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20835U - 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20835U
CN216920835U CN202122708981.3U CN202122708981U CN216920835U CN 216920835 U CN216920835 U CN 216920835U CN 202122708981 U CN202122708981 U CN 202122708981U CN 216920835 U CN216920835 U CN 2169208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ing
sub
photovoltaic
curtain wall
accommodating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0898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康康
张松
王申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0898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208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208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208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Load-Bearing And Curtain Wa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光伏幕墙及建筑物,涉及光伏一体化技术领域。用于规范光伏组件的走线,以提高光伏幕墙的美化程度。光伏幕墙包括多个电连接在一起的幕墙单元。幕墙单元包括承载框,承载框具有相对的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第一装配面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第二装配面具有容纳空间。封装玻璃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靠近边沿的位置与承载框紧固连接。光伏组件所具有的背光面与第二面紧固连接。光伏组件装配接线盒的位置凸出于封装玻璃。接线盒以及与接线盒连接的接线器、线缆均容置在容纳空间内。压条的两端分别压合在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所具有的受光面,压条靠近中间的位置与承载框紧固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一体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建筑发展要求,建筑与光伏行业均在对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也就是说,将光伏组件集成到建筑物上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例如光伏幕墙、光伏采光顶等。
而现有将光伏组件通过龙骨(龙骨一般包括立柱和横梁)集成在建筑物立面上以形成光伏幕墙时,存在光伏组件走线不规范的问题,从而影响光伏幕墙的美观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用于规范光伏组件的走线,以提高光伏幕墙的美化程度。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幕墙,光伏幕墙形成在建筑立面上,光伏幕墙包括多个电连接在一起的幕墙单元。每一幕墙单元均包括:承载框,承载框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均具有相对的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第一装配面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第二装配面具有容纳空间;封装玻璃,封装玻璃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靠近边沿的位置与承载框紧固连接;光伏组件,光伏组件所具有的背光面与第二面紧固连接;光伏组件装配接线盒的位置凸出于封装玻璃,接线盒设置在光伏组件凸出于封装玻璃位置的背光面,且接线盒以及与接线盒连接的接线器、线缆均容置在容纳空间内;压条,压条的两端分别压合在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所具有的受光面,压条靠近中间的位置与承载框紧固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在实际应用中,多个幕墙单元组装完成并形成光伏幕墙后,接线盒、接线器和线缆等均可以容置在容纳空间内,并且可以在容纳空间内实现线缆的走线。基于此,不仅可以规范线缆的走线,而且还可以有效的避免接线盒、接线器和线缆等裸露在外,以降低对整个光伏幕墙美观性的不利影响。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承载框包括立柱和横梁,立柱与横梁首尾连接围合形成承载框。接线盒沿立柱的长度方向分布在光伏组件的背光面上,此时,立柱包括:第一承重部,第一承重部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为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的第一子装配面。自第二侧且靠近接线盒的一端,沿与封装玻璃平行的方向延伸并向靠近封装玻璃的方向折弯形成第一装配部。第一装配部在光伏组件上的正投影大于接线盒在光伏组件上的正投影。自第二侧且远离接线盒的一端,向靠近封装玻璃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装配部。自第二侧且位于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之间,向远离第一承重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三装配部。其中,第一装配部与其中一个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第二装配部与另一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第三装配部与压条紧固连接。