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58036U - 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 Google Patents

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58036U
CN217058036U CN202220482942.8U CN202220482942U CN217058036U CN 217058036 U CN217058036 U CN 217058036U CN 202220482942 U CN202220482942 U CN 202220482942U CN 217058036 U CN217058036 U CN 2170580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liquid
gas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
refrigeran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829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峰
吴宵军
王伟
潘茂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gwang Shangha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gwang Shangha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gwang Shanghai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ngwang Shangha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829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580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580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580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回热器包括壳体、换热管、气体制冷剂入口管和气体制冷剂出口管。壳体包括气液分离腔以及与气液分离腔联通的气体制冷剂入口、气体制冷剂出口、液体制冷剂入口、液体制冷剂出口。气体制冷剂出口位于气液分离腔的底部。换热管设于气液分离腔内,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进口端设于液体制冷剂入口,并穿过液体制冷剂入口延伸至气液分离腔内,出口端设于液体制冷剂出口,并穿过液体制冷剂出口从气液分离腔的内部延伸至外部。气体制冷剂入口管设于气体制冷剂入口。气体制冷剂出口管设于气体制冷剂出口,并从气体制冷剂出口延伸至气液分离腔内。如此可实现气液分离功能,降低回气带液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背景技术
制冷机组中,液态制冷剂随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吸入气缸内,易造成压缩机的液击事故。压缩机的液击将导致吸气阀片断裂、连杆断裂等危害发生,是压缩机的致命杀手。因此,需在制冷机组中配备装置,减少或避免液体进入压缩机,防止液击的发生。
目前制冷领域中,通过配置回热器降低压缩机液击的风险。中温液体制冷剂在送进蒸发器前先流入回热器,蒸发器出来的低温气体制冷剂进入回热器与回热器中的中温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压缩机回气中夹带的液滴汽化,防止压缩机产生液击。相关的回热器,可通过热交换增大压缩机的回气过热度,仍不能杜绝回气带液的现象出现,在融霜时容易造成压缩机的液击事故,危害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实现气液分离器的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回热器,包括:壳体,包括气液分离腔以及与所述气液分离腔联通的气体制冷剂入口、气体制冷剂出口、液体制冷剂入口、液体制冷剂出口;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腔底部;
换热管,设于所述气液分离腔内,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其中所述进口端设于所述液体制冷剂入口,并穿过所述液体制冷剂入口延伸至所述气液分离腔内;所述出口端设于所述液体制冷剂出口,并穿过所述液体制冷剂出口从所述气液分离腔的内部延伸至外部;及
气体制冷剂入口管和气体制冷剂出口管;其中所述气体制冷剂入口管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入口;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并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延伸至所述气液分离腔内。
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回热器在回热功能的基础上增设气液分离功能,降低回气带液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设为筒状结构;所述换热管分布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沿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延伸,并在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与所述换热管错开设置。如此设置,能够更加有效利用所述气液分离腔的内部空间,使整个布局更加紧凑。
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在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上,从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距离。如此设置,使得气体制冷剂有足够的空间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中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的顶部设有斜口。如此设置,有利于气体制冷剂的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所述进口端,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所述出口端;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沿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换热管在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螺旋缠绕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周侧延伸。如此设置,使得所述换热管的换热面积增大,获得更优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制冷剂入口、所述液体制冷剂出口设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的同一侧。如此设置,外接管路均能接在同一侧,使得管路布置更集中。
