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78123U - 一种冷凝器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凝器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78123U
CN217078123U CN202220623927.0U CN202220623927U CN217078123U CN 217078123 U CN217078123 U CN 217078123U CN 202220623927 U CN202220623927 U CN 202220623927U CN 217078123 U CN217078123 U CN 2170781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ation
air
condenser
duc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2392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聪
涂有明
张琦
邓德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2392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781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781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781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冷凝器以及衣物处理设备,冷凝器包括冷凝管,冷凝管形成有新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冷凝管内部形成有冷凝风道,新风口连通冷凝风道和外界,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冷凝风道连通。将新风口设置在冷凝管上,新风口引入的外界气流可以通过冷凝风道送入衣物处理腔内,向冷凝风道内引入外界气流可以增强冷凝器的换热性能,提高冷凝器的换热系数。外界气流风量大且含水量相对较低,能够加快潮湿衣物上的水分蒸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衣物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改善衣物烘干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冷凝器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凝器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衣物处理设备例如干衣设备包括冷凝器、加热器和具有衣物处理腔的筒体组件,其烘干原理是:加热器将气流加热为干热气流,干热气流进入衣物处理腔与潮湿衣物接触换热以形成湿热气流,湿热气流进入冷凝器,冷凝器将湿热气流进行冷凝除湿形成冷凝气流,冷凝气流再经过加热器形成干热气流回流至衣物处理腔内,这样,完成一个内循环。烘干过程中通过多次内循环,不断析出潮湿衣物中的水分,最终将衣物烘干。此种设计,在烘干过程中,烘干衣物用时较长,衣物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易受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期望提供一种能够引入新风的冷凝器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形成有新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冷凝管内部形成有冷凝风道,所述新风口连通所述冷凝风道和外界,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冷凝风道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的上表面形成有所述新风口。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的后表面形成有所述新风口。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的高度低于所述新风口的高度,所述出风口的高度不低于所述新风口的高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形成有导流风道,所述导流风道从所述新风口向所述冷凝风道内延伸,且所述导流风道连通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冷凝风道。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形成有与所述冷凝风道连通的冷却剂入口,所述冷却剂入口的高度低于所述新风口的高度,且所述冷却剂入口的高度高于所述进风口的高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包括出风部和冷凝部,所述冷凝部从所述出风部向下延伸,所述冷凝部形成有所述冷却剂入口和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形成有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所述冷凝部的内部空间和所述出风部的内部空间共同构成所述冷凝风道。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包括设置于所述冷凝风道内的喷淋流道,所述喷淋流道从所述冷却剂入口向所述冷凝风道内延伸,所述喷淋流道形成有喷淋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包括设置于冷凝风道内的冷却剂管,所述冷却剂管位于所述喷淋流道下方且呈曲折结构,所述冷却剂管形成有承接口和与所述承接口连通的排出口,所述承接口朝所述喷淋孔开口,以承接来自所述喷淋孔的冷却剂。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剂入口形成于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喷淋流道沿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向上倾斜;
