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89944U - 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889944U CN216889944U CN202220752351.8U CN202220752351U CN216889944U CN 216889944 U CN216889944 U CN 216889944U CN 202220752351 U CN202220752351 U CN 202220752351U CN 216889944 U CN216889944 U CN 2168899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form
- supporting
- support
- roller
- rotating a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包括底盘、液压组件、第一支撑方管、第二支撑方管、转臂组件及平台组件;所述转臂组件包括第一X型转臂组件和第二X型转臂组件;所述平台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X型转臂的顶部;所述第一X型转臂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通过第一滚轮压踏于第一支撑方管,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滚轮压踏于第二支撑方管;所述第三支架通过第三滚轮滚动支撑第三支撑方管,所述第四支架通过第四滚轮滚动支撑第四支撑方管,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如下:所述转臂组件与底盘、平台组件之间采用滚动接触,滚动连接摩擦力小、噪音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举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
背景技术
现有的剪式举升机的底盘采用滑块式锁止机构,也就是剪式举升机的X 型转臂的其中一侧支架与底盘转动连接,另一侧支架与底盘之间设置滑块锁止机构,在举升机上升过程中,滑块卡设于不同的锁止机构,在卡设过程中必会发出较大的噪音,且因此种类型举升机的举升重量多超过1000kg,需要的举升转矩也会较大,从而使此种类举升机的体型也较为庞大,占用空间大。
随着电动车辆的不断发展,电动车辆在维修过程中,电池及其控制器的拆卸也会用到举升平台,但电池及其控制器的重量,相较传统汽车的发动机而言,重量较轻,当前的剪式举升机并不匹配,为此,我们需要一款占地空间小、操作方便灵活且噪音更小的举升平台。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剪式举升机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具有占地小、噪音小、操作灵活、安全可靠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包括底盘、液压组件、第一支撑方管、第二支撑方管、转臂组件及平台组件;所述液压组件包括液压缸及伸缩杆;所述转臂组件包括第一X型转臂组件和第二X型转臂组件,所述第二X型转臂组件设置加强管,所述伸缩杆支撑所述加强管;所述平台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X型转臂的顶部;所述第一X型转臂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通过第一滚轮压踏于第一支撑方管,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滚轮压踏于第二支撑方管;所述平台组件包括第三支撑方管和第四支撑方管,所述第二X型转臂组件包括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所述第三支架通过第三滚轮滚动支撑第三支撑方管,所述第四支架通过第四滚轮滚动支撑第四支撑方管。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滚轮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限位板,在所述第二滚轮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二限位板。
优选地,在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之间设置第五滚轮,所述第五滚轮与所述第一支撑方管的底部滚动接触,在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设置第六滚轮,所述第六滚轮与所述第二支撑方管的底部滚动接触。
优选地,所述平台组件包括横向移动组件,所述横向移动组件包括矩形方管平台和第一丝杆,所述矩形方管平台中部设置支撑方管,所述第一丝杆与第一螺母配合,所述第一螺母固定于U型槽内,所述U型槽焊接于所述支撑方管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平台组件包括还纵向移动组件,所述纵向移动组件包括升降平台和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通过第一角铁固定于所述矩形方管平台且设置于所述支撑方管的顶部,所述第二丝杆与第二螺母配合,所述第二螺母的两端转动连接第二角铁,所述第二角铁的顶部与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铁的底部与所述第二螺母的侧面转动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支撑方管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顶部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部与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顶部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顶部与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横向移动组件设置第一L型连接板和第二L型连接板,所述第一L型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第三支撑方管和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二L型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第四支撑方管和所述第四支架。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丝杆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转动轮,在所述第二丝杆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转动轮。
