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72030U -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72030U CN220172030U CN202320647056.0U CN202320647056U CN220172030U CN 220172030 U CN220172030 U CN 220172030U CN 202320647056 U CN202320647056 U CN 202320647056U CN 220172030 U CN220172030 U CN 2201720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breaker
- conductive
- residual current
- module
- wiring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5056 cell bod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05 multipo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包括断路器模块和漏电保护模块,断路器模块的一端作为第一接线端设有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一接线端相对的断路器模块的另一端作为插接端设有用于插拔接线的导电夹;所述漏电保护模块包括可拆卸装配于插接端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的一端作为第二接线端设有第二接线端子,所述检测单元包括互感器以及穿过互感器的载流组件,所述载流组件的一端与导电夹插接,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端子连接;检测单元与断路器模块通过载流组件与导电夹插接配合,分别由断路器模块、检测单元形成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两个接线端,具备拆装便利、布线简单且不会占据较大空间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背景技术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是一种包含过电流保护、短路保护、剩余电流保护的低压电器终端设备,能够保护电气设备和人身安全。
目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结构分为模块化拼装或一体式组装两种,其中模块化拼装一般包括断路器模块和漏电保护模块,断路器模块与漏电保护模块之间通过较长的导线连接,存在电阻大、温升高且拼装后体积大的缺点,特别是断路器模块包括多个断路器极时,使其安装至配电箱体后占用大量空间,布线复杂,拆装困难;一体式组装的结构相比模块化拼装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体积,但其制造工艺复杂、组装困难,对装配者技术要求过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包括断路器模块和漏电保护模块,断路器模块的一端作为第一接线端设有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一接线端相对的断路器模块的另一端作为插接端设有用于插拔接线的导电夹;
所述漏电保护模块包括可拆卸装配于插接端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的一端作为第二接线端设有第二接线端子,所述检测单元包括互感器以及穿过互感器的载流组件,所述载流组件的一端与导电夹插接,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端子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插接端之间的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载流组件沿第一方向与导电夹相对插接,或者,载流组件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与导电夹滑动插接。
进一步,所述载流组件包括至少一对导电板,其中一个导电板与导电夹插接,另一个导电板与第二接线端子连接,位于一对导电板之间且与一对导电板电连接的导体穿过互感器,一对导电板以及所述导体为一体结构,或者,一对导电板为分体结构,所述导体的两端分别与一对导电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载流组件包括至少两对导电板,其中一对导电板为分体结构用于与断路器模块的N极对应,该对导电板之间连接有穿过互感器的导体,或者,与N极对应的一对导电板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的一对导电板穿过所述互感器;
其余每对导电板分别对应于断路器模块的一相L极,对应同一L极的一对导电板为分体结构,在一对导电板之间连接有穿过互感器的导体,或者,对应同一L极的一对导电板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的一对导电板穿过所述互感器。
进一步,所述导电夹包括两个夹持臂,两个夹持臂的一端为用于与断路器模块内的短路保护机构连接的连接端,两个夹持臂的另一端间隔相对形成用于夹持所述载流组件的夹持端。
进一步,所述导电夹还连接有接触板,所述接触板的一端与所述载流组件的一端被共同夹持于所述夹持端,接触板的另一端与断路器模块内的短路保护机构连接。
进一步,所述断路器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并列拼装的断路器极,每个断路器极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另一端设有导电夹,在第一接线端子与导电夹之间设有触头机构以及驱动触头机构的操作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分别与第一接线端子、导电夹电连接。
