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距离调节的具有电机调整装置的提升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电机调整装置的提升机,包括有两个机架组件,机架组件之间设置有长度可调节的输送平台;所述机架组件上通过驱动系统可升降设置有若干个置物台,置物台用于承载来自输送平台的物品;所述驱动系统包括有主动力源,主动力源连接有提升链组,所述置物台的周侧通过连接提升链组实现提升作业;
所述主动力源一侧设置有输出轴,输出轴一端的外侧套设有轴承,轴承外侧套设有单边支撑装置。
优选地,所述单边支撑装置至少包括有用于夹持输出轴的上夹头和下夹头,下夹头的下端抵靠有弹性支撑组件。
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至少包括有抵靠在下夹头的抵接块,抵接块的下端设置有弹簧。
优选地,所述弹簧的下端部设置有下调节块,下调节块的下端设置有升降调节组件。
优选地,所述升降调节组件包括有螺杆和底块,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调节块和底块螺接。
优选地,所述上夹头和下夹头之间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还包括有外壳,外壳内侧可滑动设置有所述抵接块,抵接块的上端部高出所述外壳的上端部。
优选地,所述主动力源连接有驱动链组,驱动链组外侧套设有所述提升链组;所述提升链组包括有外提升链组和内提升链组;所述置物台包括有安装架,安装架两端的外侧和内侧分别可转动设置有外链轮连接部和内链轮连接部,外链轮连接部与有外提升链组外侧连接;所述内链轮连接部外侧连接有内提升链组。
优选地,所述机架组件下端上设置有传动轴和固定轴,传动轴上套设有外提升链轮和内提升链轮,固定轴上套设有外固定链轮;所述外提升链组依次套设在所述外提升链轮和外固定链轮外进而外提升链组和内提升链组同步运动。
优选地,所述机架组件至少包括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至少包括有垂直设置的两个子支架,每个所述子支架内通过翻板动力源可转动设置有翻板,翻板的一侧设置有所述输送平台。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内设置有内提升链组,第二支架内设置有外提升链组,内提升链组内套设有内提升链轮,内提升链轮分布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周侧;外提升链组内套设有外提升链轮,外提升链轮分布在所述第二支架的周侧;所述翻板一侧设置有翻板轴,翻板轴上套设有翻板链轮,翻板链轮的外侧套设有所述翻板动力源;所述外提升链轮有8个,所述内提升链轮有8个;所述置物台包括有一横梁,横梁一端设置有若干组悬臂;所述悬臂是牙叉,相邻两根牙叉之间设置有间距;所述翻板包括有若干组滚轮组,滚轮组与所述悬臂交错排列;所述滚轮组与翻板轴连接;所述悬臂至少一端设置有限位杆,限位杆用于防止物品脱落。
优选地,所述横梁内套设有转轴,转轴上成型有限位平面,横梁与所述限位平面之间抵靠有紧固件。
优选地,所述转轴一端分别成型有连接槽;所述安装架一端内套设有转轴,连接槽与所述安装架通过的一限位键配合用于实现悬臂保持水平;所述限位平面与所述悬臂垂直;所述连接槽两侧还成型有环槽,环槽用于安装卡簧限制转轴的轴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悬臂与滚轮组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是5cm-100cm。
优选地,所述悬臂与滚轮组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是5cm-20cm。
优选地,所述主动力源和翻板动力源是电机或气缸;所述主动力源设置在所述机架组件的上侧或者下侧;所述主动力源一端设置连接有主链轮,主链轮外套设有主链条;所述主动力源的下端设置有一外提升链轮,主链轮通过所述主链条与所述外提升链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电机一侧增加一个单边支撑装置,从而能够实现减少对输出轴径向压力的目的。进而通过减少径向压力,增加链轮以及链轮后方的链条运行的稳定性,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1-12所示,一种提升机,包括有机架组件1,机架组件1上通过驱动系统可升降设置有若干个置物台2,置物台2用于承载来自输送平台3的物品。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提升机的设计结构。在本技术方案中会设置有多个置物台2,置物台2的旁边就是输送平台3,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任意一个输送平台3都可以通过将物品送到置物台2处,再通过置物台2运输到位于其他位置的输送平台3,再由输送平台3将物品运输出去。从而能够实现多进多出灵活设置。本技术方案所述的输送平台3是用于将物品输送至提升机内部的设备,优选地可以采用滚轮式流水线。