所述冷却剂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均沿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管段向上倾斜,所述第三管段向下倾斜,各所述第一管段和各所述第三管段沿所述冷凝管的高度方向相间布置,各所述第二管段连通相邻的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最高层为所述第一管段且形成有所述承接口,最低层为所述第三管段且形成有所述排出口。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包括多个翅片,所述冷却剂入口形成于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喷淋流道沿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翅片沿所述冷凝管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翅片间隔布置于所述冷凝风道内。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翅片中的部分为第一翅片,多个所述翅片中的另部分为第二翅片,所述第一翅片向下倾斜,所述第二翅片向上倾斜,各所述第一翅片和各所述第二翅片沿所述冷凝管的高度方向相间布置以形成导流结构,各所述导流结构沿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
筒体组件,形成有衣物处理腔;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衣物处理腔连通;
加热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衣物处理腔;
加热器,设置于所述加热风道内;
排气风道,连通所述衣物处理腔和外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将新风口设置在冷凝管上,新风口引入的外界气流可以通过冷凝风道送入衣物处理腔内,这样,一方面,利用冷凝风道输送外界气流,可以节约用于新风的气流通道,减少管件,节约衣物处理设备内的安装空间。另一方面,向冷凝风道内引入外界气流可以增强冷凝器的换热性能,提高冷凝器的换热系数。又一方面,外界气流风量大且含水量相对较低,能够加快潮湿衣物上的水分蒸发,加快换热换质效率,减少烘干时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衣物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改善衣物烘干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种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种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三种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其中,虚线箭头示意性地展示出了冷却剂的流动方向;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四种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其中,虚线箭头示意性地展示出了冷却剂的流动方向。
附图标记说明
冷凝管1;新风口1a;进风口1b;出风口1c;冷凝风道1d;导流风道1e;冷却剂入口1f;出风部11;冷凝部12;
喷淋流道2;喷淋孔2a;
冷却剂管3;承接口3a;排出口3b;第一管段31;第二管段32;第三管段33;
翅片4;导流结构40;第一翅片41;第二翅片42。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下”、“前”、“后”、“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方位或位置关系为例如图1和图2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相关技术中的衣物处理设备只有内循环烘干衣物,即只有衣物处理设备内部气流在加热器、冷凝器和衣物处理腔之间循环流动。在烘干开始阶段,潮湿衣物含水量较高,导致循环气流中含有的水汽较多,湿热气流流经冷凝器时,仍会有较多的水汽无法及时冷凝析出,导致冷凝后的冷凝气流湿度较大,湿度较大的冷凝气流经过加热后呈湿热状态,这就导致潮湿衣物上的水分蒸发较慢,干衣速度较慢,烘干衣物时间较长,衣物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易损伤衣物,而且潮湿衣物可能带有异味,而内循环难以及时排出带有异味的气体。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器,冷凝器包括冷凝管1,冷凝管1形成有新风口1a、进风口1b和出风口1c,冷凝管1内部形成有冷凝风道1d,新风口1a连通冷凝风道1d和外界,进风口1b和出风口1c均与冷凝风道1d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将新风口1a设置在冷凝管1上,新风口1a引入的外界气流可以通过冷凝风道1d送入衣物处理腔内,这样,一方面,利用冷凝风道1d输送外界气流,可以节约用于新风的气流通道,减少管件,节约衣物处理设备内的安装空间。另一方面,向冷凝风道1d内引入外界气流可以增强冷凝器的换热性能,提高冷凝器的换热系数。又一方面,外界气流风量大且含水量相对较低,能够加快潮湿衣物上的水分蒸发,加快换热换质效率,减少烘干时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衣物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改善衣物烘干效果。