优选地,在所述底盘设置万向轮,所述万向轮设置刹车件。
优选地,在伸缩杆设置防爆节流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如下:
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的转臂组件的其中一侧的顶部及底部分别与平台组件、底盘之间为滚动接触,也就是所述第一支架通过第一滚轮压踏于第一支撑方管,所述和第二支架通过第二滚轮压踏于第二支撑方管,而所述第三支架通过第三滚轮滚动支撑第三支撑方管,所述第四支架通过第四滚轮滚动支撑第四支撑方管,滚动连接摩擦力小、噪音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平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A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B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平台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平台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平台组件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平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盘;11、第一支撑方管;12、第二支撑方管;13、万向轮; 14、刹车件;2、液压组件;21、液压缸;22、伸缩杆;23、防爆节流阀; 3、转臂组件;31、第一X型转臂组件;311、第一支架;312、第二支架; 32、第二X型转臂组件;321、第三支架;322、第四支架;323、加强管; 4、平台组件;41、第一L型连接板;411、第二L型连接板;412、第三支撑方管;42、第四支撑方管;43、矩形方管平台;44、第一丝杆;441、第一转动轮;45、支撑方管;451、第一支撑件;452、第二支撑件;453、第一连接件;454、第二连接件;455、第一悬挂板;456、第二悬挂板;46、第一螺母;47、U型槽;48、第二丝杆;481、第一角铁;482、第二角铁; 483、第二转动轮;49、第二螺母;5、第一滚轮;51、第一限位板;52、第五滚轮;6、第二滚轮;61、第二限位板;62、第六滚轮;7、第三滚轮; 8、第四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揭示了一种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参见图1和图2,包括底盘1、液压组件2、第一支撑方管11、第二支撑方管12、转臂组件3及平台组件4;所述液压组件2包括液压缸21及伸缩杆22;所述转臂组件3包括第一X型转臂组件31和第二X型转臂组件32,所述第二X型转臂组件32设置加强管323,所述伸缩杆22支撑所述加强管323;所述平台组件4设置于所述第二X型转臂32的顶部;所述第一X型转臂组件31包括第一支架311和第二支架 312,所述第一支架311通过第一滚轮5压踏于第一支撑方管11,所述第二支架312通过第二滚轮6压踏于第二支撑方管12;所述平台组件4包括第三支撑方管41和第四支撑方管42,所述第二X型转臂组件32包括第三支架321和第四支架322,所述第三支架321通过第三滚轮7滚动支撑第三支撑方管41,所述第四支架322通过第四滚轮8滚动支撑第四支撑方管42。
具体地,针对在修理或装配车辆,尤其是电动车辆的电池及相关配件时,针对重量普遍不足500kg的实际工况,设计了小巧灵活的升降平台,同时,为了降低平台在升降过程中的噪音,将传统滑块式锁止机构,改为本实施例的滚轮方式,即所述第一支架311通过第一滚轮5压踏于第一支撑方管11,所述和第二支架312通过第二滚轮6压踏于第二支撑方管12,而所述第三支架321通过第三滚轮7滚动支撑第三支撑方管41,所述第四支架322通过第四滚轮8滚动支撑第四支撑方管12。滚轮接触的方式,一方面摩擦力小,另一方面,在和支撑方管产生相对位移的过程中,基本无噪音;为了使平台安全可靠,在伸缩杆22设置防爆节流阀23,即在液压油路设置防爆节流阀23,避免平台在重物作用下快速下落。
作为优选实施例,参见图1,在所述第一滚轮5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限位板51,在所述第二滚轮6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二限位板61。具体地,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5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方管11的两侧,当第一滚轮5在第一支撑方管11上方滚动时,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51能够防止第一滚轮5 跑偏;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板61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方管12的两侧,当第二滚轮6在第二支撑方管12上方滚动时,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板61能够防止第二滚轮6跑偏。
作为优选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2,在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51之间设置第五滚轮52,所述第五滚轮52与所述第一支撑方管11的底部滚动接触,在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板61之间设置第六滚轮62,所述第六滚轮62与所述第二支撑方管12的底部滚动接触。具体地,当举升平台所放置的重物存在偏心时,若无第五滚轮52及第六滚轮62的限制,则举升平台可能存在倾覆或第一滚轮5以及第二滚轮6翘起的情况,第五滚轮52和第一滚轮5将第一支架311限制滚动于第一支撑方管11,而第六滚轮62和第二滚轮6将第二支架312限制滚动于第二支撑方管12,避免了平台倾覆或第一滚轮5 以及第二滚轮6翘起的可能。
