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98161U -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98161U
CN216698161U CN202220089143.4U CN202220089143U CN216698161U CN 216698161 U CN216698161 U CN 216698161U CN 202220089143 U CN202220089143 U CN 202220089143U CN 216698161 U CN216698161 U CN 2166981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fixed
fixed magnetic
movable magnetic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8914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韦林艳
林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gtech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ngtech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gtech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ngtech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8914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981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981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981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该按键结构包括机壳、感应件、按键、固定磁性组件及移动磁性组件,其中,感应件固定在机壳内,按键滑动配合于机壳内,按键具有相背设置的按压面和抵接面,按压按压面时,能够使按键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滑动,且当按键处于第一状态时,抵接面与感应件抵接,当按键处于第二状态时,抵接面能够挤压感应件以使感应件导通;固定磁性组件设置于机壳上;移动磁性组件设置于按键上,固定磁性组件和移动磁性组件沿按压方向相对设置,移动磁性组件与固定磁性组件之间形成阻止按键向第二状态滑动的磁力。该按键结构不仅能够提高按键的手感,还能够提高按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方便消费者对电子设备进行操作通常会在电子设备上设置各种按键,例如,单馈点按键,具有结构简单,按压手感良好,通常用来作为谷歌键、开关键等单功能按键。
单馈点按键通常是由可直接按压的按键塑胶及tpu(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组成,且对于单馈点按键的性能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是按压寿命,在单馈点按键成型后,对按键施加载荷,计数单馈点按键功能失效的次数,另一方面是按压手感,对单馈点按键施加载荷,感受按键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越大,手感越强。
但是,tpu在按压按键所形成的拉伸载荷的作用下寿命通常较低,使得按键的寿命通常低于馈点的寿命;并且在按压按键的两端使按键挤压馈点并使馈点导通时,因按键的两端可以与电子设备的外壳直接抵接,而使按键得到的反馈作用较弱,从而造成按键的手感较弱,不能使消费者清晰的感受到按键被按动,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不仅能够提高按键的手感,还能够提高按键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按键结构,包括:
机壳;
感应件,所述感应件固定在所述机壳内;
按键,所述按键滑动配合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按键具有相背设置的按压面和抵接面,按压所述按压面时,所述抵接面能够沿按压方向移动并挤压所述感应件以使所述感应件导通;
固定磁性组件,所述固定磁性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上;
移动磁性组件,所述移动磁性组件设置于所述按键上,所述固定磁性组件和所述移动磁性组件沿所述按压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移动磁性组件与所述固定磁性组件之间形成阻止所述按键向所述感应件滑动的磁力。
在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包括设置于机壳上的固定磁性组件,以及设置于按键上的移动磁性组件,且移动磁性组件与固定磁性组件之间形成阻止按键向感应件滑动的磁力,使得按压按键滑动时,需要克服移动磁性组件和固定磁性组件之间的磁力,要用较大的力对按键进行按压,从而使得按压按键的手感较为明显,并且撤掉对按键的按压后,在移动磁性组件与固定磁性组件之间形成的磁力作用下,按键能够沿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复位,以使按键能够进行下一次的按压。
另外,相比于在按键结构上设置橡胶垫,以橡胶垫的弹性形变来实现按键在靠近感应件和远离感应件之间滑动,按键和橡胶垫需要两套模具进行制作,而按键与固定磁性组件和移动磁性组件的组合形式仅按键需要模具制作,节省了成本。并且,在按键进行按压寿命测试时,移动磁性组件与固定磁性组件不会出现因反复按压而出现疲劳变形的情况,延长了按键的使用寿命。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抵接面上与所述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沿第一方向靠近所述抵接面的中间位置;
所述固定磁性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磁性件和第二固定磁性件,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抵接面上与所述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的两侧,所述移动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移动磁性件和第二移动磁性件,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抵接面上与所述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沿所述按压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沿所述按压方向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同极相对,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同极相对。