冷凝器用于衣物处理设备,衣物处理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干衣设备或洗干一体设备等等。也就是说,衣物处理设备不仅可以具有干衣功能,还可以具有洗涤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筒体组件、本申请任一项实施例中的冷凝器、加热风道、加热器和排气风道,筒体组件形成有衣物处理腔。具体地,衣物处理腔用于放置衣物,例如衣物可以放置于衣物处理腔内进行烘干处理。
进风口1b与衣物处理腔连通,加热风道连通出风口1c和衣物处理腔,加热器设置于加热风道内。加热器用于加热流经加热风道的气流。这里,衣物处理腔、冷凝风道1d和加热风道共同构成烘干循环风道,衣物处理腔内的湿热气流先流经冷凝风道1d冷凝除湿形成冷凝气流,冷凝气流再流经加热风道内的加热器形成干热气流,干热气流回流至衣物处理腔内与潮湿衣物接触形成湿热气流,如此,循环气流在烘干循环风道内循环流动以烘干衣物。
排气风道连通衣物处理腔和外界。外界气流可以通过新风口1a进入冷凝风道1d内,再通过加热风道进入衣物处理腔中,衣物处理腔中多余的风量可以通过排气风道排出至衣物处理设备外部。也就是说,新风口1a和排气风道提供外循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设备,衣物处理腔、冷凝风道1d和加热风道共同构成的烘干循环风道实现内循环,通过新风口1a和排气风道增加外循环,这样,衣物处理设备可以通过内循环和外循环烘干衣物。外循环可以排出湿度相对较大且可能带有异味的湿热气流,以提高烘干效率,改善烘干效果。内循环可以减少热量损失,达到节能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新风口1a处设置能够打开或关闭新风口1a的风门。这样,在需要使用外循环即引入新风时,打开风门,以便外界气流通过新风口1a进入冷凝风道1d内。在不需要使用外循环时,关闭风门。
可以通过风门的启闭实现不同的干衣方式。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可以在运行内循环时,打开风门,以便同步运行外循环。这样,既有循环气流,又能实时引入新风,避免衣物处理腔内的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一实施例中,在烘干开始阶段,打开风门以运行外循环;稳定烘干阶段,关闭风门以停止外循环,运行内循环。这样,在烘干开始阶段,可以通过排气风道排出湿度大、温度高的湿热气流,降低气流的总含水量并减少异味。在稳定烘干阶段,潮湿衣物的含水量逐渐减少,异味也基本排尽,这时运行内循环能够减少热量损失、降低能耗。
一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设备包括设置于加热风道内的风轮。风轮用于驱动气流流动。一方面,风轮转动在加热风道内形成负压,以驱动衣物处理腔内的气流和/或外界气流进入冷凝风道1d内。这样,通过一个风轮可以驱动内循环气流和外循环气流,简化结构,节约器件。另一方面,将风轮设置于加热风道内,避免风轮占据冷凝风道1d的空间,冷凝管1的尺寸可以较小,冷凝风道1d内的流场更加稳定以便外界气流和冷凝气流流通。
一些实施例中,筒体组件可以包括可转动的内筒,衣物处理腔形成于内筒内。如此,可以通过内筒转动以带动衣物运动,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工作效率。例如,可以通过内筒的转动,实现衣物的清洁、漂洗、脱水和烘干等等。
一些实施例中,筒体组件还可以包括套设于内筒外的外桶,外桶可以保持固定。在洗涤或烘干过程中,内筒可以转动,以提高洗涤或烘干效率。而外桶保持固定不动,这样便于在外桶上设置例如加热风道、冷凝器等结构,降低装配难度。
一些实施例中,内筒的周向面可以形成流通口,外桶形成有出气口,冷凝器设置在外桶外,进风口1b与出气口连通。这样,内筒用于盛放衣物,外桶用于盛装水液等。衣物处理腔内的湿热气流可以通过外桶的出气口进入进风口1b内。
一些实施例中,筒体组件的轴线可以沿水平方向。换句话说,衣物处理设备可以为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示例性的,外桶和内筒的轴线均沿水平方向,内筒和外桶均朝前侧开口,这样,用户可以通过内筒和外桶的前侧开口将衣物投入或取出衣物处理腔。
需要说明的是,前是指朝向用户的方向,后是指与前相反的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进风口1b形成于冷凝管1的前表面。例如,出气口可以形成于外桶的后表面,冷凝器可以设置于外桶的后表面的上部位,进风口1b对接连通出气口,加热风道位于外桶的上表面,加热风道的下游端口与外桶的前部位连通,加热风道的上游端口与出风口1c连通。与衣物换热后的湿热气流从后方的上侧进入冷凝风道1d内,干热气流从前方进入衣物处理腔。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上是指朝向天花板的方向,下是与上相反的方向,高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冷凝管1的上表面形成有新风口1a。这样,新风口1a可以外接管路从衣物处理设备的上方空间引入外界气流,衣物处理设备的上方空间通常较为开阔,便于气体流动。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冷凝管1的后表面形成有新风口1a。这样,新风口1a可以外接管路从衣物处理设备的后方空间引入外界气流,由于后方通常远离用户,且朝向墙壁,能够有效避免用户或其他物件干涉气体流动。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进风口1b的高度低于新风口1a的高度,出风口1c的高度不低于新风口1a的高度。例如,出风口1c的高度可以高于新风口1a的高度。又例如,出风口1c的高度可以大致平行于新风口1a的高度。如此设计,湿热气流通过进风口1b进入冷凝风道1d内冷凝除湿,气流在冷凝风道1d内大致沿由下至上的方向流动。由于新风口1a的高度不高于出风口1c,这样,外界气流的风阻较小,便于气流流动。例如单独引入外界气流时,外界气流可以快速进入加热风道内。又例如同步引入外界气流和内循环气流时,冷凝气流能够与外界气流混合再进入加热风道。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出风口1c形成于冷凝管1的上表面。