优选地,所述驱动系统包括有主动力源11,主动力源11连接有驱动链组12,驱动链组12外侧套设有提升链组4,所述置物台2的周侧通过连接提升链组4实现提升作业。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驱动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技术方案通过在链条的设计上分成驱动链组12和提升链组4两个部分。通过驱动链组12来连接一个主动力源11和一个外提升链轮16,再通过外提升链轮16来驱动提升链组4的整体运转。这样的设计就可以通过一个动力源驱动整个提升机工作,而这个提升机的工作又是有多进多出的功能。技术方案所述的提升链组4和驱动链组12优选的是若干段链条,因链条与链轮的组合属于惯常手段,因此这里不针对两者的工作原理做赘述。
优选地,所述提升链组4包括有外提升链组41和内提升链组42;所述置物台2包括有安装架21,安装架21两端的外侧和内侧分别可转动设置有外链轮连接部22和内链轮连接部23,外链轮连接部22与有外提升链组41外侧连接;所述内链轮连接部23外侧连接有所述内提升链轮13和内提升链组42。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置物台2的结构形式。置物台2优选地的是一种方形的平台。在实际使用中在置物台2的四周分别通过提升链组4与之连接。同时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在置物台2的两侧分别可转动设置有外链轮连接部22和内链轮连接部23,外链轮连接部22是设置在安装架21的外侧,内链轮连接部23是设置在安装架21的内部。在实际使用中,外提升链组41和内提升链组42是用于在不同支架区域之间进行连接的,这样就可以实现置物台2在不同支架的之间的运输,也就是说在实际使用中,置物台2有四个角,一般在四个角分别会有两个外链轮连接部22和两个内链轮连接部23,例如前面两个内链轮连接部23后面两个是外链轮连接部22;同时内提升链组42和外提升链组41会分别布置在靠前的一个支架区域内和靠后的支架区域内;这样的设计在实际使用中,置物台2能够在两个不同的支架区域内实现运输,再利用链轮实现垂直方向的提升进而在配合置物台2旁侧的输送平台3,这样就可以实现在置物台2上的物品能够在任意一个输送平台3上运输。
具体的说,本技术方案通过将在安装架的外侧和内侧分别对应的安装外链轮连接部22和内链轮连接部22。这样当置物台从第一支架转移到第二支架的时候通过内外链轮交错连接的设计,同时又对外链轮连接部以及内链轮连接部能够相对横梁转动的特性,就可以实现置物台在不同的支架之间相对的转移,然后通过将这个置物台应用到提升机这个产品中,就可以实现产品能够在不同支架之间的任意一个位置进行运输和启停。这样的运输就会非常灵活。
优选地,所述机架下端上设置有传动轴14和固定轴15,传动轴14上套设有外提升链轮16和内提升链轮13,固定轴15上套设有外固定链轮17;所述外提升链组41依次套设在所述外提升链轮16和外固定链轮17外进而外提升链组41和内提升链组42同步运动。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内提升链轮13和外提升链轮16的安装方式。通过将外提升链轮16和内提升链轮13同时套在一根传动轴14内,通过一根传动轴14的转动就可以实现同时对外提升链轮16和内提升链轮13的同步转动。进而能够解决置物台2在某一个支架内提升以及在支架和支架之间转化的时候能够更加平稳。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外固定链轮17其实也是外提升链轮。只是说外固定链轮17特指套设在固定轴15上的链轮。
优选地,所述机架组件1至少包括有第一支架18和第二支架19,第一支架18和第二支架19至少包括有垂直设置的两个子支架20,每个所述子支架20内通过翻板动力源64可转动设置有翻板6,翻板6的一侧设置有所述输送平台3。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机架组件1的结构形式。一般来说,优选地机架组件1包括有第一支架18和第二支架19,第一支架18和第二支架19内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子支架20的数量这样就可以将物品提升或者运输到指定的高度。具体的说,在置物台2在提升的时候,由于在置物台2上是有需要运输的物品的,这个时候如果将机架组件1内的提升结构以及与输送平台3内物品交接整合在一起会较大的增加设备的复杂程度。因此特将两个功能做拆分,翻板6的作用就是是为了提供一种将物品移送至输送平台3的技术方案。
在实际使用中,置物台2会将物品提升至设定位置。此时翻板6在翻板动力源64的作用下,从下往上进行旋转,也就是说从下往上经过置物台2。从而能够把置物台2上的物品托起一定的距离。而此时刚好能够与外接的输送平台3进行连接。然后翻板6上面的动力装置会工作再输送至输送平台3。这样就可以实现物品能够在任意一个设定的高度进行输送。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极大的简化结构设计的复杂程度而且在平常运输过程中也能实现置物台和翻板之间互不干涉。
优选地,所述外提升链轮16有8个,所述内提升链轮13有8个。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外提升链轮16和内提升链轮13的数量要求。具体的第一支架18和第二支架19优选地都是采用方形的设计。因此在第一支架18和第二支架19的8个顶点各设置有有一个链轮。这样输送的过程会更加平稳。