由第二侧、第一装配部和第三装配部围合形成第一子容纳空间,第一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接线盒、接线器及线缆;由第二侧、第二装配部和第三装配部围合形成第二子容纳空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横梁包括:第二承重部,第二承重部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为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的第二子装配面。由第一子装配面和第二子装配面形成承载框的第一装配面。自第二侧的一端向靠近封装玻璃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四装配部,自第二侧的另一端向靠近另一封装玻璃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五装配部,自第二侧且位于第四装配部和第五装配部之间,向远离第二承重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第六装配部。其中,第四装配部与其中一个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第五装配部与另一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第三装配部与压条紧固连接。由第二侧、第四装配部和第六装配部围合形成第三子容纳空间,由第二侧、第五装配部和第六装配部围合形成第四子容纳空间。第三子容纳空间和/或第四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线缆。由第一子容纳空间、第二子容纳空间、第三子容纳空间和第四子容纳空间形成承载框的容纳空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两个相邻光伏组件靠近第三装配部的一端与第三装配部之间,以及靠近第六装配部之间均具有缝隙;光伏幕墙在组装状态下,缝隙均由密封件填充。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光伏幕墙还包括第一扣盖,第一扣盖扣合在压条上。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立柱与横梁的连接处开设切口,用于将线缆从所述立柱引出至横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承载框包括立柱和横梁,立柱与横梁首尾连接围合形成承载框。接线盒沿横梁的长度方向分布在光伏组件的背光面上,此时,横梁包括:第三承重部,第三承重部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为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的第三子装配面。自第二侧且靠近接线盒的一端,沿与封装玻璃平行的方向延伸并向靠近封装玻璃的方向折弯形成第七装配部。第七装配部在光伏组件上的正投影大于接线盒在光伏组件上的正投影。自第二侧且远离接线盒的一端,向靠近封装玻璃的方向延伸形成第八装配部。自第二侧且位于第七装配部和第八装配部之间,向远离第三承重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九装配部。其中,第七装配部与其中一个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第八装配部与另一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第九装配部与压条紧固连接。由第二侧、第七装配部和第九装配部围合形成第五子容纳空间,第五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接线盒及线缆。由第二侧、第八装配部和第九装配部围合形成第六子容纳空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立柱包括:第四承重部,第四承重部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为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的第四子装配面。由第三子装配面和第四子装配面形成承载框的第一装配面。自第二侧的一端向靠近封装玻璃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十装配部,自第二侧的另一端向靠近封装玻璃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十一装配部,自第二侧且位于第十装配部和第十一装配部之间,向远离第四承重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第十二装配部。其中,第十装配部与其中一个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第十一装配部与另一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第十二装配部与压条紧固连接。由第二侧、第十装配部和第十二装配部围合形成第七子容纳空间,由第二侧、第十一装配部和第十二装配部围合形成第八子容纳空间。第七子容纳空间和/或第八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线缆。由第五子容纳空间、第六子容纳空间、第七子容纳空间和第八子容纳空间形成承载框的容纳空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两个相邻光伏组件靠近第九装配部的一端与第九装配部之间,以及靠近第十二装配部之间均具有缝隙;光伏幕墙在组装状态下,缝隙均由密封件填充。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光伏幕墙还包括第二扣盖,第二扣盖压条上。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横梁与立柱的连接处开设切口,用于将线缆从横梁引出至立柱。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物,包括光伏幕墙,光伏幕墙为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实现方式所述的光伏幕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物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幕墙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幕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B-B向剖视图;
