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7657U - 可挠垫体、机壳组件及通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挠垫体、机壳组件及通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37657U
CN217037657U CN202220509874.XU CN202220509874U CN217037657U CN 217037657 U CN217037657 U CN 217037657U CN 202220509874 U CN202220509874 U CN 202220509874U CN 217037657 U CN217037657 U CN 2170376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ing
section
main body
width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098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添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376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376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iezo-Electric Or Mechanical Vibrators, Or Delay Or Filter Circuit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挠垫体、机壳组件及通讯装置,机壳组件包含一壳件及一可挠垫体。壳件具有一容置槽、一承载面、一环形内壁面及多个卡固槽,环形内壁面连接于承载面的周缘,而与承载面共同形成容置槽。这些卡固槽位于承载面并连通于容置槽。可挠垫体包含一主体及多个卡固件,这些卡固件连接于主体。主体位于容置槽内并受环形内壁面的限位,这些卡固件分别可分离地卡入这些卡固槽,而令可挠垫体固定于壳件。

Description

可挠垫体、机壳组件及通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挠垫体、机壳组件及通讯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卡固件的可挠垫体及包含可挠垫体的机壳组件及通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抬头,目前已有国家针对废弃的电子装置的回收进行规范,要求需对于废弃的电子装置的各种元件进行拆解,以利这些元件后续的回收作业。
一般而言,电子装置(如网络分享器等通讯设备)的外壳底部设有软垫,以作为吸震等用途。软垫大多是采用黏合的方式设置于电子装置的外壳底部,以确保软垫稳固地固定于电子装置的外壳上而不易脱落。然,在进行电子装置的回收作业过程中,软垫这样的固定方式会造成软垫自电子装置拆除后有残胶遗留在电子装置的外壳上的问题,而不利于后续的回收作业。因此,目前业者正致力于改善前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可挠垫体、机壳组件及通讯装置,可避免可挠垫体在自外壳拆除后有残胶遗留在外壳上,而有利于后续的元件回收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机壳组件,包含一壳件及一可挠垫体。壳件具有一容置槽、一承载面、一环形内壁面及多个卡固槽,环形内壁面连接于承载面的周缘,而与承载面共同形成容置槽。这些卡固槽位于承载面并连通于容置槽。可挠垫体包含一主体及多个卡固件,这些卡固件连接于主体。主体位于容置槽内并受环形内壁面的限位,这些卡固件分别可分离地卡入这些卡固槽,而令可挠垫体固定于壳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可挠垫体,包含一主体及多个卡固件。多个卡固件各包含相连的一第一卡固部及一连接部,连接部相对于第一卡固部的一端连接于主体,第一卡固部的宽度大于连接部的宽部。
本实用新型的又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通讯装置,包含一机体及一可挠垫体。机体包含一壳件。壳件具有一容置槽、一承载面、一环形内壁面及多个卡固槽。环形内壁面连接于承载面的周缘,而与承载面共同形成容置槽,这些卡固槽位于承载面并连通于容置槽。可挠垫体包含一主体及多个卡固件,这些卡固件连接于主体。主体位于容置槽内并受环形内壁面的限位,这些卡固件分别可分离地卡入这些卡固槽,而令可挠垫体固定于壳件。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可挠垫体、机壳组件及通讯装置,藉由可挠垫体的主体位于容置槽内并受环形内壁面的限位,且这些卡固件分别可分离地卡入这些卡固槽,可使可挠垫体稳固地固定于壳件,而不用通过黏胶固定于壳件。因此,在回收作业过程中将可挠垫体自壳件拆除后,壳件及可挠垫体上不会有残胶遗留,而有利于回收作业。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系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通讯装置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壳件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可挠垫体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5至6绘示图1的可挠垫体与壳件的组装过程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通讯装置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通讯装置
10:机体
11:壳件