进一步,每个断路器极还包括分别位于操作机构两侧的短路保护机构和过载保护机构,所述过载保护机构与第一接线端子连接,导电夹与短路保护机构远离操作机构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每个断路器极还包括灭弧室,所述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动触头与操作机构联动连接,静触头与导电夹电连接且分别位于灭弧室的两侧。
进一步,每个断路器极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与第一接线端子配合的第一接线口,与第一接线口相对的第一壳体另一端开设有供所述载流组件或导电夹穿过的第一插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导电夹安装于限位槽内,所述导电夹的夹持端与所述第一插口相对。
进一步,所述插接端开设有与导电夹配合的第一插口,所述检测单元开设有与载流组件配合的第二插口,
所述第一插口与第二插口为一一对应的凹槽结构,
或者,所述第一插口和/或第二插口为至少一端敞开的滑槽结构。
进一步,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开设有第二插口以及用于插接动作单元的插槽,与所述第二插口相对的第二壳体另一端对应开设有第二接线口,第二接线端子装配于第二壳体内并与第二接线口对应,所述互感器位于第二接线端子与第二插口之间,且所述互感器位于第二壳体远离插槽的一侧,所述载流组件或导电夹穿过第二插口。
进一步,所述互感器的中心孔设置有用于分隔载流组件的隔板。
进一步,所述隔板包括至少一个挡壁,所述挡壁的板面与互感器的中心轴线相平行,所述挡壁的板面设有用于定位载流组件的定位槽。
进一步,所述隔板包括三个挡壁,三个挡壁依次连接合围形成槽体,槽体的中部为通槽,每个挡壁背对通槽的一侧设有定位槽。
进一步,所述漏电保护模块还包括动作单元,所述动作单元分别与断路器模块、检测单元可拆卸的拼装,且动作单元与断路器模块联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动作单元包括第三壳体,动作单元通过第三壳体分别与检测单元的第二壳体、相邻断路器极的第一壳体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三壳体的一端插接于第二壳体的插槽,在第三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连通孔,连通孔与相邻的第一壳体的联动孔相对应。
进一步,所述动作单元与断路器模块并列拼接,检测单元拼接于动作单元与断路器模块的同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检测单元与断路器模块通过载流组件与导电夹插接配合,分别由断路器模块、检测单元形成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两个接线端,具备拆装便利、布线简单且不会占据较大空间的优点。
此外,载流组件与导电夹的插接方向多样,使其可以满足不同的产品需求,适用范围广。
此外,漏电保护模块的动作单元分别与检测单元、断路器模块可拆卸的拼装,特别是动作单元与断路器模块拼装后的整体结构一端拼装检测单元,使整体结构紧凑,既可以提高检测单元、动作单元以及断路器模块三者的配合稳定性,也利于缩小整体体积。
此外,断路器极中的过载保护机构与第一接线端子连接,导电夹与短路保护机构远离操作机构的一端连接,结构合理,既可以避免短路保护机构工作时对导电夹的影响,也可以避免过载保护机构发热影响导电夹以及检测单元。
此外,导电夹的夹持端共同夹持载流组件和接触板,由接触板与短路保护机构连接,简化了断路器极内部的接线,使内部布局结构紧凑。
此外,互感器的中心孔设置隔板,隔板可以分隔载流组件,适用于断路器模块为多极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极和漏电保护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极与检测单元的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短路保护机构与检测单元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载流组件与断路器模块的配合示意图(导电夹的夹持端朝向载流组件);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载流组件与断路器模块的配合示意图(导电夹的夹持端朝向相邻断路器极);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检测单元的截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检测单元与断路器模块插接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载流组件、导电夹和接触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载流组件和导电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12-13是本实用新型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断路器模块,11-断路器极,110-第一壳体,1101-第一插口,111-第一接线端子,112-导电夹,113-接触板,12-手柄,13-操作机构,141-动触头,142-静触头,15-短路保护机构,16-过载保护机构,17-灭弧室,2-漏电保护模块,21-检测单元,210-第二壳体,210a-上盖,210b-底座,2101-第二接线口,2102-第二插口,2103-插槽,2104-连接孔,211-第二接线端子