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53410U -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53410U
CN216953410U CN202220475643.1U CN202220475643U CN216953410U CN 216953410 U CN216953410 U CN 216953410U CN 202220475643 U CN202220475643 U CN 202220475643U CN 216953410 U CN216953410 U CN 216953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noise reduction
wire
duct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7564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冉宏宇
张启东
路尧远
刘义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Bei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BEIANG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BEIANG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BEIANG TECHNOLOG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53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534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purific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sterilisation; by ozon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1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for guiding air around a cur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属于空气净化技术领域。本申请提出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包括:壳体,下侧设有进风部,上侧设有出风部;风道,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净化组件和离心风机组件,净化组件的进风口与其出风口上下相对;导流罩组件,固定于壳体的内部,包括自下至上依次相通且相连的第一导流罩、第二导流罩和出风导流管道,第一导流罩的下端开口位于所述净化组件的出风口的上侧,离心风机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导流罩的内部,出风导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罩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抵接并与所述出风部相连通。该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且构造简单,易于组装。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密切关注着室内空气质量,选用空气净化器进行室内空气的净化。当评判一款空气净化器的质量好坏时,除了要考虑其除尘杀菌效果和节能系数以外,还要考虑空气净化器在工作时的噪音大小。空气净化器的噪音越低,对用户造成的困扰越少,在降噪方面的优点就越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且构造简单,易于组装。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下侧设有进风部,所述壳体的上侧设有出风部;风道,所述风道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风道内自下至上设置有净化组件和离心风机组件,所述净化组件的进风口与其出风口上下相对;导流罩组件,所述导流罩组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导流罩组件包括自下至上依次相通且相连的第一导流罩、第二导流罩和出风导流管道,所述第一导流罩的下端开口位于所述净化组件的出风口的上侧,所述离心风机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导流罩的内部,所述出风导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罩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抵接并与所述出风部相连通。
由于增设了第二导流罩和出风导流管道,能够对风机组件出风侧的出风气流进行整流,将出风气流垂直吹向出风部的每个出风口,并且避免有多余的气流撞击壳体的内壁以产生噪音,从而既缓解了气流在出风过程中的损耗,又提高了降噪效果。
另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部包括:顶部出风口,所述顶部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壁;所述出风导流管道包括顶部导流环罩,所述顶部导流环罩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导流罩的上端相通且相连,所述顶部导流环罩的上端抵接于所述壳体的顶壁且与所述顶部出风口相连通。
通过设置顶部导流环罩,能够对离心风机组件的出风气流中的y矢量分流进行整流,避免y方向分流撞击顶壁的内壁以产生噪音。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罩组件还包括:风机支架,所述风机支架固定于所述顶部导流环罩的内部,所述离心风机组件固定于所述风机支架,以简化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的组装过程。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部包括:两个侧壁出风口,所述两个侧壁出风口均与所述离心风机组件的出风高度对应,所述两个侧壁出风口分别布置于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每个侧壁出风口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凹陷形成一个手提部;所述出风导流管道设包括两个侧壁出风导流管道,侧壁出风导流管道与侧壁出风口一一对应,每个侧壁出风导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罩的周壁相连且相通,另一端抵接于对应的侧壁且与对应的侧壁出风口相连通。