图3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光伏幕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A向剖视图;
图7为图5的B-B向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幕墙单元, 20-接线盒, 30-线缆,
40-接线器;
100-承载框, 101-封装玻璃, 100a-安装槽,
102-封装胶条, 103-光伏组件, 104-复合封装胶条,
105-压条;
1000-立柱, 1001-横梁, 1002-角码,
1000a-第一承重部, 1000b-第一装配部, 1000c-第二装配部,
1000d-第三装配部, 1000d1-中空装配段, 1000d2-过渡肋条,
1000d3-第一装配槽, 1003-紧固件, 1004a-第一子容纳空间,
1004b-第二子容纳空间, 1001a-第二承重部, 1001b-第四装配部,
1001c-第五装配部, 1001d-第六装配部, 1004c-第三子容纳空间,
1004d-第四子容纳空间, 106-缝隙, 107-复合封装件,
108-第一扣盖, 1000e-切口;
1001e-第三承重部, 1001f-第七装配部, 1001g-第八装配部,
1001h-第九装配部, 1004e-第五子容纳空间, 1004f-第六子容纳空间,
1000f-第四承重部, 1000g-第十装配部, 1000h-第十一装配部,
1000i-第十二装配部, 1004g-第七子容纳空间, 1004h-第八子容纳空间,
109-第二扣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幕墙可以形成在建筑立面上。具体的,光伏幕墙包括多个电连接在一起的幕墙单元10,此处的电连接可以是利用接线盒20将单个幕墙单元10的电引出后,再利用接线器40和线缆30等将多个幕墙单元10所包括的接线盒20串接在一起后输出至蓄电池或逆变器等,以实现光伏幕墙所产生的电的输送及利用。至于多个幕墙单元10的分布方式则是多种多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多个幕墙单元10可以以规则矩阵的形式排布,也可以以其他形式排布。也就是说,幕墙单元10的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建筑立面的形状确定。
参见图1,每一个幕墙单元10均可以包括承载框100,幕墙单元10所包括的承载框100 可以相互独立,在实际应用中,相邻的幕墙单元10所包括的相互独立的承载框100可以拼接在一起。当然,幕墙单元10所包括的承载框100还可以是彼此关联,在实际应用中,相邻的幕墙单元10所包括的承载框100可以共用相邻边。
参见图1,每一幕墙单元10所包括的承载框100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均具有相对的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其中,第一装配面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至于第一装配面与建筑立面的紧固连接方式则是多种多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一装配面可以与建筑立面 (具体可以是建筑立面的承载框)通过焊接、螺纹连接等不可拆卸或可拆卸的方式紧固连接在一起。第二装配面具有容纳空间,至于容纳空间的作用在后面涉及光伏组件103的部分将会详细阐述。
参见图1至图3,每一幕墙单元10还包括封装玻璃101,应理解,光伏幕墙通常采用的是中空玻璃,此处的封装玻璃101可以是中空玻璃所包括的位于内层的封装玻璃101,其主要作用是封闭或半封闭建筑立面,以实现对建筑物室内的防护。封装玻璃101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第一面靠近封装玻璃101边沿的位置与承载框100紧固连接。至于紧固连接方式则是多种多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可以在承载框100与封装玻璃101接触的位置,沿承载框100横向和竖向的方向开设安装槽100a。当然,为了提高安装槽100a的安装稳定性,可以对安装槽100a的槽口做封口处理。也就是说,安装槽100a所具有的相对的槽壁可以在槽口处相对折弯,以预留出相对于安装槽100a的槽内空间较小的槽口。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将封装胶条102的一部分通过安装槽100a的槽口嵌入至安装槽100a的槽内空间,以使得封装胶条102的一部分被“咬合”在安装槽100a内。凸出于安装槽100a外的封装胶条102则可以粘贴在上述封装玻璃101的第一面且靠近其边沿的位置。应理解,上述封装胶条102可以是三元乙丙胶胶条或其他可以实现相同功能的胶条等。至此,以可拆卸的方式实现了封装玻璃101与承载框100的紧固连接。
参见图1至图3,每一幕墙单元10还包括光伏组件103,每一光伏组件103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具有相对的背光面和受光面。其中,背光面与封装玻璃101所具有的第二面紧固连接。例如,可以利用设置在背光面和封装玻璃101所具有的第二面之间的复合封装胶条 102,以实现光伏组件103与封装玻璃101之间的紧固连接。上述复合封装胶条102可以是三元乙丙胶条或双面贴等任意一种可以实现粘结以及封装功能的胶条。连接后,背光面和第二面之间具有空气层。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被看作为,采用光伏组件103替代传统中空玻璃所具有的位于外层的封装玻璃101。
参见图1至图3,上述光伏组件103装配接线盒20的位置凸出于封装玻璃101,接线盒 20以及与接线盒20连接的接线器40、线缆30等均容置在上述容纳空间内。光伏组件103装配接线盒20的位置凸出于封装玻璃101具体可以理解为,与接线盒20相邻的封装玻璃101的侧边向容纳空间延伸的长度小于光伏组件103的侧边向容纳空间延伸的长度。此时,可以在光伏组件103与容纳空间相对的区域内预留出接线盒20的容置区域。而光伏组件103未装配接线盒20的位置则可以与封装玻璃101的侧边齐平。在实际应用中,接线盒可以通过粘贴的方式装配在光伏组件突出于封装玻璃的位置,具体可以装配在光伏组件的背光面。
参见图1至图3,每一幕墙单元10均包括压条105,压条105可以压合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103所具有的受光面的相邻边。具体的,可以将压条105所具有的两端分别压合在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103所具有的受光面,压条105靠近中间的位置则可以与承载框100紧固连接。此处的紧固连接方式可以是插接、卡接或通过螺栓/螺柱/螺钉等紧固件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当承载框100为方形承载框100时,可以沿承载框100的横边和竖边的长度方向设置均设置横向压条105和竖向压条105,横向压条105和竖向压条105首尾可以首尾连接在一起,在连接处可以做45°斜切处理,以确保横向压条105和竖向压条105可以垂直连接。
