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24545U - 压力盖和膨胀水箱 - Google Patents

压力盖和膨胀水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24545U
CN217124545U CN202220229547.9U CN202220229547U CN217124545U CN 217124545 U CN217124545 U CN 217124545U CN 202220229547 U CN202220229547 U CN 202220229547U CN 217124545 U CN217124545 U CN 2171245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flap
chamber
opening
pressure
expansion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2954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凡轶
刘俊杰
陈炜
黄俊毅
川口雄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to CN20222022954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245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245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245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即使应用于具有液体工作温度不同的多个回路的热管理系统中也不会发生液体混合的压力盖和膨胀水箱。压力盖具备:主体部、阀座部、第一阀瓣、第一施力部件、第二阀瓣、第二施力部件、第三阀瓣、第三施力部件及分隔壁部。膨胀水箱具备:壳体、上述压力盖、盖安装部及隔板。隔板将主体部分隔为彼此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隔板一体地设置有插入到盖安装部的内部的突出部。在压力盖安装于盖安装部的情况下,压力盖的底部抵接于突出部,从而压力盖的第一开口与第一腔室内连通,压力盖的第二开口与第二腔室连通。

Description

压力盖和膨胀水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盖和膨胀水箱,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的压力盖和安装有该压力盖的膨胀水箱。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中,由于电池、电机等不同的部件对热循环中的温度的要求不同,因此需要对上述那样不同的部件准备独立的热循环回路。在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中,较多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循环回路以分别对应于电池、电机等。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结构紧凑而将两个热循环回路中的膨胀水箱集成为一体的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膨胀水箱内部由绝热隔板分隔为两个腔体,下部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回水口,上部两侧设有两个除气口,在低温侧腔室的顶盖设置有冷却液加注口。绝热隔板的顶部不与膨胀水箱的顶部相连,从而使两个腔室的气室连通。因此,在加注冷却液时,冷却液充满低温腔室后,会漫过绝热隔板的顶部而继续向高温腔室加注,从而节约了冷却液加注口的设计数量。
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膨胀水箱在壳体内形成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其中一个腔室形成有注入口并配合有压力盖,且每个腔室有一个进管和一个出管。相邻两个腔室之间设有隔腔,隔腔内设有压力调节机构,能够在对膨胀水箱进行抽真空或注入冷却液时将两侧腔室连通或切断连通。因此,只要在一侧腔室的注入口加注冷却液就能够同时对两个腔室进行加注,从而提高加注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CN107719102B
专利文献2:CN208734425U
如果将专利文献1的膨胀水箱应用于液体温度不同的两个互联的回路中,当回路中的水泵运行时,分别与两个回路相连的腔体间会产生压力差,从而导致液面形成相应的高度差,当绝热隔板的一侧的液面高度超过绝热隔板的高度时,就会发生不同温度的液体漫过绝热隔板而混合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该膨胀水箱为了能够正常加注,隔腔中的压力调节机构的活塞打开时左右两侧的液体连通的位置应位于正常工作的液面以下,在两侧的压力差达到连通压力时,两侧的液体将发生混合,因此,该膨胀水箱也不适宜在两侧液体工作温度不同的系统中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应用于具有液体工作温度不同的多个回路的热管理系统中也不会发生液体的混合的压力盖和膨胀水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观点的压力盖用于车用膨胀水箱,具备:中空柱状的主体部,在该主体部的底部形成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且在该主体部的顶部形成有第三开口;阀座部,该阀座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第一阀瓣,该第一阀瓣设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落座于所述阀座部或从所述阀座部离开,在该第一阀瓣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可连通的第一贯通孔和与所述第二开口可连通的第二贯通孔;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顶部与所述第一阀瓣之间,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一阀瓣向所述阀座部侧施力;第二阀瓣,该第二阀瓣相对于所述第一贯通孔位于所述底部侧,并设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开闭所述第一阀瓣上的所述第一贯通孔;第二施力部件,该第二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阀瓣与所述底部之间,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阀瓣向所述第一阀瓣侧施力;第三阀瓣,该第三阀瓣相对于所述第二贯通孔位于所述底部侧,并设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开闭所述第一阀瓣上的所述第二贯通孔;第三施力部件,该第三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阀瓣与所述底部之间,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三阀瓣向所述第一阀瓣侧施力;以及分隔壁部,该分隔壁部与所述第一阀瓣形成为一体,并且在所述第一阀瓣安装于所述压力盖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阀瓣向所述底部侧延伸,在所述第一阀瓣落座于所述阀座部的情况下,所述分隔壁部与所述底部抵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第一阀瓣、第二阀瓣、第三阀瓣及分隔壁部将压力盖内分隔为两个独立的空间,因此,将该压力盖应用于具有两个腔室的膨胀水箱时,能够使分别包含这两个腔室的回路内的压力变化互不影响;并且,能够在正压超压状态和负压超压状态时迅速实现压力平衡。