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02752U - 一种漏电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漏电断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902752U CN216902752U CN202123339681.9U CN202123339681U CN216902752U CN 216902752 U CN216902752 U CN 216902752U CN 202123339681 U CN202123339681 U CN 202123339681U CN 216902752 U CN216902752 U CN 2169027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at
- shaped handle
- output terminal
- switching
- input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漏电断路器,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漏电断路器,包括壳体、保护极和可断开中性极,壳体沿第一方向划分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保护极位于第一腔室内,可断开中性极位于第二腔室内,保护极包括第一船型手柄、第一合分闸机构、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一输出端子,可断开中性极包括第二船型手柄、第二合分闸机构、第二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第一船型手柄和第二船型手柄并排设置在壳体的第一表面上,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入端子、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分别并排设置在壳体的第二表面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漏电断路器,结构简单且对称,体积小,内部空间利用率高,合闸角度小,能够安装于较小的空间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漏电断路器。
背景技术
漏电断路器是电路中漏电电流超过预定值时能自动动作的开关,主要用于当发生人身触电或漏电时,能迅速切断电源,保障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有的漏电断路器还兼有过载、短路保护功能,可以作为不频繁接通、分断和转换电源之用。
现有的断路器大多采用螺钉接线,接线位置设置在断路器的两端,占用的空间较大,且断路器上方手柄为摇杆式,活动时需要较大的操作空间。此外,断路器下方用于固定的卡扣需要占用断路器的额外空间,使得断路器的整体体积较大,无法安装于内部空间较小的配电盒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电断路器,结构紧凑、体积较小,能够安装于较小的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漏电断路器,其包括壳体、保护极和可断开中性极,壳体沿第一方向划分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保护极位于第一腔室内,可断开中性极位于第二腔室内;保护极包括第一船型手柄、第一合分闸机构、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一输出端子,第一船型手柄驱动第一合分闸机构合闸或分闸,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一输出端子分别与第一合分闸机构连接以形成第一导电回路;可断开中性极包括第二船型手柄、第二合分闸机构、第二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第二船型手柄驱动第二合分闸机构合闸或分闸,第二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分别与第二合分闸机构连接以形成第二导电回路;第一船型手柄和第二船型手柄并排设置在壳体的第一表面上,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入端子、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分别并排设置在壳体的第二表面上,第二表面和第一表面相对设置。
可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第一船型手柄通过第一连杆与第一合分闸机构转动连接,第二船型手柄通过第二连杆与第二合分闸机构转动连接。
可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第一船型手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船型本体和第一延伸部,第一船型本体转动设置在壳体内,第一延伸部与第一合分闸机构连接,第一船型本体的船身位置设有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露出于第一表面,第一延伸部位于第一船型本体上与第一凹陷部相对的一侧;第二船型手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船型本体和第二延伸部,第二船型本体转动设置在壳体内,第二延伸部与第二合分闸机构连接,第二船型本体的船身位置设有第二凹陷部,第二凹陷部露出于第一表面,第二延伸部位于第二船型本体上与第二凹陷部相对的一侧。
可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保护极还包括用于使第一合分闸机构分闸的短路保护脱扣器,第一合分闸机构呈L型,短路保护脱扣器位于第一船型手柄和第一合分闸机构围合形成的区域内;可断开中性极还包括用于使第二合分闸机构分闸的漏电保护脱扣器,第二船型手柄和漏电保护脱扣器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漏电保护脱扣器和第二合分闸机构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短路保护脱扣器和漏电保护脱扣器分别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分别相互垂直。
可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保护极还包括过载保护器,过载保护器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合分闸机构的中部、另一端与第一输出端子连接,过载保护器发热弯曲,驱动第一合分闸机构分闸。
