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96448U - 双层循环输送线 - Google Patents

双层循环输送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96448U
CN216996448U CN202220406293.3U CN202220406293U CN216996448U CN 216996448 U CN216996448 U CN 216996448U CN 202220406293 U CN202220406293 U CN 202220406293U CN 216996448 U CN216996448 U CN 2169964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direction
control mechanism
transplanting
plate
ja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0629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小强
刘广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Jiawei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Jiawei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Jiawei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Jiawei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0629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964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964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964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循环输送线,包括机架、上层输送带、上层输送控制机构、下层输送带、下层输送控制机构、第一移栽机构、第一推动机构、顶升机构、第二移栽机构和第二推动机构,上层输送带在Z轴方向上位于下层输送带的上方,第一推动机构包括第一钩柱和第一移动控制机构,顶升机构可控制治具在Z轴方向上移动,第一移栽机构包括第一移栽板和第一升降控制机构,第二推动机构包括第二钩柱和第二移动控制机构,第二移栽机构包括第二移栽板和第二升降控制机构。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能够自动化顺畅地循环输送治具,自动化程度高,工作稳定可靠,并且结构简单紧凑,减小空间占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双层循环输送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自动化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层循环输送线。
背景技术
输送线主要是完成物料的自动化输送任务,为了对物料进行限位,输送线上放置有治具,物料放置在治具上,输送线控制治具移动从而实现对物料进行输送。
对于小型治具,现有输送线形成上下双层闭环进行小型治具循环输送,如专利CN211105736U公开的输送装置;对于大型治具,由于大型治具的体积较大和重量较重,现有上下双层闭环的输送装置无法顺畅输送,则现有输送线在水平方向上形成单层闭环进行大型治具循环输送,如专利申请CN112810171A公开的生产线,但是单层闭环的生产线需要占用较大的工作空间,从而降低了工作空间的利用率,进而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工作稳定可靠、结构简单紧凑、减小空间占用且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双层循环输送线。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循环输送线,包括机架、上层输送带、上层输送控制机构、下层输送带、下层输送控制机构、第一移栽机构、第一推动机构、顶升机构、第二移栽机构和第二推动机构,上层输送带和下层输送带分别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可在X轴方向上移动地支撑在机架上,且上层输送带在Z轴方向上位于下层输送带的上方,上层输送控制机构可控制上层输送带在X轴方向上移动,下层输送控制机构可控制下层输送带在X轴方向上移动,上层输送带和下层输送带上分别放置有治具,治具设置有定位孔,顶升机构在X轴方向上位于上层输送带的第一端和第一移栽机构之间,第一推动机构位于上层输送带的第一端,且第一推动机构包括第一钩柱和第一移动控制机构,顶升机构可控制位于上层输送带的第一端的治具在Z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第一钩柱插入定位孔内,第一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一钩柱在X轴方向上移动,第一移栽机构包括第一移栽板和第一升降控制机构,第一升降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一移栽板在Z轴方向上移动,第二推动机构在X轴方向上位于上层输送带的第二端,且第二移栽机构在X轴方向上位于上层输送带的第二端的外侧,第二推动机构包括第二钩柱和第二移动控制机构,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二钩柱在Z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第二钩柱插入位于上层输送带的第二端的治具的定位孔内,且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二钩柱在X轴方向上移动,第二移栽机构包括第二移栽板和第二升降控制机构,第二升降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二移栽板在Z轴方向上移动。