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观点的压力盖是在上述第一观点的压力盖中,在所述第一阀瓣与所述第二阀瓣之间、所述第一阀瓣与所述第三阀瓣之间、所述第一阀瓣与所述阀座部之间及所述分隔壁部与所述底部之间的至少一处设置有密封部件。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第一阀瓣与第二阀瓣之间、第一阀瓣与第三阀瓣之间、第一阀瓣与阀座部之间及分隔壁部与底部之间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观点的压力盖是在上述第一或第二观点的压力盖中,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一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阀瓣的中央和所述底部的中央,所述第二贯通孔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是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同心地设置的环状开口和与所述第一开口同心地设置的环状开口,所述分隔壁部呈中空柱状,在所述第一阀瓣安装于所述压力盖的情况下,该分隔壁部从所述第一阀瓣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部分向所述底部侧延伸,在所述第一阀瓣落座于所述阀座部的情况下,所述分隔壁部和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部分抵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及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设置为同心的形状,在通过第二阀瓣和第三阀瓣中的任一个将第一阀瓣打开时,能够确保第一阀瓣以水平的姿势打开,从而能够确保压力盖工作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观点的压力盖是在上述第一或第二观点的压力盖中,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阀瓣的径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底部的径向上的两侧,所述分隔壁部呈板状,在所述第一阀瓣安装于所述压力盖的情况下,该分隔壁部从所述第一阀瓣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部分向所述底部侧延伸,在所述第一阀瓣落座于所述阀座部的情况下,所述分隔壁部和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部分抵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第一阀瓣、第二阀瓣、第三阀瓣及压力盖的底部的结构简单化,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观点,膨胀水箱用于车辆,具备:壳体;上述第一~第四观点中的任一个所述的压力盖;盖安装部,该盖安装部在所述壳体的顶部开口,并呈从所述壳体的顶部突出的中空柱状;以及隔板,该隔板从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所述顶部,从而将所述主体部分隔为彼此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所述隔板一体地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插入到所述盖安装部的内部,在所述压力盖安装于所述盖安装部的情况下,所述压力盖的底部抵接于所述突出部,从而所述压力盖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腔室内连通,所述压力盖的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腔室内连通。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被隔板完全分隔开,并且压力盖中的与第一腔室相连的空间和与第二腔室相连的空间也被彼此完全分隔开,因此,两个腔室内的空气侧压力随着各自连通的回路的工况变化,即使在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间存在压力差的情况下,两个腔室中产生压力变化的情况也互不影响。即,各个回路之间可能存在的压力差不会导致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的液体发生混合(短路),由此,提高了膨胀水箱的搭载性。
并且,由于盖安装部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因此可以仅通过盖安装部这一个开口便捷地进行加注和抽真空,从而简化了膨胀水箱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观点的膨胀水箱是在上述第五观点的膨胀水箱中,所述压力盖是第三观点所述的压力盖,所述隔板包括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部立起的第一隔板和连接所述第一隔板的顶端和所述盖安装部的内侧壁下端的第二隔板,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且呈向所述第一腔室开口的中空柱状,所述第二隔板的除设置有所述突出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隔板随着从盖安装部的内侧壁朝向所述第一隔板的顶端而向下倾斜。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上述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及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设置为同心的形状的结构对应地形成突出部,从而在压力盖安装于盖安装部时,能够确保在压力盖和盖安装部内也形成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的两个彼此隔开的空间。另外,通过向下倾斜的第二隔板,能够在进行加注时将从突出部的外侧流入的液体导向第二腔室,而不会积存于盖安装部内。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观点的膨胀水箱是在上述第五观点的膨胀水箱中,所述压力盖是第四观点所述的压力盖,所述突出部呈与所述隔板位于同一面上的板状,该突出部的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盖安装部的内侧壁接触,该突出部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隔板和突出部,从而能够简化膨胀水箱的结构,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观点的膨胀水箱是在上述第五~第七观点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膨胀水箱中,在所述盖安装部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压力盖的突起。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突起更可靠地对压力盖进行定位和支承。