通过设置侧壁导流管道,能够对离心风机组件的出风气流中的x矢量分流进行整流,避免x方向分流撞击顶壁的内壁以产生噪音。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导流管道与所述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导流罩与所述壳体插接,以使导流罩组件易于组装。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心风机组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壳体相连;离心叶片,所述离心叶片安装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电机能够带动所述离心叶片转动,所述离心叶片的下侧用于进风,所述离心叶片的周侧用于出风,所述离心叶片的上盖板与所述离心叶片的径向平行设置,使离心叶片的出风气流大致沿x矢量出风,以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流罩呈双扩口状,所述第一导流罩的靠下的扩口为集流部,所述第一导流罩的靠上的扩口为扩压部,所述集流部位于所述净化组件的出风口的上侧,所述扩压部与所述离心风机组件的下侧周壁轮廓匹配且留有间隙。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还包括:内衬板,所述内衬板固定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个侧壁的内侧,所述内衬板的外侧形成有整线槽,所述内衬板还形成有过线孔。通过设置内衬板,将每个模块、组件与控制模块相连的线束集中暴露于一个侧壁之内,易于工作人员进行线路检修。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的底壁设有定位部,所述内衬板的底部形成有卡合部,当所述内衬板安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定位部抵接并能够围合形成所述过线孔。通过该种形式,能够简化内衬板的构造,在内衬板的边缘开设开口槽,将内衬板与底壁抵接后即形成过线孔。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还包括:放置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线束,线束、整线槽与过线孔对应设置,每条所述线束设置于对应的整线槽内,并通过对应的过线孔进入所述放置腔;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部分装置设置于所述放置腔内,并与所述线束连接。通过该种布置形式,能够规整线束的布置,将所有的线束约束于内衬板的外侧,打开壳体的侧壁即能够暴露出线束,易于线束的检修和更换。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还包括:整线凸起,与所述内衬板同侧设置,且形成于所述导流罩组件的外表面。通过整线凸起,能够规整线束的布置,且使其与内衬板的外侧同侧设置,打开壳体的侧壁即能够暴露出线束,易于线束的检修和更换。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中导流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中内衬板安装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中内衬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中内衬板的整线槽内设置有线束的示意图。
图标:1-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0-壳体;11-底壁;111-支脚;112-放置腔;113-定位部;12-顶壁;13-第一侧壁;131-第一插槽;14-第二侧壁;15-第三侧壁;152-第二插槽;16-第四侧壁;17-进风部;171-第一侧壁进风口;172-第二侧壁进风口;173-第三侧壁进风口;174-第一底部进风口;175-第二底部进风口;18-出风部;181-顶部出风口;182-第一侧壁出风口;183-第二侧壁出风口;21-净化组件;211-下侧进风口;212-上侧出风口;213-初效过滤网;214-静电集尘模块;2141-收集极板供电装置;2142-发生极板供电装置;215-高效催化网;22-离心风机组件;221-电机;222-离心叶片;2221-上盖板;2222-平滑过渡板;223-风机组件进风侧;224-风机组件出风侧;30-导流罩组件;31-第一导流罩;311-集流部;3111-第一开口;312-扩压部;3121-第二开口;313-第一导向部;314-第二导向部;32-第二导流罩;321-过风间隙;322-下端开口;323-上端开口;325-U形扩口结构;331-顶部导流环罩;3311-第一安装部;3312-底部延长板;332-第一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21-第二安装部;333-第二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32-第三安装部;34-风机支架;341-风机固定部;342-固定支脚;35-整线凸起;36-过线缺口;40-内衬板;411-第一整线槽;412-第二整线槽;413-第三整线槽;414-第四整线槽;415-第五整线槽;421-第一过线孔;422-第二过线孔;423-第三过线孔;424-第四过线孔;425-第五过线孔;43-安装部;44-卡合部;50-开关模块;61-第一线束;62-第二线束;63-第三线束;64-第四线束;65-第五线束;66-第六线束;67-第七线束;68-第八线束;70-PM2.5检测传感器;81-电源PCB板;82-主控PCB板;83-变压器;84-转接PCB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包括壳体10、风道和导流罩组件30。壳体10包括底壁11、顶壁12、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5和第四侧壁16,第一侧壁13和第三侧壁15相对设置,第二侧壁14和第四侧壁16相对设置。例如,第一侧壁13和第三侧壁15分别为壳体1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第二侧壁14为壳体10的前侧壁,第四侧壁16为壳体10的后侧壁。壳体10的下侧设有进风部17,上侧设有出风部18,外部环境的空气经进风部17进入风道,得到净化后从出风部18送往外部环境,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请参照图2,风道位于壳体10的内部,风道的内部自下至上设置有净化组件21和离心风机组件22。