进一步地,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口端沿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如此设置,便于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为翅片管。如此设置,翅片管能够增大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回热器还包括进液管、膨胀阀和出液管;所述膨胀阀通过所述进液管和所述进口端连接,所述膨胀阀通过所述出液管和所述壳体连接。如此设置,能够为所述气液分离腔内的气体制冷剂降温,防止回气温度过高损坏压缩机的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形成有喷液口,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膨胀阀,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喷液口;所述喷液口在所述壳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更靠近所述气体制冷剂入口装置。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喷液口喷出的液体,在所述气液分离腔内进行回热和气液分离,降低喷液对所述回热器的影响。
进一步地,所述回热器还包括回油孔,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的侧壁,且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腔内。如此设置,回油孔用于向压缩机中回油,避免压缩机由于润滑不足产生故障。
进一步地,所述回热器还包括回油弯管和连接弯管,所述回油弯管通过所述连接弯管和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连接,且所述回油弯管与所述连接弯管具有高度差。如此设置,回油弯管降低回油速度,防止压缩机油击事故的产生。
进一步地,所述回油孔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的底部,且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具有距离。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回油孔更多地吸入润滑油,改善回油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回热器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于所述回油孔。如此设置,过滤网用于过滤润滑油中的杂质,保护压缩机。
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制冷机组,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回热器。如此设置,避免所述制冷机组运行时回气带液,确保平稳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机组包括冷藏车制冷机组。如此设置,回热器体积小巧,结构紧凑,适用于冷藏车制冷机组,方便移动运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回热器,气体制冷剂出口管从气体制冷剂出口延伸至气液分离腔内,气体制冷剂中夹杂的液滴受到重力沉降的作用,汇集于气液分离腔的底部,气体制冷剂沿气液分离腔的上部从气体制冷剂出口管排出,可实现气液分离功能,降低回气带液的可能性,安全性更高,确保制冷机组平稳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回热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所示的回热器的仰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回热器的主视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3所示的回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的制冷机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本申请提供一种回热器,包括:壳体、换热管及气体制冷剂入口管和气体制冷剂出口管。壳体包括气液分离腔以及与气液分离腔联通的气体制冷剂入口、气体制冷剂出口、液体制冷剂入口、液体制冷剂出口。气体制冷剂出口位于气液分离腔的底部。换热管设于气液分离腔内,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其中进口端设于液体制冷剂入口,并穿过液体制冷剂入口延伸至气液分离腔内,出口端设于液体制冷剂出口,并穿过液体制冷剂出口从气液分离腔的内部延伸至外部。气体制冷剂入口管设于气体制冷剂入口。气体制冷剂出口管设于气体制冷剂出口,并从气体制冷剂出口延伸至气液分离腔内。如此设置,可实现气液分离功能,降低回气带液的可能性,安全性更高,确保制冷机组平稳运行。
本申请提供一种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回热器100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所示的回热器100的仰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回热器100的主视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3所示的回热器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回热器100包括壳体101、换热管102、气体制冷剂入口管103和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壳体101内提供收容腔,用于收纳换热管102。换热管102用于进行换热。气体制冷剂入口管103用于向收容腔内输入气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用于排放收容腔内的气体制冷剂。
具体的,壳体101包括气液分离腔150。上述收容腔可以作为气液分离腔150,气液分离腔150内流通低温气体制冷剂,并能够贮存气体制冷剂中夹杂的液滴。气液分离腔150的有效容积可以通过制冷机组中的最大制冷剂充注量Mmax和公式(Mmax÷1.18)*0.8计算得出(1.18为制冷剂在0℃饱和液态情况下的比重;0.8为安全系数)。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壳体101设为筒状结构,采用无缝钢管生产制造而成。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1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1包括与气液分离腔150相连通的气体制冷剂入口113、气体制冷剂出口114、液体制冷剂入口115、液体制冷剂出口116。气体制冷剂入口113用于向气液分离腔150内输入气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出口114用于排出气液分离腔150内的气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入口115和液体制冷剂出口116用于设置换热管102,使换热管102从壳体101的内部穿出至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102设于气液分离腔150内。根据制冷机组的换热需求选择运行参数,通过传热计算算出总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根据传热面积的大小计算换热管102的尺寸。换热管102包括进口端105和出口端106。换热管102内部形成储液腔151,储液腔151内流通中温液体制冷剂。