由此,在按压按键时,除按压按压面上正对于感应件的位置时,具有明显的手感,按压按压面上靠近第一固定磁性件的一端或者是靠近第二固定磁性件的一端时,也具有明显的手感。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与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关于所述抵接面上与所述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关于所述抵接面上与所述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对称设置。
由此,只需第一固定磁性件和第二固定磁性件相同,及第一移动磁性件和第二移动磁性件相同,即可使按压按压面上靠近第一固定磁性件的一端和按压按压面上靠近第二固定磁性件的另一端所要克服的磁力基本一致,能够使得按压按压面上的该两端的手感基本一致,结构上简单易实现。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键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按键本体和止挡部,所述按键本体与所述止挡部固定连接,所述按压面和所述抵接面位于所述按键本体上,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固定于所述止挡部上;
所述机壳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按键本体滑动配合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机壳内且沿所述按压方向在所述机壳的侧壁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安装孔的外侧,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固定于所述机壳的侧壁上对应所述止挡部的位置处。
由此,止挡部位于机壳内且沿按压方向在机壳的侧壁上的投影位于安装孔的外侧,可使得按键本体在安装孔中滑动时,止挡部能够与机壳的侧壁相抵接,以防止按键本体滑出安装孔,避免了因按键本体滑出安装孔而导致按键脱落。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止挡部为两个,两个所述止挡部关于所述抵接面上与所述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固定于两个所述止挡部中的其中一个上,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固定于另一个所述止挡部上。上述止挡部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易实现,且容易使固定在止挡部上的第一移动磁性件和第二移动磁性件关于抵接面上与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相对称。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止挡部上朝向所述机壳的侧壁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磁铁槽,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均固定于所述第一磁铁槽内;
所述机壳的侧壁上对应所述止挡部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磁铁槽,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均固定于所述第二磁铁槽内。
由此,可减小移动磁性组件和止挡部沿按压方向所占用的空间,及可减小移动磁性组件和止挡部沿按压方向所占用的空间,增大了移动磁性组件和固定磁性组件之间的距离,利于增加按键向感应件滑动的行程,且能够对第一移动磁性件和第二移动磁性件在止挡部上的固定形成定位,对第一固定磁性件和第二固定磁性件在机壳的侧壁上的固定形成定位,便于对第一移动磁性件、第二移动磁性件、第一固定磁性件和第二固定磁性件进行固定安装。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铁槽胶接或者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铁槽胶接或者过盈配合。上述固定方式工艺均简单易实现。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机壳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后壳包括后壳底部和绕所述后壳底部一周设置的后壳侧壁,所述后壳侧壁由所述后壳底部的一面向另一面延伸并凸出于所述后壳底部的另一面,所述后壳侧壁与所述前壳的侧壁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前壳的侧壁位于所述后壳侧壁的内侧,所述安装孔和所述第二磁铁槽均设置于所述后壳的侧壁上,所述前壳的侧壁上对应所述按键的位置处设置有凹槽,所述感应件位于所述凹槽内。
由此,相较于第二磁铁槽设置于前壳的侧壁上,可防止固定于第二磁铁槽内的第一固定磁性件和第二固定磁性件与感应件产生干涉,从而避免了因第一固定磁性件和第二固定磁性件与感应件产生干涉而影响按键的使用。
在第一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按键本体上与所述按压方向平行的侧面上环设有辅助安装槽,所述辅助安装槽围绕所述侧面的一周设置且靠近所述按压面。