本实用新型的第九观点的膨胀水箱是在上述第八观点的膨胀水箱中,在所述压力盖的所述底部与所述突起之间及所述压力盖的所述底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的至少一处设置有密封部件。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压力盖的底部与突起之间及压力盖的底部与突出部之间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观点的膨胀水箱是在上述第五~第七观点中的任一个,所述压力盖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盖安装部的内侧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压力盖螺合安装于所述盖安装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压力盖固定安装于膨胀水箱。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观点的膨胀水箱是在上述第五~第七观点中的任一个,在所述壳体设置有向所述第一腔室开口的入水口和出水口以及向所述第二腔室开口的入水口和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观点的膨胀水箱是在上述第十一观点中,在所述壳体还设置有向所述第一腔室开口的除气口以及向所述第二腔室开口的除气口。
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观点的膨胀水箱是在上述第五~第七观点中的任一个,在所述壳体设置有向所述第一腔室开口的除气口和进出水口以及向所述第二腔室开口的除气口和进出水口。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示意图,其中,(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剖视图,(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力盖处于通常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3的(a)~(c)分别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阀瓣、第二阀瓣及第三阀瓣的俯视图,图3的(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阀瓣、第二阀瓣及第三阀瓣组装在一起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力盖处于正压超压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腔室A处于负压超压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腔室B处于负压超压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热管理系统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示意图,其中,(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剖视图,(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压力盖处于通常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应用了第三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热管理系统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剖视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应用了其他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热管理系统的一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101、102、103 膨胀水箱
1、1’ 压力盖
2 盖安装部
3、3’ 隔板
4a、4b 入水口
5a、5b 出水口
6 壳体
7、7’ 突出部
A 第一腔室
B 第二腔室
20、20’ 第一阀瓣
30、30’ 第二阀瓣
40、40’ 第三阀瓣
50 第一施力部件
60 第二施力部件
70 第三施力部件
11a、11a’ 第一开口
11b、11b’ 第二开口
13 阀座部
21、21’ 第一贯通孔
22、22’ 第二贯通孔
23、23’ 分隔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及压力盖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示意图,其中,图1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剖视图,图1的(b)是本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俯视图。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压力盖的剖视图,表示压力盖处于通常状态、即压力平衡状态的情况。
如图1和图2所示,膨胀水箱100具备:壳体6;压力盖1;盖安装部2,该盖安装部2在壳体6的顶部开口,并呈从壳体6的顶部突出的中空柱状,该盖安装部2用于安装压力盖1;以及隔板3,该隔板3从壳体6的底部延伸至壳体6的顶部,从而将壳体6分隔为彼此独立的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此外,如图1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6设置有向第一腔室A开口的入水口4a和出水口5a以及向第二腔室B开口的入水口4b和出水口5b,入水口4a、4b分别在壳体6的侧壁位于靠该壳体6的顶部的一侧,出水口5a、5b分别位于壳体6的底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3包括从壳体6的底部立起的第一隔板3a和连接第一隔板3a的顶端3a1与盖安装部2的内侧壁下端2b的第二隔板3b。并且,如图1的(a)所示,在隔板3一体地设置有突出部7,该突出部7插入到盖安装部2的内部。突出部7是设置于第二隔板3b且呈向第一腔室A开口的中空柱状,第二隔板3b的除设置有突出部7以外的部分与第二腔室B连通,并且,第二隔板3b随着从盖安装部2的内侧壁朝向第一隔板3a的顶端3a1而向下倾斜。
