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09076U - 热过载继电器及其和接触器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热过载继电器及其和接触器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09076U
CN217009076U CN202122887106.6U CN202122887106U CN217009076U CN 217009076 U CN217009076 U CN 217009076U CN 202122887106 U CN202122887106 U CN 202122887106U CN 217009076 U CN217009076 U CN 2170090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overload
overload relay
terminal
shel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871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扬
肖体锋
王彬鸣
林铸鑫
胡建国
岳喜雷
李伟
卢晨磊
于雪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871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090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090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090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过载继电器及其和接触器的连接结构。热过载继电器包括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壳体内的主电路、发热保护系统、操作机构,主电路的进线端设有伸出壳体外的进线端引线部,出线端设有出线端接线端子,出线端接线端子与进线端引线部分别位于壳体的两侧,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二辅助端子和第二直连线,所述第二直连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辅助端子连接,第二直连线的另一端为伸出壳体外的第二引线部,第二引线部与进线端引线部设置在壳体的同一侧;第二辅助端子与出线端接线端子均设置在壳体的另一侧,通过在壳体内设置与第二辅助端子连接的第二直连线,使第二辅助端子通过第二直连线直接与接触器的第三辅助端子连接,不需要从壳体外再对第二辅助端子和第三辅助端子分别进行接线。

Description

热过载继电器及其和接触器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过载继电器。
背景技术
一般热过载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分别与接触器的线圈端A1和线圈端A2连接,接触器的14NO/22NC常开接线端口与热过载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串联,以实现接触器的自保持功能。当然,接触器的14NO/22NC接线端口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与热过载继电器常闭触点串联,也可以做其他功能使用。
但是,现有小型热过载继电器不仅无法直接与接触器连接,小型热过载继电器需要与小型接触器插入配合使用,这样会导致小型热过载继电器会将接触器的线圈端A2和14NO/22NC接线端口遮挡,造成接线困难,降低使用体验。而且现有小型热过载继电器内部导线走线复杂,导线之间的电气距离和爬电间隙无法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接线方便,能够直接连接接触器的热过载继电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过载继电器,包括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壳体内的主电路、发热保护系统、操作机构,主电路的进线端设有伸出壳体外的进线端引线部,出线端设有出线端接线端子,出线端接线端子与进线端引线部分别位于壳体的两侧,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二辅助端子和第二直连线,所述第二直连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辅助端子连接,第二直连线的另一端为伸出壳体外的第二引线部,第二引线部与进线端引线部设置在壳体的同一侧;第二辅助端子与出线端接线端子均设置在壳体的另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二辅助端子包括连接片和接线螺钉,连接片包括相连的第一接线部和第二接线部,第二接线部与壳体连接,在第一接线部上设有与接线螺钉配合的第一螺纹孔。
优选的,所述第二接线部上设有与固定螺钉配合的第二螺纹孔,所述固定螺钉与壳体连接;或者,所述壳体设有插接槽,所述第二接线部插到插接槽内限位。
优选的,所述第二辅助端子还包括与所述接线螺钉配合的压线片,所述第二直连线插到连接片与压线片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二直连线包括一端弯折相连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二接触部和第二引线部,第二接触部和第二引线部分别用于连接第二辅助端子和接触器的第三辅助端子连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有挡板,在挡板两侧分别形成上腔体和下腔体,在上腔体和下腔体内分别设有所述操作机构和发热保护系统,所述第二直连线的第一连接部设置在下腔体内,所述第二直连线的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设置在上腔体内,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伸到下腔体内与第一连接部连接。