由上述方案可见,上层输送控制机构控制上层输送带在X轴方向上移动,且下层输送控制机构控制下层输送带在X轴方向上移动,本实用新型上层输送带和下层输送带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方向相反,当上层输送带上的治具随着上层输送带在X轴方向上移动而自上层输送带的第一端移动至上层输送带的第二端,第二推动机构的第二移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二钩柱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以使得第二钩柱插入位于上层输送带的第二端的治具的定位孔内,随后第二移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二钩柱带动治具在X轴方向上移动至第二移栽机构的第二移栽板上,本实用新型第二推动机构的设置能够自动将上层输送带上的治具顺畅地完全输送到第二移栽机构的第二移栽板上,从而避免出现现有输送带上的治具无法顺畅地从输送带上完全下料输送的问题。接着,本实用新型第二推动机构的第二升降控制机构控制第二移栽板带动治具在Z轴方向上向下移动至下层输送带,使得第二移栽板上的治具放置在下层输送带的第二端,伴随着下层输送控制机构控制下层输送带在X轴方向上移动,从而下层输送带带动治具自下层输送带的第二端移动至下层输送带的第一端。此时,本实用新型第一移栽机构的第一升降控制机构控制第一移栽板在Z轴方向上向下移动至治具的下方,当治具输送至下层输送带的第一端后,第一升降控制机构控制第一移栽板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以承接位于下层输送带的第一端的治具,随后本实用新型第一移栽机构的第一升降控制机构控制第一移栽板带动治具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至上层输送带的第一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第一推动机构的第一钩柱插入位于第一移栽板上的治具的定位孔内,之后本实用新型第一推动机构的第一移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钩柱带动治具在X轴方向上移动至顶升机构上,然后顶升机构控制治具在Z轴方向上向下移动以使得治具放置在上层输送带的第一端,本实用新型第一推动机构和顶升机构的设置能够自动将第一推动机构的第一移栽板上的治具顺畅地完全输送到上层输送带上,从而避免出现现有输送带上的治具无法顺畅地完全上料至输送带上的问题。此外,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的上层输送带和下层输送带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方向可对调,从而本实用新型第一移栽机构将位于上层输送带的第一端的治具移送至下层输送带的第一端,第二移栽机构将位于下层输送带的第二端的治具移送至上层输送带的第二端。从而,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能够自动化地循环输送治具,尤其是大型治具,自动化程度高,且能够顺畅地完全将治具输送到上层输送带上且上层输送带上的治具也能够顺畅地完全下料输送,使得工作稳定可靠,并且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的结构简单紧凑,上层输送带在Z轴方向上位于下层输送带的上方形成双层循环治具输送,从而减小空间占用,进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升降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气缸、第二升降气缸、第三升降气缸、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第一升降气缸安装在机架上,第一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一联动板连接,第二升降气缸安装在第一联动板上,第二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二联动板连接,第三升降气缸安装在第二联动板上,第三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一移栽板连接;和/或,第二升降控制机构包括第四升降气缸、第五升降气缸、第六升降气缸、第三联动板和第四联动板,第四升降气缸安装在机架上,第四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三联动板连接,第五升降气缸安装在第三联动板上,第五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四联动板连接,第六升降气缸安装在第四联动板上,第六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二移栽板连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移栽机构还包括第一定位柱和第一定位控制机构,第一定位柱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贯穿第一移栽板设置,第一定位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一定位柱在Z轴方向上移动;和/或,第二移栽机构还包括第二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控制机构,第二定位柱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贯穿第二移栽板设置,第二定位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二定位柱在Z轴方向上移动。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顶升机构包括顶升板、压簧和顶升气缸,顶升气缸安装在机架上,顶升气缸的顶升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顶升板连接,压簧套设在顶升活塞杆上并抵接在顶升气缸和顶升板之间,且顶升板在Z轴方向上位于治具的下方。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顶升机构还包括第三定位柱和第三定位控制机构,第三定位柱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贯穿顶升板设置,第三定位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三定位柱在Z轴方向上移动。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推动机构还包括第一滑轨和第一滑座,第一滑轨在X轴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机架上,第一滑座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第一滑轨配合,第一钩柱设置在第一滑座上,第一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一滑座在X轴方向上移动;和/或,第一移动控制机构为第一移动气缸,第一移动气缸的活塞杆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一钩柱连接;和/或,第二钩柱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钩柱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两个第二钩柱在Z轴方向上移动,且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可同步控制两个第二钩柱在X轴方向上移动;和/或,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包括第二滑座、第二移动气缸和第三移动气缸,第二滑座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设置在机架上,第二移动气缸的活塞杆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二滑座连接,第三移动气缸设置在第二滑座上,且第三移动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二钩柱连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治具设置有多个齿槽,多个齿槽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上层输送带的外表面凸出设置有多个第一外齿条,多个第一外齿条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且下层输送带的外表面凸出设置有多个第二外齿条,多个第二外齿条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一个第一外齿条可嵌入一个齿槽内,且一个第二外齿条可嵌入一个齿槽内。