由此,不仅能够使安装夹具更牢固的夹持住按键,还可防止安装夹具在夹持按键时碰到后壳,避免了因安装夹具碰到后壳而对后壳造成损伤。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按键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中的按键通过移动磁性组件和固定磁性组件可在靠近感应件和远离感应件之间滑动,以实现按键的功能,如开机、关机等,且移动磁性组件和固定磁性组件不存在长期反复按压按键而出现形变疲劳的问题,可有效减小因按键不能顺利在靠近感应件和远离感应件之间滑动而导致的电子设备维修的概率。并且,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具有第一方面所述的按键结构,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具有第一方面所述的按键结构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放大图A;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按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放大图B;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按键的立体图之一;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按键的立体图之二;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壳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放大图C;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壳;11-前壳;12-后壳;121-后壳侧壁;1211-第二磁铁槽;1212-安装孔;122-后壳底部;2-感应件;3-按键;31-按键本体;311-按压面;312-抵接面;313-辅助安装槽;32-止挡部;321-第一磁铁槽;4-固定磁性组件;41-第一固定磁性件;42-第二固定磁性件;5-移动磁性组件;51-第一移动磁性件;52-第二移动磁性件;100-电子设备;101-按键结构;102-屏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随着电子设备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方便消费者对电子设备进行操作通常会在电子设备上设置各种按键,例如,单馈点按键,结构简单,按压手感良好,通常用来作为谷歌键、开关键等单功能按键。
单馈点按键通常是由可直接按压的按键塑胶及tpu(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组成,且对于单馈点按键的性能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是按压寿命,在单馈点按键成型后,对按键施加载荷,计数单馈点按键功能失效的次数,另一方面是按压手感,对单馈点按键施加载荷,感受按键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越大,需要的按压力越大,手感越强。
但是,tpu在按压按键时会承受拉伸载荷而产生形变,而tpu在拉伸载荷的作用下寿命通常较低,使得按键的寿命通常低于馈点的寿命,并且在按压按键的两端使按键挤压馈点并使馈点导通时,因按键的两端可以与电子设备的机壳直接抵接,使馈点处的形变较小,而使按键得到的反馈作用较弱,从而造成按压按键时的手感较弱,不能使消费者清晰的感受到按键被按动。
那么为提高按键的手感,通常的做法是使用硬度较高的tpu,以提高tpu的刚度,或者增加tpu在馈点区域的厚度,以增加按键的滑动行程,再或者减少机壳中的前壳的厚度,以增加按键的滑动行程。但是,tpu的硬度具有上限限制,设计余量较小;增加tpu在馈点区域的厚度,容易将按键顶出较多,会对电子设备的外观造成影响;而前壳减薄过多的话会影响前壳的刚度,能够改变的余量也较小。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不仅能够提高按键的手感,还能够提高按键的使用寿命。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如图1-4所示,包括机壳1、感应件2、按键3、固定磁性组件4以及移动磁性组件5,其中,感应件2固定在机壳1内;按键3滑动配合于机壳1内,按键3具有相背设置的按压面311和抵接面312,按压按压面311时,抵接面312能够沿按压方向移动并挤压感应件2以使感应件2导通;固定磁性组件4设置于机壳1上;移动磁性组件5设置于按键3上,固定磁性组件4和移动磁性组件5沿按压方向相对设置,移动磁性组件5与固定磁性组件4之间形成阻止按键3向第二状态滑动的磁力。
在本实施例中,按键3可以具有未按压时的第一状态和按压后的第二状态,即按压按压面311时,能够使按键3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滑动,且当按键3处于第一状态时,抵接面312可以与感应件2抵接,当按键3处于第二状态时,抵接面312能够移动挤压感应件2以使感应件2导通。感应件2固定在机壳1内,机壳1内还可以设置有电路板,挤压感应件2,能够使感应件2形变并与电路板导通,从而能够使电路板接收和处理挤压感应件2所传递的信号。因此,当按键3在第一状态时,按键3中的抵接面312可仅与感应件2抵接,此时感应件2不会产生形变且未与机壳1内的电路导通,当按键3在第二状态时,抵接面312能够挤压感应件2,以使感应件2变形且与机壳1内的电路板导通,从而实现按键3的功能,如开机、关机或者切换界面等。
按键结构包括设置于机壳1上的固定磁性组件4,以及设置于按键3上的移动磁性组件5,且移动磁性组件5与固定磁性组件4之间形成阻止按键3向第二状态滑动的磁力,使得按压按键3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滑动时,需要克服移动磁性组件5和固定磁性组件4之间的磁力,要用较大的力对按键3进行按压,从而使得按压按键3的手感较为明显,并且撤掉对按键3的按压后,在移动磁性组件5与固定磁性组件4之间形成的磁力作用下,按键3能够从第二状态滑动复位至第一状态,以使按键3能够进行下一次的按压。
另外,相比于在按键结构上设置橡胶垫,以橡胶垫的弹性形变来实现按键3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滑动,按键3和橡胶垫需要两套模具进行制作,而按键3与固定磁性组件4和移动磁性组件5的组合形式仅按键3需要模具制作,节省了成本。并且,在按键3进行按压寿命测试时,移动磁性组件5与固定磁性组件4不会出现因反复按压而出现疲劳变形的情况,延长了按键3的使用寿命。
上述的感应件2可以是锅仔片按键3,是一块包含金属弹片的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热塑性聚酯)薄片,可以作为开关用在线路板上,在使用者与仪器之间起到一个重要的触感型开关的作用,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感应件2也可以是导电硅胶按键3,在市场上可以购买到,成本较低,在此并不做限定,只要感应件2被按压面311挤压后能够使机壳1内的电路板导通并实现按键3的功能即可。