进口端105和出口端106均与储液腔151连通,进口端105用于向储液腔151内输入液体制冷剂,出口端106用于将储液腔151内的液体制冷剂排出。进口端105设于液体制冷剂入口115,并穿过液体制冷剂入口115延伸至气液分离腔150内。出口端106设于液体制冷剂出口116,并穿过液体制冷剂出口116从气液分离腔150的内部延伸至外部。制冷机组管路中的中温液体制冷剂通过换热管102的进口端105流入储液腔151内,低温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制冷剂入口113流入气液分离腔150内,低温气体制冷剂与换热管102进行热交换,吸收热量,再从气体制冷剂出口114排出。中温液体制冷剂放出热量后从出口端106流出。经过上述回热过程,气体制冷剂中夹杂的液滴吸热气化,使压缩机的回气更干燥,防止压缩机产生液击事故。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制冷剂入口管103设于气体制冷剂入口113,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设于气体制冷剂出口114,并从气体制冷剂出口114延伸至气液分离腔150内。当气体制冷剂在气液分离腔150中流动时,由于气体制冷剂中夹杂着的液滴的密度大于气体的密度,液滴受到重力沉降的作用,沉降汇集于气液分离腔150的底部。气体制冷剂沿气液分离腔150的上部,从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排出,从而实现了气液分离,避免回气带液现象的产生。回热器100集成上述回热和气液分离功能于一体,结构紧凑,节约安装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在壳体101的径向方向上,从壳体101的底部延伸至壳体101的顶部。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101的径向方向通过A1表示。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从气液分离腔150的底部延伸至顶部,以分离气液分离腔150内的气体和液体,使积聚在气液分离腔150底部的制冷剂液滴无法从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中流出,继续和换热管102进行换热,增强换热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与壳体101的顶部具有距离。如此设置,使得气体制冷剂有足够的空间从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中排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从壳体101的底部延伸出一段距离,未及壳体101的顶部,为气液分离腔150内的其他部件排布留出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的顶部设有斜口,有利于气体制冷剂的排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的顶部为平口,在本申请中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制冷剂入口管103设于气体制冷剂入口113,气体制冷剂入口113位于气液分离腔150的底部,避免气体制冷剂入口管103连接气体制冷剂入口113时和回热器100外接的其他管路产生干涉。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实际应用中的管路排布情况,气体制冷剂入口113可设于气液分离腔150的其他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制冷剂出口114位于气液分离腔150的底部,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设于气体制冷剂出口114。如此设置,使得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可以从气液分离腔150的底部延伸向上,产生气液分离的效果,同时便于回油孔121的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热器100还包括回油孔121。如图3和图4所示,回油孔121设于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的侧壁,且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腔150内,回油孔121设于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的底部。经过气液分离后,气液分离腔150底部积留有液体冷媒剂,液体冷媒剂中溶有润滑油。回油孔121通过虹吸效应,将润滑油吸入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内,压缩机回气时,将润滑油与气体制冷剂一起吸入机内,实现回油,避免压缩机由于润滑不足产生故障。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油孔121在高度方向上与壳体101的内表面具有距离。液体制冷剂中溶有的润滑油,密度低于制冷剂,容易浮于制冷剂表面形成富油层。回油孔121位于富油层的高度,能够更多地吸入润滑油,减少液体制冷剂的吸入,改善回油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回热器100还包括过滤网122,过滤网122设于回油孔121。过滤网122能够过滤润滑油中的杂质,起到保护压缩机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滤网122通过焊接的方式焊于回油孔12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热器100还包括回油弯管123和连接弯管124。如图2和图3所示,回油弯管123通过连接弯管124和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连接。气体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混合物从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中排出,经由连接弯管124流入回油弯管123中,回油弯管123和压缩机连接,将回气送入压缩机。在一些实施例中,回油弯管123与连接弯管124具有高度差。回气过程中,由于上述高度差的存在,润滑油在经过回油弯管123时,需要进行爬坡,流速下降。因此润滑油能够缓慢返回压缩机,防止流速太快、回油量过大引起压缩机的油击事故。同时,气体制冷剂中夹杂的液滴在爬坡过程中由于密度过大,不能克服重力跃过高度差进入压缩机,因此,回油弯管123也起到了气液分离的作用。
如图1至图3所示,回热器100还包括进液管131、膨胀阀132和出液管133。膨胀阀132通过进液管131和进口端105连接,膨胀阀132通过出液管133和壳体10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1还形成有喷液口134,出液管133的一端连接于膨胀阀132,出液管133的另一端连接于喷液口134。该喷液口134形成于出液管133和壳体101连接处。弯管135和换热管102的出口端106相连,弯管135用于传输经回热器100冷却降温后的低温液体制冷剂。进液管131从弯管135中分流一部分液体制冷剂至膨胀阀132,液体制冷剂由膨胀阀132节流成为低温制冷剂湿蒸汽,通过出液管133,在喷液口134处喷入气液分离腔150内,为气液分离腔150内的气体制冷剂降温,防止气体制冷剂的温度过高损坏压缩机的电机,保证制冷机组安全运行。
在回热器100中对气体制冷剂进行降温,与直接在压缩机中设置冷却装备对回气进行降温相比,直接利用被回热器100冷却降温后的液体制冷剂,节约能量。并且能够增大制冷机组的过冷度,提高单位质量制冷剂的制冷能力,流量的衰减与单位质量制冷剂的制冷量得到平衡,抑制制冷量衰减现象。将喷液冷却管路和回热器100集成在一起,优化了制冷机组的结构设计,使管路布置更加简洁。
