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04955U -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04955U
CN216904955U CN202220163609.0U CN202220163609U CN216904955U CN 216904955 U CN216904955 U CN 216904955U CN 202220163609 U CN202220163609 U CN 202220163609U CN 216904955 U CN216904955 U CN 2169049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body
elastic
elastic portion
key
hous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6360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向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6360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049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049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049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主体部、第一弹性部以及连接部,第一弹性部通过连接部与主体部连接,第一弹性部与主体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一按键本体,与第一弹性部相对设置;其中,第一弹性部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与第一按键本体抵接,并带动第一按键本体产生位移,以产生触发信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通过将按键与壳体集成为一体式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按键与壳体拆件结构,其组装结构复杂,尺寸精度要求高的问题,并节省终端设备的结构件数量,降低成本,同时提升整机的外观美感。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智能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壳体与按键为拆件结构,壳体与按键分别独立加工后再组装在一起。一方面,由于按键和壳体分离,需要对按键和壳体分别开发模具,增加模具开发成本,进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其次,按键与壳体配合处结构复杂,尺寸精度要求高,容易出现卡键、弹性不良等功能问题。另外,传统的这种壳体与按键分离的结构,按键凸出壳体,容易造成误操作,而且影响整机美观。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改进的壳体与按键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将壳体与按键设计为一体式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按键与壳体拆件结构,其组装结构复杂,尺寸精度要求高的问题,并节省终端设备的结构件数量,降低成本,同时提升整机的外观美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第一弹性部以及连接部,所述第一弹性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第一按键本体,与所述第一弹性部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部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一按键本体抵接,并带动所述第一按键本体产生位移,以产生触发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弹性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按键本体,所述第二按键本体与所述第二弹性部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弹性部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二按键本体抵接,并带动所述第二按键本体产生位移,以产生触发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弹性性部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一端部及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一端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部朝向所述第一按键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支撑件能够与所述第一按键本体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部朝向第一按键本体的一侧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部朝向所述第二按键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与所述第二按键本体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部朝向所述第一按键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加强件,以增加第一弹性部的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具有一操作区域,所述操作区域供用户进行按压操作;
所述第一弹性部具有一受力面,所述受力面为用户进行按压操作时与用户的接触面;
所述受力面内凹于所述操作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遮蔽件,所述遮蔽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按键本体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终端,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中所述壳体为智能终端的外壳。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由于壳体包括主体部、第一弹性部以及连接部,第一弹性部通过连接部与主体部连接,第一弹性部与主体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一弹性部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与第一按键本体抵接,并带动第一按键本体产生位移,以产生触发信号,因此,第一弹性部起到按键功能,从而实现了将按键与壳体集成为一体式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按键与壳体拆件结构,其组装结构复杂,尺寸精度要求高的问题,并节省终端设备的结构件数量,降低成本,同时提升整机的外观美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以下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壳体组件的壳体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壳体组件的壳体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壳体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另一实施例提供壳体组件的壳体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针对现有技术中智能终端的按键与壳体为拆件结构,由于装配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容易出现卡键、弹性不良等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及具体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将壳体与按键设计为一体式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按键与壳体分体式结构装配复杂的问题,并节省终端设备的结构件数量,降低成本,同时提升了整机的外观美感。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壳体组件的壳体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壳体组件的壳体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壳体10、第一按键本体30、遮蔽件20及中壳40,其中,遮蔽件20设置于壳体10与中壳40之间,第一按键本体30设置于中壳40内,壳体10与中壳40可拆卸连接。其中,壳体10可以是手机外壳、平板电脑外壳、显示器外壳等;第一按键本体30又称为按键开关,比如音量按键开关、控制按键开关、电源按键开关等,第一按键本体30与整机的电路电性导通,在外力作用下第一按键本体30能够产生位移,并产生触发信号,实现按键功能。
