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18318U - 不锈钢带盘吊具及吊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不锈钢带盘吊具及吊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18318U
CN216918318U CN202220474593.5U CN202220474593U CN216918318U CN 216918318 U CN216918318 U CN 216918318U CN 202220474593 U CN202220474593 U CN 202220474593U CN 216918318 U CN216918318 U CN 2169183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inless steel
reel
swing link
frame
p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7459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继超
李雪静
韩欢庆
寇伟祥
杜桂涛
高慧
宋美婧
代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SAINTEAGLE WELDING CO Ltd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SAINTEAGLE WELDING CO Ltd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SAINTEAGLE WELDING CO Ltd,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SAINTEAGLE WE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7459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183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183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183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吊装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不锈钢带盘吊具及吊装装置。不锈钢带盘吊具包括框架,框架包括上横梁、下支撑件和纵向连接件,纵向连接件固定连接上横梁和下支撑件;上横梁枢接有第一摆杆,第一摆杆的一端枢接有压紧件,压紧件用于被第一摆杆带动并与下支撑件共同夹持目标物;其中,压紧件被配置为在摆动过程中与上横梁保持平行;第一摆杆的另一端开设有吊装孔。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不锈钢带盘转运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不锈钢带盘吊具及吊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吊装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不锈钢带盘吊具及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不锈钢带材作为不锈钢药芯焊丝的主要原材料一直被广泛使用。通常地,在制作药芯焊丝之前,较大宽度不锈钢带材被纵剪成宽度较小的不锈钢带材,每根宽度较小的不锈钢带材缠绕成盘状,多个单盘不锈钢带材卷叠在一起运输、储存。
虽然,在药芯焊丝的制造过程中,对于单盘的碳钢钢带一般可以采用电磁吸盘的方式起升并放在钢带层绕机组的放带机上进行操作。但是由于不锈钢钢带不具备磁性,这种电磁吸盘的方式难以吊装单盘的不锈钢钢带。
现阶段,对不锈钢带盘进行转运的方式通常为以下两种:(1)人工搬运,(2)利用真空吸盘的真空吸附作用实现转运。其中,如果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将工人划伤、砸伤。而如果采用真空吸盘进行转运,由于不锈钢带盘的端面并非像一块板一样平整,真空吸盘吸附的过程中会产生泄漏,即外部的空气会从不平整的端面中不断进入到真空吸盘中,这就需要吸盘吸附过程中持续提供真空吸附力,即真空发生器需要一直处于运转状态、不能关机。该过程中,不仅会提高不锈钢带盘的转运成本、浪费能源,而且,一旦真空吸盘发生漏气等故障,还会导致不锈钢带盘的坠落,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十分危险。
此外,由于真空吸盘的吸力有限,而不锈钢的密度较大,不锈钢钢带的宽度较大、重量较大。所以每次只能吸取单盘的不锈钢钢带,作业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锈钢带盘吊具,以解决现有不锈钢带盘转运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不锈钢带盘吊具,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上横梁、下支撑件和纵向连接件,所述纵向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上横梁和所述下支撑件;所述上横梁枢接有第一摆杆,所述第一摆杆的一端枢接有压紧件,所述压紧件用于被所述第一摆杆带动并与所述下支撑件共同夹持目标物;其中,所述压紧件被配置为在摆动过程中与所述上横梁保持平行;所述第一摆杆的另一端开设有吊装孔。
本方面的不锈钢带盘吊具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该不锈钢带盘吊具在使用过程中,对作为目标物的不锈钢带盘进行起吊。具体起吊过程为:首先,不锈钢带盘吊具的下支撑件伸向不锈钢带盘的下方,使不锈钢带盘处于压紧件与下支撑件之间形成的空间中,与此同时,可以将牵引件连接至第一摆杆的吊装孔;然后,利用牵引件为第一摆杆施加向上的牵引力,驱动第一摆杆绕其与上横梁的枢接轴转动,在第一摆杆转动的过程中,压紧件运动,以与下支撑件共同对不锈钢带盘进行夹持,从而实现对不锈钢带盘的起吊,进而达到转运不锈钢带盘的目的。