,212-载流组件,2121-导电板,2122-软连接,213-互感器,214-隔板,2141-挡壁,2142-定位槽,2143-通槽,22-动作单元,221-线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相互拼接的断路器模块1和漏电保护模块2,其中断路器模块1包括至少一个断路器极11,每个断路器极11的两端分别作为接线端设置有一对接线端子,在一对接线端子之间转动装配有手柄12、操作机构13以及触头机构,触头机构包括分别与一对接线端子电连接的动触头141和静触头142,其中手柄12、操作机构13以及动触头141依次联动连接,通过操作手柄12带动动触头141与静触头142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接通或断开每个断路器极11的主线路;在触头机构的一侧配合设置有灭弧系统,由灭弧系统熄灭触头机构分闸时产生的电弧。当断路器模块1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断路器极11,所有断路器极11设有接线端子的两端分别作为断路器模块1的两个接线端,相邻两个断路器极11并列设置且联动连接,也就是手柄12和/或操作机构13以及动触头141联动连接。
进一步的,每个断路器极11内还设置有与操作机构13配合的保护机构,保护机构包括短路保护机构15和/或过载保护机构16,在每个断路器极11的主线路发生短路或过载故障时,由短路保护机构15或过载保护机构16触发操作机构13脱扣。
漏电保护模块2包括检测单元21、动作单元22以及控制单元,其中检测单元21与每个断路器极11的主线路连接,动作单元22与断路器模块1的操作机构13联动连接,当检测单元21检测到主线路存在故障并反馈至控制单元,动作单元22根据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驱动断路器模块1脱扣断电。
本申请的改进点在于,断路器模块1的一个接线端为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第一接线端,在第一接线端设有第一接线端子111,断路器模块1的另一个接线端为插接端设有用于插拔接线的导电夹112;漏电保护模块2的检测单元21与插接端可拆卸连接,检测单元21的一端作为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第二接线端设有第二接线端子211,检测单元21包括互感器213以及穿过互感器213的载流组件212,载流组件212的一端与导电夹112插接,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端子211连接。
其检测单元21与断路器模块1通过载流组件212与导电夹112插接配合,分别由断路器模块1、检测单元21形成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两个接线端,具备拆装便利、布线简单且不会占据较大空间的优点。
具体的,第一接线端与插接端之间的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载流组件212沿第一方向与导电夹112相对插接,也就是载流组件212沿断路器模块1的长度方向插接,此时,在断路器模块1的插接端开设有与导电夹112配合的第一插口1101,检测单元开设有与载流组件212配合的第二插口,第一插口1101和第二插口2102为一一对应的凹槽结构;或者,载流组件21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与导电夹112滑动插接,优选的,载流组件212沿断路器模块1的厚度方向与导电夹112滑动插接,此时,第一插口1101和/或第二插口2102为至少一端敞开的滑槽结构,以便于完成滑动插接,当然,载流组件212也可以沿着断路器模块1的高度方向滑动插接,仅需要改变第一插口1101、第二插口2102的敞开方向。通过不同方向的插接,使可以满足不同的产品需求,适用范围广。
进一步的,漏电保护模块2的动作单元22分别与断路器模块1、检测单元21可拆卸的拼装,优选的,动作单元22与断路器模块1并列拼装,使检测单元21拼接于动作单元22与断路器模块1的同一端,使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整体结构紧凑,既可以提高检测单元21、动作单元22以及断路器模块1三者的配合稳定性,也利于缩小整体体积。
结合图1-13提供第一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实施例。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包括断路器模块1和漏电保护模块2,在本实施例中,以断路器模块1包括四个并列拼装的断路器极11为例,其中一个位于边侧位置的断路器极11为N极,其余三个断路器极11为L极,检测单元21的载流组件212沿第一方向插接于导电夹112。
断路器模块包括外壳,外壳内部被划分为四个安装腔,在每个安装腔内装配有一个断路器极11,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断路器极11包括第一壳体110,由第一壳体110的内部空间作为一个安装腔,多个第一壳体110并列拼装形成外壳,如此,相邻两个断路器极11通过第一壳体110相互拼装,使断路器模块1形成四个可以拼装的模块,利于拆装,简化装配过程。
具体如图3、7所示,第一壳体110包括相互盖合的盖体和基座,第一壳体110的一端开设有第一接线口,第一壳体110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插口1101,第一插口1101与第一接线口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第一插口1101为开设于第一壳体110侧壁的凹槽结构;第一壳体110还设置有手柄孔和多个用于与相邻断路器极11联动连接的联动孔,其中手柄孔位于连接在第一插口1101与第一接线口之间的第一壳体110的连接侧壁,也就是,手柄孔位于图3中第一壳体110的上侧壁;联动孔开设于位于第一插口1101与第一接线口之间的第一壳体110的安装侧壁,也就是联动孔开设于图3中平行于纸面的第一壳体110的侧壁。