如图4所示,抵接面312上与感应件2相抵接的部分沿第一方向(如图4中X所示的方向)靠近抵接面312的中间位置。由此,在按压按键3的一端时,抵接面312挤压感应件2的同时,按键3上被按压的一端和另一端能够相对于感应件2做方向相反的运动,即按键3上被按压的一端会沿按压方向移动,按键3的上远离按压的一端会沿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又,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磁性组件4可以包括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沿第一方向X位于抵接面312上与感应件2相抵接的部分的两侧,移动磁性组件5可以包括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沿第一方向X位于抵接面312上与感应件2相抵接的部分的两侧,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一移动磁性件51沿按压方向相对设置,第二固定磁性件42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沿按压方向相对设置,且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一移动磁性件51同极相对,第二固定磁性件42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同极相对。
由此,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一移动磁性件51之间能够产生沿平行于按压方向的相斥的第一磁力,第二固定磁性件42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之间能够产生沿平行于按压方向的相斥的第二磁力,且第一磁力和第二磁力位于抵接面312上与感应件2相抵接的部分的两侧,在按压按压面311上靠近第一固定磁性件41的一端时,第一移动磁性件51会向远离第一固定磁性件41的方向移动,第二移动磁性件52会向靠近第二固定磁性件42的方向移动,而第二磁力会阻止第二移动磁性件52向第二固定磁性件42靠近,即第二磁力会阻止第一移动磁性件51向远离第一固定磁性件41的方向移动,那么就需要使用较大的力对按键3进行按压以克服第二磁力,从而使得按压按压面311上靠近第一固定磁性件41的一端时具有明显的手感。同样,在按压按压面311上靠近第二固定磁性件42的一端时,同样需要克服第一磁力,使得按压按压面311上靠近第二固定磁性件42的一端具有明显的手感,具体原理与上述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按压按压面311上正对于感应件2的位置处时,按压面311的两端可以同时与机壳1抵接,此时,抵接面312能够挤压感应件2使感应件2的形变大于按压按压面311的两端时的形变,即按键3从第一状态滑动至第二状态能够具有较大的行程,能够明显感受到按压按键3的动作,从而使得在按压按压面311上正对于感应件2的位置处时能够具有明显的手感。综上,在按压按键3时,除按压按压面311上正对于感应件2的位置时,具有明显的手感,按压按压面311上靠近第一固定磁性件41的一端或者是靠近第二固定磁性件42的一端时,也具有明显的手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磁性件41与第二固定磁性件42关于抵接面312上与感应件2相抵接的部分对称设置,第一移动磁性件51与第二移动磁性件52关于抵接面312上与感应件2相抵接的部分对称设置。
由此,只需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相同,及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相同,即可使按压按压面311上靠近第一固定磁性件41的一端和按压按压面311上靠近第二固定磁性件42的另一端所要克服的磁力基本一致,能够使得按压按压面311上的该两端的手感基本一致,结构上简单易实现,且相同的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及相同的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有利于磁性件的批量化生产和安装时的互换性。
如图5所示,按键3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按键本体31和止挡部32,按键本体31与止挡部32固定连接,相背设置的按压面311和抵接面312位于按键本体31上,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固定于止挡部32上;又机壳1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孔1212,按键本体31滑动配合于安装孔1212中,止挡部32位于机壳1内且沿按压方向在机壳1的侧壁上的投影位于安装孔1212的外侧,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固定于机壳1的侧壁上对应止挡部32的位置处。
由此,止挡部32位于机壳1内且沿按压方向在机壳1的侧壁上的投影位于安装孔1212的外侧,可使得按键本体31在安装孔1212中滑动时,止挡部32能够与机壳1的侧壁相抵接,以防止按键本体31滑出安装孔1212,避免了因按键本体31滑出安装孔1212而导致按键3脱落。另外,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固定于止挡部32上,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固定于机壳1的侧壁上对应止挡部32的位置处,能够将第一移动磁性件51、第二移动磁性件52、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隐藏在机壳1内,避免了灰尘等异物落在磁性件上,从而避免了因磁性件的表面落有灰尘等异物而对磁性件间的磁力产生影响,并且第一移动磁性件51、第二移动磁性件52、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隐藏在机壳1内还能够使得按键结构的外观整齐美观。
具体地,按键本体31上与按压方向平行的侧面与止挡部32固定连接,止挡部32靠近抵接面312设置,沿按压方向止挡部32的尺寸小于按键本体31的尺寸,且当按键3处于第一状态时,止挡部32与机壳1的侧壁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止挡部32上的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与机壳1的侧壁上的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且大于或者等于止挡部32与机壳1上靠近感应件2的机壳1的侧壁之间的距离,由此,在按压按压面311的一端时,可使得按键3从第一状态滑动至第二状态的行程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移动磁性件52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之间的距离,使得按压按压面311的一端时,按键3中的抵接面312能够挤压感应件2以使感应件2导通,且结构简单易实现。
上述的按键本体31和止挡部32沿第一方向X排列设置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止挡部32可以围绕按键本体31上与按压方向平行的侧面的一周设置,也可以是止挡部32为两个,两个止挡部32沿第一方向A分别位于按键本体31的两侧,在此并不限定。以下对止挡部32为两个时进行具体阐述。