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治具设置有滑块;机架上设置有上层导轨,上层导轨在X轴方向上延伸,滑块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上层导轨配合;和/或,机架上设置有下层导轨,下层导轨在X轴方向上延伸,滑块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下层导轨配合;和/或,第一移栽板上设置有第一导轨,第一导轨在X轴方向上延伸,滑块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第一导轨配合;和/或,第二移栽板上设置有第二导轨,第二导轨在X轴方向上延伸,滑块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第二导轨配合。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上层输送控制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第一电机安装在机架上,第一主动轮套设在第一电机的驱动轴上,第一从动轮可转动地支撑在机架上,上层输送带套接在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之间;和/或,下层输送控制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第二电机安装在机架上,第二主动轮套设在第二电机的驱动轴上,第二从动轮可转动地支撑在机架上,下层输送带套接在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之间。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双层循环输送线还包括多组限位机构,多组限位机构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并在Y轴方向上位于上层输送带的一侧,每一组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柱和驱动控制机构,驱动控制机构可控制限位柱在Z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限位柱插入定位孔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治具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第一移栽机构、第一推动机构、顶升机构、上层输送带的第一端和下层输送带的第一端之间配合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第一推动机构、顶升机构和上层输送带的第一端之间配合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第一推动机构的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顶升机构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顶升机构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第一移栽机构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第一移栽机构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第二移栽机构、第二推动机构、上层输送带的第二端和下层输送带的第二端之间配合的结构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第二推动机构和上层输送带的第二端之间配合的结构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第二移栽机构和下层输送带的第二端之间配合的结构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第二移栽机构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双层循环输送线实施例中第二移栽机构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16,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双层循环输送线1,包括机架11、上层输送带3、上层输送控制机构、下层输送带4、下层输送控制机构、第一移栽机构5、第一推动机构8、顶升机构7、第二移栽机构6和第二推动机构9,上层输送带3和下层输送带4分别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可在X轴方向上移动地支撑在机架11上,且上层输送带3在Z轴方向上位于下层输送带4的上方,上层输送控制机构可控制上层输送带3在X轴方向上移动,下层输送控制机构可控制下层输送带4在X轴方向上移动,上层输送带3和下层输送带4上分别放置有治具2,治具2设置有定位孔21。顶升机构7在X轴方向上位于上层输送带3的第一端和第一移栽机构5之间,第一推动机构8位于上层输送带3的第一端,且第一推动机构8包括第一钩柱83和第一移动控制机构,顶升机构7可控制位于上层输送带3的第一端的治具2在Z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第一钩柱83插入定位孔21内,第一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一钩柱83在X轴方向上移动,第一移栽机构5包括第一移栽板51和第一升降控制机构,第一升降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一移栽板51在Z轴方向上移动。第二推动机构9在X轴方向上位于上层输送带3的第二端,且第二移栽机构6在X轴方向上位于上层输送带3的第二端的外侧,第二推动机构9包括第二钩柱95和第二移动控制机构,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二钩柱95在Z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第二钩柱95插入位于上层输送带3的第二端的治具2的定位孔21内,且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二钩柱95在X轴方向上移动,第二移栽机构6包括第二移栽板61和第二升降控制机构,第二升降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二移栽板61在Z轴方向上移动。