参见图1至图3,在实际应用中,多个幕墙单元10组装完成并形成光伏幕墙后,接线盒20、接线器40和线缆30等均可以容置在容纳空间内,并且可以在容纳空间内实现线缆30的走线。基于此,不仅可以规范线缆30的走线,而且还可以有效的避免接线盒20、接线器40和线缆30等裸露在外,以降低对整个光伏幕墙美观性的不利影响。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幕墙的具体结构、应用以及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下面将以两种具体的应用场景为例,进行详细的阐述。应理解,以下举例仅作为解释,不作为限定。
实施例一
光伏幕墙由多个呈矩阵排布的幕墙单元构成,每一幕墙单元均为矩形结构。多个幕墙单元的电连接方式是,以位于左上角的幕墙单元为起点,以位于右下角的幕墙单元为终点,接线盒20沿幕墙单元的竖向侧边设置,从起点至终点,形成“矩形波”状的走线结构。
参见图1至图3,承载框100包括立柱1000和横梁1001,立柱1000与横梁1001首尾连接围合形成承载框100。立柱1000可以是具有中空腔体的立柱1000,横梁1001可以是具有中空腔体的横梁1001。可以分别对立柱1000和横梁1001的两端做45°斜切处理,以使立柱1000的端部与横梁1001的端部对接后,两者相互垂直。立柱1000与横梁1001的端部对接后,可以进一步的利用角码1002实现立柱1000与横梁1001可拆卸式的紧固连接。具体的,可以在立柱1000和横梁1001的中空腔体的内壁上间隔设置多个压点,角码1002所具有的连接板上也间隔设置多个压点。角码1002所具有的两个连接板分别插入至立柱1000和横梁1001所具有的中空腔体内。此时,连接板所具有的压点可以压合在中空腔体的内壁上的压点之间的缝隙106内,利用压点之间的咬合力实现立柱1000与横梁1001的紧固连接。
参见图2和图4,每一幕墙单元所包括的封装玻璃101和光伏组件103可以覆盖承载框 100的框内区域。接线盒20沿立柱1000的长度方向分布在光伏组件103的背光面上,此时,立柱1000包括第一承重部1000a,第一承重部1000a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为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的第一子装配面。第一子装配面与建筑立面的具体装配方式可以参见前文所述的第一装配面与建筑立面的装配方式,在此不再赘述。第一承重部1000a具体可以是具有中空腔体的第一承载柱,第一承载柱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结构。
参见图2和图4,可以自第一承重部1000a的第二侧(远离建筑立面的一侧)且靠近接线盒20的一端,沿与封装玻璃101平行的方向延伸并向靠近封装玻璃101的方向折弯形成第一装配部1000b。第一装配部1000b在光伏组件103上的正投影大于接线盒20在光伏组件103 上的正投影。此时,与第一装配部1000b相对应(此处的相对应指的是空间上的相对应)的封装玻璃101的侧边短于光伏组件103的侧边(与第一装配部1000b相对应的封装玻璃101的侧边相同的侧边)。基于此,光伏组件103安装接线盒20的位置与第一装配之间形成的空间可以容纳接线盒20,而不会与封装玻璃101的侧边形成干涉。第一装配部1000b向靠近封装玻璃101折弯的部分,具体是与封装玻璃101相对的一面可以开设形成前文述及的安装槽100a,安装槽100a可以沿折弯部分的长度方向延伸。
参见图2和图4,自第二侧且远离接线盒20的一端,向靠近封装玻璃101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装配部1000c。第二装配部1000c与封装玻璃101相对的一面开设形成安装槽100a,安装槽100a可以沿第二装配部1000c的长度方向延伸。当然,第二装配部1000c还可以是先自第二侧且远离接线盒20的一端,且沿与封装玻璃101平行的方向向远离接线盒20的方向延伸后再向靠近封装玻璃101的方向折弯。也就是说,第二装配部1000c为类L形的结构。
参见图2和图4,自第二侧且位于第一装配部1000b和第二装配部1000c之间,向远离第一承重部1000a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三装配部1000d。作为一种示例,第三装配部1000d可以包括自第二侧向远离第一称重部的方向延伸的中空装配段1000d1,与中空装配段1000d1紧固连接的至少两个过渡肋条1000d2,以及与过渡肋条1000d2连接的具有开口的第一装配槽1000d3。
参见图2和图4,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装配部1000b与其中一个封装玻璃101紧固连接,第二装配部1000c与另一所述封装玻璃101紧固连接,第三装配部1000d与压条105紧固连接。第一装配部1000b、第二装配部1000c与其相对应的封装玻璃101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安装槽100a、封装胶条102与封装玻璃101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2和图4,至于第三装配部1000d与压条105的紧固连接方式则可以是,压条105 可以是U形压条105或工字形压条105。压条105的两侧边与相邻的两个封装玻璃101相对的端面上也可以开设如上所述的安装槽100a,安装槽100a咬合封装胶条102的一部分,封装胶条102的另外一部分则与封装玻璃101粘结在一起。此后,可以利用贯穿压条105的如螺栓/螺钉等紧固件1003与第三装配部1000d所具有的第一装配槽1000d3紧固连接在一起。
参见图2和图4,可以由第一承重部1000a的第二侧、第一装配部1000b和第三装配部 1000d围合形成第一子容纳空间1004a,第一子容纳空间1004a可以用于容纳接线盒20、接线器40和线缆30。可以由第一承重部1000a、第二装配部1000c和第三装配部1000d围合形成第二子容纳空间1004b,第二子容纳空间1004b可以用于散热。
参见图2至图4,在实际应用中,封装玻璃101和光伏组件103的重量主要由第一承重部1000a承载。而形成在第一称重部第二侧的第一子容纳空间1004a可以容纳接线盒20、接线器40以及线缆30,基于此,可以将接线盒20、接线器40以及线缆30等封装在第一子容纳空间1004a内而不外漏,以有效的降低来自外界的风/雨等对上述结构的侵蚀,从而提高上述结构的使用寿命。另外,第一子容纳空间1004a还可以用于线缆30的走线,也就是说,利用第一子容纳空间1004a可以规定线缆30的走线。鉴于此,还可以提高光伏幕墙的美观程度。另外,第一子容纳空间1004a和第二子容纳空间1004b还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以优化光伏幕墙的电学性能。