可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第一合分闸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动触头组件和第一静触头组件,第一输入端子与第一静触头组件连接,第一输出端子与第一动触头组件连接,第一动触头组件位于壳体内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第一静触头组件位于壳体内沿第二方向上的中部;第二合分闸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二动触头组件和第二静触头组件,第二输入端子与第二静触头组件连接,第二输出端子与第二动触头组件连接;第一动触头组件和第二动触头组件、第一静触头组件和第二静触头组件分别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可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保护极还包括第一灭弧室和第一引弧板,第一引弧板的一端延伸至第一灭弧室、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合分闸机构,第一船型手柄、第一合分闸机构、第一灭弧室和第一引弧板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第一灭弧室和第一引弧板位于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一输出端子之间;可断开中性极还包括第二灭弧室和第二引弧板,第二引弧板的一端延伸至第二灭弧室、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合分闸机构,第二船型手柄、第二合分闸机构和第二灭弧室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第二输入端子、第二灭弧室、第二引弧板和第二输出端子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可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还包括线路板,线路板位于保护极和可断开中性极之间;可断开中性极还包括用于判断合分闸机构工作状态的信号输出机构,信号输出机构包括设置在线路板上的信号端口、第一弹簧、第一导电针和第二导电针,信号端口位于壳体的第一表面的边缘,信号端口和第二船型手柄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导电针连接、另一端在自然状态下与第二导电针接触,第二合分闸机构合闸,第二船型手柄驱动第一弹簧与第二导电针分离。
可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还包括线路板,线路板位于保护极和可断开中性极之间;可断开中性极还包括漏电测试机构,漏电测试机构包括试验按钮、第二弹簧、第三导电针和第四导电针,试验按钮位于壳体的第一表面的边缘,第二船型手柄和试验按钮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三导电针连接、另一端在自然状态下与试验按钮接触,试验按钮伸入壳体内部,试验按钮驱动第二弹簧与第四导电针接触;第一输入端子通过电阻与第四导电针连接,第二输出端子通过第二合分闸机构与第二弹簧连接。
可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可断开中性极还包括零序电流互感器,第一导电回路和第二导电回路分别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第二船型手柄、第二合分闸机构和零序电流互感器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第二输入端子、零序电流互感器和第二输出端子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漏电断路器,包括壳体、保护极和可断开中性极,壳体沿第一方向划分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保护极位于第一腔室内,可断开中性极位于第二腔室内;保护极包括第一船型手柄、第一合分闸机构、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一输出端子,第一船型手柄驱动第一合分闸机构合闸或分闸,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一输出端子分别与第一合分闸机构连接以形成第一导电回路;可断开中性极包括第二船型手柄、第二合分闸机构、第二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第二船型手柄驱动第二合分闸机构合闸或分闸,第二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分别与第二合分闸机构连接以形成第二导电回路;第一船型手柄和第二船型手柄并排设置在壳体的第一表面上,第一输入端子和第二输入端子、第一输出端子和第二输出端子分别并排设置在壳体的第二表面上,第二表面和第一表面相对设置。上述漏电断路器结构简单且对称,体积小,内部空间利用率高,合闸角度小,能够安装于较小的空间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漏电断路器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漏电断路器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漏电断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漏电断路器中保护极在分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漏电断路器中保护极在合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漏电断路器中可断开中性极在分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漏电断路器中可断开中性极在合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漏电断路器的漏电测试电路的原理图。
图标:100-漏电断路器;101-保护极;102-可断开中性极;110-壳体;120a-第一船型手柄;121a-第一船型本体;1211a-第一凹陷部;122a-第一延伸部;120b-第二船型手柄;121b-第二船型本体;1211b-第二凹陷部;122b-第二延伸部;131a-第一动触头组件;132a-第一静触头组件;131b-第二动触头组件;132b-第二静触头组件;141a-第一输入端子;142a-第一输出端子;141b-第二输入端子;142b-第二输出端子;151-线路板;152-信号端口;153-第一弹簧;154-第一导电针;155-第二导电针;156-试验按钮;157-第二弹簧;158-第三导电针;159-第四导电针;160-电阻;161-短路保护脱扣器;162-过载保护器;171-漏电保护脱扣器;172-零序电流互感器;181a-第一灭弧室;182a-第一引弧板;181b-第二灭弧室;182b-第二引弧板;190a-第一连杆;190b-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漏电断路器100,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壳体110、保护极101和可断开中性极102,壳体110沿第一方向划分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保护极101位于第一腔室内,可断开中性极102位于第二腔室内。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漏电断路器100包括壳体110、保护极101和可断开中性极102,壳体110具有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别为第一方向A(宽度方向)、第二方向B(长度方向)和第三方向C(高度方向),壳体110沿第一方向A划分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保护极101位于第一腔室内,可断开中性极102位于第二腔室内。