在一些实施例中,喷液口134在壳体101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气体制冷剂出口114更靠近气体制冷剂入口113装置。壳体101的延伸方向可以是壳体101的轴向方向,壳体101的轴向方向可以用A2表示。将喷液口134靠近于气体制冷剂入口113设置,使得低温制冷剂湿蒸汽在进入气液分离腔150内冷却气体制冷剂后,能继续沿着壳体101的轴向方向,向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与换热管102进行热交换,制冷剂湿蒸汽充分气化后排出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
同时,回热器100具有的气液分离功能也能作用于制冷剂湿蒸汽,由此,极大地减小了喷液冷却功能对回热器100的回热和气液分离效果的影响。在其他实施例中,喷液口134可以根据制冷机组管路排布需求设在壳体101上的其他位置,并不限于上述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膨胀阀132可选用电子膨胀阀,能够更优地调节控制供液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膨胀阀132可采用增量式PID控制方法,实现对排气温度的精确控制,在高温环境下,将排气温度精确控制在120℃,更加有效地保护压缩机。
在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换热管102分布于壳体101的轴向方向,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沿壳体101的径向方向延伸,并在壳体101的轴向方向上与换热管102错开设置。如此设置,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在沿壳体101的径向方向A1上没有其他部件干扰,能够从气液分离腔150的底部顺利向上延伸,同理,换热管在沿壳体101的轴向方向上A2也能顺利排布。有效利用气液分离腔150的内部空间,使整个布局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10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换热管141和第二换热管142。第一换热管141包括进口端105,第二换热管142包括出口端106。第一换热管141和第二换热管142的内部流通液体制冷剂,起到换热的作用。结合图3和图4所示,第一换热管141沿壳体101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换热管142在壳体101的轴向方向上、螺旋缠绕于第一换热管141的周侧延伸。
第二换热管142的上述弯曲结构设计使得换热面积增大,气液分离腔150内的气体制冷剂能够与换热管102得到更充分的接触,从而获得更优的换热效果。并且,此种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储液空间,液体制冷剂在第一换热管141和第二换热管142的内部能够停留更长时间,便于管路中制冷剂流量的调节。采用上述结构设计,换热管102更易塑形得到,在安装进壳体101时,不易产生干涉,利于实际生产和安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41和第二换热管142可设置成相互螺旋缠绕。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102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制冷剂入口115、液体制冷剂出口116设于壳体101的同一侧。该同一侧指的是在壳体101的轴向方向A2上的同一侧。如此设置,外接管路均能接在同一侧,使得管路布置更集中。并且换热管102在安装进壳体101中时,进口端105和出口端106容易套装,从壳体101内部延伸至外部。在其他实施例中,液体制冷剂入口115、液体制冷剂出口116可以根据制冷机组的管路排布需求设于壳体101的其他位置,并不限于图4所示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进口端105和出口端106沿壳体101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如此设置,便于将换热管102安装进壳体101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进口端105和出口端106的延伸设置方向并不限于上述方向,根据外接管路的实际需求调整。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41和第二换热管142为翅片管。翅片管相比于普通的管路,能够增大换热管102的外表面积,使气液分离腔150中的气体制冷剂与换热管102的接触更充分,从而达到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目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41和第二换热管142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强化换热管。
图5所示为本申请的制冷机组200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制冷机组200包括上述回热器100。如图5所示,制冷机组200还包括压缩机210、冷凝器220、节流阀230和蒸发器240。制冷机组200的管路设置包括主制冷回路250和回热管路260,其中,主制冷回路250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压缩机210、冷凝器220、节流阀230和蒸发器240,回热管路260包括回热器100和相关管路。
回热器100的气体制冷剂入口管103通过管路和蒸发器240的出气口242连接,回热器100的气体制冷剂出口管104通过管路和压缩机210的进气口211连接,回热器100的换热管102的进口端105通过管路和冷凝器220的出液口222连接,回热器100的换热管102的出口端106通过管路、节流阀230与蒸发器240的进液口241连接。
冷凝器220中流出的液体制冷剂进入回热器100的换热管102中,蒸发器240流出的气体制冷剂进入回热器100的气液分离腔150中,两者之间进行换热,产生如下效果:气体制冷剂经过回热,过热度增大,同时,由于重力沉降获得了气液分离的效果,从而确保压缩机的回气干燥度;液体制冷剂放热后,过冷度增大,能够改善制冷机组200的制冷效果。换热后,回热器100中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回气吸入,液体制冷剂进入蒸发器240。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机组200包括冷藏车制冷机组。冷藏车制冷机组的体积小。上述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回热器100结构小巧紧凑,更适用于冷藏车制冷机组,便于移动运输。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回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气液分离腔以及与所述气液分离腔联通的气体制冷剂入口、气体制冷剂出口、液体制冷剂入口、液体制冷剂出口;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腔底部;
换热管,设于所述气液分离腔内,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其中所述进口端设于所述液体制冷剂入口,并穿过所述液体制冷剂入口延伸至所述气液分离腔内;所述出口端设于所述液体制冷剂出口,并穿过所述液体制冷剂出口从所述气液分离腔的内部延伸至外部;及