111:容置槽
112:承载面
1121:第一侧边
1122:第二侧边
113:环形内壁面
114:卡固槽
1141:释放段
1142:第一卡固段
1143:第二卡固段
115:环形墙体
1151:高墙部
1152:矮墙部
116:板体
117:组装口
118:受抵面
119:第一导斜面
120a:斜面
121a:凸出部
20:可挠垫体
21:主体
22:卡固件
221:连接部
2211:侧面
2212:第一端面
2213:第二端面
222:第一卡固部
2221:侧面
2222:抵靠面
2223:第二导斜面
2224:圆角结构
223:第二卡固部
30:机壳组件
W1,W2,W3,W4,W5,W6:宽度
R1:内径
R2:外径
θ:钝角
T,T1,T2:距离
P:投影
C1,C2中心点
D1,D2: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2,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通讯装置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通讯装置1包含一机体10及一可挠垫体20。机体10包含一壳件11之外,还可包含容纳于壳件11之内的主板、风扇及电源供应器等元件(未绘示)。可挠垫体20装设于壳件11,而可挠垫体20及壳件11共同形成一机壳组件30。为了能清楚地示出可挠垫体20与壳件11之间的组装结构,本实用新型附图仅绘示部分的壳件11,并省略了机体10的其他元件,以避免其遮蔽了可挠垫体20与壳件11之间的组装结构。以下将详细介绍壳件11及可挠垫体20的结构与二者之间的连接关系。
请参阅图1至4。图3为图2的壳件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2的可挠垫体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壳件11具有一容置槽111、一承载面112、一环形内壁面113及多个卡固槽114。环形内壁面113连接于承载面112的周缘,而与承载面112共同形成容置槽111,这些卡固槽114位于承载面112并连通于容置槽111。详细来说,壳件11还具有一环形墙体115、一板体116及一组装口117。环形墙体115凸出于板体116,承载面112及环形内壁面113的一部分位于板体116,而环形内壁面113的另一部分位于环形墙体115。也就是说,容置槽111的一部分形成于板体116,容置槽111的另一部分由环形墙体115环绕形成。环形墙体115具有相连的一高墙部1151及一矮墙部1152,高墙部1151的高度高于矮墙部1152的高度,而组装口117位于矮墙部1152并连通于容置槽111。在本实施例中,承载面112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边1121及一第二侧边1122,第一侧边1121较第二侧边1122远离组装口117。
这些卡固槽114的结构相同,故后续的说明仅介绍其中一个卡固槽114。卡固槽114具有相连的一释放段1141及一第一卡固段1142,释放段1141的宽度W1大于第一卡固段1142的最大宽度W2(请先参阅图7),且释放段1141较第一卡固段1142靠近组装口117。此外,卡固槽114还具有一第二卡固段1143,第二卡固段1143连接于第一卡固段1142相对于释放段114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固段1142为狭长孔,而第二卡固段1143例如为圆孔。请先参阅图7,第一卡固段1142的宽度从释放段1141朝第二卡固段1143的方向渐减,而第二卡固段1143与第一卡固段1142相连之处的宽度W3小于第二卡固段1143的内径R1。
在本实施例中,壳件11还具有一受抵面118及一第一导斜面119。受抵面118及第一导斜面119位于板体116。受抵面118背对于承载面112,第一导斜面119连接于受抵面118,并相对于受抵面118倾斜而与受抵面118夹一钝角θ,其中此钝角θ例如为135度。
可挠垫体20例如为橡胶材质。可挠垫体20包含一主体21及多个卡固件22。这些卡固件22的结构相同,故后续的说明仅介绍其中一个卡固件22。卡固件22包含一连接部221及一第一卡固部222。连接部221的一端连接于主体21,而第一卡固部222连接于连接部221的另一端而相对于主体21。第一卡固部222的宽度W4大于连接部221的宽度W5,且连接部221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二侧面2211分别与第一卡固部222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二侧面2221保持一距离T,其中该距离T例如为0.9mm,但并不以此为限。此外,第一卡固部222的宽度W4小于释放段1141的宽度W1并大于第一卡固段1142的最大宽度W2。
应注意的是,连接部221的相对二侧面2211并不限于分别与第一卡固部222的相对二侧面2221保持一距离T。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的其中一侧面可与第一卡固部的其中一侧面切齐。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21于其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面2212及一第二端面2213,而第一端面2212及第二端面2213连接于主体21并衔接连接部221的相对二侧面2211。第一卡固部222邻近于主体21的一侧具有相连的一抵靠面2222及一第二导斜面2223,且抵靠面2222面向主体21。第一端面2212所面向的方向及第二端面2213所面向的方向异于抵靠面2222所面向的方向,抵靠面2222及第二导斜面2223介于第一端面2212及第二端面2213之间,且第二导斜面2223相对于抵靠面2222倾斜并较抵靠面2222靠近第一端面22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固部222的抵靠面2222用以抵靠于壳件11的受抵面118,而第二导斜面2223对应于壳件11的第一导斜面119,后续将会详细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固部222相对于连接部221的一侧还具有二圆角结构2224。
