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80617U - 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80617U
CN216980617U CN202221334080.0U CN202221334080U CN216980617U CN 216980617 U CN216980617 U CN 216980617U CN 202221334080 U CN202221334080 U CN 202221334080U CN 216980617 U CN216980617 U CN 216980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positive pole
positive
lug
blank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3408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浩
罗倩
李志�
宋亿宁
朱江明
方明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3408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806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80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806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和负极片贴合设置,正极片的长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一空白区,正极片的宽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三正极耳和第四正极耳,第三正极耳和第四正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二空白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极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设置多个极耳,相比于现有技术的将极耳单一的设置在宽度方向上,极片内的电流传输路径更短,达到降低长电芯内阻,增大大电芯充放电倍率,增强电芯快充能力,降低温升,减小能量损失的效果,同时,在极耳安装位置预留空白区域,方便极芯的封装固定,解决了长极耳的封装困难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
背景技术
与传统汽车相比,电池的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原因。相关技术中,为了增加电池的续航里程,将电芯做成超长电芯,直接横置于电池包内部,提高了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同时降低了成本。
然而电芯长度变长后,虽然能够显著提升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由于长电芯极耳位置在极耳宽度方向,充放电过程中,电子在电芯极片上内部传输路径远,现有技术的长电芯极耳位置在极耳宽度方向,极耳较小,而电芯内阻和长度成正比关系,电池的内阻升高,从而产生电芯充放电倍率下降、温度升高、能量损失、温度升高造成热失控等问题。
例如,中国专利CN202020964580.7公开了锂离子电池及其电芯、车辆。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正极片、隔膜以及负极片,所述正极片连接有正极耳的一端和所述负极片连接有负极耳的一端相对设置,并且所述负极片远离所述负极耳的一端的厚度小于所述正极片连接有所述正极耳的一端的厚度,所述正极耳和所述正极片的宽度相同,和/或所述负极耳和所述负极片的宽度相同。该申请同样将极耳设置在极片的宽度方向,导致电池的内阻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的技术中极片的内阻高导致电芯充放电倍率低以及长极耳极芯封装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缩短电子在极片内的传输路径,设置空白区域,方便极芯的包装固定,达到降低长电芯内阻,增大电芯充放电倍率,增强电芯快充能力,降低温升,减小能量损失,增加汽车续航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贴合设置,所述正极片的长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所述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一空白区,所述正极片的宽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三正极耳和第四正极耳,所述第三正极耳和第四正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二空白区;所述负极片的长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所述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三空白区,所述负极片的宽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三负极耳和第四负极耳,所述第三负极耳和第四负极耳之间设置有第四空白区。通过在极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设置多个极耳,相比于现有技术的将极耳单一的设置在宽度方向上,极片内的电流传输路径更短,达到降低长电芯内阻,增大大电芯充放电倍率,增强电芯快充能力,降低温升,减小能量损失的效果,同时,在极耳安装位置预留空白区域,方便极芯的封装固定,解决了长极耳的封装困难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空白区和第三空白区的宽度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空白区和第四空白区的宽度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空白区的宽度为10-15mm。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空白区的宽度为8-10mm。
作为优选,所述的正极片和负极片平铺后的形状为矩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极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设置多个极耳,相比于现有技术的将极耳单一的设置在宽度方向上,极片内的电流传输路径更短,达到降低长电芯内阻,增大大电芯充放电倍率,增强电芯快充能力,降低温升,减小能量损失的效果,同时,在极耳安装位置预留空白区域,方便极芯的封装固定,解决了长极耳的封装困难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正极片,2负极片,3、正极耳,4负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通过下述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如图1和图2所述,包括正极片1和负极片2,正极片和负极片贴合设置,正极片和负极片平铺后的形状为矩形,正极片上设置有多个正极耳3,负极片上设置有多个负极耳4,正极片的长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一空白区,正极片的宽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三正极耳和第四正极耳,第三正极耳和第四正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二空白区;负极片的长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三空白区,负极片的宽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三负极耳和第四负极耳,第三负极耳和第四负极耳之间设置有第四空白区。
其中,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位于正极片的上端,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位于负极片的下端,第三正极耳和第四正极耳位于正极片的右端,第三负极耳和第四负极耳位于负极片的左端,正极片和负极片贴合后,第一正极耳和第一负极耳上下对应,第二负极耳和第二正极耳上下对应,第三正极耳和第三负极耳左右对应,第四正极耳和第四负极耳左右对应,第一空白区和第三空白区的宽度相同且上下对应,第二空白区和第四空白区的宽度相同且左右对应,第一空白区和第三空白区的宽度为10-15mm,第二空白区和第四空白区的宽度8-10mm。
如图3所示,箭头表示极片内部电流流向,位于左端的第三负极耳和第四负极耳以及位于下端的第一负极耳的电流流向位于上端的第一正极耳,位于下端的第二负极耳的电流流向位于上端的第二正极耳或位于右端的第三正极耳和第四正极耳,相比于现有技术将极耳设置在宽度位置,电流从左向右流经整个极片长度,本实用新型的极片内的电流传输路径更短,达到降低长电芯内阻,增大大电芯充放电倍率,增强电芯快充能力,降低温升,减小能量损失的效果。
将正极片和负极片设置在电芯内,通过电芯外壳进行封装,正极耳通过引线与电芯的宽度方向上的正极连接,负极耳通过引线与电芯的宽度方向上的负极连接,从外形上电芯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极耳设置在极片宽度位置上的一致,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极片结构可以应用于现有的锂电池。
本实用新能实现降低极片内阻的同时方便极芯的封装固定,解决了长极耳的封装困难问题。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Claims (6)