如图4和图5所示,保护极101包括第一船型手柄120a、第一合分闸机构、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第一船型手柄120a驱动第一合分闸机构合闸或分闸,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分别与第一合分闸机构连接以形成第一导电回路。
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分别与第一合分闸机构连接以形成第一导电回路,第一船型手柄120a和第一合分闸机构驱动连接,如此,能够通过外力驱动第一船型手柄120a,使得第一船型手柄120a驱动第一合分闸机构进行合闸或分闸,实现第一导电回路的接通或断开。第一船型手柄120a在转动时,能够驱动第一合分闸机构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进而实现分闸或合闸。采用第一船型手柄120a直接驱动第一合分闸机构,简化了保护极101的结构,更加节省空间。具体地,如图4所示,此时保护极101处于分闸状态,如图5所示,此时保护极101处于合闸状态。在需要合闸时,如图4所示,驱动第一船型手柄120a逆时针转动,第一船型手柄120a进而带动第一合分闸机构顺时针转动,直至如图5所示位置,实现保护极101的合闸;在需要分闸时,如图5所示,驱动第一船型手柄120a顺时针转动,第一船型手柄120a进而带动第一合分闸机构逆时针转动,直至如图4所示位置,实现保护极101的分闸。
如图6和图7所示,可断开中性极102包括第二船型手柄120b、第二合分闸机构、第二输入端子141b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第二船型手柄120b驱动第二合分闸机构合闸或分闸,第二输入端子141b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分别与第二合分闸机构连接以形成第二导电回路。
第二输入端子141b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分别与第二合分闸机构连接以形成第二导电回路,第二船型手柄120b和第二合分闸机构驱动连接,如此,能够通过外力驱动第二船型手柄120b,使得第二船型手柄120b驱动第二合分闸机构进行合闸或分闸,实现第二导电回路的接通或断开。第二船型手柄120b在转动时,能够驱动第二合分闸机构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进而实现分闸或合闸。采用第二船型手柄120b直接驱动第二合分闸机构,简化了可断开中性极102的结构,更加节省空间。具体地,如图6所示,此时可断开中性极102处于分闸状态,如图7所示,此时可断开中性极102处于合闸状态。在需要合闸时,如图6所示,驱动第二船型手柄120b逆时针转动,第二船型手柄120b进而带动第二合分闸机构顺时针转动,直至如图7所示位置,实现可断开中性极102的合闸;在需要分闸时,如图7所示,驱动第二船型手柄120b顺时针转动,第二船型手柄120b进而带动第二合分闸机构逆时针转动,直至如图6所示位置,实现可断开中性极102的分闸。
如图1至3所示,第一船型手柄120a和第二船型手柄120b并排设置在壳体110的第一表面上,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第二输入端子141b、第一输出端子142a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分别并排设置在壳体110的第二表面上,第二表面和第一表面相对设置。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布设保护极101时,可以使第一船型手柄120a位于壳体110的一侧(第一表面),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位于壳体110相对的另一侧(第二表面),第一船型手柄120a、第一合分闸机构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沿第三方向C依次排布,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沿第二方向B依次排布。示例地,第一船型手柄120a位于壳体110上侧的中部(用户侧),第一船型手柄120a的结构占用较小的安装空间,且合闸角度较小,便于实现漏电断路器100的小型化,也能够使漏电断路器100安装于较小的空间内。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均位于壳体110下侧的边缘,且第一输入端子141a位于第一输出端子142a的左侧,第一合分闸机构位于第一腔室的右上侧。如此,能够使得保护极101形成后进后出的接线形式,有效减小漏电断路器100在高度方向的尺寸,同时,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均采用卡接的接线形式,还能够减小漏电断路器100在长度方向的尺寸,便于实现漏电断路器100的小型化。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布设可断开中性极102时,可以使第一船型手柄120a与第二船型手柄120b、第一输入端子141a与第二输入端子141b、第一输出端子142a与第二输出端子142b分别沿第一方向A并排设置,并使第二船型手柄120b、第二合分闸机构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沿第三方向C依次排布,第二输入端子141b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沿第二方向B依次排布。示例地,第二船型手柄120b位于壳体110上侧的中部(用户侧),第二船型手柄120b的结构占用较小的安装空间,且合闸角度较小,便于实现漏电断路器100的小型化,也能够使漏电断路器100安装于较小的空间内。第二输入端子141b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均位于壳体110下侧的边缘,且第二输入端子141b位于第二输出端子142b的左侧,第二合分闸机构位于第二腔室的右上侧。如此,能够使得可断开中性极102形成后进后出的接线形式,有效减小漏电断路器100在高度方向的尺寸,同时,第二输入端子141b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均采用卡接的接线形式,还能够减小漏电断路器100在长度方向的尺寸,便于实现漏电断路器100的小型化。
可选的,采用第一平板按钮替代第一船型手柄120a,第二平板按钮替代第二船型手柄120b,第一平板按钮和第二平板按钮的结构类似于现有技术中的开关。
