠。与上下堆叠码垛相比,每一极板连片叠合状态下受力均匀,极板铅膏中的液态物质渗出至涂板纸极板板面现象的几率更低,可省去极板生产过程中的表干窑。

Description

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酸蓄电池极板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
背景技术
蓄电池极板的生产主要包括:生产板栅、铅膏填涂板栅、分切、出料等步骤。铅膏填涂板栅的产品中包含板栅、填涂于板栅通孔和表面的铅膏以及覆盖于铅膏涂覆区域的涂板纸。
为了保证的极板有序出料,通常需要设置如CN103501333A中所公开的涂板码垛装置,码垛装置中包含用于抓取蓄电池极板叠的机械手爪。涂板的堆叠码放必然导致底层涂板受压大于顶层涂板,进而导致底层极板铅膏中的液态物质渗出至涂板纸中,甚至相邻的涂板之间。对极板的真空吸附转移和极板叠夹持同样也会导致上述问题。改进的技术方案在极板码垛前设置表干窑,对涂板表面进行初步干燥。但是,这一表干处理对涂板中铅膏的失水量控制不利,进而影响板栅质量。实际生产中,对于含水量过低的板栅,还需要另设置加湿步骤,以满足铅酸蓄电池的装配要求;另外,极板的尺寸越小,涂板叠的稳定性低,有序出料难度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利用极板连片在进料输送带和悬挂输送带上的位置变化实现叠片,免去叠片机械手等设备,叠片过程极板连片表面受力均匀。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包括:
进料输送带,用于输送平铺且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列的极板连片;
悬挂输送带,进料端与所述进料输送带的出料端并排设置,进料端工作面低于所述进料输送带的出料端工作面,用于承接并板面铅垂挂接所述进料输送带出料端的翻转极板连片,悬挂输送带的工作面与所述极板连片中沿悬挂输送带带宽方向延伸的工艺连接条或者极耳相挂接;
叠片组件,用于驱动与所述悬挂输送带挂接的极板连片至前后片相叠。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至少一根所述悬挂输送带的进料端夹设于所述进料输送带的出料端并排间隔中。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叠片组件包括夹持式输送带,用于承接所述悬挂输送带的极板连片叠;所述夹持式输送带的输送速度小于所述悬挂输送带的输送速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
滚剪机构,用于滚剪连续涂板得极板连片;所述进料输送带设置于所述滚剪机构的出料口下方。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悬挂输送带和/或进料输送带的侧方设置有对齐调节机构,所述对齐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悬挂输送带和/或进料输送带上的极板连片至沿输送方向对齐。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对齐调节机构包括:
推挡件,设置于所述悬挂输送带和/或进料输送带的侧方,用于推挡极板连片的板厚侧面;
伸缩件,与所述推挡件连接,驱动推挡件接近和远离所述进料输送带和/或悬挂输送带的侧边。
板栅涂板叠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5:进料输送带输送平铺且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列的极板连片,所述极板连片包括至少两个极板,极板沿进料输送带带宽方向排列且通过沿带宽方向延伸的极耳或者工艺连接条连接;
S07:所述进料输送带的极板连片翻转落料,所述悬挂输送带与所述极板连片中沿悬挂输送带带宽方向延伸的工艺连接条或者极耳相挂接;叠片组件驱使与所述悬挂输送带挂接的极板连片至前后片相叠。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S05前还包括:
S03:滚剪设备滚剪连续涂板,所得极板连片依次落于进料输送带上输出。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S03前还包括:
S01:连续板栅进料至涂板设备中,得连续涂板。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进料输送带和/或悬挂输送带侧方的对齐调节机构推挡极板连片,至极板连片沿进料输送带和/或悬挂输送带输送方向对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该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包含进料输送带和悬挂输送带,利用极板连片在进料输送带出料端以及悬挂输送带的出料端之间翻转承接至前后片相叠;