上层输送控制机构控制上层输送带3在X轴方向上移动,且下层输送控制机构控制下层输送带4在X轴方向上移动,本实施例上层输送带3和下层输送带4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方向相反,当上层输送带3上的治具2随着上层输送带3在X轴方向上移动而自上层输送带3的第一端移动至上层输送带3的第二端,第二推动机构9的第二移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二钩柱95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以使得第二钩柱95插入位于上层输送带3的第二端的治具2的定位孔21内,随后第二移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二钩柱95带动治具2在X轴方向上移动至第二移栽机构6的第二移栽板61上,本实施例第二推动机构9的设置能够自动将上层输送带3上的治具2顺畅地完全输送到第二移栽机构6的第二移栽板61上,从而避免出现现有输送带上的治具2无法顺畅地从输送带上完全下料输送的问题。接着,本实施例第二推动机构9的第二升降控制机构控制第二移栽板61带动治具2在Z轴方向上向下移动至下层输送带4,使得第二移栽板61上的治具2放置在下层输送带4的第二端,伴随着下层输送控制机构控制下层输送带4在X轴方向上移动,从而下层输送带4带动治具2自下层输送带4的第二端移动至下层输送带4的第一端。此时,本实施例第一移栽机构5的第一升降控制机构控制第一移栽板51在Z轴方向上向下移动至治具2的下方,当治具2输送至下层输送带4的第一端后,第一升降控制机构控制第一移栽板51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以承接位于下层输送带4的第一端的治具2,随后本实施例第一移栽机构5的第一升降控制机构控制第一移栽板51带动治具2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至上层输送带3的第一端,以使得本实施例第一推动机构8的第一钩柱83插入位于第一移栽板51上的治具2的定位孔21内,之后本实施例第一推动机构8的第一移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钩柱83带动治具2在X轴方向上移动至顶升机构7上,然后顶升机构7控制治具2在Z轴方向上向下移动以使得治具2放置在上层输送带3的第一端,本实施例第一推动机构8和顶升机构7的设置能够自动将第一推动机构8的第一移栽板51上的治具2顺畅地完全输送到上层输送带3上,从而避免出现现有输送带上的治具2无法顺畅地完全上料至输送带上的问题。此外,本实施例双层循环输送线1的上层输送带3和下层输送带4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方向可对调,从而本实施例第一移栽机构5将位于上层输送带3的第一端的治具2移送至下层输送带4的第一端,第二移栽机构6将位于下层输送带4的第二端的治具2移送至上层输送带3的第二端。从而,本实施例双层循环输送线1能够自动化地循环输送治具2,尤其是大型治具2,自动化程度高,且能够顺畅地完全将治具2输送到上层输送带3上且上层输送带3上的治具2也能够顺畅地完全下料输送,使得工作稳定可靠,并且本实施例双层循环输送线1的结构简单紧凑,上层输送带3在Z轴方向上位于下层输送带4的上方形成双层循环治具2输送,从而减小空间占用,进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实施例双层循环输送线1中的治具2设置有多个齿槽22,多个齿槽22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上层输送带3的外表面凸出设置有多个第一外齿条35,多个第一外齿条35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且下层输送带4的外表面凸出设置有多个第二外齿条44,多个第二外齿条44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一个第一外齿条35可嵌入一个齿槽22内,且一个第二外齿条44可嵌入一个齿槽22内,从而避免治具2在上层输送带3或者下层输送带4上出现打滑现象,进而治具2输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实施例双层循环输送线1中的治具2设置有滑块23,机架11上设置有上层导轨12,上层导轨12在X轴方向上延伸,滑块23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上层导轨12配合,机架11上设置有下层导轨13,下层导轨13在X轴方向上延伸,滑块23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下层导轨13配合,第一移栽板51上设置有第一导轨59,第一导轨59在X轴方向上延伸,滑块23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第一导轨59配合,第二移栽板61上设置有第二导轨62,第二导轨62在X轴方向上延伸,滑块23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第二导轨62配合。
其中,本实施例上层输送控制机构包括第一电机33、第一主动轮34和第一从动轮31,第一电机33安装在机架11上,第一主动轮34套设在第一电机33的驱动轴上,第一从动轮31可转动地支撑在机架11上,上层输送带3套接在第一主动轮34和第一从动轮31之间。具体地,本实施例上层输送控制机构还包括多个第一张紧轮32,多个第一张紧轮32可转动地在X轴方向上并排支撑在机架11上并位于第一主动轮34和第一从动轮31之间,从而上层输送带3套接在第一主动轮34、多个第一张紧轮32和第一从动轮31之间,使得上层输送带3的工作更加稳定可靠。
并且,本实施例下层输送控制机构包括第二电机41、第二主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第二电机41安装在机架11上,第二主动轮42套设在第二电机41的驱动轴上,第二从动轮43可转动地支撑在机架11上,下层输送带4套接在第二主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之间。具体地,本实施例下层输送控制机构还包括多个第二张紧轮45,多个第二张紧轮45可转动地在X轴方向上并排支撑在机架11上并位于第二主动轮42和第二从动轮43之间,从而下层输送带4套接在第二主动轮42、多个第二张紧轮45和第二从动轮43之间,使得下层输送带4的工作更加稳定可靠。
另外,本实施例双层循环输送线1还包括多组限位机构,多组限位机构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并在Y轴方向上位于上层输送带3的一侧,每一组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柱14和驱动控制机构,驱动控制机构可控制限位柱14在Z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限位柱14插入位于上层输送带3上的治具2的定位孔21内,以将上层输送带3上的治具2限制在一个工位上,从而确保在各个工位上的治具2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提高双层循环输送线1的工作稳定性。具体地,本实施例驱动控制机构为驱动气缸15,驱动气缸15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限位柱14连接,从而可控制限位柱14在Z轴方向上移动。