在盖安装部2的内壁侧设置有用于放置压力盖1的突起2a。并且,突起2a的高度与突出部7相同。此外,在盖安装部2的内侧壁设置有内螺纹,并且在压力盖1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由此,能够将压力盖1螺合安装于盖安装部2,并通过突起2a进行定位。图2示出了压力盖1安装于盖安装部2时的状态。
如图2所示,压力盖1具备中空柱状的主体部10,在该主体部10的底部11形成有第一开口11a和第二开口11b,并且在该主体部10的顶部12形成有第三开口12a;阀座部13,该阀座部13设置于主体部10的内部。形成阀座部13的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由主体部10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作为与主体部10分体的部件安装于该主体部10。压力盖1还具备:第一阀瓣20,该第一阀瓣20设置为沿主体部10的轴线L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落座于阀座部13或从阀座部13离开,在该第一阀瓣20上形成有与第一开口11a可连通的第一贯通孔21和与第二开口11b可连通的第二贯通孔22;第一施力部件50,该第一施力部件50设置于顶部12与第一阀瓣20之间,沿主体部(10)的轴线L方向对第一阀瓣20向阀座部13侧施力;第二阀瓣30,该第二阀瓣30相对于第一贯通孔21位于底部11侧,并设置为沿主体部10的轴线L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开闭第一阀瓣20上的第一贯通孔21;第二施力部件60,该第二施力部件60设置于第二阀瓣30与底部11之间,沿主体部10的轴线L方向对第二阀瓣30向第一阀瓣20侧施力;第三阀瓣40,该第三阀瓣40相对于第二贯通孔22位于底部11侧,并设置为沿主体部10的轴线L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开闭第一阀瓣20上的第二贯通孔22;第三施力部件70,该第三施力部件70设置于第三阀瓣40与底部11之间,沿主体部10的轴线L方向对第三阀瓣40向第一阀瓣20侧施力;以及分隔壁部23,该分隔壁部23与第一阀瓣20形成为一体,并且在第一阀瓣20安装于压力盖1的情况下,从第一阀瓣20向底部11侧延伸,在第一阀瓣20落座于阀座部13的情况下,分隔壁部23与底部11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施力部件50、第二施力部件60、第三施力部件70是压缩螺旋弹簧。
另外,如图2所示,压力盖1的上部还具有螺纹结构15,通过该螺纹结构15能够将顶部12相对于主体部10装卸。因此,在组装压力盖1时,能够避免顶部12妨碍第一阀瓣20等部件的安装。
图3的(a)~(c)分别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阀瓣、第二阀瓣及第三阀瓣的俯视图,图3的(b)是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阀瓣、第二阀瓣及第三阀瓣组装在一起时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孔21和第一开口11a分别位于第一阀瓣20的中央和底部11的中央,第二贯通孔22和第二开口11b分别是与第一贯通孔21同心地设置的环状开口和与第一开口11a同心地设置的环状开口。即,第一阀瓣20由同心地设置的环状部件20a和环状部件20b构成,环状部件20a与环状部件20b之间通过至少一个肋20c相连。环状部件20a的中央部分构成了第一贯通孔21,环状部件20a与环状部件20b之间的除了肋20c以外的部分构成了第二贯通孔22。相应地,虽然未图示,但底部11也具有与第一阀瓣20的环状部件20a、环状部件20b及肋20c类似的结构。
此外,如图2所示,分隔壁部23呈中空柱状,在第一阀瓣20安装于压力盖1的情况下,该分隔壁部23从第一阀瓣20的第一贯通孔21与第二贯通孔22之间的部分向底部11侧延伸,在第一阀瓣20落座于阀座部13的情况下,分隔壁部23和底部11的第一开口11a与第二开口11b之间的部分抵接。此外,在第一阀瓣20与第二阀瓣30之间、第一阀瓣20与第三阀瓣40之间、第一阀瓣20与阀座部13之间及分隔壁部23与底部11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14。
在图2所示的状态,即,在压力盖1安装于盖安装部2的情况下,压力盖1的底部11抵接于突出部7,从而压力盖1的第一开口11a与第一腔室A内连通,压力盖1的第二开口11b与第二腔室B内连通。
并且,在压力盖1的底部11与突起2a之间及压力盖1的底部11与突出部7之间也设置有密封部件14。由此,在压力盖1位于图2所示的通常状体的情况下,能够将各部件之间气密或液密地密封。从而形成了由第二阀瓣30、分隔壁部23的内侧壁、突出部7的内侧壁及第一腔室A构成的密闭的空间,并且形成了由第三阀瓣40、主体部10的内侧壁、分隔壁部23的外侧壁、突出部7的外侧壁及第二腔室B构成的密闭的空间。
参照图4~图6,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压力盖1的工作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压力盖处于正压超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腔室A处于负压超压状态时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腔室B处于负压超压状态时的剖视图。
如上所述,当膨胀水箱100的内外侧压力差未达到开阀压力时,如图2的通常状态所示,第一腔室A与第二腔室B彼此气密地隔开,从而两个腔室中的空气压力随着各自所连通的回路的工况而变化。
如图4所示,当第一腔室A或第二腔室B的压力上升至能够使第二阀瓣30或第三阀瓣40推动第一阀瓣20克服第一施力部件50的作用力和外部气压而朝向顶部12移动时,第一施力部件50被进一步压缩,第一阀瓣20从阀座部13离开而成为开阀状态。此时,和第一阀瓣20形成为一体的分隔壁部23也一起上升。由此,如图4的粗线箭头所示,第二腔室B与外界空气之间及第一腔室A与第二腔室B彼此之间连通,成为气体能够流通的状态。当第一腔室A、第二腔室B及外界空气间的气体压力因气体流通而恢复平衡时,第一阀瓣20因第一施力部件50的作用力而向底部11侧移动,并重新落座于阀座部13。由此,压力盖1恢复到图2所示的通常状态。
如图5所示,当第一腔室A的压力下降至能够使第二阀瓣30克服第二施力部件60的作用力而朝向底部11移动时,第二施力部件60被进一步压缩,从而第二阀瓣30成为开阀状态。由此,如图5的粗线箭头所示,第一腔室A与外界空气之间彼此连通,成为气体能够流通的状态。当第一腔室A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压力因气体流通而恢复平衡时,第二阀瓣30因第二施力部件60的作用力而向第一阀瓣20侧移动,并与第一阀瓣20抵接。由此,压力盖1恢复到图2所示的通常状态。
同样地,如图6所示,当第二腔室B的压力下降至能够使第三阀瓣40克服第三施力部件70的作用力而朝向底部11移动时,第三施力部件70被进一步压缩,从而第三阀瓣40成为开阀状态。由此,如图6的粗线箭头所示,第二腔室B与外界空气之间彼此连通,成为气体能够流通的状态。当第二腔室B与外界空气间的气体压力因气体流通而恢复平衡时,第三阀瓣40因第三施力部件70的作用力而向第一阀瓣20侧移动,并与第一阀瓣20抵接。由此,压力盖1恢复到图2所示的通常状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100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的热管理系统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7中,膨胀水箱100的入水口4a在节点n1连接于回路,膨胀水箱100的出水口5a在节点n2连接于回路,膨胀水箱100的入水口4b在节点n3连接于回路,膨胀水箱100的出水口5b在节点n4连接于回路。