优选地,所述翻板6一侧设置有翻板轴61,翻板轴61上套设有翻板链轮62,翻板链轮62的外侧套设有所述翻板动力源64。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翻板6实现转动的技术方案。翻板动力源64优选地采用伺服马达或者电机也可以使用气缸,然后通过马达或者电机与翻板链轮62的连接,从而能够驱动翻板轴61的转动,进而能够驱动翻板6进行转动。本技术方案翻板6设计成单侧悬挂式的设计,这样就可以将驱动的部分巧妙的放在一侧对空间利用效率高。然后单侧旋转的方式也可以让翻板6在不工作的时候方便收纳使之可以靠在支架组件一侧,这样就不会影响置物台2在机架组件1内的上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置物台2包括有一横梁24,横梁24一端设置有若干组悬臂25。所述悬臂25是牙叉,相邻两根牙叉之间设置有间距。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置物台2的设计结构。具体的说,置物台2上的悬臂25设置是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方式。悬臂25和悬臂25之间有间距,然后这样就可以穿过翻板6实现运输。
优选地,所述翻板6包括有若干组滚轮组63,滚轮组63与所述悬臂25交错排列;所述滚轮组63与翻板轴61连接。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翻板6的结构设计,滚轮组63用于在达到设计高度的时候,让滚轮组63转动从而将物品输送至轨道。滚轮组63的的输送作用可以通过皮带转动实现,具体的结构原理已经是现有技术,这里不多做赘述。
优选地,所述悬臂25至少一端设置有限位杆26,限位杆26用于防止物品脱落。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在悬臂25上放置物品脱落的方法。限位杆26的设计能让物品处于两个限位杆26中间,这样就可以防止物品的脱落。而且在实际产品中,每个悬臂25上都会两个限位杆26,而一个置物台2上一般会设置有多个悬臂25。这样的组合就能让限位杆26共同组成一个限制物品移动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横梁24内套设有转轴7,转轴7上成型有限位平面71,横梁24与所述限位平面71之间抵靠有紧固件。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横梁24保持水平的方式。具体的说通过紧固件紧紧的抵靠在限位平面71上。通过控制限位平面71的位置就可以控制横梁24的角度,也就是能够让横梁24保持水平。
优选地,所述转轴7一端分别成型有连接槽29;所述安装架21一端内套设有转轴7,连接槽29与所述安装架21通过的一限位键配合用于实现悬臂25保持水平。所述限位平面71与所述悬臂25垂直;所述连接槽29两侧还成型有环槽27,环槽27用于安装卡簧限制转轴7的轴向移动。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另一种让悬臂25保持水平的方式。连接槽29通过一个限位键进行连接,这样两者的相对角度就固定了。同时这样的设计方案还可以跟上述用紧固件抵靠在限位平面71上的方式一起组合使用,进一步增加悬臂25保持水平的能力,进而能提高置物台2承载重物的能力。同时本技术方案还利用在所述环槽27上套上卡簧,从而限制转轴7在轴向方向的移动。同时从图9和图9中可以看出,外链轮连接部22和内链轮连接部23均与所述转轴7是套设的关系也就是说,外链轮连接部22和内链轮连接部23通过转轴7与所述横梁24可转动连接,进一步增加悬臂25保持水平的能力,进而能提高置物台2承载重物的能力。
优选地,所述悬臂25与滚轮组63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是5cm-100cm。也可以是所述悬臂25与滚轮组63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是5cm-20cm。
本技术方案所述的悬臂25与滚轮组63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是指每个悬臂25的内侧与滚轮组63的外侧支架之间的距离,包括悬臂25的横梁24与滚轮组63端部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为了防止在置物台2移动过程中与滚轮组63发生碰撞,造成设备运行故障。5-100是根据要承载的物品的不同,如果物品较大较重,则应该要设置相对窄一点,让悬臂25的密度增加进而提高承载能力。5厘米是一种常规状态下的设计间距,20cm是遇到物品相对较轻的时候选择的规格。然后100cm是在实际运行中相对较宽的距离设计。
优选地,所述主动力源11设置在所述机架组件1的上侧。所述主动力源11一端设置连接有主链轮8,主链轮8外套设有主链条9;所述主动力源11的下端设置有一外提升链轮16,主链轮8通过所述主链条9与所述外提升链轮16连接。