请参照图2,净化组件21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下侧进风口211和上侧出风口212。在离心风机组件22的吸力下,进入风道的气体从下侧进风口211进入净化组件21,得到净化后,从上侧出风口212离开净化组件21。
请参照图2和图3,离心风机组件22用于使风道内部产生气流,以促进风道中的气体从进风部17向出风部18流动;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经过净化组件21并得到净化。
请参照图3,离心风机组件22包括电机221和离心叶片222,电机221与壳体10相连,离心叶片222安装于电机221的输出端,电机221能够带动离心叶片222转动。离心叶片222的下侧为风机组件进风侧223并用于进风,离心叶片222的周侧为风机组件出风侧224并用于出风。在离心叶片222的转动下,由风机组件进风侧223吸入经净化组件21净化过的气流,由风机组件出风侧224吹出净化过的气流,并从出风部18离开壳体10。
在长时间的研发过程中,发明人经过研究后发现,离心风机组件22作为整个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的促进气体流动的装置,其进风侧和出风侧的气流速度较高,如果这部分高速气流中撞击壳体10的内壁,将产生较大的噪音。规整离心风机组件22的进风侧和出风侧的高速气流,使进风侧的高速气流风速均匀、方向一致地进入进风侧,以及使出风侧的高速气流风速均匀、方向一致地吹向出风部18,并且避免这部分高速气流撞击壳体10的内壁,能够明显降低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的工作噪音,也是实现降噪的关键。
请参照图2,导流罩组件30固定于壳体的内部,导流罩组件30包括第一导流罩31,第一导流罩31设置于风道内,第一导流罩31的下端设有第一开口3111,上端设有第二开口3121,第一开口3111位于净化组件21的上侧出风口212的上侧,第二开口3121与离心风机组件22的下侧周壁轮廓匹配且留有间隙。
通过在净化组件21和离心风机组件22之间设置第一导流罩31,能够对离开净化组件21的气流进行整流,使气流的方向和速度大致相同,并自下至上均匀地进入离心叶片进风侧223,避免这部分气流撞击壳体10的侧壁,进而缓解了由于气流撞击壳体10的内壁产生噪音的现象。
请参照图1和图3,为了进一步提高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的降噪性能,导流罩组件30还包括第二导流罩32和出风导流管道,第一导流罩31、第二导流罩32和出风导流管道自下至上依次相通且相连。导流罩组件30固定于壳体10的内部,离心风机组件22位于第二导流罩32的内部,出风导流管道的一端与第二导流罩32相连通,另一端与壳体10的内壁抵接并与出风部18相连通。
由于增设了第二导流罩32和出风导流管道,能够对风机组件出风侧224的出风气流进行整流,将出风气流垂直吹向出风部18的每个出风口,并且避免有多余的气流撞击壳体10的内壁以产生噪音,从而既缓解了气流在出风过程中的损耗,又提高了降噪效果。
下面详细阐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中各部件的具体构造以及其与壳体10的连接关系。
请参照图2,进风部17在高度上位于净化组件21的下侧进风口211之下,以便外部环境的气流经进风部17进入风道的底部,再顺利进入净化组件21。
请参照图1和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部17包括五个进风口,分别为第一侧壁进风口171、第二侧壁进风口172、第三侧壁进风口173、第一底部进风口174和第二底部进风口175。三个侧壁进风口等高度设置并分别位于第一侧壁13、第三侧壁15和第四侧壁16的靠下部分。两个底部进风口对称地布置于底壁11,并由底壁11表面向壳体10的内部凹陷形成。
请参照图4,每个底部进风口的底部距离地面之间留有高度H≥20mm,以便底部进风口之下有足够的空间吸风。
优选地,H=22mm,既满足进风量要求,又能够保证壳体10稳定地放置于地面。
请参照图1,进一步地,底壁11的四角分别设有一个支脚111,通过四个支脚111与地面接触。当需要调节H时,通过更换合适的支脚111来使H符合要求。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三个侧壁进风口来实现底部均匀进风。
请参照图1,净化组件21安装于壳体10的内部,净化组件21自下至上依次包括初效过滤网213、静电集尘模块214和高效催化网215,初效过滤网213用于对气流中的毛发等杂物进行物理过滤,静电集尘模块214包括发生极板和收集极板,利用电场收集气流中的粉尘颗粒,高效催化网215能够吸收空气中可能存在的TVOC气体。
气流自下至上从下侧进风口211进入净化组件21后,初效过滤网213对气流进行第一次整流,静电集尘模块214对气流进行第二次整流,高效催化网215对气流进行第三次整流。经过三次整流后,气流从上侧出风口212吹出,风速大致均匀,风向大致同向,起到了降噪效果,且对气流进行过了净化。
请参照图2,第一导流罩31布置于净化组件21的上侧出风口212与离心风机组件22之间,用于对进入风机组件进风侧223的气流进行整流,使其风速、风向大致相同。
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罩31呈双扩口状,第一导流罩31的靠下的扩口为集流部311,第一导流罩31的靠上的扩口为扩压部312,集流部311位于净化组件21的上侧出风口212的上侧,扩压部312与离心风机组件22的下侧周壁轮廓匹配且留有间隙K。
请参照图3,具体而言,离心风机组件22的下侧周壁即为平滑过渡板2222,平滑过渡板2222与扩压部312的轮廓匹配,且二者之间的间隙为K,既能容许离心叶片222的轻微抖动,又能有效阻止气流在进入离心叶片222时从间隙D中漏出,因而提高了风机净化效率,降低了净化噪音。
例如,D=3-4mm,既能够容许离心叶片222正常转动,又能有效避免漏风,还能够避免此处突然收窄而产生噪音。
请参照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18包括顶部出风口181、第一侧壁出风口182和第二侧壁出风口183。顶部出风口181居中开设于壳体10的顶壁12,第一侧壁出风口182和第二侧壁出风口183均与离心风机组件22的出风高度(即与风机组件出风侧224的布置高度)对应,两个侧壁出风口分别布置于壳体10的相对的两个侧壁,每个侧壁出风口向壳体10的内部凹陷形成一个手提部。