在本实施例中,卡固件22还可包含一第二卡固部223。第二卡固部223例如为圆柱,第二卡固部223连接于连接部221的第一端面2212,而与第一卡固部222分别位于连接部221的相邻二侧。请先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21的宽度自远离第二卡固部223一侧朝第二卡固部223渐减。第二卡固部223的外径R2(或宽度)大于连接部221与第二卡固部223连接之处的宽度W6,且第二卡固部223的外径R2还大于卡固槽114的第二卡固段1143与第一卡固段1142相连之处的宽度W3。此外,第二卡固部223的外径R2例如等于第二卡固段1143的内径R1。
接着,将说明将可挠垫体20组装于壳件11的过程。请参阅图5至6,图5至6绘示图1的可挠垫体与壳件的组装过程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首先,如图5所示,先将可挠垫体20的卡固件22的第一卡固部222插入壳件11的卡固槽114的释放段1141。此时,可挠垫体20的主体21的一部分会位于壳件11的容置槽111,主体21的另一部分会凸出于组装口117,并与矮墙部1152产生干涉。接着,沿方向D1下压可挠垫体20使可挠垫体20的主体21抵压矮墙部1152而变形,且沿方向D2滑动可挠垫体20。如此一来,如图6、7所示,可挠垫体20的主体21位于壳件11的容置槽111,可挠垫体20的卡固件22的连接部221位于卡固槽114的第一卡固段1142,第一卡固部222的抵靠面2222抵压壳件11的受抵面118,且第二卡固部223卡入卡固槽114的第二卡固段1143,而完成将可挠垫体20组装于壳件11。
在上述的组装过程中,卡固件22的第一卡固部222的圆角结构2224(如图4所示)可导引并帮助第一卡固部222插入壳件11的卡固槽114的释放段1141。应注意的是,圆角结构的数量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固部可仅具有一个圆角结构,或是第一卡固部可无圆角结构。
再者,在上述的组装过程中,壳件11的第一导斜面119及卡固件22的第一卡固部222的第二导斜面2223可导引可挠垫体20的移动,让可挠垫体20的移动更为平顺。应注意的是,壳件及卡固件的第一卡固部并不限皆具有导斜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仅壳件及卡固件的第一卡固部的其中一者有导斜面,或是二者皆无导斜面。
如图6所示,在可挠垫体20与壳件11相组装之后,可挠垫体20的主体21及第一卡固部222会夹持壳件11的板体116,而限制可挠垫体20于垂直于壳件11的承载面112的方向上的位移。另一方面,位于容置槽111内的可挠垫体20的主体21因受到环形内壁面113的限位,故可挠垫体20在平行于壳件11的承载面112的方向上的位移即受到限制。如此一来,可挠垫体20即稳固地固定于壳件11上,而不易自壳件11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壳件11的环形墙体115可于平行于壳件11的承载面112的方向上加强限制可挠垫体20的位移的效果。应注意的是,壳件11并不限具有环形墙体115。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件可无环形墙体。在这样的配置下,位于壳件的板体的环形内壁面仍可于平行于壳件的承载面的方向上限制可挠垫体的位移。
另一方面,在可挠垫体20与壳件11相组装之后,第一卡固部222的抵靠面2222投影于承载面112的正投影P至第一侧边1121的距离T1等于抵靠面2222投影于承载面112的正投影P至第二侧边1122的距离T2。也就是说,第一卡固部222与壳件11相卡固的位置对应于承载面112的中央部位,而进一步确保第一卡固部222能稳固地卡固于壳件11,而使可挠垫体20不易脱离壳件11。
应注意的是,前述的距离T1并不限于等于距离T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固部的抵靠面投影于承载面的正投影至第一侧边的距离可大于抵靠面投影于承载面的正投影至第二侧边的距离。也就是说,第一卡固部与壳件相卡固的位置对应于承载面中间相对偏向组装口位置,而亦可进一步确保第一卡固部能稳固地卡固于壳件,而使可挠垫体不易脱离壳件。
再者,卡固件22的第一卡固部222的抵靠面2222介于连接部221的第一端面2212及第二端面2213之间配置,可使得第一卡固部222的抵靠面2222能稳固地抵压壳件11,使可挠垫体20不易脱离壳件11。
此外,如图7所示,在卡固件22的第二卡固部223卡入壳件11的卡固槽114的第二卡固段1143之后,第二卡固部223的中心点C1较第二卡固段1143的中心点C2靠近第一卡固段1142。在本实施例中,因第二卡固部223的外径R2大于卡固槽114的第二卡固段1143与第一卡固段1142相连之处的宽度W3,且第二卡固部223的外径R2等于第二卡固段1143的内径R1,故第二卡固部223的中心点C1较第二卡固段1143的中心点C2靠近第一卡固段1142的配置可使得壳件11的板体116紧迫卡住第二卡固部223,使可挠垫体20不易脱离壳件11。
应注意的是,第二卡固部223的中心点C1并不限于较第二卡固段1143的中心点C2靠近第一卡固段114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固部的中心点可重叠于第二卡固段的中心点。
此外,第二卡固部223并不限于为圆柱,而第二卡固段1143并不限于为圆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固部可为菱柱,而第二卡固段可有对应于菱柱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可挠垫体20的卡固件22的数量为四个。每个卡固件22可提供约3至3.2牛顿抵抗可挠垫体20分离于壳件11的作用力,故四个卡固件22可提供约12至12.8牛顿抵抗可挠垫体20分离于壳件11的作用力。实务上,可依据实际需求调整卡固件22的尺寸、结构或数量,而改变每个卡固件22所提供的抵抗可挠垫体20分离于壳件11的作用力。