优选的,所述发热保护系统设置在所述下腔体的一端,并与下腔体的另一端间隔形成侧腔体,所述侧腔体内设有用于限位第二直连线的限位结构。
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相连的限位横板和限位竖板,限位横板和限位竖板分别与壳体的侧壁和所述挡板连接,在限位横板、限位竖板、壳体的侧壁和所述挡板之间围成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直连线的第一连接部穿过第二限位孔并与第二限位孔限位配合;
所述挡板上设有至少一对间隔设置的隔离筋,且在一对隔离筋之间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限位第二直连线的第二连接部。
优选的,所述发热保护系统包括多组双金属片,以及分别与多组双金属片配合的两组导板,两组导板分别与差动杆配合,双金属片在过载和断相时分别向两侧弯曲推动不同的导板,通过差动杆移动驱动操作机构,由操作机构实现热过载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的分断或者保持。
一种热过载继电器和接触器的连接结构,其包括接触器和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热过载继电器的进线端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插入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内连接配合,所述第二引线部与接触器的第三辅助端子连接,第三辅助端子与接触器的常开或常闭辅助触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热过载继电器,通过在壳体内设置与第二辅助端子连接的第二直连线,使第二辅助端子通过第二直连线直接与接触器的第三辅助端子连接,不需要从壳体外再对第二辅助端子和第三辅助端子分别进行接线,能够减少接线步骤,具有接线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热过载继电器与接触器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热过载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热过载继电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直连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直连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主电路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壳体的分解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侧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自保持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15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热过载继电器5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热过载继电器5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热过载继电器5包括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壳体内的主电路、发热保护系统7、操作机构8,主电路的进线端设有伸出壳体外的进线端引线部,出线端设有出线端接线端子,出线端接线端子与进线端引线部分别位于壳体的两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二辅助端子65 和第二直连线2,所述第二直连线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辅助端子65连接,第二直连线2的另一端为伸出壳体外的第二引线部22,第二引线部22与进线端引线部设置在壳体的同一侧;第二辅助端子65与出线端接线端子均设置在壳体的另一侧,第二直连线2的第二引线部伸出壳体用于连接接触器6的第三辅助端子 66,所述第二辅助端子65用于连接自保持电路,自保持电路通过第二直连线2 的连接能够将接触器6锁定在吸合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热过载继电器,通过在壳体内设置与第二辅助端子65连接的第二直连线2,使第二辅助端子65通过第二直连线2直接与接触器6的第三辅助端子66连接,不需要从壳体外再对第二辅助端子65和第三辅助端子66分别进行接线,能够减少接线步骤,具有接线方便的特点。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热过载继电器5包括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壳体内的主电路、发热保护系统7、操作机构8和控制电路,热过载继电器5的主电路用于与接触器6的主电路连接,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直连线1,第一直连线 1的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第一直连线1的另一端伸出壳体用于连接接触器 6的线圈,过载时发热保护系统7触发操作机构8,操作机构8动作驱动控制电路断开第一直连线1的供电,使接触器6的线圈释放,进而使接触器6的主电路和热过载继电器5的主电路断开。