如图3、7所示,设有第一接线口的第一壳体110一端配合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111,设有第一插口1101的第一壳体110另一端配合装配有导电夹112,在第一接线端子111与导电夹112之间装配有手柄12、操作机构13、触头机构以及灭弧系统,手柄12转动装配于第一壳体110的上部,使手柄12的一端从设置于第一壳体110的手柄孔伸出第一壳体110之外,操作机构13转动装配于手柄12的一侧,触头机构分别与第一接线端子111、导电夹112电连接,触头机构的动触头141与操作机构13联动连接并与第一接线端子111电连接,静触头142固定于第一壳体110中部并与导电夹112电连接,灭弧系统配合设置于触头机构的一侧,其中灭弧系统的灭弧室17位于静触头142与导电夹112之间。在操作机构13与第一接线端子111之间设有过载保护机构16,在灭弧室17与手柄12之间设置短路保护机构15,其中过载保护机构16与第一接线端子111连接,短路保护机构15远离操作机构13的一端与导电夹112电连接,使导电夹112可以不受短路保护机构15动作时的影响,同时,导电夹112位于远离过载保护机构16的一端,避免过载保护机构16发生影响导电夹112。
其中,操作机构13包括转动装配的杠杆,在杠杆上转动连接有触头支持、跳扣以及锁扣,动触头141连接于触头支持并随触头支持共同进行分合闸运动,在杠杆与触头支持之间设置有储能件,跳扣与锁扣的一端搭扣配合,其中跳扣通过一个连杆与手柄12联动连接,锁扣连接有联动轴,联动轴可以穿过联动孔与相邻断路器极11的锁扣联动连接;锁扣的一端还连接有脱扣挂钩,过载保护机构16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壳体110内,过载保护机构16的活动端与脱扣挂钩相对,在发生过载故障时,过载保护机构16的双金属片受热弯曲触发脱扣挂钩,使锁扣转动与跳扣解除搭扣配合;短路保护机构15的动铁芯与锁扣的一端相对,在发生短路故障时,动铁芯触发锁扣转动,使锁扣与跳扣解除搭扣配合,操作机构13脱扣,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短路保护机构15包括磁轭以及配合设置于磁轭的线圈组件,线圈组件包括线圈骨架、缠绕于线圈骨架的线圈以及由线圈驱动的动铁芯,其中动铁芯与锁扣相对。
如图2-4所示,导电夹112设置于短路保护机构15远离操作机构13的一端,且使导电夹112的夹持间隙与第一插口1101相对,优选的,导电夹112完全位于第一壳体110内,由载流组件212的一端穿过第一插口1101插入导电夹112的夹持间隙内,当然,导电夹112也可以从第一插口1101穿过第一壳体110外用于与载流组件212的一端插接;进一步的,短路保护机构15与第一壳体110之间设置有限位槽,导电夹112对应限位装配于限位槽内,限位槽可以由第一壳体110的内侧壁形成。
如图3所示,由第一壳体110的内侧壁凸出形成L形凸起,L形凸起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其中第一凸台位于更靠近灭弧室17的一侧并与短路保护机构15平行且间隔相对,第二凸台与第一插口1101间隔相对,此时第一凸台、第二凸台以及设有第一插口1101的第一壳体110侧壁共同围成一个用于限位导电夹112的限位槽。
结合图2-4提供一种应用于本实施例的导电夹112,导电夹112包括两个夹持臂,两个夹持臂的一端连接形成连接端,连接端可以与短路保护机构15连接,两个夹持臂的另一端间隔相对形成用于夹持载流组件212的夹持端,且夹持臂与载流组件212平行,具体的导电夹112由弹性导体一体弯折形成U形体,U形体的敞开一端作为导电夹112的夹持端,其中,导电夹112的夹持端与第一插口1101正对,U形体封闭的一端作为导电夹112的连接端,导电夹112的连接端优选与第二凸台抵接,U形体的一对侧壁作为导电夹112的两个夹持臂,夹持臂与开设有手柄孔的第一壳体110侧壁平行,也就是夹持臂与第一壳体110的上侧壁平行,图3中,导电夹112的一个夹持臂与第一凸台抵接,导电夹112的另一夹持臂位于远离第一凸台的一侧。
进一步的,导电夹112还连接有接触板113,导电夹112通过接触板113与短路保护机构15电连接,具体如图3、4所示,接触板113包括垂直相连的第一板和第二板,其中第一板沿平行于第一凸台的方向伸入两个夹持臂之间的空隙内,也就是伸入导电夹112的夹持端,在载流组件212的一端插接于导电夹112的夹持端时,导电夹112、接触板113以及载流组件212三者相互挤压接触实现电连接。
当然,如图11所示,导电夹112与接触板113也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导电夹112的连接端为弹性的接触部,由连接端与短路保护机构15连接,此时夹持端内仅夹持载流组件212。
另外,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导电夹112为U形体结构,其夹持端也可以朝向连接在插接端与第一接线端之间的第一壳体10侧壁,也就是夹持端朝向相邻断路器极1,此时一对夹持臂的一侧朝向第一插口1101,也就是夹持间隙直接与第一插口1101相对,使载流组件212直接插入夹持间隙内。
如图1-5和8-11所示,漏电保护模块2包括检测单元21、动作单元22以及控制单元,其中检测单元21分别与断路器模块1、动作单元22形成可拆卸的连接结构,其中动作单元22与断路器模块1联动连接,优选如图1、2所示,动作单元22与断路器模块1并列拼接,也就是动作单元22与本实施例中的四个断路器极11依次并列拼接形成一个整体,检测单元21拼接于动作单元22与断路器模块1的同一端,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单元21拼接于断路器模块1的插接端。