如图5和图6所示,止挡部32可以为两个,两个止挡部32关于抵接面312上与感应件2相抵接的部分对称设置,且第一移动磁性件51固定于两个止挡部32中的其中一个上,第二移动磁性件52固定于另一个止挡部32上。由此,可使得固定于止挡部32上的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关于抵接面312上与感应件2相抵接的部分对称,结构简单易实现,且容易使固定在止挡部32上的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关于抵接面312上与感应件2相抵接的部分相对称。
且在一些实施例中,止挡部32上朝向机壳1的侧壁的一面上可以设置有第一磁铁槽321,第一磁铁槽321为两个且关于抵接面312上与感应件2相抵接的部分对称,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均固定于第一磁铁槽321内。由此,可减小移动磁性组件5和止挡部32沿按压方向所占用的空间,增大了移动磁性组件5和固定磁性组件4之间的距离,利于增加按键3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滑动的行程,且能够对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在止挡部32上的固定形成定位,便于对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进行固定操作。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机壳1的侧壁上对应止挡部32的位置处还可以开设有第二磁铁槽1211,第二磁铁槽1211为两个且关于抵接面312上与感应件2相抵接的部分对称,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均固定于第二磁铁槽1211内。由此,可减小固定磁性组件4和机壳1沿按压方向所占用的空间,可进一步增大移动磁性组件5和固定磁性组件4之间的距离,利于增加按键3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滑动的行程,且能够对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在机壳1的侧壁上的固定形成定位,便于对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进行固定安装。
第一移动磁性件51、第二移动磁性件52、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可为长方体形状的柱体结构,相应的第一磁铁槽321和第二磁铁槽1211可为长方体形状的凹槽,形状结构常见易加工,当然第一移动磁性件51、第二移动磁性件52、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结构,第一磁铁槽321和第二磁铁槽1211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凹槽,在此并不做限定。
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与第一磁铁槽321的固定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可以胶接,也可以是过盈配合,还可以是卡接,工艺均简单易实现,当然也可以是其它固定方式,在此并不做限定;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与第二磁铁槽1211的固定也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可以胶接,也可以是过盈配合,还可以是卡接,工艺均简单易实现,当然也可以是其它固定方式,在此并不做限定。
如图1、图7和图8所示,上述机壳1可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后壳12包括后壳底部122和绕后壳底部122一周设置的后壳侧壁121,后壳侧壁121由后壳底部122的一面向另一面延伸并凸出于后壳底部122的另一面,后壳侧壁121与前壳11的侧壁可拆卸连接,且前壳11的侧壁位于后壳侧壁121的内侧,即前壳11的部分结构可位于后壳底部122和后壳侧壁121所形成的空间内,且前壳11的底部与后壳底部122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使得后壳12和前壳11之间可形成一定的空间,该空间内可以装配电路板、摄像头等器件,以使该按键结构能够实现多种功能。另外,安装孔1212和第二磁铁槽1211均设置于后壳侧壁121上,前壳11的侧壁上对应按键3的位置处设置有凹槽,感应件2位于凹槽内,相较于第二磁铁槽1211设置于前壳11的侧壁上,可防止固定于第二磁铁槽1211内的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与感应件2产生干涉,从而避免了因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与感应件2产生干涉而影响按键3的使用。并且,凹槽的位置与按键3的位置相对应,感应件2位于凹槽内,不仅能够对按键3中的抵接面312与感应件2的抵接形成较为准确的定位,还能够在安装感应件2时对感应件2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提高了感应件2的安装效率。
上述的后壳侧壁121与前壳11的侧壁可拆卸连接,可以是在后壳侧壁121上设置卡槽,前壳11的侧壁上设置卡勾,通过卡勾嵌于卡槽内使后壳侧壁121与前壳11的侧壁连接,也可以是在后壳侧壁121与前壳11的侧壁通过螺纹副连接,在此并不做限定。
在对按键结构进行安装时,可先将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分别固定在第二磁铁槽1211内,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二移动磁性件52分别固定在第一磁铁槽321内,然后将按键3放入后壳12的安装孔1212内,并用安装夹具夹持固定住按键3,再将前壳11与后壳12进行装配,最后松开安装夹具对按键3的夹持,按键结构即可安装完成,工艺简单易操作。其中,通过安装夹具夹持固定住按键3,可防止按键3在移动磁性组件5和固定磁性组件4之间的磁力作用下向后壳12的内侧移动,避免因按键3向后壳12的内侧移动而影响前壳11与后壳12的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安装按键3时为方便安装夹具夹持住按键本体31,按键本体31上还设置有辅助安装槽313,安装夹具可以夹持按键3上辅助安装槽313的位置处,以使安装夹具能够更牢固的夹持住按键3,对按键3进行限位固定。具体地,按键本体31上与按压方向平行的侧面上环设有辅助安装槽313,辅助安装槽313围绕侧面的一周设置且靠近按压面311。由此,不仅能够使安装夹具更牢固的夹持住按键3,还可防止安装夹具在夹持按键3时碰到后壳12,避免了因安装夹具碰到后壳12而对后壳12造成损伤。