请参照图2和图3,具体而言,第一侧壁出风口182设置于第一侧壁13,第一侧壁出风口182于第一侧壁13向壳体10的内部凹陷形成第一手提部,第二侧壁出风口183布置于第三侧壁15,第二侧壁出风口183于第三侧壁15向壳体10的内部凹陷形成第二手提部。
请参照图3,离心风机组件22中,离心叶片222的上侧设有上盖板2221,下侧边缘设有平滑过渡板2222,平滑过渡板2222和上盖板2221之间形成风机组件出风侧224,所吹出的气流能够划分为x矢量和y矢量,x矢量指向侧壁出风口并从侧壁出风口出流,y矢量向上从上盖板2221与第二导流罩32的过风间隙321中向上流动,并从顶部出风口181出流。
可选地,上盖板2221沿离心叶片222的径向平行设置,使离心叶片222的出风气流大致沿x矢量出风,以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
通过该种形式,风机组件出风侧224的出风气流中的x矢量和y矢量分流均经过出风导流管道吹向每个出风口,以避免出风气流杂乱,由于风速不均以及撞击壳体10的内壁产生噪音。
请参照图3和图5,具体而言,出风导流管道设置有三个,分别为顶部导流环罩331、第一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2和第二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3,顶部导流环罩33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导流罩32与顶部出风口181相连,两个侧壁出风导流管道分别对应两个侧壁出风口,每个侧壁出风导流管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导风罩和对应的侧壁出风口相连。
通过三个出风导流管道,能够将第二导流罩32出流的出风气流分别导向三个出风口,避免有杂风撞击壳体10的内壁以产生噪音。
请参照图3和图5,对于第二导流罩32而言,第二导流罩32包括下端开口322、上端开口323和两个周侧开口,第二导流罩32的下端与第一导流罩31相连,其下端开口322与第一导流罩31的第二开口3121相通,第二导流罩32的上端开口323和两个周侧开口分别通过一个出风导流通道与对应的出风口相连通。
下面阐述每个出风导流管道的具体构造形式。
顶部导流环罩331的下端与第二导流罩32的上端相通且相连,顶部导流环罩331的上端抵接于壳体10的顶壁12的内侧,且与顶部出风口181相连通。
通过顶部导流环罩331,能够将y矢量的出风气流风速均匀、风向一致地导向顶部出风口181,避免y矢量气流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撞击壳体10的内壁以产生噪音。
进一步地,顶部导流环罩331为两端开口的等截面环罩,顶部导流环罩331的内径与顶部出风口181相同,顶部导流环罩331的上端与顶壁12抵接时其上端开口与顶部出风口181对齐,保证y矢量的气流完全从顶部出风口181送出壳体10,而避免多余的y矢量气流撞击壳体10的内壁以产生噪音。
两个侧壁出风导流管道的构造相同,以第一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2为例,第一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2的一端与第二导流罩32的周壁相连且相通,另一端抵接于第一侧壁13且与第一侧壁出风口182相连通。
具体而言,第一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2的一端与第二导流罩32的对应的周侧开口对接,另一端抵接于第一侧壁13的内壁并与第一侧壁出风口182对接。
通过第一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2,能够将出风气流中的x矢量的分流沿x方向送至第一侧壁出风口182,避免多余的杂乱气流撞击第一侧壁13的内壁以产生噪音。
通过顶部导流环罩331、第一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2和第二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3,能够完全对接第二导流罩32的出风口,并垂直于壳体10的对应的出风口将气流送出壳体10的外部。一方面,避免了出风风流撞击壳体10的内壁产生噪音,另一方面,导向所有的出风气流从壳体10的对应的出风口垂直出流,在同等风机转速下具有更大的出风量,降低了电耗量。
请参照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罩组件30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导流罩31的集流部311与扩压部312对接并使用螺纹件紧固,扩压部312与第二导流罩32的下端开口322对接并使用螺纹件紧固,顶部导流环罩331与第二导流罩32的上端开口323对接并使用螺纹件紧固。每个侧壁出风导流管道通过第二导流罩32周侧的U形扩口结构325和顶部导流环罩331的底部延长板3312拼接形成。
通过该种形式,顶部导流环罩331、第二导流罩32、集流部311和扩压部312每部分的构造简单,易于制造,将多个部件组装形成一体式结构的导流罩组件,在组装时能够一次性放入壳体10并固定于壳体10的内部,简化组装过程。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侧壁出风导流管道设置成单独的部件并使用螺纹件固定于第二导流罩32,以简化第二导流罩32和顶部导流环罩331的构造。
出风导流管道与壳体10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导流罩31与壳体10插接。
在将一体式结构的导流罩组件30固定于壳体10时,先通过第一导流罩31插接于壳体10,再将每个出风导流管道就近固定于壳体10的内壁,能够简化导流罩组件30的组装过程,使其易于安装。
请参照图1,第一侧壁13和第三侧壁1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插槽131和第二插槽152。请参照图5,第一导流罩31中集流部311的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向部313和第二导向部314,第一导向部313与第一插槽131滑动配合,第二导向部314与第二插槽152配合,以导向导流罩组件30侧向插入壳体10的内部。