与上下堆叠码垛相比,每一极板连片叠合状态下受力均匀,极板铅膏中的液态物质渗出至涂板纸极板板面现象的几率更低,可省去极板生产过程中的表干窑;降低能耗的同时,更趋合理地控制极板中的水分,同批次极板中水分的含量趋于一致,也免去后续附加的极板增湿操作;
免去叠片机械手的设置,简化板栅涂板叠片装置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例极板连片叠片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进料输送带、悬挂输送带和叠片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另一实施例中进料输送带、悬挂输送带和叠片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另一实施例使用状态极板连片叠片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料输送带;2、悬挂输送带;3、滚剪机构;4、对齐调节机构;41、推挡件;42、伸缩件;5、叠片组件;51、承托输送带;52、定位输送带;a、极板连片;a1、极耳;a2、板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包括进料输送带1和悬挂输送带2,进料输送带1用于输送平铺且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列的极板连片a;悬挂输送带2,进料端与进料输送带1的出料端并排设置,进料端工作面低于进料输送带1的出料端工作面,工作面与极板连片a中沿悬挂输送带2带宽方向延伸的工艺连接条或者极耳相挂接,用于承接进料输送带1出料端的翻转极板连片a,挂接状态的极板连片板面与铅垂方向一致;叠片组件用于驱动与悬挂输送带挂接的极板连片至前后片相叠。图中,进料输送带1和悬挂输送带2的输送方向一致。
进料输送带1的数量可以为一根或者两根以上,悬挂输送带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根或者两根以上,取决于极板连片a中极板的数量。图中极板连片a中并排的极板数量为两个,并且两个极板的极耳a1沿并排方向延伸且相对接,单个极板包括长方形的板主体a2和极耳a1,板主体a2和极耳a1一体连接。相应的,进料输送带1的数量为两根,两根进料输送带1分别承托极板连片a中的极板板体,悬挂输送带2的数量为一根,夹设于进料输送带1的出料端之间。作为优选,悬挂于悬挂输送带2上的极板连片a中两极板在对接极耳a1两端对称设置,以确保承接过程中落料准确平稳落至悬挂输送带2上,保证悬挂状态下极板连片a的平衡。
具体的,极板连片a的平铺状态下,沿并排方向延伸的极耳a1和/或工艺连接条的第一侧板厚侧面为与悬挂输送带2工作面接触的预定挂接面;极板连片a的重心位于挂接面的第一侧方。平铺状态极板连片a挂接面第一侧方的极板连片部分伸出进料输送带的出料端,重心悬空,挂接面第一侧方的极板连片部分向下翻转,与第一侧方相背的挂接面第二侧方的连片部分向上翻转,利用极板连片a在进料输送带1和悬挂输送带2的承接翻转动作实现挂接状态极板连片a的前后片叠合。
极板连片a中单元极板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以上,三个单元极板之间通过工艺连接条、对接极耳a1连接,悬挂输送带2与工艺连接条、对接极耳a1、相背极耳a1(沿极板并排方向延伸但未对接的极耳a1)相挂接。基于挂接状态下极板连片a的平衡考虑,极板连片a的结构需要与悬挂输送带2的设置相适配。
叠片组件5为夹持式输送带,用于承接悬挂输送带2的极板连片叠(前后片相叠的极板连片)并保持叠片状持续输出,夹持式输送带与悬挂输送带的输送方向一致;夹持式输送带的输送速度小于悬挂输送带2的输送速度。具体的,在悬挂输送带2的出料端极板连片a呈叠片状态时,启动夹持式输送带,在后续生产中,调节悬挂输送带2和夹持式输送带的输送速度,使悬挂输送带2的出料端极板连片a始终保持叠合状态。具体的,夹持式输送带可夹持极板连片叠的相对侧面,或者顶面和底面,优选为顶面和底面。图中夹持式输送带包括承托输送带51和定位输送带52,前后片相叠的极板连片压设于承托输送带51的工作面上,定位输送带52的工作面压设于前后片相叠的极板连片顶面上。前后片相叠的极板连片a(极板连片叠)顶面和底面距离一致,而非叠合状态的顶面和底面距离偏小,在夹持式输送带的夹持面间距固定的基础上,极板连片叠被稳定地夹持于夹持面之间。
如图4所示,极板连片a的叠片装置还包括滚剪机构3,用于滚剪连续涂板得极板连片a;进料输送带1设置于滚剪机构3的出料口下方。滚剪机构3设置有与分切辊轴向一致的横刀,滚剪连续涂板宽度方向的分切线;或者同时设置有横刀和绕分切辊辊面设置的纵刀,滚剪连续涂板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分切线,得到依次出料的极板连片a,极板连片a落于进料输送带1的工作面上且呈平铺状态,极板连片a的极板排列方向与进料输送带1的带宽方向一致,两方向完全相同或者略存在偏差。
如图4所示,悬挂输送带2和进料输送带1的侧方均设置有对齐调节机构4,对齐调节机构4用于调节悬挂输送带2和进料输送带1上的极板连片a至沿输送方向对齐。