如图7所示,在通常状态下,该热管理系统包括用于在暖风芯体500对空气进行加热的高温侧回路和用于对电池800进行加热的低温侧回路。在高温侧回路中,通过高温侧泵200使膨胀水箱100的第一腔室A中的水从出水口5a流出,并依次流过水冷冷凝器300、加热器400及流量调节阀600。流量调节阀600被控制为使在加热器400被加热后的水按暖风芯体500和电池800的加热需求比例,分别流向暖风芯体500和节点n6,从而在暖风芯体500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同时,通过电池热交换部801对电池800进行加热,其开度比例的可调范围从(0%:100%)到(100%:0%)。从暖风芯体500流出的水经由节点n5而流入膨胀水箱100的入水口4a,进而回到第一腔室A。
在低温侧回路中,通过低温侧泵900使膨胀水箱100的第二腔室B中的水从出水口5b流出,在节点n6与从流量调节阀600流入的加热水流汇合,并流过电池热交换部801从而对电池800进行加热。从电池热交换部801流出的水在节点n7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由三通阀700,不经过电池冷却器1000而流向节点n8,经由节点n8而流入膨胀水箱100的入水口4b,进而回到第二腔室B;另一路朝向节点n5流动,并从节点n5流入膨胀水箱100的入水口4a。在该情况下,节点n4(即第二腔室B的出水口5b)处的压力等于节点n6处的压力,而由于从节点n2(即第一腔室A的出水口5a)流出的水被高温侧泵200升压,因此与高温侧泵200的出水口相连的节点n6处的压力大于节点n2处的压力。也就是说,第一腔室A的出水口5a处的压力大于第二腔室B的出水口5b处的压力,即第一腔室A与第二腔室B间存在压力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第一腔室A与第二腔室B被完全分隔,并且两个腔室能够分别经由压力盖1中的第二阀瓣30和第三阀瓣40与外部空气连通,当两个腔室内的空气侧压力随着各自连通的回路的工况而变化时,即,当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中的一个或两个的压力上升到使第一阀瓣20打开的压力时,第一阀瓣20短暂地打开,并在气压恢复平衡后关闭;当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中的任一个的压力下降到使第二阀瓣30或第三阀瓣40打开的压力时,对应的第二阀瓣30或第三阀瓣40短暂地打开,并在气压恢复平衡后关闭。由此,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膨胀水箱100能够实现分别独立地对各回路进行快速排气泄压的功能。
像这样,即使在多回路互联的热管理系统水回路中,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可以独立地起到一个膨胀水箱的作用,各个回路之间可能存在的压力差不会导致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之间的液体发生混合(短路),因此,提高了膨胀水箱的搭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盖安装部2对膨胀水箱100进行抽真空及加注时,由于盖安装部2分别与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连通,因此可以仅通过盖安装部2这一个开口便捷地进行加注和抽真空。具体而言,如图1所述,在进行加注时,从盖安装部2进入的液体的一部分通过突出部7的中空的内部而进入第一腔室A,剩余的液体进入突出部7的外侧而顺着向下倾斜的第二隔板3b而流入第二腔室B,因此能够从一个开口同时对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进行加注,与对于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分别设置加注口的方式相比,简化了膨胀水箱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8、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阀瓣20’、第二阀瓣30’、第三阀瓣40’、分隔壁部23’、隔板3’及突出部7’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膨胀水箱101的突出部7’是与所述隔板3’位于同一面上的板状,该突出部7’的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盖安装部2的内侧壁接触,并且该突出部7’的两侧的空间分别与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连通。并且,如图9所示,压力盖1’的第一贯通孔21’和第二贯通孔22’对称地设置于第一阀瓣20’的径向上的两侧,第一开口11a’和第二开口11b’对称地设置于底部11的径向上的两侧,分隔壁部23’呈板状,在第一阀瓣20’安装于压力盖1’的情况下,该分隔壁部23’从第一阀瓣20’的第一贯通孔21’与第二贯通孔22’之间的部分向底部11侧延伸,在第一阀瓣20’落座于阀座部13的情况下,分隔壁部23’和底部11的第一开口11a’与第二开口11b’之间的部分抵接。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也能够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似的结构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并且,由于隔板3’和突出部7’都呈板状,且第一阀瓣20’、第二阀瓣30’、第三阀瓣40’及压力盖1’的底部11的结构简单,因此能够使压力盖1’和膨胀水箱101的结构简单化,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0、11,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分别设置有入水口4a、出水口5a及入水口4b、出水口5b,并且膨胀水箱100通过入水口4a、4b和出水口5a、5b串联至热管理系统水回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膨胀水箱102并联于热管理系统水回路。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在壳体6设置有向第一腔室A开口的除气口6a和进出水口7a以及向第二腔室B开口的除气口6b和进出水口7b。除气口6a、6b分别位于壳体6的顶部,且进出水口7a、7b分别位于壳体6的底部,进出水口7a、7b既起到入水口的作用,也起到出水口的作用。
图11示出了搭载了这样的膨胀水箱102的热管理系统。在该热管理系统中,第一腔室A仅通过进出水口7a(图11中的节点n2)在节点n9处并联至高温侧水回路。在高温侧回路中,经高温侧泵200泵流出的水依次流过水冷冷凝器300、加热器400及流量调节阀600后流向暖风芯体500,经过节点n5、n9再流回高温侧泵200。当高温侧回路中的冷却液受热胀冷缩等因素发生体积变化时,多余的水经由节点n9、n2而从第一腔室A的进出水口7a进入第一腔室A,或者,缺少的水从第一腔室A的进出水口7a流出而对回路进行补充。