参见图3,承载框100所包括的横梁1001包括第二承重部1001a,第二承重部1001a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为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的第二子装配面。由立柱1000所具有的第一子装配面和上述的第二子装配面形成承载框100的第一装配面。第二承重部1001a具体可以是具有中空腔体的第二承载柱,第二承载柱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结构。
参见图3,自第二承重部1001a所具有的第二侧的一端向靠近封装玻璃101的方向延伸形成第四装配部1001b,自第二侧的另一端向靠近另一封装玻璃101(与上一个封装玻璃101 相邻)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五装配部1001c。第四装配部1001b和第五装配部1001c与封装玻璃101相对的一面均开设形成前文所述的安装槽100a,安装槽100a咬合封装胶条102的一部分,封装胶条102的另外一部分则粘贴在与其相对应的封装玻璃101上。自第二承重部1001a 所具有的第二侧且位于第四装配部1001b和第五装配部1001c之间,向远离第二承重部1001a 的反向延伸形成第六装配部1001d。作为一种示例,第六装配部1001d可以包括自第二侧向远离第二称重部的方向延伸的中空装配段1000d1,与中空装配段1000d1紧固连接的至少两个过渡肋条1000d2,以及与过渡肋条1000d2连接的具有开口的第二装配槽。第六装配部1001d 与压条105紧固连接,至于第六装配部1001d与压条105的紧固连接方式则可以参见前文述及的第三装配部1000d与压条105的紧固连接方式,在此不做赘述。
参见图3,由第二承重部1001a所具有的第二侧、第四装配部1001b和第六装配部1001d 围合形成第三子容纳空间1004c,由第二承重部1001a所具有的第二侧、第五装配部1001c 和第六装配部1001d围合形成第四子容纳空间1004d。第三子容纳空间1004c和/或第四子容纳空间1004d用于容纳线缆30。由第一子容纳空间1004a、第二子容纳空间1004b、第三子容纳空间1004c和第四子容纳空间1004d形成承载框100的容纳空间。
参见图2,为了便于描述,在与建筑立面高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将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103分别定义为第一光伏组件103和第二光伏组件103,第一光伏组件103与第二光伏组件103相对的一端与第三装配部1000d之间具有缝隙106,第二光伏组件103与第一光伏组件103相对的一端与第三装配部1000d之间也具有缝隙106。上述缝隙106可以为向第一子容纳空间1004a和第二子容纳空间1004b装配接线盒20、接线器40和线缆30等提供通道。基于此,当建筑立面室内空间因为有遮挡而不利于在室内向上述子容纳空间内装配上述构件时,可以通过上述缝隙106,在室外完成上述构件的装配。也就是说,可以提高装配的便利性和适应性。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装配完成后,可以利用如耐候硅酮密封胶和珍珠岩泡沫棒等复合封装件107封闭上述缝隙106,以避免污染物(如污水或空气中的颗粒等)进入上述子容纳空间内。
参见图3,在建筑立面的高度方向,将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103分别定义为第三光伏组件和第四光伏组件,第三光伏组件与第四光伏组件相对的一端与第六装配部1001d之间具有缝隙106,第四光伏组件与第三光伏组件相对的一端与第六装配部1001d之间也具有缝隙106。上述缝隙106可以为向第三子容纳空间1004c和第四子容纳空间1004d装配线缆30等提供通道。基于此,当建筑立面室内空间因为有遮挡而不利于在室内向上述子容纳空间内装配上述构件时,可以通过上述缝隙106,在室外完成上述构件的装配。也就是说,可以提高装配的便利性和适应性。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装配完成后,可以利用如耐候硅酮密封胶和珍珠岩泡沫棒等复合封装件107封闭上述缝隙106。
参见图2和图3,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光伏幕墙还包括第一扣盖108,第一扣盖 108扣合在压条105上。压条105远离建筑立面的一端的外壁上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压合点,第一扣盖108相对的内壁上也设置有多个第二压合点,第一压合点与第二压合点相咬合,以实现第一扣盖108与压条105的可拆卸连接。第一扣盖108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压条105 的防护,另外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光伏幕墙的美观程度。
参见图2和图3,立柱1000与横梁1001的连接处开设切口1000e,用于将线缆30从立柱1000引出至横梁1001。例如,当接线盒20、接线器40和线缆30的一部分容置在第一子容纳空间1004a内,而且,需要将线缆30从第一子容纳空间1004a引出并延伸至第四子容纳空间1004d内时,与第四子容纳空间1004d相对的立柱1000所具有的第一装配部1000b上开设切口1000e。
实施例二
光伏幕墙由多个呈矩阵排布的幕墙单元10构成,每一幕墙单元10均为矩形结构。多个幕墙单元10的电连接方式是,以位于右上角的幕墙单元10为起点,以位于右下角的幕墙单元10为终点,接线盒20沿幕墙单元10的横向侧边设置,从起点至终点,形成类“弓字状”的走线结构。
图5至图8,承载框100包括立柱1000和横梁1001,立柱1000与横梁1001首尾连接围合形成承载框100。立柱1000与横梁1001的连接方式可以参见实施例一,在此不做赘述。
参见图6,接线盒20沿横梁1001的长度方向分布在光伏组件103的背光面上,此时,横梁1001包括第三承重部1001e,第三承重部1001e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为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的第三子装配面。第三子装配面与建筑立面的具体装配方式可以参见前文所述的第一装配面与建筑立面的装配方式,在此不再赘述。第三承重部1001e具体可以是具有中空腔体的第三承载柱,第三承载柱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结构。