本实用新型的热过载继电器,通过在壳体内设置与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一直连线1,使控制电路通过第一直连线1直接与接触器6的线圈连接,能够减少接线步骤,不需要为控制线路再额外接线,具有接线方便的特点。
如图4-5所示,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二辅助端子65和第二直连线2,所述第二直连线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辅助端子65连接,第二直连线2的另一端伸出壳体用于连接接触器6的第三辅助端子66,所述第二辅助端子65用于连接自保持电路(图中未示出),自保持电路能够通过第二直连线2锁定。
具体的,所述第一直连线1包括与热过载继电器5的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一接触部11,以及伸出壳体的第一引线部12,所述第二直连线2包括与热过载继电器5的第二辅助端子65连接的第二接触部21,以及伸出壳体的第二引线部 22,所述主回路的进线端设有伸出壳体外的进线端引线部,所述第一引线部12 和第二引线部22与主回路的进线端引线部设置在壳体的同一侧,热过载继电器的进线端引线部、第一引线部12和第二引线部22插入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内连接配合。所述第二引线部22与接触器的第三辅助端子66连接,第三辅助端子 66与接触器6的常开或常闭辅助触头连接,在热过载继电器5的一侧就可以完成与接触器6的接线,接线非常方便。所述第一引线部12与接触器的A1端子或A2端子连接,并通过A1端子或A2端子连接与接触器6的线圈连接。
本实施例的第一直连线1的第一接触部11与热过载继电器5的第一辅助端子64连接,第一辅助端子64与热过载继电器5的控制电路的常闭触点连接,第一直连线1的第一引线部12与接触器的A1端子或A2端子连接,并通过A1 端子或A2端子连接与接触器6的线圈连接,进而实现了接触器6的线圈与热过载继电器5的常闭触点的直接连接;控制电路的常闭触点用于控制接触器6的线圈的得电和失电,控制电路的常闭触点分断时,接触器6的线圈失电释放,使接触器6的主电路和热过载继电器5的主电路断开。
本实施例的第二直连线2的第二接触部21与热过载继电器5的第二辅助端子65连接,第二辅助端子65为14NO/22NC端子,第二辅助端子65与用于连接自保持电路,第二直连线2的第二引线部22与接触器6的第三辅助端子66连接,第三辅助端子66为13NO端子或14NO端子,第三辅助端子66与接触器6 的常开或常闭辅助触头连接,进而实现热过载继电器5的第二辅助端子65与接触器6的常闭或常开辅助接线端子连接,使得热过载继电器5与接触器插接电连接后,直接从热过载继电器5这端实现与接触器6的接线,无需从接触器6 那端接线,而且接线更便捷还能够保证与热过载继电器5原有导电线不干涉,并且具备足够安全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具体的,所述接触器6包括与接触器6的主电路分别连接的主电路接线端子、与接触器6的线圈分别连接的A1端子和A2端子,与接触器的常闭或常开辅助接线端子连接的13NO端子或14NO端子,热过载继电器5的进线端引线部与接触器的主电路接线端子连接,本实施例为三相热过载继电器5,包括三组主电路,三组主电路对应三组主电路导线,三组主电路导线分别为第一主电路导线31、第二主电路导线32和第三主电路导线33,三组主电路的进线端引线部分别为第一进线端91、第二进线端92和第三进线端93,第一进线端91、第二进线端92和第三进线端93分别用于连接接触器6的三个主电路的接线端子,即图中6/T3端子61、4/T2端子62和2/T1端子63,所述第一引线部12与接触器的A2接线端子连接,所述第二引线部22与接触器的14NO/22NC接线端子连接,所述第一引线部12、第二引线部22、第一进线端91、第二进线端92和第三进线端93设置在壳体的同一侧。
如图15所示,当按下启动按钮SB2(点动)的瞬间,线路连通,接触器6 的线圈KM2通电,接触器6的常开触点KM1由常开变为常闭,从而将接触器6 锁定在吸合状态,自保持电路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所述热过载继电器5的主回路的出线端设有出线端接线端子,出线端接线端子与进线端引线部分别位于壳体的两侧,第二辅助端子65与出线端接线端子均设置在壳体的另一侧。图中热过载继电器5的出线端接线端子分别为2/T1端子、4/T2端子、6/T3端子,第二辅助端子65与出线端接线端子并排设置。如图6-7所示,所述固定座80上设有第一限位孔35,第一直连线1的第一接触部11和第一引线部12分别位于固定座80的两侧,所述第一直连线1的中部设有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35的限位部13,且限位部13与第一限位孔35限位配合。通过限位部13与第一限位孔35配合实现免脱离安装,不仅安装方便,而且仅靠零件本身结构特征可实现。
具体的,所述第一辅助端子64和操作机构8分别设置在固定座80的两侧,所述第一直连线1的中部设有至少两个分别折弯形成的第一折弯段141和第二折弯段142,在第一折弯段141和第二折弯段142之间间隔形成平直段15,在第一折弯段141和第二折弯段142之外分别形成第一折叠段151和第二折叠段 152,所述第二折叠段152重叠在平直段15底侧形成限位部13,所述第一折叠段151从外侧跨过固定座80,并通过第一接触部11与第一辅助端子64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限位部13的形状也可以调节,也可以折弯更多次。此外,限位部13也可以为直线结构,直接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35,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6所示,所述固定座80上分别设有复位按钮81和停止按钮82,复位按钮81用于产品热过载脱扣保护后复位之用,停止按钮82用于产品紧急断开作用,在固定座80上设有分别用于容纳复位按钮81和停止按钮82和第一凹槽 810和第二凹槽820,所述第一限位孔35设置在第一凹槽810远离第二凹槽820 的一侧。