同样地,第二腔室B仅通过进出水口7b(图11中的节点n4)在节点n8处并联至低温侧回路。在低温侧回路中,经低温侧泵900泵流出的水流过电池热交换部801从而对电池800进行加热,从电池热交换部801流出的水经由三通阀700流向节点n8、n6并流回低温侧泵900。当低温侧回路中的冷却液受热胀冷缩等因素发生体积变化时,多余的水经由节点n6、n8而从第二腔室B的进出水口7b进入第二腔室B,或者,缺少的水从第二腔室B的进出水口7b流出而对回路进行补充。
在布置管路时,为了绕开热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设备,在高温侧泵200所在的高温侧水回路和低温侧泵900所在的低温侧水回路中通常都设有从水平方向上看呈“几”字形状的管路。在该情况下,由于移动至该“几”字形管路的最高点的气泡难以随管路中的液体循环而容易产生堆积,因此需要将此处的气泡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高温侧水回路的“几”字形管路的最高点n10(具体位置视管路实际布置决定)与第一腔室A的除气口6a(图11中的节点n1)连接。同样地,将低温侧回路的“几”字形管路的最高点n11(具体位置视管路实际布置决定)与第二腔室B的除气口6b(图11中的节点n3)连接。
通过像这样设置,堆积于高温侧回路的“几”字形管路最高点的气泡能够在节点n1通过第一腔室A的除气口6a进入第一腔室A,聚集在膨胀水箱的空气部中,或者在超压时通过压力盖排出。同样地,堆积于低温侧回路的“几”字形管路最高点的气体能够在节点n3通过第二腔室B的除气口6b进入第二腔室B,聚集在膨胀水箱的空气部中,或者在超压时通过压力盖排出。由此,能够有效地避免气泡堆积于“几”字形管路最高点的情况。上述的“几”字形管路,也包括因散热器自身结构,而在散热器内部形成的具有相同效果的流道等。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流量调节阀600可以被控制为使在加热器400被加热后的水按暖风芯体500和电池800的加热需求比例,分别流向暖风芯体500和节点n6,从而在暖风芯体500对空气进行加热的同时,通过电池热交换部801对电池800进行加热。经由流量调节阀600流向节点n6的水的流量与从电池热交换部801流出的水经由节点n7流向节点n5的水的流量相等。
因此,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也能够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似的结构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并且,由于膨胀水箱不再串联于循环回路当中,布置形式相对简单,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而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两个入水口4a、4b分别位于壳体6的侧壁中的靠该壳体6的顶部的一侧,且两个出水口5a、5b位于壳体6的底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入水口4a、4b和出水口5a、5b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也可以将入水口4a、4b分别设置在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的顶部,并将两个出水口5a、5b分别设置在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的侧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除气口6a、6b分别位于壳体6的顶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除气口6a、6b的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也可以将除气口6a、6b分别设置于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的侧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施力部件、第二施力部件及第三施力部件是压缩螺旋弹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构成第一施力部件、第二施力部件及第三施力部件的部件只要能对第一阀瓣、第二阀瓣及第三阀瓣施力即可,并没有特殊的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阀瓣20、20’与第二阀瓣30、30’之间、第一阀瓣20、20’与第三阀瓣40、40’之间、第一阀瓣20、20’与阀座部13之间及分隔壁部23、23’与底部11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14,并且在压力盖1的底部11与突起2a之间及压力盖1的底部11与突出部7、7’之间也设置有密封部件14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保证在通常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腔室A与第二腔室B之间为密封即可,例如,可以在第一阀瓣20、20’与第二阀瓣30、30’之间、第一阀瓣20、20’与第三阀瓣40、40’之间、第一阀瓣20、20’与阀座部13之间及分隔壁部23、23’与底部11之间的至少一处设置有密封部件14,并且在压力盖1的底部11与突起2a之间及压力盖1的底部11与突出部7、7’之间的至少一处设置有密封部件1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盖安装部2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放置压力盖1、1’的突起2a,但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将压力盖1、1’稳定地安装于盖安装部2内即可。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第一贯通孔21’和第二贯通孔22’对称地设置于第一阀瓣20’的径向上的两侧,第一开口11a’和第二开口11b’对称地设置于底部11的径向上的两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第一贯通孔21’和第二贯通孔22’以及第一开口11a’和第二开口11b’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也可以分别设置为不对称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压力盖1的上部设置有螺纹结构1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能够将顶部12相对于主体部10装卸的结构不限于螺纹结构15,还可以是卡扣等结构。并且,不限于顶部12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装卸的方式,也可以将顶部12设置成能够部分折叠或弹性变形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电池热交换部801对电池800进行加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电池热交换部801不限于对电池800进行加热,在低温侧回路被用于对电池800进行冷却的情况下,电池热交换部801则作为对电池800进行冷却的部件发挥功能。
