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00135U - 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 Google Patents

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00135U
CN217000135U CN202122853219.4U CN202122853219U CN217000135U CN 217000135 U CN217000135 U CN 217000135U CN 202122853219 U CN202122853219 U CN 202122853219U CN 217000135 U CN217000135 U CN 217000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pipe
cast
column
steel
pip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5321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新华
吴贞
梅洁萍
单荣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u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u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u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u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5321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00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00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001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包括有第一套管件、第二套管件和中空的钢管柱,钢管柱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至少两第一安装口和至少两第二安装口,各两第一安装口相对设置,各两第二安装口相对设置,且第一安装口与第二安装口处在不同的平面上;第一套管件能够通过第一安装口贯穿钢管柱,并且在第一套管件的两相对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一洞口;第二套管件能够通过第二安装口贯穿钢管柱并通过第一洞口与第一套管件榫卯连接,以形成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的榫卯连接节点,避免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连接组合之后导致钢管柱的壁板产生平面外变形,从而提高了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连接节点的承载能力。

Description

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结构的形式多种多样,相应的梁柱节点形式也纷繁多样,其中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受力合理,防火性能及经济指标好,因而通常将其与横梁组合,形成建筑中钢混组合结构体系。但是,在现有的钢混组合结构体系中,其梁柱节点由于其结构形式复杂,构造繁琐,导致其施工困难和不方便,因此急需改善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之间通过榫卯连接节点结构连接,所有的节点刚构部分可在工厂预制完成,砼现场浇筑,制作方便,适用于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的组合结构体系中,使得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的组合施工方便,整体性好,综合造价较为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包括:
中空的钢管柱,所述钢管柱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至少两第一安装口,以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至少两第二安装口,各两第一安装口相对设置,各两第二安装口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安装口与第二安装口处在不同的平面上;
第一套管件,所述第一套管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口贯穿所述钢管柱,并且在所述第一套管件的两相对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一洞口;
第二套管件,所述第二套管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口贯穿所述钢管柱并通过所述第一洞口与所述第一套管件榫卯连接,以形成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的榫卯连接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套管件的两相对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二洞口,并且所述第二洞口与所述第一洞口相对应。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还包括有第一钢筋笼和第一模框,所述第一钢筋笼能够通过第一套管件和所述第二洞口贯穿所述钢管柱,所述第一模框围设在所述钢管柱外的第一钢筋笼上,以使在所述第一模框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后形成第一现浇梁。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还包括有第二钢筋笼和第二模框,所述第二钢筋笼能够通过第二套管件贯穿所述钢管柱,所述第二模框围设在所述钢管柱外的第二钢筋笼上,以使在所述第二模框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后形成第二现浇梁。
进一步地,第一套管件的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一灌浆口。