可选的,如图4至7所示,第一船型手柄120a通过第一连杆190a与第一合分闸机构转动连接,第二船型手柄120b通过第二连杆190b与第二合分闸机构转动连接。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船型手柄120a、第一合分闸机构均转动设置于壳体110,第一连杆190a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船型手柄120a和第一合分闸机构转动连接,如此,第一船型手柄120a可以通过第一连杆190a驱动第一合分闸机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第一船型手柄120a、第一连杆190a和第一合分闸机构共同形成四连杆结构,第一船型手柄120a只需旋转较小的角度(15°-60°),即可实现第一合分闸机构的正常分合操作,并使第一合分闸机构中的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开距l1满足漏电断路器100的设计要求。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船型手柄120b、第二合分闸机构均转动设置于壳体110,第二连杆190b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船型手柄120b和第二合分闸机构转动连接,如此,第二船型手柄120b可以通过第二连杆190b驱动第二合分闸机构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如图6中的虚线所示,第二船型手柄120b、第二连杆190b和第二合分闸机构共同形成四连杆结构,第二船型手柄120b只需旋转较小的角度(15°-60°),即可实现第二合分闸机构的正常分合操作,并使第二合分闸机构中的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开距l2满足漏电断路器100的设计要求。
可选的,如图4和5所示,第一船型手柄120a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船型本体121a和第一延伸部122a,第一船型本体121a转动设置在壳体110内,第一延伸部122a与第一合分闸机构连接,第一船型本体121a的船身位置设有第一凹陷部1211a,第一凹陷露出于第一表面,第一延伸部122a位于第一船型本体121a上与第一凹陷部1211a相对的一侧。
第一船型手柄120a包括第一船型本体121a和连接在第一船型本体121a下表面的第一延伸部122a,第一船型本体121a上表面的中部凹陷设置,形成中间低两端高的船型结构。第一船型本体121a转动设置于壳体110,其上表面位于壳体110外部,以供合分闸操作,下表面与第一延伸部122a固定连接,第一延伸部122a与第一合分闸机构连接,第一船型本体121a通过第一延伸部122a驱动第一合分闸机构合闸或者分闸。示例地,第一延伸部122a连接在第一船型本体121a下表面的中部。
如图6和7所示,第二船型手柄120b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船型本体121b和第二延伸部122b,第二船型本体121b转动设置在壳体110内,第二延伸部122b与第二合分闸机构连接,第二船型本体121b的船身位置设有第二凹陷部1211b,第二凹陷部1211b位于第一表面上,第二延伸部122b位于第二船型本体121b上与第二凹陷部1211b相对的一侧。
第二船型手柄120b包括第二船型本体121b和连接在第二船型本体121b下表面的第二延伸部122b,第二船型本体121b上表面的中部凹陷设置,形成中间低两端高的船型结构。第二船型本体121b转动设置于壳体110,其上表面位于壳体110外部,以供合分闸操作,下表面与第二延伸部122b固定连接,第二延伸部122b与第二合分闸机构连接,第二船型本体121b通过第二延伸部122b驱动第二合分闸机构合闸或者分闸。示例地,第二延伸部122b连接在第二船型本体121b下表面的中部。
可选的,第一船型手柄120a和第二船型手柄120b上分别设有缺口,缺口用于在合分闸过程中分别避让第一合分闸机构和第二合分闸机构。
可选的,壳体110用于固定第一输入端子141a、第一输出端子142a、第二输入端子141b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的一侧密封设置。如此,一方面可以增加正负极之间的电气绝缘性能,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壳体110强度。
可选的,如图6和图7所示,可断开中性极102还包括零序电流互感器172,第一导电回路和第二导电回路分别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172,第二船型手柄120b、第二合分闸机构和零序电流互感器172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第二输入端子141b、零序电流互感器172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壳体110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相互连通,连通处第二腔室内设有零序电流互感器172,第一腔室内的第一导电回路和第二腔室内的第二导电回路分别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172。在布设可断开中性极102时,可以使零序电流互感器172位于第二输入端子141b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之间,并靠近第二输入端子141b,第二船型手柄120b、第二合分闸机构和零序电流互感器172沿第三方向C依次排布。
可选的,如图6和图7所示,还包括线路板151,线路板151位于保护极101和可断开中性极102之间;可断开中性极102还包括用于判断合分闸机构工作状态的信号输出机构,信号输出机构包括设置在线路板151上的信号端口152、第一弹簧153、第一导电针154和第二导电针155,信号端口152位于壳体110的第一表面的边缘,信号端口152和第二船型手柄120b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第一弹簧153的一端与第一导电针154连接、另一端在自然状态下与第二导电针155接触,第二合分闸机构合闸,第二船型手柄120b驱动第一弹簧153与第二导电针155分离。
线路板151位于第二腔室内,保护极101和可断开中性极102之间。第一导电针154和第二导电针155分别通过线路板151内的铜丝与信号端口152实现电连接,第一弹簧153为使第一导电针154和第二导电针155电连接或断开的媒介,使形成的信号电路导通或断开。如图6所示,可断开中性极102处于分闸状态时,第一弹簧153的一端与第一导电针154固定连接、另一端在自然状态(不受外力的状态)下与第二导电针155接触,此时,信号电路导通,信号端口152将可断开中性极102的分闸信号输出到控制台;如图7所示,可断开中性极102处于合闸状态时,第一弹簧153的一端与第一导电针154固定连接、另一端在第二船型手柄120b的驱动下与第二导电针155分离,此时,信号电路断开,信号端口152将可断开中性极102的合闸信号输出到控制台。
布设时,可以使信号端口152位于壳体110上部的边缘,第二船型手柄120b的左侧,并使信号端口152露出于壳体110的外部;线路板151与第二合分闸机构沿第一方向A依次排布;第一导电针154、第一弹簧153和第二导电针155均位于线路板151上,其中,第二导电针155位于壳体110上部,线路板151上接近第二船型手柄120b的位置,第一弹簧153位于第二导电针155的左侧,第一导电针154位于第一弹簧153的下方,第一弹簧153用于与第二导电针155接触的端部延伸至第二船型手柄120b的下方,如此,第二船型手柄120b逆时针转动时,即可下压该端部。
可选的,信号端口152内设有地址线,用以判断合分闸信号属于哪一个漏电断路器100。
可选的,如图6和图7所示,还包括线路板151,线路板151位于保护极101和可断开中性极102之间;可断开中性极102还包括漏电测试机构,漏电测试机构包括试验按钮156、第二弹簧157、第三导电针158和第四导电针159,试验按钮156位于壳体110的第一表面的边缘,第二船型手柄120b和试验按钮156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第二弹簧157的一端与第三导电针158连接、另一端在自然状态下与试验按钮156接触,试验按钮156伸入壳体110内部,试验按钮156驱动第二弹簧157与第四导电针159接触;第一输入端子141a通过电阻160与第四导电针159连接,第二输出端子142b通过第二合分闸机构与第二弹簧157连接。