此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均设置有除气口和进出水口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在高温侧回路的结构中没有“几”字形管路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向第一腔室A开口的除气口6a。同样地,在低温侧回路的结构中没有“几”字形管路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向第二腔室B开口的除气口6b。
此外,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也能够与第三实施方式进行组合。具体而言,如图12的膨胀水箱103所示,在壳体6除了设置有向第一腔室A开口的入水口4a、出水口5a以及向第二腔室B开口的入水口4b、出水口5b,还设置有向第一腔室A开口的除气口6a以及向第二腔室B开口的除气口6b。在使用这样的膨胀水箱103的情况下,如图13的热管理系统所示,第一腔室A和第二腔室B以与图7所示的膨胀水箱100相同地方式通过入水口4a、4b和出水口5a、5b串联至热管理系统水回路,并且高温侧回路的“几”字形管路的最高点n10与第一腔室A的除气口6a(图13中的节点n9)连接,低温侧回路的“几”字形管路的最高点n12与第二腔室B的除气口6b(图13中的节点n11)连接。因此,通过使用这样的膨胀水箱103,也能够起到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以上,参照具体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该具体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该具体例施加恰当的设计变更而得到的设计,只要具备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压力盖,用于车用膨胀水箱,其特征在于,具备:
中空柱状的主体部,在该主体部的底部形成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且在该主体部的顶部形成有第三开口;
阀座部,该阀座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
第一阀瓣,该第一阀瓣设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落座于所述阀座部或从所述阀座部离开,在该第一阀瓣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可连通的第一贯通孔和与所述第二开口可连通的第二贯通孔;
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顶部与所述第一阀瓣之间,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一阀瓣向所述阀座部侧施力;
第二阀瓣,该第二阀瓣相对于所述第一贯通孔位于所述底部侧,并设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开闭所述第一阀瓣上的所述第一贯通孔;
第二施力部件,该第二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阀瓣与所述底部之间,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阀瓣向所述第一阀瓣侧施力;
第三阀瓣,该第三阀瓣相对于所述第二贯通孔位于所述底部侧,并设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开闭所述第一阀瓣上的所述第二贯通孔;
第三施力部件,该第三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阀瓣与所述底部之间,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三阀瓣向所述第一阀瓣侧施力;以及
分隔壁部,该分隔壁部与所述第一阀瓣形成为一体,并且在所述第一阀瓣安装于所述压力盖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阀瓣向所述底部侧延伸,在所述第一阀瓣落座于所述阀座部的情况下,所述分隔壁部与所述底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阀瓣与所述第二阀瓣之间、所述第一阀瓣与所述第三阀瓣之间、所述第一阀瓣与所述阀座部之间及所述分隔壁部与所述底部之间的至少一处设置有密封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一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阀瓣的中央和所述底部的中央,
所述第二贯通孔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是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同心地设置的环状开口和与所述第一开口同心地设置的环状开口,
所述分隔壁部呈中空柱状,在所述第一阀瓣安装于所述压力盖的情况下,该分隔壁部从所述第一阀瓣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部分向所述底部侧延伸,在所述第一阀瓣落座于所述阀座部的情况下,所述分隔壁部和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部分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阀瓣的径向上的两侧,
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底部的径向上的两侧,
所述分隔壁部呈板状,在所述第一阀瓣安装于所述压力盖的情况下,该分隔壁部从所述第一阀瓣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部分向所述底部侧延伸,在所述第一阀瓣落座于所述阀座部的情况下,所述分隔壁部和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部分抵接。
5.一种膨胀水箱,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压力盖;
盖安装部,该盖安装部在所述壳体的顶部开口,并呈从所述壳体的顶部突出的中空柱状;以及
隔板,该隔板从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所述顶部,从而将所述壳体分隔为彼此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在所述隔板一体地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插入到所述盖安装部的内部,
在所述压力盖安装于所述盖安装部的情况下,所述压力盖的底部抵接于所述突出部,从而所述压力盖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腔室内连通,所述压力盖的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腔室内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膨胀水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盖是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盖,