本技术方案具体公开了一种主动力源11的设计结构。通过一个主动力源11提供动力就可以让整个外提升链组41和内提升链组42同时运转,这样的方式简单有效,而且让整个结构设计的更加紧凑。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一致,其不同点在于,所述主动力源11设置在所述机架组件1的下侧。此时所述主动力源11一端设置连接有主链轮8,主链轮8外套设有主链条9;所述主动力源11的下端设置有一外提升链轮16,而此时的外提升链轮16可以选用所述转动轴上的外提升链轮16或者内提升链轮13。这样就可以将主动力源11设置在机架组件1的下端。从而能够让整个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12-14所示,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一致,其不同点在于,所述主动力源11一侧设置有输出轴51,输出轴51一端的外侧套设有轴承52,轴承52外侧套设有单边支撑装置。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能够减少电机单边受力的技术方案。具体的说本技术方案通过在输出轴51的一侧套设轴承52,轴承52设置在外端可以保证转动的顺畅,同时单边支撑装置用于实现对输出轴51的支撑。这样的设计能够增加对输出轴51的支撑从而减少链轮和链条的径向跳动。优选的,本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承,还可以通过上轴承和下轴承分开之后再通过上夹头53和下夹头54来连接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安装的难度。至于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单边支撑装置的安装则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这里不多赘述。这里提供其中一种方式,具体的为,在机架组件上方会有一块板材,这个板材可以是铁板或者木板,主动力源11和单边支撑装置都是固设在这块木板上。单边支撑装置的位置优选的可以设置在输出轴51的中部,这样最有利于分担径向压力。
优选地,所述单边支撑装置至少包括有用于夹持输出轴51的上夹头53和下夹头54,下夹头54的下端抵靠有弹性支撑组件。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能实现针对电机输出轴51的弹性支撑的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中,输出轴51是受力点不仅要承受径向力还要承受只需的震动。因此减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需求。弹性支撑组件就可以解决减震的问题。同时上夹头53和下夹头54的合力可以实现对输出轴51的初步固定。这样的方式既能实现减震又能实现对输出轴51的固定。
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至少包括有抵靠在下夹头54的抵接块55,抵接块55的下端设置有弹簧56。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弹性支撑组件的设计方案。弹簧56的上端抵靠有抵接块55,抵接块55的上端是下夹头54,这样的设计就能够实现减震的效果。优选地,所述弹簧56的下端部设置有下调节块57,下调节块57的下端设置有升降调节组件。一般的在弹簧56弹力的超过一定的压力限度或者在弹簧56使用很久之后会出现弹力不够的情况,通过升降调节的装置就可以实现对弹力不足时的补偿和调整。同时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输出轴51两端的受力最均匀的状态,还可以通过调节升降装置实现进一步的调整,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两侧受力的均匀,减少输出轴51的径向跳动。
优选地,所述升降调节组件包括有螺杆58和底块59,螺杆5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调节块57和底块59螺接。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升降调节组件的结构形式。通过螺杆58可以平稳且高精度的进行调整。而且在实际使用中,底块59优选的是一个圆柱块,这样可以通过旋转圆柱块就可以实现对螺杆58的高度调整进而调整下调节块57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上夹头53和下夹头54之间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还包括有外壳,外壳内侧可滑动设置有所述抵接块55,抵接块55的上端部高出所述外壳的上端部。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设置外壳以增加产品整体性的方式。外壳的设计能够矫正弹簧56弹力的方向还可以给下调节块57和其他部件以导向的方向。同时外壳内侧可滑动设置有所述抵接块55,抵接块55的上端部高出所述外壳的上端部,这样既可以给抵接块55提供滑动的轨道,又避免了外壳对抵接块55的触碰。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