请结合图8,线路板151位于第二腔室内,保护极101和可断开中性极102之间。第三导电针158和第四导电针159分别与线路板151电连接,第二弹簧157为使第三导电针158和第四导电针159电连接或断开的媒介,为漏电测试电路的一个断点;保护极101的第一输入端子141a通过电阻160与第四导电针159电连接,可断开中性极102的第二输出端子142b通过第二合分闸机构与第二弹簧157电连接,第二合分闸机构为漏电测试电路的另一个断点。漏电测试电路分别从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取电,只有当漏电断路器100合闸时,按压试验按钮156,才可以使漏电测试电路导通。
布设时,可以使试验按钮156位于壳体110上部的边缘,第二船型手柄120b的右侧,并使试验按钮156露出于壳体110的外部;线路板151与第二合分闸机构沿第一方向A依次排布;第三导电针158、第二弹簧157和第四导电针159均位于线路板151上,其中,第三导电针158位于壳体110右上角,线路板151上接近第二合分闸机构的位置,第二弹簧157位于第三导电针158的上方,第四导电针159位于第二弹簧157的右侧,第二弹簧157用于与第四导电针159接触的端部延伸至试验按钮156的下方,如此,按压试验按钮156时,即可下压该端部。
可选的,第一合分闸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和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第一输入端子141a与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连接,第一输出端子142a与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连接,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位于壳体110内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位于壳体110内沿第二方向上的中部。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输入端子141a与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连接,第一输出端子142a则与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连接,如此,在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与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接触时,第一导电回路接通;在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与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分离时,第一导电回路断开。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位于壳体110的右上角,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位于壳体110的中部,且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和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沿第二方向B依次排布。
第二合分闸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和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第二输入端子141b与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连接,第二输出端子142b与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连接;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和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和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分别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输入端子141b与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连接,第二输出端子142b则与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连接,如此,在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与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接触时,第二导电回路接通;在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与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分离时,第二导电回路断开。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与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与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分别沿第一方向A并排设置,第一合分闸机构和第二合分闸机构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物料通用性更高。
可选的,保护极101还包括用于使第一合分闸机构分闸的短路保护脱扣器161,第一合分闸机构呈L型,短路保护脱扣器161位于第一船型手柄120a和第一合分闸机构围合形成的区域内。
第一合分闸机构呈L型,与第一船型手柄120a呈U型分布,在布设保护极101时,可以将短路保护脱扣器161设置在壳体110中部,第一船型手柄120a和第一合分闸机构共同围合形成的区域内。示例地,第一合分闸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和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和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呈L型分布,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与第一船型手柄120a连接,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与第一船型手柄120a分别位于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的两侧,短路保护脱扣器161位于第一船型手柄120a和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之间,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的左侧。