请参照图4和图5,顶部导流环罩331周向设有多个第一安装部3311,第一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2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二安装部3321,第二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3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三安装部3332。
顶部导流环罩331通过多个第一安装部3311配合螺纹件固定于顶壁12,第一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2通过两个第二安装部3321配合螺纹件固定于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3通过两个第三安装部3332配合螺纹件固定于第三侧壁15。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安装部设置于第二导流罩32或者第一导流罩31上,也能将导流罩组件30固定于壳体10。
请参照图4和图5,可选地,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还包括风机支架34,风机支架34与壳体10相连,风机支架34用于固定电机22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支架34设置且固定于顶部导流环罩331的内部,属于导流罩组件30的部件。
请参照图4和图5,风机支架34包括风机固定部341和多个固定支脚342,风机固定部341用于固定电机221,以悬吊离心叶片222于第二导流罩32内。多个固定支脚342周向间隔布置于风机固定部341并向外延伸,每个固定支脚342的一端与风机固定部341相连,另一端与顶部导流环罩331的周壁固定相连。
其中,风机支架34与顶部导流环罩331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风机支架34与顶部导流环罩331通过螺纹件固定相连,或者将风机支架34直接与壳体10的内壁相连。
其中,风机支架34还形成有减重透风槽,既能够减轻风机支架34的重量,又能够使离心风机组件22的出风气流中的y矢量气流顺利流过顶部导流环罩331。
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的降噪原理为:
气流从五个进风口均匀地进入风道,经过净化组件21进行三次整流,经过双喇叭口形的第一导流罩31进行整流,形成风速风向一致的风流;
风流进入离心风机组件22,从风机组件出风侧224出流,出风气流中包括x矢量气流和y矢量气流;
x矢量气流从第二导流罩32的周侧开口流出,经过第一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2送至第一侧壁出风口182,经过第二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3送至第二侧壁出风口183,避免x矢量气流撞击壳体10的侧壁;
y矢量气流从第二导流罩32与离心叶片222的过风间隙321中向上流出,经过顶部导流环罩331送至顶部出风口181,避免y矢量气流撞击壳体10的顶壁12。
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的组装过程如下:
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和第三侧壁15进行组装形成主侧壁结构,将壳体10的底壁11、顶壁12和主侧壁组装为一体,在第四侧壁16对应的一侧暴露有开口;
将净化组件21装入壳体10的内部并固定于壳体10;
将集流部311、扩压部312组装形成第一导流罩31;
将第一导流罩31与第二导流罩32组装为一体;
将离心风机组件22组装于设置于顶部导流环罩331内部的风机支架34,将带有离心风机组件22的顶部导流环罩331与第二导流罩32组装为一体,形成一体式结构的导流罩组件30;
将一体式结构的导流罩组件30配合第一插槽131和第二插槽152插入壳体10的内部,再将顶部导流环罩331、第一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2和第二侧壁出风导流管道333与主侧壁通过螺纹件固定,实现将带有离心风机组件22的导流罩组件30组装于壳体10的内部;
将第四侧壁16进行组装,盖住开口,完成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的组装。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还包括内衬板40,内衬板40固定于壳体10且位于壳体10的一个侧壁的内侧。内衬板40的外侧形成有整线槽结构,整线槽结构包括至少一条整线槽。内衬板40还形成有过线孔组,过线孔组包括至少一个过线孔。
请参照图1和图2,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还包括开关模块50和控制模块,开关模块50设置于顶壁12,以便于用户操作。底壁11中设置有可打开的夹层并形成与壳体10的内部相通的放置腔112,控制模块至少部分布置于放置腔112。
在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的各部件中,开关模块50、静电集尘模块214和离心风机组件22均需要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如果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不能正常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打开壳体10以检修线路是否损坏。通过设置内衬板40,将每个模块、组件与控制模块相连的线束集中暴露于一个侧壁之内,工作人员打开一个侧壁即能够看到每个模块、组件与控制模块相连的线束,可以直观地看到线束是否发生损坏,如果线束无损坏,则可以直接排除线束损坏因素导致故障进行下一步检修排查。
请参照图6,具体而言,内衬板40设置于第二侧壁14(图6未示出)的内侧,内衬板40通过螺纹件结合卡扣结构固定于壳体10。例如,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的内部还设置有中间板,中间板固定于壳体10并与第二侧壁14平行设置,内衬板40的上部分通过卡扣以及螺纹件固定于中间板,底侧通过螺纹件紧固于第一侧壁13和第三侧壁15。再例如,净化组件21的周侧形成有固定结构,内衬板40的上部分与净化组件21使用螺纹件紧固。