参见图6,自第三承重部1001e所具有的第二侧且靠近接线盒20的一端,沿与封装玻璃 101平行的方向延伸并向靠近封装玻璃101的方向折弯形成第七装配部1001f。第七装配部 1001f在光伏组件103上的正投影大于接线盒20在光伏组件103上的正投影。此时,与第七装配部1001f相对应(此处的相对应指的是空间上的相对应)的封装玻璃101的侧边短于光伏组件103的侧边(与第七装配部1001f相对应的封装玻璃101的侧边相同的侧边)。基于此,光伏组件103安装接线盒20的位置与第七装配部1001f之间形成的空间可以容纳接线盒 20,而不会与封装玻璃101的侧边形成干涉。第七装配部1001f向靠近封装玻璃101折弯的部分,具体是与封装玻璃101相对的一面可以开设形成前文述及的安装槽100a,安装槽100a 可以沿折弯部分的长度方向延伸。
参见图6,自第二侧且远离接线盒20的一端,向靠近封装玻璃101的方向延伸形成第八装配部1001g。第八装配部1001g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实施例一所涉及的第二装配部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参见图6,自第二侧且位于第七装配部1001f和第八装配部1001g之间,向远离第三承重部1001e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九装配部1001h。第九装配部1001h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实施例一所涉及的第三装配部,在此不做赘述。
参见图6,第七装配部1001f与其中一个封装玻璃101紧固连接,第八装配部1001g与另一封装玻璃101紧固连接,第九装配部1001h与压条105紧固连接。第七装配部1001f、第八装配部1001g与其相对应的封装玻璃101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安装槽100a、封装胶条102与封装玻璃101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至于第九装配部1001h与压条105的紧固连接方式则可以参照实施例一所涉及的第三装配部与压条105的紧固连接方式,在此不做赘述。
参见图6,由第三承重部1001e所具有的第二侧、第七装配部1001f和第九装配部1001h 围合形成第五子容纳空间1004e,第五子容纳空间1004e用于容纳接线盒20、接线器40及线缆30。由第三承重部1001e所具有的第二侧、第八装配部1001g和第九装配部1001h围合形成第六子容纳空间1004f,第六子容纳空间1004f可以用于散热。
参见图7和图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立柱1000包括:第四称重部1000f,第四称重部1000f在垂直于建筑立面的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为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的第四子装配面。由第三子装配面和第四子装配面形成承载框的第一装配面。第四称重部1000f具体可以是具有中空腔体的第四承载柱,第四承载柱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结构。
参见图7和图8,自第四称重部1000f所具有的第二侧的一端向靠近封装玻璃101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十装配部1000g,自第二侧的另一端向靠近另一封装玻璃101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十一装配部1000h,自第二侧且位于第十装配部1000g和第十一装配部1000h之间,向远离第四称重部1000f的方向延伸形成第十二装配部1000i。其中,第十装配部1000g、第十一装配部1000h和第十二装配部1000i的具体结构可以分别参见实施例一所涉及的第四装配部、第五装配部和第六装配部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参见图7,第十装配部1000g与其中一个封装玻璃101紧固连接,第十一装配部1000h 与另一封装玻璃101紧固连接,第十二装配部1000i与压条105紧固连接。
参见图7和图8,可以由第四称重部1000f所具有的第二侧、第十装配部1000g和第十二装配部1000i围合形成第七子容纳空间1004g,由第二侧、第十一装配部1000h和第十二装配部1000i围合形成第八子容纳空间1004h。第七子容纳空间1004g和/或第八子容纳空间1004h 用于容纳线缆30。由第五子容纳空间1004e、第六子容纳空间1004f、第七子容纳空间1004g 和第八子容纳空间1004h形成承载框的容纳空间。
参见图6和图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两个相邻光伏组件103靠近第九装配部1001h 的一端与第九装配部1001h之间,以及靠近第十二装配部1000i之间均具有缝隙106。光伏幕墙在组装状态下,缝隙106均由复合密封件107填充。上述缝隙106的开设位置、作用可以参见实施例一所涉及的缝隙106,在此不做赘述。
参见图5和图6,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光伏幕墙还包括第二扣盖109,第二扣盖 109压条105上。和/或,立柱1000与横梁1001的连接处开设切口1000e,用于将线缆30从横梁1001引出至立柱1000。第二扣盖109的结构预计与压条105的连接方式具体可以参见实施例一涉及的第一扣盖与压条105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做赘述。横梁1001与立柱1000的连接处开设的切口1000e与实施例一中的立柱1000与横梁1001的连接处开设的切口1000e 作用以及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建筑物,该建筑物包括光伏幕墙,光伏幕墙为第一方面提供的光伏幕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物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幕墙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光伏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幕墙形成在建筑立面上;所述光伏幕墙包括多个电连接在一起的幕墙单元;每一所述幕墙单元均包括:
承载框,所述承载框在垂直于所述建筑立面的方向均具有相对的第一装配面和第二装配面,所述第一装配面与所述建筑立面紧固连接,所述第二装配面具有容纳空间;
封装玻璃,所述封装玻璃在垂直于所述建筑立面的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靠近边沿的位置与所述承载框紧固连接;
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所具有的背光面与所述第二面紧固连接;所述光伏组件装配接线盒的位置凸出于所述封装玻璃,所述接线盒设置在所述光伏组件凸出于所述封装玻璃位置的背光面,且所述接线盒以及与所述接线盒连接的接线器、线缆均容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压条,所述压条的两端分别压合在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所具有的受光面,所述压条靠近中间的位置与所述承载框紧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框包括立柱和横梁,所述立柱与横梁首尾连接围合形成所述承载框;
所述接线盒沿所述立柱的长度方向分布在所述光伏组件的背光面上,此时,所述立柱包括:
第一承重部,所述第一承重部在垂直于所述建筑立面的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为与所述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的第一子装配面;
自所述第二侧且靠近所述接线盒的一端,沿与所述封装玻璃平行的方向延伸并向靠近所述封装玻璃的方向折弯形成第一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在所述光伏组件上的正投影大于所述接线盒在所述光伏组件上的正投影;
自所述第二侧且远离所述接线盒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装玻璃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装配部;
自所述第二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之间,向远离所述第一承重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三装配部;
其中,所述第一装配部与其中一个所述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第二装配部与另一所述封装玻璃紧固连接,所述第三装配部与所述压条紧固连接;
由所述第二侧、第一装配部和第三装配部围合形成第一子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接线盒、接线器及线缆;由所述第二侧、第二装配部和第三装配部围合形成第二子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
第二承重部,所述第二承重部在垂直于所述建筑立面的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为与所述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的第二子装配面;由所述第一子装配面和第二子装配面形成所述承载框的所述第一装配面;
自所述第二侧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装玻璃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四装配部,自所述第二侧的另一端向靠近另一所述封装玻璃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五装配部,自所述第二侧且位于所述第四装配部和第五装配部之间,向远离所述第二承重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第六装配部;
其中,所述第四装配部与其中一个所述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第五装配部与另一所述封装玻璃紧固连接,所述第三装配部与所述压条紧固连接;
由所述第二侧、第四装配部和第六装配部围合形成第三子容纳空间,由所述第二侧、第五装配部和第六装配部围合形成第四子容纳空间;所述第三子容纳空间和/或第四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线缆;由第一子容纳空间、第二子容纳空间、第三子容纳空间和第四子容纳空间形成所述承载框的容纳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幕墙,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所述光伏组件靠近所述第三装配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装配部之间,以及靠近所述第六装配部之间均具有缝隙;所述光伏幕墙在组装状态下,所述缝隙均由密封件填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幕墙还包括第一扣盖,所述第一扣盖扣合在所述压条上;和/或,所述立柱与横梁的连接处开设切口,用于将线缆从所述立柱引出至所述横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框包括立柱和横梁,所述立柱与横梁首尾连接围合形成所述承载框;
所述接线盒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分布在所述光伏组件的背光面上,此时,所述横梁包括:
第三承重部,第三承重部在垂直于所述建筑立面的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为与所述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的第三子装配面;
自所述第二侧且靠近所述接线盒的一端,沿与所述封装玻璃平行的方向延伸并向靠近所述封装玻璃的方向折弯形成第七装配部;所述第七装配部在所述光伏组件上的正投影大于所述接线盒在所述光伏组件上的正投影;
自所述第二侧且远离所述接线盒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装玻璃的方向延伸形成第八装配部;
自所述第二侧且位于所述第七装配部和第八装配部之间,向远离所述第三承重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九装配部;
其中,第七装配部与其中一个所述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第八装配部与另一所述封装玻璃紧固连接,所述第九装配部与所述压条紧固连接;