进一步地,第二套管件的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二灌浆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管件的两端口均设置有第一补强件,且所述第一补强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套管件的相对内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套管件的两端口固设有第二补强件,且所述第二补强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套管件的相对内侧壁上。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将第一套管件通过第一安装口贯穿钢管柱,将第二套管件通过第二安装口贯穿钢管柱并通过第一套管件上开设的第一洞口与第一套管件榫卯连接,以形成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的榫卯连接节点。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梁柱结合的所有节点刚构部分可在工厂预制完成,砼现场浇筑,制作方便,机械化程度高,适用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的组合结构体系,使得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的组合施工方便,整体性好,综合造价较为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涉及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涉及钢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涉及第一套管件与第二套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涉及第一套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涉及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涉及钢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涉及钢管柱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涉及第一套管件与第二套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管柱;10、第一安装口;11、第二安装口;12、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2、第一套管件;20、第一洞口;21、第一灌浆口;22、第一补强件;3、第二套管件;32、第二补强件;4、第一钢筋笼;40、第一模框;400、第一面筋;401、第一箍筋;402、第一底筋;5、第二钢筋笼;50、第二模框;500、第二面筋;501、第二箍筋;502、第二底筋;6、模板;60、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优先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竖直”、“顶”、“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方式: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示出一种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实施例一: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包括钢管柱1,钢管柱1为中空结构,钢管柱1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至少两第一安装口10,各两第一安装口10相对设置;此外,钢管柱1上还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至少两第二安装口11,各两第二安装口11相对设置,且第一安装口10与第二安装口11处在不同的平面上。本实施例中的钢管柱1为矩形体钢管柱1,也即可以理解,矩形体钢管柱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2和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13,两第一安装口10开设在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2上,两第二安装口11开设在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13上,且第一安装口10和第二安装口11开设在钢管柱1的同一高度位置上。
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安装口10和第二安装口11各开设两个,但不限制于两个,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通过合理地变更第一安装口10和第二安装口11的数量,其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钢管柱1也可以为中空的圆柱形体结构,在此处不做限定,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通过合理的变更钢管柱1的结构,其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本实用新型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还包括有第一套管件2和第二套管件3。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套管件2和第二套管件3均为钢管套,第一套管件2和第二套管件3均为中空且两端敞开的结构,并且第一套管件2和第二套管件3的结构相同。第一套管件2能够通过第一安装口10贯穿钢管柱1,并且在第一套管件2的两相对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一洞口20,第二套管件3能够通过第二安装口11贯穿钢管柱1并通过第一洞口20与第一套管件2榫卯连接,以形成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的榫卯连接节点。也即可以理解,将第一套管件2和第二套管件3与钢管柱1连接时,第一套管件2通过第一安装口10贯穿钢管柱1而将第一套管件2固定在第一安装口10上,第二套管件3通过第二安装口11贯穿钢管柱1并通过第一套管件2上开设的第一洞口20与第一套管件2榫卯连接而将第二套管件3固定在第二安装口11上,以形成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的榫卯连接节点。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梁柱结合所有的节点刚构部分可在工厂预制完成,砼现场浇筑,制作方便,机械化程度高,在现场施工的只有现浇梁的浇筑,大大节省了施工的时间,适用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的组合结构体系,使得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的组合施工方便,整体性好,综合造价较为优势。
本实施例中,第二套管件3的两相对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二洞口30,并且第二洞口30与第一洞口20相对应。也即是由于第二套管件3是通过第一套管件2上的第一洞口20与第一套管件2榫卯连接的,如此将导致第二套管件3的内腔与第一套管件2的内腔不连通,通过该第二洞口30可使第一套管件2的内腔与第二套管件3的内腔连通,从而便于后期钢筋笼通过第一套管件2贯穿钢管柱1。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体系还包括有第一钢筋笼4和第一模框40,第一钢筋笼4能够通过第一套管件2和第二洞口30贯穿钢管柱1,第一模框40围设在钢管柱1外的第一钢筋笼4上,以使在第一模框40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后形成第一现浇梁。也即可以理解,当将第一钢筋笼4与钢管柱1组合连接时,第一钢筋笼4通过第一套管件2和第二洞口30贯穿钢管柱1并加以辅助焊接在第一套管件2上,然后将第一模框40围设在钢管柱1外的第一钢筋笼4上,通过在第一模框40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固化成型后即可形成第一现浇梁,而钢管柱1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固化成型后即可形成钢管混凝土柱,从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体系还包括有第二钢筋笼5和第二模框50,第二钢筋笼5能够通过第二套管件3贯穿钢管柱1,第二模框50围设在钢管柱1外的第二钢筋笼5上,以使在第二模框50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后形成第二现浇梁。也即可以理解,当将第二钢筋笼5与钢管柱1组合连接时,第二钢筋笼5通过第二套管件3贯穿钢管柱1并加以辅助焊接在第二套管件3上,然后将第二模框50围设在钢管柱1外的第二钢筋笼5上,通过在第二模框50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固化成型后即可形成第二现浇梁,第二现浇梁结合上述形成的钢管混凝土柱与第一现浇梁的组合结构,可加强本实用新型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的刚度和抗震性能。