实施例2
参图4和图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平台组件4包括横向移动组件,所述横向移动组件包括矩形方管平台43和第一丝杆44,所述矩形方管平台43中部设置支撑方管45,所述第一丝杆44与第一螺母46配合,所述第一螺母46固定于U型槽47内,所述U型槽47焊接于所述支撑方管45的底部。
具体地,参图4和图5所示,为了使升降平台的顶部能够调节,便于将支撑的重物移动位置,从而便于维修或装配,所述平台组件4设置了横向移动组件,横向移动组件包括矩形方管平台43和第一丝杆44,矩形方管平台43由四根方管组成,其中横向的两个方管即为第三支撑方管41和第四支撑方管42,在所述矩形方管平台43中部设置支撑方管45,所述支撑方管45通过第一悬挂板455和第二悬挂板456可转动地悬挂于所述矩形方管平台43,所述支撑方管45的上方设置有平台组件4,所述第一丝杆44 与第一螺母46配合,所述第一丝杆44固定于所述矩形方管平台43,所述第一螺母46固定于U型槽47内,所述U型槽47焊接于所述支撑方管45 的底部,当转动第一丝杆44,第一丝杆44将推动第一螺母46移动,从而带动U型槽47以及与U型槽47焊接在一起的支撑方管45产生摆动,进而带动与支撑方管45上方连接的平台组件4横向摆动。
作为优选实施例,参见图4和图5,所述平台组件4包括还纵向移动组件,所述纵向移动组件包括升降平台和第二丝杆48,所述第二丝杆48通过第一角铁481固定于所述矩形方管平台43且设置于所述支撑方管45的顶部,所述第二丝杆48与第二螺母49配合,所述第二螺母49的两端转动连接第二角铁482,所述第二角铁482的顶部与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铁482的底部与所述第二螺母49的侧面转动连接。具体地,转动第二丝杆48,带动第二螺母49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角铁482及与第二角铁 482固定连接的升降平台纵向摆动。
作为优选实施例,参见图4至图6,在所述支撑方管45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支撑件451和第二支撑件452,所述第一支撑件451的顶部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453,所述第一连接件453的顶部与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452的顶部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454,所述第二连接件454的顶部与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支撑件451和第一连接件453 支撑升降平台,第二支撑件452和第二连接件454同样支撑升降平台,第一支撑件451和第二支撑件452对称设置;转动第二丝杆48,带动第二螺母49移动,从而带动第二角铁482及与第二角铁482固定连接的升降平台移动,此时,因第一支撑件451和第一连接件453为转动连接,而第二支撑件452和第二连接件454同样为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具体是通过销轴实现,将带动平台组件4的倾斜,倾斜角度设置为±15°。
作为优选实施例,参见图3和图7,在所述横向移动组件设置第一L 型连接板411和第二L型连接板412,所述第一L型连接板41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第三支撑方管41和所述第三支架321,所述第二L型连接板412 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第四支撑方管42和所述第四支架322。具体地,为了防止在平台顶部重物偏心时发生侧翻,也就是防止第三支撑方管41和所述第三支架321之间脱离,或第四支撑方管42和所述第四支架322发生脱离,设置了第一L型连接板411和第二L型连接板412,在平台升降过程中,第一L型连接板411和第二L型连接板412跟着转动,起到防止侧翻的作用。
作为优选实施例,参见图7,在所述第一丝杆44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转动轮441,在所述第二丝杆48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转动轮483,此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便于调节丝杆。
作为优选实施例,参见图7,在所述底盘1设置万向轮13,所述万向轮13设置刹车件14,此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平台整体移动并随时停在具体位置。
Claims (10)
1.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液压组件、第一支撑方管、第二支撑方管、转臂组件及平台组件;
所述液压组件包括液压缸及伸缩杆;
所述转臂组件包括第一X型转臂组件和第二X型转臂组件,所述第二X型转臂组件设置加强管,所述伸缩杆支撑所述加强管;
所述平台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X型转臂的顶部;
所述第一X型转臂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通过第一滚轮压踏于第一支撑方管,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滚轮压踏于第二支撑方管;