该不锈钢带盘吊具在起吊过程中,通过向第一摆杆施力,便能够实现对不锈钢带盘的自动夹紧,并且,由于不锈钢带盘在起吊后,第一摆杆持续受力,故对不锈钢带盘的夹紧作用始终存在,整个过程无需外部能源供给,既节能环保,也能够节约因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成本,从而有效降低了不锈钢带盘转运过程所需设备的造价,还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真空吸盘发生漏气故障而导致的不锈钢带盘意外坠落的风险,避免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而且,该过程实现了不锈钢带盘的机械化转运,无需人工搬运,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对工人划伤、砸伤的风险,有效降低了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另外,该不锈钢带盘吊具能够一次转运多盘不锈钢带盘,作业效率较高,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真空吸盘吸力有限而导致的转运效率低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不锈钢带盘吊具还包括第二摆杆,所述第二摆杆的一端枢接于所述上横梁,所述第二摆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压紧件,所述上横梁、所述第一摆杆、所述压紧件和所述第二摆杆共同形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压紧件位于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下支撑件之间,所述压紧件被配置为在向靠近所述纵向连接件的方向摆动的过程中将所述目标物夹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压紧件包括压板和安装板,所述压板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所述安装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板面,所述安装板用于与所述第一摆杆和所述第二摆杆枢接;所述第二板面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目标物的夹持面,且在所述第一摆杆带动所述压紧件摆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板面与所述上横梁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下支撑件为板状,所述下支撑件与所述压紧件平行,所述下支撑件的上板面与所述压紧件共同用于夹持所述目标物。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不锈钢带盘吊具还包括复位元件,所述复位元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摆杆与所述框架之间,所述复位元件被配置为使所述压紧件始终具有远离所述目标物的运动趋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摆杆设置有第一挂孔,所述框架设置有第二挂孔,所述复位元件包括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具有第一钩部,所述拉簧的另一端具有第二钩部,其中,所述第一钩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挂孔挂接,所述第二钩部用于与所述第二挂孔挂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摆杆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的螺孔形成所述第一挂孔;和/或,所述框架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的螺孔形成所述第二挂孔。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装装置,以解决现有不锈钢带盘转运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装装置,包括吊装架、牵引件和上述不锈钢带盘吊具,所述牵引件的上端安装于所述吊装架,所述牵引件的下端与所述不锈钢带盘吊具的吊装孔连接。
本方面的吊装装置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方面所提供的吊装装置,包括了上述的不锈钢带盘吊具,因此具有了上述的不锈钢带盘吊具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吊装架的顶部设有整体吊孔,所述不锈钢带盘吊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不锈钢带盘吊具呈多边形分布,所述多边形的中心与所述整体吊孔的竖直投影重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不锈钢带盘吊具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不锈钢带盘吊具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不锈钢带盘吊具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复位元件未示出);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装装置在吊装多盘不锈钢带盘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框架;200-第一摆杆;300-压紧件;400-第二摆杆;500-复位元件;600-第一螺母;700-第二螺母;800-开口销;