如此,便于加热风道与出风口1c的周围部位对接连通。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冷凝管1形成有导流风道1e,导流风道1e从新风口1a向冷凝风道1d内延伸,且导流风道1e连通新风口1a和冷凝风道1d。导流风道1e能够更平稳地将外界气流引导进入冷凝风道1d内,减少气流扰动。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冷凝管1形成有与冷凝风道1d连通的冷却剂入口1f,冷却剂入口1f的高度低于新风口1a的高度,且冷却剂入口1f的高度高于进风口1b的高度。冷却剂入口1f用于向冷凝风道1d内注入冷却剂。由于冷却剂入口1f的高度高于进风口1b,这样冷却剂从上向下运动,而来自进风口1b的湿热气流由下向上运动,冷却剂和湿热气流相对运动,接触时长较长,换热效果好。新风口1a的高度高于冷却剂入口1f的高度,这样,一方面,尽量避免外界气流干扰冷却剂和湿热气流流动,另一方面,便于外界气流和冷凝气流混合。
冷却剂的类型不限,示例性的,冷却剂包括但不限于水液。用作冷却剂的水液与湿热气流具有温度差,例如,冷却剂可以为低温水液,湿热气流包括热空气和气态水,如此,低温水液吸收湿热气流内的热量,低温水液的温度升高但是并不足以汽化,湿热气流中的气态水在降温后冷凝为冷凝水,湿热气流降温除湿成为干冷气流。
一实施例中,湿热气流中的气态水在降温后冷凝成的冷凝水可以随同冷却剂一起通过进风口1b和出气口排出至外桶内,再通过外桶上的排水口排出至衣物处理设备外。这样,可以无需为冷却剂和冷凝水单独设置排水管路,节约管道,简化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冷凝气流是相对湿热气流而言,冷凝气流的温度比湿热气流的温度低。本申请实施例中,低温水液的温度可以是室温以及室温以下的温度。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冷凝管1包括出风部11和冷凝部12,冷凝部12从出风部11向下延伸,冷凝部12形成有冷却剂入口1f和进风口1b,出风部11形成有新风口1a和出风口1c,冷凝部12的内部空间和出风部11的内部空间共同构成冷凝风道1d。这样,冷却剂和湿热气流可以在冷凝部12的内部空间冷凝除湿以形成冷凝气流。冷凝气流和外界气流可以在出风部11的内部空间混合。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冷凝部12位于出风部11沿冷凝管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进风口1b形成于冷凝部12的前表面。出风部11可以设置于外桶的上表面,而冷凝部12的部分位于外桶的后表面。这样,冷凝管1大致呈L形,出风部11支撑于外桶上,以便更加稳固地装配冷凝管1。湿热气流能够从外桶的后表面上的出气口进入进风口1b内。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冷凝器包括设置于冷凝风道1d内的喷淋流道2,喷淋流道2从冷却剂入口1f向冷凝风道1d内延伸,喷淋流道2形成有喷淋孔2a。喷淋流道2内的冷却剂通过喷淋孔2a喷淋至冷凝风道1d,冷却剂流速更快,流量更大,且更为分散。
喷淋孔2a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喷淋孔2a的数量较多,以便更大范围喷淋冷却剂,使得冷却剂与湿热气流更大面积地充分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是指数量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冷凝器包括设置于冷凝风道1d内的冷却剂管3,冷却剂管3位于喷淋流道2下方且呈曲折结构,冷却剂管3形成有承接口3a和与承接口3a连通的排出口3b,承接口3a朝喷淋孔2a开口,以承接来自喷淋孔2a的冷却剂。来自喷淋孔2a的冷却剂通过承接口3a进入冷却剂管3内,沿冷却剂管3内的空间蜿蜒流动,再从排出口3b排出至冷凝风道1d内。冷却剂管3呈曲折结构,以便在冷凝风道1d有限的空间内,增加冷却剂管3的外表面积,从而增加冷却剂和湿热气流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冷却剂管3能够增强冷凝器的换热性能,提高冷凝器的换热系数,缩短烘干时长,改善烘干效果。
冷却剂管3的具体形状不限,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冷却剂入口1f形成于冷凝管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喷淋流道2沿冷凝管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向上倾斜。具体地,喷淋流道2远离冷却剂入口1f的部位高于喷淋流道2靠近冷却剂入口1f的部位。
冷却剂管3包括第一管段31、第二管段32和第三管段33,第一管段31和第三管段33均沿冷凝管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管段31向上倾斜,第三管段33向下倾斜,各第一管段31和各第三管段33沿冷凝管1的高度方向相间布置,各第二管段32连通相邻的第一管段31和第三管段33,最高层为第一管段31且形成有承接口3a,最低层为第三管段33且形成有排出口3b。
具体地,通过顺次连接的第一管段31、第二管段32和第三管段33,共同构成连续的冷却剂管3。冷却剂能够沿着第一管段31、第二管段32和第三管段33向下流动。最高层的第一管段31形成有承接口3a且位于喷淋流道2的下方,第一管段31和喷淋流道2均向上倾斜,以便尽量承接来自喷淋孔2a的冷却剂。最低层为第三管段33且形成有排出口3b,这样,排出口3b的位置较低,以便尽量排尽冷却剂,避免冷却剂残留。
各第一管段31和各第三管段33沿冷凝管1的高度方向相间布置,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管段31的数量和第三管段33的数量均为一个,第一管段31位于喷淋流道2的下方,第三管段33间隔布置于第一管段31的下方,第二管段32连通第一管段31和第三管段33。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管段31的数量和第三管段33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管段31沿冷凝管1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各个相邻的两个第一管段31之间均设置一个第三管段33,最低层为第三管段33,各个第二管段32连通相邻的第一管段31和第三管段33。