壳体10包括主体部11、第一弹性部12以及连接部14,第一弹性部12通过连接部14与主体部11连接,第一弹性部12与主体部11之间形成有间隙111,第一弹性部12与第一按键本体30相对设置。在外力作用下,第一弹性部12可以发生弹性形变并与第一按键本体30接触,并带动第一按键本体30产生位移,以产生触发信号,实现按键功能。当外力撤销后,第一弹性部12能够在自身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复位。
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11、第一弹性部12及连接部14为一体式结构,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形成,也可以采用金属件通过机加工的方式一体成型。
请参考图2,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壳体组件结构中,第一弹性部12与主体部11之间的间隙111的形状至少一部分应为半环绕状,以使得能够由第一弹性部12与主体部11之间的间隙111形状来限定出第一弹性部12。优选的,第一弹性部12与主体部11之间的间隙111形状呈U形,第一弹性部12为与间隙111形状匹配的U型条状结构。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2与主体部11之间的间隙111的形状呈半圆形,第一弹性部12为与间隙111形状匹配的圆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对第一弹性部12的具体形状不进行限定,可以根据整机外观需要进行调整。
请参考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2朝向第一按键本体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件121。第一弹性部12的一端与壳体10一体连接,另一端为按压端,第一弹性部12能够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当按压第一弹性部12的按压端时,第一弹性部12的按压端会在按压方向上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得第一支撑件121接触第一按键本体30,并带动第一按键本体30产生位移,并产生触发信号,以使该第一弹性部12起到按键功能,实现将按键与智能终端设备的壳体10集成一体的目的。
其中,第一支撑件121与第一弹性部12为一体结构,可以采用注塑等方式一体成型。优选的,第一支撑件121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其具有弹性,在按压第一弹性部12时,第一支撑件121在第一弹性部12与第一按键本体30之间起到弹性缓冲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2朝向第一按键本体30的一侧具有第一凹槽123,第一支撑件121位于第一凹槽123内。第一凹槽123又称为减薄槽,通过该第一凹槽123可以减薄第一弹性部12在该位置的厚度,使得第一弹性部12在受到很小的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弹性的弯曲、变形,以使第一支撑件121与第一按键本体30接触,并且当外力撤销后,第一弹性部12能够迅速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2朝向第一按键本体30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加强件122,第一加强件122位于第一凹槽123顶面,并朝向第一按键本体30。第一加强件122可以增加第一弹性部12的刚性,避免第一弹性部12过度弯曲、变形或者变形后难以回弹。
第一加强件122可以与第一弹性部12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螺丝直接与第一弹性部12固定在一起。第一加强件122的数量不限于1个,可以设置多个,多个第一加强件122间隔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122的形状呈口字形。第一加强件12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不同的结构设计进行改变。
参考图1和图3,主体部11具有一操作区域112,操作区域112供用户进行按压操作;第一弹性部12具有一受力面127,受力面127为用户进行按压操作时与用户的接触面;其中,受力面127内凹于操作区域112。
需要说明的是,受力面127内凹于操作区域112,也可以理解为受力面127不凸出操作区域112,在受力面127与操作区域112之间设置有弧形过渡区域113,以增强按压时的落差感及手感,提高手指按压舒适度,同时由于受力面127内凹于操作区域112,可以避免碰撞到整机壳体时,对第一弹性部12造成误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壳体10与中壳40之间还设置有遮蔽件20,遮蔽件2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1,第一支撑件121穿过第一通孔21。遮蔽件20可以通过双面胶粘贴于壳体10或中壳40上,遮蔽件20的材料可以为聚酯薄膜片、泡棉等。通过设置遮蔽件20,可以防止外界灰尘、水汽等进入壳体10内部,同时遮蔽件20还具有遮盖作用,避免从主体部11与第一弹性部12的缝隙中看到壳体10内部零件。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弹性部12可以为智能终端中的按键,实现按键功能,例如,第一弹性部12作为电源按键,或者作为WPS按键,或者作为音量按键。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壳体10与按键设计为一体式结构,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按键与壳体10分体式结构装配复杂的问题,并节省终端设备的结构件数量,降低成本,同时提升了整机的外观美感及按键按压操作的舒适度。
请参考图4至图6,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壳体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所示另一实施例提供壳体组件的壳体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包括壳体10、第一按键本体30第二按键本体31、遮蔽件20及中壳40。其中,遮蔽件20设置于壳体10与中壳40之间,第一按键本体30和第二按键本体31设置于中壳40内,壳体10与中壳40可拆卸连接;第一按键本体30和第二按键本体31分别与整机的电路电性导通,在外力作用下第一按键本体30和第二按键本体31能够产生位移,并产生触发信号,实现按键功能。
参考4至图6,壳体10包括主体部11、第一弹性部12、第二弹性部13以及连接部14,连接部14位于第一弹性部12和第二弹性部13之间,且分别与第一弹性部12的一端部及第二弹性部13的一端部连接,第一弹性部12、第二弹性部13与主体部11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111,并且第一弹性部12与第一按键本体30相对设置,第二弹性部13与第二按键本体31相对设置。
当外力作用于第一弹性部12时,第一弹性部12可以发生弹性形变并与第一按键本体30接触,并带动第一按键本体30产生位移,当外力撤销后,第一弹性部12能够在自身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复位。当外力作用于第二弹性部13时,第二弹性部13可以发生弹性形变并与第二按键本体31接触,并带动第二按键本体31产生位移,当外力撤销后,第二弹性部13能够在自身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复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部12和第二弹性部13彼此独立,按压第一弹性部12时,第二弹性部13不受影响,同样按压第二弹性部13时,第一弹性部12不受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11、第一弹性部12、第二弹性部13及连接部14为一体式结构,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形成,也可以采用金属件通过机加工的方式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部13朝向第二按键本体3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件124。第二弹性部13的一端与壳体10一体连接,另一端为按压端,第二弹性部13能够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当按压第二弹性部13的按压端时,第二弹性部13的按压端会在按压方向上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得第二支撑件124接触第二按键本体31,并带动第二按键本体31能够产生位移,并产生触发信号,以使该第二弹性部13起到按键功能,实现将按键与智能终端设备的壳体10集成一体的目的。