综上,该按键结构可通过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一固定磁性件41之间相斥的磁力,以及第二移动磁性件52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之间相斥的磁力,使按键3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且能够通过改变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一固定磁性件41之间的磁力与第二移动磁性件52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之间的磁力来改变按压按键3时的手感。具体地,可以对第一移动磁性件51、第二移动磁性件52、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的尺寸进行更改,如可增大第一移动磁性件51、第二移动磁性件52、第一固定磁性件41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的尺寸,以增大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一固定磁性件41之间的磁力,以及第二移动磁性件52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之间的磁力;也可以增加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一固定磁性件41之间正相对的面积,第二移动磁性件52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之间正相对的面积,以增大第一移动磁性件51和第一固定磁性件41之间的磁力,以及第二移动磁性件52和第二固定磁性件42之间的磁力,在此并不做限定。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按键结构。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100可以是平板电脑、电话手表、手机等。图9示出了电子设备100为手机时的情况。
具体地,该电子设备100包括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按键结构101。该按键结构101中的按键3通过移动磁性组件5和固定磁性组件4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滑动,以实现按键3的功能,如开机、关机等,且移动磁性组件5和固定磁性组件4不存在长期反复按压按键3而出现形变疲劳的问题,可有效减小因按键3不能顺利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滑动而导致的电子设备100维修的概率。如图9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屏幕102,屏幕102可设置在按键结构101中的前壳11背离后壳12的一面上,按压按键3时可通过屏幕102观察按键3功能是否实现,如当按压按键3使电子设备100关机时,可通过屏幕102由亮屏变暗屏判断电子已经完成关机。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具有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按键结构101,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具有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按键结构101的技术效果,由于实施例一已经对按键结构101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充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感应件,所述感应件固定在所述机壳内;
按键,所述按键滑动配合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按键具有相背设置的按压面和抵接面,按压所述按压面时,所述抵接面能够沿按压方向移动并挤压所述感应件以使所述感应件导通;
固定磁性组件,所述固定磁性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上;
移动磁性组件,所述移动磁性组件设置于所述按键上,所述固定磁性组件和所述移动磁性组件沿所述按压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移动磁性组件与所述固定磁性组件之间形成阻止所述按键向所述感应件滑动的磁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面上与所述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沿第一方向靠近所述抵接面的中间位置;
所述固定磁性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磁性件和第二固定磁性件,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抵接面上与所述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的两侧,所述移动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移动磁性件和第二移动磁性件,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抵接面上与所述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沿所述按压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沿所述按压方向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同极相对,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同极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与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关于所述抵接面上与所述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关于所述抵接面上与所述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按键本体和止挡部,所述按键本体与所述止挡部固定连接,所述按压面和所述抵接面位于所述按键本体上,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固定于所述止挡部上;