具体如图2-4、8和9所示,检测单元21包括第二壳体210,在第二壳体210内装配有互感器213、载流组件212以及第二接线端子21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0内设置有四组载流组件212以及四个第二接线端子211,四个第二接线端子211分别与四个断路器极1的第一接线端子111一一对应,每个第一接线端子111与每个第二接线端子211之间的连接为第一方向,其中第一接线端子111可以作为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进线端子,第一接线端为进线端,第二接线端子211对应的作为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出线端子,第二接线端为出线端,当然,第一接线端子111也可以用于出线,第二接线端子211也可以用于进线。优选的,第二壳体210包括相互盖合的底座210b和上盖210a,方便将载流组件212、第二接线端子211装配于第二壳体210内。
如图4、8所示,在第二壳体210的一端开设有第二插口2102以及用于插接动作单元22的插槽2103,第二插口2102与第一插口1101一一对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0的一端开设有四个第二插口2102,每个第二插口2102均为凹槽结构,插槽2103位于第二壳体210靠近边侧位置并与动作单元22相对应,与第二插口2102相对的第二壳体210另一端对应开设有四个第二接线口2101,每个第二接线口2101对应装配有一个第二接线端子211,互感器213设置于第二接线端子211与第二插口2102之间,四组载流组件212分别穿过互感器213的中心孔,使每组载流组件212的一端穿过第二插口2102从第一插口1101伸入第一壳体110内与一个导电夹112插接,每组载流组件212的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端子211连接,当然,作为另外的连接方案,也可以是导电夹112依次穿过第一插口1101、第二插口2102伸入第二壳体210内与载流组件212的一端插接。
具体如图2-6和10所示,每组载流组件212包括一对导电板2121,其中导电板2121沿平行于第二插口2102、第二接线口2101的方向设置,其中一个导电板2121用于与导电夹112插接,该导电板2121与夹持臂相平行,另一导电板2121用于与第二接线端子211连接,位于一对导电板2121之间且与一对导电板2121电连接的导体穿过互感器213的中心孔,在本实施例中,四对导电板2121中有一对导电板2121对应断路器模块1的N极,对应N极的一对导电板2121为分体结构,且在该对导电板2121之间连接导体,连接在该对导电板2121之间的导体为软连接2122,软连接2122更利于穿过位置较远的互感器213,当然,与N极对应的一对导电板2121也可以是一体结构,此时一体结构的一对导电板2121穿过互感器213;其余三对导电板2121分别对应断路器模块1的三相L极,其中,每对导电板2121分别对应于断路器模块1的一相L极,对应于同一L极的一对导电板2121为分体结构,在该对导电板2121之间连接有穿过互感器213的导体,其中导体可以是板状的导体,也可以是软连接2122,或者,对应于同一L极的一对导电板2122为一体结构,也就是由一对导电板2121的一端相向延伸连接并穿过互感器213,此时一体结构的中部穿过互感器213的中心孔,由一对导电板2121形成的一体结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互感器213位于远离第二壳体210远离动作单元22的一侧,也就是,互感器213装配于第二壳体210远离插槽2103的一侧,此时互感器213距N极的距离较远,四对导电板2121等间距并列设置于第二壳体210的两端,其中一对导电板2121与互感器213的中心孔正对,该对导电板2121的相对一端沿平行于互感器213的中心轴线方向相向延伸连接,在与互感器213相邻的两对导电板2121中,每对导电板2121的相对一端相向延伸连接并通过向互感器213的方向弯折以便穿过互感器213,远离互感器213的一对导电板2121之间连接有穿过互感器213的软连接2122,如此结构,具备布线结构合理的优点。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与导电夹112插接的导电板2121与夹持臂相平行,另一个导电板2121以及连接在一对导电板2121之间的导体可以不与夹持臂平行。
进一步的,如图4、8、12和13所示,在互感器213的中心孔设置有隔板214,隔板214用于分隔相邻两组载流组件212,隔板214适用于断路器模块1中具备多个断路器极11的情况,其中隔板214包括至少一个挡壁2141,挡壁2141的板面与互感器213的中心轴线相平行,优选的,在挡壁2141的板面设有用于定位载流组件212的定位槽2142。
如图8、12和13所示,应用于本实施例的隔板214包括三个挡壁2141,三个挡壁2141依次连接形成槽体,本实施例中,槽体整体呈U形体,槽体的中部为通槽2143,每个挡壁2141背对通槽2143的一侧设有定位槽2142,将隔板214设置于互感器213的中心孔内,软连接2122穿过通槽2143,其余三组载流组件212分别对应设置于三个定位槽2142内,从而实现分隔四组载流组件212。
另外,如图9所示,在第二壳体210还设置有连接孔2104,当剩余电流断路器还需要装配其他附件模块时,可以通过连接孔2104连接组合。
动作单元22包括第三壳体,动作单元22通过第三壳体分别与检测单元21的第二壳体210、相邻断路器极11的第一壳体110可拆卸的连接,其中,第三壳体的一端插接于第二壳体210的插槽2103,且第三壳体的一端设有敞口用于与第二壳体210的内部对应连通,在第三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连通孔,连通孔与相邻的第一壳体110的一个联动孔相对应。
在第三壳体内设置有脱扣器以及与脱扣器配合的动作组件,脱扣器以及动作组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例如电磁脱扣器,脱扣器由控制单元输出的动作信号所驱动,脱扣器的推杆与动作组件联动连接,动作组件包括推杆和联动件,联动件对应穿过连通孔和联动孔,联动件的一端与推杆联动连接,联动件的另一端与相邻断路器极11的操作机构13联动连接,触发操作机构13的锁扣和跳扣解除搭扣配合。