需要说明的是,冷凝管1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相互垂直,共同构成三维垂直坐标系。
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第一管段31和第三管段33均为直线形结构,第二管段32为弯曲形结构,以便连通第一管段31和第三管段33。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8,冷凝器包括多个翅片4,冷却剂入口1f形成于冷凝管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喷淋流道2沿冷凝管1的长度方向延伸,翅片4沿冷凝管1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翅片4间隔布置于冷凝风道1d内。一方面,冷却剂能够在翅片4的表面漫延,以增大冷却剂与湿热气流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翅片4能够延长冷却剂的流动路径,增加冷却剂在喷淋流道2内的时长。翅片4的延伸方向和喷淋流道2的延伸方向相交,以便翅片4能够尽量接触来自喷淋孔2a的冷却剂。翅片4能够增强冷凝器的换热性能,提高冷凝器的换热系数,缩短烘干时长,改善烘干效果。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8,多个翅片4中的部分为第一翅片41,多个翅片4中的另部分为第二翅片42,第一翅片41向下倾斜,第二翅片42向上倾斜,各第一翅片41和各第二翅片42沿冷凝管1的高度方向相间布置以形成导流结构40,各导流结构40沿冷凝管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翅片41的上表面和第二翅片42的上表面均为迎流面,第一翅片41和第二翅片42的倾斜方向相反能够进一步延长冷却剂的停留时长,各第一翅片41和各第二翅片42沿冷凝管1的高度方向相间布置以形成导流结构40,来自喷淋孔2a的冷却剂洒落至各导流结构40上,再沿导流结构40蜿蜒向下流动。
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翅片41的数量和第二翅片42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翅片41沿冷凝管1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各个相邻的两个第一翅片41之间均设置一个第二翅片42,这样,各第一翅片41和各第二翅片42沿冷凝管1的高度方向相间布置以形成导流结构40。
示例性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8,导流结构4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导流结构40可以和喷淋孔2a一一对应设置。这样,每个喷淋孔2a的冷却剂基本能洒落至对应的导流结构40上,沿导流结构40蜿蜒向下流动,减缓冷却剂的流速,延长冷却剂的流动时长,从而使得冷却剂和湿热气流充分接触换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形成有新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冷凝管内部形成有冷凝风道,所述新风口连通所述冷凝风道和外界,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冷凝风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的上表面形成有所述新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的后表面形成有所述新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的高度低于所述新风口的高度,所述出风口的高度不低于所述新风口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形成有导流风道,所述导流风道从所述新风口向所述冷凝风道内延伸,且所述导流风道连通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冷凝风道。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形成有与所述冷凝风道连通的冷却剂入口,所述冷却剂入口的高度低于所述新风口的高度,且所述冷却剂入口的高度高于所述进风口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包括出风部和冷凝部,所述冷凝部从所述出风部向下延伸,所述冷凝部形成有所述冷却剂入口和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形成有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所述冷凝部的内部空间和所述出风部的内部空间共同构成所述冷凝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设置于所述冷凝风道内的喷淋流道,所述喷淋流道从所述冷却剂入口向所述冷凝风道内延伸,所述喷淋流道形成有喷淋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设置于冷凝风道内的冷却剂管,所述冷却剂管位于所述喷淋流道下方且呈曲折结构,所述冷却剂管形成有承接口和与所述承接口连通的排出口,所述承接口朝所述喷淋孔开口,以承接来自所述喷淋孔的冷却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剂入口形成于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喷淋流道沿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向上倾斜;