所述机壳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按键本体滑动配合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机壳内且沿所述按压方向在所述机壳的侧壁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安装孔的外侧,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固定于所述机壳的侧壁上对应所述止挡部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为两个,两个所述止挡部关于所述抵接面上与所述感应件相抵接的部分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固定于两个所述止挡部中的其中一个上,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固定于另一个所述止挡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上朝向所述机壳的侧壁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磁铁槽,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均固定于所述第一磁铁槽内;
所述机壳的侧壁上对应所述止挡部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磁铁槽,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均固定于所述第二磁铁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铁槽胶接或者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固定磁性件和所述第二固定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铁槽胶接或者过盈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后壳包括后壳底部和绕所述后壳底部一周设置的后壳侧壁,所述后壳侧壁由所述后壳底部的一面向另一面延伸并凸出于所述后壳底部的另一面,所述后壳侧壁与所述前壳的侧壁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前壳的侧壁位于所述后壳侧壁的内侧,所述安装孔和所述第二磁铁槽均设置于所述后壳的侧壁上,所述前壳的侧壁上对应所述按键的位置处设置有凹槽,所述感应件位于所述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本体上与所述按压方向平行的侧面上环设有辅助安装槽,所述辅助安装槽围绕所述侧面的一周设置且靠近所述按压面。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按键结构。
CN202220089143.4U 2022-01-13 2022-01-13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66981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89143.4U CN216698161U (zh) 2022-01-13 2022-01-13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89143.4U CN216698161U (zh) 2022-01-13 2022-01-13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98161U true CN216698161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20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89143.4U Active CN216698161U (zh) 2022-01-13 2022-01-13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981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68207U (zh) 电子设备按键结构和电子设备
US20100231423A1 (en) Keyboard
US20100258421A1 (en) Control ke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H0757586A (ja) 押し釦スイッチのラバーコンタクト
CN102194592A (zh) 按键结构及具有该按键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2403147B (zh) 按键结构及具有该按键结构的电子装置
US8507812B2 (en) Switch assembly and earphone set with the same
US20040240162A1 (en) Housing of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side key assembly
CN111430166A (zh) 按键组件、按键以及电子设备
CN101651053A (zh) 侧键组件及应用该侧键组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3218145U (zh) 具有发光体的按钮开关
CN113555249A (zh) 按键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3187193A (zh) 按键结构及应用按键结构的电子装置
KR101457337B1 (ko) Lds를 이용한 전자 기기의 측면 키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6698161U (zh)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08753197U (zh) 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
US9715976B2 (en) Keyboard device
CN213817730U (zh) 按键组件和电子设备
US8143544B2 (en) Switch
KR20150031968A (ko) 단말기
CN210627004U (zh) 电子设备
CN106298301B (zh) 一种弹性按键及其终端设备
CN202434385U (zh) 一种按键弹起结构
CN105635882B (zh) 带有可拆卸式外壳的无线耳机
CN106131258B (zh) 一种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