具体的,所述复位按钮81包括枢转部811,以及分别设置在枢转部811两端的操作部812和摆动部813,操作部812伸出第一凹槽810用于操作,所述摆动部813包括分别沿径向凸起的第一摆动臂和第二摆动臂,在第一摆动臂和第二摆动臂之间形成摆动凹槽(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凹槽810在远离第二凹槽 820的侧壁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摆动臂和第二摆动臂配合的第一摆动槽816和第二摆动槽817,在第一摆动臂和第二摆动臂之间设有与所述摆动凹槽配合的摆动凸起818,所述第一限位孔35设置在第一凹槽810在远离第二凹槽820的侧壁上,且位于第一摆动槽816远离第二摆动槽817的一侧。本实施例充分利用固定座80的结构设置第一限位孔35,不仅不需要改变现有固定座80的结构,而且还能够保证第一直连线1与其它零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要求。
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直连线2呈Z型结构,第二直连线2包括一端弯折相连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第二接触部21和第二引线部22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相互远离的一端,第二接触部21与第一连接部211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第二引线部22与第二连接部212垂直设置。
如图8-10所示,所述第二辅助端子65包括连接片23和接线螺钉250,接线螺钉250能够将第二直连线2与连接片23固定,能够方便客户对第二直连线 2进行接线。具体的,所述壳体上用于容纳第二辅助端子65的连接槽24,所述连接片23呈7字型结构,连接片23包括相连的第一接线部231和第二接线部 232,第二接线部232与壳体连接,在第一接线部231和第二接线部232上分别设有第一螺纹孔25和第二螺纹孔26,第二螺纹孔26与固定螺钉260(图4)配合固定在壳体上,第一螺纹孔25与接线螺钉250(图4)配合用于固定导线。
作为连接片23与壳体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第二接线部232也可以不通过固定螺钉260与壳体连接,而是在所述壳体上的连接槽24内设置插接槽,第二接线部232插到插接槽内紧配合或过盈配合的方式限位,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所述还包括与所述接线螺钉250配合的压线片27,所述第二直连线2的第二接触部21插到连接片与压线片27之间。
优选的,所述连接片23上设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条纹面,有效提高机械性能,并降低温升。
进一步,连接片23设置在与第二连接部212相同的高度,能够使第二接触部和第二连接部212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减少第二直连线2的体积,并降低布线的难度。
如图5、14所示,所述壳体内设有挡板500,在挡板500两侧分别形成上腔体和下腔体,在上腔体和下腔体内分别设有操作机构8和发热保护系统7,所述第二直连线2的第一连接部211设置在下腔体内,所述第二直连线2的第二连接部212的一端设置在上腔体内,第二连接部212的另一端伸到下腔体内与第一连接部211连接。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二直连线2的形状优化,并利用壳体内上腔体和下腔体的结构分别进行走线,能够保证第二直连线2与其它零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要求。
进一步,所述发热保护系统7设置在所述下腔体的一端,并与下腔体的另一端间隔形成侧腔体70,所述侧腔体70内设有用于限位第二直连线2的限位结构。
通过在下腔体内设置用于限位第二直连线2的限位结构,能够方便固定第二直连2的,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直连线2与其它零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要求。
具体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相连的限位横板73和限位竖板74,限位横板 73和限位竖板74分别与壳体的侧壁和所述挡板500连接,在限位横板73、限位竖板74、壳体的侧壁和所述挡板500之间围成第二限位孔75,所述第二直连线2的第一连接部211穿过第二限位孔75并与第二限位孔75限位配合。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限位结构也可以不与壳体的侧壁和所述挡板500,限位结构也可以是独立加工在壳体上的结构,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5所示,所述发热保护系统7对应三相设有三组双金属片,以及分别与三组双金属片配合的两组导板71,两组导板71分别与差动杆72配合,双金属片在过载和断相时分别向两侧弯曲推动不同的导板71,再通过差动杆72移动驱动操作机构8,由操作机构8实现热过载继电器5的常闭触点的分断或者保持,过载时发热保护系统7触发操作机构8,操作机构8动作使热过载继电器5的控制电路的常闭触点的分断,使得接触器6的线圈失电释放,使接触器6的主电路和热过载继电器5的主电路断开,以此达到保护电机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挡板500上设有至少一对间隔设置的隔离筋,且在一对隔离筋之间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限位第二直连线2的第二连接部212。通过隔离筋的设置,不仅可以限位第二直连线2,而且还可以提高上腔体与下腔体之间的密封性,防止发热保护系统7的热量扩散到操作机构8中,保证双金属片能够根据温度做出反应,有效提高产品动作的稳定性。