气体制冷剂入口管和气体制冷剂出口管;其中所述气体制冷剂入口管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入口;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并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延伸至所述气液分离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为筒状结构;所述换热管分布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沿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延伸,并在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与所述换热管错开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在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上,从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距离;和/或
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的顶部设有斜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所述进口端,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所述出口端;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沿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换热管在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螺旋缠绕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周侧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制冷剂入口、所述液体制冷剂出口设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上的同一侧;和/或
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口端沿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为翅片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热器还包括进液管、膨胀阀和出液管;所述膨胀阀通过所述进液管和所述进口端连接,所述膨胀阀通过所述出液管和所述壳体连接;和/或
所述壳体还形成有喷液口,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膨胀阀,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喷液口;所述喷液口在所述壳体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更靠近所述气体制冷剂入口装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热器还包括回油孔,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的侧壁,且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腔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热器还包括回油弯管和连接弯管,所述回油弯管通过所述连接弯管和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连接,且所述回油弯管与所述连接弯管具有高度差;和/或
所述回油孔设于所述气体制冷剂出口管的底部,且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具有距离;和/或
所述回热器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于所述回油孔。
9.一种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回热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机组包括冷藏车制冷机组。
CN202220482942.8U 2022-03-07 2022-03-07 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Active CN2170580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82942.8U CN217058036U (zh) 2022-03-07 2022-03-07 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82942.8U CN217058036U (zh) 2022-03-07 2022-03-07 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58036U true CN217058036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88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82942.8U Active CN217058036U (zh) 2022-03-07 2022-03-07 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580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58373B (zh) 带有油液分离器的引射回油制冷系统
CN109341120B (zh) 一种满液式制冷系统
CN201973964U (zh) 一种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立式蒸发器
WO2023051175A1 (zh) 经济器及包括该经济器的制冷系统
JP2002162134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969558A (zh) 制冷系统和制冷系统的换热方法
CN217058036U (zh) 回热器及包括其的制冷机组
CN101701757B (zh) 壳管蒸发器
CN113945032B (zh) 一种立式贮液器以及具有该贮液器的制冷系统
EP4174406B1 (en) Liquid accumulator and refrigerator
CN107763868A (zh) 一种带油冷却装置的压缩冷凝机组
KR100819015B1 (ko) 압축기 내장형 오일 분리기
CN211650799U (zh) 冷能产生设备及低温系统
CN114508878A (zh) 分离器及制冷机组流体调理装置
CN112556254A (zh) 油分离器、空调系统
CN112665202A (zh) 空调系统
CN109269173B (zh) 一种管冰机系统
CN106288468A (zh) 立式顺流直接接触凝结的辅助风冷制冷系统
CN212390663U (zh) 一种制冰机用多功能套筒结构
CN218380578U (zh) 换热装置和换热系统
CN221463914U (zh) 一种水幕喷淋式提高冷凝器过冷度的装置
CN213924462U (zh) 一种用于污泥干化热泵机组的节能器及污泥干化热泵机组
CN111023607A (zh) 冷能产生设备及低温系统
CN219415310U (zh) 带气分和回油功能的回热器
CN220771447U (zh) 储液包及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