110-上横梁;120-下支撑件;130-纵向连接件;140-加强肋;
210-吊装孔;220-第一转轴;230-第二转轴;
310-压板;320-安装板;
410-第三转轴;420-第四转轴;
900-吊装架;910-架本体;920-整体吊孔;930-牵引件;998-枕木;999-大带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不锈钢带盘吊具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不锈钢带盘吊具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
不锈钢带盘吊具,包括框架100,具体地,框架100包括上横梁110、下支撑件120和纵向连接件130,纵向连接件130固定连接上横梁110和下支撑件120;上横梁110枢接有第一摆杆200,第一摆杆200的一端枢接有压紧件300,压紧件300用于被第一摆杆200带动并与下支撑件120共同夹持目标物;其中,压紧件300被配置为在摆动过程中与上横梁110保持平行;第一摆杆200的另一端开设有吊装孔210。
该不锈钢带盘吊具在使用过程中,对作为目标物的不锈钢带盘进行起吊。具体起吊过程为:首先,不锈钢带盘吊具的下支撑件120伸向不锈钢带盘的下方,使不锈钢带盘处于压紧件300与下支撑件120之间形成的空间中,与此同时,可以将牵引件930连接至第一摆杆200的吊装孔210;然后,利用牵引件930为第一摆杆200施加向上的牵引力,驱动第一摆杆200绕其与上横梁110的枢接轴转动,在第一摆杆200转动的过程中,压紧件300运动,以与下支撑件120共同对不锈钢带盘进行夹持,从而实现对不锈钢带盘的起吊,进而达到转运不锈钢带盘的目的。
该不锈钢带盘吊具在起吊过程中,通过向第一摆杆200施力,便能够实现对不锈钢带盘的自动夹紧,并且,由于不锈钢带盘在起吊后,第一摆杆200持续受力,故对不锈钢带盘的夹紧作用始终存在。整个过程无需外部能源供给,既节能环保,也能够节约因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成本。从而有效降低了不锈钢带盘转运过程所需设备的造价,还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真空吸盘发生漏气故障而导致的不锈钢带盘意外坠落的风险,避免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而且,该过程实现了不锈钢带盘的机械化转运,无需人工搬运,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对工人划伤、砸伤的风险,有效降低了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另外,该不锈钢带盘吊具能够一次转运多盘不锈钢带盘,作业效率较高,很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真空吸盘吸力有限而导致的转运效率低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箭头ab所指的方向表示上下方向,箭头cd所指的方向表示前后方向,箭头ef所指的方向表示左右方向。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该不锈钢带盘吊具还可以包括第二摆杆400,具体地,第二摆杆400的一端枢接于上横梁110,第二摆杆400的另一端枢接于压紧件300,并且,上横梁110、第一摆杆200、压紧件300和第二摆杆400共同形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通过在该不锈钢带盘吊具中设置第二摆杆400,并使上横梁110、第一摆杆200、压紧件300和第二摆杆400共同形成平行四边形机构,使得压紧件300能够平稳对不锈钢带盘施加压紧力。该设置能够有效增强不锈钢带盘吊具的结构强度,延长本实施例不锈钢带盘吊具的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具体地,第一摆杆200的杆段中部通过第一转轴220与上横梁110枢接,第一摆杆200的下端通过第二转轴230与压紧件300枢接;第二摆杆400的上端通过第三转轴410与上横梁110枢接,第二摆杆400的下端通过第四转轴420与压紧件300枢接。其中,第一转轴220、第二转轴230、第三转轴410和第四转轴420四者在同一铅垂面的轴心连线,形成平行四边形。
请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上横梁1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上横梁110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摆杆200的中部杆段和第二摆杆400的上端容纳于两个上横梁110之间。如此设置,不仅能够增加框架100的结构强度,而且,还能够在前后方向为第一摆杆200及第二摆杆400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不锈钢带盘吊具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复位元件未示出)。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并结合图3,第一摆杆200通过第一转轴220与上横梁110枢接的具体结构及原理,与第二摆杆400通过第三转轴410与上横梁110枢接的具体结构及原理相同,故,在此仅对第一转轴220的结构及连接关系进行说明。