具体的,所述壳体包括基座51以及安装在基座51靠近接触器6的一侧的侧盖52,挡板500包括分别设置在基座51和侧盖52上的第一隔板550和第二隔板560,所述隔离筋包括分别设置在基座51和侧盖52上的第一隔离筋55和第二隔离筋56,第一隔板550和第二隔板560在基座51与侧盖52安装后组成所述隔板,第一隔离筋55和第二隔离筋56在基座51与侧盖52安装后组成所述隔离筋。
如图12-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绝缘方式,所述壳体对应在直连线之间、接触系统的主电路导线之间、以及直连线与主电路导线之间分别设有隔板54。具体的,所述侧盖52设有分别与第一直连线1、第二直连线2、第一主电路导线31、第二主电路导线32和第三主电路导线33对应的避让孔53,避让孔53之间分别设有隔板54,隔板54能够有效增加相邻导线之间的电器间隙及爬电距离。此外,所述隔板和隔离筋也能够增加相邻导线之间的电器间隙及爬电距离。
如图7、8、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绝缘方式,所述第一直连线1、第二直连线2、第一主电路导线31、第二主电路导线32和第三主电路导线33 分别包括绝缘层50,绝缘层50能够在第一直连线1、第二直连线2、第一主电路导线31、第二主电路导线32和第三主电路导线33之间绝缘,防止增加第一直连线1和第二直连线2后降低绝缘性。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不包裹绝缘层 50,而是采用上述由隔板54、挡板500和隔离筋组成的第一种绝缘方式进行绝缘,同样可以满足绝缘的安全要求。
本实施例的接线过程如下,外部接线先将第一直连线1的第一引线部12与接触器6的A1端子或A2端子直连,第一直连线1的另外一端的第一接触部11 与热过载继电器5的控制线路的常闭触点连接。所述第二直连线2一端的第二引线部22与接触器6的13NO端子或14NO端子连接,第二直连线2另外一端的第二接触部21连接第二辅助端子65的连接片23,连接片23与螺钉配合形成图中的第二辅助端子65。三组根主电路导线分别与接触器6的主电路的2/T1端子、 4/T2端子和6/T3端子串联,再根据控制线路需要,直接在热过载继电器5的96端子和第二辅助端子65接线即可,直接从热过载继电器5这端实现与接触器 6的接线,无需从接触器6那端接线,从而实现了便捷接线功能;内部接线可以将第一直连线1、第二直连线2和三组与主电路导线上分别包覆绝缘层50,如果不使用绝缘层50则跳过;再将第一直连线1上限位部13插到固定座80的第一限位孔35中固定,达到安装免脱离的作用,同时侧盖52上的导向结构能够达到快速安装功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过载继电器,包括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壳体内的主电路、发热保护系统(7)、操作机构(8),主电路的进线端设有伸出壳体外的进线端引线部,出线端设有出线端接线端子,出线端接线端子与进线端引线部分别位于壳体的两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二辅助端子(65)和第二直连线(2),所述第二直连线(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辅助端子(65)连接,第二直连线(2)的另一端为伸出壳体外的第二引线部(22),第二引线部(22)与进线端引线部设置在壳体的同一侧;第二辅助端子(65)与出线端接线端子均设置在壳体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端子(65)包括连接片(23)和接线螺钉(250),连接片(23)包括相连的第一接线部(231)和第二接线部(232),第二接线部(232)与壳体连接,在第一接线部(231)上设有与接线螺钉(250)配合的第一螺纹孔(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线部(232)上设有与固定螺钉(260)配合的第二螺纹孔(26),所述固定螺钉(260)与壳体连接;或者,所述壳体设有插接槽,所述第二接线部(232)插到插接槽内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端子(65)还包括与所述接线螺钉(250)配合的压线片(27),所述第二直连线(2)插到连接片与压线片(27)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连线(2)包括一端弯折相连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在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二接触部(21)和第二引线部(22),第二接触部(21)和第二引线部(22)分别用于连接第二辅助端子(65)和接触器(6)的第三辅助端子(66)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挡板(500),在挡板(500)两侧分别形成上腔体和下腔体,在上腔体和下腔体内分别设有所述操作机构(8)和发热保护系统(7),所述第二直连线(2)的第一连接部(211)设置在下腔体内,所述第二直连线(2)的第二连接部(212)的一端设置在上腔体内,第二连接部(212)的另一端伸到下腔体内与第一连接部(21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保护系统(7)设置在所述下腔体的一端,并与下腔体的另一端间隔形成侧腔体(70),所述侧腔体(70)内设有用于限位第二直连线(2)的限位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相连的限位横板(73)和限位竖板(74),限位横板(73)和限位竖板(74)分别与壳体的侧壁和所述挡板(500)连接,在限位横板(73)、限位竖板(74)、壳体的侧壁和所述挡板(500)之间围成第二限位孔(75),所述第二直连线(2)的第一连接部(211)穿过第二限位孔(75)并与第二限位孔(75)限位配合;