请参照图6和图7,内衬板40的外侧为靠近第二侧壁14的一侧(即远离壳体10的内部的一侧),内衬板40的外侧形成有整线槽,内衬板40还形成有过线孔。线束被限制于对应的整线槽,从整线槽的下端进入对应的过线孔,以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请参照图6和图7,例如,整线槽设置有五个,分别为第一整线槽411、第二整线槽412、第三整线槽413、第四整线槽414和第五整线槽415,五条整线槽均大致竖向延伸。过线孔设置有五个,分别为第一过线孔421、第二过线孔422、第三过线孔423、第四过线孔424和第五过线孔425,五个过线孔均位于内衬板40的底部并靠近位于放置腔112内的控制模块的部分装置,过线孔与整线槽一一对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包括放置腔112、线束和控制模块,放置腔112位于壳体10的底部,线束、整线槽与过线孔一一对应,每条线束设置于对应的整线槽内,并通过对应的过线孔进入放置腔。控制模块的部分装置设置于所述放置腔内,并与线束连接。
如图7和图9所示,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包括第一线束61、第二线束62、第三线束63、第四线束64和第五线束65,线束、整线槽与过线孔一一对应。
具体而言,控制模块包括设置于放置腔112内的电源PCB板81、主控PCB板82和变压器83以及放置于其他位置的转接PCB板84。电源PCB板81用于与外部的电源电连接,并向主控PCB板82输出额定电压;变压器83与主控PCB板82电连接,并用于转换输出高压,为静电集尘模块214供电;转接PCB板84通过主控PCB板82供电以及控制,用于进一步为离心风机组件22的电机221和开关模块50提供电源和控制信号。
第一线束61设置于第一整线槽411,第一线束61的一端穿过第一过线孔421与主控PCB板82连接,另一端与转接PCB板84连接,用于向转接PCB板84供电;第二线束62设置于第二整线槽412,第二线束62的一端穿过第二过线孔422与主控PCB板82连接,另一端与转接PCB板84连接,用于向转接PCB板84输送电信号。
第三线束63设置于第三整线槽413,第三线束63为地线,第三线束63的一端与收集极板供电装置2141电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三过线孔423与变压器83电连接;第四线束64设置于第四整线槽414,第四线束64为正高压线,第四线束64的一端与发生极板供电装置2142电连接,另一端穿过第四过线孔424与变压器83电连接;第五线束65设置于第五整线槽415,第五线束65为负高压线,第五线束65的一端与收集极板供电装置2141电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五过线孔425与变压器83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还包括整线凸起35,与内衬板40同侧设置,且形成于导流罩组件30的外表面。
请参照图6,可选地,顶部导流环罩331、第二导流罩32的靠近第二侧壁14的外侧还设有若干整线凸起35,通过设置整线凸起35能够进一步规整线束,避免开关模块50以及离心风机组件22的线束杂乱。
如图7和图9所示,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还包括第六线束66和第七线束67,第六线束66和第七线束67均与转接PCB板84电连接,第六线束66用于与电机221电连接,第七线束67用于与开关模块50电连接。第六线束66和第七线束67分别通过一个整线凸起35固定于导流罩组件30的外侧,以使其规整有序。
如图9所示,进一步地,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还包括PM2.5检测传感器70和第八线束68,PM2.5检测传感器70设置于静电集尘模块214的出风口处,用于检测经过静电集尘模块214净化处理后的空气是否合格,第八线束68的两端分别连接转接PCB板84和PM2.5检测传感器7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内衬板40上还形成有安装部43,安装部43位于第一整线槽411和第二整线槽412的上侧,被配置为安装转接PCB板84。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转接PCB板84,开关模块50、PM2.5检测传感器70以及电机221可以通过对应的线束直接与主控PCB板82连接。
请参照图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的底壁11设有定位部113,内衬板40的底部形成有卡合部44。当内衬板40安装于壳体10时,卡合部44与定位部113抵接并能够围合形成过线孔。
通过该种形式,能够简化内衬板40的构造,在内衬板40的边缘开设开口槽,将内衬板40与底壁11抵接后即形成过线孔。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内衬板40的靠下部分冲压孔槽结构,将过线孔与卡合部44分离设计。
可选地,顶部导流环罩331和第二导流罩32的相连处留余有过线缺口36,以便于电机221线束从过线缺口36穿出。通过该种形式形成过线缺口36,能够省去在第二导流罩32上开孔,从而使第二导流罩32易于制造。
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的内衬板40的组装过程以及线束整理过程如下:
将内衬板40的卡合部44与壳体10的定位部113抵接,初步定为内衬板40的安装位置;
使用螺纹件配合卡扣结构将内衬板40与壳体10固定;
转接PCB板84固定于安装部43;
开关模块50的线束(即第七线束67)被限制于整线凸起35,且与转接PCB板84连接;
离心风机组件22的线束(即第六线束66)从过线缺口36中穿出并被限制于整线凸起35,且与转接PCB板84连接;
收集极板供电装置2141的线束(即第三线束63和第五线束65)分别卡入第三整线槽413和第五整线槽415,且分别穿过第三过线孔423和第五过线孔425进入放置腔112;
发生极板供电装置2142的线束(即第四线束64)卡入第四整线槽414,且穿过第四过线孔424进入放置腔112;
使用第一线束61和第二线束62分别与转接PCB板84连接,且分别卡入第一整线槽411和第二整线槽412,再分别从第一过线孔421和第二过线孔422进入放置腔112;
将第一线束61和第二线束62的端部与主控PCB板82连接,将第三线束63、第四线束64和第五线束65的端部与变压器83连接,将主控PCB板82与电源PCB板81连接,将主控PCB板82与变压器83连接,再将电源PCB板81、主控PCB板82和变压器83固定于放置腔112的内部;
闭合放置腔112,闭合第二侧壁14。
当需要检修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时,打开第二侧壁14即能够暴露出所有的线束,观察内衬板40外侧所卡合的线束,判断线束是否烧损或者断裂,还易于线束的更换。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1不仅具有更好的降噪效果,且易于组装和检修,既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又降低了制造成本和售后维修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下侧设有进风部,所述壳体的上侧设有出风部;