当然,为了能够在钢管柱1的内腔浇筑混凝土,本实用新型还可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第一套管件2的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一灌浆口21;第二套管件3的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二灌浆口31,当然,在第一套管件2和第二套管件3榫卯连接之后,第一灌浆口21与第二灌浆口31是叠合对应的,通过在该第一灌浆口21和第二灌浆口31的位置向钢管柱1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即可使得混凝土充满钢管柱1的内腔,覆盖在钢管柱1内腔的第一套管件2和第二套管件3,以形成钢管混凝土柱,再结合在第一模框40和第二模框50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形成的现浇梁即可形成本实用新型的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值得说明的是,发明人还可以根据需要,在第一模框40和第二模框50组件搭设模板6,在模板6上铺设横纵交错的钢筋60,钢筋60可穿插在第一钢筋笼4和第二钢筋笼5内,在模板6上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固化成型之后即可与第一现浇梁和第二现浇梁形成一体连接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体系的刚性更佳。
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管件2的两端口均设置有第一补强件22(钢板),且第一补强件2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套管件2的相对内侧壁上。也即可以理解,当将第一钢筋笼4通过第一套管件2贯穿钢管柱1之后,将第一补强件22焊接在第一套管件2的内侧壁上,从而对第一套管件2起到补强的作用,以提高第一套管件2的刚度。
同理,在第二套管件3的两端口固设有第二补强件32(钢板),且第二补强件3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套管件3的相对内侧壁上。也即可以理解,当将第二钢筋笼5通过第二套管件3贯穿钢管柱1之后,将第二补强件焊接在第二套管件3的内侧壁上,从而对第二套管件3起到补强的作用,以提高第二套管件3的刚度。
实施例二: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安装口10和第二安装口11的数量不同。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安装口10和第二安装口11的长度需要根据现浇梁的高度来开设,当现浇梁高度较高时,开设两个第一安装口10(一对第一安装口10)和两个第二安装口11(一对第二安装口11)将会削弱钢管柱1的整体刚度。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安装口10和第二安装口11各开设四个,也即两对第一安装口10和两对第二安装口11,在钢管柱1的相对第一侧壁12上开设有两两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口10(一第一侧壁12上间隔开设有两与钢管柱1内腔相通的第一安装口10,另一第一侧壁12上间隔开设有两与钢管柱1内腔相通的第一安装口10,并且两两第一安装口10相对应),钢管柱1的相对第二侧壁13上开设有两两相对设置的第二安装口11(一第二侧壁13上间隔开设有两与钢管柱1内腔相通的第二安装口11,另一第二侧壁13上也间隔开设有两与钢管柱1内腔相通的第二安装口11,并且两两第二安装口11相对应)。
由此可知,第一对第一安装口10与第一对第二安装口11开设在钢管柱1的同一高度位置(第一对第一安装口10是指相对第一侧壁12上的两第一安装口10,而不是指在同一侧壁上设置的两第一安装口10,第二对安装口是指相对第二侧壁13上的两第二安装口11,而不是指在同一侧壁上设置的两第二安装口11),第二对第一安装口10与第二对第二安装口11也开设在钢管柱1的同一高度位置。基于此,将第一面筋400(第一面筋400为第一钢筋笼4上的顶部钢筋)通过设置在第一对第一安装口10上的第一套管件2和该第一套管件2上的第二洞口30贯穿钢管柱1,将第一底筋402(第一底筋402为第一钢筋笼4上的底部钢筋)通过设置在第二对第一安装口10上的第一套管件2和该第一套管件2上的第二洞口30贯穿钢管柱1并加以辅助焊接在该第一套管件2上,再通过第一箍筋401将第一面筋400和第一底筋402连接形成上述的第一钢筋笼4,最后将第一模框40围设在钢管柱1外的第一钢筋笼4上,通过在第一模框40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固化成型后即可形成第一现浇梁。
同理,将第二面筋500(第二面筋500为第二钢筋笼5上的顶部钢筋)通过设置在第一对第二安装口11上的第二套管件3贯穿钢管柱1,将第二底筋502(第二底筋502为第二钢筋笼5上的底部钢筋)通过设置在第二对第二安装口11上的第二套管件3贯穿钢管柱1,再通过第二箍筋501将第二面筋500和第二底筋502连接形成上述的第二钢筋笼5,最后将第二模框50围设在钢管柱1外的第二钢筋笼5上,通过在第二模框50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固化成型后即可形成第二现浇梁。
综上,发明人可以根据现浇梁的高度来合理变更第一安装口10和第二安装口11的数量而避免削弱钢管柱1的整体刚度。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通过合理的变更第一安装口10和第二安装口11的数量,其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8)

1.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空的钢管柱(1),所述钢管柱(1)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至少两第一安装口(10),以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至少两第二安装口(11),各两第一安装口(10)相对设置,各两第二安装口(11)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安装口(10)与第二安装口(11)处在不同的平面上;
第一套管件(2),所述第一套管件(2)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口(10)贯穿所述钢管柱(1),并且在所述第一套管件(2)的两相对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一洞口(20);