此外,本实施例顶升机构7包括顶升板72、压簧76和顶升气缸71,顶升气缸71安装在机架11上,顶升气缸71的顶升活塞杆77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顶升板72连接,压簧76套设在顶升活塞杆77上并抵接在顶升气缸71和顶升板72之间,且顶升板72在Z轴方向上位于治具2的下方。顶升气缸71控制顶升活塞杆77在Z轴方向上带动顶升板72向下移动,使得顶升板72在Z轴方向上位于上层输送带3上的治具2的下方,此时压簧76处于被压缩状态。当上层输送带3上的治具2移动至上层输送带3的第一端,即上层输送带3上的治具2移动至顶升板72的正上方后,顶升气缸71停止工作,压簧76从压缩状态弹性复位,压簧76的弹性复位作用力迫使顶升活塞杆77在Z轴方向上带动顶升板72向上移动,从而将位于上层输送带3的第一端的治具2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以使得第一推动机构8的第一钩柱83插入治具2的定位孔21内。本实施例顶升机构7利用压簧76的弹性复位作用力迫使顶升活塞杆77在Z轴方向上带动顶升板72向上移动,能够有效确保顶升活塞杆77在短距离移动行程内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顶升气缸71直接控制顶升活塞杆77在短距离移动行程内向上移动出现冲撞风险。
为了提高顶升机构7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本实施例顶升机构7还包括第三定位柱74和第三定位控制机构75,第三定位柱74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贯穿顶升板72设置,第三定位控制机构75可控制第三定位柱74在Z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第三定位柱74插入位于顶升板72上的治具2的定位孔21内,从而将治具2限制在顶升板72上,避免治具2从顶升板72上脱落。具体地,本实施例顶升板72上设置有第三导轨73,第三导轨73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可与上层导轨12或者第一导轨59在X轴方向上对齐,治具2的滑块23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第三导轨73配合,从而进一步限制治具2在顶升板72上的位置,使得治具2能够稳定顺畅地从顶升板72上料至上层输送带3或者下层输送带4上。
参见图5和图7,本实施例第一推动机构8还包括第一滑轨84和第一滑座82,第一滑轨84在X轴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机架11上,第一滑座82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第一滑轨84配合,第一钩柱83设置在第一滑座82上,第一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第一滑座82在X轴方向上移动。具体地,本实施例第一移动控制机构为第一移动气缸81,第一移动气缸81的活塞杆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通过第一滑座82与第一钩柱83连接。其中,本实施例顶升机构7在Y轴方向上位于上层输送带3的一侧,且本实施例第一推动机构8在Y轴方向上位于顶升机构7远离上层输送带3的一侧,从而使得本实施例双层循环输送线1的结构简单紧凑,从而减小空间占用,进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参见图12和图13,本实施例第二推动机构9的第二钩柱9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钩柱95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两个第二钩柱95在Z轴方向上移动,且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可同步控制两个第二钩柱95在X轴方向上移动,从而对两个治具2进行上下料输送。具体地,本实施例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包括第二滑座92、第二移动气缸91和第三移动气缸94,第二滑座92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设置在机架11上,机架11上设置有第二滑轨93,则第二滑座92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该第二滑轨93配合,第二移动气缸91的活塞杆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二滑座92连接,第三移动气缸94设置在第二滑座92上,且第三移动气缸94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二钩柱95连接,一个第三移动气缸94适配一个第二钩柱95。
参见图10和图11,本实施例第一升降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气缸54、第二升降气缸55、第三升降气缸56、第一联动板53和第二联动板52,第一升降气缸54安装在机架11上,第一升降气缸54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一联动板53连接,第二升降气缸55安装在第一联动板53上,第二升降气缸55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二联动板52连接,第三升降气缸56安装在第二联动板52上,第三升降气缸56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一移栽板51连接。当需要将第一移栽板51在Z轴方向上向上顶起时,第一升降气缸54的活塞杆驱动第一联动板53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第二升降气缸55的活塞杆驱动第二联动板52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第三升降气缸56的活塞杆驱动第一移栽板51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第一移栽板51自下层输送带4顶起移动至上层输送带3。