风道,所述风道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风道内自下至上设置有净化组件和离心风机组件,所述净化组件的进风口与其出风口上下相对;
导流罩组件,所述导流罩组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导流罩组件包括自下至上依次相通且相连的第一导流罩、第二导流罩和出风导流管道,所述第一导流罩的下端开口位于所述净化组件的出风口的上侧,所述离心风机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导流罩的内部,所述出风导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罩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抵接并与所述出风部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包括:
顶部出风口,所述顶部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壁;
所述出风导流管道包括顶部导流环罩,所述顶部导流环罩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导流罩的上端相通且相连,所述顶部导流环罩的上端抵接于所述壳体的顶壁且与所述顶部出风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组件还包括:
风机支架,所述风机支架固定于所述顶部导流环罩的内部,所述离心风机组件固定于所述风机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包括:
两个侧壁出风口,所述两个侧壁出风口均与所述离心风机组件的出风高度对应,所述两个侧壁出风口分别布置于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每个侧壁出风口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凹陷形成一个手提部;
所述出风导流管道包括两个侧壁出风导流管道,侧壁出风导流管道与侧壁出风口一一对应,每个侧壁出风导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罩的周壁相连且相通,另一端抵接于对应的侧壁且与对应的侧壁出风口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导流管道与所述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导流罩与所述壳体插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机组件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壳体相连;
离心叶片,所述离心叶片安装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电机能够带动所述离心叶片转动,所述离心叶片的下侧用于进风,所述离心叶片的周侧用于出风,所述离心叶片的上盖板与所述离心叶片的径向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罩呈双扩口状,所述第一导流罩的靠下的扩口为集流部,所述第一导流罩的靠上的扩口为扩压部,所述集流部位于所述净化组件的出风口的上侧,所述扩压部与所述离心风机组件的下侧周壁轮廓匹配且留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还包括:
内衬板,所述内衬板固定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个侧壁的内侧,所述内衬板的外侧形成有整线槽,所述内衬板还形成有过线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壁设有定位部,所述内衬板的底部形成有卡合部,当所述内衬板安装于所述壳体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定位部抵接并能够围合形成所述过线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还包括:
放置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线束,线束、整线槽与过线孔对应设置,每条所述线束设置于对应的整线槽内,并通过对应的过线孔进入所述放置腔;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的部分装置设置于所述放置腔内,并与所述线束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还包括:
整线凸起,与所述内衬板同侧设置,且形成于所述导流罩组件的外表面。
CN202220475643.1U 2021-04-14 2022-03-07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 Active CN2169534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22226 2021-04-14
CN202110402222.6A CN113048602A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53410U true CN216953410U (zh) 2022-07-12

Family

ID=765197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02222.6A Pending CN113048602A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
CN202220475643.1U Active CN216953410U (zh) 2021-04-14 2022-03-07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02222.6A Pending CN113048602A (zh) 2021-04-14 2021-04-14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3048602A (zh)