可断开中性极102还包括用于使第二合分闸机构分闸的漏电保护脱扣器171,第二船型手柄120b和漏电保护脱扣器171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漏电保护脱扣器171和第二合分闸机构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短路保护脱扣器161和漏电保护脱扣器171分别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分别相互垂直。
在布设可断开中性极102时,可以将漏电保护脱扣器171设置在壳体110中部,第二船型手柄120b的下方,第二合分闸机构的左侧,第一合分闸机构和第二合分闸机构、短路保护脱扣器161和漏电保护脱扣器171分别沿第一方向A依次排布。示例地,第二合分闸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和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和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平行错位分布,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位于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左侧偏下的位置,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与第二船型手柄120b连接,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与第二船型手柄120b分别位于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的两侧,漏电保护脱扣器171位于第二船型手柄120b和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之间,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的左侧。同时,短路保护脱扣器161和漏电保护脱扣器171沿第一方向A依次排布。
可选的,保护极101还包括过载保护器162,过载保护器162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合分闸机构的中部、另一端与第一输出端子142a连接,过载保护器162发热弯曲,驱动第一合分闸机构分闸。
第一输出端子142a经过载保护器162与第一合分闸机构连接,过载保护器162和第一船型手柄120a分别位于第一合分闸机构相对的两侧,且过载保护器162位于第一合分闸机构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之间,以提高布局的合理性。过载保护器162上端受热弯曲后推动第一合分闸机构分闸,过载保护器162的上端提高至第一合分闸机构的中部,使得力臂变短,并进一步压缩了漏电断路器100在高度方向的空间。示例地,过载保护器162通过软连接线与第一合分闸机构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连接。
可选的,保护极101还包括第一灭弧室181a和第一引弧板182a,第一引弧板182a的一端延伸至第一灭弧室181a、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合分闸机构,第一船型手柄120a、第一合分闸机构、第一灭弧室181a和第一引弧板182a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第一灭弧室181a和第一引弧板182a位于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之间。
在布设保护极101时,可以使得第一合分闸机构、第一灭弧室181a和第一引弧板182a沿第三方向C依次排布,第一输入端子141a、第一灭弧室181a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沿第二方向B依次排布,第一合分闸机构和第一引弧板182a共同形成了跑弧通道,使第一合分闸机构中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电弧沿跑弧通道顺利进入第一灭弧室181a。示例地,第一灭弧室181a位于第一输入端子141a的右侧,短路保护脱扣器161的下方,第一引弧板182a在壳体110的底部沿第二方向B延伸至靠近第一输出端子142a的位置,第一引弧板182a的端部上抬,以靠近第一合分闸机构的动触头。
可断开中性极102还包括第二灭弧室181b和第二引弧板182b,第二引弧板182b的一端延伸至第二灭弧室181b、另一端延伸至第二合分闸机构,第二船型手柄120b、第二合分闸机构和第二灭弧室181b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第二输入端子141b、第二灭弧室181b、第二引弧板182b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在布设可断开中性极102时,可以使得第二船型手柄120b、第二合分闸机构和第二灭弧室181b沿第三方向C依次排布,第二输入端子141b、第二灭弧室181b、第二引弧板182b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沿第二方向B依次排布,第二合分闸机构和第二引弧板182b共同形成了跑弧通道,使第二合分闸机构中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电弧沿跑弧通道顺利进入第二灭弧室181b。示例地,第二灭弧室181b位于第二合分闸机构中静触头的右侧、动触头的下方,第二引弧板182b位于第二灭弧室181b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之间,第二引弧板182b的端部靠近第二合分闸机构的动触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漏电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0)、保护极(101)和可断开中性极(102),所述壳体(110)沿第一方向划分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保护极(101)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可断开中性极(102)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所述保护极(101)包括第一船型手柄(120a)、第一合分闸机构、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第一输出端子(142a),所述第一船型手柄(120a)驱动所述第一合分闸机构合闸或分闸,所述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所述第一输出端子(142a)分别与所述第一合分闸机构连接以形成第一导电回路;
所述可断开中性极(102)包括第二船型手柄(120b)、第二合分闸机构、第二输入端子(141b)和第二输出端子(142b),所述第二船型手柄(120b)驱动所述第二合分闸机构合闸或分闸,所述第二输入端子(141b)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142b)分别与所述第二合分闸机构连接以形成第二导电回路;