具体地,第一转轴22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凸缘,第一转轴220的第二端开设有孔轴线与第一转轴220的轴线方向基本垂直的第一限位通孔,在装配时,第一转轴220的第二端依次穿过一个上横梁110、第一摆杆200、另一个上横梁110,然后,利用开口销800从第一限位通孔中穿过,即实现了对第一转轴220的固定,从而达到了将第一摆杆200枢接于上横梁110的目的。其中,第一转轴220可以由螺栓形成,此时,螺栓的螺帽形成上述第一限位凸缘。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压紧件300位于上横梁110与下支撑件120之间,压紧件300被配置为在向靠近纵向连接件130的方向摆动的过程中将目标物夹持。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在吊装孔210受到向上的作用力F时,第一摆杆200与第二摆杆400同步摆动,压紧件300则沿箭头a的方向平动,使得吊装过程中,压紧件300能够持续向目标物施加压紧力,增加压紧件300与目标物之间的摩擦力,有效避免了吊装过程中不锈钢带盘的意外坠落。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压紧件300可以包括压板310和安装板320,具体地,压板31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安装板320垂直连接于第一板面,安装板320用于与第一摆杆200和第二摆杆400枢接;第二板面形成用于夹持目标物的夹持面,且在第一摆杆200带动压紧件300摆动的过程中,第二板面与上横梁110平行。
压紧件300的这种结构形式,不仅能够保证其与第一摆杆200和第二摆杆400的可靠枢接,而且,还增加了压紧件300的结构强度,有效降低了压紧件300向目标物施加压紧力时存在的断裂风险。
请继续参照图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压紧件300包括两个安装板320,两个安装板320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摆杆200和第二摆杆400两者的下端容纳于两个上横梁110之间。如此设置,不仅能够增加压紧件300的结构强度,而且,还能够在前后方向为第一摆杆200和第二摆杆400起到进一步的限位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摆杆200的下端通过第二转轴230与安装板320枢接,第二摆杆400的下端通过第四转轴420与安装板320枢接。其中,第一摆杆200通过第二转轴230与安装板320枢接的具体结构及原理,与第二摆杆400通过第四转轴420与安装板320枢接的结构及原理相同,故,在此仅对第二转轴230的结构及连接关系进行说明。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3,具体地,第二转轴23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凸缘,第二转轴230的第二端开设有孔轴线与第二转轴230的轴线方向基本垂直的第二限位通孔,在装配时,第二转轴230的第二端依次穿过一个安装板320、第一摆杆200、另一个安装板320,然后,利用开口销800从第二限位通孔中穿过,即实现了对第二转轴230的固定,从而达到了将压紧件300枢接于第一摆杆200的目的。其中,第二转轴230也可以由螺栓形成,此时,螺栓的螺帽形成上述第二限位凸缘。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下支撑件120可以为板状,具体地,下支撑件120与压紧件300平行,下支撑件120的上板面与压紧件300共同用于夹持目标物。其中,下支撑件120与压紧件300的压板310平行。
这种下支撑件120的设置形式,一方面,能够增加用于与目标物相接触的面积,实现对目标物的有效承托,另一方面,还能够简化下支撑件120的结构,从而降低本实施例不锈钢带盘吊具的设置成本。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该不锈钢带盘吊具还可以包括复位元件500,具体地,复位元件500连接于第一摆杆200与框架100之间,复位元件500被配置为使压紧件300始终具有远离目标物的运动趋势。
通过在不锈钢带盘吊具中设置使压紧件300始终具有远离目标物的运动趋势的复位元件500,使得在对不锈钢带盘进行起吊之前,压紧件300与下支撑件120之间的高度大于目标物的厚度,始终预留有充足的空间以便于下支撑件120能够顺利插入不锈钢带盘的下方,而压紧件300则顺利地处于不锈钢带盘的上方。相对地,也可以认为是,使得不锈钢带盘沿其径向顺利地进入压紧件300与下支撑件120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中,以实现不锈钢带盘的顺利起吊。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摆杆200设置第一挂孔,在框架100设置第二挂孔,复位元件500包括拉簧,拉簧的一端具有第一钩部,拉簧的另一端具有第二钩部,其中,第一钩部用于与第一挂孔挂接,第二钩部用于与第二挂孔挂接。
这种复位元件500的设置形式,能够利用拉簧的弹性回复力向第一摆杆200施加作用力,以使压紧件300具有远离目标物的运动趋势,弹性回复力可靠,而且,通过使拉簧的两端通过挂接的方式与第一摆杆200和框架100进行连接,实现了复位元件500的可拆卸装配,使得在复位元件500损坏或失效时,方便对其进行更换。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摆杆200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母600,第一螺母600的螺孔形成第一挂孔;类似地,框架100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母700,第二螺母700的螺孔形成第二挂孔。
这种用于形成第一挂孔和第二挂孔的方式,无需对第一摆杆200和框架100进行额外的开孔工序,降低了加工成本。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摆杆200开孔以获得第一挂孔,或者,在第二摆杆400开孔以获得第二挂孔。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母600焊接固定于第一摆杆200,第二螺母700焊接固定于框架100。这种连接方式连接可靠,降低了第一螺母600和第二螺母700两者脱落的风险。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第二螺母700固定于纵向连接件130,且位于纵向连接件130的顶部。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纵向连接件130设置有加强肋140,并且,加强肋140位于纵向连接件130背离目标物的一侧。