优选的,如图1、2所示,用于控制动作单元22的控制单元也设置于第三壳体内,控制单元通过插槽2103与检测单元21连接,其中控制单元包括线路板221以及连接于线路板221的控制器,图2中,线路板221的一端可以穿过插槽2103延伸至第二壳体210内,方便检测单元21与控制单元接线,使互感器213可以向控制器反馈主线路的电流信号,在控制器判断主线路存在故障后输出动作信号,使动作单元22驱动断路器模块1脱扣断电。当然,控制单元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210内,但可能会增大检测单元21的体积。
另外,在第三壳体内还可以装配有模拟漏电试验回路以及用于接通模拟漏电试验回路的试验按钮,模拟漏电试验回路与检测单元21、控制单元以及动作单元22的连接关系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当然,本实施例的漏电保护模块2也适用于断路器极11模块为不能拆卸拼装的整体结构,此时外壳的内部被三个间隔设置的分隔板214分隔为四个安装腔时,第一插口1101以及第一接线口分别对应设置于每个安装腔的相对两侧。
另外,在断路器模块1与漏电保护模块2之间也可以对应设置方便定位拆装的定位凸台,方便装配到位。
提供第二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实施例(未示出)。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包括断路器模块1和漏电保护模块2,其中断路器模块1包括四个并列设置的断路器极11,每个断路器极11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一壳体110的一端开设有第一接线口,第一壳体110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插口1101,在第一连接口、第一插口1101之间的第一壳体110侧壁上还设有手柄孔和联动孔,其中第一接线口、手柄孔以及联动孔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与第一实施例所不同的是,第一插口1101的至少一端敞开形成位于第一壳体110一端的滑槽结构,也就是,多个断路器极11中,位于边侧位置的第一插口1101可以为一端敞开的结构,其余位于中部的断路器极11的第一插口1101的两端均敞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口1101朝向相邻断路器极的一端或两端敞开,所有第一壳体110的第一插口1101对应连通,在插接端形成滑槽结构。
第一壳体110的内部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中导电夹112的夹持端朝向载流组件212,夹持臂与开设有手柄孔的第一壳体110侧壁平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漏电保护模块2的载流组件212伸出第二插口2102,使载流组件21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在插接端的滑槽结构内滑动,也就是沿着断路器模块1的厚度方向滑动,载流组件212最终与导电夹112一一对应插接。
提供第三种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的实施例(未示出)。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包括断路器模块1和漏电保护模块2,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其中断路器模块1包括四个并列设置的断路器极11,每个断路器极11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一壳体110的一端开设有第一接线口,第一壳体110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插口1101,在第一连接口、第一插口1101之间还设有手柄孔和联动孔,其中第一接线口、手柄孔以及联动孔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与第一实施例所不同的是,第一插口1101的至少一端敞开形成位于第一壳体110一端的滑槽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口1101的敞开端位于第一壳体10开设有手柄孔的侧壁(也就是图3、7中的上侧壁),第一插口1101的另一端可以封闭也可以敞开。
第一壳体110的内部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中导电夹112的夹持端朝向设有第一插口1101敞开的一端,也就是朝向设有手柄孔的第一壳体110的侧壁,夹持臂与开设有联动孔的第一壳体110侧壁平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漏电保护模块2的载流组件212伸出第二插口2102,使载流组件21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在插接端的滑槽结构内滑动,也就是沿着断路器模块1的高度方向滑动,载流组件212最终与导电夹112一一对应插接。
当然,作为另外的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滑槽结构也可以由第二插口2102形成,此时,第一插口1101为凹槽结构,每个导电夹112分别伸出第一插口1101沿第二插口2102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包括断路器模块(1)和漏电保护模块(2),其特征在于:断路器模块(1)的一端作为第一接线端设有第一接线端子(111),与第一接线端相对的断路器模块(1)的另一端作为插接端设有用于插拔接线的导电夹(112);