所述第一船型手柄(120a)和所述第二船型手柄(120b)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110)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所述第二输入端子(141b)、所述第一输出端子(142a)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142b)分别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110)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船型手柄(120a)通过第一连杆(190a)与所述第一合分闸机构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船型手柄(120b)通过第二连杆(190b)与所述第二合分闸机构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船型手柄(120a)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船型本体(121a)和第一延伸部(122a),所述第一船型本体(121a)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110)内,所述第一延伸部(122a)与所述第一合分闸机构连接,所述第一船型本体(121a)的船身位置设有第一凹陷部(1211a),所述第一凹陷露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延伸部(122a)位于所述第一船型本体(121a)上与所述第一凹陷部(1211a)相对的一侧;
所述第二船型手柄(120b)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船型本体(121b)和第二延伸部(122b),所述第二船型本体(121b)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110)内,所述第二延伸部(122b)与所述第二合分闸机构连接,所述第二船型本体(121b)的船身位置设有第二凹陷部(1211b),所述第二凹陷部(1211b)露出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延伸部(122b)位于所述第二船型本体(121b)上与所述第二凹陷部(1211b)相对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极(101)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一合分闸机构分闸的短路保护脱扣器(161),所述第一合分闸机构呈L型,所述短路保护脱扣器(161)位于所述第一船型手柄(120a)和所述第一合分闸机构围合形成的区域内;
所述可断开中性极(102)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二合分闸机构分闸的漏电保护脱扣器(171),所述第二船型手柄(120b)和所述漏电保护脱扣器(171)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所述漏电保护脱扣器(171)和所述第二合分闸机构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
所述短路保护脱扣器(161)和所述漏电保护脱扣器(171)分别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分别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极(101)还包括过载保护器(162),所述过载保护器(16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合分闸机构的中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子(142a)连接,所述过载保护器(162)发热弯曲,驱动所述第一合分闸机构分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合分闸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和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所述第一输入端子(141a)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子(142a)与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连接,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位于所述壳体(110)内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位于所述壳体(110)内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中部;
所述第二合分闸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和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所述第二输入端子(141b)与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子(142b)与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连接;
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131a)和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131b)、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132a)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132b)分别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极(101)还包括第一灭弧室(181a)和第一引弧板(182a),所述第一引弧板(182a)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灭弧室(181a)、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合分闸机构,所述第一船型手柄(120a)、所述第一合分闸机构、所述第一灭弧室(181a)和所述第一引弧板(182a)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灭弧室(181a)和所述第一引弧板(182a)位于所述第一输入端子(141a)和所述第一输出端子(142a)之间;
所述可断开中性极(102)还包括第二灭弧室(181b)和第二引弧板(182b),所述第二引弧板(182b)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灭弧室(181b)、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合分闸机构,所述第二船型手柄(120b)、所述第二合分闸机构和所述第二灭弧室(181b)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二输入端子(141b)、所述第二灭弧室(181b)、所述第二引弧板(182b)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142b)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路板(151),所述线路板(151)位于所述保护极(101)和所述可断开中性极(102)之间;