如图4所示对齐调节机构4包括:推挡件41和伸缩件42气缸,推挡件41设置于悬挂输送带2和进料输送带1的侧方,用于推挡悬挂输送带2和进料输送带1上突出于工作面侧边的极板连片a板厚侧面;伸缩件42与推挡件41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气缸的缸体固定设置于悬挂输送带2和进料输送带1的侧方,活塞杆伸出和回缩,驱动推挡件41接近和远离进料输送带1和悬挂输送带2的侧边。进料输送带1和悬挂输送带2持续送料,气缸伸出,推挡件41运动至第一工位,此过程中推挡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极板连片a,气缸缩回,推挡件41运动至第二工位;再次伸出,接续推挡极板连片a,直至进料输送带1和悬挂输送带2上的极板连片a沿输送方向对齐。进料输送带1侧方的对齐调节机构4用于克服极板连片a的平铺取向不一致的问题,确保进料输送带1上的每一片极板连片均能稳定的输出至悬挂输送带2上,而悬挂输送带2进料输送带1侧方的对齐调节机构4用于极板连片叠片的精细调节,便于后续设备对组合板厚侧面的夹持。悬挂输送带2上对齐极板连片a的组合板厚侧面为平面状,极板的板栅为铅材质,具有稳定的刚性,以上因素均利于采用夹持机构对叠合极板连片a的稳定夹持,继而转入下一道分切步骤。具体的,伸缩件42的伸缩方向与相应的进料输送带1和悬挂输送带2带宽方向一致;推挡件41同时设置于进料输送带、悬挂输送带至少一种的两侧,两侧的推挡件同时推挡极板连片,矫正极板连片的偏斜。作为替代,对齐调节机构4还可以为具有导向面的固定挡板。
板栅涂板叠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5:进料输送带1输送平铺且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列的极板连片a,极板连片a包括至少两个极板,极板沿进料输送带1带宽方向排列且通过沿带宽方向延伸的极耳a1或者工艺连接条连接;
S07:进料输送带1的极板连片a翻转落料,悬挂输送带2与极板连片a中沿悬挂输送带2带宽方向延伸的对接极耳a1相挂接;叠片组件5驱使与悬挂输送带2挂接的极板连片a至前后片相叠。
进一步的, S07的叠片组件5可选包含夹持机构,用于夹持叠片的组合板厚侧面,包括但不限于机械手、夹持式输送带等,也可以为设置于悬挂输送带极板连片路径中的挡料件,阻挡极板连片的同时,悬挂输送带运动,促使极板连片前后片相叠。可选的,挡料件设置于悬挂输送带的出料端,和/或设置于悬挂输送带的中间段。
如图3所示,挡料件为活动挡板53,活动挡板53设置于悬挂输送带的上方(可选设置于悬挂输送带的侧方),与伸缩件连接,伸缩件驱动挡板伸出,驱使活动挡板6位移至悬挂输送带的极板连片输送路径中。
如图4所示,沿带宽方向延伸的极耳a1为相对设置且对接的极耳a1。作为替代方案,沿带宽方向延伸的极耳a1为相背设置的极板的极耳a1,或者极板的极耳a1沿带长方向延伸,极板之间通过工艺连接条连接。
进料输送带1的输送速度大于悬挂输送带2的输送速度。悬挂输送带2的输送速度根据极板的尺寸(长、宽、厚度)、进料输送带1的速度综合确定。该输送速度须满足极板连片a翻转后,位于挂接面上方的部分的极片部与前一极板连片a相贴合或者抵靠,优选的,极板连片a板面竖向挂接。
S05前还包括S03:滚剪设备滚剪连续涂板,所得极板连片a依次落于进料输送带1上输出。
S03前还包括S01:连续板栅进料至涂板设备中,得连续涂板。
还包括进料输送带1和悬挂输送带2侧方的对齐调节机构4推挡极板连片a,至极板连片a沿进料输送带1和悬挂输送带2输送方向对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料输送带,用于输送平铺且沿输送方向依次排列的极板连片;
悬挂输送带,进料端与所述进料输送带的出料端并排设置,进料端工作面低于所述进料输送带的出料端工作面,用于承接并板面铅垂挂接所述进料输送带出料端的翻转极板连片,悬挂输送带的工作面与所述极板连片中沿悬挂输送带带宽方向延伸的工艺连接条或者极耳相挂接;
叠片组件,用于驱动与所述悬挂输送带挂接的极板连片至前后片相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根所述悬挂输送带的进料端夹设于所述进料输送带的出料端并排间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片组件包括夹持式输送带,用于承接所述悬挂输送带的极板连片叠;所述夹持式输送带的输送速度小于所述悬挂输送带的输送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滚剪机构,用于滚剪连续涂板得极板连片;所述进料输送带设置于所述滚剪机构的出料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输送带和/或进料输送带的侧方设置有对齐调节机构,所述对齐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悬挂输送带和/或进料输送带上的极板连片至沿输送方向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齐调节机构包括:
推挡件,设置于所述悬挂输送带和/或进料输送带的侧方,用于推挡极板连片的板厚侧面;
伸缩件,与所述推挡件连接,驱动推挡件接近和远离所述进料输送带和/或悬挂输送带的侧边。
CN202220185359.0U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71344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85359.0U CN217134466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85359.0U CN217134466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34466U true CN217134466U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20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85359.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7134466U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344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0385A (zh) * 2022-01-24 2022-04-26 江苏东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及叠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0385A (zh) * 2022-01-24 2022-04-26 江苏东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及叠片方法
CN114400385B (zh) * 2022-01-24 2024-05-10 江苏东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及叠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33550B1 (ko) 이차전지의 셀 스택 제조 시스템
CA2251954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llecting plates
JP4823393B1 (ja) 正負極板の積層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888285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devices
CN217134466U (zh) 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
EP3955355A1 (en) Multi-plate laminating device for lithium battery cell and laminating method thereof
DE102010025885A1 (de) Verfahren zum Stapeln von Blättern, insbesondere zur Fertigung einer Lithium-Ionen-Batterie
CN210136976U (zh) 电芯配对设备
CN112838260A (zh) 一种叠片装置
CN114122528A (zh) 极片裁切输送装置及叠片系统
KR20220071348A (ko) 배터리 전극 공급 시스템
CN217134416U (zh) 一种板栅涂板分切系统
CN212366027U (zh) 一种锂电池电芯成型设备
KR20210096269A (ko) 전극 적층체의 제작 방법 및 장치
CN214477590U (zh) 复合装置及叠片机
CN114400385A (zh) 一种极板连片叠片装置及叠片方法
CN113163701A (zh) 一种灯条组装机
CN210956845U (zh) 叠片装置
CN111755756A (zh) 电芯叠片方法及装置
CN109399192B (zh) 素子分极自动上下料装置
CN217881611U (zh) 一种叠片生产线
CN107985652B (zh) 一种极群自动化连续式包膜工艺
CN110808382A (zh) 叠片装置和叠片方法
CN114497572A (zh) 一种板栅涂板分切系统及分切工艺
KR100223356B1 (ko) 밧데리의 셀자동 성형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8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8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