第二套管件(3),所述第二套管件(3)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口(11)贯穿所述钢管柱(1)并通过所述第一洞口(20)与所述第一套管件(2)榫卯连接,以形成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的榫卯连接节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件(3)的两相对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二洞口(30),并且所述第二洞口(30)与所述第一洞口(20)相对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钢筋笼(4)和第一模框(40),所述第一钢筋笼(4)能够通过第一套管件(2)和所述第二洞口(30)贯穿所述钢管柱(1),所述第一模框(40)围设在所述钢管柱(1)外的第一钢筋笼(4)上,以使于所述第一模框(40)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后形成第一现浇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钢筋笼(5)和第二模框(50),所述第二钢筋笼(5)能够通过第二套管件(3)贯穿钢管柱(1),所述第二模框(50)围设在钢管柱(1)外的第二钢筋笼(5)上,以使于第二模框(50)的内腔浇筑混凝土后形成第二现浇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件(2)的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一灌浆口(2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件(3)的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二灌浆口(3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件(2)的两端口均设置有第一补强件(22),且所述第一补强件(2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套管件(2)的相对内侧壁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件(3)的两端口固设有第二补强件,且所述第二补强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套管件(3)的相对内侧壁上。
CN202122853219.4U 2021-11-19 2021-11-19 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Active CN217000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53219.4U CN217000135U (zh) 2021-11-19 2021-11-19 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53219.4U CN217000135U (zh) 2021-11-19 2021-11-19 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00135U true CN217000135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82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53219.4U Active CN217000135U (zh) 2021-11-19 2021-11-19 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001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6084B2 (en) Prefabricated concrete beam-column nod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for
KR101071273B1 (ko) 강재를 이용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기둥, 강재를 이용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보 및 이들을 이용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구조물
KR101903628B1 (ko) 내진 성능이 강화된 더블 pc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pc벽체 구조물의 시공방법
CN103850363B (zh) 预制通孔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施工方法
KR101776129B1 (ko) 슬래브 및 벽체 겸용 조립형 프리캐스트 이중 구조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중 구조 pc 벽체의 시공 방법
CN109339229B (zh) 一种穿孔浆锚预制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
KR102011412B1 (ko) 매립철근의 일체화를 위한 프리캐스트 보와 기둥의 연결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프리캐스트 보와 기둥의 연결공법
KR101458434B1 (ko) 선제작된 pc패널을 이용한 hpc기둥의 제작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공방법
CN114215175A (zh) 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KR20100043731A (ko) 강재를 이용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기둥 및 이를 이용한 프리캐스트 철근콘크리트 구조물
CN113585466A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2726819B (zh) 一种型钢加强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十字节点及施工方法
CN217000135U (zh) 钢管混凝土柱与现浇梁组合结构体系
CN211341416U (zh) 模块装配式构件梁
CN209244002U (zh) 一种墙板预制构件及装配式墙体
JP6574336B2 (ja) 鉄骨鉄筋コンクリート造の柱、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建物
JP2017014713A (ja) 既存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補強構造
CN215977672U (zh) 一种装配式梁柱连接节点
KR20200054704A (ko) 선조립 벽체 모듈
CN211257076U (zh) 一种综合管廊底板与侧墙连接结构
CN210827936U (zh) 一种装配式模块化轻钢结构墙体
CN209760499U (zh) 一种轻钢龙骨结构和墙体
CN109610651B (zh) 一种梁柱连接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3323152A (zh) 一种鼓型组合钢箱节点、拱架节点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4784704U (zh) 一种带十字梁接头的预制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