由所述第二侧、第七装配部和第九装配部围合形成第五子容纳空间,所述第五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接线盒及线缆;由所述第二侧、第八装配部和第九装配部围合形成第六子容纳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
第四承重部,第四承重部在垂直于所述建筑立面的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为与所述建筑立面紧固连接的第四子装配面;由所述第三子装配面和第四子装配面形成所述承载框的所述第一装配面;
自所述第二侧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装玻璃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十装配部,自所述第二侧的另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装玻璃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十一装配部,自所述第二侧且位于第十装配部和第十一装配部之间,向远离所述第四承重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第十二装配部;
其中,所述第十装配部与其中一个所述封装玻璃紧固连接,第十一装配部与另一所述封装玻璃紧固连接,所述第十二装配部与所述压条紧固连接;
由所述第二侧、第十装配部和第十二装配部围合形成第七子容纳空间,由所述第二侧、第十一装配部和第十二装配部围合形成第八子容纳空间;所述第七子容纳空间和/或第八子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所述线缆;由第五子容纳空间、第六子容纳空间、第七子容纳空间和第八子容纳空间形成所述承载框的容纳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幕墙,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所述光伏组件靠近所述第九装配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九装配部之间,以及靠近所述第十二装配部之间均具有缝隙;所述光伏幕墙在组装状态下,所述缝隙均由密封件填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幕墙还包括第二扣盖,所述第二扣盖所述压条上;和/或,所述横梁与立柱的连接处开设切口,用于将线缆从所述横梁引出至所述立柱。
10.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幕墙,所述光伏幕墙为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光伏幕墙。
CN202122708981.3U 2021-11-05 2021-11-05 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Active CN2169208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8981.3U CN216920835U (zh) 2021-11-05 2021-11-05 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8981.3U CN216920835U (zh) 2021-11-05 2021-11-05 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20835U true CN216920835U (zh) 2022-07-08

Family

ID=82247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08981.3U Active CN216920835U (zh) 2021-11-05 2021-11-05 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208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03075B2 (en) BIPV junction box
JP4087106B2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端子ボックス
JP2001098856A (ja) 複層ガラス
US20230095565A1 (en) Large pouch module and electric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1290978B (zh) 容量和电压可调的动力电池壳体
CN216920835U (zh) 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CN218292386U (zh) 一种幕墙单元、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JP3979829B2 (ja) 瓦一体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549416B1 (ko) 태양광 냉난방 장치
CN216810453U (zh) 一种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JP2000297509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その取付け方法およびその取付け構造
CN218526281U (zh) 一种光伏单玻组件及系统
CN213661544U (zh) 光伏组件安装机构及光伏系统
CN114658148A (zh) 一种幕墙单元、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CN208597046U (zh) 太阳能组件及太阳能幕墙
CN211641861U (zh) 底板结构与下壳体
CN217400145U (zh) 一种光伏单元、光伏幕墙及光伏屋顶
CN216744858U (zh) 空调箱体框架及具有其的空调箱体
CN202363493U (zh) 接线盒及太阳电池组件
CN208597047U (zh) 太阳能组件及太阳能幕墙
CN216587044U (zh) 一种角柱连接结构
CN219163584U (zh) 一种启动用电池包
CN218920374U (zh) 光伏接线盒
CN219393559U (zh) 具有防水结构的动力电池组及其安装结构
JP4531311B2 (ja) 瓦一体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