本实施例第一升降控制机构设置三个升降气缸以代替电气伺服系统,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且三个升降气缸的设置能够有效提升第一升降控制机构的工作速度,并能够缩短单个升降气缸的移动行程,进而提升第一升降控制机构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避免治具2从第一移栽板51上脱落,本实施例第一移栽机构5还包括第一定位柱58和第一定位控制机构57,第一定位柱58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贯穿第一移栽板51设置,第一定位控制机构57可控制第一定位柱58在Z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第一定位柱58插入位于第一移栽板51上的治具2的定位孔21内,从而将治具2限制在第一移栽板51上。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一升降控制机构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本实施例第一移栽板51设置有第三滑座511,机架11上设置有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三滑轨510,第三滑座511可在Z轴方向上移动地与第三滑轨510配合,另外机架11上设置有第一止动螺栓512和第二止动螺栓513,第一止动螺栓512和第二止动螺栓513在Z轴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移栽板51的两端,且第一移栽板51可抵压在第一止动螺栓512的第一聚氨酯端或者第二止动螺栓513的第二聚氨酯端,从而使得第一移栽板51在Z轴方向上移动到最高位置或者最低位置时得到缓冲。其中,本实施例第一移栽板51在Y轴方向上位于下层输送带4的一侧,使得本实施例双层循环输送线1的结构简单紧凑,从而减小空间占用,进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参见图15和图16,本实施例第二升降控制机构包括第四升降气缸69、第五升降气缸610、第六升降气缸611、第三联动板68和第四联动板67,第四升降气缸69安装在机架11上,第四升降气缸69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三联动板68连接,第五升降气缸610安装在第三联动板68上,第五升降气缸610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四联动板67连接,第六升降气缸611安装在第四联动板67上,第六升降气缸611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第二移栽板61连接。当需要将第二移栽板61在Z轴方向上向上顶起时,第四升降气缸69的活塞杆驱动第三联动板68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第五升降气缸610的活塞杆驱动第四联动板67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第六升降气缸611的活塞杆驱动第二移栽板61在Z轴方向上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第二移栽板61自下层输送带4顶起移动至上层输送带3。本实施例第二升降控制机构设置三个升降气缸以代替电气伺服系统,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且三个升降气缸的设置能够有效提升第二升降控制机构的工作速度,并能够缩短单个升降气缸的移动行程,进而提升第二升降控制机构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避免治具2从第二移栽板61上脱落,本实施例第二移栽机构6还包括第二定位柱63和第二定位控制机构66,第二定位柱63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贯穿第二移栽板61设置,第二定位控制机构66可控制第二定位柱63在Z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第二定位柱63插入位于第二移栽板61上的治具2的定位孔21内,从而将治具2限制在第二移栽板61上。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二升降控制机构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本实施例第二移栽板61设置有第四滑座65,机架11上设置有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第四滑轨64,第四滑座65可在Z轴方向上移动地与第四滑轨64配合,另外机架11上设置有第三止动螺栓612和第四止动螺栓613,第三止动螺栓612和第四止动螺栓613在Z轴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二移栽板61的两端,且第二移栽板61可抵压在第三止动螺栓612的第三聚氨酯端或者第四止动螺栓613的第四聚氨酯端,从而使得第二移栽板61在Z轴方向上移动到最高位置或者最低位置时得到缓冲。其中,本实施例第二移栽板61在Y轴方向上位于下层输送带4的一侧,使得本实施例双层循环输送线1的结构简单紧凑,从而减小空间占用,进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Claims (10)

1.双层循环输送线,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层输送带、上层输送控制机构、下层输送带、下层输送控制机构、第一移栽机构、第一推动机构、顶升机构、第二移栽机构和第二推动机构,所述上层输送带和所述下层输送带分别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可在X轴方向上移动地支撑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上层输送带在Z轴方向上位于所述下层输送带的上方,所述上层输送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上层输送带在X轴方向上移动,所述下层输送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下层输送带在X轴方向上移动,所述上层输送带和所述下层输送带上分别放置有治具,所述治具设置有定位孔;
所述顶升机构在X轴方向上位于所述上层输送带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移栽机构之间,所述第一推动机构位于所述上层输送带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一推动机构包括第一钩柱和第一移动控制机构,所述顶升机构可控制位于所述上层输送带的第一端的所述治具在Z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钩柱插入所述定位孔内,所述第一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第一钩柱在X轴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移栽机构包括第一移栽板和第一升降控制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第一移栽板在Z轴方向上移动;