其中,第二支撑件124与第二弹性部13为一体结构,可以采用注塑等方式一体成型。优选的,第二支撑件124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其具有弹性,在按压第二弹性部13时,第二支撑件124在第二弹性部13与第二按键本体31之间起到弹性缓冲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部13朝向第二按键本体31的一侧具有第二凹槽126,第二支撑件124位于第二凹槽126内。第二凹槽126又称为减薄槽,通过该第二凹槽126可以减薄第二弹性部13在该位置的厚度,使得第二弹性部13在受到很小的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弹性的弯曲、变形,以使第二支撑件124与第二按键本体31接触,并且当外力撤销后,第二弹性部13能够迅速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部13朝向第二按键本体31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加强件125,第二加强件125位于第二凹槽126顶面侧壁上,并朝向第二按键本体31。第二加强件125可以增加第二弹性部13的刚性,避免第二弹性部13过度弯曲、变形或者变形后难以回弹。第二加强件125可以与第二弹性部13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螺丝直接与第二弹性部13固定在一起。第二加强件125的数量不限于1个,可以设置多个,多个第二加强件125间隔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10与中壳40之间还设置有遮蔽件20,遮蔽件2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1和第二通孔22,第一支撑件121与第一通孔21相对应,且穿过第一通孔21,第二支撑件124相对与第二通孔22相对应,且穿过第二通孔22。遮蔽件20可以通过双面胶粘贴于壳体10或中壳40上,遮蔽件20的材料可以为聚酯薄膜片、泡棉等。通过设置遮蔽件20,可以防止外界灰尘、水汽等进入壳体10内部,同时遮蔽件20还具有遮盖作用,避免从主体部11与第一弹性部12的缝隙中看到壳体10内部零件。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弹性部12可以为智能终端中的按键,实现按键功能,例如,第一弹性部12作为电源按键,第二弹性部13作为WPS按键;或者第一弹性部12作为音量“+”按键,第二弹性部13作为音量“-”按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终端,该智能终端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为前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智能终端可以为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智能穿戴式设备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由于壳体包括主体部、第一弹性部以及连接部,第一弹性部通过连接部与主体部连接,第一弹性部与主体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一弹性部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与第一按键本体抵接,并带动第一按键本体产生位移,以产生触发信号,因此,第一弹性部起到按键功能,从而实现了将按键与壳体集成为一体式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按键与壳体拆件结构,其组装结构复杂,尺寸精度要求高的问题,并节省终端设备的结构件数量,降低成本,同时提升整机的外观美感。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第一弹性部以及连接部,所述第一弹性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第一按键本体,与所述第一弹性部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部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一按键本体抵接,并带动所述第一按键本体产生位移,以产生触发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弹性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按键本体,所述第二按键本体与所述第二弹性部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弹性部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二按键本体抵接,并带动所述第二按键本体产生位移,以产生触发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一端部及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一端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朝向所述第一按键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支撑件能够与所述第一按键本体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朝向第一按键本体的一侧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部朝向所述第二按键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支撑件能够与所述第二按键本体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朝向所述第一按键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加强件,以增加第一弹性部的刚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一操作区域,所述操作区域供用户进行按压操作;
所述第一弹性部具有一受力面,所述受力面为用户进行按压操作时与用户的接触面;
所述受力面内凹于所述操作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遮蔽件,所述遮蔽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按键本体之间。
10.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CN202220163609.0U 2022-01-20 2022-01-20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Active CN2169049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63609.0U CN216904955U (zh) 2022-01-20 2022-01-20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63609.0U CN216904955U (zh) 2022-01-20 2022-01-20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04955U true CN216904955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180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63609.0U Active CN216904955U (zh) 2022-01-20 2022-01-20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049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56643B1 (en) Step keys, step key assembly, and terminal having the step key assembly
CN108335933B (zh) 一种按键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CN111430166B (zh) 按键组件、按键以及电子设备
US20040240162A1 (en) Housing of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side key assembly
EP3598723A1 (en) Housing and mobile terminal
US8242389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CN102403147A (zh) 按键结构及具有该按键结构的电子装置
CN210865996U (zh) 按键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N216904955U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WO2021169702A1 (zh) 壳组件、电子设备及可穿戴设备
CN219873255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0149120A (zh) 按键与卡槽组合结构及移动终端
JP5969278B2 (ja)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CN213366436U (zh) 一种防水按键及防水电子产品
CN113345744B (zh) 可穿戴设备
CN209785800U (zh) 能够减少弹片压迫感的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3124225U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及具有该按键结构的相机
CN220065505U (zh) 终端设备
CN114388292A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9738814U (zh) 一种按键结构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13325922A (zh) 中框组合件及移动终端
CN112885630B (zh) 一种按键防水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CN221306068U (zh) 耳机盒的按键结构和耳机盒
CN216698161U (zh)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8274365U (zh) 按键组件及电子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