所述隔板包括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部立起的第一隔板和连接所述第一隔板的顶端和所述盖安装部的内侧壁下端的第二隔板,
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且呈向所述第一腔室开口的中空柱状,所述第二隔板的除设置有所述突出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所述第二隔板随着从盖安装部的内侧壁朝向所述第一隔板的顶端而向下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膨胀水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盖是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盖,
所述突出部呈与所述隔板位于同一面上的板状,该突出部的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盖安装部的内侧壁接触,该突出部的两侧的空间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膨胀水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安装部的内侧壁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压力盖的突起。
9.根据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膨胀水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力盖的所述底部与所述突起之间及所述压力盖的所述底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的至少一处设置有密封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5~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膨胀水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盖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盖安装部的内侧壁设置有内螺纹,
所述压力盖螺合安装于所述盖安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膨胀水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向所述第一腔室开口的入水口和出水口以及向所述第二腔室开口的入水口和出水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膨胀水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还设置有向所述第一腔室开口的除气口以及向所述第二腔室开口的除气口。
13.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膨胀水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向所述第一腔室开口的除气口和进出水口以及向所述第二腔室开口的除气口和进出水口。
CN202220229547.9U 2022-01-27 2022-01-27 压力盖和膨胀水箱 Active CN2171245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29547.9U CN217124545U (zh) 2022-01-27 2022-01-27 压力盖和膨胀水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29547.9U CN217124545U (zh) 2022-01-27 2022-01-27 压力盖和膨胀水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24545U true CN217124545U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22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29547.9U Active CN217124545U (zh) 2022-01-27 2022-01-27 压力盖和膨胀水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245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759401A (en) Three fluid heat exchanger for cooling oil and air with fuel
WO2008050221A2 (en) Thermal storage device
CN114750569A (zh) 冷媒流路集成座、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7124545U (zh) 压力盖和膨胀水箱
CN108087530B (zh) 热交换组件
CN103485879A (zh) 一种膨胀水壶总成与冷却循环系统
CN217129634U (zh) 膨胀水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2290139A (zh) 蓄电池
KR101457553B1 (ko) 열교환기
US20240167769A1 (en) Integrated cooling module
KR20130143343A (ko) 응축기
CN108087532B (zh) 热交换组件
US10323889B2 (en) Container for a waste heat utilization circuit
KR20120031634A (ko) 과냉각 응축기
CN114834209A (zh) 冷却液路集成座、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KR20110034172A (ko) 수냉식 콘덴서
CN112983625A (zh) 用于车辆的集成式储液罐
US20240034126A1 (en) Integrated cooling module
CN220053441U (zh) 热管理模块的水侧组件、热管理模块和车辆
CN220764144U (zh) 膨胀水壶及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20053440U (zh) 水壶、水侧组件、热管理模块和车辆
US20240166019A1 (en) Integrated cooling module
CN218764093U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制冷系统
CN215826467U (zh) 用于车辆的膨胀水壶组件及车辆
CN109931728B (zh) 一种集液器以及具有该集液器的换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