加强肋140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框架100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将加强肋140设置于纵向连接件130背离目标物的一侧,还能够减少起吊过程中对不锈钢带盘造成的干涉,从而降低不锈钢带盘发生磨损的风险。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装装置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装装置在吊装多盘不锈钢带盘时的示意图,其中,严格说来图中示出的不锈钢带盘吊具是与纸面成45°角的,但是为了绘制方便,仍然采用主视结构示意图展现不锈钢带盘吊具。此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吊装装置,包括吊装架900、牵引件930和上述不锈钢带盘吊具。具体地,牵引件930的上端安装于吊装架900,牵引件930的下端与不锈钢带盘吊具的吊装孔210连接。
具体的,牵引件930可以为铁链或钢丝绳。当用于将不锈钢带盘放置在具有竖直旋转轴线的放带机上时,为保证操作方便,最好使得多盘或单盘的不锈钢带盘以水平的姿态起吊、平移和放下,所以一个吊装装置上以设置至少两个不锈钢盘带吊具为宜。当然,如果不需要使得不锈钢带盘在移动时保持水平,将其放置在放带机上之后再通过调整水平位置和竖直位置,使其逐渐成水平状态,则只包括一个不锈钢带盘吊具也是可以的。
由于本方面所提供的吊装装置,包括了上述的不锈钢带盘吊具,因此具有了上述的不锈钢带盘吊具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照图4和图5,具体地,吊装架900的顶部设置有整体吊孔920,不锈钢带盘吊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不锈钢带盘吊具呈多边形分布,其中,多边形的中心与整体吊孔920的竖直投影重合。
其中,吊装架900包括架本体910,如图4所示,架本体910可以为由型材焊接而成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四角,每个角通过牵引件930连接一个上述的不锈钢盘带吊具。架本体910的中部设置耳板,耳板上设置整体吊孔920,整体吊孔920的位置,为矩形的中心位置。从而,当各个不锈钢带盘吊具的下支撑件120均匀的插入被起吊的不锈钢带盘下方时,架本体910的四角受力相同时,其受到的向下的作用力合力就作用于架本体910的中心位置处,与整体吊孔920的位置竖直投影是重合的,从而可以使得多盘不锈钢带盘所构成的大带盘999整体在起吊、运输、下落的过程中保持水平,便于与旋转轴线为竖直轴线的放带机配合使用。
当需要对不锈钢带盘进行起吊时,可以使各个不锈钢带盘吊具的下支撑件120插入不锈钢带盘的下方,其中,对于将多盘不锈钢带盘捆扎成一大带盘999的情形,由于各个大带盘999之间通过枕木998来隔开,所以下支撑件120可以插入欲吊起的那个大带盘999的下方。当然,多盘不锈钢带盘的捆扎,可以在起吊大带盘999之前解除,因为,即使是最极端地只使用一个不锈钢带盘吊具的情形,多盘不锈钢带盘在吊装过程中也不会散开。此时,各个不锈钢带盘的压紧件300将处于大带盘999的上方。然后,向吊装架900的整体吊孔920施加向上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将通过吊装架900传递至各个牵引件930,从而使得与牵引件930连接的第一摆杆200获得向上的作用力,以驱动压紧件300向靠近下支撑件120及纵向连接件130的方向运动,将大带盘999夹持,进而实现对大带盘999的起吊操作。
多个不锈钢带盘吊具的设置,能够增加对不锈钢带盘的夹持、托举点位,使得不锈钢带盘能够进行平稳起吊,进一步提高了不锈钢带盘起吊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不锈钢带盘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00),所述框架(100)包括上横梁(110)、下支撑件(120)和纵向连接件(130),所述纵向连接件(130)固定连接所述上横梁(110)和所述下支撑件(120);所述上横梁(110)枢接有第一摆杆(200),所述第一摆杆(200)的一端枢接有压紧件(300),所述压紧件(300)用于被所述第一摆杆(200)带动并与所述下支撑件(120)共同夹持目标物;其中,所述压紧件(300)被配置为在摆动过程中与所述上横梁(110)保持平行;所述第一摆杆(200)的另一端开设有吊装孔(2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锈钢带盘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带盘吊具还包括第二摆杆(400),所述第二摆杆(400)的一端枢接于所述上横梁(110),所述第二摆杆(400)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压紧件(300),所述上横梁(110)、所述第一摆杆(200)、所述压紧件(300)和所述第二摆杆(400)共同形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锈钢带盘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件(300)位于所述上横梁(110)与所述下支撑件(120)之间,所述压紧件(300)被配置为在向靠近所述纵向连接件(130)的方向摆动的过程中将所述目标物夹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不锈钢带盘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件(300)包括压板(310)和安装板(320),所述压板(31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所述安装板(320)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板面,所述安装板(320)用于与所述第一摆杆(200)和所述第二摆杆(400)枢接;所述第二板面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目标物的夹持面,且在所述第一摆杆(200)带动所述压紧件(300)摆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板面与所述上横梁(110)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锈钢带盘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件(120)为板状,所述下支撑件(120)与所述压紧件(300)平行,所述下支撑件(120)的上板面与所述压紧件(300)共同用于夹持所述目标物。