所述可断开中性极(102)还包括用于判断所述合分闸机构工作状态的信号输出机构,所述信号输出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线路板(151)上的信号端口(152)、第一弹簧(153)、第一导电针(154)和第二导电针(155),所述信号端口(152)位于所述壳体(110)的第一表面的边缘,所述信号端口(152)和所述第二船型手柄(120b)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弹簧(15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针(154)连接、另一端在自然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导电针(155)接触,所述第二合分闸机构合闸,所述第二船型手柄(120b)驱动所述第一弹簧(153)与所述第二导电针(155)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路板(151),所述线路板(151)位于所述保护极(101)和所述可断开中性极(102)之间;
所述可断开中性极(102)还包括漏电测试机构,所述漏电测试机构包括试验按钮(156)、第二弹簧(157)、第三导电针(158)和第四导电针(159),所述试验按钮(156)位于所述壳体(110)的第一表面的边缘,所述第二船型手柄(120b)和所述试验按钮(156)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二弹簧(157)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导电针(158)连接、另一端在自然状态下与所述试验按钮(156)接触,所述试验按钮(156)伸入所述壳体(110)内部,所述试验按钮(156)驱动所述第二弹簧(157)与所述第四导电针(159)接触;
所述第一输入端子(141a)通过电阻(160)与所述第四导电针(159)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子(142b)通过所述第二合分闸机构与所述第二弹簧(157)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断开中性极(102)还包括零序电流互感器(172),所述第一导电回路和所述第二导电回路分别穿过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172),所述第二船型手柄(120b)、所述第二合分闸机构和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172)沿第三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二输入端子(141b)、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172)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子(142b)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39681.9U CN216902752U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一种漏电断路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39681.9U CN216902752U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一种漏电断路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902752U true CN216902752U (zh) | 2022-07-05 |
Family
ID=82209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339681.9U Active CN216902752U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一种漏电断路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902752U (zh) |
-
2021
- 2021-12-27 CN CN202123339681.9U patent/CN21690275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152440B1 (en) | Circuit breaker | |
RU98114866A (ru) | Вакуумный выключатель и вакуумное распредел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CN109494132B (zh) | 一种双触点塑壳断路器 | |
CN216902752U (zh) | 一种漏电断路器 | |
KR920003465B1 (ko) | 회로차단기 | |
CN211208317U (zh) | 隔离真空断路器 | |
JP4138665B2 (ja) | 気中遮断器 | |
CN216902747U (zh) | 一种漏电断路器 | |
CN217521937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6902754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3936096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3400993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2625368U (zh) | 一种断路器 | |
KR100966995B1 (ko) | 배선용 차단기 | |
CN216902753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111834162A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21327624U (zh) | 一种断路器 | |
US5313031A (en) | Electric switch gear with improved stationary contact configuration | |
CN221125814U (zh) | 一种基于无弧开关的电气保护设备 | |
US5723841A (en) | Circuit breaker having arc gas suppressing barrier on a movable contact | |
CN215771027U (zh) | 一种微型断路器结构 | |
CN219553558U (zh) | 一种断路器双断点机构及断路器 | |
CN217822643U (zh) | 一种静触头罩和断路器 | |
CN219553546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21176120U (zh) | 一种塑壳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