所述挡板(500)上设有至少一对间隔设置的隔离筋,且在一对隔离筋之间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限位第二直连线(2)的第二连接部(2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保护系统(7)包括多组双金属片,以及分别与多组双金属片配合的两组导板(71),两组导板(71)分别与差动杆(72)配合,双金属片在过载和断相时分别向两侧弯曲推动不同的导板(71),通过差动杆(72)移动驱动操作机构(8),由操作机构(8)实现热过载继电器(5)的常闭触点的分断或者保持。
10.一种热过载继电器和接触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器和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热过载继电器,热过载继电器的进线端引线部和第二引线部(22)插入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内连接配合,所述第二引线部(22)与接触器的第三辅助端子(66)连接,第三辅助端子(66)与接触器(6)的常开或常闭辅助触头连接。
CN202122887106.6U 2021-11-23 2021-11-23 热过载继电器及其和接触器的连接结构 Active CN2170090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87106.6U CN217009076U (zh) 2021-11-23 2021-11-23 热过载继电器及其和接触器的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87106.6U CN217009076U (zh) 2021-11-23 2021-11-23 热过载继电器及其和接触器的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09076U true CN217009076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81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87106.6U Active CN217009076U (zh) 2021-11-23 2021-11-23 热过载继电器及其和接触器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090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2922A1 (zh) * 2021-11-23 2023-06-01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过载继电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2922A1 (zh) * 2021-11-23 2023-06-01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过载继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93948Y (zh) 安全型接地故障断路器
CN217009076U (zh) 热过载继电器及其和接触器的连接结构
JP2018133329A (ja) 直流配線用遮断器
CN111312559B (zh) 配线用断路器
CN101958212B (zh) 插座式剩余电流断路器
CN217444301U (zh) 热过载继电器以及热过载继电器和接触器的连接结构
CN211629005U (zh) 一种集成在断路器中的电路故障检测模块
WO2023092922A1 (zh) 热过载继电器
RU2541517C2 (ru)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ий выключатель
CN213519791U (zh) 断路器
CN214043553U (zh) 断路器
CN211016954U (zh) 一种多极漏电断路器
JP4092599B2 (ja) 分岐回路遮断器
CN210575777U (zh) 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端子装置
CN112582237A (zh) 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
CN114242532B (zh) 一种电磁式开关模组
WO2023236983A1 (zh) 断路器
CN213519790U (zh) 断路器
CN101178994A (zh) 电路断开器
CN216528682U (zh) 一种电隔离机构及断路器
CN220341142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断路器
CN219658640U (zh) 断路器过载报警装置及断路器
CN220172023U (zh) 插入式断路器
CN220368472U (zh) 一种新型spd组件
CN220172030U (zh)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