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不锈钢带盘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带盘吊具还包括复位元件(500),所述复位元件(500)连接于所述第一摆杆(200)与所述框架(100)之间,所述复位元件(500)被配置为使所述压紧件(300)始终具有远离所述目标物的运动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不锈钢带盘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杆(200)设置有第一挂孔,所述框架(100)设置有第二挂孔,所述复位元件(500)包括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具有第一钩部,所述拉簧的另一端具有第二钩部,其中,所述第一钩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挂孔挂接,所述第二钩部用于与所述第二挂孔挂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不锈钢带盘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杆(200)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母(600),所述第一螺母(600)的螺孔形成所述第一挂孔;和/或,所述框架(100)固定连接有第二螺母(700),所述第二螺母(700)的螺孔形成所述第二挂孔。
9.一种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装架(900)、牵引件(930)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不锈钢带盘吊具,所述牵引件(930)的上端安装于所述吊装架(900),所述牵引件(930)的下端与所述不锈钢带盘吊具的吊装孔(210)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架(900)的顶部设有整体吊孔(920),所述不锈钢带盘吊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不锈钢带盘吊具呈多边形分布,所述多边形的中心与所述整体吊孔(920)的竖直投影重合。
CN202220474593.5U 2022-03-04 2022-03-04 不锈钢带盘吊具及吊装装置 Active CN2169183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4593.5U CN216918318U (zh) 2022-03-04 2022-03-04 不锈钢带盘吊具及吊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74593.5U CN216918318U (zh) 2022-03-04 2022-03-04 不锈钢带盘吊具及吊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18318U true CN216918318U (zh) 2022-07-08

Family

ID=82224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74593.5U Active CN216918318U (zh) 2022-03-04 2022-03-04 不锈钢带盘吊具及吊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183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64750B2 (en) Rack and hoist system
TWI289537B (en) Electric hoist
TWI602772B (zh) Stacker crane
CN207497895U (zh) 一种建筑施工地用钢材运输器
JP2014181098A (ja) 玉掛け外し装置及び自動スリング式吊具
CN216918318U (zh) 不锈钢带盘吊具及吊装装置
KR102506331B1 (ko) 호이스트용 행거
CN111332944A (zh) 一种门式起重机吊具
KR102502007B1 (ko) 판넬소재 흡착 이송이 가능한 호이스트용 행거
CN206844684U (zh) 一种超长屋面板吊架
KR20130036871A (ko) 하역용 운반기구
KR102497626B1 (ko) 판넬소재 이송용 흡착행거
CN220078323U (zh) 一种钢卷吊运装置
CN219116957U (zh) 包装箱吊具
CN215047940U (zh) 一种用于搬运移动工业机器人的辅助装置
JP2012076847A (ja) クレーンおよびコンテナ荷役方法
CN220221883U (zh) 一种输送机构
CN218465306U (zh) 一种用于集装箱单片液压吊具的基座
CN216686298U (zh) 一种载具及翻转装置
CN108439277B (zh) 一种便于装卸的电缆铲板
CN216807908U (zh) 载物推车
CN215941065U (zh) 活套内托辊换辊装置及水平活套系统
CN220364226U (zh) 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起重吊装设备
CN215666598U (zh) 一种多肢均力吊具
KR20120065004A (ko) 중량물 인양지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