在本实施例中,当欲将可挠垫体20自壳件11拆除时,将可挠垫体20翻转,使可挠垫体20弹性变形而脱离矮墙部1152的限制。接着,沿方向D2的反向滑动可挠垫体20,使可挠垫体20的主体21穿出组装口117,且第一卡固部222移动至释放段1141。如此一来,可挠垫体20即可自壳件11拆除。
在本实施例中,藉由可挠垫体20的主体21位于容置槽111内并受环形内壁面113的限位,且这些卡固件22分别可分离地卡入这些卡固槽114,可使可挠垫体20稳固地固定于壳件11,而不用通过黏胶固定于壳件11。因此,在回收作业过程中将可挠垫体20自壳件11拆除后,壳件11及可挠垫体20上不会有残胶遗留,而有利于回收作业。
接着,请参阅图8,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通讯装置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通讯装置1a类似于参阅图1至7所述的通讯装置1,故以下主要针对二者之间的差异处进行说明,二者之间相同的部分则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壳件11还更包含至少一个斜面120a。斜面120a位于受抵面118及第一导斜面119之间,且第一导斜面119通过斜面120a连接于受抵面118。斜面120a相对于受抵面118倾斜,且斜面120a与第一导斜面119共同形成一凸出部121a。在可挠垫体20组装于壳件11的状况下,凸出部121a抵压可挠垫体20的卡固件22的第一卡固部222,而加强可挠垫体20的主体21及第一卡固部222夹持壳件11的力道,使可挠垫体20稳固地固定于壳件11。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可挠垫体与壳件所形成的组件为通讯装置的机壳组件,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挠垫体与壳件所形成的组件可为其他类型的装置的机壳组件。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可挠垫体、机壳组件及通讯装置,藉由可挠垫体的主体位于容置槽内并受环形内壁面的限位,且这些卡固件分别可分离地卡入这些卡固槽,可使可挠垫体稳固地固定于壳件,而不用通过黏胶固定于壳件。因此,在回收作业过程中将可挠垫体自壳件拆除后,壳件及可挠垫体上不会有残胶遗留,而有利于回收作业。

Claims (16)

1.一种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壳件,具有一容置槽、一承载面、一环形内壁面及多个卡固槽,该环形内壁面连接于该承载面的周缘,而与该承载面共同形成该容置槽,该多个卡固槽位于该承载面并连通于该容置槽;以及
一可挠垫体,包含一主体及多个卡固件,该多个卡固件连接于该主体,该主体位于该容置槽内并受该环形内壁面的限位,该多个卡固件分别可分离地卡入该多个卡固槽,而令该可挠垫体固定于该壳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壳件具有一环形墙体及一组装口,该环形内壁面至少部分位于该环形墙体,该环形墙体具有相连的一高墙部及一矮墙部,该高墙部的高度高于该矮墙部的高度,该组装口位于该矮墙部并连通于该容置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卡固槽具有相连接的一释放段及一第一卡固段,该释放段的宽度大于该第一卡固段的宽度,该释放段较该第一卡固段靠近该组装口,每一该卡固件包含相连的一第一卡固部及一连接部,该连接部相对于该第一卡固部的一端连接于该主体,该第一卡固部的宽度大于该连接部的宽部,该第一卡固部的宽度小于该释放段的宽度并大于该第一卡固段的宽度,该连接部位于该第一卡固段,该第一卡固部抵靠于该壳件背对于该承载面的一受抵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壳件更具有多个第一导斜面,每一该第一导斜面位于该释放段及该第一卡固段的连接处,每一该第一导斜面与该壳件的该受抵面夹一钝角,该多个第一卡固部邻近于该主体的一侧各具有一第二导斜面,该多个第二导斜面分别对应于该多个第一导斜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卡固槽更具有一第二卡固段,该第二卡固段连接于该第一卡固段相对于该释放段的一侧,每一该卡固件更包含一第二卡固部,该第一卡固部与该第二卡固部分别连接于该连接部的相邻二侧,该第二卡固段与该第一卡固段相连之处的宽度小于该第二卡固部的宽度,且该第二卡固部卡固于该第二卡固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卡固部的中心点较该第二卡固段的中心点靠近该第一卡固段。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固段的宽度从该释放段朝该第二卡固段的方向渐减。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固部具有一抵靠面,该抵靠面抵靠于该壳件的该受抵面,该连接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该第一端面及该第二端面连接于该主体,该第一端面所面向的方向及该第二端面所面向的方向异于该抵靠面所面向的方向,该抵靠面介于该第一端面及该第二端面之间。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固部具有一抵靠面,该抵靠面抵靠于该壳件的该受抵面,该承载面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该第一侧边较该第二侧边远离该组装口,该抵靠面投影于该承载面的正投影至该第一侧边的距离等于或大于该抵靠面投影于该承载面的正投影至该第二侧边的距离。
10.一种可挠垫体,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主体;以及