所述第二推动机构在X轴方向上位于所述上层输送带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二移栽机构在X轴方向上位于所述上层输送带的第二端的外侧,所述第二推动机构包括第二钩柱和第二移动控制机构,所述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第二钩柱在Z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二钩柱插入位于所述上层输送带的第二端的所述治具的所述定位孔内,且所述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第二钩柱在X轴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移栽机构包括第二移栽板和第二升降控制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第二移栽板在Z轴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循环输送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升降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升降气缸、第二升降气缸、第三升降气缸、第一联动板和第二联动板,所述第一升降气缸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联动板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气缸安装在所述第一联动板上,所述第二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二联动板连接,所述第三升降气缸安装在所述第二联动板上,所述第三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移栽板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升降控制机构包括第四升降气缸、第五升降气缸、第六升降气缸、第三联动板和第四联动板,所述第四升降气缸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四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三联动板连接,所述第五升降气缸安装在所述第三联动板上,所述第五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四联动板连接,所述第六升降气缸安装在所述第四联动板上,所述第六升降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移栽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循环输送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移栽机构还包括第一定位柱和第一定位控制机构,所述第一定位柱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贯穿所述第一移栽板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第一定位柱在Z轴方向上移动;
和/或,所述第二移栽机构还包括第二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控制机构,所述第二定位柱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贯穿所述第二移栽板设置,所述第二定位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第二定位柱在Z轴方向上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循环输送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升机构包括顶升板、压簧和顶升气缸,所述顶升气缸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顶升气缸的顶升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顶升板连接,所述压簧套设在所述顶升活塞杆上并抵接在所述顶升气缸和所述顶升板之间,且所述顶升板在Z轴方向上位于所述治具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循环输送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升机构还包括第三定位柱和第三定位控制机构,所述第三定位柱在Z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贯穿所述顶升板设置,所述第三定位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第三定位柱在Z轴方向上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循环输送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推动机构还包括第一滑轨和第一滑座,所述第一滑轨在X轴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滑座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所述第一滑轨配合,所述第一钩柱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座上,所述第一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第一滑座在X轴方向上移动;
和/或,所述第一移动控制机构为第一移动气缸,所述第一移动气缸的活塞杆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钩柱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钩柱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钩柱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所述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可控制两个所述第二钩柱在Z轴方向上移动,且所述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可同步控制两个所述第二钩柱在X轴方向上移动;
和/或,所述第二移动控制机构包括第二滑座、第二移动气缸和第三移动气缸,所述第二滑座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移动气缸的活塞杆在X轴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滑座连接,所述第三移动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座上,且所述第三移动气缸的活塞杆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二钩柱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循环输送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具设置有多个齿槽,多个所述齿槽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