所述平台组件包括第三支撑方管和第四支撑方管,所述第二X型转臂组件包括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所述第三支架通过第三滚轮滚动支撑第三支撑方管,所述第四支架通过第四滚轮滚动支撑第四支撑方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滚轮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限位板,在所述第二滚轮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二限位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之间设置第五滚轮,所述第五滚轮与所述第一支撑方管的底部滚动接触,在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设置第六滚轮,所述第六滚轮与所述第二支撑方管的底部滚动接触。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组件包括横向移动组件,所述横向移动组件包括矩形方管平台和第一丝杆,所述矩形方管平台中部设置支撑方管,所述第一丝杆与第一螺母配合,所述第一螺母固定于U型槽内,所述U型槽焊接于所述支撑方管的底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组件包括还纵向移动组件,所述纵向移动组件包括升降平台和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通过第一角铁固定于所述矩形方管平台且设置于所述支撑方管的顶部,所述第二丝杆与第二螺母配合,所述第二螺母的两端转动连接第二角铁,所述第二角铁的顶部与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铁的底部与所述第二螺母的侧面转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方管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顶部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部与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顶部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顶部与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向移动组件设置第一L型连接板和第二L型连接板,所述第一L型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第三支撑方管和所述第三支架,所述第二L型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第四支撑方管和所述第四支架。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丝杆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转动轮,在所述第二丝杆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转动轮。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盘设置万向轮,所述万向轮设置刹车件。
10.如权利要求4-9任一所述的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在伸缩杆设置防爆节流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52351.8U CN216889944U (zh) | 2022-04-02 | 2022-04-02 | 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752351.8U CN216889944U (zh) | 2022-04-02 | 2022-04-02 | 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889944U true CN216889944U (zh) | 2022-07-05 |
Family
ID=82193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752351.8U Active CN216889944U (zh) | 2022-04-02 | 2022-04-02 | 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889944U (zh) |
-
2022
- 2022-04-02 CN CN202220752351.8U patent/CN2168899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H032456Y2 (zh) | ||
US4065012A (en) | Low lift truck | |
US5113960A (en) | Lift truck with a drive unit pre-tensioned by spring loading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 |
US4030568A (en) | High visibility mast for lift trucks | |
RU2547024C2 (ru) | Рычажный механизм вилочного погрузчика | |
JPH06344922A (ja) | パレットリフトトラック | |
CN109823989B (zh) | 托盘搬运车的货叉装置 | |
EP3313773B1 (en) | An improved linkage system for a forklift truck | |
CN214879937U (zh) | 一种升挂车 | |
CN109835850B (zh) | 托盘搬运车的承载轮总成 | |
CN216889944U (zh) | 便携式移动升降平台 | |
US3424475A (en) | Lift truck suspension system | |
CN221274421U (zh) | 一种顶升设备的顶升翻转板固定机构 | |
CN217350582U (zh) | 剪式升降平台 | |
CN2816132Y (zh) | 高质全液压桩机 | |
CN213895063U (zh) | 一种液压支腿调平装置 | |
CN219278737U (zh) | 一种移载装置 | |
CN220053833U (zh) | 一种建筑用手推斗车 | |
RU2184074C1 (ru) | Подъемник для автомобилей | |
KR100579220B1 (ko) | 후륜 2축식 상용차량의 후륜 슬립 저감장치 | |
JP2917710B2 (ja) | トラツク等の後輪操舵装置 | |
RU17038U1 (ru) | Подъемник для автомобилей | |
CN217347751U (zh) | 副车架结构及作业车辆 | |
CN2120796U (zh) | 手机动液压起重机 | |
CN117658030A (zh) | 高空作业平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