所述冷却剂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均沿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管段向上倾斜,所述第三管段向下倾斜,各所述第一管段和各所述第三管段沿所述冷凝管的高度方向相间布置,各所述第二管段连通相邻的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最高层为所述第一管段且形成有所述承接口,最低层为所述第三管段且形成有所述排出口。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多个翅片,所述冷却剂入口形成于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喷淋流道沿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翅片沿所述冷凝管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翅片间隔布置于所述冷凝风道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翅片中的部分为第一翅片,多个所述翅片中的另部分为第二翅片,所述第一翅片向下倾斜,所述第二翅片向上倾斜,各所述第一翅片和各所述第二翅片沿所述冷凝管的高度方向相间布置以形成导流结构,各所述导流结构沿所述冷凝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13.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组件,形成有衣物处理腔;
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衣物处理腔连通;
加热风道,连通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衣物处理腔;
加热器,设置于所述加热风道内;
排气风道,连通所述衣物处理腔和外界。
CN202220623927.0U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冷凝器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Active CN2170781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23927.0U CN217078123U (zh)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冷凝器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23927.0U CN217078123U (zh)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冷凝器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78123U true CN217078123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50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23927.0U Active CN217078123U (zh)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冷凝器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781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95763B1 (ko) 제습 겸용 의류 건조기
CN1952251A (zh) 烘干机
KR20080098860A (ko) 건조기
JP3574423B2 (ja) パルセーター方式の乾燥洗濯機
CN101173440A (zh) 一种采用热泵作为热源的洗衣干燥机干燥方法
KR101694158B1 (ko) 세탁물 처리장치
JP2014030472A (ja) 衣類乾燥機
KR100600730B1 (ko) 배기식 건조기/세탁건조기
CN213772594U (zh) 烘干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衣物处理设备
CN217078123U (zh) 一种冷凝器以及衣物处理设备
KR100379437B1 (ko) 건조 세탁기
CN217127824U (zh) 一种冷凝器组件以及洗干一体机
CN215668637U (zh) 干衣机
CN107899259B (zh) 一种可用于溶液浓缩的热泵干燥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14775215A (zh)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CN205501684U (zh) 衣物处理装置
WO2016015377A1 (zh) 一种滚筒干衣机及干衣方法
CN113047016A (zh) 一种热泵干衣机、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WO2019196473A1 (zh) 清洗装置及具有其的洗衣机
CN220813111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114687176B (zh) 外筒组件、干衣设备
CN114016267B (zh) 换热结构、热泵系统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12030497A (zh) 一种热泵干衣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7479803U (zh) 一种除湿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6404848U (zh) 干衣机及其预冷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