所述漏电保护模块(2)包括可拆卸装配于插接端的检测单元(21),所述检测单元(21)的一端作为第二接线端设有第二接线端子(211),所述检测单元(21)包括互感器(213)以及穿过互感器(213)的载流组件(212),所述载流组件(212)的一端与导电夹(112)插接,另一端与第二接线端子(21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插接端之间的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载流组件(212)沿第一方向与导电夹(112)相对插接,或者,载流组件(21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与导电夹(112)滑动插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组件(212)包括至少一对导电板(2121),其中一个导电板(2121)与导电夹(112)插接,另一个导电板(2121)与第二接线端子(211)连接,位于一对导电板(2121)之间且与一对导电板(2121)电连接的导体穿过互感器(213),一对导电板(2121)以及所述导体为一体结构,或者,一对导电板(2121)为分体结构,所述导体的两端分别与一对导电板(212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流组件(212)包括至少两对导电板(2121),其中一对导电板(2121)为分体结构用于与断路器模块(1)的N极对应,该对导电板(2121)之间连接有穿过互感器(213)的导体,或者,与N极对应的一对导电板(2121)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的一对导电板(2121)穿过所述互感器(213);
其余每对导电板(2121)分别对应于断路器模块(1)的一相L极,对应同一L极的一对导电板(2121)为分体结构,在一对导电板(2121)之间连接有穿过互感器(213)的导体,或者,对应同一L极的一对导电板(2121)为一体结构,一体结构的一对导电板(2121)穿过所述互感器(2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夹(112)包括两个夹持臂,两个夹持臂的一端为用于与断路器模块(1)内的短路保护机构(15)连接的连接端,两个夹持臂的另一端间隔相对形成用于夹持所述载流组件(212)的夹持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夹(112)还连接有接触板(113),所述接触板(113)的一端与所述载流组件(212)的一端被共同夹持于所述夹持端,接触板(113)的另一端与断路器模块(1)内的短路保护机构(15)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模块(1)包括至少两个并列拼装的断路器极(11),每个断路器极(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111),另一端设有导电夹(112),在第一接线端子(111)与导电夹(112)之间设有触头机构以及驱动触头机构的操作机构(13),所述触头机构分别与第一接线端子(111)、导电夹(112)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断路器极(11)还包括分别位于操作机构(13)两侧的短路保护机构(15)和过载保护机构(16),所述过载保护机构(16)与第一接线端子(111)连接,导电夹(112)与短路保护机构(15)远离操作机构(13)的一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断路器极(11)还包括灭弧室(17),所述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动触头(141)和静触头(142),所述动触头(141)与操作机构(13)联动连接,静触头(142)与导电夹(112)电连接且分别位于灭弧室(17)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断路器极(11)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一壳体(110)的一端设有与第一接线端子(111)配合的第一接线口,与第一接线口相对的第一壳体(110)另一端开设有供所述载流组件(212)或导电夹(112)穿过的第一插口(110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0)内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导电夹(112)安装于限位槽内,所述导电夹(112)的夹持端与所述第一插口(1101)相对。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端开设有与导电夹(112)配合的第一插口(1101),所述检测单元(21)开设有与载流组件(212)配合的第二插口(2102),
所述第一插口(1101)与第二插口(2102)为一一对应的凹槽结构,
或者,所述第一插口(1101)和/或第二插口(2102)为至少一端敞开的滑槽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21)包括第二壳体(210),所述第二壳体(210)的一端开设有第二插口(2102)以及用于插接动作单元(22)的插槽(2103),与所述第二插口(2102)相对的第二壳体(210)另一端对应开设有第二接线口(2101),第二接线端子(211)装配于第二壳体(210)内并与第二接线口(2101)对应,所述互感器(213)位于第二接线端子(211)与第二插口(2102)之间,且所述互感器(213)位于第二壳体(210)远离插槽(2103)的一侧,所述载流组件(212)或导电夹(112)穿过第二插口(2102)。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互感器(213)的中心孔设置有用于分隔载流组件(212)的隔板(214)。