多个卡固件,各包含相连的一第一卡固部及一连接部,该连接部相对于该第一卡固部的一端连接于该主体,该第一卡固部的宽度大于该连接部的宽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挠垫体,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卡固部邻近于该主体的一侧各具有一导斜面。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挠垫体,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卡固件更包含一第二卡固部,该第二卡固部与该第一卡固部分别连接该连接部的相邻二侧,该第二卡固部的宽度大于该连接部与该第二卡固部连接之处的宽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挠垫体,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的宽度自远离该第二卡固部一侧朝该第二卡固部渐减。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挠垫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固部具有一抵靠面,该抵靠面面向该主体,该连接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面及一第二端面,该第一端面及该第二端面连接于该主体,该第一端面所面向的方向及该第二端面所面向的方向异于该抵靠面所面向的方向,该抵靠面介于该第一端面及该第二端面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挠垫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固部相对于该连接部的一侧具有至少一圆角结构。
16.一种通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机体,包含一壳件,该壳件具有一容置槽、一承载面、一环形内壁面及多个卡固槽,该环形内壁面连接于该承载面的周缘,而与该承载面共同形成该容置槽,该多个卡固槽位于该承载面并连通于该容置槽;以及
一可挠垫体,包含一主体及多个卡固件,该多个卡固件连接于该主体,该主体位于该容置槽内并受该环形内壁面的限位,该多个卡固件分别可分离地卡入该多个卡固槽,而令该可挠垫体固定于该壳件。
CN202220509874.XU 2021-12-06 2022-03-09 可挠垫体、机壳组件及通讯装置 Active CN21703765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86494P 2021-12-06 2021-12-06
US63/286,494 2021-1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37657U true CN217037657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53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09874.XU Active CN217037657U (zh) 2021-12-06 2022-03-09 可挠垫体、机壳组件及通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37657U (zh)
TW (1) TWM62911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9116U (zh)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52249B1 (ko) 컴퓨터 시스템
US6178094B1 (en) Device for mounting boards
CN215294464U (zh) 转接装置
US6135582A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housing interconnect
JP2003294982A (ja) 相補的接続装置と嵌合するコネクタ
CN112817399B (zh) 扩充卡承载架及服务器机壳
CN217037657U (zh) 可挠垫体、机壳组件及通讯装置
CN111726946B (zh) 壳体结构
JP5346530B2 (ja)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用の保持フレーム
US6002591A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mounting assembly and a method for mounting an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CN214542421U (zh) 安装座、电池包主体及电池包
WO2022006102A1 (en) Removable cable connector
JPH11261254A (ja) プリント基板の取付構造
TWI721663B (zh) 擴充卡安裝結構及電路組件
JP2002269966A (ja) ブラケット
JPH075659Y2 (ja) 回路基板の積層構造
CN212353319U (zh) 一种外壳装配结构及打印机
CN215497159U (zh) 界面装置固定机构与电子装置
CN112817386B (zh) 扩充卡安装结构及电路组件
US822114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0256444B1 (ko) 스피커조립장치
CN219644398U (zh) 降噪工装
CN220962794U (zh) 一种硬盘防震装置和可插拔硬盘套件
CN220983605U (zh) 光机、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
CN117090805A (zh) 部件安装构造及部件安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