所述上层输送带的外表面凸出设置有多个第一外齿条,多个所述第一外齿条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且所述下层输送带的外表面凸出设置有多个第二外齿条,多个所述第二外齿条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
一个所述第一外齿条可嵌入一个所述齿槽内,且一个所述第二外齿条可嵌入一个所述齿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循环输送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具设置有滑块;
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上层导轨,所述上层导轨在X轴方向上延伸,所述滑块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所述上层导轨配合;
和/或,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下层导轨,所述下层导轨在X轴方向上延伸,所述滑块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所述下层导轨配合;
和/或,所述第一移栽板上设置有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在X轴方向上延伸,所述滑块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所述第一导轨配合;
和/或,所述第二移栽板上设置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在X轴方向上延伸,所述滑块可在X轴方向上滑动地与所述第二导轨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循环输送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输送控制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主动轮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轴上,所述第一从动轮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机架上,所述上层输送带套接在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之间;
和/或,所述下层输送控制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主动轮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轴上,所述第二从动轮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机架上,所述下层输送带套接在所述第二主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双层循环输送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层循环输送线还包括多组限位机构,多组所述限位机构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并在Y轴方向上位于所述上层输送带的一侧;
每一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柱和驱动控制机构,所述驱动控制机构可控制所述限位柱在Z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所述限位柱插入所述定位孔内。
CN202220406293.3U 2022-02-24 2022-02-24 双层循环输送线 Active CN2169964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6293.3U CN216996448U (zh) 2022-02-24 2022-02-24 双层循环输送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6293.3U CN216996448U (zh) 2022-02-24 2022-02-24 双层循环输送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96448U true CN216996448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95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06293.3U Active CN216996448U (zh) 2022-02-24 2022-02-24 双层循环输送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964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90567A (zh) 双层循环输送线
CN105000394B (zh) 一种智能型自动化堆垛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CN113023377B (zh) 多模式电路板输送机
CN106865219B (zh) 自动化输送线
CN106882590B (zh) 用于输送的治具
CN114955572B (zh) 可横向与纵向输送的多托盘自动化存储系统
CN105129299A (zh) 铁板自动供料系统以及方法
CN207618471U (zh) 一种智能仓储搬运车及智能仓储系统
CN106892267B (zh) 循环输送动力装置
CN216996448U (zh) 双层循环输送线
CN112850202A (zh) 一种集装箱箱内卸载装置
CN113184474A (zh) 一种用于上料的装置
CN105084017A (zh) 铁板自动取出系统以及方法
CN108455154A (zh) 一种物流货物存储系统及方法
CN204490030U (zh) 一种安瓿盒自动装卸车装置
CN214012920U (zh) 一种硅片生产用运输装置
CN216104403U (zh) 一种自动衔接入料存储装置
CN105173672B (zh) 汽车车厢工件下件系统
CN211768671U (zh) 立体网状式工件循环输送机构
CN205312653U (zh) 一种重盘升降输送机
CN204872421U (zh) 铁板自动供料系统
CN208278848U (zh) 自动传送线
CN218087460U (zh) 一种搬运机器人及搬运系统
CN216735865U (zh) 一种无动力转运货架
CN218109417U (zh) Pcb钻孔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