1.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贴合设置,所述正极片的长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所述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一空白区,所述正极片的宽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三正极耳和第四正极耳,所述第三正极耳和第四正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二空白区;所述负极片的长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所述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之间设置有第三空白区,所述负极片的宽度方向上连接有第三负极耳和第四负极耳,所述第三负极耳和第四负极耳之间设置有第四空白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空白区和第三空白区的宽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空白区和第四空白区的宽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空白区的宽度为10-15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空白区的宽度为8-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平铺后的形状为矩形。
CN202221334080.0U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 Active CN2169806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34080.0U CN216980617U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34080.0U CN216980617U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80617U true CN216980617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41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34080.0U Active CN216980617U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806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74885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CN207611809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216085053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13546383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卷芯
CN216250906U (zh)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CN111540909A (zh) 极片、电芯及电池
CN219303812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09691836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芯结构
Wong et al. Vehicle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
JP2008159330A (ja) 蓄電装置
CN112349950A (zh) Hev软包电芯及电池包
CN216980617U (zh) 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
CN217361642U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01289891Y (zh) 方型动力锂离子电池极组内部均匀散热结构
CN212085154U (zh) 锂离子电池及其电芯、车辆
CN216980819U (zh) 一种可降低长电池内阻的极片结构
CN206059489U (zh) 电池模块
CN202308207U (zh) 多极片卷绕型电芯及方形、软包装锂电池
CN111540854B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及车辆
CN111682219A (zh) 一种阳极片、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2280606A (zh) 一种能量功率型锂离子电池内部绝缘保护垫
CN111987319A (zh) 一种铜铝一体化集流体电极、叠片电池及制备工艺
CN111710819A (zh) 极片、电芯以及电池
CN218069911U (zh) 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218414629U (zh) 电极极片以及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Peng Hao

Inventor after: Luo Qian

Inventor after: Li Zhi

Inventor after: Song Yining

Inventor after: Zhu Jiangming

Inventor after: Fang Mingwang

Inventor before: Peng Hao

Inventor before: Luo Qian

Inventor before: Li Zhi

Inventor before: Song Yining

Inventor before: Zhu Jiangming

Inventor before: Fang Ming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