WO (1) WO20222179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8602A (zh) * 2021-04-14 2021-06-29 苏州贝昂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32434A (ja) * 2005-07-27 2007-02-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送風装置
KR101558577B1 (ko) * 2009-01-09 2015-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WO2015059770A1 (ja) * 2013-10-22 2015-04-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CN104180444A (zh) * 2014-09-10 2014-12-03 牛京伟 新风一体式空气净化器
CN104197427A (zh) * 2014-09-19 2014-12-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净化器及其风道结构
CN105268254A (zh) * 2015-11-04 2016-01-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器
CN105928079B (zh) * 2015-12-09 2019-09-2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塔式空气净化器
CN106440077B (zh) * 2016-09-29 2019-04-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器
KR102053227B1 (ko) * 2018-05-31 2019-12-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청정기
WO2020001068A1 (zh) * 2018-06-28 2020-01-02 佛山市顺德区合捷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器
CN109282394A (zh) * 2018-11-20 2019-0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口导流结构和净化器
CN211069426U (zh) * 2019-09-19 2020-07-24 深圳冠迅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器
CN211837032U (zh) * 2020-02-18 2020-11-03 苏州贝昂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器
CN212339587U (zh) * 2020-06-17 2021-01-12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及空气净化器
CN113048602A (zh) * 2021-04-14 2021-06-29 苏州贝昂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17908A1 (zh) 2022-10-20
CN113048602A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1123B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JP2001174037A (ja) トルネード型吸気・送風装置
CN216953410U (zh)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净化器风道系统
CN105091124B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及其风道结构
CN110792639B (zh) 风扇以及风扇更换过滤器的方法
CN219141000U (zh) 空气净化设备
CN111195470A (zh) 空气净化器
CN211837032U (zh) 空气净化器
CN105098545B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模块及其中心连接器
CN111927802B (zh) 一种空气净化电风扇
CN110762062B (zh) 风扇以及风扇更换过滤器的方法
CN210949306U (zh) 风扇
CN105091122A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及其空气净化模块
CN105091121B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及其空气净化模块
CN210434165U (zh) 空气净化器
CN210949305U (zh) 风扇
CN105091305B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及其底座组件
CN100374786C (zh) 空气净化器
CN218669871U (zh) 吹风装置
CN218669870U (zh) 吹风装置
CN218570035U (zh) 滑环系统通风装置、电机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05091304A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及其底座组件
CN219473897U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216814400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8295972U (zh) 立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000 Building 1, 175 Songbei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Bei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Building 1, 175 Songbei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BEIANG TECHNOLOGY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