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14)包括至少一个挡壁(2141),所述挡壁(2141)的板面与互感器(213)的中心轴线相平行,所述挡壁(2141)的板面设有用于定位载流组件(212)的定位槽(2142)。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14)包括三个挡壁(2141),三个挡壁(2141)依次连接合围形成槽体,槽体的中部为通槽(2143),每个挡壁(2141)背对通槽(2143)的一侧设有定位槽(2142)。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保护模块(2)还包括动作单元(22),所述动作单元(22)分别与断路器模块(1)、检测单元(21)可拆卸的拼装,且动作单元(22)与断路器模块(1)联动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单元(22)包括第三壳体,动作单元(22)通过第三壳体分别与检测单元(21)的第二壳体(210)、相邻断路器极(11)的第一壳体(110)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三壳体的一端插接于第二壳体(210)的插槽(2103),在第三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连通孔,连通孔与相邻的第一壳体(110)的联动孔相对应。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单元(22)与断路器模块(1)并列拼接,检测单元(21)拼接于动作单元(22)与断路器模块(1)的同一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47056.0U CN220172030U (zh) | 2023-03-28 | 2023-03-28 |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47056.0U CN220172030U (zh) | 2023-03-28 | 2023-03-28 |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72030U true CN220172030U (zh) | 2023-12-12 |
Family
ID=89064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647056.0U Active CN220172030U (zh) | 2023-03-28 | 2023-03-28 |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72030U (zh) |
-
2023
- 2023-03-28 CN CN202320647056.0U patent/CN2201720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474182B2 (en) | Contactor with connector module for control of the solenoid mechanism | |
RU107397U1 (ru) |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е коммутир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цепей низкого напряжения | |
CN108376631B (zh) | 一种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 | |
RU2719326C2 (ru) |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е защит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в модульном формате | |
CN220172030U (zh) |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 |
CN219106029U (zh) | 断路器 | |
MXPA05003308A (es) | Modulo interruptor de circuito de falla a tierra compacto. | |
CN118737767A (zh) |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 |
CN115631975A (zh) | 漏电保护模块和插入式断路器 | |
CN215896276U (zh) | 一种漏电保护器 | |
CN115714076A (zh) | 一种继电器模块及继电器控制系统 | |
CN210984658U (zh) | 一种电子式漏电脱扣器模块及断路器 | |
CN213519791U (zh) | 断路器 | |
CN216288211U (zh) | 断路器 | |
CN211016954U (zh) | 一种多极漏电断路器 | |
CN218939562U (zh) | 断路器 | |
CN218384775U (zh) | 零序互感器、漏电测试机构和断路器 | |
CN216624135U (zh) | 断路器壳体 | |
CN113643941A (zh) | 一种漏电保护器 | |
CN218939547U (zh) | 漏电保护模块和插入式断路器 | |
CN112151319A (zh) | 断路器 | |
CN218215158U (zh) | 漏电保护模块 | |
CN115621085A (zh) | 断路器 | |
CN221124641U (zh) | 分断测试连接器及箱式变电站 | |
CN216528682U (zh) | 一种电隔离机构及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